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中国人权研究会发布《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24)》11-20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近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24)》(人权蓝皮书)正式发布。这是中国人权研究会自2011年以来发布的第14部人权蓝皮书。 蓝皮书包括总报告、专题报告、个案调研报告共25篇以及附录。总报告介绍了2023年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总体情况,重点就厚植民生福祉提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水平,推进良法善治强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保障,促进各类特定群体共享人权成果等进行阐释。 专题报告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民和政治权利、特定群体权利保障以及国际人权交流合作等细分领域进行了分析,包括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城市更新行动与居民幸福感提升、公民心理健康权保障、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民主权利的保障、无障碍环境权利保障等。其中,国家反网络暴力的新进展、数字经济建设中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数字政府建设对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网络空间中的未成年人保护等四篇报告,专门聚焦数字技术对人权保障的影响。蓝皮书还首次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情况,以及新时代以来我国人权研究及人权学科体系建设的新进展进行了梳理。 个案调研报告包括“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执行过程对退捕渔民权益的保障、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权保障的经验、采矿业和矿产价值链首个调解磋商机制以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与环境尽责管理指南》的制定与实施等内容。 中国人权研究会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人权领域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享有特别咨商地位。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11-13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国务院决定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第二项修改为“(二)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第四项修改为“(四)劳动节,放假2天(5月1日、2日)”。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此外,对条文顺序和个别文字作相应调整和修改。 本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 根据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根据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三次修订 根据2024年11月1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四次修订) 第一条 为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2天(5月1日、2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至3日)。 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 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第五条 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周六、周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周六、周日,则不补假。 第七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第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0月份银行业罚单观察: 合规及风控强化进行时11-13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发现,今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各分支机构)开出105张罚单,共涉及被罚没总金额约6228.79万元(以处罚公告日统计),较前月有所下降。 10月份,信贷业务违规与内部控制存在不足仍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受罚的主要原因。业内专家表示,金融机构持续因信贷业务违规受到处罚,释放出监管对相关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提示银行要继续做好信贷业务合规管理。 罚单数量、金额“双降” 10月份,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到的罚单数量、整体被罚没金额延续9月份的下降趋势。此前,7、8、9月份三个月相关机构被罚没总金额分别为1.98亿元、2.53亿元及8012万元。 从主体来看,10月份,国有大型银行(包括各分支机构)与农村商业银行当月收到罚单数量最多,分别收到33张、34张罚单;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则分别收到17张、19张罚单,数目相对较少。从被罚没金额来看,国有大型银行10月份合计被罚没2103.79万元,其中包含7张百万元以上罚单;股份制银行合计被罚没818万元;城商行共收到19张罚单,被罚没1810万元;农村商业银行收到罚单数量较多,但整体金额不高,10月份共收到34张罚单,被罚没1412万元。 此外,10月份,1家政策性银行及1家外资银行收到罚单。涉及违规事由是发放偏离服务“三农”定位的贷款且形成风险、贷后管理不到位致信贷资金回流至借款人账户、违反规定办理资本项目资金收付。 值得关注的是,10月份,没有出现千万元级别的“大额罚单”,百万元级别的罚单仅有13张,涉及各类银行主体,共涉及被罚没金额2623万元,与此前几个月份相比,数量、金额均明显下降。其中,单张罚单涉及金额最高为550万元,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对辖内一家城商行开出,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该行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贷后管理不到位。此外,九江银行因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垫资、违规办理委托贷款、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等违规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处以410万元罚款。其他11张罚单中,单张罚单涉及金额均不足300万元。 风控、合规仍待加强 观察银行业10月份罚单可见,违法违规案由主要集中在信贷、票据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中,贷后管理问题及涉房贷款相关问题较常见。例如,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违规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融资、向借款人转嫁二手房按揭贷款抵押评估费、向“空户”虚假放贷等。同时,还存在部分汽车贷款相关罚单。 多家金融机构因流动资金贷款流入限制性领域受到严厉处罚。此前,随着股市行情趋于火热,贷款资金违规入市苗头再现。已有多家银行发文提醒,银行信贷资金严禁违规流入股市,不得用于投资股票,一经发现,将采取提前收回贷款、中止发放尚未发放的贷款、清偿全部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等措施。 “相关规定要求银行信贷资金不能进入股市,初衷仍是有效进行风险隔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后续监管可能还会加强行政处罚手段来遏制相关行为。 在中国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开出的罚单中,“违反账户管理规定”及“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频现。例如,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长沙农商银行、张家界农商银行等10家农商行被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罚款共224万元。同在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对云南陇川农商银行、云南广南农商银行、云南玉龙农商银行分别开出81.7万元、75.7万元、51万元的罚单,主要原因包括上述银行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人民币反假有关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管理规定及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 内控管理不到位致多名员工被终身禁业 记者梳理罚单发现,10月份,金融管理部门累计对7名银行从业人员开具了终身禁业的罚单。 