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金融租赁公司助推航运业驶向“蓝海”06-06
  5月的扬州港码头,海风轻拂,一艘6.4万吨名为“SDM TAICANG”轮的木屑船静静停靠在港湾,正等待交付给交银金租,较合同交付期提前了77天。   而在木屑船交付的数日前,太平石化金租向江南造船厂订造了两艘17.5万立方米MARKⅢFLEX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船,待建造完成后,将租赁给中国石化从海外进口液化天然气。   一直以来,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路径,航运市场不乏金融机构的身影,但多是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提供保险和融资等服务。而随着近年来中资金融租赁公司的参与,航运金融市场格局已经发生改变。   如今,全球进入以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时代,航运业也在全面向智慧、绿色方向转型发展。以此为契机,金融租赁公司作为“金融船东”也坚定地走在支持“国气国运”、服务“国船国造”、满足行业所需和企业转型发展所需的航运金融发展的路上。   直面挑战方能致远   航运,因船而旺,因贸易而兴。   2023年以来,我国船舶制造订单大增。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48家重点监测造船企业共承接新船订单146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5.1%。   “在船舶绿色智能发展需求下,旧船替换、新船需求增加。”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船舶在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变化给航运市场带来了发展潜力,全球航运市场也因此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设备进入投资换代新周期,闲置运力持续升高。   从干散货运输市场来看,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2年水路运输市场发展情况和2023年市场展望》指出,2023年,预计全球干散货海运量低速增长。其中,铁矿石海运量相对稳定,煤炭和粮食海运量增速有所上升,运力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提出,强化船舶水污染治理、拓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应用,为促进现代航运业低碳环保转型提供示范引领。   绿色发展方向对于造船厂、航运企业、衍生业务经销商乃至航运金融服务机构来说,都是走出当前发展瓶颈、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一条新路径。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李刚表示,当前,业界在积极探索满足相关国际环保要求的实施路径,通过打造甲醇和纯电动等新能源船舶,普及岸电等方式实现低碳减排。期间,不仅是航运业,与此相关的金融、海工装备等领域,也在产业链中同频共振,一同应对新挑战和适应新趋势。   融资机制不可或缺   “加大对于绿色智能船型、绿色智慧港口、绿色高效模式的融资力度,通过融资租赁、融资授信、直接贷款等方式支持船舶订造、港口建设。” 国际海事组织大使徐祖远在今年东疆海事金融论坛上表示,航运融资机制要成为港航物流发展新趋势的推动者和加速器。   去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支、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联合出台了《深圳银行业保险业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创新特色信贷产品,拓宽蓝色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设立航运专业子公司或项目公司开展蓝色租赁业务。   据了解,2023年初,国银金租完成了业内首笔蓝色经济主题融资,总金额2.6亿美元。“国银金租坚持先行先试的创新发展精神,引入蓝色金融创新理念,积极开展相关主题融资业务,并以此推动绿色环保船舶航运业务持续发展。”国银金租相关人士表示。   当前,航运融资更大的难点是如何把融资与环保指标、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充分实现投融资的价值。据介绍,近日,交银金租与渣打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开展了业内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船舶融资,期限5年,总金额2亿美元。从模式来看,该笔融资同时遵循LMA、APLMA以及LSTA关于可持续融资的原则,将船舶能效比率纳入存续期考核指标,实现了与可持续发展指标挂钩。   在融资方面,租赁公司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其中船舶融资已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渠道。   据克拉克森研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租赁公司船舶总量为2703艘,共计1.5亿总吨,资产价值合计1254亿美元。   LNG船成新选择新方向   在船舶加速“脱碳”的大背景下,作为“减碳利器”的液化天然气(LNG)船,目前在航运融资上颇受青睐。   据克拉克森数据,当前气体船占租赁船队的比例为16%,其中LNG船占13%。当前,租赁船队中共有201艘替代燃料船舶,有177艘船使用LNG作为替代燃料,其中86艘为使用LNG动力的LNG运输船。   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多家银行完成离岸LNG船舶贷款业务,探索结合船舶特点推出定制化产品,金融租赁公司也在此领域积极布局。   租赁业内人士直言,从租赁公司角度来说,业务的开展需要紧跟市场步伐,以新能源船型作为未来的主要目标规划。就短期来看,LNG是市场上比较热门的新技术燃料。   “中国租赁公司可以聚集力量在国际LNG船舶市场进行充分竞争。”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杨柳说。   据了解,交银金租、国银金租、工银金租、华夏金租、民生金租、太平石化金租等公司均交付或新签订了LNG船型项目。   尽管LNG船型目前更受金融市场的关注,但必须承认的是,作为高精尖技术型大型船舶,这对租赁公司承担风险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租赁公司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从而实现更加稳健长久的运营和发展。
落地半年超3700万人参保 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如何?06-0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已达3743.51万人,金融机构推出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超过650只,个人养老金制度平稳有序运行。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1月25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实施半年以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积极进展,并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相比,当前我国建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账户的投资者比例仍处于低位。专家认为,在推动个人养老金普及的过程中,多数居民个人养老财富管理意识还不够强,与此同时,目前市场上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品类较少、同质化程度较高,收益率有待观察,这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关注。   四类产品优势互补   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三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目前覆盖人数已达10.4亿人。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已超过7200万人。第三支柱则包括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养老金融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半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参加人数快速增长。   在个人养老金产品方面,目前,有22家银行机构上线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及公募基金等个人养老金产品,8家保险机构上线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类型则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扩充至包含养老年金、两全保险等形态。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在投资年限、投资标的、风险偏好等方面各有不同,起到互相弥补、互相合作的作用,共同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而随着制度的实施,个人养老金产品还会进一步丰富。   据了解,在个人养老金产品中,银行储蓄存款的规模占比最大,一方面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中的优势——既有账户体系和客户资源,又有全牌照代销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消费者对于养老金“保本”的需求。不过,海富通基金首席年金专家李连仁表示,从多个国家的个人养老金发展历程来看,公募基金最后都会成为比例最大的选择。   市场对于个人养老金的规模保持乐观态度。根据国海证券的测算,2030年个人养老金市场规模或将达到8849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3)》显示,有24%的受访者对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态度是“再观望一下,看看其他人是否参与”,居民对个人养老金仍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也引发业界关注。比如,个人养老金对中国居民来说是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对于类似“为何要将钱投入养老金账户”的问题,需要更长时间进行投资者教育。