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启“下一个十年”新篇章10-25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 陈颢文) 记者24日从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以“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将于11月19日至22日在浙江乌镇举行。 10月24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在会上介绍,本次峰会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回应各方对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关切。 任贤良表示,本次峰会创新求变,注入峰会发展新元素。全新设立“世界互联网大会杰出贡献奖”,以表彰在全球互联网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企业;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作为大会国际组织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专业化、常态化分支机构,将搭建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启动世界互联网大会智库合作计划,预计约60家全球互联网领域国际高端智库共同参与;设立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并举办全球互联网人才卓越计划研修班,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管理层搭建国际化研修平台。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承表示,本次峰会聚焦人工智能,将从展会、赛事、活动等3个方面展示前沿技术、最新成果。通过多维展示,将呈现给大家一届与以往不同的峰会,助力人工智能领域更多合作达成、更多成果转化,为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迈入第11个年头,正式开启“下一个十年”的新篇章。
第七届进博会将启 持续释放开放红利10-24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题:第七届进博会将启持续释放开放红利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周蕊 秉承“新时代,共享未来”主题,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23日举行发布会,介绍进博会筹备情况,回应外界关切。 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介绍,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整体展览展示面积将超过42万平方米,将有15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和企业展,同期举办的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将举办主论坛和19场分论坛。 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进博会持续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据唐文弘介绍,本届进博会还将紧扣以上方面进一步提升成效。 在进一步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功能方面,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诸多“首次”“首发”值得期待。 技术装备展区聚焦科技、工业、环保三大主题,科技主题区首次设立新材料专区,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专区产业链,升级人工智能体验区。 升级打造创新孵化专区,首次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生命科学、制造技术四大赛道进行策展,展览面积和项目数量均为历届之最。 此外,本届进博会将持续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前沿技术首选地、创新服务首推地,展示400多项代表性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组织39个政府交易团和4个行业交易团、共计780个分团到会采购,为历届最多。 延续超大规模,推动高水平开放平台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据介绍,本届进博会国家展将继续为各国展示综合形象和贸易投资领域机遇搭建重要平台,有7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法国、马来西亚、尼加拉瓜、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将担任主宾国。 中国馆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谋世界发展繁荣”为主题,将重点展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新成果。 企业展将继续保持36万多平方米的超大规模,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加,国别(地区)数和企业数均超上届,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186家企业和机构成为七届“全勤生”。 为最不发达国家参展企业提供120多个免费展位、举办全球南方可持续发展与中非合作分论坛……本届进博会还将进一步强化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 “我们将为37个最不发达国家参加国家展和企业展提供支持,并扩容非洲产品专区,助力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以实际行动践行普惠包容理念。”唐文弘说。 本届虹桥论坛以“坚持高水平开放共促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将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4》和最新世界开放指数,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言献策。政策解读、对接签约等各类配套活动约110场;人文交流活动展示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也是历届之最。 “持续释放开放红利,着力打造让世界共享中国新发展新机遇的促进平台。”唐文弘说,前六届进博会已有近25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亮相,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累计组织1130多家外资企业和投促机构赴各地开展精准对接,不少展商在中国开设新门店、新工厂、新研发中心。 唐文弘表示,本届进博会将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继续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续写生动“进博故事”。
中央企业前三季度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4万亿元10-23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王希) 记者22日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近年来,为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能力,国务院国资委引导推动中央企业大力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了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18万亿元,全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中央企业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产业向“新”提质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形成新支撑。
凝聚合作共识 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主席贺信为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10-21
