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9101亿元,其中新增减税7889亿元,新增降费1212亿元。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记者王雨萧,海报设计苗夏阳)
完善政策制度,扩大双向跨境投融资渠道—— 外资配置人民币债券成为长期趋势 10月29日,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这是继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之后,第三个纳入中国债券的国际债券指数。至此,中国债券已被三大国际债券指数悉数纳入。 业内专家认为,以此为新起点,中国债券市场有望迎来万亿规模资金。接下来,外资稳步配置人民币债券将是长期趋势。 “入富”将分批完成 目前,全球有彭博、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三家主要债券指数供应机构,其中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和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是各自旗下最主要的指数。 和前两大指数一样,此次中国国债“入富”将分步完成。据悉,中国国债将在未来36个月内分批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其权重在2024年9月完全纳入后,预计将达到5.25%左右。此前,中国国债在20个月内完成了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的过程,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则是在10个月内完成。 与此前相比,中国国债“入富”更引人关注,因为这一指数更受被动型投资者的偏爱。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是富时罗素追踪资金量最大的旗舰指数产品,也是全球政府债券指数的标杆。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其中,表明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等已满足国际化标准,能够引导国际债券配置资金进一步进入中国债券市场,为我国债市带来持续可观的资金流入。 “入富”也将进一步吸引海外资金的持续流入。德意志银行集团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表示,此次“入指”是对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对外开放成果的认可,未来人民币境内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间的连接将更加紧密。预计至2024年三季度末,将为国债市场带来总额约105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月流入规模有望达29亿美元。 将吸引全球资本趋势性流入 近年来,境外投资者配置中国债券已成长期策略。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表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金融市场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资产将吸引全球资本趋势性流入。 2015年末以来,境外投资者不断加码人民币债券资产。据刘立男统计,每年债券流入资金规模已从2015年的470亿元人民币上升至2020年的1.073万亿元人民币。2021年年初至今,已有6040亿元人民币流入债券市场。截至2021年9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约3.94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占国内固定收益市场总额的3.15%。在此背景下,刘立男看好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投资者的持续吸引力。 不过,近期外资增持中国债券规模增速有所回落。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三季度以来,外资买债比上半年的高位确实有所回落,但与2019年同期对比,仍然增长7%。在全球经济逐步恢复以及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增强下,外资购买债券保持了一定规模,而且在向疫情之前的常态回归,这是一个正常的表现。 “从中长期来看,外资对于稳步配置人民币债券仍将是趋势。”王春英说,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大,且外资占比较低,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而且,境内债券收益率相对较高,人民币币值稳定,中国债券市场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今年以来,中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上下窄幅波动,相较于实施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发达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表现出了比较高的投资价值。 “人民币债券在新兴市场资产中被公认为是相对‘安全’的资产。”刘立男认为,由于人民币债券收益率与全球主要债券收益率的相关性远低于其他新兴市场债券,因此人民币债券作为分散风险的资产配置优势明显。 与全球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中国债券市场的外资持有比例仍然偏低,潜力较大。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债券份额占中国境内固定收益市场的3.15%,远低于其他新兴市场债券10%到30%的境外持有率。截至2021年6月,人民币债券总规模为3119亿美元,占全球储备的2.6%,这一份额远低于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中10.92%的权重。刘立男认为,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不断加强与全球市场的连接,并有望逐步放宽利率衍生品、外汇衍生品和信用衍生品的市场准入,为境外债券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 相关规则将持续完善 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境外机构各投资环节操作流程,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推动相关规则与国际接轨。 去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整合入市渠道,按照“同一套标准、同一套规则的一个中国债券市场”的原则统一准入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制度安排,提高境外机构入市便利度,进一步优化和便利投资资金汇出入等。境外机构入市交易后,“时差”问题也曾一度导致其交易不便。央行很快着手提升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境内外交易平台开展合作,支持境外投资者在直接入市渠道下开展直接交易,境内平台延长服务时间,方便更多境外机构“无时差”参与债券交易;为境外机构提供循环结算服务和T+3以上交易结算服务,有效缓解了因境内外节假日差异带来的不便。 今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举措不断落地。9月,债券通“南向通”启动;首批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成功发行。 免税期的延长也有助于支持债券市场开放,吸引海外投资者进一步投资中国债券。10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鼓励更多外资通过债券市场参与国内发展。会议决定,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的实施期限,延长至“十四五”时期末,即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 “未来随着境内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各类债券产品不断丰富,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与国际市场不断接轨,有望吸引更多被动型和主动型的配置资金流入。”王春英表示。 周茂华认为,未来我国将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丰富金融产品,完善跨境投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与各方共同努力,积极完善各项政策与制度,巩固和扩大双向跨境投融资渠道,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记者 陈果静)
