十年,是一条时间轴;十年,更是一座里程碑。转型、创新、规范、变革……这些关键词构成了我国大资管行业发展的“非凡十年”。十年来,大资管行业规模从28万亿元增长至140万亿元,增幅超过5倍,与人民币贷款的比率从44%提高至66%,与GDP的比率从52%提高至116%。随着大资管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历经1.0时代的快速发展和2.0时代的规范整顿,如今有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3.0时代。
聚焦新时期大资管行业新特征和银行理财发展新策略,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投资官李勇接受了《中国金融家》的采访。他对记者直言,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并正式实施,大资管行业的主攻方向已经转向推动和谋划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各资管子行业都需要找准差异化的行业定位,发挥独特的功能价值,走出“不一样的曲线”,以更高层次的专业性,更好地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金融家》:大资管行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在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变革带动社会融资结构的转变,亟须大资管直接融资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型工业化、高端制造业等领域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些新业态的特点是高技术、轻资产、缺乏抵押物,不能单靠信贷支持,需要145万亿元债券市场、80万亿元股票市场等适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直接融资服务。作为债券、权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大资管是直接融资体系的典型代表,必然伴随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赢得广阔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近期股票发行注册制已全面实行,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已正式启动。展望未来,大资管行业必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融资结构的历史性变革中,创造更大的金融价值。
居民财富管理及养老需求快速增长,亟须大资管高质量服务。从总量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规模有望从2021年的229万亿元提升至2030年的486万亿元,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从结构看,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资产的20%,还有95%的银行储蓄客户没有成为理财客户,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未来居民财富配置将更多地向金融资产转移。从偏好看,人口结构对居民财富配置的风险收益偏好具有长期性、基础性影响,我国个人养老金和养老理财试点方兴未艾,未来普惠性的养老资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现代金融集团竞争迈入全牌照综合化领域,亟须依靠大资管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现代金融集团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传统商业银行范畴,逐步拓展至理财、基金、信托、证券、保险等全牌照综合化领域。大资管业务具备优化收入结构、降低资本消耗、提升银行估值的属性优势,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国际看,纵观全球一流金融集团,无一例外都将资管业务作为战略重点和核心业务板块。从国内看,银行同业也正在普遍提升资管业务战略定位,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中国金融家》:请您系统梳理一下大资管行业发展脉络,经历一系列变革后,行业格局呈现出哪些新特征、新趋势?
李勇:过去十年,大资管行业发展阶段呈现明显的政策周期,可谓“五年一轮回”。
2013年开启第一个五年,迎来大资管1.0时代。自2012年下半年起,保险资金投向大幅松绑,基金子公司成为“万能牌照”,信托和券商资管的通道业务盛行,银行理财规模超高速增长,大资管行业迎来年均增幅24%的快速发展期,规模从2012年的28万亿元急剧增长至2017年的125万亿元,但影子银行风险也逐渐积聚。
2018年开启第二个五年,迎来大资管2.0时代。2017年党的十九大部署“三大攻坚战”,同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三大任务”,2018年资管新规即《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大资管行业进入规范整顿期,年均增速大幅降至不足4%,甚至当年一度出现负增长。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和个案期开启,旧的附着在“池化运作+刚性兑付+间接融资”上的金融产能逐步出清,影子银行风险大幅收敛。2020年和2021年大资管行业已经实现年均10%的恢复性增长,并于2022年创下140万亿元的规模新高。
2023年有望开启第三个五年,迎来大资管3.0时代。以党的二十大为新起点,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大资管行业有望开启牌照制监管、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3.0时代。大资管新发展周期的行业增速既不会重复1.0时代的超高速无序发展,也不会始终徘徊于2.0时代强力整顿造成的低速增长区间,研究机构预测大资管行业将在2030年达到300万亿元。
《中国金融家》:请您对资管新规出台前后,大资管行业发展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李勇: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带动了大资管行业规模增长的主力发生重大变化,银行理财及依附其开展通道业务的信托、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与公募基金之间的行业占比此消彼长,推动大资管行业回归健康发展。
资管新规出台之前,在缺少资本金约束、缺失风险拨备管理、池化运作、刚性兑付的业务模式下,银行理财是大资管行业规模增长的绝对主力,2012-2017年短短五年时间,规模从8万亿元猛增至30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0%,行业占比一度接近40%。信托、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作为银行理财通道类业务的主要提供方,规模随之快速膨胀,合计行业占比由2012年的35%上升至2017年的47%。而同时期公募基金行业占比却几乎未变,基本维持8%-10%。
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在去通道、去杠杆、去嵌套、破刚兑、净值化、标准化的监管导向下,大资管行业进一步“挤水分”,银行理财行业占比从峰值40%下降至2022年末的20%。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合计行业占比也从2017年的47%下降至2022年的26%。与此同时,由于资管新规基本参考公募基金业务模式制定,且长期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成熟、市场完善、制度健全,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包含公募基金、基金公司专户和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占比从2012年的11%增长至2022年的27%,超过占比20%的银行理财,跃居第一大资管子行业地位。
《中国金融家》:各资管子行业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态势?
