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年12月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3%,制造业投资增长9.4%……今年前两个月,多组经济数据超预期增长,彰显中国经济澎湃动能。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如何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目标设定为5%左右,传递了务实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这一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 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涉险滩、闯难关,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这要求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不能各自为政,而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组合性、协同性,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等任务,“五指成拳,力出一孔”。 经济回升向好持续积蓄动能 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来源于充足的政策储备、精准的政策着力点以及不断增强的增长动能。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行业和产业增长面扩大。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较为活跃,服务业景气度回升。节假日推动服务消费升温,市场销售潜力释放。市场机构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GDP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不仅高于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也远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欧的增速预测。国际媒体评论认为,在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雄心勃勃。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这一目标充分考量了去年较高基数、外部环境、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等因素,统筹兼顾经济长期发展目标,既积极又审慎且含金量有所提升,有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既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又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的需要,也内含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政府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度。 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来源于充足的政策储备、精准的政策着力点以及不断增强的增长动能。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行业和产业增长面扩大。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较为活跃,服务业景气度回升。节假日推动服务消费升温,市场销售潜力释放。市场机构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从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虽然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在累积增强,加上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有条件有支撑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 稳就业、促增收政策导向鲜明 从去年的“1200万人左右”到今年的“1200万人以上”,就业目标边际上调是稳就业、调结构、增信心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为了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宏观政策、专项促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帮扶以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保持务实进取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要求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2024年,我国新成长劳动力规模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就业结构调整需要新的就业岗位,青年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从去年的“1200万人左右”到今年的“1200万人以上”,就业目标边际上调是稳就业、调结构、增信心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 经济增长是稳就业的基石。设定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亦有稳就业的考量。《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从当前需要看,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今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200万人以上。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或者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体测算,要实现就业目标,经济大体上也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 就业优先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一系列务实举措。尤其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70万人,为了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宏观政策、专项促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帮扶以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更加积极的收入目标进一步体现了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导向。 “今年的政策安排更加与时俱进,更加务实精准,直达社会公众的民生痛点。”连平表示,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就业问题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议题的首位,并将促增收与稳就业联系在一起。这客观反映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更加务实精准地改善民生,尤其是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宏观政策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再度被强调,即要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经济增长、就业和居民收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精准有效、力度适宜的宏观政策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继续固本培元,增强宏观调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从企业和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着眼点、政策发力点,努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宏观政策“组合拳”如何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除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等,还要着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连平表示,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市场上流动性一直相对合理充裕,但由于资金空转、资金套利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部分资金未能有效投入到生产和创新活动中。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努力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财政政策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增量发力空间,也是重要看点。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我国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有利于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时,超长期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再度被强调,即要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对此,连平表示,从统筹协调工作的角度看,将各地区各部门的政策制定过程提前纳入一致性评估,加强前瞻性引导,不仅有助于更加注重政策安排的轻重缓急,避免不同政策相互冲突或导致“合成谬误”,也更能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从存量中挖掘增量 要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并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和激发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消费和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 “优化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平衡,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与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消费和投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将有望实现以内循环合力对冲潜在的外需收缩压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要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并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和激发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引发广泛关注。对此,罗志恒表示,传统的需求刺激政策通常直接作用于增量,而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呈现出“从存量中挖掘增量”的政策思路调整,有助于统筹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加快经济绿色转型。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当前政策着眼点要更多转向刺激消费。