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抚顺: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项目建设01-28
1月2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高键主持召开全市一季度开复工项目专题调度会议,听取各县区、各项目专班和要素保障部门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困难问题。他强调,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键指出,要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抓投资、上项目作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中之重。县区和部门要密切沟通、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推动新建续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投资进度。县区和开发区要自我加压,提升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扎实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保障工作,为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市直部门要更加积极有为,主动走进企业,提前介入项目前期,高效规范做好能评、环评、安评等工作,全力破解用地、融资等难题,努力做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 高键强调,要围绕《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持续做好项目策划工作,储备一批具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项目前期会商研判机制,提升政策供给精准度,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抓住国家适度超前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机遇,加大“两新一重”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快形成投资实物量。 高键强调,要紧盯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周调度、月评估、季观摩、半年考评奖惩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定期向市委报告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要更大力度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地企深度融合,鼓励企业新上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全力做好节日期间生产要素保障,确保企业连续生产、安全生产,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市领导李宏德、纪政、杨军、王金华、朱祥霖、孙静、宋一甲、蒲信子参加会议。
去年我市外贸同比增长32.5%01-28
记者 徐中元 1月25日,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2021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5%,增幅高于全国1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9个百分点,增幅全省排名第6位。 在对外贸易中,我市保持外贸出口占主导地位,出口额占外贸总额比重达86.1%,贸易顺差超35亿元。全年外贸出口主要产品有石蜡、塔式起重机、烷基苯、石墨电极、钢铁、蜡烛、服装及化工产品等,主要出口市场为墨西哥、美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进口主要产品有铁矿砂、软木及木材、机电产品等,进口主要国家有德国、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美国等。 近两年受国际疫情影响,境外企业开工率不高,全球大宗商品和工业产品供应有所下降。在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我市率先组织企业复工复产,企业订单量较过去明显增加,同时企业在2018年和2019年参加广交会等展洽会、博览会活动中结识的新客户,有一部分在2021年转成订单客户。此外,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上涨也提升了我市进出口额的增加。
《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答记者问01-27
为完善反洗钱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印发《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发挥反洗钱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国内金融业务发展创新、国际反洗钱标准不断变化,现行《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发挥反洗钱在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等领域中的作用。 二、制定《办法》的意义是什么? 一是制定《办法》有利于顺应金融行业发展,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出现一些新挑战,为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需要通过制定《办法》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加强反洗钱监管。二是制定《办法》有利于践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理念,提升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水平。当前,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工作未充分体现“风险为本”理念,需要进一步强调基于风险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在防范利用金融体系从事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制定《办法》有利于接轨反洗钱国际标准。反洗钱国际评估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明确对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 三、《办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一)调整《办法》名称、体例及适用范围。 一是在规章名称及正文中使用“客户尽职调查”一词取代“客户身份识别”;二是总则部分突出强调“风险为本”的基本原则;三是将第二章客户尽职调查分设“一般规定”和“其他规定”两节,分别明确客户尽职调查一般性要求,和特殊情形下尽职调查要求;四是完善并扩大《办法》的适用范围,增加非银行支付机构、理财公司以及各类新增的金融机构。 (二)将“风险为本”要求贯穿到《办法》中。 一是要求义务机构建立清晰的客户接纳政策;二是完善并强调持续尽职调查规定,要求将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入持续尽职调查的要求中;三是增加关于强化尽职调查和简化尽职调查的要求,明确适用情形以及相应的措施;四是根据各金融行业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状况,完善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支付、信托、资产管理等行业的客户尽职调查要求。 (三)补充完善客户尽职调查的相关要求。 补充完善电汇、受益所有人识别、通过第三方开展尽职调查、代理行、高风险国家或地区、新技术(非面对面开展业务)、寿险受益人识别、客户尽职调查兜底要求以及核实身份的时机等相关要求。
三部门发文明确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具体要求01-27
  记者26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为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日前联合印发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并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出现一些新挑战,为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需要通过制定办法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加强反洗钱监管。   据介绍,办法完善了金融行业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明确各金融行业客户尽职调查具体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对高风险情形强化尽职调查,允许金融机构对评估出的低风险业务、客户采取简化尽职调查措施。办法要求补充完善客户尽职调查的相关要求,并提出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的具体要求。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反洗钱国际评估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明确对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制定办法有利于与反洗钱国际标准接轨。(记者吴雨)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1月20日在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01-26