美联储削减购债(Taper)“靴子”终于落地。美东时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将从11月晚些时候起逐月减少150亿美元资产购买规模,并视情况调整购债速度;同时,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零至0.25%之间。 在“靴子”落地当日,避险资产黄金、美元短线掉头向下,而全球股票市场仿佛松了一口气,股指纷纷上涨。分析人士称,市场对Taper预期已经提前反映在价格波动中。Taper“靴子”落地短期边际利好股市,但中长期风险仍取决于美国就业和通胀走势。 美联储Taper如期而至 当地时间11月3日,市场关注已久的美联储Taper如期而至。 美联储当天发布最新利率决议声明,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区间不变,将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维持在0.15%不变,将隔夜逆回购利率维持在0.05%不变。 声明称,美联储将于11月启动缩债计划,每月资产购买规模减少150亿美元,必要时调整缩减购债规模的步伐。11月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购买量分别调整至700亿和350亿美元,此前分别为800亿和400亿美元;12月国债和MBS购买量分别调整至600亿和300亿美元。 对此,中金公司研究部宏观分析师刘政宁分析,虽然声明中只给出了未来两个月的购债额度,但预计后续的Taper大概率会以类似节奏进行。照此计划,美联储将于明年6月前结束购债。此外,声明中也强调了Taper的灵活性,这意味着削减购债的速度可以更快,也可以更慢。 机构热议加息时点 在Taper开启之后,美联储何时加息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当前,美联储将在明年加息成为市场共识,而加息时点是在明年年中还是明年四季度,机构产生了分歧。 “尽管美联储有意回避,但市场预期美联储将于明年7月或9月开启首次加息,市场甚至已经在考虑明年两次加息的可能性。”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高盛最新预测认为,美联储在明年7月会加息,比其之前的预测提前了一年。高盛还预计美联储将更快加息,理由是当前通胀较高的局面将持续到明年年中。 中信证券海外宏观首席分析师崔嵘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崔嵘表示,如果从11月开始缩减量化宽松(QE),即按照每月缩减150亿美元资产规模计算,美联储或于明年6月结束购债,资产负债表规模最终扩张至约8.9万亿美元;之后通过到期资产再投资方式维持资产负债表不变一段时间,预计明年四季度启动首次加息,而缩表则可能在加息启动一年之后。 摩根大通资管首席全球策略师David Kelly认为,美联储可能不会在明年7月或9月加息,而是等到明年12月再加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极力强调Taper与开始加息有很大区别,并认为这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 对市场冲击有限 美联储Taper“靴子”落地后,不同风格的资产表现也不同。 Wind数据显示,美东时间11月3日,美股三大指数盘中集体拉升,均创出历史新高;11月4日A股三大指数高开高走,上证指数收复3500点关口;11月4日香港恒生指数收涨,终结此前连续7个交易日下跌走势。美东时间11月3日,黄金、美元等避险资产盘中掉头向下;11月4日亚市交易时段,黄金、美元双双反弹。 对于Taper开启后大类资产表现,崔嵘预计,短期边际利好股市,但中长期风险仍取决于美国就业和通胀走势。 “Taper启动时点和节奏符合预期,鲍威尔‘暂时性’通胀表述以及油价当日大幅回落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市场担忧,边际利好股市等风险资产。但中长期来看,影响美联储后续紧缩预期的关键变量是美国通胀和就业,建议关注今年四季度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再创新高,以及明年二季度美国通胀水平回落幅度。预计美元指数短期回落,但明年中期之前仍维持相对强势。”崔嵘说。 在东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沈新凤看来,美联储货币正常化的节奏和整体趋势并未超出市场预期,预计美元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小幅波动。
资金平稳跨月过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OMO)回归常态。11月首个交易日,央行逆回购操作规模回落至100亿元,实现资金回笼1900亿元。 专家表示,不应将OMO操作量下降误判为流动性收紧。央行于月初缩量操作,属正常季节性现象。而本月,央行等额续做MLF是大概率事件。央行后续将灵活运用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缩量操作属正常季节性现象 11月流动性情况备受市场关注。一方面,万亿元规模的逆回购将于本月首周密集到期;另一方面,本月有万亿元MLF到期,为今年以来最高值。 合计高达2万亿元的公开市场到期量,会对流动性形成冲击吗?昨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大幅缩量后,就有一些市场主体担心,央行银行体系流动性或将趋紧。 市场人士强调,不应将OMO操作量下降误判为流动性收紧,更没有必要担心本周1万亿元逆回购到期量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 “月初,市场对央行资金需求明显下降,因此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量也会低于上月末,并形成净回笼。”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说,这是正常的季节性现象。 张旭表示,央行反复强调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是一句空话。在央行对资金面悉心呵护之下,市场预期保持稳定。今年前十个月,DR007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18%和2.17%,接近2.20%的OMO利率。 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表示,央行资金投放规模恢复至常规水平,表明货币政策并未放松。10月末,央行大额净投放,主要目的是维持流动性平稳。 11月1日,资金利率运行平稳,现券市场收益率小幅下行。DR007加权平均利率回落22.54个基点至2.1146%,略低于政策利率水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短端全数下行,其中Shibor隔夜下行11.2个基点,报2.03%;7天Shibor下行13.1个基点,报2.168%。 “从债市表现来看,全天利率震荡下行,市场情绪良好。这说明即使央行大幅回笼资金,市场对资金面稳定的预期仍较强。”屈庆说。 等额续做MLF为大概率事件 本月MLF分两次到期,其中16日和30日将分别到期8000亿元和2000亿元。 对于续做规模,等额续做成为市场主流预期。屈庆表示,在不实施降准的情况下,将大概率等额续做MLF。而且,考虑到今年央行维护资金面稳定态度明确,预计后续还会加大逆回购投放力度。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续做方式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可能的续做方式包括:11月15日一次性提前续做1万亿元MLF,完全对冲全月到期的MLF;11月15日提前续做16日到期的8000亿元MLF,并于11月30日再次续做2000亿元到期的MLF等。 业内人士认为,后续看,公开市场操作到期,叠加政府债券供给压力明显,资金面压力或将逐步显露。但是,央行有望打出“组合拳”安抚资金市场,呵护市场流动性。