又比如,从产品角度来看,当前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选择较为有限,各类产品差别较小。   优化产品供给 加强投资者教育   从2022年底的参保数据看,个人养老金的实际缴费者为参保人数的31%,账户平均缴费额为2316元,与每年12000元的上限尚有较大差距。   针对目前情况,加大养老金融产品的服务创新是重中之重。娄飞鹏表示,需要创新更多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要畅通销售渠道,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加强银行与保险、基金、理财等机构合作。今年两会期间,也有政协委员建议,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可投资产品类别,扩大个人养老金可投资范围,使广大群众可以通过长期投资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此外,相关投资者教育具有紧迫性。“对于缺乏金融知识或无暇自行开展投资选择的群体,提供合适、有效的投资方案非常重要。”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建议,2006年美国《养老金保护法案》推出的合格默认投资选择机制在个人退休账户资产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机制是指当参与人或受益人因某些原因未对其账户资金主动作出投资决定时,受托人可代表其选择投资替代方案,配置特定资管产品。   对于个人养老金的进一步规划,有专家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刚刚起步,要不断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比如进一步丰富领取的条件,适时提高缴费上限,研究实现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衔接等,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政策的储备。与此同时,要优化产品供给,加强投资者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的实施意见》05-31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加强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对保障医保基金安全运行、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严密有力、安全规范、法治高效的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体系,坚决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   《意见》提出三方面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各方职责。强化医保行政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对医保经办机构医保协议签订、履行等情况的监督。强化对定点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行为、医疗费用,以及参保人员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等方面的监督。强化医保经办机构审核检查责任,建立健全业务、财务、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做好服务协议管理、费用监控、基金拨付、待遇审核及支付等工作。强化定点医药机构自我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与医保基金使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规范使用医保基金。强化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相关监管责任。强化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工作负领导责任,要统筹区域内各部门资源,形成监管合力,为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做实常态化监管。明确要用好飞行检查、专项整治、日常监管等监管手段,成体系地推进基金监管工作。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智能监控和大数据监管应用,构建事前提醒、事中审核、事后监管全流程的技术防线。完善社会监督,健全医保基金举报投诉机制,落实举报奖励制度,持续开展典型案例曝光,强化警示震慑,调动全社会参与基金监管的积极性。   三是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明确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机制,强化协议、行政、司法综合运用,破解各类监管难题。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监管机制,更大激发医疗机构规范使用医保基金的内生动力。推进信息互通共享,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衔接。对涉嫌违纪和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明确对失信机构和人员的惩戒措施。建立异地就医跨区域监管工作机制,落实就医地和参保地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处置机制,加强对地方的督促指导。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加强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同时提升监管能力,强化责任追究,做好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05-30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据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习近平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习近平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习近平最后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推动直接融资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发展05-29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科技创新多维度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健全,有力促进了科创金融特别是直接融资下的市场体系、服务方式、产品创新等日益丰富完善。增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近日,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完善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科创金融市场体系等七方面27条主要任务,并明确四方面保障措施,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再添助力。各方期待用足用好金融力量,激起直接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水花”。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不是多部门首次联合发文推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去年11月,《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出台,着眼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明确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从实践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增强。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以来,截至5月28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含原新三板精选层)募资总额累计超1.94万亿元;从更早期融资阶段来看,清科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领域获投资总额近6600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额超七成,已然成为一级市场投资重心;债券市场方面,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公司债推出已满一周年,累计支持科创企业融资4518.75亿元,且九成以上均为3年期以上(含3年期)的中长期债券,更好适配科创企业资金需求。   从股权市场到债券市场,在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创企业等各方协同发力下,运用资本市场力量,更加多元、长期、包容、优质的资金活水正进一步向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汇集。但也要看到,当前广大科创企业所处地区、行业及发展阶段不同,区域性或行业性政策环境、发展需求、偿债能力、研发规模及稳定性等有所差异,充分、有效满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需要在政策端发力,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比如,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夯实金融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推动产品创新等;又需要在执行端“给力”,让支持举措落地见效,包括深化各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提升金融机构专业服务能力等。   