从所属机构类型来看,涉及1家国有大型银行、1家股份制银行、3家农商行、1家村镇银行及1家农信社。从人员类别看,1名农业银行地方分行行长及2名农商银行支行行长因对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予以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行政处罚。 从被处罚的原因来看,包括贷款“三查”不到位、侵占客户资金、贷款资金被挪用等。例如,安徽枞阳农村商业银行枞川支行时任行长祝依亮,因对该行贷款“三查”和信贷管理不尽职的违规行为负有责任,被予以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行政处罚。时任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常州市武进支行客户经理戴自强,因对支行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导致员工利用职务便利挪用、侵占客户资金负有责任,被终身禁业。 值得关注的是,有一张罚单涉及理财产品“双录”问题,时任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顾乡支行大堂经理助理周雪,因为对该支行存在的违规代客操作、违规逆流程“双录”和POS机管理混乱问题及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负有责任,被予以终身禁业处罚。 据了解,“双录”是金融管理部门为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误导销售、“私售”飞单等乱象作出的专门规定。各级监管机构对此强化问责,有助于强化机构主体责任,确保相关工作取得实效,实现“卖者尽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金融总量平稳增长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11-12
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0月金融数据。10月末,我国社会融资存量同比增长7.8%;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5%。 金融总量增速稳中有升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过去两个月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继续企稳回升,过去两个月累计升高1.2个百分点。 对此,应该如何理解呢?有业内专家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债市和理财资金开始向存款回流。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有效改善了经济预期,市场信心提振,资本市场回稳,投资者风险偏好由避险情绪主导转向更为积极的资产配置。二是银行向证券、基金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随着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两项工具正式推出落地,商业银行向非银机构的融资增多,既促进了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增强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对增加M2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三是财政支出加快,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企业存款。随着财政支出节奏加快,稳增长逐步加力,带动实体经济部门存款同比增多。 此外,狭义货币(M1)增速有所回升。10月末,M1同比下降6.1%,这也是该指标今年以来第一次增速回升。 “M1增速边际回升,既反映出在增量政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经济活动企稳向好,社会信心有所改善,也受益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随着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支撑效应进一步落地显效,M1增速有望企稳。 《金融时报》记者关注到,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货币供应统计体系进行了专题分析,预计相关统计口径调整优化后,M1统计还将更加完整、科学,能更好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态势。 盘活存量信贷取得成效 贷款投放效率进一步提升 对于社融增长,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去年的高基数下,今年的社融增速保持了较快增长。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政府债券新增1.56万亿元,比2020年至2022年的同期均值高1.1万亿元,明显超出季节规律。 “这主要是由于去年10月开始加速发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存量债务,推高社会融资规模基数,对今年10月同比增速产生了下拉效应。”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 信贷数据方面,有市场机构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回收量和新发放量都在同步较快增长。“这从侧面反映出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取得成效,贷款投放效率进一步提升。”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成效持续显现。10月新发放贷款利率持续走低,10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左右。“随着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经营信心出现恢复,投资活动也会有改善。”有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底色更足 总量之外,信贷结构特点也得到颇多市场专家关注。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信贷结构也相应增减调整。传统领域信贷需求整体收缩,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加快形成,虽然短期内难以补足信贷增长的缺口,但也在加快补上。”有机构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截至10月末,信贷结构出现了不少亮点。单位中长期贷款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上述成效离不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积极引导。“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已经发展成为支持重大工程、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重要工具,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与财政政策配合,作用日趋凸显。”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近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逐步落地,未来金融资源将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会更足、成色会更亮。 有业内人士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非万能的,面面俱到实际上就体现不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很多实体经济领域本身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解决,不需要专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发挥适当的激励作用,根本上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宏观调控思路已在适应性转变 不断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力度11-12
