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约2万亿美元贸易投资顺差去哪儿了? “藏汇于民”特征明显04-04
“约2万亿美元贸易投资顺差去哪儿了?”   相关测算显示,2020年至2022年,我国贸易投资顺差合计约2万亿美元,但外汇储备、外汇存款等数据并未同步增长。该问题近期引发市场诸多讨论:约2万亿美元“不翼而飞”了吗?“消失”的外汇都去哪儿了?   “贸易投资跨境资金进出不直接对应外汇储备规模变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货物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是流量数据,而外汇储备、银行外汇存款是存量数据,二者并不可比。总的来看,在市场调节机制下,我国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效率提高,对外资金来源与运用基本匹配,跨境贸易高顺差以及直接投资等外资流入不再对应官方储备高增长,而是主要体现为境内主体对外各类投资,是“藏汇于民”的重要表现。   因此,要回答前述问题,就要先弄清楚,不能将贸易投资顺差简单地对应于外汇储备、外汇存款等数据变化,而需要回归国际收支平衡表,从整体对外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的角度进行观察。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对外资金来源合计3809亿美元,其中超八成转换为境内市场主体的对外投资,这使得我国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和投资类型更加多元化,有助于优化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和匹配度,提高风险和收益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   约2万亿美元顺差去向如何?   约2万亿美元贸易投资顺差到底去哪儿了?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就是要研究我国的外汇收入去向如何。我们可以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找到答案。   简单看资金来源。近3年来,经常账户顺差、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是我国主要的对外资金来源。根据外汇局发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2020年至2022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吸收来华各类投资合计形成对外资金来源约2万亿美元。其中,经常账户合计顺差约1万亿美元,货物贸易顺差在其中占大部分;另外一部分是我国吸收跨境投融资,合计1万多亿美元,由近78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资金流入以及外资买入境内债券、股票等来华证券投资组成。   那么顺差形成的外汇都去了哪里?资金去向显示,其中超八成表现为境内市场主体的对外投资,剩下的部分则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规模增加。   对外资金运用分为民间部门运用和官方运用。从近3年情况看,我国对外资金运用合计接近2万亿美元,基本与对外资金来源规模相对应,其中民间部门对外投资规模占比超八成,表现为境内的企业、银行等通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包含存贷款)等渠道开展对外投资。具体来看,民间部门对外直接投资近4400亿美元,对外证券投资和对外存贷款等其他投资合计达1万多亿美元。这些对外投资是民间部门资产,是“藏汇于民”的重要表现。   而官方部门对外投资的主要表现是外汇储备资产增加。2020年至2022年,我国官方部门对外投资增幅为3100多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外汇储备增加。由于余额受到汇率折算等估值因素的影响,这个数值与外汇储备余额变动有一些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近3年,我国对外资金来源都可以找到对外资金运用的相关项目,两者基本能够匹配。约2万亿美元贸易投资顺差主要转化为我国民间部门对外投资,表现为境内市场主体的对外资产增加,“藏汇于民”特征明显。   注重口径差异 不宜做简单对应   综合分析,产生误读的原因是在做分析时将外汇收支中的某几个科目之间做了简单对应,事实上,这种对应毫无意义。我们关注贸易投资顺差时,不应该将其简单地对应于外汇储备等数据变化,而需要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出发进行整体观察。   此外,还需注意,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与海关进出口在统计原则上存在显著区别。《报告》显示,上述两者分别从“货物所有权转移”和“货物跨境移动”角度刻画外贸发展状况。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反映货物所有权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无论货物是否进出关境,只要发生货物所有权的转让行为,就需纳入国际收支统计。而海关进出口反映商品的跨境移动,关注物质资源进入或离开我国,不考虑货物所有权是否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转移。   《报告》显示,近年来,在我国贸易业态快速发展、监管方式改革等背景下,货物跨境移动和货物所有权转移相分离的情况更为常见。主要包括三类情况:一是跨国公司“无厂制造”等全球生产安排,二是来料加工、仓储物流服务等不涉及货权转让的货物进出境,三是境外发生的货权转让。此外,统计时的计价原则、计价基础等价格因素也是两类数据差异的重要来源。   “海关口径的进出口差额本身不直接对应跨境资金的进出。”管涛表示。国际收支数据反映了对外经济部门全貌,常见的贸易数据、直接投资数据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使用不同口径数据进行合并计算时需要格外注意。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在一篇研究报告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造成这一质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主要外汇流入也就是顺差项目是高度集中的,大众关注度很高;而流出项由于项目众多,分散度高,容易被“化整为零”,不太受人关注。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可以找到相关资金的流向。   综合来看,答案已经很清晰:约2万亿美元贸易投资顺差并没有不翼而飞,而是分散在各个投资主体中,绝大部分“藏汇于民”。而“藏汇于民”的背后,折射出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正合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体现了我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更加稳固。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跨境资金往来将更为活跃。观察贸易投资顺差流向等问题,需要立足国际收支平衡表,从资金来源与运用角度看,才能够得到更为准确、客观、科学的结论。
证监会负责同志会见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04-03
本报讯 记者杨毅报道 近期,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等负责同志先后在京会见了美国桥水基金、法国东方汇理、日本大和证券、英国汇丰、加拿大宏利金融、新加坡淡马锡、德国安联保险、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美国景顺和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   易会满等负责同志表示,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资本市场始终坚守初心与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机构、市场、产品多个维度的对外开放。外资机构在华展业便利度不断提升,跨境市场互联互通渠道进一步拓展。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将带来更广阔的机遇,欢迎国际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继续扩大在华业务与投资,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困难时期,国际金融市场近期也出现一系列风险事件。希望商界人士以经济金融领域合作为切口,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为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国际合作多做工作。   来访的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普遍表示,此次来华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潜力和活力,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为国际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机遇。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将继续与中国深化合作,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和投资,期待实现互利共赢。
易纲行长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分论坛“碳中和:困局与破局”上的问答实录03-31
     主持人:人民银行近年来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面请易纲行长简要介绍一下相关进展。   易纲:气候变化是国际问题,须全球一道推动碳减排。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与国际同行开展相关工作。在G20框架下,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牵头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完成了多项重要工作。2021年,工作组牵头制定了《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并在意大利罗马峰会上经G20领导人批准;去年,我们推动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引导市场资金支持高排放行业稳妥有序实现低碳转型,已经G20领导人巴厘岛峰会通过;今年,工作组将重点促进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相关融资,推动制定完整的政策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   与欧洲合作方面,人民银行与欧委会成立联合工作组,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体系的国际互认。当前全世界各地区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及分类目录尚不统一,如果各方央行和监管机构能推动绿色金融分类目录趋同,就可实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定价在全球市场上的互认和交易,这项工作非常重要。2021年11月,人民银行与欧委会发布第一版《共同分类目录》。此后,经过再研究和谈判协商,于去年6月发布《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增补了17项经济活动。目前中欧绿色金融共同目录趋同率达80%,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已发行了《共同分类目录》贴标绿色债券,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给予高度评价,遵循目录发行债券并开发产品。   我们还持续深化央行和监管机构间绿色合作,制定绿色金融“一带一路”标准,指导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截至去年底,该原则获40余家机构背书,成员均按《“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进行投资和认定。   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各方通过沟通和制定共同标准,促进绿色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互联互通。   主持人:《共同分类目录》出版后,已有至少六家大型中国金融机构遵循该目录在境外发债或对其他资产贴标,这是第一类使用形式。另一个可供探讨的用途是贴标国内存量绿色债券,便于国际投资者投资国内绿债。   人民银行于2021年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国际央行界是一大创举,请易纲行长简要介绍一下支持工具的进展情况。   易纲:人民银行于2021年11月推出两类碳减排支持工具,一类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项目,另一类支持煤炭的清洁利用,截至去年底已执行一个完整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胡萝卜加大棒”。高碳价或碳税即“大棒”,适中的碳价是“小棒”或“中棒”,人民银行支持工具则是激励机制中的“胡萝卜”。我们以低息向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接受低成本资金的金融机构须支持碳减排项目,同时承担向社会披露相应信息的义务。碳排放具有强外部性,除碳价和碳税外,更重要的是披露问题。“胡萝卜”支持工具重点在于要求商业银行对碳足迹、发放碳减排贷款的利率及相应碳减排效应等信息按季披露,接受第三方独立机构的核查和社会监督,同时引导全社会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紧迫性的认识。   截至2022年末,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提供资金3000多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近6000亿元。低息再贷款需要收回,金融机构自担风险,这样的“胡萝卜”激励机制是适中的、合适的。   除最初的21家全国性中资银行适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外,7家外资银行和数十家地方法人银行也陆续加入,我们对中资、外资和民营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从效果来看,2022年支持工具已带动碳减排量约一亿吨,经认真评估,人民银行将延续实施支持工具,激励金融业支持碳减排。   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约占所有贷款余额的10%;绿色债券余额也大幅增长至超2.5万亿元。   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内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手段,推动金融体系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产品和工具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金融服务点亮新市民美好生活03-31