面对消费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问题,一方面要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进行补贴,特别是要支持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另一方面则是社保改革。“通过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社会保障福利投入,来帮助大家释放消费潜力,既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也有利于减少新的产能过剩风险。”邢自强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牵动各方目光。面对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世界期待中国再交出一份稳健答卷,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稳定性和动力。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报告》提及金融21次,并明确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部署了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等多项工作任务,为今年金融工作把脉定向。 近日,多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已经成为塑造全球经济复苏轨迹的关键角色。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超大规模市场、产业转型升级等优势,为金融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伴随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普惠性都有了大幅提升,改革化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表示。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也是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银行业将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中稳步前行。 经济稳中向好打牢金融业发展地基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克服多重风险挑战,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提升。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将5%左右作为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同时明确了宏观政策取向,部署了十项政府工作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保驾护航。 “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不论是从经济发展的短周期还是长周期看,我们都有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说。 张晓宇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是稳定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最大引擎。中国在人才储备、创新能力、产业体系和生产制造能力等方面会逐步释放巨大潜力,为经济增长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多位银行业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能力,这也将为我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和金融共生共荣。尽管当前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积累增多,中国金融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经历4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为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交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发展,蕴含着对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为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提供了广阔空间。另外,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也为银行业拓展业务、降低成本带来利好。 我国金融安全基本盘非常稳固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平稳,尤其是主要金融机构经营稳健,可以说,我国金融安全基本盘非常稳固。无论对照国际,还是国内监管标准,我国金融业的主要‘体检指标’都处于‘健康区间’。”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说。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最大底气、最强支撑和最有力保障。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和拨备总额超过50万亿元,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行业保障基金有效发挥作用,抵御风险的“家底”非常坚实。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5.14%;资本充足率为15.06%,较上季末上升0.29个百分点。 天职国际保险业务合伙人顾谦表示,近年来,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出台并落实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以及扩大金融开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赋能结构性转型,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全领域、充分竞争的完备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因时因势推进经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有大型银行加快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强优大”发展质态不断形成,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金融安全基本盘稳固,离不开强大的金融监管。李云泽表示,要在提升金融监管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协同性上狠下功夫。将着力推动金融监管基础法治建设,加快弥补制度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尤其是要紧盯“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肃查处影响金融稳定、破坏市场秩序、造成重大风险的违法违规问题。 “我国风险处置与防范工作已卓有成效,高效坚决的改革化险步伐呵护了经济稳健转型发展。”顾谦表示,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迅速清理了一批历史沉疴,在稳妥处置存量风险的同时,推进金融机构聚焦主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风险为导向的精细化监管手段已具备国际领先的审慎监管特征,结合我国相较其他经济体更擅长集中调配资源“办大事”的优势,我国金融业有信心、有能力稳健运行。 全力以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今年,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必答题”。 张晓宇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持续优化结构,发展与国家战略方向契合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以及人民需求突出的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创新的数字金融技术来提升服务效能和精准度。 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表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实现金融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其中,科技金融被放在首位。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金融创新,积极支持扩大有效需求和有效益的投资,保障重大工程和民生项目融资需求,助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表示,将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关键处发力,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等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成为金融业迈向未来的重要增长动力。这时需要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针对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协助建立中小微企业敢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全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质效水平。重点关注消费、养老、住房等领域金融需求,加速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继续深耕场景金融,支持人民群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此外,国家开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促进绿色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的投资需求旺盛。国家开发银行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加大对产业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重点项目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更好发挥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引导、带动和保障作用,助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3年疫情平稳转段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恢复向好,但过程是曲折式前进的,四个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4.5%、6.3%、4.9%、5.2%,表现出前低、中高、后稳的波浪式发展态势。由于宏观政策效果显现往往有时滞,面对波动中企稳的经济,需要“走一步、看一步”,也要更加注重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关键时刻能合理接力,及时托举经济。 去年存量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今年开年经济好于预期。去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及时稳住了经济大盘。一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扩内需。2023年二季度国内经济恢复出现波折,内需不足凸显,消费增速大幅回落,外需也明显放缓,出口同比转负。人民银行顶着国外加息压力,于去年6月、8月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并累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有效激发了国内需求。