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物价低位运行等是当前宏观调控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这既是短期经济运行困难的表现,也是中长期结构转型深层次矛盾的反映。对此,近期宏观调控思路已在适应性转变。 一方面,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已逐步落地生效,增量政策有力提振市场信心。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先后四次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畅通货币政策传导,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特别是今年9月下旬以来,人民银行较大力度降准,实施有力度的降息,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其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惠及5000万户家庭,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市场反应积极正面,社会预期明显好转。近期,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市场表现均呈现积极态势,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高频数据也边际向好,10月制造业PMI为50.1%,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时隔5个月重回扩张区间,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要关注到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不是简单的刺激,是政策逻辑的重大调整,不仅有短期扩需求的方案,同时还有大量的改革、结构调整的方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的金融街论坛发言中表示,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需要把握好增长速度与质量、内部与外部、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当前,加强需求侧管理正在逐步达成共识,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将从过去的更多偏向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未来在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的同时,也需加力推进改革,实质性扩大内需。 对于下一步政策走向,业内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支持性的立场。今年以来,央行多次公开表示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近期,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进一步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保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全力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市场普遍认为,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短期内不会改变,明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强力度,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也被寄予厚望。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需要财政发挥更大作用。近期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宣布,将通过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并额外安排5年共4万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用于化债,这些政策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缓释地方债务风险。同时,业内期待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资本,优化税收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发行地方专项债支持回购存量土地等政策陆续推出,未来财政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出版发行11-11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坚持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习近平同志围绕自然资源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述摘编》分8个专题,共计286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4年10月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贺信、指示等15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集运指数期货平抑运价波动 “金融罗盘”护外贸产业链企业“一帆风顺”11-08
在当今全球贸易中,集装箱运输是国际航运的主流运输方式之一,通过船舶将集装箱从一个港口运输到另一个港口,实现国际货物运输。然而,国际集装箱运价受供求关系、成本因素、全球经济环境、汇率、地缘政治、突发事件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加之运力不可储存,一旦供需发生重大变化,运价也会随之出现大幅震荡。尤其是去年年底以来,红海航道危机导致欧线运价大幅飙涨,特别是今年3月份到7月份,去往欧洲的航运价格一路攀升,我国集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强烈。 2023年8月1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和上海航运交易所合作,基于上海航交所发布的运价指数,挂牌上市了我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填补了我国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集运行业有了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上市一年多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总体运行平稳,期现价格联动紧密,市场参与积极,期货功能逐步显现。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天津港,采访当地货运代理企业如何利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这一“金融罗盘”进行套期保值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运价波动 集运指数期货应运而生 《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站在码头“集智驿站”露台上眺望,只见自动化桥吊起起落落,一个个集装箱被抓起、放下,集装箱装卸作业整齐有序,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运输车在码头往来穿梭运送货物。 位于渤海湾“弓弦”顶部的天津港,是北方第一大人工港,也是渤海湾内最靠近内地的港口。今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团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48亿吨,同比增长3.1%;集装箱吞吐量达1188万标箱,同比增长4.6%,再创历史新高。 我国是航运大国,《2024年中国航海日公告》显示,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货运量由海运承担,航线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船员队伍、造船市场份额、海运船队规模、海洋渔业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海运是全球贸易的主要载体,全球贸易总量中海运贸易量占比超过90%,而集装箱海运是海运贸易中的主流方式。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航运市场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加剧。《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受疫情背景下港口拥堵、红海绕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航运价格经历多轮剧烈波动,给集装箱航运产业链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不确定性。航运产业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正在不断显现,尤其是货运代理企业。 作为一名深耕国际物流20余年的老兵,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航运物流分会执行副秘书长蔺宜坤认为,传统的货运代理企业面临三大痛点:一是运价风险波动大,国际集装箱航运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10家船公司占比达到全球运力的90%左右;国际航运业运价具有无实物库存、运价依据供需边际定价的特征,波动幅度维持高位,货代企业承担大量的运价垫资。二是作为传统货运代理企业,无论是先从船公司订购舱位并锁定订舱价格,还是先向下游货主出售舱位锁定销售价格,都会面临运价波动风险,货运代理企业需要凭借经验和每年市场形势,对运价趋势进行预判。三是运费快速上行导致出口企业的利润被侵蚀,供应链的可靠性无法保障。 近年来,海运价格的剧烈波动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外贸企业、代理企业和航运企业对运价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挂牌上市,填补了我国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全球首个依托我国指数开发的航运期货品种,也是我国首个服务类期货、航运类期货,首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指数类、现金交割的期货品种。 据上期所副总经理贺军介绍,上市一年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市场成交活跃。截至今年10月22日,累计成交量约4244万手,累计成交额约3.48万亿元,日均成交额约123亿元,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境外。