  “没想到真的只要一分钱。”刘女士领券绑卡后为刚点的热干面和三鲜豆皮付款时开心地说,“交行‘一分钱吃早餐’优惠活动,真是做到了‘扫码就减,不含水分’。”   一份早餐的背后,凝聚着银行业服务新市民安居乐业的热忱与努力。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目前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求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3亿新市民背后牵动着数以亿计的家庭,以优质金融服务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不仅是银行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新蓝海、新课题,更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解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银行业在全国各地不断加大探索力度,因地制宜创新产品服务,从小事出发,做细做实金融服务,为新市民群体构筑起全方位金融保障体系。   暖心服务排忧解难   家住武汉常青花园的李先生在汉南区通航产业园附近的一家公司上班,早晚高峰期如果驾车,可能需要花上1个半小时以上时间才能到达公司。16号地铁线二期为他带来了地铁通勤的便利。近日,他发现周一通过交行APP扫码乘车,还可以享受到“一分钱坐地铁”的立减优惠。“早上出门时扫下乘车码,1分钱就可以到公司,当即节省了9.99元,确实实惠方便。”   “随着武汉地铁立体经营网络进一步成型,地铁也成为越来越多新市民偏好的出行方式。为更好满足出行场景金融服务需求,我们今年推出了‘一分钱坐地铁’便民活动,活动设置的单次优惠金额最高为12.99元,活动截至今年6月底,每周一和法定节日均可参与。”交行湖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金融服务新市民无小事。“中行太暖心了!累了进来歇歇脚,渴了进来喝口水,干起活来更有劲了。”到访“中银公益驿站”的户外劳动者说,“驿站的环境温馨又整洁,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依窗而设的舒适沙发椅、造型别致的便捷充电站、焕然一新的便民工具柜……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的中行大厅内“中银公益驿站”的人性化设计和每一处细节都传递着金融的温度,提升新市民群体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为更好满足新市民衣食住行消费需求,兴业银行推出线上消费贷款产品“兴闪贷”,通过引入公积金、社保等缴存信息补充征信,可发放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信用免担保消费贷款。“办理‘兴闪贷’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其中自动化审批环节仅需1分钟就能够出结果。”兴业银行零售信贷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同时,银行业也在不断提升新市民的金融素养。在今年的“3·15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周”活动期间,光大银行北京分行依托辖内支行设立69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站”和21个“新市民美好生活服务区”,通过举办“厅堂微沙龙”,帮助新市民群体提高金融风险意识。同时,该行还深入社区、卫生站、派出所、快递站点等基层一线,开展了14次针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新市民群体养老需求不断增加。在广州,中行广州分行已建成23家养老特色金融网点,设计了“敬老专窗”和“敬老专座”,在取号机上设置专门的“老人优先”号,同时,还建立了厅堂“陪同式”服务模式,推动网点人员间联动服务机制,保障特殊客群咨询服务顺畅。   发力住房租赁助圆安居梦   晚上10点,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邵明回到位于青岛崂山区的住所,这是兴业银行青岛分行支持的青岛市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租赁项目,也是邵明的新家。   “大专毕业后,我选择留在了青岛。这个房子就在市区,周边配套一应俱全,虽然只有几十平方米,但沙发、洗衣机等生活用品配置都有,而且租金比周边同等住房便宜很多。”邵明开心地说。   “安居”方可“乐业”。银行业聚焦新市民“住有所居”,将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重点服务领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努力让新市民“忧居”变“有居”。   据介绍,兴业银行已实现住房租赁场景多元业态全覆盖,形成了市场化、体系化的专业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租赁业务场景,提供新建类贷款、购置类贷款、装修改造贷款等六大专属产品。同时商投并举,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主体提供债券承投、私募永续债等投行服务,拓宽其融资渠道。截至2月末,该行住房租赁贷款余额340亿元。   作为住房租赁金融领域的“领头羊”,建行早在2017年就将住房租赁确立为自身的“三大战略”之一,推动“要租房,到建行”的品牌逐渐深入人心。截至2023年1月,建行发放住房租赁贷款超2300亿元;成立专业的住房服务子公司,开业运营200多个“CCB建融家园”长租社区,管理房源超15万间;专注打造开放共享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企业用户达1.6万户、个人用户超4300万户;公租房管理信息系统拓展至300多个城市。   让就业创业更安心   “我们研发部门急需扩充技术人才队伍,但苦于流动资金不足,人员迟迟不能到位。” 北京某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了解到该企业具体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后,中行北京分行及时对接确定服务方案,通过高效、便捷的线上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了636万元的信贷支持,并在今年春节前实现放款,及时解决了企业用工资金难题。   “近期,我们第一时间对接企业需求,为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用工规范的小微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支持以及可随借随还的线上产品,以专属服务缓解小微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助力保障新市民群体就业需求。”该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保障就业,银行业也为创业的新市民群体提供了充足的金融保障。“在我看来,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实现财富自由,才算真正地扎下了根。”在全国最大的电气产业基地温州乐清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王先生开始尝试自主创业,创办了一家生产销售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原件及组件的电气公司。   和许多年轻的创业团队一样,在创业初期,王先生总是将“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用来购买设备、支付员工工资等。同时,受疫情影响,王先生经营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账款回收期逐渐拉长,流动资金匮乏成了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兴业银行温州分行为王先生迅速办理了300万元的个人经营贷,圆了在陌生的城市打拼4年的王先生的“创业梦”。   据了解,为助力新市民就业创业,兴业银行为新市民群体推出了高科技人才创业贷款等个人专项信贷产品,聚焦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和省市高层次人才,实施差异化授信政策和定价补贴支持,对个人经营贷提供优惠贷款利率。
金融租赁“绿”出一片新天地03-24
  初春的长江沿岸,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交银金租”)为地中海航运公司(MSC)订造的、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MSC TESSA”号与“MSC IRINA”号,3月9日顺利完成命名交付。据介绍,“MSC TESSA”轮由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厂建造,可承载24万多吨货物,一次可装载24116只标准集装箱;“MSC IRINA”轮由扬子江鑫福造船厂建造,实际装箱量高达24346标准集装箱。按照最大载箱量计算,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纪录一天内在我国被连续刷新两次。   除了在载箱量上刷新了建造纪录外,两艘船舶均配备了混合式Scrubber脱硫装置、气泡减阻系统、大直径螺旋桨和节能导管等装置,不仅能有效降低船舶总能耗,还可减少相应总量3%至4%的碳排放,可以说在绿色环保节能方面颇具亮点。   环保型船舶的建造与交付,是以交银金租为代表的金融租赁公司服务绿色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绿色租赁产品创新、提升绿色能源业务覆盖广度的一个缩影。通过发挥融资与融物的双重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与低碳发展。   加大绿色项目资金投入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地处太行山脉和火龙岗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风道。如今,一座座白色风电机组矗立在山脉风道间,两山之间巨大的输电塔通过输电线前后相连,在豫北大地上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风能是当前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之一,而风力发电属于重资金项目,包括场地、土建施工、设备、配套设施等费用,资金投入量大、项目周期长。以淇县的古灵山风电项目为例,包含20台2.5兆瓦风电机组,总投资达4.2亿元。   金融租赁公司有效发挥自身在投融资、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国家风电项目建设。近期,华夏金租与张家口某新能源风电项目达成了合作,航天科工金租投放的砀山风电项目也完成了首批风机并网发电。据了解,去年三季度,北银金租向淇县豫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放2185.5万元用于风电场建设。目前,已累计向该项目投放了约1.97亿元人民币。   除风电外,金融租赁行业也在太阳能、生物质发电、地热等可再生绿色能源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   交银金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斌在3月16日参加2023克拉玛依(上海)招商引资推介暨投资贸易洽淡会时表示,金融租赁可以通过构建“资金+资本+资源”的一体化产品创新体系,支持能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优质绿色项目,促进行业正向发展。   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从发展趋势来看,多数金融租赁公司在服务绿色产业方面更加突出了专业化、多元化和精细化。   徐斌表示,金融租赁行业通过全景布局、梯次推进,持续加大对风电、光伏等产业支持,并加快向单晶硅、光热玻璃、电池片、逆变器、光伏胶膜等上游企业及储能电站、氢能等领域延伸。   据了解,浙银金租去年9月向西安创联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以7680万元购买设备并租赁给了主要生产低本高效单晶硅棒与单晶硅片的曲靖阳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帮助其扩充单晶硅棒产能。   今年3月6日,国银金租作为出租人以售后回租的形式,与以光罩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承租人泉意光罩光电科技(济南)有限公司达成了30亿元的租售合作。   从业务落地的地区来看,金融租赁公司也在积极提升全国市场服务范围,发挥业务空间布局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据北银金租相关负责人介绍,北银金租通过直租方式,支持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和助力项目尽早投产运营;通过回租方式,为绿色能源项目优化债务结构和补充经营资金;通过经营租赁,为绿色能源项目提供关键的施工装备。同时,租赁期限根据绿色能源项目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可长可短,保障了绿色能源项目现金流的安全平稳。   聚力绿色投融资   据了解,在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等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近两年来,金融租赁公司在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上较前几年整体力度有所加大。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2021年至今,江苏金租、华夏金租、苏银金租、苏州金租、前海兴邦金租、兴业金租申请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并获得批复,总规模达195亿元。   从募集的资金投向来看,光伏、水力、风力等清洁能源以及资源节约、固废处理、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绿色环保产业都是主要的资金投放领域。   逐渐融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租赁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但其中还有不能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金融租赁公司不能盲目介入不熟悉的市场,对于租赁物识别和管理更要加强风险防范;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金融租赁公司需要立足产业链,对先导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前瞻布局。
超300家上市公司发布年报 新能源公司业绩亮眼03-23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正式拉开序幕。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A股共计328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其中,300家归母净利润盈利,28家亏损。合计营收为5.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8%;合计净利润为4540.93亿元,同比增长4.77%。   从营收来看,目前中国平安、工业富联、中国联通、宁德时代、中国铝业排位靠前。其中,中国平安营收超过万亿元,共12家上市公司营收超过千亿元大关。从归母净利润来看,中国平安、平安银行、宁德时代、工业富联以及大全能源目前归母净利润排在前五位,共6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超过100亿元。   新能源企业业绩增长较快   整体来看,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十分亮眼。2022年,宁德时代营收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具体来看,宁德时代2022年营收3285.94亿元,同比增长152.1%;净利润307.29亿元,同比增长92.9%。宁德时代表示,其2022年实现电池销量289GWh(亿瓦时),同比增长116.6%,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242GWh,同比增长107.1%。   海通国际表示,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空间广阔,2023年下游需求有望在车企降价、供应链修复下超预期增长,宁德时代的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势将持续领先,通过全球产能释放与一体化布局,叠加储能业务强势增长,整体出货量增速有望长期领先行业。   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归母净利润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中还有多家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企业。其中,藏格矿业2022年净利润达56亿元,同比增长近300%。盛新锂能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20.39亿元,同比增长29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52亿元,同比增长541%。恩捷股份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5.90亿元,同比增长57.73%;年度营收自2016年上市以来,首次突破100亿元。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0.00亿元,同比增长47.20%。   恩捷股份表示,受益于全球新能源行业的景气度提升,锂电池尤其是动力类锂电池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叠加公司投放的产能进一步释放、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整体产销量大幅增长。   恩捷股份公告显示,2022年度锂电池隔离膜行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湿法隔膜价格有所增长,有效增厚公司收益。恩捷股份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规模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具有全球最大的锂电池隔膜供应能力,公司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锂电池隔膜供应商,市场份额为全球第一。   多家上市公司亏损幅度缩小   从净利润变动幅度来看,196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32家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科创板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上海谊众增长最快,同比增长达3674%。上海谊众表示,2021年第四季度,公司核心产品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获批上市后,公司正式开展紫杉醇胶束的商业化生产及销售工作,2022年销量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3595.7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负转正。   从净利润亏损企业来看,华能国际、炼石航空、中炬高新亏损最多,亏损幅度分别达到73亿元、8亿元、5.9亿元。不过,相较于上一年,不少亏损企业缩小了亏损幅度,经营情况好转。   上述3家亏损企业的营收都较上一年有所增长。例如,华能国际2022年实现全年营收2467.25亿元,同比增长20.31%,归母净利润亏损73.87亿元,同比减亏26.17%;炼石航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25.32%,显示了较强的韧性。   成本上升是导致企业亏损的原因之一。据了解,2022年,在煤价高企、进口煤价格倒挂、煤炭资源紧张等因素的干扰下,华能国际的煤炭全年采购均价(包括运输成本、其他税费)较去年同比上涨49.26元/吨。境内火电厂售电单位燃料成本同比上涨17.73%。华能国际预计,在2023年及2024年煤价将有所回落,但仍将在相对高位运行。
