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数过去一周上涨1%,站上96,创16个月新高。借势加息预期,近期“美元风暴”骤起,“吹”倒非美货币一片,但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再一次展现出十足的韧性。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外贸稳、货币稳、经济金融“底盘稳”,因而汇率也稳,成为人民币资产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坚实基础。 国际金融协会日前发布的全球资金流向报告显示,10月,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总额为249亿美元,中国股市流入73亿美元,中国债市流入63亿美元,二者合计流入金额占新兴市场国家当月流入资金总额的54.6%。 人民币走出独立行情 近期,美国通胀预期与货币紧缩预期交织上升,推动美元汇率较快升值。Wind数据显示,从11月10日开始,美元指数节节攀升,8个交易日涨超2%,上周上涨1%;11月19日收盘站上96,盘中升至96.25,创2020年7月以来的新高。 “美元风暴”来袭,外汇市场风起云涌。据统计,过去8个交易日,欧元对美元贬值2.7%、澳元对美元贬值1.97%、加元对美元贬值1.65%,日元对美元贬值1.01%。一时间,非美元货币纷纷贬值,不少主要货币出现较大波动。 人民币汇率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无论是在岸价格还是离岸价格,人民币对美元市场汇率基本都在6.38元至6.40元区间窄幅波动,既没有大幅贬值也没有明显升值。 这并非人民币汇率第一次在美元指数波动时走出独立行情。今年6月,美元指数重返90上方,非美货币纷纷对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反应平静;9月,美元指数连续上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在6.45元至6.5元之间横盘,均展现出较强独立性。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波动中升值,在主要货币中属于相对强势的货币。据统计,截至11月19日,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1424基点,幅度为2.18%。 汇率稳有底气 人民币汇率为何能在美元指数攀升、非美元货币汇率纷纷贬值时走出独立行情?出口高景气助力经济稳健运行,国际贸易环境改善提振市场情绪,外资流入较快增长,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外汇市场成熟度提升,这些因素支持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基本稳定成为市场共识。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以美元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32.3%,贸易顺差累计5106.35亿美元。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说:“我国经常账户连年顺差,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向好,新冠疫情‘压力测试’下更凸显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支撑着人民币汇率运行的中枢。”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吸收外资持续较快增长,提振了人民币汇率。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指出:“中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项目都出现明显的净流入。国际资本的涌入改变外汇供求状况,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 此外,疫情发生后,我国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政策较早回归常态化,有助于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韧性增强,更趋成熟,总体平衡、双向波动的特征不断巩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优于其他货币,汇率预期稳定,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此前说。 资金持续净流入 市场人士指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展现出十足的韧性,增强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股债市场上,国际投资者参与度不断提升,资金持续保持净流入态势。 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有支撑,但人民币汇率变化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认为,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发达经济体恢复加快,与我国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收窄;国内散发疫情对产品生产和交付造成扰动,未来我国出口增速可能出现高位回落。 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指出,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纷纷释放政策转向信号,若美国后续加息刺激美元进一步走强,人民币汇率可能相应出现贬值波动。“市场参与者不应以当下的强势做线性外推,押注人民币汇率会一直升值。” 日前召开的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八次工作会议指出,未来人民币汇率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双向波动是常态,合理均衡是目标,偏离程度与纠偏力量成正比。 央行在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完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主体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香港交易所17日宣布,作为世界首创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模式,沪港通迎来七周年。截至11月10日,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七年累计成交额达64万亿元人民币,累计1.5万亿元人民币净流入内地股票市场。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内地业务发展主管毛志荣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沪深港通开通以来平稳运行、不断壮大,为香港和内地市场带来双赢,不仅大力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地位。 分析人士表示,过去七年,互联互通机制下的内地和香港市场交易热情空前,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迈上新台阶。 百万亿元共同市场 2014年11月17日,连接上海和香港股票市场的沪港通机制启动;2016年12月5日,连接深圳和香港股票市场的深港通机制启动。沪深港通的开通,让内地和香港投资者首次在不改变本地市场交易习惯的原则下,方便快捷地直接参与对方市场。 沪深港通成交持续活跃、屡创新高。香港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今年日均成交额达1222.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上涨35%;南向港股通今年日均成交额达440.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上涨87%。 截至2021年11月10日,南向港股通七年累计成交额达23.1万亿港元,累计2.1万亿港元内地资金净流入港股。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港股的总额持续攀升,由2014年底的131亿港元,增至2021年11月10日的2.2万亿港元。 毛志荣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升级,已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共同市场,为沪深港三地交易所共同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积累了经验。这个共同市场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境内外交易机制的对接。截至三季度末,沪深港通下可交易的这个共同大市场的总市值近100万亿元人民币。 “沪深港通为香港和内地市场注入新活力,不但促进了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便利了全球资金投资中国,也提升了香港交易所的市场流动性和国际竞争力。香港交易所将继续不断丰富产品类别,完善和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扮演好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毛志荣说。 机制不断优化创新 沪深港通为内地和香港投资者进行跨境资产配置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有监管保障、风险可控前提下,沪深港通便利了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在无需换汇跨境情况下,能在各自交易时段内以各自熟悉的交易模式,交易对方市场标的证券。境外投资者对内地股票市场的投资有70%左右是通过沪深港通进行的。 作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新模式,互联互通既是创新,也是挑战。在交易习惯、机制大不相同的情况下,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也在不断优化创新互联互通的机制和生态圈。 毛志荣表示,香港交易所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不断丰富沪深港共同市场的内容和业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 同时,沪深港通业务生态不断丰富,跨境产品规模不断上涨。截至三季度末,内地公募基金通过港股通持有港股的规模(不含QDII基金)约4250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年底增长了近九倍。 互联互通产品生态圈丰富。10月,香港交易所成功推出首只A股期货品种——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11月,内地多家基金公司推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ETF。 跨境指数不断丰富。三家交易所旗下的指数公司不断拓展跨境等指数领域,发布的跨境指数数量从2018年年底的321只,增加到今年上半年末的429只。 毛志荣介绍,与沪深港通开通初期相比,越来越多的沪深港通成分股受到市场研究机构的关注,相应的研究报告越来越丰富。这不但增进了跨境投资者对沪深港通成分股的了解,也促进了共同市场的两地协同发展。 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深化 基于沪港通机制基础上更多“互联互通”在不断拓展。2014年股票市场互联互通之后,2017年债券通“北向通”开启,2021年债券通“南向通”上线。 毛志荣表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是香港市场首只A股指数期货,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配置中国内地股票、有效管理A股风险的重要工具。“这只期货产品成功满足了市场需求,一经推出就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交投持续活跃,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量稳步攀升,在一个月内未平仓合约的名义价值已超过20亿美元,目前已成为香港交易所旗下流动性最好的MSCI系列指数期货。” “我们与沪深交易所共同创建的沪深港通一直运作良好,不断赢得海内外投资者的青睐。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投资者对通过互联互通机制交易更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毛志荣表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也对市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市场对人民币计价产品的投资需求日益增加。 “市场对互联互通投资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将继续拓展互联互通机制的投资范围和优化交易结算机制,丰富互联互通风险管理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和机遇。”毛志荣说。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1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深入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 11月18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王沪宁表示,做好宣讲工作,要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注重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研究的重要论述、在一系列重大庆祝纪念活动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出的一系列学史研史要求和关于开好六中全会、起草好全会决议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要通过深入宣讲,把过去一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讲清楚讲透彻,把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历史意义讲清楚讲透彻,把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执着奋斗讲清楚讲透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讲清楚讲透彻,把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讲清楚讲透彻,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讲清楚讲透彻,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讲清楚讲透彻,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参加宣讲的同志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备课,把握正确导向,回应群众关切,讲好党史故事,确保宣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主持会议。