金秋十月,浙江杭州迎来一场国际盛会——2024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10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在中外各界人士中引发热烈反响。 大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体现了中国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宣示了中国致力于携手推进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必将进一步拉紧合作纽带、凝聚合作共识,让创新成果更好造福人类。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加拿大专利律师弗雷德·巴比埃里对中国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感触颇深,对中国在计算机创新专利保护方面的立场深表赞赏:“在知识产权领域,国家间的协调离不开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努力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不断促进全球创新发展。”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予以肯定,让我们备受鼓舞。”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表示,将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推动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对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成就表示赞叹。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刚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时,在该框架下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仅约100件,2023年这个数字为7万件左右,连续5年位列全球第一。 “我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与中国同行交流,我们有很多客户也在中国申请了专利和商标。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的,‘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国一直在努力完善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并与国际各方保持积极沟通合作。我对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印象深刻。”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AIPPI)会长奥山尚一说。 大会开幕前一天,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涉人工智能领域的“AI数字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件。近百名大会与会人员旁听本次庭审,为中国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创新实践点赞。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为打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国际环境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将深刻学习领会贺信精神,不断提升数字经济领域案件裁判质效,推动数字产业知识产权合理流动、有效保护、充分利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志君说。 依托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成立40年来为逾万家中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累计办理近70万件专利商标申请。“我们将发挥公司总部在港的独特优势和统筹协调枢纽作用,推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引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业务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持续为中外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总经理吴玉和说。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中国力量”。北京韬安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王军对此深有体会:“如今在很多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组织、论坛上都能看到中国代表的身影。今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首次落地中国,也充分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贡献。” 成立于1897年的AIPPI,是致力于知识产权发展和进步的国际组织,现有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8700多名。“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AIPPI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AIPPI前沿热点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向AIPPI提出一系列专题研究的中国建议,在AIPPI的发展、决策和重大活动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所长、AIPPI中国分会会长龙传红说。 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秘书长赵建军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深度参与国际知识产权多双边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化人才尤其是涉外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力度,为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对重点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作出部署10-17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落地见效,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 《通知》就加快推进重点地区率先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是整合各类政策资源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完善企业科创属性评价、投融资对接、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二是提升金融支持强度和水平,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辖区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将承销和投资科技型企业债券情况纳入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推动科创票据发行规模增长。三是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提高对辖区内科技型企业、重点科技项目、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集群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聚焦“贷款+外部直投”、并购贷款、科技保险等重点业务,打通业务堵点,提升服务效能。五是为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高校院所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服务联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六是建立科技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引导企业征信机构创新科技金融领域征信增值产品,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提升科技公共信息共享和使用水平。七是建立健全区域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形成正向激励。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将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指导推动重点地区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科技部门全力做好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探索创新,优化配套政策,完善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以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助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税收数据显示: 综合所得年收入10万元以下 基本无需缴纳个税10-16