就股权融资而言,可以北京证券交易所为引领,打造从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到区域性股权市场,再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交易所市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一方面,加强上市辅导和服务,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培育和规范,提供更加包容、精准的市场服务,推动企业更早熟悉、更早进入资本市场,并为有需求的科创企业打通进一步向科创板、创业板转板上市的通道;另一方面,鼓励股权投资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各地围绕税收优惠、利益让渡、人才聚集等方面不断出台适宜的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科创领域投资基金支持方向,从辐射泛科技与产业升级,逐渐发展至专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科技、生命科技等特定领域,持续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债券融资方面,尽管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对科创企业融资覆盖面明显拓宽,双创专项债券、双创金融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科创票据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发行注册便利性持续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各类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人依然集中于大中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债的难度依然较大。投资人对民营企业较为保守的投资策略带来的债券市场信用分层,仍是制约中小型科创企业发债的核心难题。短期来看,市场化增信机制是破题的关键;从长期来看,还需机构重塑自身理念,客观审视中小企业发债需求。如加强科创领域相关管理机构及其政策资源整合、增强发行人债券信息披露质量及针对性等。   此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即公募REITs)是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一类资本市场创新产品,要积极鼓励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公募REITs试点,可在优化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同时,拓宽其融资渠道。   服务科技高水平供给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形成与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相适应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需要聚拢各方力量。最终能否源源不断地引导各类资金高效精准地流向科创企业,切实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是检验资本市场服务科创能力的重要标准。   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发展前景巨大,在直接融资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会涌现各类新问题。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将是一个长期命题。政策陆续出台,行动更要做实,各方应抓住时机、主动作为,争取实现互利共赢。
合作共赢 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2023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举行05-26
5月24日,2023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坚定信心合作共赢 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已成为拉丁美洲贸易和投资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对拉美地区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大促进了拉美地区的出口,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帮助当地人民增加收入。”玻利维亚总统阿尔塞发表视频致辞时表示,本次峰会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增进了解,探索新的投资和发展机会,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全球市场。本次峰会提出的在互利合作中加强信任、共同建立一个开放型的世界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贸易投资促进工作。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贸促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对中国贸促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殷切希望,提出应对全球挑战的四条建议,彰显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中国贸促会将进一步织密服务企业网,扩大国际朋友圈,发挥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畅通供需功能,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优服务,更好助力各国工商界抢抓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在服务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世界经济正面临部分经济体高通胀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导致银行倒闭、过度杠杆化、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风险增加。随着这些经济体量化宽松的结束,量化紧缩政策正在产生不稳定性的冲击波。”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表示,一些国家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是当前全球化格局面临的主要威胁。   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对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我们需要加倍进行生产性投资,包括在基础设施领域,帮助本来有偿付能力的经济体渡过难关,支持其投资计划。我们必须转向持续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合作,建议可为国际金融机构创建一个制度化的论坛,以讨论气候融资的进展和行动;为气候项目打造一个为技术援助和项目提供资金匹配的平台。只有通过现代多边主义加强互信,才可确保长期繁荣和安全。   “中国经济恢复稳健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未来几年,全球将发生标志性产业变革,对经济发展和商业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主要有三种驱动力量。”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表示,“一是能源转型,将使世界气候免遭破坏;二是全球供应链重塑,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叠加所致;三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进步,更意味着生物、现实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催促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和商业发展模式,为具有创业头脑和创新精神的人们提供新的更大机遇。这些驱动力将助推新的经济复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造福大众。只有全球合作,化危为机,共同行动,创造共赢局面,才有可能实现新的经济复兴。”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表示,健康平衡的美中经贸关系符合双方利益。美国企业十分清晰地接收到的积极信号是:中国将持续开放营商环境,吸引外国投资。历史表明,越是互联融通,冲突的可能性就越低,共同繁荣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正处在气候变化、技术革新和重大地缘政治演变的历史转折点。”力拓集团董事长鲍达民表示,中国的开放不仅释放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还释放了14亿人的激情、才智和潜力。当前,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预计明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一。中国不仅是全球劳动力和市场需求的来源,而且日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源地,将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向更加可持续未来的转型。中国贡献的一个关键方面在于其持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多边主义,尊重各方发言权,促进平等共享发展红利。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推动绿色发展能源转型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推动绿色发展能源转型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绿色发展能源转型需要坚持清洁低碳方向,供给侧促进能源开发低碳化,需求侧促进能源消费电气化;推动绿色发展能源转型需要凝聚各方合力、强化开放合作。   会上,任鸿斌代表与会工商界发布《2023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北京倡议》,主要包括坚定信心团结合作、促进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工商界独特作用等五点内容。