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宣传文化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香港交易所17日宣布,作为世界首创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模式,沪港通迎来七周年。截至11月10日,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七年累计成交额达64万亿元人民币,累计1.5万亿元人民币净流入内地股票市场。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内地业务发展主管毛志荣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沪深港通开通以来平稳运行、不断壮大,为香港和内地市场带来双赢,不仅大力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地位。 分析人士表示,过去七年,互联互通机制下的内地和香港市场交易热情空前,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迈上新台阶。 百万亿元共同市场 2014年11月17日,连接上海和香港股票市场的沪港通机制启动;2016年12月5日,连接深圳和香港股票市场的深港通机制启动。沪深港通的开通,让内地和香港投资者首次在不改变本地市场交易习惯的原则下,方便快捷地直接参与对方市场。 沪深港通成交持续活跃、屡创新高。香港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今年日均成交额达1222.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上涨35%;南向港股通今年日均成交额达440.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上涨87%。 截至2021年11月10日,南向港股通七年累计成交额达23.1万亿港元,累计2.1万亿港元内地资金净流入港股。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港股的总额持续攀升,由2014年底的131亿港元,增至2021年11月10日的2.2万亿港元。 毛志荣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升级,已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共同市场,为沪深港三地交易所共同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积累了经验。这个共同市场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境内外交易机制的对接。截至三季度末,沪深港通下可交易的这个共同大市场的总市值近100万亿元人民币。 “沪深港通为香港和内地市场注入新活力,不但促进了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便利了全球资金投资中国,也提升了香港交易所的市场流动性和国际竞争力。香港交易所将继续不断丰富产品类别,完善和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扮演好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毛志荣说。 机制不断优化创新 沪深港通为内地和香港投资者进行跨境资产配置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有监管保障、风险可控前提下,沪深港通便利了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在无需换汇跨境情况下,能在各自交易时段内以各自熟悉的交易模式,交易对方市场标的证券。境外投资者对内地股票市场的投资有70%左右是通过沪深港通进行的。 作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新模式,互联互通既是创新,也是挑战。在交易习惯、机制大不相同的情况下,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也在不断优化创新互联互通的机制和生态圈。 毛志荣表示,香港交易所与各方合作伙伴一起,不断丰富沪深港共同市场的内容和业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 同时,沪深港通业务生态不断丰富,跨境产品规模不断上涨。截至三季度末,内地公募基金通过港股通持有港股的规模(不含QDII基金)约4250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年底增长了近九倍。 互联互通产品生态圈丰富。10月,香港交易所成功推出首只A股期货品种——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11月,内地多家基金公司推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ETF。 跨境指数不断丰富。三家交易所旗下的指数公司不断拓展跨境等指数领域,发布的跨境指数数量从2018年年底的321只,增加到今年上半年末的429只。 毛志荣介绍,与沪深港通开通初期相比,越来越多的沪深港通成分股受到市场研究机构的关注,相应的研究报告越来越丰富。这不但增进了跨境投资者对沪深港通成分股的了解,也促进了共同市场的两地协同发展。 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深化 基于沪港通机制基础上更多“互联互通”在不断拓展。2014年股票市场互联互通之后,2017年债券通“北向通”开启,2021年债券通“南向通”上线。 毛志荣表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是香港市场首只A股指数期货,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配置中国内地股票、有效管理A股风险的重要工具。“这只期货产品成功满足了市场需求,一经推出就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交投持续活跃,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量稳步攀升,在一个月内未平仓合约的名义价值已超过20亿美元,目前已成为香港交易所旗下流动性最好的MSCI系列指数期货。” “我们与沪深交易所共同创建的沪深港通一直运作良好,不断赢得海内外投资者的青睐。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投资者对通过互联互通机制交易更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毛志荣表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也对市场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市场对人民币计价产品的投资需求日益增加。 “市场对互联互通投资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将继续拓展互联互通机制的投资范围和优化交易结算机制,丰富互联互通风险管理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和机遇。”毛志荣说
银保监会网站11月16日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利润持续稳定恢复,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5%;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总资产稳健增长 数据显示,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稳健增长。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39.4万亿元,同比增长7.7%;保险公司总资产24.3万亿元,较今年年初增加2.0万亿元,增幅为9.0%。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利润持续稳定恢复。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前三季度,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48.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速25.2%。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5万亿元。前三季度,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3.3%。赔款与给付支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1%。2021年前三季度新增保单件数345亿件,同比下降3.0%。 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2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59.4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55.6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3.8万亿元。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王朝弟日前表示,受疫情冲击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影响,不良资产反弹压力仍然较大,风险可能继续暴露。目前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风险整体可控。 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6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91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6.99%,较上季末上升3.76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44%,较上季末上升0.05个百分点。 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7%,较上季末上升0.17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12%,较上季末上升0.2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80%,较上季末上升0.32个百分点。 此外,在流动性水平方面,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2.22%,较上季末上升1.01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62%,较上季末上升1.01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68%,较上季末上升0.16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9.14%,较上季末上升1.06个百分点。 在保险业偿付能力方面,二季度末,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3.7%,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1%;95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76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2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
15日,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43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525.2亿元,同比增长20.3%。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3.7%,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7.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 “今年前10个月,服务业吸收外资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近八成,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对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服务业企业正是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机遇,开始抓紧在中国进行投资布局,以期抢占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服务业开放还将迎来更多利好。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日前表示,下一步,中国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出台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郑伟表示,近年来,中国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不断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特别管理措施条目,降低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门槛,为服务业外资来华兴业创造良机。同时,中国在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等开放高地,对金融、电信、数据等领域不断尝试扩大开放,以开放的姿态欢迎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与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前10个月我国吸收外资还有更多亮点。数据显示,从来源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0.7%和29.5%(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7.5%、29.8%和9%。 宗长青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和“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商务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稳外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引资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引资质量不断提升。 接下来,我国还将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孟华婷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在保持引资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服务商务高质量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王文博)
