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这一新的目标起点上,基于当下经济金融背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针对资本市场部署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这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资本市场工作的指引,也是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资本市场是配置资本性资源的市场,一头连着实体经济,一头连着资金供给方。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从沪深交易所成立至今,资本市场30余年间在持续改革中不断提升基础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服务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行业领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上市融资。截至今年10月末,我国A股市场共有530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78.5万亿元。特别是近5年来,随着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以及北交所相继问世,各类资本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尤其是助力科创企业、中小企业的渠道日益畅通。 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框架日趋完善,但这不等于市场功能的完全有效发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优化融资结构”“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给资本市场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指明了方向。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金融资源被更多用于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成长是必然趋势。推动注册制走深走实,要加强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提升发行审核效率,更加精准有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建立健全针对性支持机制,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要探索可转债、优先股、资产证券化等其他股权融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率;要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确保长期资本源源不断输送到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产业。 资本市场是交易资本性资源的市场,一头连着融资端,一头连着投资端。只有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投资端、融资端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同时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在会议强调的着力做好当前金融领域重点工作中,“活跃资本市场”是其中之一。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后,一揽子政策措施渐次落地,其中最受市场关注、与投资者联系最紧密的是加快投资端改革,包括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等。近期,上市公司、社保基金、中央汇金、公募基金等各类机构和长期资金纷纷布局,逐步加大入市力度。 当前,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工作逐步走向深入,但提升投资交易便利性,营造各类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点痛点堵点不容忽视,亟待打通。例如,如何提高长期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积极性,如何推动资本市场产品工具的有效创新等。 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市场。会议指出,“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也是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我国最重要、规模最大的直接融资市场,债券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截至10月末,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52万亿元,较2014年末增加116万亿元。与此同时,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促进下,双创债、科创票据、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乡村振兴债、革命老区债等债券新品种不断涌现。 扩容增量为债券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向高质量发展继续迈进,促活力、防风险缺一不可。要进一步促进股债联动,加强债市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满足各类型发行人和投资人需求;应深化改革,夯实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机构教育,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债券市场风险防范预警和识别机制,保障市场稳定运行;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市,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与合作,在保证金融安全基础上深化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路虽远,行则将至”。对于接下来资本市场应扎扎实实办好哪些事情,“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是一个总纲,也是一个准则。锚定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这一目标,我们期待资本市场带来更多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