二是去年8月、9月政策加力稳地产、稳经济。进入2023年三季度,房地产下行压力加大,CPI同比转负,美联储加息至20年来高点。面对内外部挑战,人民银行持续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配合调降首付比例、房贷利率政策下限,尤其是高效完成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惠及居民超过1.5亿人,年均减少居民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三是去年末今年初做好政策衔接。2023年12月,指导国有大行年内第三次下调存款利率,新增PSL额度5000亿元支持“三大工程”,为来年经济增长打好基础。随着存量政策效果不断显现,2024年开年经济延续向好势头,春运期间人员流动量达90亿人次,居民旅游出行热度高涨,春节档票房创历史新高。但市场信心仍然偏弱,房地产市场也在筑底修复,经济恢复态势仍需巩固。 今年年初货币政策主动担当、延续发力、稳好开局。一是降成本,激发有效需求。继去年引导主要银行3次下调存款利率,今年1月25日,人民银行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持续打开社会融资成本下行空间。2月份5年期及以上LPR下降0.25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大降幅,LPR改革以来已累计下行0.9个百分点,带动企业贷款利率累计下行约1.6个百分点,有效激发企业中长期投融资需求,也减轻了居民房贷和地方债务利息负担,发挥好促消费、扩投资、稳地产作用。二是增加市场流动性,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人民银行连续15个月增量续做MLF,并积极利用再贷款工具。2月份还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加上去年的两次降准各0.25个百分点,已累计释放长期流动性2万亿元,节约银行资金成本近200亿元。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M2和社融仍保持9%左右的较快增长。 展望未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有望延续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并精准有效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近期,人民银行强调要把握好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将更好地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特别是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已呈现新变化,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新动能与直接融资发展对贷款良性替代效应显现,信贷增速趋势总体将高位回落。在更多发挥债券等直接融资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盘活信贷存量,稳住货币信贷总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二是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面对国内外利差及国内银行存贷利差的约束,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以我为主,更多通过改革的方式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人民银行已经强调,要继续支持银行降低负债成本,同时防范超低利率贷款导致的资金空转、套利,通过提高LPR的报价质量、督促银行减免服务费用,提升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空间。三是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党中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是未来信贷结构优化的重点。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支持挖掘经济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分别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两高”报告)。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两高”报告是备受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金融时报》记者现场聆听“两高”报告后发现,今年的报告数据精准、内容详实,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释放了严惩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 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判罚力度 “有效识别并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重大违法违规事项,既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必要条件。”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沙雁表示。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两高”报告中均提到了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的处罚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加大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判罚力度。例如,某新三板公司在股票发行中虚增营收3亿元、少披露银行借款10亿元,欺诈增发股份,法院判令其赔偿投资者4900万元,公司高管承担最高100%连带责任,疏于核查验证的中介机构承担20%连带责任。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协同完善证券犯罪执法司法标准,挂牌督办重大案件,检察机关起诉欺诈发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证券犯罪346人,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安全、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在今年全国两会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重点严打。严肃整治、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沙雁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与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相关的刑事立法、司法解释、民事赔偿规则等,形成完善的立体化追责体系,不断提高违法成本,从制度源头解决违法成本低、“入罪难”等问题,充分保护上市公司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严惩金融诈骗、洗钱犯罪和金融腐败 聚焦影响金融安全稳定的“关键人”“关键事”,“两高”报告也彰显了“零容忍”的态度。 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23条检察意见,严厉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7万人,其中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1.8万人,保持惩治涉众型金融犯罪高压态势,尽最大努力追赃挽损。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典型案例,从严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 在反洗钱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各级监委、公安机关加强反洗钱协作,起诉洗钱犯罪2971人,同比上升14.9%。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提到,项某帮助他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高价收购“虚拟币”并通过境外交易商抛售,非法汇兑18亿余元至境外,上海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决不让“黑钱”漂“白”。 在金融反腐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到,中国银行开平支行原行长许国俊贪污挪用巨额公款后潜逃国外20年,经持续追逃被强制遣返,广东检察机关依法起诉后,其被判处无期徒刑,彰显有逃必追的坚定决心。 “维护金融安全,要通过不断完善立法,为金融活动提供框架完整、逻辑清晰、制度完备的规则体系,确保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不脱离法治化轨道。同时,要增强司法对金融契约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公平诚信的金融市场秩序。”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宋征表示。
两会时间已开启,世界将目光聚焦中国。 对于世界而言,中国两会是国际社会观察和了解中国经济和政策动向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都是国际社会热议的关键话题。世界通过两会倾听中国的声音,同时也期盼着中国可以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更多动力,为更多国家提供经验,为全球带来更多的稳定性。 玻利维亚总统路易斯·阿尔塞表示,中国两会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世界参与者,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科技上也是如此。我们希望中国帮助推动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3月4日称,中国两会讨论中国未来发展有关规划。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如何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外界希望通过中国两会,了解中国发展的方向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经济充满活力与韧性,并且正在持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墨西哥城自治大学国际政治研究员爱德华多·齐利表示,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体保持韧性和稳定,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两会将为全球市场增加确定性,提升中国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 一直以来,中国都坚定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事实上,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吸引外企投资的关键因素。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业务部部长泉川友树认为,中国无论是作为庞大市场,还是产品生产基地、研发基地,都对外企具有极大吸引力。他十分关注中国两会提出的经济政策,期待中国出台更多措施把吸引外资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另外,日本花王集团专务执行董事西口徹表示,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电商快速发展、年轻群体消费力增强以及本土企业成长等因素,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具吸引力的消费市场。 阿联酋外贸国务部长萨尼·宰尤迪表示,中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持乐观态度。