据新华社讯 记者10月15日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自2018年我国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新税制以来,个人所得税发挥调高惠低作用,目前综合所得年收入10万元以下基本无需缴纳个税。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平介绍,2018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第七次修订,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同时,设立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2022年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又提高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3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 李平举例说,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纳税人,若他有一个小孩,与妻子分摊享受子女教育专扣,即可扣除1000元/月;若他有一兄弟并与其分摊享受赡养老人专扣,即可再扣除1500元/月,两者合计将扣除2500元/月,也就是3万元/年。 “如果纳税人有两孩,或是独生子女的,那扣除金额更高。”李平说,加上6万元/年的基本减除费用,再扣除“三险一金”(按年工资收入10万元计算,理论上可扣除1.5万元左右)等,个人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0万元的,基本无需缴纳个税。 国家税务总局此前发布的2023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2023年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后,全国约6700万人享受到了该项政策红利,减税规模超过700亿元,人均减税超1000元。
努力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纪实10-15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在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 十年探索奋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新时代中国文艺百花园气象万千、硕果累累,展现出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貌。 把舵定向:“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演员们演唱歌曲《领航》。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2024年9月29日晚,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华灯璀璨、气氛喜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3000多名观众一起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共贺新中国华诞。 从《黄河大合唱》《北京喜讯到边寨》等经典旋律,到《新的天地》《新征程》等时代华章……透过一方舞台,山河壮阔的大美图卷铺展开来,民族复兴的坚定足音铿锵回响。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坚持运用先进文化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文艺工作座谈会清晰标定新时代文艺的历史方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总结新时代文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深刻回答事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定航向、正导向,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谈创作、论方法,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讲品位、重艺德,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 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指出“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光芒,照耀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崭新航程。 给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勉励他“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在贵州苗寨考察时叮嘱:“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念之系之,系统谋划、亲力亲为,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同行,为文艺繁荣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指导。 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谋篇布局、把脉问疾,推动建立新时代文艺发展政策体系,一项项关键政策密集推出—— 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文件发布,到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等一系列文艺政策出台,破立并举、激浊扬清,山清水秀、百花齐放的文艺生态逐渐形成。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推动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强有力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力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实践,以饱含精神力量的作品引导、凝聚、推动人民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讴歌时代:“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2021年12月14日上午,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面对济济一堂的文艺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 “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高举时代精神火炬,把握时代跃动脉搏,以文艺精品书写时代答卷。 “我听说中国电视剧《山海情》近期在科摩罗热播。”2024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科摩罗总统阿扎利时欣然说道。 《山海情》生动展现了宁夏西海固人民的奋斗史、中国反贫困的壮举,凭借真实的再现、精良的制作、传神的演绎火爆“出圈”。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 2021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这是文艺演出结束,全场共同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聚焦重要时间节点,献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信念永恒》、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等一系列精彩演出,奏响民族复兴路上一个又一个强音。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一批优秀作家倾情投入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一篇篇优秀文学作品为乡土大地史诗般的巨变留下新的篇章。 置身重要历史关头,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创作推出一首首歌曲、一部部影片,记录讴歌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凡人英雄的事迹,凝聚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心怀“国之大者”、脚踩生活大地,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用心用情讴歌伟大时代。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近年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全国多地掀起观展热潮。利用最新科技赋能,千古丹青数字新生。人们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律动中,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2022年10月15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对文艺创作、文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精辟指引。 沉浸式戏剧带来全新体验,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渐成主流,线上展览、线上演唱会等广受追捧…… 勇做时代“弄潮儿”,广大文艺工作者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努力开拓文艺新境界,向着新时代文艺高峰奋勇攀登。 不负人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马头琴乐声悠扬,乌兰牧骑队员们翩翩起舞,为牧民送来欢乐。 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辗转跋涉于戈壁草原之上,服务牧民群众。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扎根人民,倾力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从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豫剧《焦裕禄》等多部戏剧力作叫好叫座,到全国范围内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社会生活、百姓日常,潜移默化间涵养民族气质、筑牢文化自信。 