今日,广脉科技将登陆精选层。11月5日,海希通讯也将在精选层挂牌。上周末,证监会发布一系列与北京证券交易所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及业务规则,这些业务规则将于11月15日起正式实施。北交所开市将近,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三板公司将挂牌目标瞄向北交所。个别企业此前终止过申请精选层挂牌,近期又迅速“去而复返”。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05家新三板公司处于拟精选层的状态中,包括申请精选层挂牌已通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的,处于精选层挂牌辅导期的,已向全国股转公司提交精选层申报文件并获受理、问询的,通过精选层申请或通过挂牌委审核正待公开发行的。除平移现有精选层公司,北交所上市公司将从这些公司中产生。 今年以来,精选层的吸引力明显高于去年。尤其是今年9月北交所宣布设立以来,已有25家新三板公司宣布拟申请精选层挂牌,而去年同期为13家。 个别公司出现了“去而复返”的情况。百味佳于2020年9月25日进入精选层挂牌辅导期,辅导机构为东莞证券。在接受3个月辅导后,公司于2020年12月25日表示,依据自身经营发展情况,计划在创业板上市。过了10个多月,公司再次冲击精选层。2021年10月27日,百味佳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于10月25日向广东证监局报送了精选层挂牌辅导备案材料。 这205家精选层后备企业业绩也可圈可点:今年上半年平均营收2.66亿元,平均净利润1651.11万元。上半年营收超过3亿元的就有28家企业,其中中建信息、亿玛在线等都是新三板的明星企业。此外,有16家公司主动披露了今年三季度业绩,全部实现盈利,营收、净利润平均增速分别为40%、24%。 拟精选层公司自然也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剔除已经停牌的,自9月3日以来,有133家企业在二级市场存在交易,其中103家公司的股票累计上涨。运鹏股份、珠海港昇、东方碳素、爱廸新能等多家企业的股票涨幅超过100%。 从行业上看,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是拟精选层公司中的主流,尤其是10月份,15家宣布冲刺精选层的公司中有国基科技、华岭股份、控汇股份等6家属于信息技术类。 国基科技主要从事智能系统和产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9月3日至今股价已累计上涨116.67%。 从事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及运营的珠海港昇,股价自9月3日以来上涨212.99%。就在上周五,珠海港昇的母公司珠海港还被投资者问及子公司精选层推进情况。
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延长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 预计可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缓税2000亿元左右 会议决定,对今年四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随其附征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以及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含其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实行阶段性税收缓缴。其中,对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其实现的税款全部缓税;对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至4亿元的制造业中型企业,实现的税款按50%缓税,特殊困难企业可依法特别申请全部缓税。缓税自今年11月1日起实施,至明年1月申报期结束,预计可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2000亿元左右。 另外,为纾解煤电、供热企业经营困难,对其今年四季度实现的税款实施缓缴,预计缓税总额170亿元左右。上述缓税措施延期缴纳时间最长为3个月。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行延续性的减税降费是跨周期调节的体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及做好“六保”工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此次四季度缓缴税款的范围较宽,数额较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是重大利好。 国常会连续三次部署 支持中小微企业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国常会政策也是着眼于降低企业负担。当前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和需求不足等困难,经营压力很大,通过税收缓缴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此次国常会再次聚焦中小微企业,这也是10月份以来国常会连续三次部署支持中小微企业。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告诉记者:“国家出台继续给予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优惠政策延期,从制度上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吃下定心丸,帮助企业增加发展信心,缓解资金压力,释放市场空间,同时对稳定国内就业和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要求,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抓紧研究下一步对市场主体的规模性减税政策,适时有针对性加强宏观预调微调,回应市场主体关切。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今年出台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将超过7000亿元。 延长境外投资者 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税收优惠政策 会议指出,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发挥国内大市场的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鼓励更多外资通过债券市场参与国内发展。 会议决定,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的实施期限,延长至“十四五”末,即2025年12月31日。 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做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工作,同时强化市场监管,遏制过度投机、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2018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决定自2018年11月7日起至2021年11月6日止,对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当时政策期限暂定3年,此次国常会明确了要将实施期限进一步延长。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记者表示,此次政策出台有利于保持和增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近年来,我国债市开放步伐和进程不断提速,债市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最宽、幅度最深、层次最全的领域之一。 据央行上海总部数据,截至2021年9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84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5%;9月新增1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9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9300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420亿元。
