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2023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在回顾今年以来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精准有力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对下半年如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任务和要求。 做好下半年金融工作,要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搞好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控,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的要求,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双重发力,引导金融体系不断稳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3%、9.0%和11.3%。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下一步,我们要着眼于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加大逆周期调节;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扩大需求潜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做好下半年金融工作,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底线与基础。在这次会议提出的几项重点任务中,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被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看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适应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要加大对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要落实好“金融16条”,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继续为行业风险有序出清创造有利金融环境。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法治化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强化风险早期纠正,丰富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和手段,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做好下半年金融工作,要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稳步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不断完善,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通”正式上线,等等。这些举措不只是解决一时一事问题,更是立足长远,着眼未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下一阶段,围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协同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做好下半年金融工作,要加强预期管理,凝聚发展共识。这次会议在部署下半年货币政策和外汇市场工作时,提到了“预期”这个关键词。预期看不见摸不着,却会对市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乃至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预期稳,企业就敢投资愿投资、老百姓就敢消费愿消费。这也正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要义所在。稳预期,既是稳定各方对于增长前景的信心和预期,也是要求政策制定者加强与市场沟通,让市场、企业对政策方向形成稳定预期。从人民银行和金融部门近期出台的政策措施和官方表态,我们不难看出金融部门支持实体经济的信心、决心和魄力。 乱云飞渡仍从容。当前,经济发展的确面临着较大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但是我国经济有着巨大的韧性和增长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金融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扎实工作,埋头苦干,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智慧,发挥金融力量。
今年初,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余波未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中国经济如何承压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半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有力的答卷。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3年年均4.5%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运行正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向常态化增长轨道回归,且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比较明显。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的有力支撑功不可没。“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3%、9.0%和11.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55万亿元,同比多增4754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02万亿元”,这组人民银行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尽管上半年金融数据4、5月份有所回调,但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持续加强。 “2023年上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相机调整,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前期推出的政策举措正在发挥效应,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们要有耐心、有信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近期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强政策措施储备的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精准有力,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总量+结构”双重发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上半年,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企稳与发展。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上半年,人民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在他看来,这两个数据都体现出上半年货币投放的一大特点:总量够,这既意味着金融可以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意味着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为宏观经济稳定和恢复提供了更好支持。3月份,人民银行实施全面降准,为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 “用准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同样重要。”董希淼说,6月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有效引导和激励了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 上半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见效。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交通物流等专项再贷款已于今年初延续执行,将分别可使用至2024年末、2023年末、2023年6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等工具效用不断释放。