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进一步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并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等多项重要举措。 潘功胜表示,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在今年年内还将视市场流动性状况,可能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至0.5个百分点。降低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即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调降至1.5%,同时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 潘功胜指出,将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在0.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将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当前的25%下调到15%。 潘功胜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为了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借鉴国际经验以及央行自身过往实践的基础上,央行与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协商,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这也是央行第一次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 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影响总体保持中性 “这次存款准备金率拟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可以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潘功胜表示,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还有一定的空间。 潘功胜进一步表示,到年底之前还有3个月时间,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上,央行也会根据情况,有可能进一步下调0.25个至0.5个百分点。此前,7月份,央行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8%下调到了1.7%。潘功胜表示,这次下降20个基点,从1.7%下调到1.5%,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下,政策利率的调整将会带动各类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整。 “预计本次政策利率调整之后,将会带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大概在0.3个百分点,预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利率等也将随之下行0.2个到0.25个百分点。”潘功胜表示。 潘功胜进一步分析称,这次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总体保持中性。他表示,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将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但也会减少客户的提前还款。央行降准相当于为银行直接提供低成本的、长期的资金运营,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中短期资金的主要方式,利率的下降也将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此外,潘功胜表示,预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存款利率将会对称下行。前几次的存款利率,央行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形成的重新定价效果将会累计显现。 出台五项房地产金融新政策 潘功胜表示,为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央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五项房地产金融的新政策。 具体来看,第一项政策就是引导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央行拟指导银行对存量房贷利率进行批量调整,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平均下降幅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 “银行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借款人房贷利息支出,预计这一项政策将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减少家庭的利息支出总数大概1500亿元左右,这有助于促进扩大消费和投资,也有利于减少提前还贷行为,同时还可以压缩违规置换存量房贷的空间,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潘功胜表示。 潘功胜同时表示,下一步,央行也在考虑将指导商业银行完善按揭贷款的定价机制,由银行、客户双方基于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项政策是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各个地方可以因城施策,自主确定是否采取差别化的安排,并确定辖区内的最低首付比例下限。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和意愿,与客户协商确定具体的首付比例水平。”潘功胜表示。 第三项政策是延长两项房地产金融政策文件的期限。前期,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金融16条”、经营性物业贷款这两项政策,其中,房企存量融资展期、经营性物业贷款等阶段性政策是2024年12月31日到期,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作出决定,把这两个政策期限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 第四项政策是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为进一步增强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央行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中央行出资的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 第五项政策是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在将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基础上,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盘活存量用地,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央行提供再贷款支持。”潘功胜表示。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近期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明显缓解,而且转向了升值。“随着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差的收敛,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外部压力明显减轻,9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概在7.05元左右,8月以来升值了2.4%。”潘功胜表示。 潘功胜分析称,汇率是货币之间的一种比价关系,它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多元的,比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地缘政治、突发风险事件等,这些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潘功胜表示,从外部情况看,受各国经济走势分化、美国大选等地缘政治变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影响,外部环境和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从中国国内的形势看,人民币汇率有比较稳定的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在汇率政策上的立场是清晰的,也是透明的。”潘功胜表示,第一,我们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第二,要强化预期引导,防止外汇市场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实现,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过程是渐进式的 “目前,中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2.1%附近徘徊,国债收益率水平是市场化形成的结果,央行尊重市场的作用。”潘功胜表示,它为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营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 潘功胜分析称,前期中国国债利率下行,有央行通过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因素,也有前期政府债券发行供给偏慢的因素,还有一些是中小市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推波助澜、“羊群效应”的因素等。 潘功胜进一步表示,目前,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重要的价格信号,还存在远端定价不充分、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央行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作风险提示,与市场加强沟通,是为了遏制“羊群效应”而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可能潜藏的系统性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也逐步提升,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潘功胜表示,目前,央行已将国债买卖纳入到货币政策工具箱,并开始尝试操作。 潘功胜进一步表示,央行也在会同财政部,共同研究优化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的整个过程将会是渐进式的。 首次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支持资本市场 本次发布会上,潘功胜表示,央行与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协商,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具体来看,本次新工具包括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央行首次设立的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潘功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这项工作支持的是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可以使用其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通过与央行置换可以获得比较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资产,将会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他表示。 记者了解到,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是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潘功胜介绍称,第一期5000亿元,还可以再来5000亿元甚至第三个5000亿元,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 谈及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潘功胜表示,这个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中央银行将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提供的资金支持比例是100%,再贷款利率是1.75%,商业银行对客户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25%左右。 “首期额度是3000亿元,如果这项工具用得好,可以再来3000亿元甚至第三个3000亿元。”潘功胜表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适用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杨喜亭