长篇小说《装台》、电影《奇迹·笨小孩》、电视剧《大江大河》……全国文艺界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展现美好生活新图景、新风尚。 依靠人民,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同作家王愿坚的一段往事: “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来自基层一线的文学创作者多了!文学界涌现了一批劳动者作家,他们以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引起广泛关注和共情。 深受村民和网民欢迎的“村晚”火了!2024年春节“村晚”91个示范展示点各具特色、“乡”味浓郁,线上线下观众人数超过百万。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自发投入火热的文艺创作实践,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 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电影国庆档票房达21.04亿元,博物馆、美术馆人头攒动,人们竞相感受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品味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 进入新时代,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更加凸显。 中国文联持续完善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把文艺送到基层;中国作协通过“中国文学盛典”等活动,把优秀作品带给读者;各艺术门类把握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更好呼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生活的蓬勃、生命的光彩。 凝心铸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伴随着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颁授奖章。 这是对德艺双馨老艺术家的充分肯定与赞许,也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勉励与希冀。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豪情,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北京中轴线北延,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五组主题雕塑雄伟矗立,震撼人心。 拾阶而上进入展馆序厅,《长城颂》巨幅漆画壮丽雄浑,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是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 天津市和平区新星小学学生在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2021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国产影片点燃国庆档,《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舞剧、《觉醒年代》《问苍茫》等电视剧广受好评……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近年来,一大批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精神力度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北京大学,剧中主要演员与北大学生同台演出(2021年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气派——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努日带着徒弟们向总书记展示了一段英雄史诗《玛纳斯》。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如今,江努日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歌者,《玛纳斯》有了越来越多的传承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新时代文艺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电影《长安三万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电视节目《唐宫夜宴》“圈粉”无数,“诗词热”“文博热”“国潮风”引领潮流……新时代文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与时偕行、守正创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交流互鉴—— 伴随着跳跃灵动的鼓点,身着各自民族服饰的中非舞者登场。一场《鼓与舞》的相会,融合了非洲的鼓舞和中国陕西的安塞腰鼓,热烈奔放、欢快喜庆…… 9月4日晚,习近平总书记欢迎来华出席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方及国际贵宾,并一同观看文艺演出。这场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呈现不同文明相知相亲、相互交融的和谐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舞剧《咏春》走出国门、昆剧《临川四梦》巡演欧洲、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海外热播、“感知中国”“欢乐春节”等中国文化品牌活动点亮“中国红”……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奋力描绘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如今,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现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篇。 奋进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文艺担负起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神圣使命,正在为阔步走向复兴的伟大民族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为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绚烂图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10-14
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统筹推进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涉及行业多、投资周期长、融资需求大,发展绿色金融是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起草了该《意见》,推动健全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政策体系。 问:《意见》的重点领域是如何确定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意见》中提到了支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四大重点支持领域。选择这四个领域的主要考虑是:一是聚焦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支持上述领域能够有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具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效益;二是兼具商业可持续性,上述领域资金需求量巨大,通过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环保和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改造和工艺流程优化等,能够获得较好的市场收益,相关项目具备一定的商业可持续性,满足按照市场化原则给予金融支持的条件。 问:《意见》明确了哪些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政策措施? 答:《意见》按照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推动金融部门、产业部门、经营主体同向发力,共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一是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研究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延长政策期限,增设再贷款规模,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重点领域提供更多低成本精准支持。二是充分发挥碳市场作用。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促进重点排放单位和行业企业碳减排。三是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对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鼓励企业制定转型规划,对明确承诺绿色低碳转型且效果较好的企业,研究给予激励。