这些工具有助于提升政策支持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今年以来,存量工具的额度被较多使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结构性工具在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落实产业政策以及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趋势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在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整体保持稳健的总基调以及“总量稳、结构优”的政策组合。特别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结构性货币政策重要性进一步提升。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随后,人民银行宣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对此,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结构性货币政策仍有望进一步发力。根据经济发展等情况需要,规模扩容或增设新的工具都有可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的政策工具,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6万亿元。从贷款投向情况看,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此外,普惠、绿色、科创领域贷款均保持较高增速。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下,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聚焦重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金融、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信贷增长明显。”董希淼表示。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5.1%和26.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40.3%和15.8%。此外,绿色贷款也增势迅猛。2023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45万亿元。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成为托举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专项债提速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望成为进一步提振基建投资的驱动力,基建领域贷款或维持高增。他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一方面,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专项债发行加速有助于拉动基建投资;另一方面,截至6月末,去年批复的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过七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尚有空间。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等部门继续加大保交楼支持力度,保持房地产重点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推动行业风险出清。上半年,人民银行创设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并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将继续为保交楼项目提供相应的资金助力,以更好推动计划完成。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企稳态势,但部分房企长期积累的风险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消化。”邹澜表示。综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今年7月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将“金融16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这两项延期的政策涉及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以及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等内容,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并明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近日表示,要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认贷”等政策措施。邹澜表示,过去在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金融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主要还是集中在房企。他建议,在楼市相对低迷的城市可调整购房政策,释放购房需求;金融方面,要保持对优质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合理的融资支持力度,有效增加开发贷投放,增加房企信用债融资支持。连平预计,金融业下半年将加大住房金融供给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支持房地产“金融16条”及“三支箭”政策落地,助力化解房企风险。 LPR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推动实际贷款利率降低、进一步让利实体经济一直是近几年金融调控的政策目标之一。从今年上半年来看,除了政策引导之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有效推动贷款利率下降。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8%,比上年同期低107个基点。 “上半年,人民银行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政策利率体系,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董希淼说,总之,上半年人民银行通过多种方式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为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增强了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 从政策面来看,今年6月,7天期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由于LPR是在MLF利率基础上加点而来,政策利率下降之后,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下降10个基点,进而推动贷款实际利率稳步下降。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LPR改革效能凸显,信贷市场竞争性增强。“当前我国已搭建起由政策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市场利率传导的利率体系。”他进一步解释道,其中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作为短期和中期政策利率,二者基本同向、同幅度变动。政策利率下降会通过传导效应带动贷款利率下行,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财务负担。 在银行负债端,存款利率的下行也有助于推动银行资产端利率的下行,从而实现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从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银行进行了第一轮自主调整存款利率。 董希淼表示,上半年,从大型银行开始,各类银行下调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活期存款等多个存款品种利率。负债成本逐步下降后传递到资产端,推动贷款利率下降。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0.23%,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22%,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存款利率水平主要源自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有效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了存款利率水平。”梁斯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持续显效,这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持银行业负债成本和净息差稳定,从而实现稳健经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2022年,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近10年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34%,为稳定宏观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了5.5%的经济增长,从生产来看,经济增长由去年以工业推动为主,转为了服务业和工业共同推动。