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五个抚顺”实现抚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来鹤、高键、赵乐韬出席会议 刘国强作常委会工作报告 于万军主持会议 王文晶作提案工作情况报告 1月5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抚顺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抚顺雷锋大剧院隆重开幕。市委书记来鹤,市委副书记、市长高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韬参加开幕大会。在未来3天时间里,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300余名市政协委员,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履职尽责,踊跃建言献策,为建设“五个抚顺”实现抚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本次大会执行主席是:刘国强、于万军、朱光明、陶桂芳、赵佼、吴家兴、付立春、王咏、王文晶、杨海钧、邹玉龙、段晓云、武斌。 中共抚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抚顺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的领导同志参加会议,省委换届风气督导组的同志到会督导。 上午10时,全体起立,高唱国歌,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 市委副书记、市委秘书长(兼)、市政协党组书记于万军主持会议。 本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有:听取和审议政协抚顺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政协抚顺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报告;列席抚顺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听取并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选举政协抚顺市第十四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审议通过政协抚顺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关于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关于政协抚顺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审议通过关于政协抚顺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报告的决议;审议通过政协抚顺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政治决议。 市政协十三届委员会主席刘国强代表政协抚顺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过去四年,在中共抚顺市委坚强领导下,市政协及其常委会坚决拥护“两个确立”,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政协工作会议部署,准确把握专门协商机构性质定位,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更好凝聚共识,为我市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顺利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报告从六个方面全面总结回顾了十三届市政协四年的工作。过去四年,市政协常委会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协履职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政协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深入协商议政,助力转型振兴;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委员就在身边、政协离自己很近;坚持新时代人民政协职能使命,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工作创新,推动专门协商机构“建”出质量、“专”出水平、“商”出特色;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着力凝聚共识,汇聚团结合作正能量;坚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总要求,切实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履职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五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建设“两大基地”、发展“六大产业”、推进“三个融合”、建设“五个抚顺”的奋斗目标,新一届市政协肩负的使命光荣,承担的责任重大,履职的前景广阔。 报告对十四届市政协工作提出六点建议: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围绕中心,忠诚履职尽责;坚持人民至上,致力民生幸福;坚持守正创新,完善协商机制;坚持统一战线,汇聚各方力量;坚持固本强基,加强自身建设。 市政协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王文晶受市政协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十三届政协提案工作情况。十三届政协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运用提案履职尽责、建言献策。四年来,共收到提案1325件,经审查立案1285件。在立案提案中,委员提案1007件,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界别小组、专门委员会提案278件。其中,涉及经济建设方面279件、政治建设方面52件、文化建设方面134件、社会建设方面737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83件。各承办单位认真办理、积极采纳落实提案建议,截至2021年12月31日,提案已经全部办复。大多数提案的意见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政协提案为我市振兴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处置,增强市场预期稳定性—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稳步推进 近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效”,接下来将“坚持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风险总体收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处置风险,增强了市场预期的稳定性。业内专家认为,防范化解风险仍然任重道远,2022年必须更加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好经济社会稳定大局。 加强监管 提升防控能力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总体平稳,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持续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我国宏观杠杆率曾出现阶段性上升,2021年以来,宏观杠杆率已经回落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的宏观杠杆率是274.9%,比2020年末低4.5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政府和住户部门的杠杆率分别回落3.1个、1个和0.4个百分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我国金融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集中对一批突出风险点进行了有序处置。