适时降准引导经济企稳向上03-20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值得注意的是,3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了481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向市场净投放2810亿元,市场降准预期普遍降温。在经济持续恢复、信贷延续强势修复的背景下,此次超预期的降准释放了哪些信号?   首先,适时降准释放了继续引导经济企稳向上的明确信号。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也要看到,目前经济仍然处在初步恢复阶段,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动实体经济回暖还需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因此,人民银行在加大MLF超额续做的同时,继续通过降准来释放中长期流动性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能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巩固经济持续回暖的态势。   其次,降准将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更好满足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在经济修复态势良好、市场主体预期改善、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和银行竞争性投放下,信贷增长较往年更为积极,实现“开门红”。特别是伴随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恢复,企业资金需求也在加速提升,2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6048亿元。对此,近期,人民银行通过加大逆回购净投放规模、超额续做MLF来稳定资金面。本次降准落地后,将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有助于支持金融机构更好投放中长期信贷,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再次,降准有助于降低资金面波动。受年初信贷投放高增、经济回暖预期升温等因素影响,市场利率快速上行、波动加大。人民银行2月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通过降准不仅有助于稳定金融机构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也能起到缓解资金面压力的作用,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为推动经济回升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降准也有助于缓解债券市场情绪,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市场尽快回归正常运行,提升企业发债融资动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银行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03-17
本报讯 记者马梅若报道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副行长郭树清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行长易纲及党委其他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一致认为,今年全国两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大会,是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充分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高度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信赖、时代的重托,是党心、军心、民心的生动展现。对于全国两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国家机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民银行党委完全赞成,坚决拥护。   会议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看望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对做好经济金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会议强调,人民银行党委及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抓好《政府工作报告》落实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管理水平。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三是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底线思维,织密金融安全网,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平稳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增强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妥善应对美西方遏制打压。四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深化中央巡视整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会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人民银行党委坚决拥护,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严明政治纪律,坚定决心和信心,不折不扣落实好机构改革各项任务。要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机构改革实施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纪律要求,平稳有序推进机构改革。要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自觉服从组织安排,确保职责调整和日常工作无缝衔接。   机关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03-16
本报讯 记者马梅若报道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总结2022年金融稳定工作,分析当前金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金融稳定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宣昌能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2022年,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中央巡视整改,有效处置化解突出风险点,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果,有力维护了金融稳定大局。   会议指出,我国金融运行整体稳健,风险可控。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资产占比超过九成,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经营稳健,特别是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压舱石”。少数问题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取得重要进展,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力整治,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稳定系统要牢牢坚持党对金融稳定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统筹发展和安全,压实金融风险处置各方责任,积极稳妥压降存量高风险机构。要加强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监测、预警、评估,推动金融风险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置,加大追赃挽损和反腐问责力度,防范道德风险。要加快推进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稳定立法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制度,更好发挥存款保险功能。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人民银行有关司局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农业产业数字化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推动力量03-15
“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八大重点工作之一,其中,特别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当前,农业产业数字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要素是产业、科技和金融,核心是要推动农业领域的“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如何实现农业产业、数字科技、金融服务的良性循环?   京东集团副总裁区力认为,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要先依托新型数字科技展开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打通农业产业链,直接构建起基于数字化的价值创造模式;第二步,依托农业数字化所构建起的数字信用,链接金融服务,从而提升金融服务农业的普惠性;第三步,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链的逐步深度结合,会对产业数字化的深度产生新的需求,进而提升科技应用的深度和维度。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   产业数字化是否已改变农业产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就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与影响看,实际上,不只是产业本身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金融服务也因为数字信用的产生而变得更易链接、更易获得。京东科技农业金融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生物资产数字化平台的广泛部署,不仅可以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还将带来农业金融模式的进化。   当前,农业金融服务正在经历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到产业数字金融服务的升级,这种进化使服务对象发生了明显改变,从大型种植养殖企业变成了普通的种植、养殖户。   简单来说,农业产业数字化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穿透,打破了以往以大型种植养殖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格局,中小企业以及种植户、养殖户也能够直接获得金融服务,有利于解决农业产业金融公平性问题。   这种积极变化也依靠了科技的力量。通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帮助农业产业链数据实现全透明、全上链、难篡改,资产情况实现全穿透、可追踪、实时监控。   可以看到,巩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打通农业产业链“堵点”“断点”是关键。相对应的,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堵点”问题在哪里?   区力表示,当前农业已经实现了销售端、物流端等链路关键节点的数字化能力建设,但是生产端数字化能力一直都较薄弱,阻碍了农业数字化进程。比如,农民对田地状况和作物需求情况、农田管理和作物调控方式多以较为传统的经验导向或市场导向,种植全过程数字化程度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农村部去年3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了“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要求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数字化管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生产计划、精准管理资源库存、智能分析预警决策,打造数据驱动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完整链路该如何打通?答案在于,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尤其是生产端的数字化能力。   前文所提到的生物资产数字化平台就是当下数字科技企业在该领域所进行的尝试。   从平台模式看,通过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能力可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实时监测,定期信息获取,生成信息系统,对生产环节完全穿透;可帮助农户将猪、牛等生物资产变成可信的数字资产,解决了金融机构数据获取、风险控制、监管困难的难题。这种方式改变了以核心企业做信用背书的传统模式,将生物资产数据化,并转为“金融语言”,实现了农户信用的自我价值。   据了解,京东科技推出的京东生物资产数字化平台是京东生物资产监管平台的升级版,除了监管功能,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给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事实上,在农业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中,除了农业相关企业基于自身数字化战略或增长需求可搭建生物资产数字化平台之外,地方政府也因为掌握着税收优惠、补贴资金、土地使用、政策引导等诸多资源以及相应区域政策的制定,在整个地方农业数字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区力看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区域性统一的生物资产数字化平台,实际上可以成为地方驱动农业数字化并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抓手。首先,借助生物资产数字化平台,可以使政府农业管理高效化。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对各类资源及农业生产情况等信息进行统筹,提升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的效率和实时性。其次,借助生物资产数字化平台,可以让地方政府充分掌握当地生物资产数据,使属于财政范畴的涉农转移支付资金,能够精准落地。此外,地方政府通过生物资产数字化平台,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品牌影响力。
【独家专访】3.0时代:大资管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访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投资官李勇03-14