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工业部门的表现备受关注。今年以来,我国加大稳工业力度,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在整体生产继续恢复、企业营收增长加快的同时,部分行业仍面临一定压力。下半年工业生产能否企稳回升?如何继续推动工业部门强信心、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向好?《金融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名业内专家。 “预计下半年工业生产将企稳修复。”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上半年工业生产累计增速平稳恢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等行业,为全年工业恢复打下了基础。下半年,宏观政策将加力提效,持续稳定企业信心和预期,夯实工业恢复基础。 库存周期底部将近 工业生产有望恢复至常态水平 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连续收窄,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在内需放缓和外需疲软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生产仍能维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显示我国工业生产韧性较强。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江源表示,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对我国工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工业生产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压力。在专家看来,下半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生产韧性强、企业将进入补库存周期等多个因素有望推动工业生产基本恢复至常态化水平。 6月份数据显示,工业生产已然开始逐步回稳。植信投资研究院发布的宏观半年报显示,6月份前3周,全国247家钢厂高炉平均开工率为82.6%,环比加快0.9个百分点;汽车行业稳中向好;轻纺能化行业持续好转。从6月份高频数据来看,多个指标环比开始出现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国内基建投资大幅提速带动,在去年同期基数抬升的背景下,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超出普遍预期。 专家认为,下半年工业生产将继续平稳恢复。从数量方面来看,当前企业库存周期已接近底部。业内专家分析称,本轮库存周期自2020年5月开启,目前已持续39个月,从历史来看,库存周期平均时长为40个月左右,受疫情扰动影响,本轮周期有所延长。但截至2023年5月,工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3.2%,名义库存水平已接近历史底部。“预计下半年工业部门有望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刘晨表示,消费温和恢复,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继续发挥托底作用,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将逐步传导至工业企业生产端,带动工业生产持续加快。 从价格方面来看,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2%。专家普遍认为,伴随经济需求修复逐步企稳回升,叠加下半年翘尾因素的负向影响减弱,PPI降幅将逐步收窄。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综合来看,下半年工业生产将向常态化水平修复。 “在供给端对工业生产的扰动全面退去的情况下,当前工业生产增长动能主要取决于需求端表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称,在三季度经济恢复动能有望转强的前景下,工业生产动能也有望增强,尤其是基建产业链持续处于高景气状态,会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拉动。 制造业亮点突出 新动能引领作用有望持续释放 制造业是推动工业部门发展的重要动力。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和31.8%,两者合计接近五成。 今年1至6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3.9%,有力支撑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同时,制造业带动工业企业利润改善作用较强,其中装备制造业利润实现由降转增。此外,创新发展动能积聚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引擎作用继续显现。 展望下半年,专家认为,工业生产领域,新动能的引领作用有望持续释放。2023年以来,工业发展新动能培育不断深化,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稳步发展。下半年,伴随各地加快部署先进制造领域发展,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发展新动能将持续释放。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1至6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保持了11.8%的快速增长水平,下半年也将对制造业投资增长带来支撑。连平表示,下半年,高科技产品增速有望重新加快,将与装备制造业共同推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此外,得益于技术储备和完备的产业链布局,我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下半年,新能源相关产品出口有望延续亮眼表现,带动国内新能源相关制造业回升加快。 下半年推动制造业回升还应关注哪些重点?刘晨认为,首先,财政政策应持续发力,灵活调整政策发力点,引导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其次,继续提升金融机构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服务质效,一方面确保对工业、制造业等对经济影响较大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再次,以新场景拓展挖掘增长点,带动制造业发展和投资增长。 促进民间投资 以有效投资支持工业经济回升 工业投资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和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半年,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7.2%和6.0%,分别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个和1.4个百分点。 展望下半年,受访专家认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发挥“稳增长”作用,共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支持工业经济回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强调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17项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在专家看来,随着宏观经济整体趋稳向好,叠加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措施落地生效,民间投资下半年有望逐渐改善。 为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刘晨提出了几方面建议:一是强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监测评估,保障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切实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二是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的公平竞争权益,形成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三是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困难和诉求,强化金融对民间投资的支持。