阿联酋和中国经贸关系稳健增长,并且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中国拥有规模巨大的人才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阿联酋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良多。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经济发展备受关注。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活力充足,其他国家也可以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获益。东盟秘书长高金洪高度评价中国去年经济增长数据,认为“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对于地区和全球发展来说非常重要”。202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继续增长,进出口规模达6.41万亿元人民币,东盟连续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连续多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高金洪认为,中国的发展将造福各方,希望更多中国游客来东盟国家旅游,期待东盟与中国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 埃及智库阿拉伯—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艾曼·萨米尔认为,中国经济充满活力和韧性。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发展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有力支撑。
从“小草房”开始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坚持创新历经千辛万苦的“追光者”,来自甲骨文故乡殷墟的一线考古专家,长期保护云冈石窟的文物工作者,获得空军“金头盔”荣誉的歼20飞行员,中国民航的英雄机长……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前,6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首场“代表通道”,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如何创新、传承与担当的人生故事。 1988年,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从吉林大学硕士毕业,他放弃了出国读博,决心自主创业,从此成为了一名潜心奋斗36年的“追光者”。亲历、见证了我国光伏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他说:“我无悔当时的选择。” 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至今领跑世界,离不开创业者的自立自强和坚韧执着。2010年,高纪凡带领团队研发攻关,让天合光能的核心技术变成国际标准。“经历了几十次的失败,通过1000多个日夜的坚持不懈,我们成功了。”他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要经历千辛万苦,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以创新为名,孜孜不倦专注研发30年的,还有中国的汽车企业。27年前,当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从几间小草房开始创业时,行业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话:“中国人敢自主干轿车是天方夜谭”。但中国汽车人就是要铆足劲儿创造神话。27年来,他们孜孜不倦埋头苦干,自主开发创新创业,终于让“中国汽车”成为了一张受认可的名片。去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出口大约500万辆,其中奇瑞出口接近100万辆。 “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光有销量规模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全球认可的品牌价值。”尹同跃说,下一个十年,中国汽车要不断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增光添彩。 前行的路上,既要有奋发创新的开拓者,也必须有传承文化根脉的坚守者。20多年前,如今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还是一位刚刚开始工作的考古队员,2000年的冬天,他随着考古团队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 “当我们用冻僵的双手拿着手铲、刷子等其他工具的时候,清理出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铜牛尊,大家都惊呼不已,因为这是目前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个牛型青铜容器。”今天说起,何毓灵仍然难掩兴奋。河南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中国文字从这里起源,如今,殷墟博物馆新馆已建成开放,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亚长”牛尊就在展厅“C位”,何毓灵欢迎大家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希望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时代的传说离不开英雄的故事,勇于担当是他们的精神本色。在2018年“5·14”事件中,刘传健在前挡风玻璃脱落的34分钟内力挽狂澜,安全降落挽救了128条生命,被称为“中国民航英雄机长”。今天,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总飞行师,他为我们讲述了英雄背后的故事。“谈起‘5·14’事件,大家都会赞扬我们机组力挽狂澜、化险为夷,其实奇迹的产生是一瞬间,奇迹的背后却是千锤百炼。”刘传健说,蓝天上充满未知,飞行安全无小事,任何一个细节都关乎着生命,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作为机长,保证飞行安全是我的责任。飞机落地以后,旅客下机,看着旅客逐渐远去的背影,我心里的那份踏实和安心,是对我从事飞行工作最大的褒奖。” 创新、传承与担当的精神是奋斗者的底色与赞歌。代表们的故事中,闪耀着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时代梦想。
目前,外籍来华人员在中国支付有哪些比较好的方式?如何优化外币兑换服务,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性?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破除“支付壁垒”?对于改善现钞使用环境、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等方面的工作将采取哪些措施? 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司长陈洪宛、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高博、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赵阳、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负责人石泽毅、国家外汇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司长刘斌介绍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解决“不能用”“不好用”问题 近年来,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有部分外籍来华人员对支付习惯和消费方式不太适应。对此,张青松表示,外国朋友来华进行旅游、拜访、商务等活动,遇到移动支付困难的问题,可以做这样的归纳:“不能用”,有的外国朋友绑不了境外的银行卡。“不好用”,有的外国朋友消费金额超出一定金额,付不成账,觉得不好用。遇到问题多了,支付不便利了,自然就“不想用”了,所以是“不能用”“不好用”和“不想用”的问题。 张青松进一步表示,针对这些问题,将指导支付机构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一是针对来华人员使用支付宝、微信绑定境外银行卡成功率低的问题,要求、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绑卡效率。二是简化身份验证安排,使外籍来华人员在绑卡等一系列过程中更便捷办理。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会严格要求相关机构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规定,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三是指导支付宝、财付通等主要支付机构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至5万美元。 “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在推动支付服务提升、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注重风险防控,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张青松表示,一方面,支持支付机构尤其是头部支付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实际,针对不同交易实行差异化的风险防控策略;另一方面,督促支付机构加强交易监测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采取风控措施。 优化外币兑换服务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多措并举、统筹施策,加大了外币现钞兑换服务力度,优化移动支付的使用体验,完善相关用汇服务保障,进一步便利外籍人员短期来华旅游消费和长期在华工作生活。一方面,优化外币兑换服务,除银行网点和ATM机以外,增加了专营外币兑换机构及设施119个,存量已经达到2295个;扩大可兑换币种至40余种,丰富外币兑换的现钞及零钞供应。另一方面,加强外币兑换服务宣传培训,配合机场等场所设立外币兑换服务咨询点。 如何优化外币兑换服务,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性?刘斌表示,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推动更多外币兑换机构为外籍来华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兑换服务;做好机场外币兑换服务保障,引导在机场到达口优先布设外币兑换机构和设施;确保口岸、涉外酒店等重要场景具备有兑换标识的银行网点、支持使用境外银行卡提现的ATM机、银行授权的外币代兑机构、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自助兑换机等5类外币兑换渠道中的至少一种;在机场、口岸、涉外酒店等场所推广个人本外币兑换的标识;鼓励有条件的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和银行网点扩大外币兑换的币种供应,更好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来华人员兑换需要;进一步满足外籍来华人员移动支付和线上消费需求,持续完善现有的业务流程,大力支持各类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产品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入境游有序恢复,2024年春节期间,入出境旅游约683万人次,其中,出境游约360万人次,入境游约323万人次。石泽毅表示,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积极推动优化入境支付环境工作。例如,推动国家4A级以上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建立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所需的软硬件设施;指导支持与“食、住、行、游、购、娱”密切关联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优化入境人员线上线下购买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支付体验。 