影子银行、乱办金融及非法集资等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反垄断取得实效。重点集团、大型企业风险处置稳妥推进。推动存量高风险机构持续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明显减少。 2021年,为坚决推进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金融监管部门约谈14家头部网络金融平台,指导督促其深入自查整改违规问题。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坚定持续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央行牵头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同时,指导银行和支付机构监测并及时处理涉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的账户。协调有关部门指导互联网平台全面排查清理虚拟货币交易营销宣传内容,依法侦办涉嫌违法犯罪的虚拟货币交易商。并提示广大群众自觉远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维护自身财产安全。截至2021年底,境内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的人数明显减少,社会各界对交易炒作危害的认识不断加深。 关注重点 守住底线 “虽然目前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且不断收敛,但金融局部风险对经济金融大局稳定的挑战不容小觑。”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非常重要。 2022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是哪些方面?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个别地方的隐性债务高企;二是房地产市场风险,特别表现在个别负债过高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三是部分中小银行风险,尤其是受疫情和外部环境的冲击。 “未来一段时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一是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支持,维护好银行体系稳定;二是要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和购房者合理住房消费需求,实现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蔓延到金融体系。 2021年,个别房企由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多元化扩张等因素导致风险暴露。个别房企出险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稳妥有序化解风险,满足居民和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市场预期正在逐步改善。但在业内专家看来,房地产行业涉及范围广,其中的风险隐患仍然需要高度关注。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表明房地产行业风险已经引发高度关注,防范化解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将是2022年的重点之一,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不会允许其对金融安全形成冲击。 完善机制 压实责任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十六字方针,并把强化金融法治,完善长效机制作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根本思路。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是重点之一。尹振涛认为,其中统筹协调是关键,统筹主要是解决监管机构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监管的问题,而协调则是解决监管者现有的分工和合作问题,以及现有金融交叉领域如何去监管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这是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础,特别是将加快推进制定《金融稳定法》工作值得期待。 在金融监管方面,董希淼认为,一方面,要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实施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提高监管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尤其是监管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监管精准性。从处置包商银行等案例中可以发现,金融风险与金融腐败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还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惩治金融腐败,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金融系统干部队伍廉洁能力。 “此外,应该进一步认识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排雷’,而不是‘爆雷’。”董希淼认为,应防止在处置重大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风险。面对内外部复杂多变的形势,市场信心和预期尚未完全恢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敏感性。因此,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有序地排除相关风险。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统筹兼顾,避免各自为政,从而使局部政策叠加带来负面冲击,造成“合成谬误”;各地区在落实中央政策时应实事求是,避免层层加码,从而使基层难以执行导致行为异化,造成“分解谬误”。从根本上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最重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必须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和处置重大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还应压实各方责任,发挥各方作用。董希淼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能只依靠金融管理部门。金融业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防范风险的内生机制和能力;要改进和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在属地风险处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加大惩戒力度,打击逃废债行为,大幅度提高金融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记者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为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提升地方金融监管效能,人民银行日前会同有关方面研究起草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地方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在服务地区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机构内控机制不健全,发展定位产生偏差,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少数机构违法违规经营甚至从事非法金融活动,加大了区域金融风险。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关条例,构建权责清晰、执法有力的地方金融监管框架。 记者了解到,征求意见稿将地方各类金融业态纳入统一监管框架,明确了地方金融监管职责,赋予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履职手段,强化了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开展信用互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公司、社会众筹机构等四类机构的监管要求,并强调应当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测、认定和处置。 此外,征求意见稿提出设置过渡期安排,确保平稳过渡。