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与7家银行建立了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有望持续优化金融机构对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专家认为,未来应继续发挥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真正实时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推动解决一批民间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努力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形成合力。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四次会议 审议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 决定任命王毅为外交部部长、潘功胜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赵乐际主持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经表决,决定免去秦刚兼任的外交部部长职务,任命王毅为外交部部长,免去易纲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职务,任命潘功胜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8号主席令。赵乐际委员长主持会议。 25日上午,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常委会组成人员170人出席会议,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适应预防、惩治行贿等犯罪的实践需要,委员长会议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的议案。草案围绕党中央反腐败和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大政方针,更加注重统筹发挥好刑法的规范保障、引领推动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增强修法针对性;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精准把握惩治对象和行为。草案就行贿和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规定作了进一步完善。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作了说明。 会议还审议了任免案。 第一次全体会议后,举行分组会议。 25日下午,赵乐际委员长主持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委员长会议,审议有关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刘奇作了汇报。 委员长会议后,举行闭幕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69人出席会议,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会议表决通过了任免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秘书长刘奇出席会议。 国务委员王小洪、吴政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国家监察委员会负责同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列席会议。
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通报有关情况 蔡奇丁薛祥出席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7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蔡奇、丁薛祥出席座谈会。李强受中共中央委托通报了上半年经济工作有关情况,介绍了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有关考虑。 座谈会上,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无党派人士代表樊杰先后发言。他们完全赞同中共中央就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的谋划考虑,并就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网络乱象治理力度、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强化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统筹优化制造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协同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大家就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习近平指出,今年上半年,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运行总体平稳,产业升级成效明显,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 习近平指出,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总需求,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持续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习近平强调,上半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等重大课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灵活高效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对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一是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担当,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合力战胜前进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二是履职尽责,积极发挥作用,围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三是凝聚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协助党和政府解疑释惑、引导预期、凝聚共识,强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石泰峰、刘国中、何立峰、张国清、吴政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邵鸿、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和张恩迪、李钺锋、方光华、杨文良等。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陈炜伟、严赋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19日发布。 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意见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积极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 意见提出,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 在加强组织实施方面,意见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完善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及时做好总结评估。
本报讯 记者马梅若报道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举办专题报告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作专题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国家外汇局党组成员参加报告会。中央第三十三指导组同志到会指导。 张钹院士以“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为题,系统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深入解读第三代人工智能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问题,分析阐述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对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意义。张钹院士还就人工智能在金融市场建设中的运用,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报告会内容丰富、紧贴前沿,对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做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启发和促进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各司局、党委各部门、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国家外汇局总经济师、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同志,中国人民银行在京所属单位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党员干部代表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报告会。