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一年多来,经受住了去年底的红海突发事件和今年3月至6月现货市场连续涨价的考验,有效抵御了极端市场风险,为服务航运企业保值、避险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期现结合 货代企业破解报价难题 对于作为中介的货运代理企业而言,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记者了解到,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并小规模尝试用期货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货运代理企业通过参与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交易,利用期货端的收益弥补现货端的损失,平抑运费风险的波动。 天津乾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海国际公司”)是一家货运代理企业,其经营模式为一方面在市场上向有货物运输需求的货主收揽货物,另一方面将货物运出,属于产业链中的贸易商角色。 2024年6月初,上游货主企业找到乾海国际公司,提出货物运输服务需求,出货量为5个集装箱,出货时间在7月底。乾海国际公司需要向货主企业报7月底出运的运价。当时,6月初的市场运价为6500美元/箱,货主企业希望乾海国际公司的报价不高于这个价格。 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乾海国际公司判断,从6月份至8月份,现货运价持续上涨的可能性较高,预计在7月底乾海国际公司向船公司购买舱位时,花费可能达到8000美元/箱至9000美元/箱。所以,如果当时按照6500美元/箱报价,乾海国际公司可能将产生每箱约2000美元的亏损。 如何减少损失呢?乾海国际公司决定运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对该批出口货物开展运费价格风险管理。乾海国际公司于6月底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2408合约建立了2手多单锁定了运价,入场点位约为5200点。若未来运价继续上涨,乾海国际公司现货端虽然以高价购买舱位,但同时期货端也将盈利,期货盈利将弥补现货端的亏损;若未来运价下跌,现货端购买舱位的成本降低,所得的利润也可覆盖期货端的损失。如此一来,乾海国际公司便通过期货操作锁定了运价波动风险。 如前期判断,6月底至7月,现货市场运费价格一路走高,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价格水涨船高。7月末,乾海国际公司将期货合约平仓,出场点位近5800点,期货端实现净盈利5.6万元,乾海国际公司的亏损额从73000元降低至17000元,有效弥补了市场运价上涨带来的风险敞口。 乾海国际公司副总经理邓鸿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通过此次交易,公司对通过套期保值锁定市场运价的操作加深了认识。面对长期客户提前3个月至5个月的出运计划,为避免运价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升高,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以保证利润。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后,多家企业咨询并开展了套期保值对冲风险业务,有效缓解了出货周期长、运价波动不确定、项目物流周期长等诸多因素对贸易的影响。”蔺宜坤称。 未来发展重点:风险防控与市场培育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作为期货市场的创新品种,正逐渐成为实体企业管控运价波动风险的重要工具。 自2024年3月起,在红海地缘局势影响持续的背景下,中国出口欧洲的海运运价开启了长达4个月的连续上涨。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线)从3月25日的2153.34点,一路上涨至7月22日的6318.1点,4个月涨幅达193%。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与红海航道危机等“黑天鹅”事件造成市场价格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不同,本轮运价上涨呈现出连续性、温和性等特点,即上涨时间久、单次涨幅有限(3月初至7月中旬平均每日涨跌幅度为3.3%)。从对我国出口企业经营的影响角度看,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上涨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运输成本,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而且企业不得不长时间面临这种运价连续上涨的局面,这种长期的利润侵蚀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信心。 “航运产业上中下游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正在不断显现,尤其是货运代理企业。”贺军表示。例如,青岛朗东国际物流公司利用期货进行套保,将红海航道危机期间运价上涨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国荣物流为规避运价上涨风险买入期货进行套保,亏损额从19万元降低至4万元。 一德期货总经理吕拥华表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以来,公司深入多家企业调研走访。一德期货服务的天津头部货运代理企业通过集运指数期货有效对冲了价格波动风险,利用期货端的收益弥补了现货端的损失。 此外,一些大货主也开始关注并使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来保值避险。记者了解到,中哲集团通过参与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套保交易,期货端实现盈利23万元,不仅抵消了运费上涨的风险,期现合计还降低实际运费成本8万元,达到帮助企业风险控制和稳定利润的目的。 与此同时,期货公司在服务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创新风险管理模式,推出适用于航运企业、外贸企业运营场景的场外期权、运价保障类的创新产品,力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航运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方案指南。 展望未来,贺军表示,上期所将围绕两大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始终把风险防控放在首位,切实履行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职责,继续维护航运指数期货市场平稳运行。二是大力实施“启航工程”市场培育行动方案,力争建立一批覆盖全国集运产业集群的产融服务基地、培养一批优秀行业分析师、扶持一批能给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创新一批运价风险管理产品、宣传一批企业风险管理优秀实践案例、新增一批航运产业客户入市交易,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航运中心”)获批上海期货交易所“强源助企”产融服务基地。航运中心获批产融服务基地,有利于促进天津及北方地区航运、物流、贸易等企业运用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产品和天津航运指数共同服务市场进行运价套期保值,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航运中心主任曾全义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航运中心今后将携手头部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各类商协会,组织航运、物流、贸易等企业,开展航运金融系列培训研讨活动,以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天津航运指数共同服务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指导产业企业更好掌握运价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金融监管总局高质量完成2024年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11-07
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承办建议提案728件,其中,人大建议388件,政协提案340件。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等四个方面。所有建议提案较规定办理时间提前办结,办理过程及结果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和代表委员的好评。 在办理过程中,金融监管总局紧抓六个环节,保障办理工作高质量完成。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总局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建议提案办理作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支持代表委员依法履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主持召开局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办理工作。总局各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对有关建议提案作出明确指示批示,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办理任务。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明确各承办司局具体责任,细化工作进度安排,建立科学分办、深入沟通、高效协同、及时反馈的管理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加强统计分析,根据近五年关注领域和数量变化趋势,努力挖掘建议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凝聚各界智慧的重要价值。