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冲量 留有后劲 银行业前4个月信贷投放量稳质升
内容发布机构: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内容发布于:2024-05-16 08:41:31

信贷投放和投向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体现着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质效。   5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47.78万亿元,同比增长9.6%。   “今年4月份,信贷口径下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为7300亿元,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虽然信贷同比增速较此前有所下滑,但符合目前监管引导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目标。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相较于以往一味追求“开门红”,今年以来,各家银行机构信贷投放不急冲量,围绕提振有效需求加大支持力度,一季度,信贷投放整体表现得更加均衡合理,后劲十足。   从“拼规模”到“看质效”   银行业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力量。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常一季度是银行信贷冲量的关键时期。但与往年“开年即冲刺”的信贷投放节奏不同的是,今年以来,各家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相对平稳。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今年一季度,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46万亿元,同比增长也为9.6%,同比少增1.14万亿元。   在业内专家看来,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虽然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符合市场预期。   “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避免资金沉淀空转,为支持实体经济留有后劲。”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从今年上市银行一季报来看,各家银行的信贷投放整体呈现出“量稳速降、节奏平稳”的特征。根据光大证券银行团队测算,截至5月7日,已发布2024年一季报的37家上市银行一季度信贷增速为10.2%,较年初下行1%。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今年以来,各家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的同时,继续推动信贷投放优结构、降成本。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35.1%、20.3%、13.5%。   “今年以来,信贷资金有力保障新质生产力领域生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其中,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在30%左右高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约20%,均显著高于一般贷款增速。   从上市银行一季报来看,各家银行贷款投放的主要方向也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保持了高度一致,面向普惠小微、科创企业、绿色领域的信贷均保持了快速增长。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一季度绿色信贷余额4.8万亿元,增速18.9%;人民银行口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4.4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6.1万亿元,新增6077亿元。   中国银行一季报显示,截至3月末,该行客户贷款总额20.88万亿元。其中,中国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新增281亿元,较年初增长10.75%;绿色信贷新增4544亿元,较年初增长14.63%;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37.53%。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实现了稳中有降。“今年2月份,5年期以上LPR单次大幅调降25个基点,带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金融助力扩大内需的力度增强。”温彬表示。   五篇大文章成为发力重点   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不难发现,银行业正在围绕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董希淼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既要靠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级、绿色化发展,也要靠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未来产业赋能。“五篇大文章为银行业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助力银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发力点。”董希淼说。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在谈及今年贷款的重要投向时,多家银行管理层也纷纷表示,将继续做好五篇大文章,支持“三大工程”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工商银行增长的新动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在该行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工行将成立五篇大文章领导小组,优化业务推进机制,加快形成对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服务生态。   “2024年,力争县域贷款增长1.3万亿元以上,增量占比达50%左右,余额突破10万亿元。”在农业银行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提出了今年业务增长的具体目标。一季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贷款总额23.9万亿元,新增1.2万亿元,增速5.5%。其中,该行县域贷款余额达9.4万亿元,新增6227亿元,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达40.1%。   建设银行在一季报中提出,将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扎实做好减费让利,做实做深五篇大文章,服务“三大工程”建设,精准滴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