现在大家都希望轻点鼠标就能搞定一切,但是,涉外企业在进行跨境汇款时,却不知道要花费多长时间、多少费用以及收款方实际到账金额。前期,CIPS陆续推出了汇路优选、支付透镜等功能和服务,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清算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在跨境人民币服务上的获得感,让更多企业更愿意在跨境汇款中使用人民币,CIPS“全额汇划”应运而生。 CIPS全额汇划是什么? CIPS全额汇划服务是指跨境汇款业务中,汇款路径上各银行根据约定的业务规则要求进行汇款业务办理,实现费用锁定、全额汇达。全额汇划服务基于更先进的ISO20022等国际通行标准,提供了更优的跨境汇款服务体验,带来了更高效的直通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快速、简单、可预测、价格更具竞争力的跨境支付服务。根据付款客户的需求,该笔汇款为全额汇划类型,各银行按全额汇划要求办理汇款业务,汇款完成后,银行通过同业账户收取相关手续费或者发起索款。 2023年6月,在跨境清算公司的支持下,广东省中行会同惠州中行,为TCL成功办理跨境人民币全额汇划业务。该笔业务汇款金额为人民币5000万元,由惠州中行发出指令,汇款当日,客户收到全额5000万元。 同样,在跨境清算公司的支持下,通用技术财务公司协同交通银行、中银香港为中仪公司及其下属公司香港仪泰公司完成CIPS全额汇划业务。据悉,该笔业务汇款金额为人民币200万元。汇款当日,香港仪泰公司收到全额200万元。交通银行北分收到中银香港手续费索费报文,并转发给通用技术财务公司,通用技术财务公司据此代替中仪公司支付手续费。 用户体验如何?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江苏银行、渣打银行(中国)、宁波银行、上海农商行、临商银行、华侨永亨(中国)、中银香港、交银香港、渣打香港等银行机构以及中核财务、中船财务、海油财务、联通财务、移动财务、南航财务、五矿财务、通用技术财务、上汽财务、TCL财务等企业参加本次CIPS全额汇划服务试点工作。 “全额汇划服务是一项满足广大客户需求,提高CIPS跨境支付效率的创新举措。”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清算中心总经理薛广义表示,中国银行将继续发挥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的传统特色和领先优势,积极推进全额汇划等服务应用,便利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持续服务好广大客户。 渣打银行交易银行部现金管理产品副总监金丞丞表示,全额汇划服务实现了中间代理行的费用锁定,确保付款人预先掌握收款人的到账金额。我们认为此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将大大提高跨境人民币汇款效率,也能有效帮助银行提升自身客户体验,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全额汇划服务是跨境清算公司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服务实体经济,提升跨境人民币可获得性、便利性的重要安排。秉承“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各参与方在更高服务水平下提供更高效、更优质、更普惠的跨境支付服务,将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效能,助力人民币跨境使用。 下一步,跨境清算公司将联合各金融业参与者开展更多层次、更广领域协同合作,把提升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的可获得性作为共同目标,不断推出、完善创新产品,为建设良好的人民币跨境使用生态圈,提供更安全、更透明、更高效、更便捷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验。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在前期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物价就业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总体来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贸易投资放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等因素,对我国经济恢复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发展需要借助金融力量,金融发展又依赖于经济繁荣,两者共生共荣。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的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要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切实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展望下半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需要紧密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继续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进一步改善现阶段存在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需求驱动仍有不足等问题。 金融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今年6月,人民银行对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进行调降,旨在鼓励金融机构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压降融资成本,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更大支持。在金融管理部门的引导下,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靠前发力,信贷投放保持较快节奏。上市银行一季报数据显示,多家银行信贷增量在今年一季度创新高。下一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聚焦主责主业,下沉服务重心,继续深化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充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延续实施带来的优势,将信贷资源向相关领域倾斜。同时,聚焦降本增效,持续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金融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发力扩大内需,继续稳定消费对经济恢复的拉动力。从今年上半年情况来看,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部市场需求总体放缓的情况下,国内消费的强势恢复成为拉动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力量。展望下半年,消费仍需要金融加以支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强调要改善消费环境。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具体而言,可以结合近期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探索加大对新能源车辆购买的消费金融扶持方式;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对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支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作用;结合在电商大促活动中累积的促消费服务手段,进行更多满减、积分等消费支付优惠活动,鼓励消费活力加速回归。 金融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持续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市场主体积极性。从人民银行公布的5月金融数据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之前的增长趋势,保持强势,同时,居民端贷款需求进一步恢复,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同比、环比数据均有所增长。这也反映出市场主体和居民个人的信心在恢复。然而,考虑到疫情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的“疤痕效应”,下一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仍需要从助力市场主体信心恢复上再下功夫。要落实好国家和金融管理部门的各项惠企利企政策,并结合不同领域需求,及时制定和出台对实体企业的支持政策。稳定并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力度。