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沪深港通互联互通机制开通10周年,作为世界首创的资本市场开放新模式,互联互通使内地与香港的资本市场在融合中愈发生机勃勃,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树立了典范,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关注和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过去10年来,沪深港通交易结算机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包括扩大交易额度、优化交易日历等。在制度的不断更新发展下,沪深港通取得了亮眼的成绩。香港交易所发布的《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十周年白皮书》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北向和南向交易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233亿元人民币和383亿港元,与2014年开通首月相比,分别增长了21倍和40倍。同时,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的证券资产总市值超过3.3万亿港元,是2014年底的200多倍。 总体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自2002年12月开始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迈出金融市场融入全球化的第一步后,我国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的渠道,金融市场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 经验表明,推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引入中长期资本方面,随着对外开放,我国市场吸引力显著提升,A股已经纳入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知名指数,可以吸引境外长期资金配置A股资产。同时,我国指数体系也不断创新。当前,中证A500指数及其系列产品的火热离不开对外开放带来的宣传效应,而中证A500指数也为境外投资者入市进行了专门的机制设置。在A股“品牌效应”和外资投资便利机制的不断完善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将为投资者塑造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 在助力新质生产力方面,对外开放为科技创新类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来源。一方面,外资机构来华展业的便利度提升以及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实现国民待遇,将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带来新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证监会实施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有了更畅通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自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施行以来,截至目前,有近200家企业已获境外首发备案和全流通备案,其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自动驾驶等新经济领域企业不断涌现。 在加快对外开放方面,越来越多的海外机构来华展业。近年来,我国不断拓展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外资机构纷纷来华布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富达等25家外资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相继获批,花旗银行等5家外资银行在华子银行获得基金托管资格,桥水等35家外商独资或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在基金业协会备案。 同时,海外机构的布局也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支持。在养老金融方面,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养老金融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许多外资机构在养老金融这方面有特长,让外资机构参与养老金融建设可以借鉴其相关经验,更好地做好普惠金融工作。 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是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市场发展成果已经证明,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可分离,二者相辅相成。其中,随着外资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赴海外上市,使全球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与之相对应,中国资产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对外开放引入的海外资本和经验技术,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遇。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的政策出台,对外开放制度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同时,政策制定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也在不断增强,为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