10月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保供稳价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好于预期,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农业增产在望,工业增速回升,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向好 10月份,全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有望增产。在夏粮比上年增产59.3亿斤、早稻增产14.5亿斤的基础上,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1.3万亿斤以上。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制造业增长2.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0.4%。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7.9%、22.2%、10.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股份制企业增长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私营企业增长2.4%。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6.3%。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2.0%和51.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6%。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441亿元,同比增长44.7%,两年平均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96%,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总体保持恢复态势,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 10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8%;两年平均增长5.5%,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4.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9.3%。1-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5.1%,两年平均增长6.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9.8%。1-9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6%,两年平均增长10.6%。10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6%,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高于56.0%;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5%,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三、市场销售稳中有升,升级类商品消费较为活跃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54亿元,同比增长4.9%,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6%,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4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090亿元,同比增长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64亿元,同比增长5.6%。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5994亿元,同比增长5.2%;餐饮收入4460亿元,同比增长2.0%。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9%、8.8%。升级类消费较为活跃,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4.8%、12.6%、11.5%。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511亿元,同比增长14.9%,两年平均增长4.0%。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3765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4979亿元,同比增长14.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7%。 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 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45823亿元,同比增长6.1%;两年平均增长3.8%,与1-9月份持平;10月份环比增长0.15%。分领域看,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制造业投资增长14.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430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3.6%;商品房销售额147185亿元,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8.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3.8%,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3%,两年平均增长13.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3.5%、6.0%。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9%、28.2%;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9.8%、15.4%。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10.7%;其中卫生投资、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9%、10.1%。 五、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3357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9408亿元,增长20.3%;进口13949亿元,增长14.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459亿元。1-10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16727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出口174892亿元,增长22.5%;进口141835亿元,增长21.8%。1-10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7%,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2.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9%。 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持平 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9%,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4.2%,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2%,与上月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6小时,比上月增加0.8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 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9%,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1.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9%,交通通信价格上涨7.0%,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44.0%,鲜菜价格上涨15.9%,粮食价格上涨0.9%,鲜果价格上涨0.5%。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1-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 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2.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7.1%,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2.6%。1-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3%、10.1%。 总的来看,10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恢复,发展韧性继续显现。但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发展中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犹存,保持经济稳定恢复仍需加力。下一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附注 (1)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6)根据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8)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9)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21年1-10月份主要指标数据 指 标 10月 1-10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3.5 … 10.9 (一)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 6.0 … 4.8 制造业 … 2.5 … 11.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1.1 … 11.9 (二)分经济类型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 5.2 … 9.1 其中:股份制企业 … 4.2 … 11.1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1.3 … 10.4 其中:私营企业 … 2.4 … 11.8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 -5.9 … 2.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0.8 … 9.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1 … 10.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2.8 … 3.0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0 … 15.2 汽车制造业 … -7.9 … 7.3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6.5 … 10.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5.3 … 19.5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14.0 … 16.