从提升线上化服务水平和线下网点服务效能着手,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结合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服务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满足住房消费真实需求,注重因城施策,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从沪深港通到债券通,从互换通再到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创新。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来华展业,寻找潜在发展机会。 本周,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领域迎来多个周年时点:7月3日,债券通“北向通”开通迎来六周年;7月4日,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迎来开闸一周年;7月9日,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A股迎来二十周年。 多年来,国际化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在政策推动、市场机构积极参与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数据显示,上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1833.24亿元,高于去年全年的900.20亿元。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已经平稳运行一周年,一年来,ETF互联互通名单持续扩容,纳入ETF互联互通标的从最初的87只扩容至103只,其中沪股通ETF数量达60只,深股通ETF数量达37只,港股通ETF数量达到6只。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也取得进一步发展,2017年,“北向通”境外参与机构178家,日均成交量22亿元;而截至今年6月末,通过债券通渠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共802家(按法人机构计),覆盖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累计交易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2023年5月末,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规模达3.19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加了2.26万亿元。 近年来,外资机构来华展业便利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2023年5月份,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有限公司,外资独资期货公司增至2家。外资公募基金方面,今年1月份和3月份,证监会先后核准设立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高盛于6月28日宣布,中国核心业务主体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已获批正式更名为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外资积极在中国展业,一方面符合海外企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也一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资本市场扩大双向开放,其目的是提高我国资本市场配置全球资本要素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直接益处看,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引入中长期资金,如境外主权财富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其资金实力雄厚、投资风格稳健、交易行为理性、投资经验丰富,一般来说,以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进行价值投资,有助于改善境内市场投资者结构,提高境内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 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行业,只有充分竞争才能提升效率和活力。从竞争角度看,境外金融机构来华展业,一方面,可以发挥“鲇鱼效应”,促使境内金融机构提高竞争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实现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与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带来规模聚集效应,带动新业务模式发展和相关配套制度完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深化,让市场要素进一步双向互通,既引进了外部竞争来增强本土市场核心竞争力,又让本土资源可以广泛参与到全球配置和竞争。 当然,开放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最终要靠内生动力,而开放可以成为助推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重要契机和加速器。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平衡好市场开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对于构建适应开放型市场环境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需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稳妥有序推进各项开放举措,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7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概括总结了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总体看,保持平稳运行,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持续加强。”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上述判断。从总量来看,人民银行于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释放长期流动性。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均比上年同期多增;从结构来看,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等重点领域贷款同比增速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明显多增;融资成本方面,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8%,比上年同期低107个基点。 更可喜的是,从趋势来看,一些积极因素也正在显现。上半年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增长较多,4月、5月份有所回调,在季节性效应和政策加力下,6月份新增信贷明显回升,信贷结构有所优化。汇率方面,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又一次破“7”,但近来已明显回升;我国6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同时呈现小幅顺差,均明显高于5月份水平,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顺差格局,对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积极信号也带动了市场预期升温。今年以来,从一季度“开门红”到4月、5月份数据压力显现,再到近期的回暖,数据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预期差”的逻辑。一季度,市场开始对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经济复苏、市场反弹抱有超高预期,加之前期政策落地见效,整体数据亮眼。而随着经济修复过程中终端需求不强、内生动力不足压力显现,物价延续低位运行,叠加复杂的国际外部环境,市场预期一度过低,这种市场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市场情绪。近期,随着中国经济保持整体向好的态势越来越明朗,加之政策频频释放暖意,多重积极信号为市场送去暖风。 总之,当前稳增长的共识基本形成,重要的是要把利好经济政策、积极市场预期汇聚成发展合力。 金融管理部门已经通过引导预期和实际政策落地发出稳增长信号。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房地产“金融16条”政策已明确延期……人民银行近期的一系列操作为市场增强了信心。在本次发布会上,刘国强强调,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挑战属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一般认为,国际上经济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刚半年时间。这也意味着,国内经济恢复的真正情况还需要半年时间来观察。接下来一段时间,政策还处于观察期,仍将以呵护实体经济发展为主。 对市场主体而言,则要积极把握当前发展的关键期和转型的窗口期,主动作为。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磨合,市场主体应认识到,本轮政策护航绝非大水漫灌,而是定力十足。例如,楼市方面,主要目标是推动保交楼,但因城施策大方向没有变,也难以发生根本性逆转;汇率方面,本次金融管理部门对破“7”保持了平常心。刘国强表示,目前外汇市场既没有“大妈”,也没有“大鳄”,并强调“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这也显示出我们维护外汇市场稳定的信心和能力。从整体来看,“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为金融管理部门所强调。因此,市场主体在政策支持下,应抓紧磨炼自身的韧性,探索发展的可能性。 宏观政策方面,加强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近期,多部门召开了民营企业、制造业以及外资企业座谈会,呵护实体经济发展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必须提醒的是,要避免政策的相互掣肘或过度集中在头部企业的马太效应,真正让实惠落在更广大、更迫切需要、更有发展潜力的新产业、新动能中去。