“互换通”为金融开放与创新带来哪些新意05-24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李岚   特邀嘉宾: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曾圣钧   在境内外投资者的瞩目与热盼之下,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终于来了!5月15日,“互换通”正式上线运行。当日,共有20家“互换通”报价商与27家境外投资者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62笔,名义本金总额82.59亿元人民币,覆盖境外银行、境外券商、境外资管产品等各个类型境外投资者。   “作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迈出的新的重要一步,未来,‘互换通’不仅将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还将极大地推动境内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进行了深入对话。   主持人: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利率互换的作用,5月15日先行开通的“北向互换通”将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曾圣钧:利率互换是一种合同,互换目的是为了让合同双方都获得自己希望的融资形式,同时减少双方的融资成本。“互换通”指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连接,参与两个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机制安排。初期先开通“北向互换通”,即香港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者经由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在交易、清算、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参与内地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   “北向互换通”上线,可谓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跨境资本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作为全球首个衍生产品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北向互换通”为我国资本项目的改革开放增添了不少色彩。从沪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ETF通、双向资金池,到如今的“北向互换通”,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从未停歇,跨境通道越来越丰富,运行机制也更趋健全。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北向互换通”是中央支持香港发展,推动内地与香港合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香港也将继续发挥“防火墙”和“试验田”的功能,助力内地金融市场高质量对外开放,为新时代创新发展和联通国际市场积累经验。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北向互换通”初期可交易品种为利率互换产品,涉及的报价、交易及结算币种均为人民币,这将进一步丰富境外人民币资产“生态圈”,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主持人:对全球投资者而言,“北向互换通”意味着什么?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利率波动加大,在此背景下,“北向互换通”能给投资者提供怎样的帮助?   曾圣钧:“北向互换通”在高效支持境内外投资者参与两地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同时,能够更好满足投资者对于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这意味着,将有更多全球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到中国金融市场中来。   一方面,“北向互换通”为国际投资者对冲利率风险提供衍生品工具。随着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人民币计价债券资产增加,而全球利率环境步入高波动阶段,使国际投资者对于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工具产生强烈需求。过去,债券通的投资者主要运用离岸市场的离岸非交割利率互换(NDIRS)或信用挂钩互换(TRS)等方式对冲利率风险,而“北向互换通”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安全、有效的渠道。通过香港的金融基建和中介机构,投资者进入流动性较好的在岸利率互换市场,可以更有效地管控利率风险,减少利率波动对其持有人民币计价债券投资组合的影响。   另一方面,“北向互换通”能引导境外投资者了解中国投资优势。当前人民币币值和国内债券价格、投资回报均表现较稳定,人民币资产的分散化投资价值显现,在当前形势下,“北向互换通”能够助力债券市场更好地满足国际投资者对安全、灵活的投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21万亿元人民币,持仓只占内地债券市场不足3%。其中,国际投资者以配置利率债为主,外资在境内的固收资产近三分之二集中于国债,信用债的配置比重有待提升。海外养老基金一类的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布局时要充分考虑一个市场中风险对冲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而“北向互换通”能够为观望中的境外投资者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保障,从而激发外资增持信用债的潜在需求,进一步提升内地债市对外开放水平。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中资银行对“北向互换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0家境内银行成为“北向互换通”首批报价商并完成首笔交易。那么,银行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未来影响几何?   曾圣钧:参与“北向互换通”,不仅能提高境内银行的衍生品金融服务专业水平,还能为银行创造更多跨境金融服务机会,推动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扩大规模,促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加强联动合作。   首先,作为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间衍生品市场规模与日俱增,交易品种也日益丰富,交易机制持续优化。此次参与“北向互换通”的境内投资者都是具有较强定价、报价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专业团队的境内金融机构法人,它们的参与对境内银行的衍生品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在“北向互换通”业务场景下,上海清算所与场外结算公司之间的跨境资金结算主要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办理,初期全市场每日交易净限额为200亿元,清算限额为40亿元。其中,场外结算公司可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基本存款账户和人民币“互换通”结算专用存款账户(NRA账户),为境内银行提供跨境清算、存款账户服务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自人民币利率互换于2006年2月9日推出以来,国内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快速发展,名义本金成交额不断上升,已经成为银行间市场最主要的衍生产品,2022年利率互换名义本金总额达21万亿元。但人民币利率互换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对比全球范围内利率互换名义本金交易量,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占比仅为 2.62%,而美国利率互换名义本金规模在全球市场中占比 56.8%。目前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占比仍较低,银行可以借助“北向互换通”上线的重大机遇,利用境内银行间市场的高流动性及多元化参与主体的优势,加大“互换通”业务的宣传推广力度,更有效地拓展海外市场。   此外,“北向互换通”的服务对象主要为海外金融机构,但一些境外机构也归属于境内跨国金融集团,因此,境内银行与香港银行间的合作将在业务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境内银行可以给予香港银行及时的支持和配合,而香港银行可以积极为境内银行创造、导流跨境清算、托管等服务机会,实现业务共赢及可持续发展。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构建更加有效的金融安全网05-22
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对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报告》认为,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4%,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统筹指挥下,金融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全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得当稳杠杆降风险取得积极成效   根据《报告》,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以宏观杠杆率为例,作为衡量一国债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总体保持稳定,年均增长约4.8个百分点,比2012年至2016年平均增幅低8.6个百分点。分阶段来看,2017年至2019年,宏观杠杆率总体稳定在253%左右,初步实现稳杠杆目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杠杆率阶段性上升至280.2%;2021年下降至272.5%,总体增幅可控。   如果进行横向对比,疫情防控期间,与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杠杆率增幅相对可控。BIS数据显示,2021年末,美国杠杆率为280.8%、日本杠杆率为419.9%、欧元区杠杆率为279.4%,分别比2019年末上升25.7个、39.5个和21.4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杠杆率为272.5%,比2019年末上升16.5个百分点,增幅比美国、日本、欧元区分别低9.2个、23.0个和4.