金融是国之重器。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正从金融大国向着金融强国奋力前行。 金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位列前四。这是国有四大行连续7年包揽该榜单前四名。中资银行在排名前十的银行中已占据超一半席位。 金融机构快速攀升的资产总量,是中国金融业75年来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望来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长期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机构。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金融业改革发展大幕正式拉开,金融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75年来,中国金融业规模连连攀升。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不过数千亿元。2011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100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资产规模增长驶上“快车道”,2022年超过400万亿元,今年二季度末已超480万亿元。 银行业总资产全球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当下中国已迈入世界金融大国之列。 75年来,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1979年起,我国陆续恢复建立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专业银行。目前,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等并存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已经形成。 1984年,新中国第一只股票——“飞乐音响”诞生。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设立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推出科创板、成立北交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扎实推进。 图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暨开市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李鑫 摄 我国金融业已从单一的存贷款功能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4000多家,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75年来,中国金融业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A股和债券市场被纳入全球指数;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机制……随着综合实力提升,中国金融业在世界金融版图中的分量愈加重要。 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段时间,“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支行”成为金融领域热词,多家银行在总行或分支行层面密集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以更好服务科技创新。 回首新中国成立初期,服务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银行业曾在钢铁基地、重型机械厂、棉纺工业基地等组建分支机构,支持国民经济恢复重建。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75年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坚定不移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资金总量持续增加。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4年8月的近250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资金结构持续优化。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金融业不断优化资金投向。2019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近3倍,绿色贷款余额居全球前列。2021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平均增速达到30%以上。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科技创新类占比超过70%。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金融业坚持以民为本、服务民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大病保险覆盖12.2亿城乡居民;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32万亿元,授信户数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内,青田农商银行服务队志愿者上门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及时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位于北京西交民巷的中国钱币博物馆里,馆藏着一张特殊存单——“整存整取折实储蓄存单”。这张斑驳的存单,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通货膨胀严重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开办折实储蓄,把货币折成以实物为单位来存取,稳定金融与物价的成功探索。 守住风险底线,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面对高通胀风险、汇率风险、债务风险、银行体系风险等诸多风险,我国有效防范、及时识别、积极应对,有效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对重大金融风险精准拆弹,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面临的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各地各部门正在持续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 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来自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达4.69%,稳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的地位,仅次于美元、欧元和英镑。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离不开我国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的持续努力。 回顾我国金融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始终是金融业突破重点难点、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以改革激活力促发展—— 2003年以来,我国果断推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大型商业银行相继在沪、港两地上市,银行业面貌焕然一新。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等资本市场制度变革,为科创企业提供良好融资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重点领域,坚持以改革解决不同时期金融发展面临的难题。 2023年4月10日,在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北京分会场,与会嘉宾通过屏幕实时观看沪深两地交易所上市仪式。新华社记者李贺 摄 以改革强监管防风险——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监管模式,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从2017年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到2023年启动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效率,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铁篱笆”不断扎紧,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开放促竞争促繁荣—— 今年5月9日,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开业,成为在我国开业的第二家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 开放,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互换通,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不断深化,金融业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业将持续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9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出席,回应经济社会热点问题。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经济数据。金贤东表示,总的来看,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经济运行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但更要看到,随着宏观政策持续显效、改革举措持续落地,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也在不断积累,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落实好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要求,加快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重点在加快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地、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五个方面发力。”金贤东表示。 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去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金贤东介绍,截至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沟通交流的企业已经超过600家,从产业看,囊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同行业;从规模看,兼顾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规模;从地域看,覆盖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为更好由点及面了解普遍情况、解决共性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归根到底还是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金贤东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共收到民营企业反馈问题诉求1031项,具体包括政策建议类348项、侵权纠纷类229项、拖欠账款类206项、要素支持类118项、涉法涉诉类130项。到目前为止,56%的事项已办结并进一步跟踪问效,推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抓好落实,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开通问题收集转办反馈系统,提高解决问题诉求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强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成果运用,找准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立法、改革举措落实、政策出台、规划编制等工作,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持续提升“信易贷”工作水平 “信易贷”是解决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一项政策工具,推动实现企业“信用越好,贷款越容易”,近年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金贤东介绍,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健全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推动“信易贷”工作由“扩面”向“提质”转变。 