深入推进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保障社会公众使用人民币现金的支付权益。陈洪宛表示,针对外籍来华人员反映较多的文旅领域使用人民币现金支付困难问题,2018年,与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通知,明确要求严厉查处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保障重点城市、景区现金总量满足、结构合理,满足外币现金兑换服务要求。在解决老年人日常消费面临的手机支付“数字鸿沟”等问题中,加大对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的整改整治力度。 陈洪宛表示,为加大工作力度,2023年10月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展了拒收现金专项整治工作,引导经营主体保持现金支付服务的渠道通畅,重点关注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需求。专项整治期间,有关部门对经营主体现金收付条件、收取现金意愿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引导经营主体签订“不拒收现金承诺书”,张贴支持现金支付的标识。指导金融机构向经营主体发放“零钱包”,对零钱备付不足的经营主体进行风险提示。 陈洪宛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配合人民银行深入推进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引导经营主体巩固“拒收人民币现金违法”的共识;持续对涉民生场景、涉外场景开展暗访抽查,核实拒收的线索,对公众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大的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持续实施处罚并公示,将处罚信息纳入相关主体的信用记录,充分发挥警示作用,把人民群众的现金支付诉求落到实处。 进一步提升支付适老化服务质效 我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老年人带来了一些“数字鸿沟”。对此,张青松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支付服务适老化工作。2020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提升老年人支付服务便利化程度的意见》,围绕支付产品适老化升级、银行网点服务优化、支付知识普及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以提升老年群体的支付服务水平。目前,全国超过96%的银行网点已推进适老化改造,通过升级自助设备、设立老年客户“绿色通道”“服务专区”等措施,便利老年群体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打造温馨网点。 张青松表示,除此之外,要确保人民币现金法定货币地位,依法坚决查处、整治个别商户拒收现金行为。人民银行还会增加小面额货币供应,要求各商业银行提供“零钱包”等服务,综合施策,优化现金作为一种支付手段的环境,惠及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所有消费者。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在总结前期支付适老化工作的基础上,紧盯移动支付、银行卡受理、现金支付、银行网点服务等关键领域,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支付适老化服务质效,着力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适老化综合服务体系。一是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二是不断优化移动支付服务。三是进一步推动银行网点适老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常态化开展支付适老化宣传。 在便利老年人、外籍人员购票出行等方面,高博表示,交通运输部采取了丰富购票渠道、完善支付方式、优化出行环境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持续改进提升交通出行服务水平。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交通出行支付便利性与包容性,为保障民生、促进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交通运输服务。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我国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和创造有效需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 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三是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四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承担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能够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强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产力储备。 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人民日报》(2024年03月01日09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于2024年2月29日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国家外汇局副局长徐志斌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支付便利工作。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支付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会议指出,优化支付服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方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会议要求,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主动担当作为,强化跨部门合作,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跟踪督办机制。要聚焦重点城市、重点场所,激发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盯银行卡受理、外币兑换、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和宣传推广等重点任务,实抓实干,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相关司局及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各主要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网联清算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参会。
长期以来,各方普遍关注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各部门也出台多项政策,不断加大金融活水的支持力度。不过,机构报告认为,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状况其实要综合多维度考量。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不是单纯的融资问题,而是一个小微企业是否可以维持良好的日常财务运营、稳健地应对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周全地准备当下和未来发展所需财务资源,体现了企业的良好运转状态、免疫力和成长潜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 )研究员侯力铭介绍了该研究院的有关研究,“我们把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的衡量指标设定为日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应对、资本筹措管理三大方面。” “在日常财务方面,我们关心它是否能够及时偿付应付款项,是否能够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以及现金流掌控情况;在风险防范方面,关注是否能够应对市场经营风险、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是否有覆盖一定时期的现金储备等;在资本筹措上,我们不仅关心它的及时借贷能力,还关心它在未来长期发展中是否有一定的融资支持,包括负债水平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侯力铭谈到。 解决应收账款难题需从数字化转型破题 这些指标所反映的综合来看,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数据依然值得关注。其中,在日常财务管理方面,小微企业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应收账款拖欠较为严重,资金回流压力大。 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副总经理王丽芳表示,“在对一些违约客户进行回访中发现,一部分企业之所以无法还贷,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应收账款无法回收,企业的现金流断了,无法归还本金和利息。”她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难问题,银行一直在创新,从最早的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到电子商票质押、电子债权凭证质押等业务,均旨在通过提前变现应收账款减轻小微企业现金流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慢、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普及率有待提高等问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我在调研统计中,6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了解并不积极。”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会长任兴磊表示,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 根据CAFI研究,应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小微企业往往也在金融健康指数方面得分更高。“这类企业更有可能进行系统性预算管理,有更高频率去查看分析企业盈利状况,对现金什么时候流入及其数量有更好的了解。”侯力铭解释。 业内专家认为,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部门的支持必不可少。小微企业原本自身的资金、人才实力较弱,在供应链体系中“话语权”也较弱,应收账款拖欠率偏高是很多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乃至“倒下”的重要因素。 “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大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清理工作,完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机制建设,提升应收账款的标准化和透明度,鼓励核心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确权,为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便利。”有专家建言。