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数据治理是解决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的重要着眼点07-17
“加强数据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完善数据治理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日前召开的“数据治理与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研讨会上,专家如是说。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也是重要生产力。对于金融行业而言,数据治理的必要性、难点以及突破点何在?就上述相关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中心副主任王强。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随着“数据二十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组建国家数据局”等重要政策与改革措施密集落地,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数据治理的行动力。您认为,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有何必要性?   杨涛: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和其他实体企业一样,需要持续运营、不断发展,就要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匹配如何更加有效。众多研究表明,大中型银行因其规模比较大,资源比较多,组织方式比较完备,因此新技术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但是多数中小银行由于规模有限,人才不足,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可能存在一些短板,使得数字化与新技术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似乎并不明显。数据治理事实上为改变整个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均衡带来了新机遇。   未来对中小银行来说,可以通过数据治理变革,弥补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优化自身的投入产出结构;对于大型银行来说,用数据治理把整个组织模式、流程进一步改良,也有助于改善投入产出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因此,数据治理是解决整个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的重要着眼点。   《金融时报》记者:一些金融机构在数据治理中会用到SaaS系统,据了解,该服务是科技外包的一种方式,如何确保其在数据治理中应用的适用性与合规性?   王强:第一,适用性方面,SaaS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是IT系统架构发展的大趋势,SaaS系统能够将上层的业务应用模块跟中台以及底层的平台相剥离,助力于实现更加专注的数据治理。第二,合规性方面,SaaS平台可以内置一些行业特有的数据清晰方面的规则,从而满足所融入的行业需求。此外,SaaS平台与行业数据进行融合,可以通过包括隐私计算、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方式,实现行业的数据不出域,依托于第三方的SaaS平台来推动相关应用。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好地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杨涛:加强数据治理,释放数据要素与资产价值,促进数字化转型,是目前金融业亟待攻破的难点。应该说,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是整个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归根到底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第一,供给与需求。从需求侧来看,适应经济社会数字化演变对金融带来的要求,构成了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动力之一;从供给侧来看,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信息处理行业,当信息技术发生重大的演变与迭代时,金融要素、功能、组织方式、业务边界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第二,生存与发展。伴随着愈发突出的新技术挑战,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如何拥抱数字化与新技术,从而维持基本的功能,是众多机构首先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才是发展问题,即如何充分利用数字金融手段,找到新的增长点与新赛道。第三,创新与安全。一方面,金融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拓展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跟实体经济融合;另一方面,安全是永恒的主题,金融业需要有效管理风险,而不是消灭风险,因为风险天然就是金融活动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因此,平衡创新与安全在数字化转型当中是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数据治理是处理好上述三方面关系的核心抓手,即通过提升行业数据要素治理的综合能力,促进银行业投入产出模式的优化。   王强:将数据资源形成高质量、标准化、可交易的数据要素是数据治理的核心目标,继而实现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从而释放价值。这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而大数据技术创新能够更好地激活数据要素。   对此,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提升数据要素系统性。基于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的相关技术,提升数据资源维度的丰富性。第二,提升数据资源融合性。通过大数据的相关流通、交易、共享技术,实现数据资源在更多主体间流动,融合多元异构数据。第三,提升数据资源先进性。基于AI、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能够从数据资源中提炼更深层次的内涵及价值。   从数据到数据要素,最后成为数据资产是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形式,未来,数据资产一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推手,非常期待银行业能够成为引领数据资产化进程的重要领域。   《金融时报》记者:数据如何在银行业变革中真正发挥作用?   杨涛: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据治理也从局部数据管理、统筹数据治理,发展到如今以释放数据价值为核心的数据资产运营,内涵和重要性在不断提升。   数据要在银行业变革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实现数据要素链、数据资产链与数据价值链的三链融合。第一,数据要素链。要使数据真正成为要素,需要把数据产业的基础架构做好,意味着从整个行业角度,需把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交易、保障等这一系列环节做得更完备、更顺畅。第二,数据资产链。从数据到数据要素,从数据要素到数据资产,是不断升级的过程。数据资产体现了数据要素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意味着更加标准化、更加可识别。如何通过价值评估和财务计量,真正把一部分数据要素提升到数据资产,对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影响巨大。第三,数据价值链。数据价值链则是强调从数据要素到数据资产的演变,必须要对银行业务活动带来真正的价值,并且最终改善银行服务能力,真正助力于中央提出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与融合,这也给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创新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07-04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二季度(总第101次)例会于6月28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延续稳定顺差,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持续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稳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驱动仍不足。要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切实支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继续发挥好已投放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作用,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关注物价走势边际变化,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继续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提升平台企业金融活动常态化监管水平。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好宏观政策、扩大需求、改革创新和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易纲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春临、张青松、李云泽、易会满、康义、潘功胜、刘世锦、蔡昉、王一鸣出席会议。丁学东、许宏才、刘国强、田国立因公务请假。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天津分行、成都分行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奋力开创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 李云泽为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党员干部讲专题党课07-03