金贤东表示,目前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以清单形式,明确将企业登记注册、纳税、社保、住房公积金、水电气费等74项涉企信用信息纳入归集共享范围,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为银行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服务企业融资能力显著增强。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开展“总对总”专线对接,实现数据共享。指导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与有关银行机构联合开发“信易贷”专项产品,面向具体领域精准供给金融服务。截至7月末,全国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28.8万亿元,其中,向民营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2.7万亿元,占比达到79.1%。 金贤东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提升“信易贷”工作水平,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重点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平台优化整合;二是加强信息归集共享;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务实合作。 加大力度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我国高度重视吸引和利用外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一直是跨国公司的重要投资目的地,年度引资规模连续30多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商投资开放的领域也在持续扩大。近年来,中国多次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制造业、采矿业、农业、金融业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措施。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至此,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金贤东表示,这充分彰显了中国扩大互利共赢的积极意愿和支持经济全球化的鲜明态度。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确保新的开放举措及时落地;对于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依法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上,而且只会越开越大。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大力度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政策规则体系建设,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金贤东表示。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强调,全会通过的《决定》,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文章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第一,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第二,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第三,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全党同志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改革举措,领会好改革意图,把握准改革指向,坚定不移予以推进。第四,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文章指出,要切实抓好《决定》部署的贯彻落实。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第二,坚持整体推进。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加强各项改革举措协调配合,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坚决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保持工作连续性。第三,鼓励探索创新。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全力以赴把党中央确定的原则、明确的举措、提出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同时,找准自身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改革举措。对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第四,务求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机制,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都要有利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防止重文件制定轻文件落实等不良倾向。 文章强调,要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第一,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要落实好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第三,搞好“五年规划”总结评估和谋划工作。要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第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9月1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这是继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国务院第三次专门部署加快保险业发展的国家层面文件,被业内称为“国十条”3.0版。 “国十条”3.0版将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至10年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的谋划和安排。这一重磅文件发布后,多家保险机构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纷纷认为保险业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中国人保: 中国人保表示,将把学习贯彻《若干意见》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把金融功能性放在第一位。以更新作为做深做实战略服务,深化相关领域保险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发展好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科技保险、绿色保险、农业保险、再保险、巨灾保险等重点险种,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功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防损、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好行业“头雁”作用。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握好《若干意见》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强化树立大保险观,坚定不移稳增长、提质效,以更大力度推进“保险+服务+科技”商业模式创新,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发展品质,大力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保险服务的新期待。 坚持把风险防范摆在突出位置。以更强责任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带头践行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金融文化,带头维护市场秩序,更加注重风险防控的系统性、前瞻性、实效性,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中国人寿: “《若干意见》的出台,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险业的高度重视。”中国人寿表示,系统上下要切实增强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要立足主责主业,把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思路,畅通金融保险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的路径渠道,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打造新动能新优势。”中国人寿集团强调说,特别是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来源稳定、运用灵活的耐心资本优势,能够很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 中国人寿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充分发挥业务功能作用和综合金融优势,加快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致力于在支持“两新一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工作中贡献新的更大力量,更好发挥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中国太平: 中国太平表示,《若干意见》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到10年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安排,提出到2029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十条核心内容坚守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紧紧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主线,旨在解决当前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以及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作用,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若干意见》的出台,业界期盼已久,可谓恰逢其时,保险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中国太平说,近年来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走价值转型之路,这进一步坚定了其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太平进一步表示,将认真落实好《若干意见》,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大力发展“七大保险”,做好“五篇大文章”,守牢风险防控底线,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立足香港、深耕大湾区,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发展,努力把大湾区打造成中国太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中国平安: “《若干意见》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性基础。”中国平安表示,将紧紧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本源,积极发挥保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审慎稳健经营,不断提升风控合规水平;持续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力争在构建更高水平的保险行业市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金融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平安力量。 新华保险: “《若干意见》对保险行业未来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行业阶段发展目标,要求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新华保险认为,在当前保险行业深化改革转型的关键历史节点,《若干意见》的出台,将为行业持续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注入里程碑式的强劲动力。 新华保险进一步表示,作为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深刻领会并全面落实《若干意见》核心要义,坚定不移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把握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机遇。