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启动 关键阶段见真章求实效
内容发布机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内容发布于:2021-03-18 15:37:56

当前,国资国企改革正处在关键的历史阶段,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启动。

  9月2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有企业勇于担当、奋力拼搏,在应急保供、医疗支援、复工复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力量。面对疫后更加不确定的世界,我们最好的应对就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改革发展全局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相关工作必须抓实抓好。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强力推进,取得重大成就。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重大举措持续落地,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现在,乘势而上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明确时间表、施工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能够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效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该行动的实施,对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会议强调,国有企业要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首先必须发挥经济功能,创造市场价值。而国有企业实现上述要求,首要一条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落实三年行动,就要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方面取得实效,加大对企业授权放权力度,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要围绕增强活力、提高效率,着力破除束缚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强化激励,充分发挥国企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混促改,有效激发国有企业内生活力动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

  其次,着力推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高潮迭起,强强联合、专业化整合、瘦身健体等工作亮点纷呈,不仅壮大了企业实力、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也优化了整体布局。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有经济仍存在分布过宽、主业不集中、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企聚焦主责主业的取向仍存在差距。落实三年行动,就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领域,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确保顶梁柱顶得住、压舱石压得稳,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更好发挥国资国企功能作用。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作用关键、使命光荣,须做到与实现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向共进。落实三年行动,国资国企就要胸怀全局、担当作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在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中勇挑重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有企业要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要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在保障社会民生和应对重大挑战等方面发挥特殊保障作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有关各方须提高认识、压实责任,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方案,拿出“钉钉子”精神抓施工,全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效,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作出更大的贡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