进入2022年,各家银行正积极备战信贷“开门红”。多位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一季度新增信贷有望实现同比增长,全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也将保持稳步增长,绿色金融、“专精特新”企业等将是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融资需求潜力大 人民银行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稳步优化信贷结构。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近期一系列政策工具及官方表态均指向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未来结构性政策工具也将持续助力信贷增长。另外,考虑到LPR利率下调、按揭贷款放款提速、新经济和绿色产业领域政策倾斜潜力大,以及财政发力拉动基建投资等因素,贷款融资需求潜力很大。 “预计年初信贷投放力度将有明显提振,整体结构较此前也会有所改善。”明明表示,2022年1月贷款投放可能超过2021年同期的3.58万亿元,考虑到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节奏,预计一季度新增贷款将超过8.5万亿元,而去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 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在全面降准、LPR降息“量价组合”的政策推动下,以及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的目标指引下,预计2021年12月信贷增长不会差,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将得到保持。此外,历年1月都是信贷集中投放的月份,2022年亦不会例外。而且,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下,2022年信贷“开门红”的特征可能更为鲜明。 但某国有大行浙江地区二级分行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信贷投放看,目前项目储备较多,预计2022年一季度投放规模和2021年同期差不多。” 对于2022年信贷投放重点,上述负责人认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投资意愿会有所减弱,企业固定资产贷款投放将会放缓。新兴技术产业、高端智能制造产业仍是2022年重点投放领域,政府类投资仍为中长期信贷需求的主要领域。 此外,多家银行均提出将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例如,北京银行日前发布了“专精特新”企业专属信贷产品——“专精特新领航贷”,并将通过分层次条件准入,实现对企业的精细化额度匹配,打造多梯度的客户培育机制,从授信额度、利率成本等多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信贷总量料稳定增长 多位专家预计,2022年全年新增信贷将略高于2021年。东亚前海证券分析师王刚表示,在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资本补充提速等因素共振下,2022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增速可期,制造业、普惠小微和绿色信贷仍为稳信贷重要支点。 平安证券分析师袁喆奇表示,人民银行自2021年9月以来多次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稳信贷”的诉求明显提升,有望支撑信贷投放保持平稳,预计2022年信贷投放22万亿元,较2021年同比多增2万亿元。 “2022年信贷总量、结构预计优于2021年。”安信证券分析师李双表示,人民银行多次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预计2022年信贷供给约束较低,上半年额度更为充足,下半年可能略有收紧,全年新增信贷将略高于2021年。此外,当前监管部门对地产信贷政策进一步微调,为2022年企业、居民中长期信贷提供增长点。 就投放重点而言,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普惠小微投放将继续“量稳、价降”,大型银行料继续发挥“头雁”作用;绿色贷款投放维持高增长,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发力。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深刻回答了今后五年建设什么样的辽宁、怎样建设辽宁的战略性问题,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关键在行动,关键在落实,关键在实干!”日前,抚顺市委书记来鹤在接受采访时说,抚顺坚持从市级领导做起,在会议闭幕后立即到北京开展央地对接、推进项目落地,第一时间组织传达学习,带头到县区调研宣讲,迅速在全市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热潮,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来鹤说,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省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沈抚同城化步伐、加强大伙房水库保护、科学推进抚顺西露天矿矿坑综合治理”,抚顺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精神为动力,找准自身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以“五个抚顺”建设为抓手,努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自己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来鹤表示,我们要建设“创新抚顺”,聚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数字经济,加大工业数据潜力挖掘力度,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活力抚顺”,稳妥积极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与抚顺石化、抚顺矿业集团等省(中)直大企业融合发展的契合点,打造“办事不求人”的营商环境,全力推进沈抚一体化、实质性融合。建设“绿色抚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做深做实采煤影响区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工作,加快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先导区,推进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让绿色成为抚顺振兴发展的最美底色。建设“文明抚顺”,深入挖掘“雷锋精神发祥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建设“幸福抚顺”,加大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办好最紧急的事情、保证最基本的需求、关注最弱势的群体、力争最广泛的受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鹤最后说,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抚顺将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加强政治引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努力形成以干成事论英雄、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按照中央部署及省委安排,12月30日,市委书记来鹤来到清原满族自治县北三家镇,深入基层一线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来鹤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凝聚奋进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北三家镇北三家村是来鹤的基层联系点。