6月30日,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 奋力开创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为题,面向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主题教育中央第三十三指导组组长叶冬松出席,驻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委员王陆进主持。   李云泽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做好金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李云泽强调,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强化央地监管协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切实提升金融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完善监管法规、强化科技支撑、充实风险处置资源,为履行新时代监管职责使命提供保障。   李云泽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金融业运行整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和任务,扎实做好金融监管重点工作。蹄疾步稳推进机构改革,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稳慎化解存量、坚决遏制增量,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支持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立改废释”,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有序放开。加大对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李云泽要求,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继续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不良倾向。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提升工作、促进发展的实际举措。把干部教育整顿与主题教育检视整改结合起来,以问题整改成果检验主题教育成效,切实在跟踪问效中提升主题教育质量。   李云泽强调,金融监管总局系统要矢志不渝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系统党的建设。一体推进“三不腐”,坚决查处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转作风、树新风。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着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金融监管干部队伍。   主题教育中央第三十三指导组有关成员,金融监管总局党委班子成员,祝树民同志,各首席,驻总局纪检监察组、总局机关各部门、金融工会副局级及以上干部,各在京总局管理单位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退休干部党总支代表在主会场参加党课。各银保监局党委班子成员、副处级及以上干部,京外总局管理单位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一级分会场参加党课。
加强监管 引导收单外包服务市场向好发展06-30
收单外包服务市场是收单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健发展有助于推动专业化分工,提升支付服务效率。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国内外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行业自律管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与此同时,外包市场也存在一定问题,如部分收单机构对合作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管理弱化,未将全量合作信息报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个别收单机构未备案外包机构比例较高。   在此背景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于5月19日发布《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收单机构加强外包业务管理提出了强化信息登记、有序推进备案、加强风险防控等八个方面要求。在备案方面,《意见》要求,本意见印发之日起一年内,存量合作外包机构应100%完成备案。   6月以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相继举办《意见》落实动员会、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经营培训班,帮助相关机构及从业人员深入了解收单外包服务市场动态、监管要求和自律管理要求,增强规范经营意识。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意见》分别对收单机构、外包机构和清算机构提出要求,并明确自查整改的时间表,进一步引导市场主体更好地遵守执行监管政策和行业自律规范要求,有助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自律,推动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有序、管理更加规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广大商户以及持卡人。   个别支付机构合作外包机构未备案比例较高   外包业务涵盖特约商户推荐、受理标识张贴、特约商户维护、受理终端布放和维护、聚合支付技术服务等多种业务类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下,外包市场迅速发展壮大。记者获悉,截至2023年3月,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完成备案并公示的外包机构超过1.6万家,外包机构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由于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外包机构数量众多、资质良莠不齐,部分机构的管理没有跟上,外包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主要包括:部分收单机构对合作外包机构准入审核不严,未在协会登记全量合作外包机构信息,个别支付机构合作外包机构未备案比例较高、低等级外包机构占比过高,部分外包机构涉嫌推荐虚假商户或违法违规商户,部分外包机构涉嫌为商户提供结算账户设置和修改服务甚至提现服务,部分外包机构存在信息安全防护和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的情况,违反了法规政策和自律管理要求,妨碍了外包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了外包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收单机构将部分收单非核心业务外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业务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于外包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可加快收单业务拓展,也有助于提高客户服务效率。但近年来收单业务外包市场发展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收单机构未建立外包机构的准入标准,对外包机构疏于管理,部分收单机构将商户审核等核心业务外包。这些行为不但扰乱收单市场正常竞争秩序,还助长外包机构从事违法违规业务,给收单机构埋下风险隐患。”董希淼说。   本次《意见》的出台,是在人民银行的指导和推动下对当前收单外包服务市场存量问题的一次全面梳理。在市场较为关心的外包机构备案方面,《意见》明确,2023年9月30日前,收单机构合作外包机构整体备案完成比例应达到90%以上;本意见印发之日起一年内,存量合作外包机构应100%完成备案。未在限定期限达到上述比例要求的,相关收单机构将被视为缺乏对外包业务的基本管理能力。   强化信息登记方面,《意见》要求,合作外包机构不超过1000家的,应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全量登记;合作外包机构大于1000家的,应在2023年8月31日前完成全量登记工作。未按期完成信息登记的,相关收单机构将被视为缺乏对外包业务的基本管理能力。   强化风险管控 引导收单外包服务市场向好发展   外包市场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部分外包机构依靠商户资源和科技实力,在与收单机构的合作中处于强势地位,对收单机构的检查和合规要求执行不够充分,在执行协会自律规范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影响了外包市场自律管理效能的发挥,妨碍了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结合外包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意见》强调了对外包机构的规范要求,如外包机构不得向无经营行为的个人营销POS机,不得伪造商户申请资料,不得推荐虚假商户入网,不得进行套码套现等非法营销宣传,不得为涉黄涉赌等违法违规商户提供服务。   在引导收单机构把好外包准入标准方面,《意见》表示,与外包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前,收单机构应进行全面尽职调查,选择符合监管规定和自律规范要求的外包机构开展合作。同时,《意见》要求,收单机构应在确保商户服务延续性的基础上,有序终止与纳入协会黑名单、评级等级为E级、未备案外包机构的合作。支付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意在引导收单机构选择与资质较好的外包机构合作,以推动外包市场向好发展。   收单机构强化风险管控方面,《意见》提出,收单机构应通过监控检查等手段强化对外包机构推荐商户的风险管控,不得将商户资质审核、收单结算账户设置与变更等服务委托外包机构办理;不得支持外包机构代特约商户向收单机构发起提现或资金结算的交易指令。   从目前机构落实情况来看,邮储银行、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银联商务、收钱吧等诸多机构已积极表态。银联商务表示,下一步,将以贯彻落实《意见》各项要求为契机,落实管理主体责任,持续优化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指导、督促在合作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合规展业,共同推动支付市场高质量发展。收钱吧称,将严格遵守《意见》及各项监管规定,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商户发展,坚守合法合规,坚持守正创新,为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推动线下商业数字化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2023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8.8%06-29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88.9亿元,同比下降18.8%,降幅比1—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625.1亿元,同比下降17.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78.1亿元,下降2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67.5亿元,下降13.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37.8亿元,下降21.3%。   1—5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5919.3亿元,同比下降16.2%;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8296.8亿元,下降23.