《意见》还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问:下一步如何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答: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切实抓好《意见》落实。一是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机制,加强产业部门、金融部门、市场主体的协同合作。搭建重点项目库,加强政银企对接,不定期向各金融机构推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地的堵点难点问题。二是完善配套基础制度。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统计监测。建立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项目碳减排量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和方法,建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三是提高绿色金融服务质量。通过细化标准要求、开展专项培训等,指导金融机构在支持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的同时,重点关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的真实环境效益,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确保资金投向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
证监会期货监管司:稳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10-12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全面部署了期货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工作安排,意义重大。 对此,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于10月11日发表《不负重托 砥砺前行 稳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一文。文章表示,《意见》紧紧围绕期货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覆盖八个方面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政策措施体系。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要全面理解、系统落实、一体推进。 文章称,期货市场应实体经济需要而生、伴实体经济发展而长。我国期货市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三十多年来,期货市场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141个品种,覆盖农业、工业、航运、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走进千厂万企,走向千家万户。大部分品种交易活跃,成为企业开展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保险+期货”为数百万农户、数千万亩农地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 文章认为,期货市场能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理论和实践表明,一个运作良好、功能充分发挥的期货市场,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营韧性,助力夯实宏观经济稳定的微观基础;能够促进上下游企业合理高效议价,助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能够灵敏反映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助力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进入新时代,我国需要一个更加成熟和强大的期货市场助力经济和社会发展,期货市场也正在不断激发出在更高层面服务国家发展的潜力。 《意见》指出,做好期货市场工作,要做到“四个坚持”,这为推进期货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点明了思路、提供了遵循,是必须贯穿各项工作始终的基本原则。对此,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在文中表示,科学把握推进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工作的方法论。 一是要坚持政治引领、服务大局。我国期货市场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办的金融事业,期货监管者和从业者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确保市场发展方向不偏、步伐稳健。开展期货监管工作,要将政治性、人民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遵循一般规律,更立足国情市情,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引导期货市场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要坚持目标导向、系统谋划。《意见》立足期货市场实际,按照到2029年、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三个阶段,设计了层次合理、层层递进的发展目标,勾画了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清晰图景。要锚定目标扎实开展工作,尤其是对于提高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等长远目标,要进一步细化分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扎实迈进。 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是我们党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意见》指出,期货市场“还存在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价格影响力不强、监管规则和风险防控体系适应性不足等问题”。要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转方式、强弱项,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深化期货市场改革。 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稳中求进。近年来,随着市场发展和技术进步,期货市场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与现货市场、其他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均显著增强,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给监管带来较大挑战。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立足全局做好多元目标的统筹平衡,加强与有关各方的沟通协调,把握好相互关联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步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十指弹钢琴”奏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表示,将一体推进期货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从严强监管。行为监管方面,既要管合法,严格监管期货交易行为;也要管非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机构监管方面,强监管政策全面覆盖期货公司股权管理、公司治理、业务经营、风险处置各个环节。穿透式监管方面,要通过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优化实际控制关系账户管理方式、改进大户报告规则等措施,强化对期货交易行为“一看到底”,同时要加强对期货公司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穿透审查,严防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主体控制期货公司。持续监管方面,无论对期货交易行为还是期货公司业务经营,均要加强从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功能监管方面,要统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尺度和强度,着力实现同类业务的监管标准协调一致。 二是聚焦“四早”防风险。在风险预防方面,要进一步巩固期货市场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完善各项制度规则,用好大数据资源,加强定量分析,推动风险预警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实时响应转型,进一步提高对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和资金进出监测的有效性。在风险处置方面,要压实结算参与人责任,优化担保品管理,盘活期货风险准备金,完善“违约瀑布”层次,充实期货市场风险处置资源;要聚焦期货交割、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关键环节部位,不断夯实基础性制度,筑牢阻断风险传染的“隔离墙”;要健全行业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协同机制,稳妥出清个案风险。 三是多措并举促发展。