一是深刻把握保险业重要功能作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始终坚持正确的业绩观、发展观和经营理念;二是聚焦寿险主责主业,丰富完善保险产品服务,加快推进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构建多层次客户服务生态体系;三是坚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战略资本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是严守合规底线,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泰康保险: 泰康保险表示,《若干意见》明确了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路径。要践行“金融为民”,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坚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 泰康保险进一步说,通过投资、建设和持有运营养老和医疗实体,探索以大规模高品质养老社区为核心,结合网络化的社区康养中心为附近居民提供上门医养服务,打造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联体”,构建长寿时代老年生命产业链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保险企业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能力。 面对国内外环境及寿险行业的深刻变化,泰康保险表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变革寿险传统的生产方式,将虚拟的保险与实体的医养服务相结合,将传统寿险业的“负债+投资”的二维结构转为“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的“新寿险”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养老金融的最佳实践,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范本。“初心不改、创新永续、商业向善,将坚定以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保险业新格局贡献力量。”泰康保险说。 阳光保险: “《若干意见》再次以‘顶层设计’形式,关注并推动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阳光保险表示,《若干意见》既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晰方向,也为保险企业未来进一步优化和升级负债与资产两端,更好地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织密织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阳光保险表示,将把学习贯彻《若干意见》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深刻把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理念,立足主责主业,以做深做实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抓手,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保险业风险保障与长期投资优势,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产品服务创新,提升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覆盖面,用心用情为民做实事、为民谋福祉;坚持把风险防范摆在突出位置,以更强责任的风险管理、更全面的风控体系、更扎实的风险处置能力,筑牢金融安全与企业经营“防火墙”,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与此同时,阳光保险表示,将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树立“大保险观”,坚定不移地以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开创行业新局面,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受到各方关注。 专家表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一大原因,是为适应当前的人口发展形势,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如何理解人口结构变化和退休年龄调整之间的关系?“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趋势一:寿命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我国已进入长寿时代,人们生命历程中的老年期更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根据预测,到2030年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是大概率事件。 “快速长寿化、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意味着退休年龄余寿大幅提升,而且未来会继续增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现行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70余年未作出相应调整。”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说。 “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上世纪50年代确定的,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不到50岁。”原新表示,“延迟退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改革,包含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需要。适应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是其中一项重要考量。” 趋势二:素质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随着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至2023年的11.05年,特别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 “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2.5亿人。与过去20岁左右就参加工作相比,现在年轻人硕士毕业差不多25岁、博士毕业近30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援引一组数据指出,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推迟,而退休年龄不变,不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如果在自愿、弹性前提下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使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发挥更多作用,将有利于释放新的人才红利,同时有意愿的劳动者也能增加收入。”郑秉文表示。 “未来发展的机会就是用素质换规模、用素质换结构。”原新说,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综合施策,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与优势。 趋势三:老龄化程度升,老年人口占比将超三成 人口老龄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人、占比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说,老龄化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挑战。尽管延迟退休年龄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问题,但是能够提高劳动参与率,让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大龄人员可以选择继续从事一定工作。 “‘50后’‘60后’及即将变老的‘70后’,是恢复高考后的直接受益者,越往后受教育程度越高。未来,大龄劳动者数量会更多、素质会更优,在完善稳定就业、劳动保障等政策下,他们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原新说。 趋势四:劳动力总量降,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 在人口经济学中,16至59岁人口被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占全部人口的61.3%。从总量看,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较大,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劳动力要素是决定经济长期走势的关键要素。”郑秉文表示,我国人力资源依然丰富,但着眼于潜力和后劲,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让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从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青年群体、大龄群体人数占比呈现一降一升态势。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上,匹配就业岗位能力最强的人口趋于相对减少。”赵忠表示。 在他看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属于客观发展规律。渐进式延迟退休,可以推动有意愿的大龄劳动者成为充实未来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平滑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曲线。
国家统计局9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受高温多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季节性上涨,同比涨幅继续扩大。具体来看,CPI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1至8月平均,CPI比上年同期上涨0.2%。 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6%。1至8月平均,PPI比上年同期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1%。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主要受高温多雨天气带动蔬菜价格快速上涨影响,8月CPI同比涨幅比上个月小幅扩大。不过,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国内工业消费品价格环比由正转负,旅游出行等服务价格也有走弱,核心CPI同比低位下行。PPI方面,受原油、铜、铝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以及国内定价的钢铁、水泥、煤炭价格持续回落影响,8月PPI环比跌幅加深,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当月PPI同比跌幅结束此前连续收窄过程。 食品价格上涨推动CPI继续上涨 8月份,受高温多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全国CPI环比季节性上涨,同比涨幅继续扩大。 从环比看,CPI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4%,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是拉动CPI快速上涨的重要因素。食品中,受夏季高温及局地强降雨天气等因素影响,鲜菜、鲜菌、鲜果和鸡蛋价格均有上涨,生猪产能去化叠加看涨预期偏强也带动猪肉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则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3%。其中,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国内汽油价格下降3.0%;临近开学出游需求有所回落,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季节性下降5.1%和0.7%。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CPI环比上涨0.4%,涨幅高于近10年同期平均值,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拉动。8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3.4%,也高于近10年同期平均水平。食品价格超季节性上涨,主要受夏季高温及局部地区强降雨等天气因素以及生猪产能去化叠加看涨预期因素影响。