日前,华为于在“跨越创新边界——2023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公布了其手机、Wi-Fi和物联网专利许可费率。 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在活动上表示:“华为愿意通过专利的方式与全世界分享其创新成果,支撑全球产业和千行百业可持续地共同发展。” 过去20年,华为是蜂窝通信、Wi-Fi和多媒体编解码等主流ICT标准的关键贡献者。华为致力于遵循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进行标准必要专利许可。 华为还在此次论坛上公布了其4G和5G手机、Wi-Fi 6设备和物联网产品的专利许可费率。华为是这些领域标准必要专利最大的持有企业之一。华为对4G和5G手机设置的许可费率上限分别为每台1.5美元和2.5美元,对Wi-Fi 6消费类设备设置的许可费率为每台0.5美元。对于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设备,华为设置的许可费率是净售价的1%,每台费率最高不超过0.75美元,而对于通过物联网增强联接的设备,许可费率则为每台0.3–1美元。 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在论坛上强调,建立一个保护创新者、让创新者得到合理回报并鼓励他们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创新的关键。他表示:“华为对专利许可采取平衡的策略。我们认为,收取合理的专利许可费会激励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 他还表示,截至目前,华为已累计签署近200项双边许可协议。此外,超过350家公司已通过专利池获得华为专利许可。华为历史上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约是许可收入的三倍。2022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为5.6亿美元。 华为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达到9773亿人民币。2022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1615亿人民币,占其全年收入的25.1%。华为在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行榜上位列第4位。 据悉,华为已与三星、Oppo等领先科技企业以及梅赛德斯-奔驰、奥迪、宝马、保时捷、斯巴鲁、雷诺、兰博基尼和宾利等顶级汽车制造商达成了专利许可安排。
7月13日,京东言犀大模型在2023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暨京东云峰会上推出。与通用大模型相比,这一源于产业、服务产业的大模型,融合70%通用数据与30%数智供应链原生数据,具有“更高产业属性、更强泛化能力、更多安全保障”的优势。 为夯实产业应用,京东推出了一套大模型的完整工具,包括支撑大模型研发的基础设施——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向量数据库、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高性能存储平台云海、软硬一体虚拟化引擎京刚等核心产品。 依托京东言犀大模型,以及京东在产业和供应链侧的优势,京东还发布了两大服务平台,包括全新升级的优加DaaS和言犀智能服务平台,以及面向零售、金融、城市、健康、物流五大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 京东集团CEO许冉表示:“京东的大模型技术演进,遵循了京东的技术追求:成本、效率、体验、可信、普惠、突破。成本、效率和体验是从京东的经营理念传承而来,也是零售的第一性原理。可信、普惠和突破则是技术服务于产业和社会的承诺。” 京东关于技术追求的内涵,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领域,能够让产业伙伴更加放心和低门槛地使用技术创新的成果,帮助技术走出实验室和公司的围墙,真正推动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产业场景发挥更大价值。 “从产业端切入大模型,如同从北坡攀登技术珠峰,道路虽然更加艰难,却有更波澜壮阔的风景。”许冉说。 产业场景是京东非常擅长的领域。京东作为一家新型实体企业,自身发展就来自产业场景历练,拥有包括零售、物流、科技、健康、工业、产发等丰富的产业布局。深厚的产业数据积累,以及千行百业Know-How,成为京东布局大模型的核心优势,训练出的大模型天然具备“产业基因”。此外,言犀大模型还具备行业泛化能力,并能够保障客户在云上云下安全使用。 据了解,京东从很早就开始布局大模型。2021年,京东就推出十亿级模型K-PLUG,2022年推出百亿级模型Vega,本次大会则展示了千亿级模型。 正是提早布局,让京东形成了一套大模型的完整工具链: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向量数据库,以及全新升级的基础设施云舰、云海和京刚。 京东的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能够为客户的大模型开发和行业应用开发,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它既具备行业知识库,沉淀了京东自己的零售、物流、健康、金融等行业Know-How,又具备100多种训练和推理优化工具,能将通用模型迅速转化为专业模型。 在大会现场,京东演示了将通用大模型转化为健康产业大模型的操作。通常,客户完成这套流程,从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到模型部署,需要10余名科学家花费一周时间。但利用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只需要1-2名算法人员,在数分钟内就能完成。通过平台模型加速工具的优化,还能节省90%的推理成本。 京东健康发布的京医千询大模型,就是建立在京东言犀通用大模型基础之上,能快速完成在医疗健康领域各个场景的迁移和学习,从而实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面AI化部署,能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 此外,京东还展示了金融领域AI营销运营平台。使用者通过简单的对话,就能一站式生成营销活动,覆盖运营策略制定、营销任务调度编排、搭建活动页面、批量生成营销文案和素材、数字化投放等方面。过去这套流程需要产品、研发、算法、设计、分析师5类职能人员,如今减少到1人;过去流程需要2000次人机交互,也减少到少于50次。在大模型能力的加持下,营销方案的生产效率有了百倍提高。 在电商领域,京东云AIGC内容营销平台也大有作为。从一张商品图出发,它能够理解商品特征,快速生产电商运营需要的商品主图、营销海报图和商详图等,满足商家快速开店和营销的需求。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每套图的制作成本能降低90%,制作周期也从7天缩短到半天。 以财富场景为例,目前京东机构基金代销系统中已经上线言犀有方模块,给机构客户提供更便捷的基金筛选和投研分析功能。 如果说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是大模型的“训练营”,向量数据库则是大模型的“弹药库”,是大模型使用数据的桥梁。京东从2019年开始研发向量数据库,历经电商大促场景磨炼,向量数据库Vearch已经能支撑百亿级高性能检索,延时降低到毫秒级,可用性达到99.99%,已经服务超过100家大中型企业用户。京东将向量数据库用于大模型预训练,将推理成本降低了80%。 对大模型所需的计算资源,京东也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在重庆太阳岛,京东全国首个超算中心——天琴α集群正日夜不停地运转,推理速度较过去提升6.2倍,推理成本节约90%,成为技术创新背后强大的算力支撑。 京东云的三个核心产品,此次也迎来升级:全新升级的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将GPU/NPU的资源成本降低50%,并提供行业最高的业务连续性承诺。高性能存储平台云海,将单集群每秒读写性能提升5倍,达到千万级;时延降低50%,达到百微秒级;使用成本则降低30%。软硬一体的虚拟化引擎京刚,将虚拟化卸载到智能网卡中,虚拟化损耗降至0,网络性能提升高达4倍,并支持100Gb VPC网络,云硬盘单实例性能突破百万IOPS。 