分层级确定重点建议提案,更好地发挥重点建议提案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沟通协商。通过多种形式与代表委员面对面深入交流,切实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2024年两会重点建议提案座谈会,党委委员、副局长付万军出席会议,认真听取部分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对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质效的意见建议,得到有关方面高度评价。四是严格审核把关。通报表扬高质量复文,实名通报典型差错问题,压实承办司局办文主体责任。组织18个承办司局的29名同志集中审理答复口径,提升复文质量。五是加强新闻宣传。讲好“办理故事”,多渠道摘登工作动态和办理工作典型,积极宣传办理工作特色。六是坚持办以致用。践行金融监管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代表委员广泛关注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完善监管体制机制,构建责任清晰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系,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合作共赢创未来——写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11-05
金秋意浓,东方有约。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 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举办进博会的深远意义。 连续成功举办进博会,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搭建了货通天下、全球共享的合作平台,一个个“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进博故事为疲弱的世界经济注入信心。 未来六天,第七届进博会将见证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魅力,汇聚不同国家开放创新合作的愿望,证明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开创美好未来。 一诺千金——“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 从空中俯瞰,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仿佛绽放的“四叶草”,迎接各国宾客到来。 国家展、企业展、人文交流活动等各类展台全部准备就绪,整体展览展示面积将超过42万平方米,297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来自多国近800个采购团体参展与会,数量创历届新高。 一诺千金,越办越好。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充分发挥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作用,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习近平主席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 2018年首届举办以来,进博会持续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乘合作之舟,进博会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暖意—— 国家展,集中展示各国形象以及贸易投资领域机遇的平台。今年有7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数量超过上届。 法国,主宾国之一。法国商务投资署在其官网表示,进博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商业倡议,此前六届进博会已证明其非凡的影响力。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与包括签证或产业限制的解除、服务市场的开放、知识产权保护框架的加强等政策相结合,为法国企业提供了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放和机遇成为稀缺资源。“进博会促进贸易增长的背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赢。”第六次从新西兰奔赴进博会的纽仕兰乳业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罗伊·范登克说。 扬开放之帆,进博会持续赋能中国高质量发展—— 本届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汽车、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六大展区提质升级,400多项代表性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将集中展示,39个政府交易团和4个行业交易团,共计780个分团到会采购,数量为历届之最。 瞄准前沿革新技术和先进机械设备,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本届进博会上加大高端装备、进口整车、优质农产品、大宗商品等采购力度。 “我们通过进博会加强‘走出去’‘引进来’,以实际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国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周开荃说。 汇开放之力,聚创新之势。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持续注入正能量。近日,瑞银、高盛等机构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美国彭博社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计算得出结论,未来五年中国仍将是全球增长的最大贡献国。 开放合作——“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通过进博会,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第二次亮相进博会的瑞典卡车巨头——斯堪尼亚中国集团执行董事、传拓中国办公室总代表何墨池介绍,该企业在江苏如皋投建的商用车工厂预计2024年底完工,2025年新产品将投放中国和亚洲其他市场。 开放,是进博会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专章部署,并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明确要求。 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施行外商投资法,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历届进博会上宣布的一系列开放举措逐步实施,用实际行动和成果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11月8日起将新增9国人员来华免签;11月1日最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实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修订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外资投资证券市场渠道;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在全国范围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今年以来,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世界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希望进博会加快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功能,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习近平主席在向第六届进博会的致信中,提出新的期待,传递积极信号。 本届进博会的中国馆展区内,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模型、嫦娥六号模型、人形机器人“天工”、低空经济电子互动沙盘等展品自信亮相,展现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崭新气象。 “现在的中国不仅拥有市场资源与制造优势,也是创新大国、工程师大国。”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说,中国是松下集团最为重视的海外市场之一,近年来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前六届进博会已有近25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亮相,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累计组织1130多家外资企业和投促机构赴各地开展精准对接,不少展商在中国开设新门店、新工厂、新研发中心。 今年,“全勤生”施耐德电气带来覆盖工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第四次参展的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将进行“月球探测车免充气轮胎”的亚洲首发;运动生活方式品牌露露乐蒙将迎来进博会首秀…… “更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中国消费者正在释放更大消费潜力。”