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而言并不算高。   正是因为我国实施了有力、有效、有度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以相对较少的债务增量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要求,国内从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强化金融监管、完善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推动金融风险整体呈现有序释放并逐步收敛的态势,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程度。   总体来看,疫情发生后,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2020年5月以后,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2021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了前瞻性、连续性、稳定性,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继续为经济稳步恢复保驾护航。此外,近年来,金融风险攻坚战有效遏制了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势头,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增效提质。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助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   不过,娄飞鹏提示,目前国内在金融稳定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全球经济增速下降,部分国家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发达国家央行快速收紧货币政策外溢风险;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房地产领域、地方政府债务领域以及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这些都值得金融体系关注。   “欧美发达国家的风险外溢强化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有可能通过金融渠道和外贸渠道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娄飞鹏表示,面对欧美银行业风险,我们需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宏观调控政策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管理,防止政策“大收大放”,科学的金融监管推动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欧美银行业出现的危机部分源自政策的“大收大放”,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一直坚持稳健货币政策。针对中小银行的发展,曾刚认为,要注重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在一些支持工具退出时要做到“有序”。   精准拆弹 压降风险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稳步推进   总体来看,金融稳定工作在精准拆弹、改革化险、抓前端治未病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以市场较为关注的推动高风险机构精准拆弹工作为例,根据本次《报告》披露的2022年第二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现有36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55%。   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评级结果较好,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而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其中,66%的城市商业银行分布于“绿区”(风险等级较低),但也有13%的城市商业银行为高风险机构;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17家和118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2%。   这一评级被视为我国早期纠正机制的一个重要参考。在业内人士看来,风险的发生往往“有迹可循”,体现为某些指标的异常变动。不断完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通过对银行经营指标异常的分析发现风险苗头,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有助于推动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整改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进一步升级。   “息差收窄、资金成本较高、运营效率偏低等因素切实影响着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曾刚建议,要规范市场竞争,真正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此外,还要关注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风险传导至金融体系。   娄飞鹏则认为,中小银行风险区域分化特点明显,在总体上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同时,需要针对区域风险分化的特点强化对重点地区的风险疏导。他强调,数字化转型是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员投入,中小银行在这方面不具有优势,从而形成对外部有较大依赖的问题,建议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导大型银行向中小银行进行技术输出,提升中小银行数字化发展能力。   本次《报告》也提出,中小银行要合理借助外部资源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同时,《报告》还要求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强化中小银行在合作中的自主经营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环节不外包。   构建更加有效的金融安全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提出,也要清醒认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受阻,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水平屡创新高,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不容忽视。   国内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复苏动能较弱,稳出口难度增大,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凸显,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呈现区域集中特征。   这要求我国不断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强化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本次《报告》提及的一个重点就是出台金融稳定法、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维护金融稳定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支持。”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金融稳定面临一定挑战的情况下,我国应尽快出台金融稳定法,弥补金融稳定的法律短板,从法律层面明确维护金融稳定的原则、目标和要求,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推动我国金融业长期健康稳健可持续发展。   在董希淼看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部分金融行业也建立了一些行业性的保障基金,比如保险保障基金、信托业保障基金等。“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覆盖面会更广,有助于拓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资金来源,在存款保险制度之外建立起更加市场化的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他表示,应通过完善相应法规使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具有法律效力,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等有法可依。同时,还要明确各方职责,例如完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认缴机制等。   娄飞鹏认为,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需要坚持系统性思维,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把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金融监管的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举措。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 何立峰出席揭牌仪式05-19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8日上午在京正式挂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仪式并揭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仪式。   据介绍,在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促进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的重大举措。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将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5月18日上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揭牌。图为揭牌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刘志良 摄 