十年,是一条时间轴;十年,更是一座里程碑。转型、创新、规范、变革……这些关键词构成了我国大资管行业发展的“非凡十年”。十年来,大资管行业规模从28万亿元增长至140万亿元,增幅超过5倍,与人民币贷款的比率从44%提高至66%,与GDP的比率从52%提高至116%。随着大资管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历经1.0时代的快速发展和2.0时代的规范整顿,如今有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3.0时代。   聚焦新时期大资管行业新特征和银行理财发展新策略,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投资官李勇接受了《中国金融家》的采访。他对记者直言,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并正式实施,大资管行业的主攻方向已经转向推动和谋划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各资管子行业都需要找准差异化的行业定位,发挥独特的功能价值,走出“不一样的曲线”,以更高层次的专业性,更好地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金融家》:大资管行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在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变革带动社会融资结构的转变,亟须大资管直接融资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要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型工业化、高端制造业等领域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些新业态的特点是高技术、轻资产、缺乏抵押物,不能单靠信贷支持,需要145万亿元债券市场、80万亿元股票市场等适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直接融资服务。作为债券、权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大资管是直接融资体系的典型代表,必然伴随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赢得广阔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近期股票发行注册制已全面实行,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已正式启动。展望未来,大资管行业必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融资结构的历史性变革中,创造更大的金融价值。   居民财富管理及养老需求快速增长,亟须大资管高质量服务。从总量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规模有望从2021年的229万亿元提升至2030年的486万亿元,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从结构看,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资产的20%,还有95%的银行储蓄客户没有成为理财客户,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未来居民财富配置将更多地向金融资产转移。从偏好看,人口结构对居民财富配置的风险收益偏好具有长期性、基础性影响,我国个人养老金和养老理财试点方兴未艾,未来普惠性的养老资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现代金融集团竞争迈入全牌照综合化领域,亟须依靠大资管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现代金融集团之间的竞争早已超越了传统商业银行范畴,逐步拓展至理财、基金、信托、证券、保险等全牌照综合化领域。大资管业务具备优化收入结构、降低资本消耗、提升银行估值的属性优势,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国际看,纵观全球一流金融集团,无一例外都将资管业务作为战略重点和核心业务板块。从国内看,银行同业也正在普遍提升资管业务战略定位,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中国金融家》:请您系统梳理一下大资管行业发展脉络,经历一系列变革后,行业格局呈现出哪些新特征、新趋势?   李勇:过去十年,大资管行业发展阶段呈现明显的政策周期,可谓“五年一轮回”。   2013年开启第一个五年,迎来大资管1.0时代。自2012年下半年起,保险资金投向大幅松绑,基金子公司成为“万能牌照”,信托和券商资管的通道业务盛行,银行理财规模超高速增长,大资管行业迎来年均增幅24%的快速发展期,规模从2012年的28万亿元急剧增长至2017年的125万亿元,但影子银行风险也逐渐积聚。   2018年开启第二个五年,迎来大资管2.0时代。2017年党的十九大部署“三大攻坚战”,同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三大任务”,2018年资管新规即《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大资管行业进入规范整顿期,年均增速大幅降至不足4%,甚至当年一度出现负增长。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和个案期开启,旧的附着在“池化运作+刚性兑付+间接融资”上的金融产能逐步出清,影子银行风险大幅收敛。2020年和2021年大资管行业已经实现年均10%的恢复性增长,并于2022年创下140万亿元的规模新高。   2023年有望开启第三个五年,迎来大资管3.0时代。以党的二十大为新起点,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大资管行业有望开启牌照制监管、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3.0时代。大资管新发展周期的行业增速既不会重复1.0时代的超高速无序发展,也不会始终徘徊于2.0时代强力整顿造成的低速增长区间,研究机构预测大资管行业将在2030年达到300万亿元。   《中国金融家》:请您对资管新规出台前后,大资管行业发展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李勇: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带动了大资管行业规模增长的主力发生重大变化,银行理财及依附其开展通道业务的信托、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与公募基金之间的行业占比此消彼长,推动大资管行业回归健康发展。   资管新规出台之前,在缺少资本金约束、缺失风险拨备管理、池化运作、刚性兑付的业务模式下,银行理财是大资管行业规模增长的绝对主力,2012-2017年短短五年时间,规模从8万亿元猛增至30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0%,行业占比一度接近40%。信托、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作为银行理财通道类业务的主要提供方,规模随之快速膨胀,合计行业占比由2012年的35%上升至2017年的47%。而同时期公募基金行业占比却几乎未变,基本维持8%-10%。   资管新规出台之后,在去通道、去杠杆、去嵌套、破刚兑、净值化、标准化的监管导向下,大资管行业进一步“挤水分”,银行理财行业占比从峰值40%下降至2022年末的20%。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合计行业占比也从2017年的47%下降至2022年的26%。与此同时,由于资管新规基本参考公募基金业务模式制定,且长期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成熟、市场完善、制度健全,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包含公募基金、基金公司专户和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占比从2012年的11%增长至2022年的27%,超过占比20%的银行理财,跃居第一大资管子行业地位。   《中国金融家》:各资管子行业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态势?   李勇:从各资管子行业看,一是公募基金加快产品多元化布局。公募基金是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具备成熟的投研风控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主动管理能力优势突出,净值化管理经验丰富,净值化产品接受度较高,且受益于豁免一层嵌套限制,在委外竞争中优势突出。资管新规后,公募基金迎来高速发展,规模从2018年的13.04万亿元大幅增至2022年的26.38万亿元。   二是保险资管成为中坚力量。保险机构具有资金期限长、成本低,投资领域宽泛、方向多元化的优势,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中长期股权等非标投资方面,保险资金具有更高的匹配度,在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险资管又具备相对稳健保守的投资风格和绝对收益管理能力。预计保险资管规模将在很长时间内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成为资管行业的中坚力量。   三是银行理财亟待探索差异化转型之路。经过五年的规范整顿,影子银行风险大幅收敛,2022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达到27.65万亿元,与资管新规前的30万亿元相比,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破刚兑、去杠杆、净值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产品形态上,7万亿元保本理财清零,净值型产品规模达到26.40万亿元,占比95.47%;发行主体上,理财子公司新规产品规模22.24万亿元,占比80.44%;配置结构上,债券类、非标债权类、权益类资产分别为19.08万亿元、1.94万亿元、0.94万亿元,非标规模创十年来新低。银行理财依托银行资源,在网点渠道和客户基础上具备显著优势,擅长现金管理及固收类产品领域,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较强,但体系化投研能力尤其是权益领域存在不足,亟须走出一条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契合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四是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转型压力较大。信托投资范围广,方式灵活,具备高净值客户基础,但侧重非标融资业务,资管新规后,行业占比从21%降至15%,单一资金信托占比从45.73%降至19.56%,集合类资金信托及管理财产类信托成为主要资金来源,预计未来将按照监管三分类导向,转向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券商资管拥有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头部券商在一二级市场资产定价能力突出,尤其是权益及衍生品领域,但零售渠道相对不足,产品布局、投研能力、人才激励较公募基金不足,资管新规后,受到去通道影响,行业占比从14%降至6%。基金子公司以通道业务为主,资管新规后行业占比从10%降至5%,未来转型压力较大。   《中国金融家》:接下来,银行理财行业如何探索走好差异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您有何建议?   李勇:从客户、产品、投资、风控等维度,打造银行理财差异化的行业定位。在客群定位上,重点聚焦中低风险偏好、追求收益稳定的银行系客户,兼顾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户,最终服务于中国最广大老百姓的普惠性理财需求和共同富裕目标。在产品定位上,将低风险、低波动、收益稳健作为区别于公募基金的重要标志,最终打造以中低风险产品、流动性管理产品为主,权益类、混合类、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为补充的特色化产品体系。在投资定位上,重点打造大类资产配置的差异化优势,发挥把握宏观经济长期走势的长板,规避短期操盘的短板,逐步摆脱对委外投资的路径依赖,最终打造自主核心投研能力。在风控定位上,继续发挥信用风险管理优势,既与现金管理类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策略相契合,也与银行系风险偏好和信用研究能力特长相匹配,同时加快补齐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通过明确差异化的行业定位,释放银行理财客群大、规模大、低风险的特色优势,成为大资管行业服务大财富管理需求、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主动融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大局,提升银行理财的功能性定位。从行业角度看,银行理财是大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银行角度看,银行理财又是现代金融集团综合化经营版图的重要功能模块。战略定位上,银行理财应从盈利性定位转向功能性定位,立足商业银行战略大局,发挥获客黏客稳客的重要作用,提升商业银行整体金融服务能力,从更高站位服务人民和实体经济。管理机制上,银行理财应当主动融入集团资管业务统筹管理机制,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例如,银行理财可以借助商业银行强大的资产获取能力和信贷资产储备,加强资产证券化等资产创设,既能提升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有效节约银行资本占用,又能打造与其他资管公司的错位竞争优势。风险隔离上,对银行理财的条线管理要按照公司治理要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集团战略传导、股东授权管理、合作机构准入和母行监督责任,确保资产质量健康安全。   大中小银行之间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共同打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行业生态。大型银行重点提升理财核心竞争力,中小银行转向理财代销服务。目前成立的25家理财子公司均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实力较强的城商行,4家合资公司也均由大型银行成立,未来应聚焦提升投研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供给。而其他278家银行中的不具备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应发挥渠道网点的辐射优势,转向理财代销能力建设。最终形成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的合理分工,共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推动银行理财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03-13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 决定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任命   3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了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二号主席令,根据大会的决定,对这次大会表决通过的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予以任命。   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强的提名,经投票表决决定,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为国务院副总理,李尚福、王小洪、吴政隆、谌贻琴、秦刚为国务委员。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出席会议。   会议应出席代表2977人,出席2946人,缺席31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主席团常务主席郑建邦主持。大会执行主席马逢国、王炯、林武、易炼红、郝鹏、胡昌升、徐麟、黄楚平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这次会议的议程是: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强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分别表决十四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草案。   会议宣读了国务院总理李强关于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人选的提名信。   经过写票、投票、计票,10时9分,主持人宣布: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李尚福、王小洪、吴政隆、谌贻琴、秦刚同志为国务委员。   主持人还宣布了国务院秘书长和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名单。   十四届全国人大设10个专门委员会。其中,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已于3月5日表决通过。其他8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人选,主席团提名后,各代表团进行了酝酿。根据各代表团的酝酿意见,主席团会议决定将这8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草案提请本次会议表决。   根据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表决办法的规定,表决采用无记名按表决器的方式,分别表决通过了8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各项名单通过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根据大会主席团关于宪法宣誓的组织办法,全体会议各项议程进行完毕后,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十四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分别进行了集体宣誓。