露露乐蒙首席执行官卡尔文·麦克唐纳表示,该集团在华门店超130家,中国已成为其全球业务增长引擎。 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趋势,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新材料专区,创新策展汽车展区,精心打造健康养老专区,不断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新机遇。 从最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从家族小企业到跨国大公司,从非洲大陆到亚洲腹地,中国市场磁力满满,进博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共创未来——“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10月8日上午,上海洋山港。首批22吨自南非进口的牛油果通关入境,这是中非经贸合作成果的具体体现。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我国加大与非洲农产品合作。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愿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决定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推动中国大市场成为非洲大机遇。 邀请37个最不发达国家参展并提供120多个免费展位,扩容非洲产品专区,虹桥论坛为最不发达国家包容性增长建言献策……第七届进博会将以实际举措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承诺。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进博会“全勤生”高通今年将展示以“5G+AI”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创新实践。 “对高通而言,中国不仅是潜力巨大的市场,更是与生态伙伴建立强有力合作、在全球市场实现共赢的机遇之地。”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说。 2018年以来,美国企业进博会参展总面积名列前茅,越来越多美国企业通过参加进博会更加了解中国市场,深耕中国市场。 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时代潮流。进博会持续见证了友好合作、互利共赢是世界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沙特阿拉伯,两座先进的高效燃气联合循环电站正在建设中,电站将配备西门子能源的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和发电机。这项合作,正源于第六届进博会上,西门子能源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签下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拥抱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机遇。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当各国合作时,大家都能受益。当不确定性增加时,合作的价值更为凸显。”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谈及当前全球面临债务水平高企、经济增长放缓等诸多挑战时说。 从持续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到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合作,再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国以实际行动汇聚全球合作力量。 路就在脚下,光明就在前方。进博会将让世界看到,中国始终愿同各国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凝聚更多开放共识,共同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 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得到较好保障10-31
财政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059亿元,同比下降2.2%。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31715亿元,同比下降5.3%;非税收入31344亿元,同比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降幅主要与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有关。扣除此类影响后,全国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1至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779亿元,同比增长2%,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得到较好保障。主要支出领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115亿元,增长4.3%;教育支出29979亿元,增长1.1%;农林水支出17668亿元,增长6.4%;城乡社区支出15100亿元,增长6.1%;住房保障支出6121亿元,增长2.5%。 除了特殊因素影响,财政收入下降背后指向深层次问题,非税收入高增的现象也值得观察。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除受去年特殊因素影响外,今年以来,税收减收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运行面临压力,需求不足的问题凸显,进而造成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跌。今年以来,非税收入整体高增,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起到了支撑作用,背后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等手段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以弥补税收收入缺口。 特殊因素致税收收入下降5.3% 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131715亿元,同比下降5.3%,主要受前述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万亿元,同比下降2.2%,仍低于年初目标值(3.3%)。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背景下,9月份当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速由负转正至2.5%。若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全国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下降5.6%,也是主要受前述特殊因素影响;国内消费税增长1.6%,主要是成品油、卷烟、酒等产销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1.1%,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态势基本吻合;个人所得税下降4.9%,主要受去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翘尾减收等影响;出口退税15663亿元,同比多退1472亿元,有力支持了外贸出口增长。 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部分细分行业税收表现较好。服务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2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税收收入增长12.4%。前三季度,制造业税收收入同比下降,部分细分行业税收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其中,铁路运输设备制造税收收入增长7%,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税收收入增长6.4%。 9月份工业生产和消费增速改善,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同比降幅却均扩大至两位数,对当月税收整体增速拖累明显。对此,冯琳分析称,考虑到税收收入增速是名义值,增值税收入同比大降或主要受价格因素拖累,背后是工业品价格走势低迷;消费税或因基数走高以及受消费税征缴节奏扰动。 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高增 今年以来,非税收入高增成为拉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支撑力量。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利用国家权力、政府信誉、国有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等取得的各项收入。其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彩票公益金等十二大类,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项预算非税收入合计约6.47万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约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主要是各级政府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两项合计拉高非税收入增幅10.8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约3.09万亿元,同比下降20.2%,主要原因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降幅较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约0.25万亿元,同比下降18%。