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2472.8亿元,增长34.8%。   1—5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4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个行业持平,24个行业下降,2个行业由盈转亏。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5.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9.2%,汽车制造业增长24.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4%,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0.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9.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25.9%,纺织业下降27.8%,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39.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49.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2.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3.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92.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由盈利转为亏损。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39万亿元,同比增长0.1%;发生营业成本43.83万亿元,增长1.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19%,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   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59.24万亿元,同比增长6.8%;负债合计91.41万亿元,增长7.2%;所有者权益合计67.83万亿元,增长6.2%;资产负债率为57.4%,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22.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7%;产成品存货6.14万亿元,增长3.2%。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29元,同比增加0.93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31元,同比增加0.30元。   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8.1元,同比减少5.8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0.9万元,同比增加5.8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20.7天,同比增加1.0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63.6天,同比增加6.4天。   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58.1亿元,同比下降12.6%。
聚力防范非法集资 守好百姓的“钱袋子”06-28
近年来,面对非法集资案件高发多发态势,各地区各部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在化解存量、遏制增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自2021年5月1日《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以来,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各尽其责、通力协作的非法集资综合治理格局正加快形成。不过,相关风险仍不容忽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非法集资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极具迷惑性。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持续深入加强宣传教育是防范非法集资的根本之策。2023年6月,是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连续第11年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当前,我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以下简称“防处非”)工作整体态势如何?还面临哪些风险挑战?相关短板又该如何补齐?围绕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业内专家和一线从业者。   连续三年保持下降态势   据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在2023年4月份公布的情况显示,当前,非法集资风险总体可控、趋于收敛。该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公布以来,防处非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地方处非机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成功将2000多起非法集资风险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条例》落地以来,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全面走上了法治化和规范化的道路,防处非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无论是案发数量、涉案金额,还是涉及人数,均连续三年处于下降趋势。”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马丽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业内专家也坦言,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金融供需及资源配置仍有待优化,非法集资存量风险持续暴露,增量风险诱发因素增多,风险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非法集资案件数量有所下降,这既是源自对陈年案件的有效处理,也与疫情防控期间对人员线下活动的严格限制有关。他梳理了过去10年非法集资案件数量情况并表示,非法集资案件具有高发性特征,总体来看还是呈上升趋势。据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统计数据,2013年以来,我国非法集资的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和参与集资人数等均大幅度上升。从打击非法集资犯罪的司法实践看,2016年至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嫌非法集资的犯罪案件数量和起诉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案件特点也反映出非法集资犯罪手段花样翻新、日趋复杂。   在王新看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由“甲管”向“乙管”的变化,今年非法集资案件可能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受经济基础恢复不牢固等因素影响,非法集资态势依然比较严峻复杂。《条例》出台后,在打击存量犯罪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我国老龄化社会趋势和金融风险防控的整体背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还需关注新型非法集资犯罪手段和问题。”他表示。   马丽也提示需要关注一些非法集资更隐蔽的作案模式。“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非法集资人结合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不断变化形式,风险蔓延速度加快,外溢性和隐蔽性增强,发现和处置难度较大,尤其是‘上网跨域’案件协同侦办难度大,案件善后处置难度大。”她表示。   识别非法集资应“打早打小”   王新认为,非法集资属于典型的涉众型非法金融活动,具有参与人多、分布广、影响范围大的特性,且活动前期往往具有一定隐蔽性,一旦案发,集资参与人将遭受惨重损失,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稳定。而面对当前非法集资高发和多发严峻态势,亟须出台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法律实施细则,用法治的办法处置非法集资,打早打小,从而早日实现对非法集资高发态势的根本扭转。   《条例》正是“打早打小”,从预防阶段做起的一个探索。王新对记者表示,在2017年向社会征求意见稿中,文件的名称是《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现在则增加了“防范”一词,修改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由此提纲挈领地体现出对非法集资坚持“防范为主”的原则,相比《条例》更加注重“防范”。   在具体内容方面,《条例》专设“防范”一章,要求建立健全非法集资监测预警机制;对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的相关字样作了限制性规定;建立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增强群众对非法集资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从而在源头上防范非法集资的发生,体现出在过去侧重于“惩治已然”的基础上强调“防患未然”的精神。   “四看”“三思”“等一夜”   防范非法集资并不仅是监管机构的“独角戏”。在业内专家看来,加强群众对非法集资犯罪的识别能力是重中之重。   王新认为,从非法集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其必然伴随着高利率的有偿回报。集资行为人清楚地知道若不对参与人给付经济回报,就无法通过集资行为来“作局”。而在相对方,大多数的集资参与人也认识到集资行为存在巨大的风险,但为了获取高额利息依然主动参与其中。正是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利诱性”直接促成和加速非法集资规模的扩张。从这个角度上讲,“利诱性”是非法集资双方合意的必备“黏合剂”。   但“馅饼”往往是陷阱。马丽认为,通常来看,“四看”法就有助于识别大多数非法集资。即一看融资合法性,是否取得合法的企业营业执照,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内容,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三看经营模式,有没有实体项目,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四看参与集资主体,是不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体。   一位打非办工作人员则将非法集资套路概括为“画饼—造势—吸金—跑路”四部曲。他告诉记者,非法集资人会编织一个或多个尽可能“高大上”的项目。以“新技术”“新革命”“新政策”“区块链”“虚拟货币”等为幌子,描绘一幅预期报酬丰厚的蓝图,把集资参与人的胃口“吊”起来,让其产生“不容错过”“机不可失”的错觉。