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有力支持经济发展恢复向好05-18
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6.0%和41.2%;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3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较去年同期下降0.4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较去年同期下降1.3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恢复向好。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也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操作思路作出部署。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报告》对经济恢复持乐观态度,意味着下一阶段政策更多是巩固现有政策效力,实现平稳过渡,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精准支持。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物价低位窄幅波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长期发展还具有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   展望未来,《报告》分析称,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恢复,消费场景改善,消费倾向回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二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建投资继续发挥稳增长重要支撑作用,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房地产走稳对全部投资的下拉影响也会趋弱。三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齐全,配套能力强,出口仍具备结构性优势。四是已出台政策措施持续显现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环境。   对于物价形势,《报告》在专栏中强调,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稳定在0.7%左右,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总体看,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持续整体好转,其中二季度在低基数影响下增速可能明显回升,为顺利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报告》指出。   不过,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对此,《报告》表示,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能,多措并举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   对于货币政策,《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相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上季度报告”),货币政策基调在“精准有力”的基础上新增了“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在提供货币增量时更多考虑政策力度的控制,而政策支持信贷投放的节奏也将以平稳为主,整体基调相较于上季度更为稳健。   “政策开启了从逆周期发力向跨周期维稳的过渡。”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一方面,要继续通过结构性工具,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定向支持;另一方面,现有政策力度要进退有度,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也要保证政策的持续性。   《报告》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运用好实施期内的阶段性工具,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上季度报告中提出的“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本次《报告》表述调整为“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强调对政策支持长效性的关注。明明分析称,相较于总量工具,“精准滴灌”、杠杆撬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更加合适。
供需两侧仍需发力 推动楼市企稳向好05-17
 主持人:《金融时报》记者 余嘉欣   特邀嘉宾: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 庞溟   申万宏源研究高级宏观分析师 屠强   2023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持续回暖迹象,市场信心有所提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4月份,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同比分别上涨2.7%、11.8%。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定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当前,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情况如何?下一阶段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继续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从中长期来看,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就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对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申万宏源研究高级宏观分析师屠强进行了采访。   《金融时报》记者:去年以来,“稳地产”相关政策措施成效如何?对于当前和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恢复情况您怎么看?   庞溟:从目前的数据看,在系列政策发力生效和前期积压需求密集释放的共同推动下,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支持因素、积极变化、边际改善均较多,呈现出企稳复苏和平稳修复态势。   一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有较为显著的改善,百城新房价格、开发资金来源、住房信贷、投资竣工环节也有明显改善。房地产销售市场表现出分化特点和马太效应,一二线城市、二手房市场先行复苏。另一方面,供给端复苏节奏、力度仍滞后于销售端回暖,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增速回落、待售面积同比多月持续上升,下游相关消费链条仍处于复苏初期,房地产企业更多重视盘活存量、谨慎对待追加增量,仍需政策持续支持和呵护。   随着宏观经济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预计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中,房地产市场销售企稳回暖势头有望得到有效巩固,优质房地产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和信用有望改善。但也需要注意,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下降13.8%,楼市“小阳春”更多仍是点状、分化、不均衡的复苏,居民购房能力和意愿仍需要政策支持和耐心呵护。另外,如果结构性分化现象持续,可能影响房地产行业后续复苏力度和持续性。   屠强:从需求侧来看,回顾今年以来的地产销售表现,开年后地产销售较强回补,更多源于疫情递延需求的集中性释放。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仅改善5.3个百分点至5.5%,5月份以来,高频数据也仍然偏弱,预计全年延续温和复苏。   需要关注的是,地产销售回补结构存在隐忧。第一,区域结构方面,此次三线城市先回补,然后是二线城市,最后是一线城市,但三四线城市反弹持续性不高,近期二三线城市地产销售已经明显回落。第二,商品房销售类型结构方面,本轮部分地区出现二手房挂牌量大于二手房销售并大于新房销售的格局,换言之,二手房市场的成交火热更多源于供给增加而非需求强劲,这说明居民展望谨慎,购房偏好有所调整。预计后续地产销售仍是以温和恢复为主。   从供给侧来看,去年下半年以来,保交楼政策持续加码稳定房企信用融资,今年3月份,地产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速已由去年四季度的-22.2%回升至-6.7%,也相应推动了住宅竣工的强劲表现。但4月份房企信用融资增速回落,也是导致当月地产投资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至-7.3%的主要原因。   《金融时报》记者:下一阶段,为继续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庞溟:在需求端,应加强预期引导,稳定住房消费,继续支持和满足居民的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预计部分城市调控政策有望出现边际放松和局部松绑,要破除制约合理住房消费需求的若干障碍。各地应当用好房贷利率下限动态调整机制,在最低首付比例、贷款套数认定规则等方面仍有进一步调整空间。   针对刚需群体,应采取有序缩短按揭贷款审批与放款周期、提供购房补贴等差异化支持措施,更好地提振购房者信心。