与此同时,非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3%,核心CPI环比也在下降,当前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政策还需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从同比看,CPI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2.8%,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51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21.8%,涨幅比上月扩大18.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价格由上月上涨5.3%转为下降2.7%;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6.4%,降幅略有扩大;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1.9%和3.6%。 “8月主要受高温多雨天气影响,蔬菜价格环比大幅上涨18.1%,涨幅比上月高出近一倍,远超季节性;价格同比则由上月的3.3%骤升至21.8%,大幅加快18.5个百分点。”王青表示,据测算,仅此一项就拉动当月CPI同比涨幅扩大0.37个百分点左右,连续两个月成为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贡献因素。另外,高温及强降雨天气也带动鸡蛋、水果价格快速上涨,这些食品价格的同比涨幅都有所扩大。 展望CPI走势,温彬表示,随着夏季天气因素逐渐消退,食品价格整体供应有保障,预计难以持续上行。如果国际能源价格回落,核心CPI则会受到内外需同步放缓的制约。后几个月,CPI有望随着翘尾因素回升而回升,但大幅上行的概率不大。 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PPI降幅扩大 8月份,受市场需求不足及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全国PPI环比、同比均下降,且降幅均较上月扩大。 从环比看,PPI下降0.7%,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0%,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连续两个月持平。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高耗能行业价格下降是PPI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4.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2.3%,石油煤炭和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2.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0.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1.2%。另外,数据显示,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价格上涨,其中,飞机制造价格上涨2.1%,工业机器人制造价格上涨0.8%,计算机整机制造价格上涨0.4%。 温彬表示,8月PPI环比降幅扩大,一方面,由于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受全球制造业回落等影响,需求因素下降导致原油、有色等国际定价商品降价;另一方面,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基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黑色金属、煤炭、非金属矿物等国内定价商品降价。 从同比看,PPI下降1.8%,降幅比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受当月PPI环比跌幅扩大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走高影响,8月PPI同比降幅较上月扩大1.0个百分点,这也是PPI同比连续第23个月负增长。”王青表示。 具体来看,当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0%,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1%,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8.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5.1%,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下降4.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3.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3.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下降3.0%,汽车制造业价格下降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下降1.2%,上述8个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下降约1.47个百分点,对PPI的下拉作用比上月扩大0.74个百分点。 温彬分析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将继续回落,而国内需求仍显不足,后几个月随着基数因素消退,预计PPI可能面临同比降幅扩大的局面,走出负区间仍需要一段时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农发行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农发行将深刻把握会议精神和相关部署要求,切实把全行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工作上来。 一是持续汲取奋进力量。新时代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不竭动力源泉。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行上下将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领悟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远谋划和战略考量,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系统把握全会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部署推进改革,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内容,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农发行将深刻把握《决定》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强化政策性功能定位,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针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加大改革创新和金融支持力度,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着力在构建与商业性银行有所区别、互为补充的差序格局中,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战略落地的工具、宏观调控的手段、政策扶持的渠道、引领市场的标杆等五大功能作用。 三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农发行将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健全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传达学习、明确目标、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考核评价、报告反馈的全流程工作闭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加强与驻行纪检监察组贯通协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努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守主责主业,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 《决定》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这是党中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方面新的改革举措,也对农业政策性银行支农履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农发行将继续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供给,以更加有力的服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强国建设。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夯实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根基。坚持“全粮”拓展、“全链”延伸、“全行”推进、“全力”担当,全力保障粮棉油购销储资金供应,进一步巩固农发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主力银行地位;持续加大对“两藏”战略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改造等,聚焦农机装备现代化、智慧农业、核心种源等领域推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构建新时期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新格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好用足31+7条倾斜政策,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大力支持补短板、促发展项目,确保年内脱贫县、重点帮扶县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增速,助力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二是聚焦强农惠农富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运用“千万工程”成功经验,积极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精准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持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大革命”、现代宜居农房建设、乡村风貌改善、乡村水电路气热建设、数字乡村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聚焦农田水利、防洪排水、水资源优化配置、城乡供水、水生态保护、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智慧水利等重点领域,突出支持国家水网建设。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扶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创新模式,择优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着力支持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冷链物流设施、各类乡村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聚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全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及其他区域发展战略落实落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力支持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密切跟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最新部署,持续完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差异化支持政策,增强同其他政策的相互衔接。 四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跨领域一体保护修复、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森林质量提升等项目,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支持森林“四库”建设,加大对农业生产废弃物及废旧物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生态保护治理和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拓展绿色金融低成本资金来源,积极申领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持续加大绿色债券发行力度。 三、深化政策性金融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活力 《决定》明确要求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农发行将坚持把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改革中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强国建设、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全力推进政策性金融改革任务落地。