  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1月23日上午在辽宁人民会堂胜利闭幕。   闭幕大会的执行主席是:张国清、胡玉亭、张雷、孙轶、孙国相、崔枫林、张铁民、康捷、杨关林、杨忠林、于言良。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有:李乐成、周波、夏德仁、刘慧晏、刘奇凡、于天敏、王新伟、王健、熊茂平、梁平、张立林、张成中、胡立杰、陈绿平、姜有为、王明玉、郝春荣、高涛、郑青、李成林。   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主席团常务主席张国清主持。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应出席代表590人,出席大会的代表525名,符合法定人数。   大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李乐成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选举刘奇凡为辽宁省监察委员会主任,选举张雷为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补选于国安、王凤波、史建新、吕凤军、李建平、段君明、董天仁、董理、曾晓非为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随后,会议采用按电子表决器的方式,通过了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和人事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依次通过了《关于接受孙轶辞去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请求的决定》《关于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辽宁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关于辽宁省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的决议》《关于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各项表决结束后,根据《辽宁省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的规定,新当选的省政府省长,省监委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了宪法宣誓。宪法宣誓由李乐成领誓。   张国清在讲话中指出,在全体代表和与会人员共同努力下,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开出了高质量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是一次凝心聚力、民主团结、催人奋进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共赴振兴的大会。各位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庄严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建言献策,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张国清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去年党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断开创新时代辽宁人大工作新局面,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张国清强调,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将“两个确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和指导人大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坚持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及时跟进到哪里,人大职能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全省各级党委要把人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完善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充分发挥在人大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张国清指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发出了奋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的全面动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履职尽责,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要围绕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强化法治供给,加快制定和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通过“小切口”立法、“小快灵”式立法,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增强监督的刚性和实效,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工作,建立全链条闭环监督机制,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最紧迫、最突出、最现实的任务,要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以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全省各级干部、各级人大代表要多深入企业、多围着企业转,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共同珍惜市场主体,共同呵护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让市场主体感受到辽宁是一块创新创业的沃土,感受到在这里发展有土壤、有阳光、有养分。   张国清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密切加强同代表的联系,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引导代表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切实推动提高办理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人大代表要模范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不忘初心使命、不负人民重托,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积极为辽宁振兴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国清要求,要牢牢把握“四个机关”的定位要求,全面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自觉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要积极探索完善更富时代感、更具实效性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要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履行法定职责、遵守法定程序,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治生态就是我们自己,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开放形象就是我们自己,改变辽宁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全省各级干部、各级人大代表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应变求变、奋发图强,以不一样的我们,重塑一个不一样的辽宁。   李乐成在表态发言时说,大会选举我担任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我深切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信任和重托,感恩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培养与厚爱!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坚守初心、担当作为,全身心投入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火热实践。我将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以张国清书记为班长的省委坚强领导下,和同志们一道,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一是坚定信仰信念,永葆忠诚本色。深学笃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辽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勇于担当作为,推动振兴实践。团结带领省政府一班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胜不休、善作善成,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构建抓执行、抓落实“闭环”,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推动辽宁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三是坚守为民情怀,增进民生福祉。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四是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履行职责,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全省人民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五是严于正心律己,做到清正廉洁。坚决扛起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胜利闭幕。
稳增长亮实招 各地纷纷扬鞭催马01-24