10月30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与审核4件基本业务规则及6件配套细则和指引,上述业务规则自11月15日起施行。 这4件基本业务规则包含上市规则和3件审核规则,即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再融资审核规则和重组审核规则。 从本次发布的业务规则看,其中,公开发行并上市方面,总体平移精选层晋层标准作为上市条件,保持包容性和精准性。同时,落实注册制试点要求,明确了交易所审核与证监会注册的衔接分工,组建上市委员会。余股配售由“按时间优先”调整为“按申购数量优先,数量相同的时间优先”,缓解投资者集中申购压力。 上市公司融资并购方面,构建了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并行的多元化融资工具体系。在发行机制上明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需由证券公司保荐承销,明确了主承销商在发行定价、发售过程中的责任,同时引入了竞价发行机制。 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方面,制度要求与现行上市公司主要监管安排接轨,不再实行主办券商制度,由保荐机构履行规定期限的持续督导;同时充分考虑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强化公司自治和市场约束。 上市规则还明确了上市负面清单中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的影响期要求,即申报前36个月内未按规定披露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的,不得在北交所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期间依法实施的股权激励可在北交所上市后继续实施,限售、行权等安排保持不变。 此外,记者从证监会获悉,证监会10月30日发布并实施修订后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为北交所作为公司制证券交易所的运行提供上位法依据,明确有关监管安排。
日前,我省制定出台《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进一步推动优化就业环境、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消费潜力、稳外贸稳外资、优化民生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7项主要任务。 为优化就业环境,《方案》提出推动降低就业门槛,支持提升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和渠道,支持和规范新业态发展,落实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方案》强调,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进一步梳理压减准入类职业资格数量,取消乡村兽医、勘察设计注册石油天然气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合理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将技能人才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社会化认定,在完善企业、技工院校自主评价的同时,推进职业技能等级社会评价,形成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社会多元化、市场化的工作格局。 为推动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方案》要求完善直达机制,优化税务服务,加强信用监管,规范水电气暖等行业收费,规范提升中介服务,提高认证服务效率和优化涉企审批服务。按照财政部要求,我省将惠企资金纳入直达资金管理,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相关政策制度;依托监控系统,跟踪预算下达、资金支付和惠企资金发放情况,对直达资金监控系统预警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挤占挪用、沉淀闲置。 在优化涉企审批服务上,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省全覆盖。《方案》要求,严格规范省本级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建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企业开办、企业注销改革,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效率。规范审批服务行为,统一制定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确保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区办理一致。 《方案》要求,为推动扩大有效投资,要深化“标准地”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推动激发消费潜力,要清除消费隐性壁垒,扩大文化旅游市场,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为推动稳外贸稳外资,要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进通关便利化,加强口岸收费监管;为推动优化民生服务,要创新养老服务,优化医疗审批服务,实施社会救助精准服务,优化简化便利服务;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加强取消和下放事项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方法,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完善企业和群众评价机制。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890,较前一交易日上涨34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1年10月2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3890元,1欧元对人民币7.4147元,100日元对人民币5.6170元,1港元对人民币0.82175元,1英镑对人民币8.7909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7851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5758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7409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6.9432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1591元,人民币1元对0.64967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0.9282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3032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82.98韩元,人民币1元对0.57495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8713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9.3165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62238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1.0033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3475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077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50122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1605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5.1759泰铢。 