李勇:从各资管子行业看,一是公募基金加快产品多元化布局。公募基金是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具备成熟的投研风控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主动管理能力优势突出,净值化管理经验丰富,净值化产品接受度较高,且受益于豁免一层嵌套限制,在委外竞争中优势突出。资管新规后,公募基金迎来高速发展,规模从2018年的13.04万亿元大幅增至2022年的26.38万亿元。
二是保险资管成为中坚力量。保险机构具有资金期限长、成本低,投资领域宽泛、方向多元化的优势,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中长期股权等非标投资方面,保险资金具有更高的匹配度,在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资管又具备相对稳健保守的投资风格和绝对收益管理能力。预计保险资管规模将在很长时间内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成为资管行业的中坚力量。
三是银行理财亟待探索差异化转型之路。经过五年的规范整顿,影子银行风险大幅收敛,2022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达到27.65万亿元,与资管新规前的30万亿元相比,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破刚兑、去杠杆、净值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产品形态上,7万亿元保本理财清零,净值型产品规模达到26.40万亿元,占比95.47%;发行主体上,理财子公司新规产品规模22.24万亿元,占比80.44%;配置结构上,债券类、非标债权类、权益类资产分别为19.08万亿元、1.94万亿元、0.94万亿元,非标规模创十年来新低。银行理财依托银行资源,在网点渠道和客户基础上具备显著优势,擅长现金管理及固收类产品领域,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较强,但体系化投研能力尤其是权益领域存在不足,亟须走出一条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契合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四是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转型压力较大。信托投资范围广,方式灵活,具备高净值客户基础,但侧重非标融资业务,资管新规后,行业占比从21%降至15%,单一资金信托占比从45.73%降至19.56%,集合类资金信托及管理财产类信托成为主要资金来源,预计未来将按照监管三分类导向,转向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券商资管拥有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头部券商在一二级市场资产定价能力突出,尤其是权益及衍生品领域,但零售渠道相对不足,产品布局、投研能力、人才激励较公募基金不足,资管新规后,受到去通道影响,行业占比从14%降至6%。基金子公司以通道业务为主,资管新规后行业占比从10%降至5%,未来转型压力较大。
《中国金融家》:接下来,银行理财行业如何探索走好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您有何建议?
李勇:从客户、产品、投资、风控等维度,打造银行理财差异化的行业定位。在客群定位上,重点聚焦中低风险偏好、追求收益稳定的银行系客户,兼顾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户,最终服务于中国最广大老百姓的普惠性理财需求和共同富裕目标。在产品定位上,将低风险、低波动、收益稳健作为区别于公募基金的重要标志,最终打造以中低风险产品、流动性管理产品为主,权益类、混合类、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为补充的特色化产品体系。在投资定位上,重点打造大类资产配置的差异化优势,发挥把握宏观经济长期走势的长板,规避短期操盘的短板,逐步摆脱对委外投资的路径依赖,最终打造自主核心投研能力。在风控定位上,继续发挥信用风险管理优势,既与现金管理类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策略相契合,也与银行系风险偏好和信用研究能力特长相匹配,同时加快补齐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通过明确差异化的行业定位,释放银行理财客群大、规模大、低风险的特色优势,成为大资管行业服务大财富管理需求、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主动融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大局,提升银行理财的功能性定位。从行业角度看,银行理财是大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银行角度看,银行理财又是现代金融集团综合化经营版图的重要功能模块。战略定位上,银行理财应从盈利性定位转向功能性定位,立足商业银行战略大局,发挥获客黏客稳客的重要作用,提升商业银行整体金融服务能力,从更高站位服务人民和实体经济。管理机制上,银行理财应当主动融入集团资管业务统筹管理机制,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例如,银行理财可以借助商业银行强大的资产获取能力和信贷资产储备,加强资产证券化等资产创设,既能提升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有效节约银行资本占用,又能打造与其他资管公司的错位竞争优势。风险隔离上,对银行理财的条线管理要按照公司治理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集团战略传导、股东授权管理、合作机构准入和母行监督责任,确保资产质量健康安全。
大中小银行之间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共同打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行业生态。大型银行重点提升理财核心竞争力,中小银行转向理财代销服务。目前成立的25家理财子公司均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实力较强的城商行,4家合资公司也均由大型银行成立,未来应聚焦提升投研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供给。而其他278家银行中的不具备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应发挥渠道网点的辐射优势,转向理财代销能力建设。最终形成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的合理分工,共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推动银行理财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