有条件的城市可以继续优化差别化住房政策,在满足首套住房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可考虑适时适当地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等,以满足部分改善性住房需求。还可探索加大支持和创新住房租赁贷款、放松二孩三孩家庭限购等措施,以满足老年人、新市民以及多孩家庭等群体住房消费需求。同时,应继续严防严惩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更好地抑制投机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   在供给端,下一阶段,应继续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继续带动房地产行业的现金流状况、投资活动、并购重组回到正常发展轨道,继续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正常的金融支持,继续平稳、有序地加快房地产企业风险市场化出清。   屠强:短期来看,需求侧“因城施策”仍需进一步加码。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年初出台了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在去年四季度部分城市房价下行情况下,今年已有95个城市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大部分相较于全国下限增量调降10个至40个基点。但2月份以来,大部分地区房价环比转正,4月份,全国房价仍在滞后上行,若此前调降利率下限的二三线城市后续房价环比同比回正,则将重新执行全国利率下限,因而下半年对此要持续关注,注重稳定地产需求。此外,“因城施策”政策仍需进一步加码,但在坚守“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政策或更多聚焦结构性措施,如放宽多孩家庭购房条件等。   供给侧保交楼政策仍待进一步加码,推动投资竣工延续改善势头,稳定年内GDP。地产销售影响两年后的GDP,而地产投资和竣工影响即期GDP,在目前阶段,地产投资短期与新房销售“背离”,更多由存量房复工驱动。因此,若要稳定年内GDP,仍需对保交楼政策进一步加码。目前,人民银行已在增加保交楼相关再贷款,但房企仍受表外非标融资拖累,4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做好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预计后续相关政策将共同配合稳定房企供给侧,进而推动投资和竣工延续回补。   《金融时报》记者:新发展模式“新”在哪里?从中长期来看,应该如何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屠强:新发展模式体现在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方面,需求侧即地产政策,从中长期看,不能再仅依靠外生性政策的直接刺激,需发挥我国城镇化空间优势,依赖全国更平衡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布局。当前,与主要经济体相同发展阶段相比,我国城镇化进程仍有提升空间。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全国化的制造业布局,引导人口向周边二线城市、中西部地区转移,驱动一轮更平衡的城镇化过程,借此能够释放目前因土地供给较少而沉淀在一线城市的巨大地产购买力。更平衡的城镇化可以实现城镇化重新提速、地产销售回补、金融风险缓和的优良格局,这是新发展模式的重要内涵。   而供给侧需要扭转过去高周转、盲目扩张的模式,先保交楼,再引导房企建立与需求侧“新格局”相匹配的合理稳定的投资节奏,同时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庞溟:在新发展模式下,房地产市场有望由总量扩张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相结合。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应将增信心、稳预期、防风险结合起来。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既立足当下,缓解行业当期压力,又放眼长远,以有效措施稳定预期,培育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基。   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下,各地区应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优化因城施策,有步骤、有秩序、有弹性地调节当地房地产政策,加大供需两端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相关措施落地生效,健全房地产市场各项长效体制机制建设,消除多年来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发展模式的弊端,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成功转型、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相关政策应更加关注住房的居住和民生属性。在重视稳定商品房市场的同时,也必须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服务构建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推动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应从源头处理好人、地、房的关系,加快探索和发展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为更好地满足刚性住房需求与改善性需求提供助力与补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证监会启动科创50ETF期权上市工作05-16
本报讯 记者杨毅报道 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产品体系,丰富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工具,证监会启动科创50ETF期权上市工作。   ETF期权作为全球资本市场基础、成熟、普遍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完善市场多空平衡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5年2月开展股票期权试点以来,证监会组织沪深交易所先后上市了7只ETF期权,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有效发挥了引入增量资金、稳定现货市场的作用,为进一步丰富ETF期权品种夯实了基础。   科创50ETF期权是我国首只基于科创50指数的场内期权品种,科技创新特色鲜明,与现有ETF期权品种形成良好互补。上市科创50ETF期权,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决策部署的重要安排。上市科创50ETF期权,有利于吸引长期资金配置科创板,激发科创板创新活力,满足多元化的交易和风险管理需求,有助于继续发挥好科创板改革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证监会一直高度重视ETF期权市场稳健运行和风险防控工作,持续完善制度规则体系,加强运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科创50ETF期权上市后,证监会将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并根据市场运行情况改进优化,确保科创50ETF期权稳健运行。 
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05-12
  日前,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在京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坚持全面学和重点学相结合、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学习和研讨相结合,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逐篇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等内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国家开发银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通过学习导读、学习交流、专题研讨、专题辅导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习质效,深入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通过深入读书学习,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遵循,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国家开发银行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是国家开发银行必须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国家开发银行必须把牢的正确政治方向。国家开发银行是党领导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国家开发银行的天职和宗旨,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国家开发银行的根本性任务;深化金融改革,是国家开发银行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立足国家开发银行职能定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落实金融工作“三项任务”,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责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开发性金融力量,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发展的政治保障。要以“两个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全面强化严的氛围,健全国家开发银行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全力支持配合中央巡视“回头看”工作,扎实认真推进中央巡视整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欢在作读书班总结时强调,理论学习是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贯穿始终。读书班结束后,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提高学习实效性,把强化理论学习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同落实金融工作“三项任务”结合起来,同配合中央巡视“回头看”等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成效最终体现到服务中心工作、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新华时评:开启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05-11