非法集资人一般会把“饼”画大,尽可能吸引参与人眼球,并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展示证书、与领导人的合影来造势,以及返点、分红等方式让参与人尝到“甜头”,最后,原本就是“庞氏骗局”的非法集资人会选择“跑路”,而集资参与人则遭受惨重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该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四看”,还要做到“三思”和“等一夜”: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二思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并且在决策时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拖延一晚再决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   聚合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   当然,除了依靠投资人“慧眼识骗局”,防处非仍需多方聚力。   马丽对记者表示,非法集资的资金流动需要借助金融机构完成,在实践中,很多非法集资主体会借助金融机构的场所和信用为自己背书。“参考《条例》第十三条,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履行下列防范非法集资的义务。”她认为,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公众防范非法集资的宣传教育并依法严格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而新形势下非法集资的“变形计”也对相关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近年来,民间投融资、市场零售、养老等领域风险多发,以元宇宙、虚拟货币、数字藏品等为噱头的集资变种有所抬头,打着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等政策旗号的集资骗局也在不断滋生。同时,不少犯罪分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跨省跨域非法集资,显著加大了风险发现难度。   王新认为,在法律责任方面,《条例》在第四章进一步加大对非法集资人、非法集资协助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未履行防范非法集资义务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相关责任主体的行政和刑事惩处力度,以便形成有力的震慑效应。未来则应进一步加大预防环节的宣传力度。   “各地应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社区志愿者、防非义务宣传员等力量,常态化参与防范非法集资宣传,营造‘地毯式’处非宣传浓厚氛围,做到防非处非家喻户晓。”一位业内人士也持相似观点,建议通过新媒体、新型网络社交平台等载体,组织开展对新型非法集资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宣传的传播力、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   从机制建设来看,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健全全链条综合治理格局。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对辖内防非处非工作负总责,层层压实责任。各监管、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好本行业本领域非法集资的防范和配合处置工作。联席会议将更好发挥综合协调平台功能,推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链条综合治理格局,继续保持高压震慑、全力追赃挽损、深化源头治理,坚决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金融系统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06-26
本报讯 记者马玲报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主持召开金融系统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交流金融系统审计整改有关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曲吉山,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青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委员、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王陆进,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王建军出席会议并发言。   会议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围绕更好发挥审计在推动党在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审计和审计整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系统各单位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推进金融系统审计整改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紧密结合主题教育,以有力有效的措施,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扎实有效的审计整改成果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增强支持审计、接受监督、抓好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金融系统各单位要强化组织领导,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积极支持配合审计工作。要深刻认识“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同样重要,必须一体推进”的重要意义,按照“边审边改、审改同步、以审促改”的原则,深入推进金融系统审计整改工作。要把审计整改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亲自管。要敢于动真碰硬,及时追责问责,并把责任追究、通报震慑和警示教育结合起来。要紧扣审计关注重点问题,加大力度推动审计发现的涉及重大项目、重大战略、重大举措等问题的整改落实落地。要健全整改工作机制,完善审计整改工作程序,建立整改台账,加快推动未完成整改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及时对整改效果进行再评估和“回头看”,努力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改进履职、更好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成效。   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监管、纪检监察与审计监督的贯通协同,促进行业监管与督促审计整改有机结合,提升审计整改成效。金融管理部门要及时办理审计移送的重要问题和线索,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同类问题和风险,健全长效机制,提升金融领域治理水平。金融系统各单位纪检监察、内审、巡视等部门要健全完善与审计机关的沟通协作机制,强化信息沟通、协作配合、结果反馈、成果运用等工作,形成监督合力。   部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以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解科创企业资金之渴06-21
  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并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如何更好为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一问题事关创新发展的活力,影响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性。为了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也一直着力探索构建符合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2020年,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文中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角良性互动。”近年来,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科创金融发展的政策。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要建设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这为下一阶段金融机构开展科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何要强调以股权投资为主呢?长期以来,由于银行体系追求本金安全和收益确定性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存在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叠加信贷融资“短钱”性质与从科创到产业化阶段的长周期需要用“长钱”之间的矛盾、金融体系“重抵押”与科创企业“轻资产”之间的矛盾,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与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匹配。相较而言,股权投资更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准入门槛偏高,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的流动性不足,难以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形成有效支撑。未来需进一步落实面向创业投资基金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更好推动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   当然,银行信贷的支持在现阶段也不可或缺。本次会议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评价标准、知识产权交易、信用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用贷款比例、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在过去几年里,长三角地区、北京中关村等科创金改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中都提出了要支持技术收储机制建设的要求,不少地区已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总体来看,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目前还存在准确估值难、贬值风险高、违约处置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从估值、定价到交易机制建设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此外,围绕“债”“保”方面的探索也需要同步推进。在债券方面,包括丰富交易品种、缩短债券发行流程推动促进创新企业持续发展的中长期浮动利率债券发展等都是未来创新的重要方向。在保险方面,其侧重点不仅在于传统意义上的保险产品,而在于担保与风险共担体系的建设。为了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能更多地面向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贷款,还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实现担保基金、财政补贴、银行坏账核销等各方面的政策配合。此外,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有待发挥,以小投入撬动大资金支持,降低开展科技创新企业贷款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股”“贷”“债”“保”等各类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工具并非“单打独斗”,而是要开展有效联动。这既包括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因时而动,也包括在同时期的互相配合、补台。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愈发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金融服务也要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形成高效、精准、多元的服务合力。