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依法开展2023年计划、预算审查工作03-08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6日晚,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结合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对国务院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2023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进行审查。会议通过了《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这两个审查结果报告将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提交大会主席团。   财政经济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开展计划、预算审查工作。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年度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大部分实现,主要任务总体进展顺利。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就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面临的困难风险挑战、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作了相应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主要任务基本协调匹配,总体可行。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国务院提出的2023年预算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调控总体要求,主要收支政策基本协调匹配,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作了认真分析和相应安排,符合预算法规定,总体可行。建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中央预算草案,同时批准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1654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185.08亿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23年中央预算及相关决议,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做好2023年计划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七条建议: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三是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四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五是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六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七是高度重视稳就业保民生等工作。   财政经济委员会对做好2023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提出七条建议:一是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不断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三是切实做好重点民生保障,四是着力改进预算管理,五是持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六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七是严肃财经纪律。
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易纲潘功胜刘国强出席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03-07
2023年3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出席发布会,介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易纲表示,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人民银行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易纲强调,要“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其中,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下一步,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方面,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和能源保供的支持。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就业等普惠金融服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方面,将压实各方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责任,推动金融稳定法的出台,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保护最广大的老百姓、中小投资者、被保险人的利益。善始善终做好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加强常态化监管,支持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方面,将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合作和治理。   金融风险整体收敛使得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易纲总结,在处置过程中,我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既保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稳健运行,维护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切实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防范了道德风险,严肃了市场纪律,使得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各方利益和相关方面都能够看到规则,形成正确的预期。   具体来看,重点机构的风险得到稳妥化解。具体包括:果断接管了包商银行,坚决打破了刚性兑付,同时,依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包商银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例银行破产的案例。同时,平稳地化解了恒丰银行、锦州银行、辽宁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在过去的3年,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了5500亿元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下降到300多家,降了一半,不少省份目前已经没有高风险机构。同时,精准拆弹,化解了“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高风险集团的风险,避免了轰然倒塌的风险,也阻断了风险的扩散和传染。   金融乱象得到大力整治。易纲列举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大约30万亿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有序推进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规范私募基金,深入整治金交所和“伪金交所”的风险。过去5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大约2.5万件。   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当前,按照中央的部署,推动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各省份都已经建立了省级领导牵头的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责任,监管部门的责任和地方党政的属地责任,形成金融风险防控的正向激励。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加入了存款保险,存款保险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总体来看,中国的金融业运行是稳健的,整个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易纲表示,我国的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的90%以上,总体稳健。我们的外汇储备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人民银行在去年已经完成了历史上承担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改革成本的核销任务,进一步夯实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财务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据易纲介绍,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一道,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处置,对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压实各方风险处置的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货币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易纲总结了过去几年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三大特点:总量上,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利率政策上,要保持实际利率的合适水平,适当降低融资成本;在结构上,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易纲强调,在利率政策方面,始终坚持以国内经济为主来考虑问题。“2018年,世界主要央行在加息,我们保持了利率的基本稳定。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主要央行大幅度降低利率,人民银行在当年利率降低了20个至30个基点,但也是基本上保持稳定的。2022年全世界通货膨胀非常高,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大幅度加息,而人民银行反而还降低了两次利率,降低利率的幅度也是20个至50个基点,金融机构报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降了两次。”易纲解释。   正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2022年,融资成本继续下行,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据易纲披露,2022年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都是历史较低水平。   对于当前的利率水平,易纲认为,货币政策主要变量水平比较合适,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比较合适。而对于存款准备金率,易纲表示,2018年以来,我们累计1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长期流动性超过11万亿元,推动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以此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点,易纲表示,重点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保交楼方面,今年还将继续强调这4个方面。   “到去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总共有15项,余额大概是6.4万亿元。”刘国强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做好分类管理,做到有进有退。对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的支持;而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但他也表示,退出时要注重“缓退坡”,不要急转弯。   对于政策工具具体如何使用,刘国强表示,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做好“三个统筹”:一是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他分析,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经济好转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将加强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统筹增长和物价,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二是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三是统筹国际与国内,既立足国内,调控有度,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加强预期管理,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汇率“7”不是心理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易纲表示,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弹性越来越强,较好地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过去5年,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大约是4%,与全球主要国家的汇率波动率差不多。过去几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三次破‘7’,但是很短时间内又回到了‘7’以下,‘7’不是一个心理障碍。”他谈道。   易纲分析,总体来看,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受市场驱动,人民币汇率会有一些小的双向浮动,而这种波动对进口、出口和预期都有好处。另外,我国企业现在越来越多地学会了使用套期保值、远期结售汇这些工具来锁定收益。”他解释。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在提升。潘功胜介绍,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了约50%,202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是4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4倍。而从国际上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重排名第三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位列全球第五位主要储备货币。   此外,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不断扩大,我国债券先后被纳入三大主要国际债券指数,到去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余额为9.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1.2倍,其中,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分别为3.2万亿元和3.5万亿元。境外发行人累计在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6300亿元,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额超过4万亿元。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也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宝贵机遇。潘功胜表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融资中使用人民币以规避货币的错配风险的意愿上升。   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上升 优质房企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围绕各方都很关注的房地产市场,潘功胜解释了房地产金融政策背后的考量。