     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稳外资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25条措施,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发展   上海:印发《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预先安排今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初步计划   福建:印发《2022年一季度“开门红”工作方案》,从农业、工业、投资、消费等方面出台九大措施   浙江:发布扩大有效投资政策二十条,要求确保今年省“4+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   超前!超力度!今年刚刚起步,地方纷纷出招稳增长。   “传统基建+新基建+制造业”多方扩投资,数万亿元重大项目集中上马,部署全面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出台全链条稳外资新政……地方新一轮稳增长政策“组合拳”,为今年经济稳中求进夯实基础。   扩内需政策持续发力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扩大内需是关键。开年以来,地方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拿出实招硬招。   福建省日前印发《2022年一季度“开门红”工作方案》,从农业、工业、投资、消费等方面出台九大措施。浙江出台稳进提质“五大政策包”,即扩大有效投资、减负强企、科技创新、“两稳一促”、民生保障等。湖南日前印发《湖南省“十四五”内贸流通发展规划》,部署全面推动消费扩容升级。此外,各地围绕消费重点领域集中发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数字文化等消费新业态,一系列相关举措落地。   扩大投资是各地稳增长重要抓手。1月17日,浙江发布扩大有效投资政策二十条,要求确保今年省“4+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1月18日,上海印发《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预先安排今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初步计划,计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   与往年相比,今年各地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部署更早,力度更大。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密集出台稳增长政策符合中央对于今年经济“稳增长”的总体基调,也符合“今年年初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的目标与预期,表明各地都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罗奂劼说,当前经济面临三重压力,稳增长的任务较为艰巨。为了使全年经济平稳运行,必须尽早开始加大稳增长的执行力度。考虑到去年一季度基数很高,因此今年开年就发力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基数效应。   地方两会传递加码稳投资信号   目前正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也传递出加码稳投资的信号。   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下调了今年经济增速目标,但明显上调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比如,河南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由去年的6%上调至10%,西藏由去年的5%上调至12%,安徽由去年的9%上调至10%以上。   多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并对相关政策部署着墨颇多。从投资方向来看,传统基建、新基建和制造业都是发力重点。   重庆表示,抓好基础设施投资放量,深入实施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聚焦“两新一重”、城市更新、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河北强调,狠抓重大项目,聚焦“两新一重”、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等十大重点领域,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   “今年稳增长政策的重心之一是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央地出台了一系列稳投资政策,将对上半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形成良好支撑,也有利于将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水平。”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   地方基建投资热情高涨。上海、浙江、河北、安徽、湖北、贵州、山东等地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达数万亿元。   在罗奂劼看来,固定资产投资有望成为一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去年四季度大规模发行的专项债都将体现在今年的实物工作量之中,各地的项目资源也会在今年展开,从而推动基建投资超预期增长。   多地出台稳外资稳外贸升级版政策   稳外资稳外贸也是地方政策着力点,近期多地陆续出台一揽子政策护航外资外贸“开门稳”。   北京日前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稳外资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25条措施,进一步提升北京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投资便利化,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发展。北京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举措是全链条、综合性的稳外资政策。   为实现利用外资一季度“开门红”,福建近期从鼓励企业加快到资、加快签约项目推进、数字化招商、正向激励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5条措施。   各地也积极创新方式稳外贸。浙江开发了全国首个“海外仓”数字应用——海外智慧物流平台,支持企业用好海外仓开拓国际市场;山东提出实施外贸固稳提质行动等扩需求稳增长“十大行动”。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对记者表示,去年中国外贸增速达两位数,超出很多人预期。今年中国仍然可能迎来外贸“开门红”,以两位数增速增长,呈现进口、出口均好的局面。(记者 梁敏 陈芳)
多地房贷利率跟随LPR下调 有银行首套房贷利率最低降至4.9%01-24
  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等多地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已经相应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有银行下调了上浮基点,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最低降至4.9%。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非所有房贷客户都能马上享受到下调后的利率。新增房贷普遍可以按照最新的LPR利率计算,存量房贷则要看购房者的重定价日。   多地房贷利率下调   《证券日报》记者以购房者身份咨询了北京地区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在内的11家银行的多个网点。上述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均已降至5.15%、二套房贷款利率降至5.65%,分别跟随5年期以上LPR一同降了5个基点,但加点幅度未变,自2019年LPR改革后始终执行首套在LPR基础上加55个基点、二套加105个基点的标准。   《证券日报》记者致电上海地区多家银行支行了解到,目前这些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已降至5%以下,为4.95%,二套房贷款利率为5.65%。其中房贷利率随LPR下调了5个基点,加点幅度未调整。   事实上,亦有多地银行对房贷加点部分进行了下调,但加点利率部分根据各地区房地产情况及各家银行房地产贷款策略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广州房贷利率差异化定价特征更明显。据了解,此次LPR调整之后,广州首套房贷款利率集中在5.5%至5.6%之间,二套房贷款利率5.8%,其中房贷加点部分仍会参考客户资质与楼盘(新房)合作情况。   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某支行个贷经理告诉记者,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最低可申请4.9%,除了LPR下降的5个基点之外,加点利率部分也较此前下降了15个基点。   《证券日报》记者从苏州地区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部分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已经降至4.95%,二套房贷款利率降至5.5%以下。   根据贝壳研究院重点城市主流房贷利率数据,2022年1月份受监测的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56%,二套利率为5.84%,均较上月回落8个基点。其中59城房贷主流利率环比下调,较上月增加19个,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等重点城市房贷利率均下调。   LPR调整影响几何?   值得注意的是,5年期以上LPR下调对新增和存量贷款的影响不同。新增房贷普遍可以按照最新的LPR计算,即可享受LPR下调的红利,降低购房成本。但存量房贷则要看购房者的重定价日。   北京某国有大行个贷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2021年1月份开始实施,银行都集中将存量房贷批量转化成LPR。转化成LPR定价模式后,房贷一般会一年调整一次,至于调整的日期是多少,不同银行规定不一样,有的银行是在合同签署日调整,但大部分银行则是从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调整。这意味着2023年1月份,很多人的房贷将会迎来新一轮调整。   他进一步介绍:“对于已贷款的购房者来说,在1月20日之前已经完成今年重定价的存量房贷,需要等到2023年1月1日重定价时调整。但对于在2022年1月20日以后完成贷款的新购房者,则会立刻享受到利好。”   “此次LPR调降,对于房地产市场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提振楼市的景气度。”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房企角度看,中长期贷款资金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进而鼓励房企愿贷敢贷。从购房者来说,房贷利率成本进一步下调,将进一步激活合理住房消费需求。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2年货币环境稳健偏宽松的基调基本确立。作为房贷利率基准锚的5年期以上LPR下降,代表着居民住房按揭贷款成本降低,有助于提高居民购买力,释放住房消费的同时也带动其他生活消费。预计年内购房信贷环境保持相对宽松,支持合理住房消费需求的释放,带动市场量价向中枢回归。