证监会党委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读书班集体学习06-20
  本报讯 记者杨毅报道 近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理论学习读书班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围绕“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主题进行集中研讨。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并作总结发言,党委委员、副主席李超作领学,党委同志结合分管工作交流学习体会。证监会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   大家一致认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新时代十年我们取得的一切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无不闪耀着一个光辉的起点——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擘画、亲自推动浙江“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迈进的重大实践,再次彰显了人民领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和为民情怀,深刻启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本市场联通千行百业,牵系千家万户,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必须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根”和“魂”,坚定站稳人民立场。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证券基金行业机构稳健发展,立足实际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要持之以恒加强监管透明度建设,完善全面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各类市场主体信息披露质量。要加强监管制度规则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解读阐释,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积极引导市场预期,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易会满在学习中强调,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端正发展理念,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负责的态度,坚持按资本市场的内在规律办事,循序渐进做好工作。要科学处理好“稳”与“进”、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一张蓝图绘到底,扎扎实实办好资本市场自己的事。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为居民资产配置创造相协调的市场环境和生态,更好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要。要树牢“大投保”理念,充分总结近几年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的经验和做法,更加履行好证券法赋予证监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更大力度提升投资者保护工作质效,坚决维护市场“三公”原则,不断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和信心。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中央第三十三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证监会党委紧紧围绕“强化理论学习”这一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来一个大提高”的重要要求,综合运用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形式,坚持带头学、全面学、持续学、深入学,确保理论学习有计划、有节奏、有重点、有质量,并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在全系统营造领学促学的浓厚氛围,努力做到与日常监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证监会党委分十个专题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突出与经济金融工作、资本市场监管有关的内容,体现干什么就重点学什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邀请专家辅导,深化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认识,切实做到以学促干、学以致用。已举办六次读书班集中研讨,党委同志坚持每次半天潜心自学半天集中研讨,每次研讨前都做好充分准备,研讨中将领学、讲学、交流学相互融合,结合各自分管领域和实际工作、自身经历开展热烈讨论,有时围绕一个问题反复交流意见,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同志也列席参与研讨。坚持“一学一报”,每次党委理论学习后都及时编发简报,向全系统通报情况,带动全系统各级党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方位完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06-19
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融支持、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一位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农业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能够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因此,未来需要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更好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本次《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马九杰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乡村振兴需要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民生的改进,这些领域都需要金融服务,另外,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也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意见》的出台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强化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   长期以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挑战在于农业大多数时候属于投资周期长、回报低、风险高的产业,加之农业主体通常缺乏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为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此前就设立了再贷款等精准滴灌工具。   本次《意见》再次提出要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提出“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强化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并适度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此外,《意见》强调对发展基础好、经营结构稳健、具备可持续能力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给予更优惠的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加强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三农”领域使用情况的统计、信息披露和政策评估。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廖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预计人民银行将继续增加结构性再贷款投放,以支持金融机构为“三农”领域提供资金,发力方向将集中于为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其中,支农再贷款最值得关注。金融支持“三农”领域的覆盖面也将进一步延展,特别是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善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做好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实际上,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3.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业内专家认为,近些年来,人民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总体呈领域覆盖性广、政策工具针对性强、资金投入规模大等特点,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落实考核评估和差异化监管也是政策激励的一部分。