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10.7 … 11.4 (四)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6393 3.0 67176 10.0 生铁 (万吨) 6303 -19.4 73407 -3.2 粗钢 (万吨) 7158 -23.3 87705 -0.7 钢材 (万吨) 10174 -14.9 112235 2.8 水泥 (万吨) 20140 -17.1 197263 2.1 原油加工量(万吨) 5840 -3.0 58515 5.2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526 -2.6 5376 7.0 原煤(万吨) 35709 4.0 329716 4.0 焦炭(万吨) 3599 -11.3 39410 0.1 硫酸(折100%) (万吨) 757 -3.0 7797 6.3 烧碱(折100%) (万吨) 317 -0.8 3158 5.2 乙烯 (万吨) 232 4.0 2320 20.8 化学纤维 (万吨) 537 -4.9 5572 11.8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8547 3.7 84299 8.9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4142 1.5 38016 25.9 集成电路 (亿块) 301 22.2 2975 40.2 汽车 (万辆) 234.4 -8.3 2091.7 7.1 其中:轿车 (万辆) 87.6 -8.1 765.5 7.6 (五)产品销售率(%) 97.3 -1.1 (百分点) 97.7 -0.1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12671 11.6 116375 18.5 二、服务业生产指数 … 3.8 … 15.1 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 … … 445823 6.1 其中:民间投资 … … 254462 8.5 分产业 第一产业 … … 11646 11.1 第二产业 … … 135173 11.3 第三产业 … … 299004 3.7 四、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 … 124934 7.2 其中:住宅 … … 94327 9.3 办公楼 … … 4908 -4.9 商业营业用房 … … 10492 -1.8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 … 942859 7.1 其中:住宅 … … 667801 7.4 办公楼 … … 36378 1.9 商业营业用房 … … 88536 -1.2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 … 166736 -7.7 其中:住宅 … … 123481 -6.8 办公楼 … … 4145 -23.2 商业营业用房 … … 11878 -18.5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 … 57290 16.3 其中:住宅 … … 41415 16.9 办公楼 … … 1851 13.5 商业营业用房 … … 5134 4.7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 … 143041 7.3 其中:住宅 … … 126419 7.1 办公楼 … … 2508 2.4 商业营业用房 … … 6651 -0.6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 … 147185 11.8 其中:住宅 … … 132902 12.7 办公楼 … … 3526 -1.6 商业营业用房 … … 7164 -0.6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亿元) … … 166597 8.8 其中:国内贷款 … … 20148 -10.0 利用外资 … … 72 -35.4 自筹资金 … … 52617 5.1 定金及预收款 … … 62040 21.0 个人按揭贷款 … … 26678 9.7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 … 15824 -11.0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 … 50203 1.4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0454 4.9 358511 14.9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3867 4.6 131281 16.4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35090 4.8 310978 15.0 乡村 5364 5.6 47533 14.4 (二)按消费类型分 餐饮收入 4460 2.0 37211 25.7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976 4.0 8536 30.4 商品零售 35994 5.2 321300 13.8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2890 4.7 122745 15.5 粮油、食品类 1415 9.9 13498 10.3 饮料类 225 8.8 2301 21.8 烟酒类 389 14.3 3817 24.5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1227 -3.3 10861 17.4 化妆品类 310 7.2 3097 16.7 金银珠宝类 247 12.6 2475 38.1 日用品类 584 3.5 5838 14.6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735 9.5 7304 13.1 中西药品类 482 5.6 4679 10.0 文化办公用品类 324 11.5 3211 20.5 家具类 149 2.4 1338 18.4 通讯器材类 631 34.8 4952 19.5 石油及制品类 2004 29.3 16898 21.3 汽车类 3397 -11.5 35383 12.2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178 12.0 1546 23.3 六、进出口(亿元) 进出口总额 33357 17.8 316727 22.2 出口额 19408 20.3 174892 22.5 进口额 13949 14.5 141835 21.8 七、居民消费价格 … 1.5 … 0.7 食品烟酒 … -0.9 … -0.5 衣着 … 0.5 … 0.2 居住 … 1.7 … 0.7 生活用品及服务 … 0.9 … 0.3 交通通信 … 7.0 … 3.7 教育文化娱乐 … 2.9 … 1.7 医疗保健 … 0.6 … 0.4 其他用品及服务 … -0.5 … -1.5 八、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 13.5 … 7.3 生产资料 … 17.9 … 9.8 采掘 … 66.5 … 30.7 原材料 … 25.7 … 14.5 加工 … 10.8 … 6.1 生活资料 … 0.6 … 0.2 食品 … 1.0 … 1.4 衣着 … 0.8 … -0.5 一般日用品 … 0.8 … 0.3 耐用消费品 … -0.1 … -0.8 九、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 17.1 … 10.1 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3.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在即。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工信部与证监会近日进行座谈交流,两部门将深化合作,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赵争平指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证监会将按照“坚守‘一个定位’、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三个目标’”的原则,推动北京证券交易所建设,在信息共享、联合培育、政策衔接等方面加强与工信部合作,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工信部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部门,按照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要求,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推动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信部将深化与证监会合作,强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加强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加快对接资本市场。
抚顺传媒网讯(记者 盖小雷)日前,在中国信息协会主办的2021政府信息化大会上,“抚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项目”荣获政府信息化方案案例创新奖,这是该项目继在2020银川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上荣获优秀案例奖后,再次获得殊荣。 抚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项目是2020年抚顺市政府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是抚顺迈向新型智慧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是抚顺“城市大脑”的1.0版本,为推进和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主要包括云资源平台、中心机房、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大屏显示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综合显控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软件开发建设。项目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推动城管、应急、综治、民政、社保、交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构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共享指挥大屏、视频资源、指挥专席、会商系统、通讯系统等配套设施,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综合协调、指挥调度、事件处置、信息发布等服务功能,打造满足城市治理、应急指挥、政务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开放式智能运营平台,为精准社会治理、高效公共服务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基础设施和综合应用工具。 目前,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项目运行的场所被称作抚顺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由抚顺市大数据应用中心负责管理。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设置了指挥研判区、协同作战区、视频会议区、运维管理区等功能区域。市住建局数字城管系统、自然资源局业务系统、市场监管局电梯预警系统、政法委社会综治系统的管理人员陆续入驻指挥大厅和办公区域,指挥中心先进的视频会议系统已多次为我市重要会议提供优质的现代化服务。随着全市政务数据资源不断汇聚和共享,政务信息系统不断接入和整合,市大数据应用中心将有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务办公“一网协同”等重点场景于一体,促进技术、业务、数据高度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为加快建设数字抚顺,融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大局,发挥政府信息化中坚作用。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题: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变革性实践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华社记者 历史洪流奔涌向前,总是一浪高过一浪。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时庄严宣示,新的壮阔征程就此启航——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在100年的史诗中,党的十八大以来这9年是怎样的一段华彩?!之于民族复兴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9年——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引领时代潮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标志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这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9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民族复兴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这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9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我国国际地位日益巩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九年风雷激荡,铸就世纪伟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将就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决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回望,百年党史革命、建设、改革的“豹尾”已经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龙头”正在开启。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新时代中国领航人以前所未有的勇毅和豪情向世界、向未来宣告: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锻造领航复兴领导力 2021年9月13日,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 游人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在这个小山沟进驻了120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40余篇文献及80余封电文稿,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随着电台的电波,“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从陕北窑洞飞向大江南北,全党全军都无条件执行“嘀嗒、嘀嗒”的命令,摧枯拉朽、克敌制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沧桑巨变,大道如砥。 从战争年代确立“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的根本原则,到建设时期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再到改革开放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定海神针”。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份历史昭示的清醒自信,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责任担当。 2015年1月16日,中南海怀仁堂,一个重要会议开了整整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5家党组的工作汇报。 此后每年年初,这样的汇报都会举行一次,成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治国理政的最根本原则,一改一段时期党的领导淡化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 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党章和宪法; 在党中央组建一系列顶层机构,全面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财经、外事、国家安全、网信等重大工作的领导; 将党的领导贯彻和融入到意识形态、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之中…… 一系列基础性、创制性、战略性举措,使党中央真正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全党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这正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力量。 