前一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924。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破6.4元,创出4个多月新高。机构人士认为,在促成人民币汇率短期升值的多重因素中,强劲外贸盈余代表的基本面因素成为基础和关键力量,也必将继续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综合考虑后续美元流动性收紧等情况影响,人民币汇率难改区间震荡走势。同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健运行,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 美元回调只是催化剂 9月末以来,横盘许久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现一轮拉升。10月19日,在岸、离岸人民币携手升破6.40元,为今年6月以来首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于10月21日突破这一重要关口。 10月2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890元,较9月末升值964个基点。市场汇率方面,截至当日16时30分,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报6.3812元,自9月30日以来升值868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报6.3786元,自9月30日以来升值986个基点。 升值突如其来,引人关注,但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此番走势早有征兆。 美元弱则强,美元强则稳,是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运行的重要特征。6月以来,美元指数重返90上方,上行趋势明显,非美货币对美元纷纷贬值。同期,人民币汇率反应平静,即使是在9月美元指数连续上涨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依旧在6.45元至6.5元之间横盘,走出独立行情。9月末以来,美元指数向上逐渐乏力,进而出现高位调整,人民币汇率顺势掀起一轮升值。 市场人士分析,此轮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中,美元指数回调起到催化剂效果,但显然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 强劲外贸扮演关键角色 多因素促成人民币汇率升破6.4元成为市场共识。除美元汇率波动因素,有机构提示近期资金流入增多,贸易环境存在改善迹象。此外,一个因素被反复提及——外贸盈余。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7%,贸易顺差累计27691亿元。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强劲出口表现正是近期人民币汇率升破6.4元的主因。 “长期来看,我国经常账户连年顺差,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向好,新冠疫情‘压力测试’下凸显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支撑人民币汇率的长期中枢。”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称,本轮人民币汇率升值既与美元指数短期回落有关,又体现了中期视角下市场对贸易环境改善的预期,更反映了我国向好的国际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态势。 汇率韧性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对于后续人民币汇率走势,机构分歧不大,多数认为短期的脉冲式升值不会改变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运行趋势。 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认为,美元走势、出口状况以及我国货币政策走向将是左右今后人民币汇率运行的重要因素。“从中长期看,在美元可能重新走强、我国贸易收支平衡化以及货币政策易松难紧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为小概率事件。”该研报写道。 钟正生认为,短期内美元指数仍有走强动力,贸易环境改善前景不确定性尚存,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动力偏弱;从中期看,我国经济面临一定的稳增长压力,中美经济增速差在2022年的收敛或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一定下行压力;从长期看,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支撑人民币汇率运行中枢。总体判断,人民币汇率大概率将保持双向波动、弹性加大的运行态势。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波动,总体保持稳定。”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日前强调,未来,人民币汇率仍将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国际收支状况和国际外汇市场变化等因素,汇率既不会持续升值,也不会持续贬值,将会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经济基本面支撑,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展现突出韧性,也成为增强人民币资产对外吸引力的又一“加分项”。在股债市场,国际投资者参与程度不断加深,资金持续保持净流入态势。
三季度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良好增势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工业企业利润数据 2021年三季度,工业生产延续恢复态势,利润保持良好增势,企业效益状况不断向好,盈利水平、资产负债率及资金周转状况同比持续改善。 一、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4.7%,两年平均增长18.8%(以2019年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三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4.3%,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两年平均增长15.1%,增速比二季度略有回落,总体保持良好增势。其中,9月份利润同比增长16.3%,增速较上月加快6.2个百分点。 超七成行业盈利规模超过疫情前水平。三季度,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9个行业利润较2019年同期增长,占70.7%,大多数行业总体效益状况好于疫情前。其中,有18个行业利润两年平均增速达到或超过10%。 