有专家建议,要发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本次《意见》提出,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涉农贷款不良率高出金融机构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评价扣分因素。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该专家表示,应督促金融机构探索简便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认定标准、免责情形和问责要求,加快落实涉农贷款尽职免责制度。   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展多元化金融服务   本次《意见》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多渠道缓解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其中,一大重要工作就是解决农村经营主体缺乏抵押担保物的痛点。对此,金融机构已有不少探索。例如,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有的银行小微等线上金融产品审批周期从过去的1-2周缩短至现在的1-2分钟。又比如,“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这种“传统手段+现代工具”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也在银行业逐步推广。   同时,与此前以不动产为主的抵押担保不同,不少地区也在探索依法合规拓宽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本次《意见》建议,可创新开展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商标权质押、农业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业务,切实发挥农村资源资产的融资功能,真正让农民手中的资产活起来。   “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能够获得金融市场认可的抵押担保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郝宇彪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意见》创新地提出多种抵押或质押业务,可以充分盘活农民手中的资产,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农民提升资金周转效率、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除了银行信贷,本次《意见》特别强调,要鼓励多元化金融服务。《意见》提到,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票据、乡村振兴票据等用于乡村振兴。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和再融资。   例如,在研发阶段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金融支持力度。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等特点,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更好发挥农业产业化基金、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引导撬动作用,为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给予长期稳定金融支持。郝宇彪分析称,此次《意见》提出的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是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可以充分通过提升农业技术研发人员积极性、降低农业创新风险、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扩大农业产业资金规模等途径促进农业强国建设。   加强跨部门联动增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既要坚持回归本源、履行责任、支农支小,也要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注重发挥政策合力。   金融支持绝非大水漫灌,而要有所侧重,真正做到支持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并提供综合服务。《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表示要“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合理满足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融资需求”。   此外,金融还可以围绕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市场拓展方面做文章。例如,依法合规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业务审批、风险控制等信贷管理机制,支持“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助力发展电商直采、定制生产、预制菜等新产业新业态。   有专家告诉记者,财政、金融、产业等多部门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应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财政部门主要发挥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作用,金融部门主要发挥对有生力量的支持扶持作用,产业部门主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彼此职能定位相对清晰。此外,工作要充分协同。民生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几家抬”作用。   本次《意见》也提出了相应建议。包括鼓励各地完善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配套政策,与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形成合力,支持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发放。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推动“银担”线上系统互联互通,提高代偿效率,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支持探索投贷联动模式,鼓励通过农业农村投融资项目库推送重大项目信息。发挥财政、信贷、保险、期货合力,形成金融支农综合体系。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06-16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文章强调,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并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和方针,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一大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提出一系列创新理念,实施一系列变革实践,健全一系列制度规范,推动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不断深化发展,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文章指出,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开创性的工作。新时代10年,我们党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上积累了丰富成果。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提出和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建设,如此高度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体系化的方式推进自我革命,这是我们党的显著优势,也是引领时代的制胜之道。   文章指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应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动态系统。健全这个体系,需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更加突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更加突出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法规制度的科学有效,更加突出运用治理的理念、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管党治党建设党。要坚持内容上全涵盖,党的建设推进到哪里,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就要构建到哪里。坚持对象上全覆盖,面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做到管全党、治全党。坚持责任上全链条,压力层层传导,责任环环相扣。坚持制度上全贯通,把制度建设要求体现到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各方面、各层级。   文章强调,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全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健全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管党治党责任格局,把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构建之中,不断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使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保证。
证监会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党课06-14
