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伴随着轻轻按下的电脑“回车”键,我国首家互联网银行的第一笔贷款诞生。而完成这一操作的人,是当时正在深圳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拿到总理“见证”发放的3.5万元贷款的,是四川卡车司机徐军。作为有着近30年货运经验的老司机,徐军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才知道如今有了互联网银行。申请贷款,徐军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正是这次尝试,让他成为了国内拥有互联网银行贷款的第一人。
与徐军一样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还有这笔贷款的发行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之一、国内首家数字银行,这笔贷款发放时,微众银行成立还不满一个月。
时间倒退回2014年12月13日。当天,一则题为《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获准开业》的消息低调地刊登在《金融时报》二版。消息不长,只有短短300余字,彼时的人们或许尚未意识到,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创新正在写下新的一笔。
民营银行来到聚光灯前
微众银行的获准开业,标志着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正式走上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舞台。
而这些民营银行试点成立的契机,最早要追溯到2010年。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随后,相关探索加快了脚步。
2013年,原银监会积极推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根据我国银行业发展情况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具体诉求,提出了设立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的框架性建议。经过综合筛选,国务院确定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除微众银行外,其余4家分别为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
最终,由微众银行于2014年12月12日率先拿到原银监会颁发的金融许可证。
在收到开业批复的4天后,2014年12月16日,微众银行完成工商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成为了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和首家开业的试点民营银行。
没有网点,没有柜台,仅仅依靠互联网——微众银行的开业吸引了来自各方的目光。
还在筹备时,微众银行的出资方和管理者就在思索:在“银行多过米铺”的深圳,应该怎样生存?而这,也是所有走到聚光灯下的试点民营银行共同要面对的——客户基础、运营成本、网点数量都不占优势,如何才能“杀出重围”,找到与传统银行并存的方式?
经过审慎考量,首批试点民营银行最终确立了后发制人的突破口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加快发展数字技术,走普惠金融的全新道路。以微众银行为例,打造我国首家数字银行、致力于践行普惠金融成为他们的目标。
探索数字普惠发展模式
“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
这是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微众银行时给出的寄语。李克强表示,希望微众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路子,给普惠金融、小贷公司、小微银行发展提供经验。要降低成本让小微客户切实受益,进而倒逼传统金融加速改革。
“网点少是民营银行的普遍特点,其中有几家甚至是纯粹的无网点模式。他们想要获客就必然要进行业务层面的创新。”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此,在业务模式上,不管是纯互联网模式的民营银行,还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民营银行,在数字金融方面的发展创新都较为积极。
事实证明,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试点并未让大家失望。全球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架构的银行核心系统,正是诞生于我国的民营银行。
在现代银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聚合的软硬件大数据系统。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都是采用国外的“IOE”系统,即国际商用机器(IBM)、甲骨文(Oracle)和易安信(EMC)。
然而,微众银行从一开始就在追求技术及设备的全部自主化、国产化。
“微众银行选择了这条最难走的路。”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说,微众银行意欲打造一个完全不同的“心脏”——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分布式架构、“开源”的银行核心系统,既能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又能大幅提高数据读取能力。
播撒创新的种子会结出丰硕的果实。2015年,成立仅一年的微众银行建起了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真正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百分之百自主研发和银行核心系统的软硬件全面自主可控。
系统上线至今,实现“24×365”无间断运转,单日交易峰值达到国有大型银行的规模水平;同时,每账户运维成本降至2.2元,不到国内外同业的十分之一。
微众银行的探索对其他民营银行是莫大的鼓励。随后的几年里,各家民营银行均开始抢抓金融科技这一核心引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
“吃着银行的饭,像科技公司一样进行创新。”
业界给微众银行的评价,是对微众银行8年发展历程最真实的写照。
回望当初,很多人对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和数字银行的设立颇为不解:我们已经有这么多银行了,为什么还要发起民营银行试点?
“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营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等特征。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有助于发挥‘鲶鱼效应’,助推银行业改革进程。”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民营银行能够优化我国金融供给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在银行领域,传统观念认为,80%的业绩和利润来自20%的头部客户。这20%的大客户自然成为了各家银行竞逐的焦点。
然而,充满创新基因的民营银行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专注于“长尾客群”,填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空白。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鼓励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完善,2017年,微众银行创新推出“微业贷”金融产品,通过纯线上化的操作,全天候、智能化的服务,让用户获取贷款更加灵活、便捷,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门槛。
《金融时报》记者从微众银行获悉,截至2022年6月末,“微业贷”已触达29个省区市,累计服务超过30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授信客户超过100万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3万亿元。在该行的授信客户中,约60%为首次获得银行企业贷款。
“民营银行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信贷,一方面,能够下沉更多民营经济领域的小微客户,填补服务空白;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贷款模式创新,为国内其他银行甚至国有大行在开展相关业务时,给予学习、借鉴和提高的参照。”曾刚表示。
8年的时间,从最初的5家试点,到如今发展壮大到19家,民营银行为完善我国银行业布局,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贡献着力量。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19家民营银行总资产规模1.64万亿元,增长28.08%,一般存款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08.84亿元,同比增长18.57%。民营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26.45亿元,同比增长37.35%。19家民营银行均实现盈利,净利润总额135.50亿元,同比增长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