围绕数字化转型方面,业内则期待金融机构“赋能”,建议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科技实力,深入挖掘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数字化服务中的需求,帮助其实现财务管理、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全链条的细分场景数字化转型,提升财务管理效能和生产效率。 突围资本筹措困境多层次供给生态待完善 从资本筹措角度看,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主体。根据CAFI调查,小微企业样本中有七成存在外部融资需求,首要目的是补充流动性资金。融资结构方面,“总体来看,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互联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发挥重要补位价值;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高。”侯力铭表示,初创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相对更大,认知度更高,有27%的成立时间在一年内的小微企业正在接触并计划引入股权投资。 由于小微企业往往自身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可抵押物少、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公司治理不完善、财务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加之我国融资担保、抵质押品管理等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很多小微企业无法满足商业银行信贷要求,或需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这与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所差异。 陆金所办公室副总经理马小敏认为,在多层次供给生态下,不同的金融机构对于客群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相互形成了一种补充和共同发展的布局。“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面,银行仍然是绝对的主力军,主要服务的是头部的一些优质小微。”她谈到,非银机构占据这个市场上比较大的布局和空间,主要服务中长尾小微,以满足其更小额、高频、纯信用融资需求,通过银行和非银机构相互间的补充和共同发展有助于市场上的小微企业提高融资可得性。 一些银行也开始探索如何帮助小微企业客户去拓展融资渠道。“科技型企业会比较关注资本市场成长历程。基于数字银行的特点,我们会在传统信贷模型基础上,倾向于挖掘高成长性的指标进行数字投行建模,帮助大量小微企业浮出水面,能够被资本市场投资机构关注到。”微众银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助理梁焕介绍,该行打造了一个专注于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投融资综合平台,以相关服务帮助企业进行资本市场对接。 助力小微风险管理业界呼吁更多元的保险产品 小微企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金融工具——保险能发挥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根据CAFI调研结果显示,小微企业最主流的几种商业保险是团体意外险、财产保险以及责任险,但商业保险的覆盖率并不高。 瑞再研究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戴鑫表示,从需求端来看,中小微企业在保险方面的保障整体呈现出相对比较不足的状况,主要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风险意识不足、财务压力导致的投保意愿偏低。“中小微企业经营规模有限,财务杠杆相对较高,抗风险能力远低于大型企业,同时对保险产品价格也有比较高的敏感度。除此之外,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泛,风险特征更是多种多样,导致其对财产和经营风险保障的需求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戴鑫解释。 从供给端来看,目前保险公司渠道成本相对较高,导致险企缺乏展业动力,且赔付率较高加剧了保险公司对中小微企业相关保险的经营难度。戴鑫谈到,传统线下保险销售渠道多偏向于大型企业,新兴互联网渠道更加关注在个险市场拓展,因此从这种整体保险公司来看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尚未形成比较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从产品设计角度看,中小企业保险产品仍主要集中在以事后经济补偿为主的产品形态上,投保前的防灾防损增值服务等相关配套服务相对比较缺失,因此降低了产品吸引力。除此之外,由于中小企业相关保险产品出险频次相对较高,赔付率相对较差,抑制了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产品的经营意愿和热情。 基于此,戴鑫建议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强化事前风控管理能力,推动综合性的保险产品创新,推动保险市场产品多样、产品权责划分明晰、线下销售网络和渠道发展充分,更好地提供更加完整的风控职能。 对于产品创新,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认为,“企财险、团意险、雇主责任险、安责险的杠杆很明显,保险费率很低,得到保障的额度很大。不过就目前而言,自然风险占比较低,市场风险比较高,我们围绕着市场风险保险也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未来也可以进一步探索。” 在徐敬惠看来,“融资+保险”“保险+信用担保”等是一个完整的组合。“在解决传统融资问题的时候,要更加关注保险的安排,对不同的保险渗透率和保险安排提供不同的融资。我建议保险公司应该前置,对中小微企业风险,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前期资金投入、账款回收、再生产整个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风险进行一些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他建议。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习近平认真审阅述职报告并提出重要要求,强调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立足自身职责,强化政治担当,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根据党中央有关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党组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每年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近期,有关同志按规定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 习近平认真审阅了述职报告并提出重要要求,强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头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带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切实为基层减负,以作风转变促工作落实。要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在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上树标杆、作表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立足自身职责,强化政治担当,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凝心聚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文章强调,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四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五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六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文章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2月20日,人民银行公布2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分别为3.45%和3.95%,分别较上次持平和下降0.25个百分点。 业内对本次LPR调整此前已有预期。从外部环境看,2024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这一变化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展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此次LPR报价即体现了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特点。考虑到美联储今年大概率会进入降息周期,但中美利差倒挂的局面短期较难扭转,1年期LPR保持不变,5年期以上LPR下降,既保持对实体经济合理的支持力度,又兼顾内外均衡,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与政策的自主空间。 从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看,LPR在关键时点下降,有利于靠前发力稳好开局。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达5.2%,其中有低基数因素的影响。今年若要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一季度需要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及早体现政策成效。作为银行贷款定价基准,LPR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和财务支出变化,5年期以上LPR下行有助于进一步带动贷款利率降低,促进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 从政策和市场情况看,LPR下行表明前期政策效果显现。近期,人民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积极引导,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人民银行持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各主要银行去年以来多次下调存款利率,部分中小银行也跟进调整,叠加近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等政策,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有所下降,市场普遍预期LPR报价行将根据成本变化下调LPR报价。 不过,相较于市场预期,此次LPR的下行力度总体更大,被市场认为“超预期”。如何理解5年期以上LPR下降释放的政策信号? 首先,5年期以上LPR下降,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投资和消费。2024年一个重要政策方向是要推动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其中适度降低居民房贷利率被视为关键一招。随着5年期以上LPR下行,存量房贷利率也将在重定价日相应调整,可节省房贷借款人利息支出,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助于支持前述政策目标实现。同时,随着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居民利息支出减少,也有利于居民消费的进一步恢复。 其次,5年期以上LPR下降,将有效支持经济延续回升向好势头。当前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10年期国债利率已下行至2.5%左右,2023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8%,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新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75个百分点。