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 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内容发布机构:中国金融新闻网 内容发布于:2023-11-28 10:10:42

11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整体来看,《报告》强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不断彰显,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10月CPI同比再度转负”,本次《报告》也有回应,认为“主要是受去年同期猪肉价格较快上涨的基数影响”。接近央行人士表示,物价出现短期波动较为常见,既可能是受经济总供求、货币环境变化影响,也可能是个别商品扰动,还可能是受基期因素、季节规律等影响。“明年物价有望回归常态水平。”据业内人士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CPI也曾经历过几轮负增长,但都较快实现了向均值水平的回归,这是我国巨大发展韧性和潜力决定的。”   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   对于市场颇为关注的货币政策走向,《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将继续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意味着未来人民银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较强。   具体来看,货币政策总体取向不变,保持稳健。“《报告》总量上强调加强贷款均衡投放,更多关注存量效用。”有专家对记者表示,《报告》对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进一步展开论述,指出要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并引导市场从更长时间的跨周期视角去观察和把握“基本匹配”。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报告》强调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这些表述意味着未来人民银行将继续着力优化增量贷款投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考虑到增量贷款每年仅约为存量的十分之一,存量和增量贷款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本质上相同,将更多推动盘活存量贷款,减少对新增债务的依赖。“业内预期。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在盘活存量背景下,不要简单看信贷总量增长甚至“同比多增”,而要评估增量和存量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整体效能。   “我国货币信贷存量已经很大,存量资金循环对经济增长也有作用,如果把闲置、低效运用的存量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即使新增贷款、货币增速慢一些,也能够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个方面通过有效地将增量和存量信贷分配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用途上,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该人士强调。   提升利率政策协同性 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   《报告》强调了利率政策的协同性。有专家分析称,这既展现在增量和存量贷款利率的协同下降,也反映为银行资产负债两端利率的稳步下行,还体现为利率汇率政策的均衡把握。   根据《报告》专栏,新增贷款利率下行的同时存量房贷利率也在下降,这是利率政策协同性增强的体现。据此前有关人士披露,9月以来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工作,超过22万亿元房贷平均下降0.73个百分点,银行向居民每年让利1600-1700亿元,事实上银行也实现了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的目的。   此外,协同性还体现银行资产负债两端利率的稳步下行。《报告》介绍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设的最新成果,2019年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是LPR的2倍。实体融资成本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82%和4.02%,较6月继续下行13个和9个基点,有效发挥了利率政策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作用。同时,从银行的负债端来看,2022年以来,主要银行先后三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今年9月下调1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10至25个基点,为银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亦有市场人士提示,利率汇率政策的均衡把握也是协同性的体现。“一段时间以来,央行果断出招应对汇率阶段性贬值压力。在坚持立足国内、降低利率的同时,央行也综合施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既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灵活运用工具箱抑制单边预期。”业内人士表示,《报告》在下阶段汇率政策中新增的“三个坚决”表述,也展示了央行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   从市场实际表现来看,随着外部压力缓解,近期人民币汇率已显示走强势头。多位专家表示,市场预计美联储本轮加息已见顶,10年期美债利率也由此前一度升破5%回落至4.5%下方。外部压力缓解和国内经济回升向好推动人民币汇率明显回弹,11月以来对美元汇率升值超2%。未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仍有坚实基础。   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稳步推进   《报告》指出“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呼应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关要求。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从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三箭齐发”保持贷、债、股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支持改善行业经营,优化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成交总体改善,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等指标边际好转。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效果初显。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房地产金融风险外溢性有限。“目前50万多亿元房地产贷款中超7成是个人住房贷款,而国有四大行2023年中报显示个贷不良率仅为0.5%左右,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可控。”《报告》还提到要用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等工具,将进一步支持房企化险。   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监管部门近期多次发声,提振市场信心。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金融街论坛上表示,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很大潜力。此次《报告》和11月17日金融机构座谈会都提出积极服务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支持化债方面,金融部门在积极行动。同样是在上周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上,金融管理部门表示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债务风险,引导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开展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降低债务成本,为下阶段平稳有序化债提出了清晰路径,也让市场吃下了定心丸。   “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特别是中央政府债务负担较轻。地方政府债务一般有实物资产支持,且主要集中于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风险总体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