A股体量正接近我国GDP总量 资本市场突出服务稳增长01-20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21年GDP超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在这样优秀的经济底色之上,2021年的资本市场股债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沪深市场481家企业首发上市,同比增长22%;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共361家企业首发上市,超过全市场总量的七成,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546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IPO和再融资规模合计达1.5万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5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达到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31%。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达到6.1万亿元,同比增长62%。A股年度日均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5%;上证综指年内振幅12%,波动率为历史最低,全年共实现股债融资超10万亿元,股债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量质双升。   从全球市场来看,我国股市市值排名世界第二,A股市场体量正在日益接近我国GDP总量,表现出日益增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外资保持稳步流入,全年外资净流入A股市场3846亿元,为过去5年最高水平。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我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日益相匹配。   推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更加积极的结构性变化,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2021年市场感受颇深,资本市场正在完成进一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以及更符合注册制要求的革新,基础制度建设交出亮丽成绩单。比如,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迈出重要步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取得积极成效,高风险公司持续压降,常态化退市机制加速形成;贯彻中办、国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落地,首例“康美案”判决赔偿投资者24.59亿元,在健全法治、完善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和加强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增强了广大投资者的获得感。   资本市场的发育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必然会经历一个在探索中前进、不断演化的过程。证监会提出,在改革发展监管实践中,要深化对做好资本市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坚持政治引领,进一步加强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要遵循经济金融发展规律,坚持用改革的思路来破解发展难题、稳定市场预期,激活市场发展动力和内生稳定机制,既体现成熟市场一般发展规律,更要契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发展之路,把握好“四个统筹”,在综合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统筹“稳”与“进”。“稳”是基础、是大局,“进”是目标、是方向。证监会提出,今年的资本市场工作,要努力实现“三稳三进”。“三稳”即突出市场稳、政策稳、预期稳。“三进”即在改革、开放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要体现“进”,以进促稳、以进固稳。   统筹发展与安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矛盾。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金融风险的易发高发期,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同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始终做到“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   统筹当前和长远。要以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契机,加强资本市场战略性基础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思考,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统筹全局与细节。坚持从全局看、从细节办。2022年要坚持稳字当头,切实维护市场稳定运行。加强宏观研判。继续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切实维护期货市场平稳运行。大力推动投融资总体平衡。抓紧出台公募基金管理人监管办法,稳步扩大权益类基金供给,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   抓好主板改革这个重中之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改革将有很多“硬骨头”要啃,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把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办好办稳。   证监会强调,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注册制改革有“四个重点”:统一注册制安排并在全市场推行,统筹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推进基础制度改革,以及完善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   突出抓好主板改革这个重中之重,集全系统之力抓好改革落地。落实好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要求,督促发行人、市场主体等各相关方全面适应注册制的要求,推动形成有利于全面实行注册制的良好市场生态。   进一步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安排。以试点注册制现行规则为基础,整合制定统一的IPO注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快形成科学完备的注册制制度体系。注册制改革后,公司数量持续增加,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公司业态和治理模式更加复杂,这对公司监管的精准性、针对性、及时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2年要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抓协同增合力,着力在公司监管、机构监管、稽查处罚、科技监管四个方面实现监管转型。要健全发行上市立体化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同时,加强科技监管建设,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个更加突出”服务稳增长   2022年,中国经济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证监会表示,2022年要把稳增长、防风险放到突出位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突出“稳增长”,不断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就要更加突出找准资本市场定位和发力点,研究出台更多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措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实现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形成良性循环;更加突出市场功能发挥,统筹推动量的稳步提升和质的持续优化;更加突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挥资本市场“晴雨表”作用。   服务稳增长将稳定外资信心和市场预期,有利于防范外资大进大出风险。证监会强调,要坚定对外开放,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主动、稳妥应对中概股风险。继续坚定、有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依规在境外上市。   风险防范方面,要引导资本规范发展,强调行业监管与证券监管要形成合力;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包括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监管真空。强调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畅通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稳步推进私募基金风险分类整治。深入开展“伪私募”“伪金交所”整治,加强分工协作,消除监管真空。   同时,持续加强资本市场法治供给,进一步推动完善基础法治建设。推动期货和衍生品法出台。配合做好公司法、破产法修订,扎实推进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制定,切实增强打击证券违法犯罪活动合力,不断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体系。   当前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窗口期。这是一场基础性、深入性、长期性的改革攻坚战,将为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夯基垒台、积蓄力量,将助力提高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度,有力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政策如何发力?贷款投向哪些领域?汇率走势如何?——央行相关负责人详解当前金融热点01-20