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有助于持续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另外,由于此次5年期以上LPR下降主要影响中长期贷款,综合考虑存款利率的下调,对银行净息差不会产生负面影响,能够较好兼顾了支持实体经济和银行健康发展的需要。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一系列系统的部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对于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人民银行将坚决落实好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各项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形势挑战,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圆满完成各项发展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债、房地产方面的风险处置和防范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不仅化解短期风险,更重要的是建立了风险防范的长期机制与机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不过也必须看到,经济复苏与转型阶段,金融业需兼顾防风险与稳增长、促改革多重目标。如何高质量完成这份答卷,也更加考验金融管理部门的决策智慧和执行力。 央行方面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潘功胜在发布会上着重提到了“动态平衡”,即“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动态平衡。”受访专家认为,这需要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增强政策措施针对性、有效性。而事实上,回望2023年的货币金融政策,稳增长、促改革和防风险三条线也是一以贯之的。 持续发力:攻克重点、难点 目前来看,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经营整体稳健,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但考虑到经济金融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必须一方面提前“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另一方面对已经有所冒头的风险妥善及时“化解”,宜早不宜迟。 潘功胜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以来,各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着力支持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头部房企的融资渠道稳定。另外,地方政府债务有很强的区域性,面临偿债困难的主要是少数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和金融总量的影响有限。人民银行将继续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相关金融支持和风险化解工作。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总的看,我国地方债务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整体问题并不大,主要是个别省份值得关注。”曾刚表示,过去一段时间,金融机构有序推动地方债化解工作,帮助其有效重组,降低风险。总体方向是遏制新增、化解存量,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债务成本。另外,国信证券王剑团队通过测算不同情景下以重组方式处置城投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情况证明,倘若地方债风险暴露,也对商业银行的整体影响可控,不至于对商业银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影响。 房地产方面,去年以来政策频出,做好金融支持保交楼工作,出台金融支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16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建立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行。总体来看,供给端着重拓宽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的融资来源,并积极引导市场预期;需求端则在“房住不炒”的框架内优化政策,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强监管:为金融强国筑牢安全底线 面对内外部复杂形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与服务实体经济有机统一、动态平衡。对于这一思路,潘功胜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讲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反映,经济运行中的很多问题往往会从金融的端口溢出,并与金融风险相互交织。“从源头上有效防控风险,关键是要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发展、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平衡。”他强调。 对此曾刚表示,系统性风险和实体经济高度相关,是周期性的。他认为,目前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行业出清。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一是要保证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范围内,二是要强化转型支持,尤其是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对“五篇大文章”的支持,降低潜在风险的发生可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金融行业亦然,支持经济更好地发展,实际上是降低金融风险最好的手段。”他表示。 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是过去多年金融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亦是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之一,必须继续扎紧金融监管“铁篱笆”,盯紧涉及金融稳定的“关键事”。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作为主要议题之一。会议指出,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对于强化金融监管,潘功胜重点指出四方面,分别是:一是要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二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三是要推动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发挥好存款保险基金、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作用,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风险处置职能。四是强化金融稳定的法治保障,加快推动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央行对如何做好监管工作做了更加全面、细致的概述。”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的表态全方面、全流程地对强化金融监管的思路进行了梳理,一是内外结合,内部着重加强内控与治理,外部强调强化第三方约束;二是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微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宏观审慎管理并举;三是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织好网络,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应对风险则有方法、有机制、有速度,最大程度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进与守: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问题 中国金融业正在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中越来越紧密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更加融合与开放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如何统筹开放与安全的问题,“稳慎”推进成为关键。 接受采访的专家均表示,从长远看,中国的开放是必然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潜在金融风险,必须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能力,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 曾刚表示,一方面,要保证开放有序可控,根据实际需求稳慎推进;另一方面,针对跨境面临更复杂的风险,监管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金融开放的“进”与“守”具体着力哪些方面,潘功胜总结道,一是近年来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开放,不断提高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二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同时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三是推进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加强多边、双边等多层次对话沟通,牵头成立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夯实全球金融安全网。四是完善金融业数据安全的管理措施,数据跨境流动将更加安全、便利,规则更加清晰。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增强汇率弹性,意味着要避免‘羊群效应’带来的风险。”鲁政委谈到,开放过程中,要关注外部环境对国内的冲击,为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需要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与微观监管相配合。 对此,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对记者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央行运用了中间价引导机制、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管理等多重举措,同时,坚决对单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持续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维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内容、主要形式、保障和监督等作出全面规范,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切实履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条例》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条例》要求,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基本内容、党的历史结论、党的历史经验、伟大建党精神贯通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做好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党史观,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条例》中的重要情况和建议,要及时报告党中央。 