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以落实业务分类分账改革要求为抓手,健全业务分类分账管理体系,准确把握新产品政策属性、支持范围,建立完善政策性业务优先发展机制、信贷业务边界管理机制、自营性业务负面清单退出机制,持续增强政策性银行核心功能。制定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既要确保履职有力、担当作为,也要防止踩踏红线、盲目发展。 二是聚焦问题短板深化优化内部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眼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内部“八项改革”,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统筹性、综合性、一体化,贯通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系统性解决内控合规问题,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制度等刚性控制,推进财会管理数智化,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内部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加固风险管控堤坝,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化解处置力度,稳妥化解平台债务风险,确保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压实各层级风险管理责任,强化信贷全流程管理和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把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工具、措施等贯通到基层。进一步优化风险防控的能力和手段,持续向数字风控、智能管理、前瞻管控转变。深入推进“合规农发行”建设,提升外规内化质效,强化内部控制有效性。 四是大力发展农发行自身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引领数字金融建设,在数字服务、数字决策、数字管理、数字运营、数字监督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拓展集约运营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全需求覆盖、全系统参与、全流程处置的客户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度。加力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管理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对客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客户服务和管理水平。积极拓展小微智贷应用场景、优化服务模式,稳步推进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建好用好高效敏捷、开放共享的数字办贷系统,打造农发行数字信贷品牌。有序推进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数据治理,加快构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作者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近日,进出口银行成功在上海清算所、外汇交易中心发行了2024年第二期和第三期绿色金融债券,金额共计30亿元,获得了全市场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据悉,本次发行是进出口银行进一步推进绿色债券国际标准应用和发行方式创新,深度参与国际绿色金融统一标准建设的积极实践。2024年第二期绿色债券已认证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标准,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2024年第三期绿色债券已认证符合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CGT”)标准,是全市场首单通过报价方式发行的CGT绿色债券,对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开放发展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北京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报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2024年9月“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要求,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证监局,组织行业协会及辖内金融机构共同开展“金融为民谱新篇 守护权益防风险——金融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 9月1日,“金融集市”在北京金融街火热开启,现场热闹非凡,变身金融知识海洋,拉开了“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帷幕。 记者 张末冬 摄 9月1日至9月2日,“金融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之“金融集市”拉开帷幕。“金融集市”分为两个现场专场,并同步开放三个在线数字化专区。现场专场包括金融街购物中心专场以及金融街广场专场,共计30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地方金融组织分别在两个专场内开设展区。北京金融业凝聚行业力量,通过与消费者、投资者面对面交流,对“金融教育宣传月”进行宣传预热,开展视频展播、节目表演、咨询互动问答等活动,同时发放金融知识手册等消保知识宣传资料,普及金融理念,提升民众金融素养。 据了解,下阶段,北京金融监管局将以“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着眼民生需求的“小切口”,践行金融为民的“大格局”,共同携手汇聚行业力量,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向全社会彰显金融为民新风尚。具体来看,一是持续提升金融便民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教育直达基层群众。二是持续擦亮“金融伴我成长”首都金融特色教育宣传品牌。三是打造京彩线上阵地,拓展消保宣传新路径。 山西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报道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统一部署,山西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山西证监局、山西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组织全省金融业开展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 山西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全省金融业开展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图为9月1日,浦发银行太原分行开展“古建金融行 向权益出发”金融教育宣传打卡山西古建活动,邀请游客、市民朋友成为消保权益宣传使者,参与“消保明信片打卡”互动游戏。 记者 张末冬 摄 今年以来,山西金融监管局聚焦人民群众对金融知识的迫切需求,联合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等部门,组织全省银行保险机构开发制作基础金融知识教育宣传系列原创视频,64个视频涵盖银行保险机构96类业务,将专业晦涩的金融术语转化为老百姓看得懂的情节、听得懂的语言,在全辖银行保险机构营业网点面对面、点对点开展视频展播,在金融业务和服务前端精准化做好金融知识普及。 此外,山西金融监管局深入开展“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工程,并与强监管严监管、防风险守底线、促发展优服务有机结合,引领全省银行业保险业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企纾困、支农支小、扶贫扶弱、防灾救灾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便民的金融政策和产品服务,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惠商保”综合保险,精准匹配个体工商户经营实际和风险特点,为其财产、人身及第三者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 上海 本报讯 记者孙榕报道 9月2日,在上海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证监局、上海市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指导下,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联合举办以“金融为民谱新篇 守护权益防风险”为主题的2024年上海地区“金融教育宣传月”嘉年华活动。 9月2日上午,上海地区“金融教育宣传月”嘉年华活动在上海浦东新区举行,金融知识集市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学习、咨询。 记者 徐贝贝 摄 上海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綦相出席活动并在致辞时表示,上海金融监管局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监管”,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取得一定的工作进展。一是深入开展消保治理。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积极落实消保“一把手”工程,完善公司治理、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适当性管理,“全流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积极服务社会民生。开展“万企千亿”行动和首贷户“千企万户”工程,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推动普惠金融提质扩面。三是共建地方“大消保”工作格局。 在此次“金融教育宣传月”嘉年华活动中,举行了“担当新使命 消保县域行”上海地区活动发布仪式,聚焦“五大新城”,以地图拼图的形式展现上海金融教育宣传服务区域之“新”,点亮上海地区金融教育宣传全覆盖之路。此外,活动中还举行了农村金融教育工作站授牌及为行业金融知识宣讲团讲师授旗仪式,并通过金融知识宣讲、公安部门反诈脱口秀、合唱金融反诈歌曲等形式向金融消费者有效普及金融知识。活动形式丰富、特色突出、亮点鲜明,引起了热烈反响。 福建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报道 9月1日下午,以“金融为民谱新篇 守护权益防风险”为主题的2024年福建“金融教育宣传月”启动活动在福州举行。 活动现场,福建金融监管局向公众展示了2024年以来金融消保监管方面的工作成效。17家金融单位在活动现场布展宣传,围绕普及金融知识、传播金融正能量,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增强金融安全意识,倡导理性消费理念、树立价值投资观念等重点,通过设置互动打卡区、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对现代金融的理解和认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更好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福建金融监管局以及福建省信和消保中心、福建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还设置了金融消费维权咨询台,悉心接待群众的咨询投诉。 本次启动活动标志着“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拉开序幕,全省各级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还将结合当地特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同时,将开展“担当新使命 消保县域行”专项活动,把宣传教育进一步向县域延伸。 湖北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报道 9月1日上午,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湖北启动仪式暨金融业“为民办实事”暖心工程推进会在武汉市首义广场举行。来自近百家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机构及行业组织齐聚现场,通过开展金融知识宣讲、合唱金融反诈歌曲、播放专题视频以及现场教育宣传等形式,面向金融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答疑解惑。 本次活动将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和在行业内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相结合,金融教育线下活动和线上传播相结合,面向人民群众普及反诈防非知识和理性投资知识,重点突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侵害、金融惠民利民措施等宣传,提升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面向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大力培育和弘扬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开展行业诚信建设,推动金融行业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此次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重点任务,本次活动还面向社会公众发布了湖北金融业2024年“为民办实事”系列举措范例。 