 我国2021年主要金融数据日前出炉。去年我国信贷投向哪些领域?今年金融政策走向如何?汇率走势又将怎样变化?在国新办18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有关情况,回应市场热点。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当前重点目标是稳,政策要求是发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当日在发布会上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做到以“进”促“稳”,不利于“稳”的政策不出台,有利于“稳”的政策多出台。   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统筹做好跨年度政策衔接,去年下半年以来推出一系列举措:两次全面降准落地共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两项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项工具落地,引导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5个基点……   在政策发力下,2021年我国主要金融指标继续保持有力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水平。   刘国强介绍,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人民银行将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积极进取,注重政策靠前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今年开年,人民银行已经推出相关举措,强化跨周期调节,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1月17日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和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下降了10个基点,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有市场人士认为,本周以MLF作为报价基础的LPR或将相应下调。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LPR会及时充分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有力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稳固   2021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1.2个百分点。有人疑虑:这是否意味着当前贷款需求正在减弱?   “从历史规律来看,12月往往是贷款小月。2021年12月贷款力度与疫情前年份相比仍是增大的,体现了政策靠前发力的成效。”孙国峰介绍,2021年新增贷款在上年基数较大的背景下进一步同比多增,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数据显示,2021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0.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超过4400万户。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中长期资金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   此外,在房地产领域,近期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市场预期稳步改善。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2021年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9月末提高了0.3个百分点。2021年四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7734亿元,同比多增2020亿元,较三季度多增1578亿元。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常态   过去一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引发市场关注。如何看待汇率波动?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主要由市场决定,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孙国峰表示,弹性增强、双向波动,是人民币汇率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的体现,也有利于促进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刘国强坦言,短期观察人民币汇率的难度增大。原来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的互动比较有规律,经常出现“跷跷板”,美元升一点,人民币就相对贬一点。但2021年出现了多次美元走强、人民币更强的情况。   不过在他看来,这看似难以理解却又在情理之中。去年我国经济增长较快,贸易顺差较大,尤其是前期市场预期较好,支撑了人民币走强,这就导致短期出现了美元强、人民币更强的情况。   刘国强表示,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出现持续单边升值或持续单边贬值。我国宏观调控有度,没有“大水漫灌”,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可能在短期偏离均衡水平,但从中长期看,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会对偏离进行纠正。
为中小微企业保“价”护航 深圳证监局开出期货“药方”01-20
 5784亿元   2021年以来,深圳期货机构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3000家次,促成套保规模5784亿元,同比增长42%   中小微企业被称为经济“毛细血管”,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在发展过程中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对此,深圳证监局指导辖区期货公司“对症下药”,助力中小微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箱”管理风险。   2021年以来,深圳期货机构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3000家次,促成套保规模5784亿元,同比增长42%;通过场外衍生品业务累计服务中小微客户134家,累计为384亿元大宗商品保“价”护航;通过仓单业务累计为2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近50亿元。   深圳证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力度引导期货经营机构贡献期货智慧,为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保“价”护航。   解资金周转“燃眉之急”   2021年以来,疫情缓解、经济复苏改善了企业经营,但中小微企业面临“甜蜜的烦恼”——业务增长加大资金周转压力。   “辖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雪中送炭,以供应链原材料代采服务、基差贸易为抓手,有效满足企业临时资金需求。”深圳证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深圳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通过仓单业务(含代采购)累计为2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近50亿元,与中小微企业开展基差贸易额逾320亿元。   以钢铁行业为例,行业下游企业长期面临资金回笼周期长、金额大、周转难的困境。对此,中信期货旗下风险管理子公司中信寰球商贸采用预付款代采购业务模式嵌入钢材产销供应链条,与上游钢厂签订采购合同,由上游钢厂组织生产分批发货,同时与下游客户签订销售合同,下游客户依据经营需求分批打款提货。   2021年中信寰球商贸与重庆、河北、上海等地优质钢厂展开合作,钢厂预付款代采购业务持续增长,为下游累计采购热卷板超过10万吨,合同规模近7亿元。通过代采购模式,钢材产业链下游中小企业预付资金等痛点得到有效解决,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客户采销渠道更加稳定。   “仓单回购+期货点价”服务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在库融资。2021年初,平安期货旗下风险管理子公司平安商贸为上海某中小铝锭贸易商制定“仓单约定购回+期货点价”服务方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改善中小微企业“脆弱”体质   原材料价格上涨、产成品价格波动加剧给中小微企业经营带来挑战。深圳期货公司及风险管理子公司强化“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尤其是通过期权“价格保险”帮助企业实现低成本套保,为改善中小微企业“脆弱”体质开出良方。   2021年深圳期货公司及风险管理子公司通过场外衍生品业务累计服务企业近300家,其中中小微客户占比45%,累计为384亿元大宗商品保“价”护航;通过“保险+期货”项目服务中小微企业63家,实现赔付金额1311万元;为120家企业提供外汇风险管理服务,其中15家为中小微企业,比上年增长50%。   “保险+期货”有效助力中小农企低成本锁定销售利润。2021年以来,随着鸡蛋供给增加,为防范后市鸡蛋价格下跌风险,招商期货、金瑞期货旗下风险管理子公司积极参与“保险+期货”项目,采用亚式看跌期权分别为2家蛋鸡养殖企业进行鸡蛋库存保值,累计为近3500吨鸡蛋提供超过3200万元保障。项目帮助企业减少逾60%的预期损失。   深圳期货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广度、深度日益拓宽和加深,逐渐由过去的“点对点”服务个别企业,过渡到深入产业链精细化服务,“由点及面”助力产业链固链、补链、强链。   如针对深圳大量珠宝加工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规模小、资源有限、供货渠道不稳定的发展难题,五矿产业金融提供创新远期定价方式、授信评估体系、灵活点价提货等服务,为珠宝加工企业提供稳定、价优货源。服务的深圳珠宝加工中小微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1家稳步增长至2021年的75家,企业销量累计125吨,销售额约6.6亿元。   引导中小微企业“健身强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深圳期货公司发挥“外脑”作用,从期现货业务流程到内控管理制度,从风险管理架构到人员系统培训,帮助企业搭建起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2021年,深圳期货公司指导533家次企业构建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其中中小微企业289家,比上年增长75%;围绕企业风险识别和内控管理等主题,深圳期货公司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培训活动406场,累计直接服务企业3363家次。   以五矿期货为例,公司旗下风险管理子公司五矿产业金融指导一家从事原材料贸易的企业择机通过期权构建风险管理方案。2021年该企业累计进行6次场外期权交易平滑市场风险,逐步实现扭亏为盈。