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密切跟踪非税收入变化情况,持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依法依规组织非税收入,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不得乱收,坚决不收过头税费,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 综合施策保障财政收支平衡 在财政收入下滑的背景下,今年,我国能否实现全年预算目标是各界关注焦点。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同时,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预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 国盛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1至9月,财政收入和支出完成度低于往年同期平均水平。如果以1至9月财政收支增速作为全年增速,预计2024年实际赤字约6.8万亿元,较2023年扩大约1万亿元,从年初预算安排来看,资金来源中4.06万亿元来自国债和地方债发行,1.77万亿元来自使用去年结转结余,0.32万亿元来自预算稳定基金调入和国有资本补充,剩余0.7万亿元需要寻找其他资金来源弥补,保障全年预算平衡的难度不大。 陈兴表示,近日财政部提到“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而今年财政收入整体仍较弱。若今年全年保持前三季度的增速水平,那么距离年初设定的公共预算收入目标仍有1.2万亿元左右的缺口,后续或通过盘活存量结转结余资金、提高国企央企利润上缴规模等方式来增收。 近日,财政部宣布将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举措,包括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冯琳表示,一揽子增量财政政策落地有望拉动四季度广义财政支出增速进一步加快,助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央行推出买断式逆回购工具 进一步提升 流动性管理精细化水平10-30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这也是今年以来继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后,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 如何理解本次新工具? 首先,本次买断式逆回购期限不超过1年,进一步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金融时报》记者根据期限由短至长梳理央行现有流动性投放工具发现,目前主要包括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投放长期流动性的国债买入和降准,1个月到1年期的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较为欠缺。此次央行在现有工具基础上推出买断式逆回购,预计将覆盖3个月、6个月等期限,增强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央行选择此时推出新工具,预计可更好对冲年底前MLF集中到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Wind数据显示,11月、12月各有1.45万亿元MLF到期量,达到目前MLF余额的40%。叠加政府债券发行、年末现金投放等,届时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面临较大补缺压力。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此前已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预计年底前视市场流动性情况择机进一步降准0.25个至0.5个百分点。综合前述多重考量,央行在此节点上推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有利于更好对冲四季度MLF集中到期,更有能力维护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此外,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定位为流动性投放工具。《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推出的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不同利率投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中标,机构的中标利率就是自己的投标利率。据业内人士评价,这既能减少机构在利率招标时的“搭便车”行为,更能真实反映机构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也由于没有增加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中标利率,凸显该工具仅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定位。 “可以看到,央行操作工具更多元,有望带动全市场买断式回购业务发展。”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货币市场的主流模式是质押式回购,交易中债券押品被冻结在资金融入方账户,无法继续在二级市场流通,出现违约等极端情形,不利于保障资金融出方权益。“近年来,更多海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后,更习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买断式回购。央行推出买断式逆回购,既是自身操作工具的丰富,也可对市场发展买断式回购业务形成示范作用,缓解质押品冻结对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监管指标压力,持续提升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国际化水平。”上述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聚焦改革创新 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 更好发挥枢纽功能10-29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一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紧紧围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强本强基、严监严管,防范风险,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功能,迈入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 ——一大批“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生态的滋养下,不断取得技术研发的新突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大批上市公司通过深耕主业、推进产业并购、夯实公司治理、提升投资回报等举措,践行“提质增效重回报”“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行动,以亮眼业绩为资本市场注入活力与信心,展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大批公募基金机构正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助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落实基金降费方案,进行产品创新,多措并举做好普惠金融。 ——为进一步塑造良好市场生态,证券监管部门严格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严惩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行为,切实维护市场“三公”。2024年上半年,证监会合计罚没款金额85亿余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科创板深化改革再出发 半导体行业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要的硬件基础,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硬科技”的典型代表。当下,科创板已集纳一大批覆盖设计、制造、材料、设备等多个关键环节的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用资本市场力量为行业发展赋能。 始终坚持服务“硬科技”功能定位的科创板,目前迎来了又一轮全面深化改革。2024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创板八条”),旨在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改革,进一步增强科创板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发行上市、并购重组、指数产品等方面诸多典型案例相继落地,改革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效。