在村党支部,来鹤与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干部群众、致富带头人等亲切交谈,就如何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六中全会精神与大家展开交流。来鹤指出,要自觉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结合实际,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 在北三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来鹤了解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发挥情况,希望北三家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广泛宣传、宣讲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六中全会精神走深走实、家喻户晓。随后,来鹤与县、镇、村党员干部代表一起亲切交谈,结合基层实际和群众身边变化,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来鹤强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在思想上高度信赖核心、感情上衷心爱戴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始终紧跟核心,切实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要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刻领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牢记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立足本职、履职尽责,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扎扎实实办好抚顺的事情,确保六中全会精神在抚顺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小龙,副市级领导蒲信子参加。
初步统计,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75.68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39.36万亿元,同比增长7.7%;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1.99万亿元,同比增长23.7%;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4.32万亿元,同比增长8.4%。 金融业机构负债为341.3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银行业机构负债为310.7万亿元,同比增长7.5%;证券业机构负债为9.14万亿元,同比增长27.8%;保险业机构负债为21.46万亿元,同比增长8%。 余额(万亿元) 同比增速(%) 金融业机构总资产 375.68 8.2 其中:银行业 339.36 7.7 证券业 11.99 23.7 保险业 24.32 8.4 金融业机构负债 341.30 8.0 其中:银行业 310.70 7.5 证券业 9.14 27.8 保险业 21.46 8.0 金融业机构所有者权益 34.38 10.2 其中:银行业 28.66 9.9 证券业 2.86 12.1 保险业 2.86 11.1 注1: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机构相应指标的汇总数。其中,银行业机构指法人金融机构(含境外分行),不包括中央银行;证券业机构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总资产均包括自身及客户资产;保险业机构包括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集团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注2: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注3:自2020年起,银保监会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汇总口径。 注4:因保险业部分机构目前处于风险处置阶段,从2021年6月起,行业汇总数据口径暂不包含这部分机构。
银保监会发文 解决群众“办卡难”和小微企业“开户难” 昨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银行开户服务 切实解决群众“办卡难”和小微企业“开户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优化银行开户,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通知》在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不得“一刀切”要求提供 工作证明等额外证明材料 《通知》提出,统筹风险防控和优化服务。银行办理开户业务时,应当以便民服务为基本宗旨,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办理流程,持续识别客户身份。明确前中后台各部门职责,采取差异化服务措施,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 《通知》要求,银行对个人和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应当优化相关信息系统,有效对接政府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公安、市场监管、民政、税务、移民管理以及其他公开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减少需客户自行提供的证明材料,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保障消费者受尊重权方面,《通知》要求,银行应当结合各地风险防控形势,合理设置辅助身份证明材料适用范围和条件,细化辅助身份证明材料使用规则。充分考虑异地打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实际现状,不得“一刀切”要求额外提供居住证、工作证明、三个月至一年不等的社保记录和实名制手机号等证明材料。 不得仅以员工少为由 拒绝为小微企业开户 在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方面,《通知》称,对于开户用途合理且无明显理由怀疑开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小微企业,银行应当予以开户。加快推行小微企业简易开户服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与客户身份核实程度、账户风险等级相匹配的账户功能,相应地适当简化辅助证明材料要求。通过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强化开户后的实地回访、账户动态监测等手段防控风险,不得仅以员工少、企业主户口不在本地、公司经营地址与个人住址相同、公司尚未开业、未在银行存够足额资金等理由,拒绝为小微企业开户。 在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方面,《通知》要求,银行不得在开户时,强制个人或小微企业购买理财、保险、结构性存款等金融产品,或者强制接受其他金融服务。不得将账户功能、开户办理时间与客户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挂钩,变相强制捆绑销售。 银行应当在官方网站、营业网点内公开开户所需证明材料的信息。 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通知》要求,银行应当在官方网站、营业网点内公开个人和小微企业开户所需证明材料的种类、依据和用途等信息。对确需补充提供其他证明材料或依据有关规定无法办理开户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做好解释工作。 不得超出法律、法规规定 和消费者授权范围使用个人信息 为保障消费者信息安全权,《通知》强调,银行在开户时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超出法律、法规规定和消费者授权范围使用个人信息。 《通知》提出,银行应当着力提升消费者开户服务体验。采取在线预约、在线填单、合并单证等措施,提高线上线下办理方式协调性,减少重复确认环节,提高服务便捷性。 《通知》要求,银行应当妥善处理群众“办卡难”和小微企业“开户难”相关投诉,定期开展情况分析,重点研究流程设计是否合理、所需证明材料是否必要、综合风险评估方法是否科学等。发现问题的,及时开展溯源整改。 《通知》提出,各银保监局应强化对当地银行办理开户业务的监督指导。对群众“办卡难”和小微企业“开户难”相关投诉开展督查,推动银行进一步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优化开户服务,重视消费者诉求,提升满足群众金融需求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程婕 统筹/余美英)