2021年关键经济数据出炉,释放哪些重要信号?01-18
 17日,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正式出炉:国内生产总值超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这份“成绩单”释放了怎样的信号?“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梳理。   GDP同比增长8.1%: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21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1%,一至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8.3%、7.9%、4.9%、4.0%。按两年平均算,分别增长4.9%、5.5%、4.9%、5.2%。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对此评价:“经济较快增长”“运行总体平稳”。他表示,这一增速高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6%以上的预期目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说,在全球疫情冲击下,我国依然能保持这样的增速非常不易。尽管经济增速逐季放缓,但四季度两年平均增长率比三季度还要高,反映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稳”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专家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预计一系列政策部署将有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人均GDP超1.2万美元: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都持续提高   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   宁吉喆表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都持续提高,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他同时指出,应清醒看到,我国人均GDP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下限标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到美国的1/5、日本的1/3,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   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超54万亿元,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快于全部投资12.2个百分点。   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及疫情、汛情影响,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较上半年有所放缓,四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   2022年投资增速是否会进一步回升?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说,五年规划第二年通常是重大项目落地时段,而且随着PPI涨幅回落,中下游制造企业的成本上升压力会得到缓解,这将进一步拉动整体投资。   宁吉喆认为,我国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他指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正在发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点项目陆续启动,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   CPI同比上涨0.9%:物价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   202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同期,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1%。从12月看,CPI与PPI“剪刀差”进一步收窄。   专家指出,2021年物价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得益于国家加大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针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供需双向调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等措施,有力促进了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王军表示,受猪肉价格逐步进入上行周期、大宗商品价格传导等因素影响,CPI涨幅或将有所扩大,但总体可控。同时,在高基数、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实施、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下,PPI涨幅料继续回落。未来,物价涨幅仍将处在合理区间。   消费总额超44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3.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同时,疫情下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去年,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1%。   “消费总量达到44万亿元是一个新的台阶。”宁吉喆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年是79.1%,最终消费是65.4%,这凸显了国内市场的作用。   但也要看到,疫情反复对服务消费、接触性消费造成负面影响。12月消费同比增长1.7%,环比下降0.18%,11月消费比上月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我国消费依然展现出较强韧性,未来挖掘消费潜力应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等方面入手发力。   外贸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 外资同比增长14.9%:具有综合竞争优势   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4%,月度增速屡超预期。   外资也交出亮眼“成绩单”: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不仅量稳而且质增,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7.1%、16.7%。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庄芮表示,外贸取得的成绩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但考虑到一些国家生产能力逐步恢复,部分转移至我国的订单或将有所回流,2022年出口增幅有可能放缓。”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继续为稳外贸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各国应对疫情、推动经济复苏,对吸引投资的竞争也会愈发激烈,我国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引资形势。“但要看到中国经济恢复势头良好,不断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并且在市场规模、产业配套等方面具有综合竞争优势。”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说。   新增就业12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达到了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稳就业首先要稳经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近200万人就业,庞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要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再生产动力,提高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首次突破千万,总量和增量均为近年之最。“青年就业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说,促进青年就业、破解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需要调整人才结构、改善教育专业设置、转变就业观念等举措多管齐下。   单位GDP能耗下降2.7%: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2021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7%,接近降低3%左右的预期目标。初步测算,2021年,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25.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宁吉喆介绍,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5.6%、42.1%,“这些数字都是超常规的,市场特别好。”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约束的一面,又有激励的一面,这两年,国内的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热点产业都与“双碳”刺激效应有关。随着时间推移,激励的一面会越来越明显,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记者于佳欣、谢希瑶、舒静、韩佳诺)
降准之后再“降息”,新年第一碗“麻辣粉”来了01-18