有数据显示,“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科创板已披露超20单股权收购交易,其中3单为收购未盈利企业,并购活跃度进一步上升,集成电路领域尤为明显。 近年来,农行山东滨州分行持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图为该行信贷支持的惠民县城北污水处理厂全貌。  记者 刘志良 摄 上市公司提质增效在行动 根深才能叶茂,基固方能楼高。 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和“基本盘”,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分别启动“提质增效重回报”“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行动。上市公司踊跃响应,截至10月9日,推出“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沪市公司达到1085家;截至10月24日,深市累计有305家白马股、权重股、龙头股公司发布“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 同时,上市公司多措并举,分红金额屡创新高,股东增持、股票回购数量大幅增加,有力推动了自身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投资价值。数据显示,截至9月下旬,年内有95%以上的上市公司召开了业绩说明会;有663家公司公告中期分红,分红总额达5337亿元;有1500多家公司实施股份回购累计超过千亿元,向市场释放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信心。 回报投资者离不开优良业绩的支撑。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89万亿元,净利润3.13万亿元。3032家公司营收正增长,4141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78%。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整体实现近3%的增长。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让利投资者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作为连接资本市场和普通投资者的桥梁,公募基金行业秉承“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责,对居民财富的稳健增长、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24年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 过去一年,公募基金行业掀起一波降费让利浪潮。去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启动;今年4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自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规定的发布,是证监会落实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和《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的具体举措之一。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措施先后落地,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托管费以及公募基金的交易佣金费率相继下调。公募基金2024年中期报告数据显示,费率改革已颇见成效。上半年,基金管理费、交易佣金、托管费、销售服务费四大费用合计达938.9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062.02亿元下降了11.59%。 监管执法威慑力不断提升 资本市场的监管执法威慑力不断提升。 2024年10月18日,证监会集中公布了19张罚单,涉及11家券商。同时,16名对相关问题负有责任的从业者也被证监会采取相应的行政监管措施。 2024年9月,证监会依法对普华永道恒大地产年报及债券发行审计工作未勤勉尽责案作出行政处罚,没收普华永道案涉期间全部业务收入2774万元,并处以顶格罚款2.97亿元,合计罚没3.25亿元。 2024年7月,证监会综合违法情节、责任程度等,对5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大股东占用资金等信息披露违法案件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 2024年5月,证监会对公司债券发行人恒大地产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今年上半年,证监会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489件,作出处罚决定230余件、同比增长约22%,惩处责任主体509人(家)次、同比增长约40%,市场禁入46人、同比增长约12%,合计罚没款金额85亿余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严监严管旨在塑造良好市场生态。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落实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严惩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行为,切实维护市场“三公”。吴清同时强调,强监管不是严而无度,关键是通过依法有效监管,使市场各方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促进强本强基。
证监会同意原木期货和期权注册 期货市场将再添新成员10-28
10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同意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原木期货和期权注册。同日,大商所发布原木期货和期权合约及相关规则,并公开征集原木期货指定交割仓库及指定车板交割场所。 作为对应木材产业最上游的品种,原木期货和期权上市后将有效拓展期货市场服务木材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并在助力相关产业链企业应对价格风险、完善原木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原木是树木砍伐后,经过横截造材所形成的圆形木段,是可再生、可再循环利用和可自然降解的绿色材料和生物资源,同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按照树种,原木可分为针叶原木与阔叶原木两大类,其中针叶原木用途较为集中,主要用于建筑木方、建筑模板、人造板加工、家具制作等。 相关行业专家表示,针叶原木市场规模大、进口来源广,露天堆放便于存储,且现货市场存在推荐性国标,有利于开展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交易。2022年以来原木价格进入下跌周期,2023年原木现货价格波幅达到近五年最值,相关原木进口企业和木材下游加工企业只能被动承受价格的不利变动,对风险管理工具和远期价格参考的需求增加,对上市原木衍生品有着迫切诉求。 即将推出的原木期货交易标的即为针叶原木。根据现货市场习惯,大商所参照相关国标指标体系,采用形态、树种、材长、检尺径、外观缺陷等指标设计了原木期货交割质量标准。 在风控制度上,大商所根据原木现货历史价格波动特点,将原木期货合约涨跌停板幅度和最低交易保证金比例分别设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4%和合约价值的5%。同时从严设置限仓标准,严防市场操纵。 期权方面,原木期权与大商所已上市期权合约设计框架基本一致,合约类型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最小变动价位为标的期货合约最小变动价位的1/2,行权价格覆盖标的期货合约1.5倍涨跌停板幅度对应的价格范围。交易单位、报价单位、合约月份、交易时间均与标的期货合约相同。 多位产业界人士表示,大商所推出原木期货和期权对服务木材产业链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上市原木期货,可以向市场提供真实、有效、连续、权威的价格,作为进口企业和加工企业的重要参考,国内林场、林农也可以通过原木期货价格了解原木市场行情,为自有原木销售提供定价依据。同时,原木期货有助于增加企业经营手段,帮助企业实现转移市场风险、稳定进口价格、优化加工规模等目标,进而通过市场化手段配置整个行业资源,提高行业规模化水平、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原木期权则可以实现价格保险、增强收益和波动率管理等功能,能够与原木期货形成合力,为市场提供丰富的交易策略和灵活的套保工具,在降低市场运行风险、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满足精细化和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等方面有望发挥积极作用。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将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扎实做好原木期货和期权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原木期货交割库和质检机构的征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交易所相关业务、技术系统已准备就绪,市场培育、技术平台测试等前期工作也将陆续开展。原木期货和期权上市后,大商所将加强对各类交易行为的穿透式监管,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并与各方形成合力不断提升产业参与度,持续提升原木期货价格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增强服务我国木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