商品期货方面,要聚焦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低碳发展等,完善品种布局,丰富交易工具,不断提升品种功能发挥水平;要优化保证金、做市商相关政策,推动企业套期保值交易降本增效。金融期货和衍生品方面,要进一步发挥股指期货期权功能,助力增强股票市场内在稳定性;要继续推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长期资金开展金融期货和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对外开放方面,要统筹好开放与安全,有序扩大期货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高我国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深化协作聚合力。期货衍生于现货,期货市场与商品现货市场、其他金融市场共同构成一个紧密关联的生态系统。加强期现、央地、部际、跨境等多个层面的监管协作,对于有效推进期货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意见》专章对深化期货市场监管协作进行了部署。信息共享方面,既要加强期货监管与股票、债券、基金等监管的数据信息共享,也要加强中国证监会与现货市场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期现联动方面,要建立期现货综合分析体系,提升从宏观看期货、从期货看宏观的能力,共同做好重点商品价量指标监测和研判,合力促进期现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监管执法方面,要加强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对试图扰乱市场秩序、危害市场生态的不法分子形成强大威慑。
世贸组织: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将增长2.7%10-11
新华社日内瓦10月10日电(记者陈斌杰) 世界贸易组织10日发布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2.7%,略高于此前预测的2.6%。 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2.3%,今年下半年和2025年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 报告预测,按市场汇率计算,2024和2025年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稳定在2.7%。 报告认为,到2024年中,全球范围内的通胀水平已经下降,足以让各国央行降息。较低的通胀会提高实际家庭收入并刺激消费支出,而较低的利率会增加企业的投资支出。 报告同时警告,随着各国央行降低利率,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政策分歧可能导致金融动荡和资本流向转变。这可能会使不发达经济体的偿债成本上升。 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说,2024年全球贸易将逐步复苏,但仍应警惕潜在风险,特别是中东地缘局势持续紧张,间接影响全球能源成本和航运路线。 伊维拉呼吁进一步促进包容性的全球贸易。“我们必须继续共同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因为这些对于增进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报告预测,2024年欧洲地区的出口额将下降1.4%,进口额将下降2.3%。欧洲出口受到该地区汽车和化工行业的拖累。此外,亚洲地区的出口额将增长7.4%,远超其他地区,在中国等经济体推动下,该地区今年上半年出口强劲反弹。 报告认为,短期来看,全球服务贸易增速要高于货物贸易。2024年第一季度以美元计价的服务贸易额同比增长8%,第二季度仍将保持相对强劲增长。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10-10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 (2024年9月21日)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公共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为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充分释放公共数据要素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效率与公平,以促进公共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目标,破除公共数据流通使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激发共享开放动力,优化公共数据资源配置,释放市场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倍增效应,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坚实支撑。 工作中要做到:坚持政府指导、市场驱动。加强政府指导和调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扩大公共数据供给,提高公共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尊重规律、守正创新。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推动共享开放,探索开展依规授权运营,完善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坚持系统推进、高效协同。加强顶层设计,厘清部门和地方的管理边界,逐步形成权责清晰、条块协同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坚持加快发展、维护安全。推动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相结合,将安全贯穿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防范各种数据风险。 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规则初步建立,资源供给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数据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重点行业、地区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一批数据要素型企业,公共数据资源要素作用初步显现。到2030年,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规则更加成熟,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全面建成,数据流通使用合规高效,公共数据在赋能实体经济、扩大消费需求、拓展投资空间、提升治理能力中的要素作用充分发挥。 二、深化数据要素配置改革,扩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 (一)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完善政务数据目录,实行统一管理,推动实现“一数一源”,不断提升政务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主动共享与按需共享相结合,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做好资源发布工作。强化已有数据共享平台的支撑作用,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增强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二)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健全公共数据开放政策体系,明确公共数据开放的权责和范围,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前提下,依法依规有序开放公共数据。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编制公布开放目录并动态更新,优先开放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需求迫切的数据,鼓励建立公共数据开放需求受理反馈机制,提高开放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机器可读性。 (三)鼓励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落实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要求,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授权机制。加强对授权运营工作的统筹管理,明确数据管理机构,探索将授权运营纳入“三重一大”决策范围,明确授权条件、运营模式、运营期限、退出机制和安全管理责任,结合实际采用整体授权、分领域授权、依场景授权等模式,授权符合条件的运营机构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产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数据管理机构要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指导监督运营机构依法依规经营。运营机构要落实授权要求,规范运营行为,面向市场公平提供服务,严禁未经授权超范围使用数据。加快形成权责清晰、部省协同的授权运营格局。适时制定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规定。 三、加强资源管理,规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 (四)健全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制度,依托政务数据目录,根据应用需求,编制形成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对纳入授权运营范围的公共数据资源实行登记管理。