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和国家才有力量。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纵观百年党史,从长征途中的命悬一线到十年内乱后的何去何从,每当紧迫形势、紧要关头、严峻考验,都会形成对“领导核心”的迫切期待、强烈共识,都会有“这样的人物”应运而生、力挽狂澜。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动荡,“四大考验”严峻复杂,“四种危险”尖锐深刻,党和国家事业又到了一个兴衰成败的重要关口。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成熟核心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思想理论的飞跃。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一同载入党章,写在党的旗帜上。 这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雨来袭更赖坚强砥柱。 曾记否,2020年2月23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一场“史无前例”的会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召开。 通过电视电话会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直接给全国17万名县团级以上干部开了两个小时会,从最高领导人到“一线总指挥”,将任务一竿子插到底,中国共产党超强的领导力、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令世人惊叹。 医务人员在湖北省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前竖起拇指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劲(2020年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从沉着冷静,果断拍板武汉“封城”的关键抉择,到一声令下,三军齐发、全党行动、全国动员,再到科学统筹,高超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辩证法……抗击疫情的“世纪大考”,再次雄辩证明: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坚强成熟有力的领导核心,有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最大底气。 打最硬的铁,须是铁打的人。 面对一度越演越烈的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和决绝,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抉择。 誓言如铁、雷霆万钧!一场新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力度、广度、深度空前的反腐败斗争拉开大幕。 据统计,十八届党中央5年间,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达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43人,占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总人数比例超过11%;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已有超过90万名党员被清除出党。 一手刮骨疗毒、猛药去疴,一手大刀阔斧,系统性重塑党的肌体和灵魂—— 从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到高举巡视利剑,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从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确保全党做到“两个维护”,到坚持思想建党,接续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 从破除“四唯”倾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到坚持制度治党,立起党内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进行革命性锻造,对军队进行革命性重塑…… 中国共产党更加纯洁清正、更加坚强有力、更加生机勃勃,党同人民血肉相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2020年12月10日,河北省巨鹿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右一和右二)在巨鹿县西郭城镇柳洼村向村民了解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高达95%,居世界各国之首。 强体魄于自我革命,开新局于社会革命。 一个风华正茂的世界最大执政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必将引领亿万人民在复兴征程上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重构经济发展新格局 长江、黄河,中华民族母亲河,中国经济大动脉。 治国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留下“高峡出平湖”夙愿。 船舶在湖北省武汉市阳逻港区水域行驶(2018年8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几十年激流勇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超过七成。 2016年新年伊始,沿线地区热盼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走遍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先后破题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的“江河战略”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定位。 这是5月13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从大开发到大保护,从高速增长到稳中求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中国经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新世纪以来最低值。面对海外唱衰论调,习近平总书记不为所动:“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支撑条件深刻变化,中国经济走到转轨关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全面阐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趋势。 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一锤定音。 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定力——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走进太钢,拿起一片厚度仅0.02毫米的“手撕钢”,不禁称赞“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在位于山西的太钢集团,员工展示用手撕开0.02毫米厚的超薄带状不锈钢(2019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3年前,总书记第一次到太钢了解新产品研发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 从那时起,企业科研团队卧薪尝胆,经过700多次试验,攻克400多项工艺难题,登顶世界领先水平。 钢铁产业在新中国艰难起步,改革开放后跻身最大产钢国,却一度陷入产能过剩困境,如今从传统钢论吨卖到尖端钢论克卖,越来越多钢铁企业华丽转身。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行动的高度。 这是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9月8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创新被提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被“卡脖子”,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提高供给质量,重构中国经济结构体系; 这是5月26日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拍摄的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立足万里江山,纵横捭阖,整合融通,谋定长江、黄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建设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培育新动力源,重构中国经济空间布局; 这是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7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 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也是信号灯。 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地方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念头时,习近平总书记态度坚决:“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开放的大门却越开越大,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互利共赢。 当事关民生大事的房地产业出现调控放松苗头时,牢牢确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信念坚定。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升级—— 11月4日,第四届进博会拉开大幕,签约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超过上届,中国市场的磁力更加强大;今年外贸保持两位数高增长,远超市场预期…… 人们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参观(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从主要依靠外需到不断扩大内需,中国经济一方面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具备了畅通内循环的必要条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作出重大决策,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未雨绸缪,更显强大自信。 有了这样的自信,中国经济勇于迎难而上,不畏个别国家遏制打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敢于顶住压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2020年3月24日,工人在湖北武汉东风乘用车公司工厂总装车间的流水线上作业。2020年3月下旬左右,武汉各企业开始陆续复工复产。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百年前,战乱频仍的中国经济一片凋敝,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有的资本家妄称“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只能得零分”。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创造了一个个东方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超级经济巨轮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构建新发展格局,面貌一新、气质一新、底色一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乘风破浪驶向经济强国的彼岸。 再造“中国之治”新优势 “如果选择一项中国共产党最厉害的经验传输给我的国家,我认为是治理能力。” 金秋十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肯尼亚学者丹尼尔感慨于中国的疫情防控,“我想象不出任何一个国家能取得中国这样的成效”。 2020年,突如其来的抗疫斗争,全党全国上下齐心风雨同舟,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 错综复杂的香港问题,处变不惊,迅速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掀开“东方之珠”新的一页……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进行着深刻思考。 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土地上一经扎根,就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在实践探索中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殷切期望。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作出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深远,各类风险挑战交错叠加,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亟待满足……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时代的重任,历史性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上。 洞察时与势,融通“制”与“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宏阔格局中,刻下鲜明的制度印记——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前所未有的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336项改革涵盖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势全面推进,打破利益的藩篱,促进各项制度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中国之治”的征途中,再次写下新的篇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覆盖13个方面的制度,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奠定“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和2000多名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郑重按下表决器。