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绿色金融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外滩大会的金融科技 - 绿色金融的创新时代分论坛上做出如上判断。
他表示,绿色金融的核心是为经济的绿色转型筹集资金,以及管理和分散风险。实践中,绿色项目融资普遍面临“绿色资产”定义难、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等困难。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能有效缓解相关痛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应用的领跑者之一,在运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王信在发言中介绍了六省(区)九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的经验,包括:有效识别和认证绿色项目,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精准性,建立全过程、穿透式监管机制,完善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以及促进绿色信息披露共享,助推绿色信用体系建设。
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绿色金融实践探索也有了新的突破。王信表示,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受二战以来最严重冲击。各试验区扩充绿色金融数字平台功能,通过“不用见面、不用接触”的线上服务模式,及时响应企业金融需求,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助推经济绿色复苏。
例如,湖州市升级“绿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紧急上线“金融助企稳复工”专栏,创设“央行政策支持贷”模块,推出“抗疫贷”“复工贷”等61款专项产品,配套利息补贴、保费补助、减息激励等10项政策,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金融支持;衢州市在“衢融通”平台开辟绿色抗疫产品专区,33家银行上架抗疫类产品73个,截至8月,累计完成抗疫产品融资对接104亿元。
此外,金融科技在引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信介绍,湖州市以“两山绿币”为载体,对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居民日常绿色生活行为打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衢州市以银行账户系统为依托,创建“银行个人碳账户”系统平台。截至今年8月,累计配置个人碳账户463.53万个,通过绿色支付等行为累计减少碳减排144.4吨。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实践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数字化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有利于推动更多产业的绿色化、促进经济的绿色复苏和发展,”王信总结。
他建议,下一步,要继续探索绿色金融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不断丰富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业务场景,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复苏的质效。例如,利用金融科技提升碳足迹计量与核算水平,约束企业碳排放行为;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在绿色项目认证和绿色项目库建设中的作用;重视金融科技在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中的运用;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王信特别强调,气候变化是引发经济和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的重大因素之一,中央银行可以用数字技术构建气候风险估值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金融行业不同细分领域的不同影响及政策应对,研究气候变化风险对宏微观审慎监管的冲击和影响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测算信贷业务的风险,以便科学定价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