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共20条,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参考成熟市场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债券市场实践,围绕估值机构中立性、公允性、专业性、透明性,规定估值机构应具备的内控、运营、技术等基本条件,明确内部治理、数据源选取和使用、估值方法、信息披露、利益冲突等要求,要求提高估值技术和透明度,鼓励估值机构多元化竞争。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债券估值产品体系,在推动市场合理定价、促进市场平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债券估值业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估值方法透明度不高、对单一估值依赖度较高以及估值公允性不足等。而《办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推动债券估值更客观反映市场真实价格 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而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债券估值业务。 《办法》所称估值业务,是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为提供债券估值和债券收益率曲线而开展的研发、编制、发布等活动。而估值产品,是指估值机构对外发布的,以债券为编制对象,对市场定价有重要影响且应用广泛的债券估值和债券收益率曲线。 当前,我国债券定价机制正在不断完善,提高债券估值产品及估值机构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有助于促进估值更客观、更精准地反映市场真实价格。 有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解释,相较于境外发达经济体,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债券估值体系是提升债券市场定价体系有效性的重要补充。 受访专家认为,《办法》的发布旨在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估值业务,减小非正常交易或极端市场对估值的扰动,加大估值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使得债券估值更贴近其主体资质、行业风险、基础资产的定价,更能体现债券本身价值,进而提升稳定性,保护投资人权益。 董希淼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办法》的发布有利于推动估值产品及估值机构更加规范和专业,推动债券估值更客观地反映市场真实价格,从而完善债券市场定价机制,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规范估值机构鼓励开展多元化竞争 《办法》要求估值机构始终保持客观中立,持续提升债券估值产品的公允性。推动估值行业适当竞争和多元化,有利于提升债券市场定价的有效性和市场功能,防范市场风险。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在意见征集期内共收到6家机构的30条意见。 对于相关意见,人民银行采纳了“增加估值机构选择的审慎性要求”,在第14条增加“估值产品用户发生估值机构变更的,应当充分评估变更的合理性,及时向客户披露并说明原因,不得通过随意变更估值产品来源调节投资损益”。 与此同时,对数据的规范更加明晰。《办法》强调,建立清晰、规范、透明的数据使用标准和层级,所选用的数据能真实反映市场情况,强调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应谨慎使用数据源并关注价格的可靠性。 对于“弱化对估值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和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议,《办法》并未采纳。“目前,市场机构对估值业务信息披露透明度呼声较高,强化估值机构信息披露有利于提升估值质量,增强对估值机构的市场化约束。”人民银行如是强调。 “《办法》维护估值机构信息源的多元性,鼓励各信息源相互竞争。”有专家对记者表示,估值机构的信息采集能力是估值机构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不同估值机构各自具有不同的信息源优势也是估值机构自身特色之一。整体来看,维护信息源的多元性,促进各信息源相互竞争,更有利于促进估值机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