提高公共数据资源可用性,推动数据资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强化数据源头治理和质量监督检查,实现数据质量可反馈、使用过程可追溯、数据异议可处置。 (五)完善运营监督。建立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情况披露机制,按规定公开授权对象、内容、范围和时限等授权运营情况。运营机构应公开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能力清单,披露公共数据资源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运营机构应依法依规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实施与其他经营主体达成垄断协议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不得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六)建立健全价格形成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发挥好价格政策的杠杆调节作用,加快建立符合公共数据要素特性的价格形成机制。指导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有条件无偿使用。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经营性产品和服务,确需收费的,实行政府指导定价管理。 四、鼓励应用创新,推动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七)丰富数据应用场景。在市场需求大、数据资源多的行业和领域,拓展应用场景,鼓励经营主体利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产品、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有条件无偿使用公共数据开发公益产品,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支持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八)推动区域数据协作。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创新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合作和利益调节机制,支持东中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在数据存储、计算、服务等环节开展区域协作,共享数据要素红利。 (九)加强数据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利用方式向共享汇聚和应用服务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变。推进多元数据融合应用,丰富数据产品和服务。研究制订数据基础设施标准规范,推动设施互联、能力互通,推动构建协同高效的国家公共数据服务能力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公共数据产品和服务场内交易模式,统筹数据交易场所的规划布局,引导和规范数据交易场所健康发展。 (十)繁荣数据产业发展生态。将数据产业作为鼓励发展类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支持数据采集标注、分析挖掘、流通使用、数据安全等技术创新应用,鼓励开发数据模型、数据核验、评价指数等多形式数据产品。围绕数据采存算管用,培育高水平数据要素型企业。聚焦算力网络和可信流通,支持数据基础设施企业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数据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和产业联盟发展,凝聚行业共识,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 五、统筹发展和安全,营造开发利用良好环境 (十一)加大创新激励。明确公共数据管理和运营的责任边界,围绕强化管理职责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按照管运适度分离的原则,在保障政务应用和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承担数据运营职责的事业单位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转企改制,试点成立行业性、区域性运营机构,并按照国有资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符合要求的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研究制定支持运营机构发展的激励政策。 (十二)加强安全管理。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对数据资源生产、加工使用、产品经营等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分类分级、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工作体系,开展公共数据利用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应用业务规范性审查。运营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履行数据安全主体责任,采取必要安全措施,保护公共数据安全。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提升数据汇聚关联风险识别和管控水平。依法依规予以保密的公共数据不予开放,严格管控未依法依规公开的原始公共数据直接进入市场。 (十三)鼓励先行先试。充分考虑数据领域未知变量,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鼓励和保护干部担当作为,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干事创业氛围,支持在制度机制、依规授权、价格形成、收益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可行路径。充分认识数据规模利用的潜在风险,坚决防止以数谋私等“数据上的腐败”,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对失误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维护公共数据安全。 六、强化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据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组织实施,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强化工作协调,统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工作。国家数据局加强工作统筹,动态掌握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十五)强化资金保障。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可结合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数据产品和服务采购经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据要素型企业和数据基础设施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十六)增强支撑能力。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统筹数据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管理,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研制、宣传、执行和评价。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开展数据加密、可信流通、安全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加强数据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将提高做好数据工作的能力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公共数据国际治理规则、国际标准制定。 (十七)加强评价监督。各地区各部门可结合实际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考核,依法依规向审计机关开放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和开发利用情况。鼓励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成效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加强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