  本报讯 记者杨毅报道 6月13日,根据中央关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结合主题教育以来学习调研情况,以“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为题,围绕证监会系统如何更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路,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系统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中央第33指导组组长叶冬松、副组长卢希等同志到会指导。证监会党委成员参加。   易会满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证监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持之以恒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扎实实办好资本市场自己的事,以有力行动和实际成效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   易会满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系统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切实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努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以此指导资本市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易会满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就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谋划和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指引了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证监会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主动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把资本市场一般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路。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重要原则和任务目标,努力做到纲举目张。要牢记“国之大者”,强化与相关各方协同,围绕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投资端改革、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一揽子政策措施,增强系统集成效应。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抓好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优化机构监管、高质量发展北交所、统筹开放和安全、强化“零容忍”执法等任务落地,尽快实现重点突破,带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落实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任务,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加快监管转型,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易会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对证监会系统的全方位考验。系统党员、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以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勇气,认认真真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强化各级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政治领导功能,当好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强化担当作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打破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增强创造性执行能力。着力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监管履职效能。严守纪法底线,深入推进证监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资本市场生态。健全干部“选育管用”机制,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监管干部队伍。   易会满指出,证监会系统主题教育各项任务目前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各单位、各部门要再接再厉,继续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紧紧围绕资本市场中心工作,扎实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以及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等各项任务,坚持从严要求,强化统筹督导,确保把会系统主题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努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会机关各部门党支部书记和处级以上干部,各巡回指导组组长,系统各单位党委成员、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处级(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现场或通过视频参加。
李强在辽宁调研时强调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06-1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7日至8日在辽宁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6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辽宁调研。这是6月7日,李强在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7日,李强首先来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了解该所发展历程和科研攻关等情况,希望他们弘扬优良传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在RCEP(大连)国际商务区,李强听取服务企业情况介绍,对他们推出公共服务平台的做法予以肯定。李强走进大连融科公司和冰山集团,详细询问研发、生产和销售情况,鼓励他们继续深耕专业领域,积极开发面向更多应用场景的优质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8日上午,李强来到沈阳拓荆科技公司和芯源微公司,得知两家企业一些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实现了突破,李强非常高兴。他说,推进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关键在人才,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积极培育良好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在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李强勉励大家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调研中,李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在听取辽宁省有关部门、部分市县和企业负责人发言后,李强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论述,把握新机遇,找准发力点,把长板拉长、短板补齐。他强调,营商环境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要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既要增强政策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又要心底坦荡为企业排忧解难,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大力集聚青年人和各类人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积极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采取更有力举措提振民企发展信心,积极招引外资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形成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做好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工作。 李强充分肯定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希望辽宁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担当作为、创新实干,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创造新业绩,为实现东北振兴作出新贡献。 吴政隆陪同调研。
市场因素驱动存款利率调整 银行让利实体空间更足06-12
近日,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引发关注。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4月以来,多地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引发市场对下调存款利率的探讨。而近日,又有多家国有大行下调部分存款利率,涉及人民币、美元币种。   “本轮存款利率调整主要受市场因素驱动。”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副总经理李劲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利率变化、银行自身存款的供求关系以及息差变化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本轮利率调整。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改革引导市场调降存款利率   据悉,部分国有大行于6月8日下调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5个基点,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5个基点。   对此,李劲松认为,本次各大行主要进行了两端调整,短端活期存款的利率适当下调,长端则是两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包括大额存单利率进行下调。“这对银行后续降低负债成本,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大有帮助。”他对记者说。   从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贷款利率降幅明显。2023年3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95%,较2019年12月下降了1.17个百分点。而存款利率也主要经历了4轮调整,分别在2021年6月、2022年4月、2022年9月以及2023年4月。   第一次发生在2021年6月,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自律机制完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乘倍数改为加点确定,事实上推动降低了中长期存款利率上限。   第二次发生在2022年4月,当时人民银行进一步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2022年1月,1年期LPR已经下调了10个基点。在此之后,国有大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下调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也相应下调。   