《条例》全文如下。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 (2024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 202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是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三条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推动全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第四条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学史明理。教育引导党员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从历史中寻经验、求规律、启智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学史增信。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三)学史崇德。教育引导党员涵养高尚道德品质,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 (四)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党员坚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在为民服务上力行、在推动发展上力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斗争本领,把握历史主动。 第五条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三)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四)坚持统筹谋划、开拓创新; (五)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六)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第六条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坚持全面抓与重点抓相统一、覆盖全党与面向社会相贯通。在党员学习教育中,应当突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 第二章 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 第七条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由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工作。 第八条 各级党委(党组)承担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主体责任,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工作,整合相关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第九条 基层党组织承担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直接责任,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第三章 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第十条 坚持学党史和悟思想相统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第十一条 认真学习《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关于党史的最新表述、评价和结论,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十二条 全面系统学习党史,学习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学习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认识和把握党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人类进步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第十三条 学习和运用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第十四条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第十五条 树立正确党史观,认真学习党史基本著作和权威读本,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第四章 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 第十六条 党员应当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通过阅读党史著作、开展研讨交流、参加教育培训、参观红色场馆、参加实践活动等形式学习党史。 第十七条 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应当把党史作为集体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学习计划。 第十八条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把党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常修课,充实党史课程,丰富党史教育形式,提高党史教学质量。进修班、培训班等主体班次强化党史学习内容。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等设置党史课程。团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党史课程。 第十九条 基层党组织应当把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每年至少组织1次以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或者主题党日。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教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学习党史。 第二十条 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第二十一条 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十二条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重大主题宣传,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加强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做好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党史事件纪念工作,按照党中央有关规定办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开展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和烈士纪念活动。 第二十三条 用好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用好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文献档案、红色书信、革命诗词等教育价值,鼓励各地利用公共空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用好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手段,通过党史网站(频道)、网上纪念馆以及微博、微信、短视频、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平台,打造党史融媒体作品,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十四条 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平台,运用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宣讲活动、读书活动等形式,发挥革命英烈、功勋模范、先进典型、时代楷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五章 保障和监督 第二十五条 党史和文献部门应当发挥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专门机构作用,制定党史和文献工作规划,组织开展党史研究、党史著作编写、党史宣传教育、党史资料征集等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准确记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工作,为党史和文献部门提供资料支持。 第二十六条 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建设,做好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加强党史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完善党史精品课程库,利用网络平台、线上课堂等形式,共享优质资源。 第二十七条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原则,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队伍。大力培养优秀党史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党史专家和党史宣讲人才。重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作用。 第二十八条 各级党委(党组)以及党委宣传部门、党史和文献部门等应当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政治关。正确处理历史和现实、政治和学术、研究和宣传等关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自觉与丑化党和国家形象、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抹黑英雄模范、歪曲党的历史等言行作斗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抵制庸俗化、娱乐化,防止“低级红”、“高级黑”。 第二十九条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应当坚持勤俭节约,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就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严禁以学习教育为名变相公款旅游。严禁借学习教育搞不当营商活动,硬性摊派征订辅导读物、音像制品等学习资料。 第三十条 各级党委(党组)应当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将其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纳入巡视巡察内容。 第三十一条 各级党委(党组)原则上每5年组织开展1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情况综合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依规依纪依法予以处理、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军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规定,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条例制定。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