他表示,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以恒大为代表的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资产负债表持续处于高风险状态,最终不可持续,出现风险,从“高血压”变成“中风”。加上房地产市场中长期需求中枢水平下移,以及持续3年的疫情冲击,对就业、收入预期影响较大,多重因素的叠加放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外溢性。   针对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整,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去年底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同相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从需求端看,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去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末下降了大约140个基点。   从供给端看,全面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弱化金融机构的过度避险情绪,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正常的融资。同时,推出了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了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指导金融机构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加快风险的市场化出清。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最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潘功胜介绍,2022年9月至12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300亿元,同比多增4200亿元。2022年四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发债1200亿元,同比多增22%。今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元,同比增长了23%。   回应热点指标变化:居民储蓄将回归常态 M2统计口径相对较大   今年1月末,M2同比增长12.6%,延续了2022年以来较快增长的态势。   对于为何我国M2增速较高,刘国强表示,一方面,宏观逆周期调控力度加大,间接融资导致存款派生较多,推高了货币总量,同时理财等表外资金的“回表”也让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推高了M2增速。另一方面,我国M2统计口径与国外有所差距,统计口径相对较大,也使得中国的M2总规模显得比较大。   “总的来看,我们在逆周期调节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货币政策的力度是保持稳健的,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刘国强表示。   而对于另一个指标——住户存款,刘国强也解释了其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2022年,住户存款新增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增了7.94万亿元,今年以来,住户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惯性。今年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00亿元。   “疫情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消费减少,相应的存款就增加了。”刘国强介绍。根据人民银行的储户调查问卷,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消费得到了明显释放,但是仍然还需要一个加热的过程。居民风险偏好降低,投资增长放缓,相应推动了存款增加。此外,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而2023年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95.9万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资管产品来源于住户部门的资金余额40.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2.5%。   对于下一步的趋势,刘国强表示,随着宏观经济好转,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信心都将增强,居民储蓄也将逐步回归常态。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自主有序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受多重因素冲击,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也更需要呼吁各国携手合作、共克难关。近年来,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治理,在疫情应对、国际金融合作、绿色金融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加强同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沟通和协调。”易纲表示,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冲击,全球央行、财政部在金融渠道和财经渠道的政策沟通十分重要,我们推动全球宏观政策共同支持经济复苏,使得全球经济能够走出疫情,可持续地增长。此外,在全球合作中,中国积极参加G20债务处置共同框架,坚持共同行动、公平负担的原则,推动一些重债穷国债务的处理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具体金融开放政策方面,易纲介绍,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金融部门先后推出了40多项对内对外金融开放措施,大幅放宽了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2018年以来,外资来华设立了超过110家金融机构。同时,也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受到了中外投资者的欢迎。“当前,中国的债券、股票被纳入多个全球的旗舰指数,使全球机构投资者在考虑投资时,将中国的资产作为一个配置方向,同时,中国的资产配置有基准,也有指数,相关基础设施也有比较好的配合。”易纲表示,今后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在全球治理中,让中国声音、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能够被更多地听到,中国方案、中国设计能够为整个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带来新的建设性贡献。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03-06
3月5日(星期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现场直播,新华网进行现场图文直播。 3月5日(星期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现场直播,新华网进行现场图文直播。 各位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77人。今天的会议,出席2948人,缺席29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现在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请全体起立。 唱国歌。 请坐下。 各位代表: 今天的全体会议有8项议程。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下面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作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病毒变化和防疫形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果断应对、及时调控,动用近年储备的政策工具,靠前实施既定政策举措,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部署稳住经济大盘工作,加强对地方落实政策的督导服务,支持各地挖掘政策潜力,支持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7%。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支出略有结余。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加大纾困支持力度。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遇到特殊困难。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为有力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幅增加。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用改革办法激发市场活力。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受益。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去年终端消费直接受到冲击,投资也受到影响。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依法盘活用好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分两期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400亿元,为重大项目建设补充资本金。运用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采取联合办公、地方承诺等办法,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全年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4%、9.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一定程度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4%,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基本稳定。出台金融支持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原材料、用工、物流等难题,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及时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关切,货物进出口好于预期,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 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去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明显攀升。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更加注重稳就业。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增加稳岗扩岗补助。落实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在重点工程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实现稳中有增。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去年全球通胀达到40多年来新高,国内价格稳定面临较大压力。有效应对洪涝、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不误农时抢抓粮食播种和收获,督促和协调农机通行,保障农事活动有序开展,分三批向种粮农民发放农资补贴,保障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增加煤炭先进产能,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支持力度,保障能源正常供应。在全球高通胀的背景下,我国物价保持较低水平,尤为难得。 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约6700万人受益。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做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临时救助工作,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经过艰苦努力,当前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明显向好,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向上,我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动力。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年均增长6.2%,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到20.4万亿元。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我国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国家实验室,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批防汛抗旱、引水调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5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13.6万公里增加到17.7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5万公里。新增机场容量4亿人次。发电装机容量增长40%以上。所有地级市实现千兆光网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宽带。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建成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000多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基本医保水平稳步提高。多年累计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 经过多年精心筹办,成功举办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促进世界人民团结友谊作出重要贡献。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人民坚忍不拔,共同抵御疫情重大挑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发生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医疗资源和物资保障,全力救治新冠患者,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全国人民坚忍不拔,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在极不平凡的抗疫历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各行各业共克时艰,广大医务人员不畏艰辛,特别是亿万人民克服多重困难、付出和奉献、都十分不易,大家共同抵御疫情重大挑战,面对尚未结束的疫情,仍在不断巩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创新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疫情冲击等接踵而来的严峻挑战,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不过度依赖投资,统筹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重点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把年度主要预期目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既果断加大力度,又不搞“大水漫灌”、透支未来,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推动经济爬坡过坎、持续前行。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赤字规模,五年总体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政府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教育科技、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得到有力保障。