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发人深省、指引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制度,真正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创新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制度……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一系列夯基垒台的长远制度不断完备。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着眼长治久安——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织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一项项民生制度创新,透射殷殷深情。 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各方面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 9年来,从“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始终坚持公平正义—— 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正案通过;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2021年10月23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 新时代砥砺奋进,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无不贯穿法治之力,无不践行法治之义。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磅礴开启,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更加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护航民族复兴行稳致远。 “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无比的坚定,更是深刻的自觉。 挺起新时代精神脊梁 2021年3月6日,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暖意融融,交流热烈。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心。 一语越百年。“平视世界”刷屏的背后,是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历史喟叹,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崛起的集中写照。 辉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竞相闪耀—— 撤侨紧急关头,“在你背后有伟大祖国”见证国家价值;扶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彰显公平底色;孟晚舟回国现场,全场高唱《歌唱祖国》,一个个经典场景,展现中国精神的挺拔。 从“最大留学潮”到“最大海归潮”,从“品牌就是外国好”到“国潮”成为新风潮,点滴变化,折射国人自信的回归。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历数沧桑,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经千辛而不败、越万难而不衰,就是因为不断觉醒、生长的伟大精神在支撑、引领和推动。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这是更加厚实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形成的灿烂文明,党领导人民百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奋斗实践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中国自信的坚强基石。 这是更加坚强的骨气: 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河水滔滔,乱石嶙峋。 2020年6月,在这里,面对外军蓄意挑衅,“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和战友顽强奋战,用生命筑成祖国的界碑…… 誓言,穿越时空:“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面对美方霸凌威吓,始终有理有利有节,“中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近距离观察中国抗疫斗争,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深深感慨。 这是更加昂扬的志气: “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用更宽广的胸怀融入和影响世界——史诗般的征程中,贯穿的是奋发图强的志气,是自立自强的国风。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道出真谛。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澎湃激荡,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纵览古今的胸怀、远见卓识的视野、磅礴厚重的气度引领、推动和践行。 凝聚中国精神的灵魂和力量—— 立根固本,必须补足精神之“钙”,找准胜利之“钥”。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高度重视。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首次阐释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点亮精神的天空。 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一座座精神丰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固支撑。 厚植中国精神的根脉和滋养—— 2020年9月28日,考古,这门“高冷”的学问,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2019年9月21日,小朋友在湖南省长沙市“字在其中”汉字国潮艺术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考察曲阜孔府、敦煌莫高窟等诸多文化场所,在各个国际场合阐释中国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复兴汇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精神因此拥有不竭的泉源。 升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特质和价值旨归—— 人们难忘这一幕:2019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党和人民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 人们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探访一个个红色革命圣地,每逢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以亲力亲为引领崇尚英雄的时代风尚。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全党全国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天大树正在长成。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整治网络乱象维护清朗空间,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 伟大事业砥砺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豪迈预言。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昭示雄浑的中国精神生机无限,矢志复兴的中国力量奔腾浩荡。 引领命运与共新纪元 2021年春天,一幅“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图在互联网上刷屏。 1901-2021,从签订《辛丑条约》时的丧权辱国,到新时代国际舞台上的昂扬自信,人们感叹穿越两个甲子,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天翻地覆。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人类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瑞士。这是一次承载世界目光的访问——环顾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频发生。陷入困顿和迷茫的人们,亟待拨开迷雾、通往未来的引领。 达沃斯——日内瓦,一路交流、一路倾听。“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面对各国期待,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回首百年,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这样希冀民族的未来:“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如是展望21世纪的中国:“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 今天,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宏阔视野、历史担当和博大胸怀,究天下之变,解时代之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引—— 从2013年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2017年的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2015年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到2021年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矛盾重重、纷争不断的世界,勾画超越差异与分歧的价值同心圆……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的关键词是“人类”和“共同”。在“和而不同”中谋求“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国方案引领世界的力量所在。 2019年5月,北京。一场名为“亚洲文明对话”的大会,吸引一位“欧洲文明摇篮之城”雅典的客人远道而来。在同习近平总书记的会晤中,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感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 有人说,“大国注定创造伟大和永恒”。大国之大,就在于每当人类历史行进到十字路口,总能以非凡的思想智慧,指引人们沿着正确方向携手前行。 这是持之以恒引领各国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9年—— 深切体察各国人民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8年间,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14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累计开展超过2000个项目,一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全面铺展。 今天,“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因为有了“一带一路”,不少地方的人们才第一次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安全的电、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走出家门…… 这是矢志不渝引领各国平等交流合作,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9年——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旗帜鲜明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同来华参加主场外交活动的每位外国领导人会面;在国际会议上认真倾听每位与会者发言……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世界看到了“朋友应有的样子”。 这是一以贯之引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9年—— 从北京到杭州,从厦门到青岛,从上海到博鳌……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创新性开展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发起成立亚投行,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携手制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率先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全球治理的时代变革中,世界听到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看到了更加进取的中国行动。 这还是坚定不移引领各国团结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9年—— 无论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还是面对多边主义的“何去何从”;无论是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还是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牢牢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不畏浮云遮望眼,引领各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走团结合作的人间正道。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这就是哲人预言的“中国世纪”的曙光——9年来,世界记住了“给我们带来阳光”的达沃斯演讲;记住了一次次持续至深夜的“云外交”;记住了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记住了已向世界提供超过16亿剂的中国新冠疫苗……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是中国作为、中国担当,让人们收获信心、勇气和希望。 “上海号”中欧班列从上海首发,驶向德国汉堡(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展现着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天下情怀,传递出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国的时代重任。 太阳每天刷新地球,从东到西,周而复始。过去3个世纪,人类见证了全球经济政治重心从地中海转向北大西洋,又转向太平洋。斗转星移,今天,整个世界都将目光更多投向中国。 人们满怀信心——实现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启伟大复兴新篇章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郑重表示。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这是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锚定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引领地位,推动“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锁定艰巨任务,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上阵,全党上下五级书记共抓扶贫,25.5万个驻村工作队挺进一线,近200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村干部倾力奋战,取得全面胜利。 拼版照片:这是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的笑脸合集(2020年7月15日摄)。地处山区腹地的神山村曾是江西省井冈山市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曾达30%以上。当地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和乡村旅游,村民收入显著增加,并在2017年2月正式脱贫。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中华大地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成为现实。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巍然矗立! 历史性的抵达,意味着又一次伟大的出发。 这是立志千秋伟业的宏伟擘画——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顶层设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自信昂扬的政治宣言书、接续奋斗的时代动员令。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题调研,谋划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两个月后,川藏铁路林芝至拉萨段上,总书记研究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时语重心长:“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6月16日摄)。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胸怀国之大者,着眼国之大事。 从更加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到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实现高质量发展到创造高品质生活,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第一步迈出了新气象,迈出了新成效。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此时此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我们的坚强领导不可撼动,经过淬炼的中国共产党犹如一块“整钢”,团结统一、健壮强大前所未有。 我们的物质基础积厚成势,中国经济动力更加强大,结构持续优化,空间不断拓展,积蓄了充足动能。 我们的制度保证更为巩固,“中国之制”充分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现“中国之治”。 我们的精神力量气势磅礴,中国人民的信仰、信念、信心坚若磐石,激发起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们的光明道路愈发宽广,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时与势在我们这边。 循大道,至万里。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贡献—— 到2035年,一个人口10多亿的东方大国进入现代化行列,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将会终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历史标识,为整个人类现代化提供全新的选择。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抚今追昔,饱含深情:“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穿越百年历史烽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前赴后继,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向世人宣告:“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愈发坚定而豪迈:“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11月8日,首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正式上市,总发行额为266.63亿元。截至当日收盘,上述四只基金总成交额达到了100.86亿元。其中华夏A50ETF换手率和成交额居前,其开市4分钟成交额过亿元,全天成交额36.17亿元,位居当天股票ETF成交第一,也打破此前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上市当日32.86亿元的纪录;易方达中国A50ETF当日成交额高达28.89亿元,位居第二;汇添富中国A50ETF和南方中国A50ETF成交额也分别达到20.50亿元、15.30亿元。 深交所副总经理唐瑞在上市仪式上表示,深交所联合华夏基金、南方基金两家基金管理人推出的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是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有利于丰富ETF产品线,完善基金产品布局,为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提供新渠道,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金融市场建设,也有助于形成期货与现货相互配套、双轮驱动的格局,促进提升境外长期资金投资配置A股的积极性。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也指出,首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的顺利上市,不仅为投资者布局中国优质核心资产再添场内新工具,更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出国门获得全球认可的里程碑事件。 “基于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ETF产品的挂牌上市,将与沪深港通以及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共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互联互通产品生态圈。”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市场联席主管姚嘉仁表示,“我们相信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的推出有助于进一步吸引海外长期基金配置A股,带动更多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内地股票市场的需求,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和国际化。”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境外资金通过沪深股通机制净买入A股超过3200亿元,接近历史上最好的2019年全年水平。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监管部门正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举措。 专家认为,外资持续净流入A股,反映全球投资者对我国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与外资加仓中国相向而行,擦出绚丽“火花”。 外资入市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资本市场扩大开放大幅提升了A股市场吸引力,加之科创板、创业板等重大改革落地产生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促使外资入市步伐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2019年沪深股通净买入A股3517亿元,创单年最大净买入纪录。2020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外资净买入力度有所减弱,但也超过2000亿元。而今年前10个月,沪深股通净买入A股超过3200亿元,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截至今年10月底,外资持有A股市值约3.7万亿元,约占A股总市值的4.3%,较2019年初明显提高。外资交易金额占A股市场的比例同步逐年提高,目前已超过8%。 “A股市场对外资仍有较强吸引力。”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说,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稳健,宏观政策调控空间较大,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公开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整体改善,新兴行业业绩尤为亮丽。另一方面,沪深主要股指点位不高,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分别为17倍和16倍,明显低于全球主要股指。 投资便利程度不断提升 专家认为,提升外资投资便利程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全球投资者不断加仓A股、竞相布局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2019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一系列务实开放举措陆续落地,成效显著。A股先后纳入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主要指数,并且纳入因子稳步提高;修订后的QFII、RQFII监管规则发布,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的范围和便利性不断提升;沪深港通机制持续优化,沪伦通机制稳定运行,中日ETF互通产品运行顺利,深港和沪港ETF互通产品正式推出,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证券、基金和期货经营机构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已有摩根大通、瑞银证券、高盛高华等10余家外资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获批;期货市场国际化稳步推进,商品期货期权国际化品种增至9个,风险管理工具更加多样。 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正加速形成。一系列开放举措陆续推出,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展望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国际接轨。 开放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处获悉,监管部门正按照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一部署,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举措。 上述人士预计,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举措包括:优化和拓展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期货市场的渠道和方式,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推出更多国际化品种;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完善和拓展沪伦通机制,健全境外主体境内发行上市制度,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进一步加强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切实维护跨境投融资活动正常秩序,创造可预期的监管和制度环境。 “境外资本持续涌入中国市场,源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机构布局中国市场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称,外资流入中国是大趋势,“从长期看,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资本市场扩容,并且综合考虑外资对于中国资产的配置状况,外资流入仍有充足空间;从中短期看,经济增长节奏逐渐回归常态,中国资产在全球配置中仍具吸引力,而类似MSCI中国A50指数等相关投资工具的丰富和政策对于外资配置的不断鼓励也都将促进外资流入。”(昝秀丽)