重庆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报道 9月1日,重庆金融监管局辖内各金融机构发挥教育宣传主体责任,线上线下全面启动“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其中,依托县域设立的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开展首次集中宣传,面向三峡库区、革命老区等县域基层一线开展宣传活动。结合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设置特色金融知识教育宣传点和打卡点,吸引群众在打卡中获取金融知识。近日,重庆接连出现高温天气,金融机构还为客户送祛暑茶、为环卫工人和村民送印有反诈宣传语的草帽等。 据了解,接下来,重庆金融监管局将紧扣“监管+机构”“教育+实事”“线上+线下”三大结合,积极统筹协调多方资源,细化活动方案,合力打造金融集中教育品牌月。 重庆金融监管局将以本次“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积极发挥监管机构的引领作用,全面动员金融机构积极结合自身行业特色、资源优势、群众需求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以教育活动为切入点、金融为民为出发点,促进行业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切实提升金融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全国政协2日在京召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王沪宁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人民政协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要聚焦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重要部署,聚焦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重要改革任务,深入调研议政,积极协商建言,加强民主监督,助力相关改革部署更好落实落地。要宣传阐释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讲清楚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引导各方面增强对中国经济和投资中国的信心。 近100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会议,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负责同志介绍专题调研情况,21位政协委员发言,围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协商建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会议,现场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并讲话。何立峰表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对外开放决心和自信,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挑战,扎实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改革举措,全力抓好组织实施,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主持上午的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周强、苏辉、穆虹、咸辉、王东峰、蒋作君、何报翔出席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同政协委员协商交流。
8月2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实施国务院办公厅《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北京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扩大试点座谈会。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我国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充分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科技金融基础扎实、客户资源丰富、风险识别能力较强、产品体系相对完善等优势,促进资金加速向新质生产力流动。要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保险机构助力科技创新路径,着力畅通“资金—资本—资产”循环。要指导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练好内功、强化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专业水平。要健全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不断增强风控有效性。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做好优质项目储备,按照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要求,为不同成长阶段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争取更多项目尽快落地,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在首都取得新突破。 会议指出,近年来,北京市围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健全多层次科创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多维度科创金融支撑体系,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开展股权投资试点基础扎实、优势突出。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持续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因地制宜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成果,为下一步在全国扩大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作了发言。相关金融机构介绍了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和做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工作情况。部分新质生产力北京代表企业介绍了企业发展情况,并对金融服务需求提出意见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北京市副市长孙硕以及工商银行廖林、农业银行谷澍、中国银行葛海蛟、建设银行张金良、交通银行任德奇等参加会议。
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多年的国有大行审计业务,正迎来新的模式。 近日,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陆续确定了2024年的审计机构。与往年不同的是,“‘四大’主审+本土事务所参审”的新模式代替了过去由“四大”垄断的局面。立信、天健等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首次有了部分参与国有大行金融审计业务的机会。 邮储银行8月下旬审计招标结果显示,该行2024年至2028年会计师事务所选聘采购项目分为“包1”和“包2”。“包1”为主审会计师事务所,“包2”为参审会计师事务所,第一中标候选人分别为毕马威和天健。 此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也都确认各自的2024年审计机构,主审机构均为安永,国内本土事务所龙头立信则以参审的方式承担未有国际业务的子公司、分公司审计。 “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金融审计市场正在逐步向着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高质量阶段发展。新的模式既可以利用‘四大’在国际审计领域的专业经验和优势,又能借助本土事务所在国内市场的深入了解,为国有大行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审计市场整体发展,提升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六大国有银行的审计工作被“四大”包揽。虽然国有金融企业存在强制轮换年限要求,但国有大行轮换会计师事务所也只是在“四大”里进行选择。 近来,随着“四大”中部分事务所服务的企业种种财务乱象曝光,事务所审计操守遭到质疑。受恒大事件影响,普华永道遭受声誉危机。2023年3月,德勤因华融事件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总额2.1亿元,其北京分所被暂停经营业务3个月。普华永道和德勤在中国审计市场迅速失去大量客户。 此后,“四大”变“二大”的声音在市场上不绝于耳。同时,审计“双寡头”的垄断风险被不少业内人士提及和关注。一些专家认为,“主审+参审”的模式或将更快铺开,这一模式是打破壁垒、防止垄断风险的相对较优选择。 杜阳表示,下一步,要继续保证审计质量,防范潜在风险。因此,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一新模式的运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确保金融审计的新模式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目前来看,在六大国有银行中,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已参与了其中3家的年报审计业务。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采用“主审+参审”新模式,值得市场期待。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深化改革。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加快,金融领域持续创新,金融体系复杂度、开放度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加快金融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必将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开辟金融工作新局面。 深刻认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我国已经是金融大国,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融强国应当具备“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的目标要求,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为加快补齐补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短板弱项,迫切需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除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卡点堵点,加快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推动我国金融由大变强。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在改革进程中探索出来的,也必将在改革实践中继续开辟广阔前景,越走越宽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必然要求。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的风险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必须在有力有序有效处置风险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形成和处置中暴露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监管问责,健全金融法治,筑牢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把该扎的篱笆扎牢、该建的防火墙尽快建起来,不断提升金融业抵御风险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要继续以改革为牵引,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堵点难点,把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上来,聚焦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上来,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纵观历史和现实,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坚持和用好以开放促改革这一改革开放40多年形成的基本经验,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同时,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加强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以更高水平风险防控保障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当把握的重要原则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领导体制、金融监管体制等进行了一系列重塑性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八个坚持”的基本要义,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注重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 坚持守正创新。