第三次发生在2022年9月,由于8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6家国有大行以及招商银行率先下调了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随后,其他股份制银行以及部分中小银行跟进。   第四次发生在2023年4月至今,多地多家中小银行下调了部分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由于2022年部分中小银行存款利率调整滞后,此次下调更多的是一种“补降”。   “总体来看,存款利率水平主要源自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有效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了存款利率水平。”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李劲松看来,对不少银行而言,一季度指标实现“开门红”后,二季度存款量的考核压力趋弱,这也是现阶段出现存款利率下调的一个市场驱动因素。   存款利率下降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更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受访业内专家多次提到,本轮存款利率下调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商业银行息差面临收窄的压力。根据兴业研究数据,商业银行净息差从2020年末的2.10%下降至2022年末的1.91%,下降了19个基点。   对此,梁斯分析认为,近期,货币市场利率整体出现下降,居民倾向于持有更长期限存款锁定利息收益,一定程度上导致存款出现定期化、长期化的倾向,导致银行负债成本抬升,加剧了息差收窄压力。在此情况下,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灵活调整存款利率。   “这也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持续显效的结果。”梁斯认为,这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持银行负债成本和净息差稳定,从而实现持续性稳健经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不同银行而言,承压的程度有所差异。李劲松坦言,从整体趋势上看,所有银行都面临着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但是相比大行,中小银行在客户基础、定价能力、监管要求等方面差异化较大。   在梁斯看来,当前,主要银行根据市场变化,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其他银行也有可能陆续跟进调整。“此次存款利率下降后,预计将继续带来示范效应,中小银行大概率会同步跟进下调存款利率。”梁斯分析称。
“小特产”升级“大产业” 金融助力茂名擦亮“荔枝之乡”特色品牌06-08
  开栏的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省茂名市考察时再次强调,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4月14日,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围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任务目标,支持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农村特色产业加速发展,金融业的支持不可或缺。近年来,金融业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今天起推出“金融支持农村特色产业”专栏,对金融业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的生动实践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敬请关注。   广东茂名是知名的“荔枝之乡”。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点赞乡亲们靠发展荔枝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指出茂名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茂名每年的荔枝产量近60万吨,年产值超70亿元。近年来,人民银行茂名市中心支行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大力支持荔枝等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写好荔枝产业发展的金融“文章”,让荔枝成为富民兴村的“致富果”“幸福果”,加速推动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村旁荔林,庭前荔荫”是茂名一道特别的风景。五月的茂名,荔枝由青转红,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一派蝉鸣荔熟、红荔飘香的喜人景象。红红的荔枝,富了口袋,美了乡村,甜了生活。截至2023年4月末,茂名荔枝产业贷款余额21.12亿元,同比增长46.15%,比全市银行机构各项贷款增速高出34.91个百分点,覆盖8374家荔枝产业主体。   破解融资难题助“荔”丰产增收   在荔枝产业链上,广大荔农是关键一环。荔枝种植户卢少容在茂名高州从事荔枝种植已有十余年,想加大荔枝种植规模。可是大规模种植荔枝,对肥料和人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多,这些前期投入的资金该从何处获得?“没有抵押和担保物,一开始以为没有办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没想到邮储银行为我们发放了40万元的贷款。”卢少容说。在邮储银行茂名市分行的积极对接下,卢少容成功获得40万元家庭农场贷款。   “像卢少容这样有规模的专业种植户,资金需求旺盛,但由于抵质押物缺乏,很难获得银行大额度授信。对此,我们推出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村专业种植大户贷款面临的难题。”邮储银行茂名市分行客户经理介绍说。之后,卢少容的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邮储银行茂名市分行先后为其匹配了无需抵押的农担贷款50万元、极速贷抵押贷款105万元以及增信荔枝产业个人产业链经营贷款50万元。截至目前,邮储银行茂名市分行为卢少容授信额度已达245万元,贷款余额137万元,较好地满足了荔枝农场日常经营及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种植规模也从早期经营的十几亩扩大到现在的200多亩。“现在银行提供信用贷,可以直接根据我们的种植面积等条件来判断贷款额度,程序简单了很多,而且放款速度很快,随借随还,利息相对较低。”卢少容开心地说。   近年来,邮储银行茂名市分行在人民银行茂名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和茂名特色优势产业。2021年,全国首创茂名数字链农产业联合体,为荔枝产业提供“数字金融+数字农业+数字电商+数字物流”一揽子综合服务;2022年,首次发布荔枝产业链贷款方案,为荔枝产业提供“一站式”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4月末,邮储银行茂名市分行对荔枝产业累计发放贷款5.87亿元,其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放贷款3.56亿元。   数字金融助“荔”智慧生产   “贷款已经到账了,真是太感谢了,眼下荔枝即将上市,正愁没有周转资金,有了建设银行的资金支持,真是如鱼得水啊。”茂名市果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说。据介绍,该公司是茂名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主要经营范围是农业科技开发、果林种植等,通过智慧果园模式种植荔枝,是我国荔枝产业第一个智慧生产试点果园。   4月,茂名进入荔枝上市季,该公司急需资金周转。正在该公司负责人发愁之际,建设银行茂名市分行获悉后主动送贷上门。该公司负责人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线上申请,仅10分钟就到账78万元贷款。利用这笔资金,该公司引入了“5G+智能喷灌”系统进行智慧种植,打造荔枝大数据平台,为准时掌握荔枝销售节点提供了巨大帮助,预计今年营业收入将达1000万元以上。   建设银行茂名市分行在人民银行茂名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重点聚焦“特色农业产业茂名样板”,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实践,形成了服务企业法人类的“乡村振兴支持贷”和服务农户的“裕农快贷”两大产品体系,打通茂名特色农业产业“产供销”全产业链融资,支持茂名市重点荔枝企业发展。2023年一季度,建设银行茂名市分行为茂名荔枝产业授信84户,贷款余额超过1.3亿元,其中信用贷款余额7800万元;助力荔枝智慧生产户数达34户,投放贷款5394万元。   金融助“荔”延伸产业链   走进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内,数百名工人忙忙碌碌,“荔小吉”生产线正在筹备壮大产品矩阵。2022年,这条填补国内荔枝加工技术空白的荔枝榨汁及清汁处理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是国内最先进、单线产能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荔枝榨汁生产线。该生产线每天可处理200吨荔枝,年产荔枝原浆3000吨,每年可解决6000吨鲜荔枝销路问题,年产值约4000万元,创造300个就业岗位,以先进的技术提升了荔枝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   为支持荔枝产业加工、销售发展壮大,推动园区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高州农商银行多次深入现场调研,制定专属授信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向高州市益丰健康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茂名王老吉项目)授信1.5亿元,目前已用信1.04亿元,支持该产业园生产设备采购、厂房建设等,进一步推动本土荔枝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该产业园投产后,可在茂名就地消化荔枝鲜果,荔枝原浆生产项目每年可解决4.5万吨鲜荔枝销售问题,让果农安心种植荔枝,实现增产增收,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高州农商银行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下沉,聚焦荔枝种植、深加工等核心领域,全力支持本地荔枝产业发展,简化信贷审批手续,优化涉荔贷款办理流程。截至2023年4月末,高州农商银行支持荔枝产业贷款余额1.23亿元、贷款户数610户,其中支持荔枝深加工贷款余额7645万元、贷款户数4户。   小荔枝,大产业;小荔枝,大未来。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总体要求,人民银行茂名市中心支行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加强政策引领,深化金融对接,引导金融系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茂名荔枝等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广东推进乡村振兴“茂名样板”。 图为荔枝丰收场景。 林戈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