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措施相结合,疫情发生后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成为应对冲击的关键举措。减税降费公平普惠、高效直达,五年累计减税5.4万亿元、降费2.8万亿元,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留得青山,也放水养鱼、涵养税源,年均新增涉税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超过1100万户,各年度中央财政收入预算都顺利完成,考虑留抵退税因素,全国财政收入十年接近翻一番。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部门带头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腾出的资金千方百计惠企裕民,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灵活把握政策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弹性增强、保持基本稳定。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精准处置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导向。把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着力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降至16%,同时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储备规模从1.8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以上。实施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留工培训补助等政策。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连续举办8届全国双创活动周、超过5.2亿人次参与,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 保持物价总体平稳。在应对冲击中没有持续大幅增加赤字规模,也没有超发货币,为物价稳定创造了宏观条件。下大气力抓农业生产,强化产销衔接和储备调节,确保粮食和生猪、蔬菜等稳定供应,及时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满足民生和生产用能需求,保障交通物流畅通。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价格秩序。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扶贫,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强化政策倾斜支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对脱贫难度大的县和村挂牌督战。深入实施产业、就业、生态、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帮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有了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力应对疫情、灾情等不利影响,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定并集中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支持力度,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选派用好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成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之以恒推进触动政府自身利益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管理措施比制度建立之初压减64%,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多年来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000多项,中央政府层面核准投资项目压减90%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60类减少到10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到不超过120个工作日。改革商事制度,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从一个月以上压缩到目前的平均4个工作日以内,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强公正监管,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改革反垄断执法体制。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依法坚决管控资本无序扩张。不断优化服务,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办理,压减各类证明事项,加快数字政府建设,90%以上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可办,户籍证明、社保转接等200多项群众经常办理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改革给人们经商办企业更多便利和空间,去年底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1.1亿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6亿户、是十年前的3倍,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构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改革化险,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金融稳定法治建设。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将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从50%、75%提高至100%,并阶段性扩大到所有适用行业,各类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年度规模已超过万亿元。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导创业投资等发展。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大批创新企业脱颖而出。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到14.5亿户。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制造的品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更多经济增长动力源。 着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面对需求不足甚至出现收缩,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支持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增长46.7%。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5.8%提高到27.2%。发展城市社区便民商业,完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帮扶旅游业发展。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预算内投资引导和撬动社会投资成倍增加,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重点支持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总体高于东部地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对相关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比五年前增长66.8%。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发展海洋经济。支持经济困难地区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鼓励有条件地区更大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增长带。 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特别是县城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分类放宽或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十年1.4亿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有序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4500多公里增加到近1万公里,排水管道从63万公里增加到89万公里。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惠及2900多万家庭。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扩种大豆油料,优化生产结构布局,提高单产和品质。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合理确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完善水利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稳步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符合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80%提高到87%,多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深化供销合作社、集体林权、农垦等改革。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持续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出台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严厉打击恶意拖欠行为。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 推动进出口稳中提质。加大出口退税、信保、信贷等政策支持力度,企业出口退税办理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优化外汇服务。发展外贸新业态,新设152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发挥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作用。推进通关便利化,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压减67%和92%,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明显下降。关税总水平从9.8%降至7.4%。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条数分别压减51%、72%,制造业领域基本全面放开,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已设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推进。各地创新方式加强外资促进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力度。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实施一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对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3.4%,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境外风险防控。新签和升级6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货物进出口额占比从26%提升至35%左右。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稳妥应对经贸摩擦,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注重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上升4个百分点。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推进重要河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大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力度,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24%、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10.6万、3.8万、3.3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保障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多渠道增加幼儿园供给。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高校招生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水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610元。将更多群众急需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惠及5700多万人次。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设置13个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50元提高到84元。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组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健康。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优待抚恤、失业和工伤保障等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在税费、用房、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进医养结合。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完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体育健儿勇创佳绩,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推进政府依法履职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5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80件次。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审计、统计监督。持续深化政务公开。开展国务院大督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服务。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深入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严格食品药品疫苗监管。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改革和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深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惩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公”经费大幅压减。严厉惩处违规建设楼堂馆所和偷税逃税等行为。加强廉洁政府建设。政府工作人员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没有捷径,实干为要。五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事不畏难、行不避艰,要求以实干践行承诺,凝心聚力抓发展;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仔细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群众冷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坚决反对空谈浮夸、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甚至盲目蛮干;以改革的办法、锲而不舍的精神解难题、激活力,激励敢于担当,对庸政懒政者问责。