新规征求意见,强化防风险和消费者保护—— 信用卡业务将告别粗放发展 12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业内专家和相关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有助于推动银行转变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式,有利于加强风险管控,进一步强调了保护消费者权益,将为营造健康、有序、可持续的行业发展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对行业乱象出重拳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在便利群众支付和日常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全国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98亿张,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7张。发卡量激增的同时,行业乱象也被各界诟病,尤其是消费者针对信用卡过度营销、乱收费等问题的投诉量近年来居高不下。 在业内专家看来,银保监会此次出台《通知》共八章三十七条,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规范息费收取、治理过度授信、转变发展模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严格外部合作管理五个重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李骏认为,《通知》的发布对于信用卡行业坚持金融服务社会民生和居民消费的本源,切实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不断推动完善经营规则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李骏表示,作为服务亿级信用卡客户的发卡行,建设银行将充分发挥国有大型银行应有的率先垂范效应,大力推动国家宏观政策和各项监管要求在信用卡领域的落实,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科学促进居民消费,坚决促进息费水平合理下行、遵照公平原则惠民让利,同时在审慎监管框架下积极应用科技成果创新产品服务,为营造健康、有序、可持续的行业发展环境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息费公平合理 据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今年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4374件,占投诉总量的50.8%。其中,股份行信用卡业务投诉14365件,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78.9%。其中,大量投诉与不合理收费有关。 12月16日,银保监会消保局披露的《关于华夏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通报》显示,华夏银行向未激活信用卡续卡的客户收取年费,涉及28类信用卡;超政府定价标准向借记卡持卡人收取助农取款手续费,收费标准是政府定价标准的1.6倍,也未按规定对每月首笔取款业务免费。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部分银行存在息费水平披露不清晰,片面宣传低利率、低费率,以手续费名义变相收取利息,模糊实际使用成本,不合理设置过低的账单分期起点或不设起点,未经客户自主确认实施自动分期等问题,增加了客户准确理解和判断信用卡使用成本的难度,甚至加重客户息费负担。 此次《通知》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信用卡收费问题,要求银行应当切实提高信用卡息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展示分期业务资金使用成本统一采用利息形式。违约或逾期客户负担的息费总额不得超过其对应本金。应当明确分期业务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不得通过诱导过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户息费负担。同时,明确要求银行必须持续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促进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下行。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刘加隆表示,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将认真学习《通知》精神和具体要求,并积极贯彻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在监管试点框架下推进信用卡业务创新,促进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下行,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推动信用卡业务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有利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经过多年的粗放发展之后,新规的到来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发卡量等不再成为单一的衡量指标。此次《通知》特别强调,要求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以发卡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通知》强化睡眠信用卡动态监测管理,要求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数量占本机构总发卡量的比例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20%(附加政策功能的信用卡除外),并且明确,超过该比例的银行不得新增发卡。 据了解,目前睡眠信用卡的情况各银行差别比较大,总体在20%至30%的水平,个别银行可能更高。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银保监会还将动态调降长期睡眠信用卡比例限制标准,不断督促行业将睡眠卡比例降至更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还为一些信用卡业务创新设置了明确的“红绿灯”。对于联合发卡业务,《通知》明确,严肃规范信用卡外部合作行为管理,要求银行必须通过自营网络平台办理信用卡核心业务环节,对合作机构实行统一的名单制管理,明确约定双方权责。同时,明确规定联名卡的联名单位应当是为客户提供其主营业务服务的非金融机构,合作内容仅限于联名单位广告推介及与其主营业务相关的权益服务。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认为,《通知》有助于各方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信用卡业务发展中风险与效率的“跷跷板”:一是推动信用卡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众多银行都在打造新型零售银行,信用卡业务是其中重要环节,只有走向“精细化管理”,并且优化“外部合作生态”,才能使得信用卡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竞争中的重要支撑。二是有助于完善“需求侧改革”,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并且充分保障好消费者权益。信用卡带给居民的既有支付功能、融资功能,同时又与“理性消费”密切结合。而且在参与各方里,持卡人还是相对弱势主体。三是有助于行业生态的完善,当前信用卡产业生态发展中,现有机制和模式都还存在不足之处,只有不断提升规范性,才能为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土壤”,避免各类违规、灰色、黑色现象的发生。(记者 陆 敏)
