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短期金融数据波动
内容发布机构: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内容发布于:2023-09-14 08:55:11

  9月11日,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23年8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8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12万亿元,同比多增6316亿元。

  整体上看,在8月份政策利率下降落地、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当月新增信贷、社融强势回升,显示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再加码。从贷款结构来看,8月份新增信贷主力来自企业中长期信贷,前期政策推动效应明显。

  这些多增来之不易。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已恢复常态化运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的累积效应继续显现,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国内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成为市场呼吁的焦点。特别是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低于预期,疫情疤痕效应仍然存在,外部环境持续面临挑战,相对疲弱的金融数据更是一度引发市场担忧。而8月份包括金融数据在内的多项指标回暖则有力回应了上述担忧。总的来看,多项指标回暖源自多项稳增长政策的扎实落地,体现出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

  不过,也有多位业内人士强调,尽管每个月的金融数据是一个研判当前形势的关键指标,但也要理性看待短期数据波动情况。

  首先,单月数据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每个月的金融数据可能受到上年基数效应、季节性因素、当月地方债发行情况、节点冲量乃至偶发情况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每个月的金融数据波动并不奇怪。如果脱离了这些背景单独观察甚至过度解读月度数据,有可能会出现误读误判。

  其次,单月金融数据的高低对全局的影响不宜过度解读,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趋势性变化。纵观近两年数据,在某种意义上,接续月份的数据很有可能出现前高后低或者前低后高现象,这恰恰是因为在一个更长的周期内,实际需求会保持相对稳定。正如判断长跑运动员速度不能仅以某个时点的速度来分析一样,衡量金融支持力度也要从中长期角度来衡量。基于此,无论是7月份相对偏低还是8月份超预期的金融数据,都应从今年以来的整体数据来理解相关指标。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看总量更要看结构,看数量也要看质量。从结构来看,当前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占比在不断提高。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均高于一般贷款增速,银行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从质量看,随着金融科技和大数据运用,企业享受到的金融服务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不再过度依赖递延担保物,这都是金融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除了金融数据、金融服务本身释放的信号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贷款走势较好与经济基本面和多项宏观政策有力呼应。相较于7月份数据,部分宏观指标已出现积极变化,呈边际改善。8月份制造业PMI继续回升,消费、出口等也好于预期。8月份落地的年内第二次MLF利率下降有效激发了融资需求,8月份地方债发行量破万亿元,基建项目配套贷款需求增多,更有望带动持续融资增量。我们期待,金融呵护实体经济的拳拳之意能够化为市场主体固本培元的养分和能量,有序推动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