 “央妈”新年出手了!此次端上来的是一碗“麻辣粉”。   据中国人民银行17日消息,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1月17日人民银行开展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至2.85%、2.10%。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央行自2020年3月调降7天逆回购利率和4月调降1年期MLF利率后的首次降低政策利率。业内普遍认为,此举有望推动LPR进一步下行。   释放积极信号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本次降息可看作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另一项重要的支持稳增长的工具。”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在“稳增长”预期之下,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发力支持稳增长,相关政策比较密集出台实施。   “在本月进行降息,体现了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的要求。”温彬认为,虽然市场对降低政策利率的呼声仍然较高,但今日超额续做MLF和逆回购并降息10BP仍略超市场预期。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政策需求较为急迫,在年初的1月份即降息体现了货币政策落实发力靠前的要求;另一方面,本次降息10个BP,与疫情初期第一次降息等幅,力度不算小,是加大逆周期调节的体现。”温彬说。   温彬同时认为,本次降息较好运用了时间窗口。从全球来看,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高企,货币政策收紧预期逐渐强化,美联储加息和缩表预期提前,按照当前进度计划,其QE将于3月份退出,加息可能紧随其后,因此美联储加息前的这段时间不失为较好的时间窗口,货币政策掣肘相对有限。   房地产市场也是影响此次降息的一大因素。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2月70城房价数据显示,70城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36%,降幅较上月略微收窄0.01个百分点,已是房价连续第4个月下跌。   “今年继续强调保持银行或金融系统流动性充裕的内容,对于房地产市场等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相对过去的操作,当前类似宽松的流动性政策影响会更大,对房贷等的放松也会产生较多的影响。   或带动LPR后续下调   时隔21个月,MLF利率等来下调,LPR利率下一步的走向也引发了各方关注。   2021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较上一期下降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65%,保持不变。   “从过去看,在1年期LPR下降后的下个月,再进行降息继续引导LPR下降的情况并不多见,即使在2020年疫情之中,两次LPR下降之间也至少存在1个月的时间间隔。”温彬说。   即便如此,多位业内专家均认为,在此次降息操作的驱动下,未来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有望下降。温彬预计,本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大概率同步下降10个BP,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由于LPR报价直接与1年期MLF利率挂钩,而LPR又是银行发放贷款时的定价基准,在MLF下调后,LPR利率也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这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帮助企业稳健运行和加快恢复,切实助力稳增长工作。”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   “据此可以认为,今年一季度银行信贷的额度将进一步放松,客观上也促进了银行放贷规模的加大和节奏的加快。”严跃进也认为,房贷利率也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对于购房者等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权威快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01-17
 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记者王雨萧、魏玉坤,海报设计苗夏阳)
多方部署激发数字经济“牵引力”01-17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包括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正在密集开展新一轮部署,适度超前部署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聚焦制造、矿山、电力等重点行业“5G+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快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在三一重工位于湖南的一家智能工厂,数字化改造带动生产效率提升50%,每45分钟下线一台泵车。在位于深圳西部港区的妈湾港,5G赋能下,工人坐在智能远控中心就可以同时控制6台场桥,作业效率大幅提升。除工业领域,数字经济也在悄然走入人们生活,扫地机器人、智能音响等智能产品不断为人们提供便利。   一个个鲜活案例,折射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看发展规模——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数字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截至2021年11月,已开通5G基站139.6万个,占全球5G基站总数超过70%,5G终端用户达4.97亿。   看拓展增长新空间——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累计有效带动数字产业领域投资近千亿元。截至2021年6月,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8.9个百分点。新型消费快速增长,智能化产品驱动消费升级,扫地机器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智能产品销量全球领先。   看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正全方位转型升级,以制造业为例,截至2021年10月,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600万台,有力推动制造业降本增效。   “发展数字经济既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时代机遇,也是构筑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增强产业链韧性,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在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此外,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已经成为大国聚力发展、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共同选择。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壮大数字经济新引擎。“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数字经济部分单独列为一篇,并在主要目标中提出,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从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等八方面对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总体部署。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包括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正密集展开新一轮部署,其中,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重点。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日前表示,稳妥有序开展5G和千兆光网建设,加快5G行业虚拟专网规模化建设,打牢数字化转型的网络设施基础。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网络扩容提速、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抓紧在全国建设10个左右数据中心集群,加快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在积极布局“新基建”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推动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近日,《“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外发布,从创新、应用、供给、支撑等多方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的增长潜力来源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方位、多层次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孙克表示,下一步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构建核心技术和产品生态体系摆在突出位置,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技术服务企业跨界创新。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加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壮大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同时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强企业主体活力。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高晓雨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需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新型制造体系。促进金融、物流、交通等服务业智能化发展,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发展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   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需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开放合作,构建有活力、有创新力的制度环境,强化国际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同时,健全完善规则制度,加快健全平台经济法律法规,及时弥补规则空白和漏洞,优化监管框架,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高晓雨说。(记者 郭倩)
