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 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内容发布机构: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内容发布于:2023-12-12 08:39:28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特别是三季度以来,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进一步增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持续蓄积。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行至年末,各界高度关注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中国将以自身长期稳定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机遇。   “三季度以来,伴随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全面发力,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得到巩固和增强,市场信心有所改善,这一趋势还将在四季度延续。展望明年,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能进一步加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亮点纷呈 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今年是中国经济从疫情冲击中恢复的第一年,成功顶住了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不同季度之间经济恢复程度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持续回升向好,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三季度,全球政经格局持续演化,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操作分化明显,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我国宏观政策调控及时有力,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下,国内经济持续恢复,服务业供需两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物价水平保持稳定,11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前10个月,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63.7%、26.7%。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9%,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消费和投资恢复情况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我国消费领域热点亮点明显增多,特别是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2%。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前10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   “服务业供需两旺成为经济持续恢复的重要支撑。随着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新能源以及高端装备等高技术产业对制造业投资、生产的驱动作用日益突出。”叶银丹表示。   王青表示,伴随稳增长政策发力,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实际增速接近两位数,显著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政策面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支持力度,带动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水平。以上两大投资板块保持强势增长,是今年前三季度投资有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吸引力足 外资机构纷纷投下“信任票”   中国经济表现和未来前景如何,多家国际权威机构给出了自己的预测。近期,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纷纷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深耕中国市场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具体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将2023年、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4.2%分别上调至5.4%、4.6%;经合组织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1%上调至5.2%。此外,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瑞银、德意志银行、澳新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纷纷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到5%至5.5%之间。   “近期,多家国际权威机构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展望,是对7月份以来我国稳增长政策发力效果的肯定,与三季度以来各类宏观数据走势相印证。”王青表示,这也表明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充沛的人力和资本要素以及疫情“疤痕效应”消退后国民经济大循环的逐步恢复,特别是以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持续壮大,在接下来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仍将保持5.0%至6.0%的潜在增长水平。另外,即使未来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波动,我国宏观政策也具备充足的逆周期调节空间。   国际主流声音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外资机构也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跨国投资数据,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规模、占比、增速都处于较高水平。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较快增长,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反映了外资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   中国债券市场也展现出了较强的投资吸引力。数据显示,近期境外机构的净买入与增持债券呈现逐月明显增加趋势:境外机构已连续9个月净买入我国债券,2023年以来累计净买入量近1万亿元,10月份外资净买入量已超过2000亿元;三季度以来,境外机构持债量保持快速增长,其中,10月份增持近400亿元,预计11月份增持量有望达到2500亿元。专家表示,这表明全球投资者对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以及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   坚定前行 中国经济发展有底气有实力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还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亮点。事实也充分证明,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当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波动。这其中既有需求不足、市场信心有待提振的短期影响,也暴露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严峻、外需持续萎缩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困难重重,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部署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多项举措,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掌舵护航。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夯实内生增长动能,内需将继续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全年经济将总体呈现‘消费增长、投资趋稳、出口恢复’的趋势特征。”叶银丹表示,从短期来看,积极发力的财政政策配合稳健精准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夯实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从中长期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望持续释放中国经济内生潜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蓬勃发展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王青表示,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会进一步加强。扩大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随着疫情“疤痕效应”进一步消退,居民商品消费还有较大恢复空间,在消费转型升级推动下,以旅游、出行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在投资方面,伴随房地产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三大工程”全面推进,房地产投资下滑幅度将明显缓和,基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制造业投资可能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