据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消息,截至12月21日,中老铁路累计开行货物列车203列,发送货物超5万吨,呈稳步增长态势。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我国与老挝、泰国等国间货运更加便捷。截至21日,中老铁路中国段累计发送货物总量2.8万余吨;老挝段累计发送货物总量2.2万余吨。 自12月3日昆明站首发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后,山东等地依托中老铁路相继发出国际货物列车。目前开行的203列货物列车中,47列为国际货物列车。据统计,进口货物主要有天然橡胶等,出口货物主要有蔬菜、水果、机电产品。 与此同时,中老铁路客运量也节节攀升。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持续增开中老铁路中国段列车,从开通初期的17.5对增加至上周最高31.5对,西双版纳站最高当日发送旅客突破6000人。
(2021年12月16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很高兴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结合本次论坛主题,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我体会:共同富裕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是驰而不息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是“共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要在效率基础上促进更加公平的分配,优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建立合理的、与社会治理相匹配的三次分配体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共同富裕的内容是“全面”。共同富裕不仅表现为物质生活的富裕,还表现为精神文化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的不断优化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的落脚点是“全体人民”。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长期奋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金融部门和社会各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决策部署,基本形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普惠金融同样需要主动担当、善于作为。 对照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的要求,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需要持续深化和完善。一是普惠金融如何更好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部分地区脱贫成果还不稳固,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可持续发展基础不牢,脱贫人群收入不稳定,金融服务的有效性、针对性、精准性还不够,金融在助力产业发展、培育更多致富带头人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二是普惠金融如何通过更好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这对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普惠金融如何帮助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数据,全国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的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如何帮助这些低收入群体(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是实现共同富裕、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关键。金融在其中的作用应重点考虑如何更好地巩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就业优先导向政策落地,以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劳动收入稳步提升。四是如何将金融服务的价值和便利性更加有效惠及广大民众。当前,虽然基础性金融服务在全国城乡已经实现了广泛覆盖,但金融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比如一些老年人还面临“数字鸿沟”问题,较难享受数字金融的便利性;有的民众还缺乏投资理财意识,金融赋能广大民众实现财产保值增值的作用有待深化;民众应对重大疾病等风险事件冲击的能力还不强,保险保障能力还有待提高,等等。五是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如何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更加密切协作,有效形成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 三、以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共同富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时代对金融系统的要求。当前的着力点可考虑: (一)聚焦缩小收入差距,为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持续聚合金融智慧。小微企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军,是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发挥“几家抬”作用,形成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合力。要着力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小微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和带动就业增强一次分配的实力,缩小收入差距。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金融市场的力量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强供应链韧性,形成促进小微企业有序有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缩小城乡差距,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贡献金融力量。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要充分发挥普惠金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作用,不断优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城乡金融服务更加均衡。要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让普惠更绿色,让绿色更普惠。 (三)聚焦缩小地区差距,通过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不断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金融解决方案。