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较快。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3.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引领作用显著。其中,医药制造业受国内外疫苗需求量较大、企业产销两旺等因素拉动,三季度利润同比增长66.8%,延续年初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受企业收入平稳增长、投资收益由降转增等因素拉动,利润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二季度加快14.6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5.4%,保持较快增长。 采矿业、原材料制造业盈利规模明显扩大。三季度,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2.04倍,原材料制造业增长42.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对工业企业盈利改善提供重要支撑。其中,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拉动,三季度,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72倍,增速较二季度大幅加快;油气开采、有色、石油加工、化工、钢铁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97倍、77.6%、70.8%、69.3%、42.6%,均实现快速增长。 消费品制造业利润稳定恢复。三季度,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恢复,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12.0%,呈现稳定恢复态势。其中,化纤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15倍,呈现高速增长;家具制造、文教工美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0.6%、8.3%,增长较为平稳。 二、企业运营状况明显改善 单位费用下降,盈利水平提高。三季度,随着减税降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持续显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同比减少0.39元,下降明显。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70%,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盈利状况改善带动企业资产负债率继续走低,9月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3%,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较上月末降低0.1个百分点。 资金周转加快,运营效率提升。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存货同比分别增长11.5%、13.7%,增速较上月末分别回落0.6、0.5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改善。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同比缩短3.8天,较上月末缩短0.4天。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同比缩短1.5天,较上月末缩短0.3天。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 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良好增势,但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供应链产业链不够畅通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持续恢复,同时上下游行业间盈利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工业企业效益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做好经济跨周期调节,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扩大内需、促进转型升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截至三季度末——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8.6万亿元(新数据 新看点)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5.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维持较高的增长态势,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 ——18.6万亿元的背后,是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小微经营主体。 广州“90后”店主马佳经营的网店生意越来越好,迫切需要扩大资金规模。日前,她在建设银行“惠懂你”APP上填了基本信息,2分钟后15万元贷款就到账了。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介绍,到9月末,分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已超2000亿元,当年新增近400亿元。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092万户,同比增长30.8%。 ——18.6万亿元的背后,是政策“直达性”提升,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2020年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资金激励银行对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今年3月,人民银行进一步延长两项直达工具实施期限到今年年底。 数据显示,在直达工具激励下,2020年至2021年9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支持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11.1万亿元,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8.6万亿元。 ——18.6万亿元的背后,是持续推进减费让利,不断降低融资成本。 “工商银行免费为我们升级了智慧景区系统,仅刷卡手续费这一项,每年就将为我们减少支出约20万元。”湖北随州的西游记公园景区负责人吴峰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9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89%,比上年12月下降了0.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推出进一步降低支付手续费等12项减费措施,预计每年减少手续费支出约240亿元。(记者 吴秋余)