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而汇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民族、宗教、侨务、国防、港澳台、外交工作五年成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创新完善。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逐步深入。持续做好侨务工作,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在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人民军队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深入推进练兵备战,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制定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稳定。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欧领导人会晤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成功举办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多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直面问题挑战,尽心竭力改进政府工作,不负人民重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这些年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防灾减灾等城乡基础设施仍有明显薄弱环节。一些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一些领域、行业、地方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还有一些意见和建议应予重视。要直面问题挑战,尽心竭力改进政府工作,不负人民重托。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今年工作重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前面报告的经济社会发展多领域、各方面工作,今后还需不懈努力,下面简述几项重点。 (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三)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六)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七)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八)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今年民族、宗教、侨务、国防、港澳台、外交工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奋斗、共创辉煌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围绕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统筹抓好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加强重大任务战建备统筹,加快实施国防发展重大工程。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合力谱写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 我们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要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同心共创复兴伟业。 我们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奋斗铸就辉煌,实干赢得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审查国务院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已经印发,请审查。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审查国务院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审查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已经印发,请审查。 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议案 下面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同志作说明。 各位代表:我受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作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因时间关系,我作简要说明,审议时请以印发的会议文件全文为准。 一、修改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立法法的颁布施行,对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立法制度,规范立法活动,推动形成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对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明确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需要认真总结新时代立法工作实践经验,对立法法作出修改完善,为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一)修改立法法是新时代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法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执行的必然要求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做好新时代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修改立法法,突出立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时俱进完善关于坚持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表述,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战略目标,对于新时代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修改立法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客观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修改立法法,明确立法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拓展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表达意愿关切的途径和形式,丰富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从制度上保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三)修改立法法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环节。修改立法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根据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紧紧抓住立法这个关键环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立法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立法制度是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立法法以宪法为依据对立法体制、权限、程序和立法监督制度等作出系统化规定,是通过法律实施宪法有关规定的重要体现。修改立法法,总结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明确合宪性审查的环节和要求,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不断提高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修改立法法是总结新时代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实践经验,更好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的现实需要 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加强涉及改革有关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通过“打包”修改、作出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等方式,保障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重大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修改立法法,总结实践中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完善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更好实现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统一、相衔接,为改革发展提供法治支撑和法治保障,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二、修改的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和工作过程 修改立法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进一步健全立法体制、完善立法程序、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效能,更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治保障。 修改工作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拓展和健全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形式。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明确相关工作要求。四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五是做好衔接,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法修改工作。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和汇报。 根据立法工作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2022年初启动立法法修改工作,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认真研究,提出了立法法修正草案。2022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立法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22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对立法法修正草案进行了再次审议,决定将立法法修正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三、修正草案的主要内容 立法法修正草案共37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完善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是对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作了完善,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明确立法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二是完善依宪立法、依法立法原则,明确立法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三是完善民主立法原则,明确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明确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明确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的原则要求。 (二)明确合宪性审查相关要求。一是明确法律案起草和审议过程中的合宪性审查要求。二是明确备案审查工作中的合宪性审查要求。三是将现行立法法中的“法律委员会”修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三)完善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的制度机制。一是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属立法权规定。二是对授权决定的规定作出完善。三是明确国务院可以决定在规定期限和范围内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行政法规的部分规定。 (四)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限、立法程序和工作机制。根据实践做法,对全国人大授权常委会立法、组织代表研读讨论法律草案、特殊情况下的紧急立法程序、法律案的终止审议程序、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法律解释案、统筹立改废释纂、专项立法计划、编制立法技术规范、加强立法宣传工作、基层立法联系点等作出规定。 (五)适应监察体制改革需要补充相关内容。 (六)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权限和程序。一是扩大设区的市、自治州的立法权限,将“环境保护”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增加规定“基层治理”。二是增加规定区域协同立法。三是扩大规章的制定主体。 (七)完善备案审查制度。一是完善主动审查、专项审查相关规定。二是建立健全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三是明确法律法规清理制度。 立法法修正草案和以上说明,请审议。 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表决《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设立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决定(草案)》 这个决定草案,主席团会议通过后,各代表团进行了审议,同意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草案表决稿已经印发。 现在由工作人员宣读决定草案。 工作人员宣读决定草案。 现在付表决,请按表决器。 现在由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通过。 现在进行第六项议程,表决《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人选的表决办法(草案)》 这个办法草案,主席团会议通过后,各代表团进行了审议,同意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草案表决稿已经印发。 现在由工作人员宣读办法草案。 工作人员宣读办法草案。 现在付表决,请按表决器。 现在由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通过。 现在进行第七项议程,表决《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草案)》 这个名单草案,主席团提名后,各代表团进行了酝酿,同意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名单草案已经印发。 现在由工作人员宣读名单草案。 工作人员宣读名单草案。 建议对这个名单草案进行合并表决。 现在付表决,请按表决器。 现在由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通过。 现在进行第八项议程,表决《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名单(草案)》 这个名单草案,主席团提名后,各代表团进行了酝酿,同意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名单草案已经印发。 现在由工作人员宣读名单草案。 工作人员宣读名单草案。 建议对这个名单草案进行合并表决。 现在付表决,请按表决器。 现在由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工作人员宣读表决结果。 通过。 各位代表:今天全体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进行完毕。现在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