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前进。同时,要顺应金融改革发展新的实践要求,深化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把准改革的方向、路径和重点,该改的、能改的切实改好、改到位,该突破的坚决突破,着力在金融领域推进和形成新的重大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改革因问题倒逼而产生、为实现目标而推进,改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向着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当前,金融领域仍面临风险隐患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必须锚定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要求,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征和经验。金融体制改革涉及金融调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必须有效做好各方面改革的平衡和衔接,统筹推进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工作,努力实现最大整体效果。同时,必须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中进行定位和谋划,加强金融体制改革与财税、科技、产业、区域、社会等其他相关领域改革的协调衔接,使各领域改革紧密协同、相互促进。 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金融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必须始终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坚持稳字当头,重大金融改革要充分评估、审慎决策、稳健实施,特别是风险防范举措要同步谋划、周密部署。同时,要积极进取,把该立的抓紧立起来,对看准了的改革压茬推进、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决落实。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着力打造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和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坚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推动兼并重组、实现减量提质,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防止无序扩张。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在防风险、强监管的基础上,促进信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各类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货币、外汇市场改革发展,稳慎有序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让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金融产品更多走进寻常百姓家。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统一金融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清算规则制度。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格局。加强交易监管,严肃查处操纵市场、恶意做空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投资端改革,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标准统一。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健全债券发行、交易和管理制度,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例关系。 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决策部署,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统筹协调把关作用,以及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作用。坚持既管合法更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健全监管兜底机制,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以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硬约束制度,设定清晰的整改期限及具体整改要求。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隔离的“防火墙”。 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持做强制造业。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的研发、投资、推广运用。持续完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投入,支持牢牢端稳粮食饭碗、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保留必要的现金等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提升金融监管科技水平,提高数字化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力。健全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的统计口径和考核评价制度,发挥好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相关规则,精简限制性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规范境外投融资行为,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强化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机制,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全口径外债监管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制定金融法,作为金融领域的基本法,与其他金融法律法规共同构成比较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不断适应金融发展实践需要,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建立定期修法制度。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健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法律工具箱。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8日 09 版)
今年以来,受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2023年基数、2023年年中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财政收入低位运行。8月26日,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同比下降2.6%,扣除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 分税收和非税收入看,1至7月,全国税收收入111240亿元,同比下降5.4%;非税收入24423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税收收入下降,是受到上述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 在财政支出方面,1至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63亿元,同比增长2.5%。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454亿元,增长4.3%;教育支出23115亿元,增长1.1%;农林水支出13350亿元,增长8.2%;科学技术支出5165亿元,增长3.8%。 财政收入增长有支撑重点领域支出有保障 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下降5.2%,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影响;国内消费税增长5.5%,主要是成品油、卷烟、酒等产销增长带动;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1.8%,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态势基本吻合;个人所得税下降5.5%,主要是受去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翘尾减收等影响;出口退税12824亿元,同比多退1632亿元,有力支持了外贸出口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月度财政收入,特别是月度个别税种收入同比波动较大,因此对1至7月累计财政收入的变化进行分析,更能体现当前财政收入整体形势。总体来看,1至7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下降2.6%,降幅较前值收窄0.2个百分点;扣除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较前值回落0.3个百分点。这背后是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实施较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方面,全国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6万亿元。 在财政支出方面,财政资金向发展紧要、民生急需领域倾斜,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1至7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454亿元,增长4.3%;教育支出23115亿元,增长1.1%;农林水支出13350亿元,增长8.2%;城乡社区支出11589亿元,增长7.2%;交通运输支出6559亿元,增长0.5%;科学技术支出5165亿元,增长3.8%。 谈及下半年财政收支运行形势,上述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后几个月,随着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再加上特殊因素影响逐步消退,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支撑。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还回应了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以及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情况。 2023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关于“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决策部署,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多更实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据介绍,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了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按照“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统筹各类资源,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 “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该负责人说。 此外,在专项债方面,1至7月,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7749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建设,发挥了专项债券资金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