“整体流程很简单,我也是第一次体验直接用手机操作就能拿到授信和提款,速度很快。”日前,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获得天津金城银行350万元信用贷款授信时感慨道。 随着北交所即将鸣锣开市,像沃德传动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前景和资本市场认可度有望得到显著改善。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多家商业银行正积极备战北交所开市,并在信贷投向和产品服务方面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信贷资源正积极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央行新闻发言人、调统司司长阮健弘日前表示,截至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2%,比全部贷款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贷款合同平均利率是4.52%,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低0.15和0.25个百分点。 积极备战北交所开市 沃德传动申请的“专新贷”是金城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推出的全在线企业信用贷款产品。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公司创业10年以来获得的第一笔全线上申请的信用贷款,从申请贷款到获得授信,仅花费了15分钟,且贷款年化利率仅为3.96%,极大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沃德传动是天津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近年来正在寻求更多技术突破,在传感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投入巨大,目前“专新贷”提供的这笔资金已经投入到公司今年的研发中。 “专新贷”的推出是商业银行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一个缩影。随着北交所即将开市,多家商业银行正积极备战,以期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适配的产品和服务。 民生银行在全面分析北交所“专精特新”客群特点、需求痛点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包括“易融通、易投通、创慧通、创富通”四大系列产品的“民生易创”专属产品包,集成了科创贷、认股权融资、开户e、信融e、票融e、并购贷、股权直投、PE贷、员工股权激励、定增投资、可转债投资等众多契合客户创新和成长属性的金融产品,覆盖企业成长全周期、全场景、全生态。 邮储银行北京分行提出,针对轻资产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该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出短期网络全自助小微易贷线上系列产品。此外,2021年该行积极拓展税务、发票、工程、海关、科技、知识产权等多种场景,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邮储银行手机银行提供小微易贷测算服务,客户可根据需要选择税务、发票、工程、海关、综合等模式预测,1分钟可知预授信额度,满意后通过企业网银、手机银行发起申请和还款。 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 多位专家表示,北交所的成立不仅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北交所的成立为商业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拓宽了思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专精特新”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技术与管理团队)可以通过北交所进行市场化定价,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这一定价在抵质押等方面给予一定让步;另外,在北交所挂牌或拟在北交所挂牌的“专精特新”企业在财务、税收、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将更为透明,外部融资能力会明显增强,有助于商业银行设计信贷产品时更合理地定价。 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成为多家银行的战略构想。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介绍,该行不断丰富特色产品体系,推广投贷联动模式,依托“投贷通”品牌与“创客中心”,实现“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一体化服务;借力“并购+”品牌优势,创新投行业务,实现资本市场的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碳普惠”体系建设。 兴业银行提出,将针对登陆新三板的企业,持续完善股债联动、投融结合的“三板通”系列产品,加快三板贷、三板股权质押融资、投联贷、投贷通等业务发展。近期还将进一步升级“投联贷”,以外部投资机构主“投”、兴业银行主“贷”的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投贷联动综合服务。 健全科创企业担保体系 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研发投入大、缺少有效担保等特点,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有待继续探索。 “专精特新”企业已实行名单制管理,属于特定对象,因此,金融机构服务这些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举措。任涛表示,金融机构应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保持沟通,深入了解并跟踪“专精特新”企业动态;以主办银行的理念深入参与“专精特新”企业在授信、结算、上下游等各环节,以综合服务模式弥补单一授信环节的不足,陪伴企业成长。 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为金融支持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当和损失分担机制,设立“专精特新”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科创企业担保体系;适当提高“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落实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制度,减少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
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抚顺市全面振兴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抢抓政策机遇 强化使命担当 全力推动抚顺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鹤讲话 高键主持 赵乐韬刘国强出席 会议现场。 市委书记来鹤出席会议并讲话。 11月3日,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抚顺市全面振兴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听取《抚顺市贯彻落实<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 的任务分解方案》说明,对推动落实《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行安排部署。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实施方案》对抚顺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抢抓政策机遇,强化使命担当,切实找准国家政策与抚顺发展的契合点、支撑点、突破点,全力推动抚顺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来鹤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高键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韬、市政协主席刘国强出席会议。 来鹤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抚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实施方案》将有效解决抚顺发展中面临的瓶颈,是推动振兴发展的重大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全市上下要牢牢把握这次重大历史机遇,吃透政策、用心谋划,抢先发力、压实责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切实以为城市发展负责的情怀和担当,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发展优势转化为振兴动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来鹤强调,落实《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好结合文章,使各项工作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要将落实《实施方案》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抚顺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具体行动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要将落实《实施方案》与落实抚顺“十四五”规划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加快动能转换、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支撑、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共享发展。要将落实《实施方案》与推进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抓大不放小、重硬不轻软、求远不舍近,精心谋划争取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效,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自己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 来鹤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细化工作任务,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分管领导统筹协调、责任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实施方案》落实落地。加强工作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贯彻落实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分工明确、环节完整的责任链条。加强督查考核,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形成工作闭环,确保件件有部署、项项有着落,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宏德就《抚顺市贯彻落实<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 的任务分解方案》作说明。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市法院、市检察院负责人,各县区、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记者 刘思波 文/刘涛 摄影)
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176亿美元,较9月末上升170亿美元,升幅为0.53%。至此,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连续6个月位于3.2万亿美元之上。 “10月我国外汇市场供求保持稳定,跨境收支交易理性有序。”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微跌,主要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回顾今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方面,美元汇率指数小幅震荡,10月下跌0.1%至94.1。非美元货币对美元走势出现分化,英镑上涨1.5%,欧元下跌0.2%,日元下跌2.3%。资产价格方面,主要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标普500指数上涨6.9%,欧元区斯托克50指数上涨5.0%,日经225指数下跌1.9%,以美元标价的已对冲全球债券指数下跌0.3%。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估值效应是导致当月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的主要原因。此外,真实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也是重要推动因素。 温彬分析称,目前,全球经济整体恢复,主要经济体保持较高的经济景气度,国外经济的持续恢复带动我国外需较强,近期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北向资金保持净流入态势,10月净流入超过300亿元。这些因素都对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形成了支撑。 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促成当月外汇储备规模小幅上升的原因,除了汇率折算、资产价格变动等原因,还可能有部分净购汇因素。“10月人民币逆势走强,国际资本流入以及企业结汇有所加快,这可能使得央行在外汇市场存在少量外汇净买入。”赵庆明说。 展望未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仍具保持稳定的基础。王春英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多不稳定因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但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具有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将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提供支撑。 “下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温彬表示,我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整体向好,外汇储备规模具有稳定基础。在外需较旺带动下,我国出口有望保持良好态势。同时,国际投资者看好人民币资产前景,证券投资保持净流入态势,为外汇供求和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奠定了基础。 赵庆明表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预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会继续维持在3.2万亿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