要发挥普惠金融在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靶向施策、以点带面,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特别是要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改革与发展路径。既发挥像浙江这样发达地区的“排头兵”作用,又紧密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充分调动欠发达地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借鉴、系统推广试验区的经验和做法。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地方法人银行的作用。地方法人银行要坚守“服务本地、服务小微和‘三农’、服务本地城乡居民”的“三服务”经营定位,用心用情深耕本地市场,推动金融资源在地区间相对均衡分布。 (四)聚焦增进民生福祉,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持续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民生领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也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要加快完善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的金融服务,有效支持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促进创业增收,合理平滑消费,并探索通过支付结算、慈善信托等服务为第三次分配提供金融支持。要树立负责任金融理念,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对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合理调整准入门槛,增强理财服务的普惠性,为有效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五)聚焦促进精神富裕,通过培育良好金融文化、提升全民金融素养不断丰富其内涵。金融文化强调诚实守信、有借有还、理性投资、风险为本,既能促进物质富裕,也是精神富裕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大力培育积极向上的金融文化,强化每一个公民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要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通过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优化居民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加强金融教育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筹开展集中性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老百姓“守住钱袋子”。 同志们、朋友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的时代,新的征程,金融部门有责任以高质量普惠金融发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有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浙江正在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金融部门将以普惠金融为抓手,全面助力示范区建设,期望能携手地方政府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共同富裕之路,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上市公司因回购股份或交易停牌等事项,会公告披露最新的前十大股东情况,这成为市场观察基金机构最新持仓的重要“窗口”。Wind数据显示,11月以来,已有2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相关公告,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兴证全球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中庚基金等知名机构旗下产品的部分持仓得以曝光,部分基金备战跨年行情的布局思路逐渐清晰。 部分基金最新持仓曝光 12月14日,三星新材发布了回购股份事项前十大股东和前十大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的公告。公告显示,截至12月6日,兴全新视野灵活配置、湘财创新成长一年持有混合、交银施罗德趋势优先混合、中庚小盘价值股票分别持有公司127.50万股、62.00万股、48.52万股和36.15万股。 正泰电器的公告则显示,截至11月4日,广发高端制造股票、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混合、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三组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八零二组合分别持有公司3446.43万股、2702.61万股、2410.91万股和1700.33万股。南山铝业的公告显示,截至11月9日,易方达裕祥回报债券、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四组合、易方达智造优势混合分别持有公司15669.74万股、15505.76万股和10561.88万股。 同样被“透露”最新持仓的还有部分私募机构的产品。中国天楹的相关公告显示,截至11月11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昊宇龙翔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上海中平国瑀并购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国新国同(浙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南通坤德投资有限公司、嘉兴合晟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机构分别持有公司9995.90万股、9163.71万股、8329.94万股、7534.55万股和6943.45万股。 机构有进有退 对比上述最新股东情况,可以看到机构的进退。 在三季度末,三星新材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有中庚价值先锋股票(持股70.00万股)、中庚价值灵动灵活配置混合(持有68.77万股)、中庚小盘价值股票(持有36.15万股)、交银施罗德趋势优先混合(25.33万股)。对比最新的机构持股情况可以发现,兴全新视野灵活配置、湘财创新成长一年持有混合成为新进前十大股东。交银施罗德趋势优先混合进行了增持,中庚小盘价值股票持股数量不变,中庚价值先锋股票和中庚价值灵动灵活配置混合则已经“撤离”。 公司三季报显示,广发高端制造股票、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混合在三季度末就在正泰电器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只不过当时两只基金产品的持股数量分别为3249.31万股和2002.47万股。对比发现,10月1日至11月4日期间,上述两只基金产品均在大幅增持正泰电器。 同样,三季度末,易方达裕祥回报债券、易方达智造优势混合已经在南山铝业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之中,当时两只基金产品的持股数量分别为17230.81万股和10098.42万股。也就是说在10月1日至11月9日期间,易方达裕祥回报债券进行了减持,而易方达智造优势混合则小幅增持。同一家基金公司的两只基金产品,一进一退。 那么,这些基金机构“进进出出”的个股公司,阶段性表现如何?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2月6日期间,三星新材上涨15.78%;10月1日至11月4日期间,正泰电器上涨0.41%;10月1日-11月9日期间,南山铝业下跌4.81%。 年终调整布局 “基金机构在几个公司的增减持情况,并不具有全局的解释力,但可以作为观察基金机构最新持仓情况的窗口,特别是在年终之际,这样的新变化值得投资者关注。从上述案例可见,对于光伏、高端制造等热门赛道,基金机构还是保持了很大的配置力度。”有公募机构研究员表示。 