《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出版发行10-09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围绕治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水文化,促进“人水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述摘编》分6个专题,共计297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4年8月期间的报告、讲话、演讲、致辞、回信、指示、批示等13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工作组召开首次正式会议10-09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建立联合工作组,并于近日召开工作组首次正式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宣昌能,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廖岷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充分肯定了前期双方在央行国债买卖方面的紧密合作,确立了工作组运行机制,并就债券市场运行情况等议题互换了意见。双方一致认为央行国债买卖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下一步,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加强政策协同,不断优化相关制度安排,在规范中维护债券市场平稳发展,为央行国债买卖操作提供适宜的市场环境。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 召开2024年第三季度例会09-30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三季度(总第106次)例会于9月2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坚定坚持支持性立场,强化逆周期调节,优化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国债买卖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有所分化,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要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会议认为,要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精准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国债买卖,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预期引导,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大型银行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有效落实好存续的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新设立工具落地生效,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使用进程,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加快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切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干字当头、众志成城,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全力推进金融增量政策举措加快落地,切实改善社会预期,增强经济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潘功胜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张青松、李云泽、吴清、朱鹤新、王一鸣、黄益平、黄海洲出席会议。徐守本、李春临、廖岷、宣昌能、康义、田国立因公务请假。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湖北省分行、广东省分行、青海省分行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担当金融服务新使命 持续探索金融消保新模式09-26
随着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和消费者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要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与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相结合,不断延伸服务渠道,扩展服务边界,致力于为保险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助力公司构建一体化“大消保”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一、提升人民群众金融服务体验便利感 金融便民,服务民生。为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保险客户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中国人寿不断探索金融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体验,推出国寿基金财富业务,打造公募基金代销平台,与保险产品供给合力为客户提供综合财富管理服务,助力构建“寿险+”综合金融生态圈。 自基金销售业务开展以来,国寿基金财富业务得到行业主体的广泛认可,业务实现快速发展。公司已与易方达、广发、国寿安保等111家基金公司开展合作,上线基金产品超过9000只,实现基金品类全覆盖。消费者可通过中国人寿App及“国寿基金财富平台”公众号访问线上平台,更可在中国人寿App中一站式选择保险和基金产品。中国人寿聚焦于“一个客户、一个国寿”综合化经营理念,旨在切实提升消费者一站式金融消费体验的便利感。 二、增强人民群众金融投教科普获得感 金融普惠,投教利民。中国人寿注重金融知识科普和适当性教育宣传,将消保工作贯彻到服务与产品的全流程管理中。实施开展集中教育活动与常态化教育体系,帮助消费者了解金融常识和金融风险,细致落实消费者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有效将金融知识送到消费者身边,切实提升消费者金融知识储备和素养,增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获得感。 国寿基金财富业务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类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不断提升金融教育宣传的精准性和触达度,通过开展“财富空中课堂”系列讲座、“基”遇之旅、谁是大“盈”家、基金模拟投资大赛等大型客户企划活动进行多元趣味投教,推进与金融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国寿基金财富业务坚持开展常态化金融教育,通过市场观察、好文分享、国寿盘中餐、投教小课堂等方式多方位向金融消费者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发挥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预防性保护功能,帮助消费者树立理性投资、价值投资观念,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金融环境。 国寿基金财富业务充分尊重和自觉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基金产品销售和服务流程,不断优化加强适当性管理体系,通过电子问卷、风险测评等方式,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等级适合的基金产品,为不同客群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贴近金融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同时,不断探索智能客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咨询和投资陪伴,让金融服务更加深入人心。 三、巩固人民群众金融财产信息安全感 数字引领,智慧消保。面对新格局、新趋势、新要求,中国人寿积极寻找消保工作的新解法,以数字化工具为抓手,提升消保工作质效,强化底线思维,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提升人民群众金融消费安全感。 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国寿基金财富业务,采用行业最新电子化直连方案,投资交易秒级完成。通过自主研发的基金销售核心系统,国寿基金财富业务始终坚持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交易运营生产线,无差错累计运营已超2万小时,守护金融消费者的“钱袋子”。 信息安全是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的基本保障,更是数字化时代消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寿基金财富业务在信息安全领域持续发力,采用业内领先的数据传输和保密技术,拧紧“信息阀”,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运用电子认证、安全监测等数字技术,提升消费者身份识别和交易行为的可靠性、真实性。 展望未来,中国人寿将继续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扎实融入国寿基金财富业务当中,积极探索优化金融服务新模式,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人寿坚持以更加前瞻、更加科学审慎的视角研判新形势新业态,明确消保是底线,服务无上限,应用新技术,探索新形式,打造有温度的消费者服务和权益保护实践成果。中国人寿将始终紧密围绕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秉承稳健增值的基金财富服务定位,坚持服务主业,用心用情呵护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