此次,京东还升级了两个能够积累高质量行业数据的平台:全新的优加DaaS和言犀智能服务,来支撑产业应用对数据的新需求。 新升级的优加DaaS具备三个优势:更多维,既包括企业自身的数据,也能实现企业和京东及生态数据的安全互通和融合;更易用,大幅提高交互体验、降低使用门槛,用简单描述即可生成答案;更简单,串联数据开发平台、数据服务平台、数据可视化平台等的原子能力,将原本复杂系统间的操作简化。 言犀智能服务升级后,也具备了更丰富的交互渠道,覆盖从智能客服到直播间,从移动终端到线下智能端;更生动的交互效果,支持语音、视频、文字等方式;更专业的交互内容,生成的专业领域交互内容,更加可控、可用。目前,它已经服务于12345热线、银行数字员工、专家诊断场景等严肃场景。 京东云深入全渠道一盘货、供应链金融科技、产业协同、数据中台、数字仓库等20多个数字化场景,已经服务100座城市、2500+家大型企业、944家金融机构和超250万家中小微企业。这些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实践,成就了最懂产业的云。 “智能化优先在数字化领先的行业发生”,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高礼强表示。在零售、金融、城市、物流等多个场景,京东都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借助大模型能力实现服务能力的升级。 在本次大会上,京东物流发布了一站式数智化供应链数据管理平台京慧3.0,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其销量预测、库存、供应及补货计划方面更具表现力,其交互式供应链控制塔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并解决供应链问题,实现降本增效。 在大会现场,京东宣布携手零售和金融行业伙伴,在零售场景探索供应链优化、顾客体验、营销降本增效等方面,在金融场景探索金融客服、智能投顾、产品营销等方面,共建零售和金融行业的大模型创新应用。 正如许冉所说:“京东发展大模型的旅程,注定会与产业伙伴携手同行。京东会与产业伙伴紧密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持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由ChatGPT带来的人工智能热潮仍在持续。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近期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在AI领域加码布局,包括尝试应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训练封闭式生成式对话引擎、组建金融通用大模型等。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超过147亿美元,到2026年将超过263亿美元。在新科技浪潮下,人工智能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小微企业质效成为行业探索热点。陆金所控股有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AI技术的应用发展,能够将依赖专家个体知识与经验的服务扩展到所有的金融从业者,不仅大大提升个体服务能力,也会提升整体行业服务水平。金融科技公司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嵌入小微融资服务各环节,通过数字化改造业务流程,能够有效推动金融行业向科技型普惠金融演变。 竞相探索大模型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今年以来,尤其在ChatGPT催热之下,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争相布局AI,发力探索金融大模型。 5月份,奇富科技发布国内首个自研金融行业通用大模型“奇富GPT”,其所支持的产品级应用预计会在年内推出,面向金融机构开放使用;度小满也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应用;信也科技目前在结合大模型进行人工智能探索布局;而据陆金所控股首席技术官毛进亮透露,陆金所未来会尝试训练封闭域的生成式对话引擎,以便更好更智能地服务客户。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大模型的底层技术离不开人工智能积累。大模型可以分为理解式大模型和生成式大模型。理解式大模型的优势在于数据洞察理解能力,可以用在智能推荐、风险管理、智能经营上,帮助金融机构大幅提升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决策能力。生成式大模型可以自主地生成新的数据、图像、语音、文本等信息,成为理财师、保险经纪人等金融从业人员的得力助手,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体验。 以客服为例,大模型不仅能形成用户画像,还能捕获用户真实意图,为用户提供还款安排。在信贷领域最核心的风控环节,以大模型为核心衍生的智能征信解读,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加全面、高效地理解和分析用户。 AI应用多点开花 事实上,早在布局金融大模型之前,金融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深耕多年,在用户引入、财富管理、风险管控等多个细化业务领域,已推出相应的产品和技术,从而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为精准、及时的服务。 在智能客服方面,以陆金所控股为例,通过AI科技全条线发力,高效触达小微客户。陆金所控股通过拟人AI客服“小惠”,全程与客户“面对面”服务,可实现最少或零文字输入、大幅降低等待时间。该AI客服可同时服务数百位在线客户,一方面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能更智能地服务好客户,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完成整个贷款流程。 由于小微企业主金融能力、互联网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因此需要便捷化的流程体验和专业的金融指导。“我们也在尝试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出智能机器人,能够与客户进行多轮对话,这已经应用在我们的业务当中。”陆金所控股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智能风控领域,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深耕细作,开发出风控决策引擎项目、反欺诈系统等。智能风控决策引擎可根据不同行业小微企业提供的经营数据,结合行业最新发展情况,快速精准识别其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小微客户信贷风险定价。而智能反欺诈系统能够借助机器学习各类规则,分析潜在风险用户特征和案件线索,并采取多样化的反诈骗策略。 陆金所控股有关负责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要有对星辰大海的仰望,也要有脚下带泥的深耕”,当AI等前沿科技和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意味着广大的小微实体与之产生了紧密的链接,小微的价值会被量化、被看见、被认可。 审慎应对风险挑战 在ChatGPT的带动下,金融机构对人工智能的探索热情逐渐走高,各界对于相关应用也抱有更高期许。但也有行业专家坦言,我国大模型底层技术布局薄弱,虽然已涌现出一批大模型,但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仍存在“卡脖子”隐患。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应用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表示:“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主体。”金融科技企业在发展技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科技伦理,注意怎样趋利避害。 以金融大模型为例,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融行业具有客户群、数据库庞大的特点,金融通用大模型研发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数据处理方面的复杂性。由于AI模型、数据、系统的不成熟性造成的欺诈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通用大模型研发还需要应对数据安全方面的挑战。 某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安全技术是在特定的攻击情况中针对性解决一些安全问题,人工智能安全将持续处于一种攻防不断对抗的状态,相应的技术也要持续更新升级。因此,金融行业应对安全风险的挑战依旧任重道远,需持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从数据治理、规范制定等方面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可以预见,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将对金融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和数字化程度产生深远影响,金融科技公司要抓住这次技术变革的机遇窗口,积极探索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审慎应对其风险和挑战,助力金融业实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