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政策汇聚成发展合力
内容发布机构: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内容发布于:2023-07-17 09:53:22

  7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概括总结了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总体看,保持平稳运行,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持续加强。”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上述判断。从总量来看,人民银行于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释放长期流动性。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均比上年同期多增;从结构来看,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等重点领域贷款同比增速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明显多增;融资成本方面,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8%,比上年同期低107个基点。

  更可喜的是,从趋势来看,一些积极因素也正在显现。上半年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增长较多,4月、5月份有所回调,在季节性效应和政策加力下,6月份新增信贷明显回升,信贷结构有所优化。汇率方面,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又一次破“7”,但近来已明显回升;我国6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同时呈现小幅顺差,均明显高于5月份水平,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顺差格局,对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积极信号也带动了市场预期升温。今年以来,从一季度“开门红”到4月、5月份数据压力显现,再到近期的回暖,数据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预期差”的逻辑。一季度,市场开始对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经济复苏、市场反弹抱有超高预期,加之前期政策落地见效,整体数据亮眼。而随着经济修复过程中终端需求不强、内生动力不足压力显现,物价延续低位运行,叠加复杂的国际外部环境,市场预期一度过低,这种市场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市场情绪。近期,随着中国经济保持整体向好的态势越来越明朗,加之政策频频释放暖意,多重积极信号为市场送去暖风。

  总之,当前稳增长的共识基本形成,重要的是要把利好经济政策、积极市场预期汇聚成发展合力。

  金融管理部门已经通过引导预期和实际政策落地发出稳增长信号。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房地产“金融16条”政策已明确延期……人民银行近期的一系列操作为市场增强了信心。在本次发布会上,刘国强强调,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挑战属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一般认为,国际上经济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刚半年时间。这也意味着,国内经济恢复的真正情况还需要半年时间来观察。接下来一段时间,政策还处于观察期,仍将以呵护实体经济发展为主。

  对市场主体而言,则要积极把握当前发展的关键期和转型的窗口期,主动作为。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磨合,市场主体应认识到,本轮政策护航绝非大水漫灌,而是定力十足。例如,楼市方面,主要目标是推动保交楼,但因城施策大方向没有变,也难以发生根本性逆转;汇率方面,本次金融管理部门对破“7”保持了平常心。刘国强表示,目前外汇市场既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并强调“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这也显示出我们维护外汇市场稳定的信心和能力。从整体来看,“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为金融管理部门所强调。因此,市场主体在政策支持下,应抓紧磨炼自身的韧性,探索发展的可能性。

  宏观政策方面,加强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近期,多部门召开了民营企业、制造业以及外资企业座谈会,呵护实体经济发展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必须提醒的是,要避免政策的相互掣肘或过度集中在头部企业的马太效应,真正让实惠落在更广大、更迫切需要、更有发展潜力的新产业、新动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