中国同中亚五国是命运与共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秉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原则,中国-中亚国家关系和双边合作走过了“黄金三十年”。即将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开启双方合作新时代。   中国-中亚峰会将推动中国-中亚国家战略互信不断深化。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友好邻邦和全面战略伙伴。10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和五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双方合作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性成就。2022年初,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举行,中国同中亚合作机制应运而生。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在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期间同中亚国家领导人分别会晤。中国-中亚峰会是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各国元首将回顾中国-中亚关系发展历程,就中国-中亚机制建设、各领域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中国-中亚峰会将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力。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中亚成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中亚国家是最早公开支持倡议的国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先行者。10年来,中亚五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同中亚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各国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显著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得到各国承认,中亚地区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各方将就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行探讨。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科尔茹姆巴耶夫表示相信,本次峰会的召开将有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发展。   中国-中亚峰会将为深化务实合作规划新蓝图。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保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中国-中亚合作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互利合作给各国和人民带来实打实的好处。中国是中亚五国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到70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近150亿美元。各国元首将在西安峰会上回顾友好交往历史,梳理合作成果,提出新的合作倡议,扎实、高效推进中国-中亚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合作,打造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   中国-中亚峰会将为维护地区安全作出新贡献。中国和中亚国家唇齿相依、安危与共,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推进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对双方和地区和平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国和中亚国家依托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亚信等多边平台,在合力打击“三股势力”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有效保证了各国和地区安全。各方尊重彼此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在中亚制造混乱和动荡。吉尔吉斯斯坦外长库鲁巴耶夫表示,中国-中亚机制的所有参与方都是近邻,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就或者问题都会对整个地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各方在峰会上将重申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的一贯立场,就阿富汗等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交换意见,发出捍卫多边主义、共同维护地区以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共同声音。   乘风破浪,顺势而为。中国-中亚合作因应双方合作需要,符合六国人民期待,顺应时代潮流大势。此次峰会必将开启中国-中亚合作新时代,助力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谱写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13.32万亿元!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5.8%05-10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3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5.8%。其中,出口7.67万亿元,增长10.6%;进口5.65万亿元,增长0.02%;贸易顺差2.02万亿元,扩大56.7%。   今年4月份,我国进出口3.43万亿元,增长8.9%。其中,出口2.02万亿元,增长16.8%;进口1.41万亿元,下降0.8%;贸易顺差6184.4亿元,扩大96.5%。   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   前4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8.72万亿元,增长8.5%,占我外贸总值的65.4%,比去年同期提升1.6个百分点。   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2.38万亿元,下降9.8%,占17.9%。   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73万亿元,增长15.4%。其中,出口6764.2亿元,增长23.4%;进口1.05万亿元,增长10.8%。   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增长   前4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2.09万亿元,增长13.9%,占我外贸总值的15.7%。其中,对东盟出口1.27万亿元,增长24.1%;自东盟进口8200.3亿元,增长1.1%;对东盟贸易顺差4515.5亿元,扩大111.4%。   欧盟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1.8万亿元,增长4.2%,占13.5%。其中,对欧盟出口1.17万亿元,增长3.2%;自欧盟进口6313.5亿元,增长5.9%;对欧盟贸易顺差5414.6亿元,扩大0.3%。   美国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与美国贸易总值为1.5万亿元,下降4.2%,占11.2%。其中,对美国出口1.09万亿元,下降7.5%;自美国进口4100.6亿元,增长5.8%;对美贸易顺差6768.9亿元,收窄14.1%。   日本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日本贸易总值为7316.6亿元,下降2.6%,占5.5%。其中,对日本出口3752.4亿元,增长8.7%;自日本进口3564.2亿元,下降12.1%;对日贸易顺差188.2亿元,去年同期为贸易逆差604.4亿元。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4.61万亿元,增长16%。其中,出口2.76万亿元,增长26%;进口1.85万亿元,增长3.8%。   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超五成   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7.05万亿元,增长15.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2.9%,比去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86万亿元,增长20.2%,占出口总值的63.3%;进口2.19万亿元,增长7.1%,占进口总值的38.8%。   前4个月,国有企业进出口2.18万亿元,增长5.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6.4%。其中,出口6052.4亿元,增长13.6%;进口1.57万亿元,增长3%。   前4个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06万亿元,下降8.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0.5%。其中,出口2.2万亿元,下降6.9%;进口1.86万亿元,下降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