长城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向威达指出,当前投资者的信心明显回升,指数级的跨年行情可能已经启动,未来一段时间内A股很可能以震荡上升为主格局。布局策略上,短期内可以关注白酒、医药、大消费估值修复的行情。他认为,银行、地产、基建产业链的估值和机构配置水平都到了历史底部区域,可重点关注。此外,以转型为核心的新能源板块,包括光伏、风电、储能、智慧电网以及氢能建设等,以及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代表的科技股、军工、高端制造、智能汽车产业链等板块,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抚顺代表团继续深入讨论省党代会报告和省纪委工作报告。讨论中,代表们热情高涨,踊跃发言,会场洋溢着求真务实的热烈气氛。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领会报告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全力推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见效。 陈颖代表说,抚顺组织工作将以省党代会精神为统领,抓好新一届基层领导班子学习教育培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素质,注重选拔符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干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和干部正向激励力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新时代“三向培养”工程,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抚顺英才计划”,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政策引才、产业聚才、事业用才、服务留才。 田野代表说,报告站位高、思考深、思路清、措施实。政法系统要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决筑牢政法队伍政治忠诚。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及“回头看”工作成果,全面肃清流毒影响、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净化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导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张小龙代表说,报告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扎实做好宣传阐释,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的热潮。聚焦“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讲好抚顺故事。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办好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统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 张丹代表说,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来都是具体的,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全市统战系统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过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各民主党派界别优势,强化工商联交流平台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一批抚顺统战系统品牌。坚持以闯的精神、创的勇气、干的作风,为抚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过去五年的成绩振奋人心,未来五年的目标更加催人奋进。何晨光、陈杰、宋一甲、张君昶、王景涛、吴建波、陈万松、张巍、赵效飞、苏丹、杨宏国等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分别作了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省党代会报告和省纪委工作报告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紧跟时代要求、契合辽宁实际、顺应人民期待,是指引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作为一名光荣的党代表,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不断在全省大局和区域发展中找准位置,开拓进取、履职尽责、创新实干、奋发有为,奋力在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12月16日在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时强调,金融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易纲强调,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考虑今明两年衔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稳步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态势,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金融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会议认为,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面临短期下行压力,但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12月16日,国信证券2022年资本市场年会开幕。与会嘉宾热议明年经济运行情况和资本市场投资机会。 国信证券董事长张纳沙在致辞中表示,资本市场是连接科技、产业、金融的枢纽,国信证券将探索科技发展新趋势与创新发展新方向,追寻科技创新中的投资价值。国信证券将继续坚持金融回归本源,不断提升专业研究能力、资产配置能力、股权定价能力、风险对冲能力,为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预计,明年经济增速呈前低后高态势。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恢复和增长重要性增加,进出口将逐步恢复常态。 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表示,中国制造业未来潜力巨大。制造业升级并走向全球,将缩窄中美股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差距,A股与港股有望跑赢美股。沪深300净资产收益率(ROE)中枢持续下移,而中证500的ROE中枢保持稳定。目前,中证500的PE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相对于沪深300更具有吸引力。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宏观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董德志认为,在政策支持力度边际转强的背景下,预计三大需求均有恢复性改善。投资需求的企稳动力寄托于基建投资的改善,消费需求的企稳动力寄托于补偿性需求的释放,外需增速的方向取决于全球经济复苏的方向。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燕翔预测,2022年A股市场将“稳健前行”。他认为,A股市场走向成熟,具备长牛慢牛条件。从A股整体估值看,尽管部分品种的估值较高,但整体A股估值并不贵,市场具备估值修复空间。从行业配置看,建议关注逆周期属性比较强的消费和医药板块;从市场风格看,重点关注中小盘优质成长板块和专精特新板块。 “从产业逻辑看,前几年是强大盘风格,因为大家投资标的集中,出现‘抱团’行情。从产业升级的逻辑看,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都有扩散逻辑,某一行业的支出会形成某一行业的收入,明年中小盘的机会更多。”因此,燕翔认为从今年3月开始出现的中小盘行情后续仍会继续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