2021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 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完成01-17
(2022年1月17日) 国家统计局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比上年增加1336万吨,增长2.0%。其中,夏粮产量14596万吨,增长2.2%;早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秋粮产量50888万吨,增长1.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284万吨,增长0.5%;小麦产量13695万吨,增长2.0%;玉米产量27255万吨,增长4.6%;大豆产量1640万吨,下降16.4%。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887万吨,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长28.8%;牛肉产量698万吨,增长3.7%;羊肉产量514万吨,增长4.4%;禽肉产量2380万吨,增长0.8%。牛奶产量3683万吨,增长7.1%;禽蛋产量3409万吨,下降1.7%。2021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0.5%、4.0%。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3%,制造业增长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0%;股份制企业增长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9%;私营企业增长10.2%。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环比增长0.42%。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5%,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750亿元,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9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持续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7.2%、14.5%、12.1%,保持恢复性增长。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0%。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0%。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0.8%。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60.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规模扩大,基本生活类和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1558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65亿元,增长12.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93928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46895亿元,增长18.6%。基本生活消费增势较好,限额以上单位饮料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0.4%、10.8%。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环比下降0.18%。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42亿元,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增长1.9%;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增长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民间投资307659亿元,增长7.0%,占全部投资的56.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7.1%,快于全部投资12.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7.9%。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5.8%、21.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0.3%、16.0%。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4.5%、11.7%。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0.22%。   六、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进口173661亿元,增长2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87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4.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6.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508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出口21777亿元,增长17.3%;进口15730亿元,增长16.0%。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047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高位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3%,衣着上涨0.3%,居住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通信上涨4.1%,教育文化娱乐上涨1.9%,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1.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1%,鲜菜价格上涨5.6%,猪肉价格下降3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1%,12月份同比上涨10.3%,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2%。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1.0%,12月份同比上涨14.2%,环比下降1.3%。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降低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本地户籍人口为5.1%,外来户籍人口为4.9%。16-24岁人口为14.3%,25-59岁人口为4.4%。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8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其中,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增长4.1%;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432元,比上年增长8.8%。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189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0,比上年缩小0.0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间偏下收入组18446元,中间收入组29053元,中间偏上收入组44949元,高收入组85836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0%。   十、人口总量有所增加,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311万人,女性人口6894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8(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50429万人,比上年增加115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总的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1年四季度GDP环比数据、2021年12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20年及2021年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0.5%、11.6%、3.4%、2.6%、0.3%、1.3%、0.7%和1.6%。   (3)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4)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5)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7)根据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8)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9)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10)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1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间偏上收入组、中间收入组、中间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   (12)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1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