截至8月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183亿元 优化融资服务 驱动创新发展(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作为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围绕提升关键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截至8月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总规模达4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通过两级放大,带动倍数接近8倍。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创新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是保市场、稳就业的主力军。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自有资金不足、社会融资困难等问题。 去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牵头推动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正式设立,旨在发挥财政资金的牵引和带动作用,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以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作为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究竟如何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取得哪些成效?记者采访了基金公司负责人及相关中小企业。 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 “基金投资雪中送炭,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北京华大九天科技公司主要面向半导体行业,提供电子设计自动化产品及服务。经过6年自主研发,公司实现了技术成果产业化,但缺乏资金开拓市场。公司董事会秘书宋矗林说,去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投资2300多万元,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更重要的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领投,很快产生了社会资本的“滚雪球”效应。“去年以来,公司相继募集资金上亿元。”宋矗林介绍。 华大九天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成立以来,围绕提升关键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投资布局,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 据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设立14只子基金,总规模达4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通过两级放大,带动倍数接近8倍,未来基金的总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从资金投向来看,目前已设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525个,累计投资金额18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超过85%、投资金额占比超过78%;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超过73%,投资金额占比超过65%;累计投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个、“小巨人”企业42个。 “基金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投资额累计达144亿元,占比近80%。”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这既有利于扩大基金的惠及范围,又有助于支持中小企业加大技术研发。 吸引优秀创投机构积极参与管理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类型繁多,如何才能“沙里淘金”,精准助力优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率? “在众多中小企业中,系统性选择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标的很有挑战性。”在公司有关负责人看来,这需要丰富的经验、专业的判断和过硬的能力。 去年底,凭借投资服务中小企业20多年的丰富经验,深圳国中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子基金,中标管理40亿元基金。国中创投公司首席合伙人施安平告诉记者,在筛选投资对象的过程中,要先深入研究相关产业领域,找出其中的关键技术节点,画出投资图谱,最终才能按图索骥找到对应的创业企业。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投资范围宽泛既是难点,也是优势。一方面,无法像其他国家基金那样专注于某个行业、领域,在系统性行业研究基础上做体系化的投资布局。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分布广泛,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中小企业都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支持范围内,投资的行业和领域限制少,可以让创投机构在各自专注和擅长的领域内尽展所长、各显其能。 发掘出有潜质的中小企业后,如何才能有效助力其创新发展? 在施安平看来,要想提升投资质量,不仅要注入资金,更要结合企业发展难点痛点,为其提供细致入微的支撑服务。 “前不久,我们筛选出一家专攻锂电池储能项目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较强,但生产规模不够。”施安平说,了解到企业诉求后,国中创投在产业链上整合了过去投资过的另一家企业,不仅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还将厂房与生产线一并租赁,实现协同生产。 “优秀的早期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能力已经过市场长期检验和充分证明。”公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把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投资能力和投资业绩作为核心要素,力争把真正有规模、有业绩、有能力的优秀早期创业投资机构吸纳进来,并为其创造充分的市场化发展环境。同时,以市场化手段实现政策目标,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现可持续发展。 持续向股权投资市场传递积极政策信号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作为专注于中小企业股权投资的政府基金,如何在充分市场化的基础上,确保实现政策目标? 一方面,规范协议约定,明确政策目标。 子基金合伙协议对政策目标进行了刚性约束,要求子基金必须立足中小企业,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 作为首批入选子基金的管理机构,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介绍,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投资范围和比例有明确规定,要求投资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投资的中小企业员工人数不超过500人,总资产和年营收不超过2亿元,这就确保了资金能够投早、投小。 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加强政策引导。 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前期投资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加强与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的战略合作,为被投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主动对接国家重大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引导子基金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式,帮助子基金全面融入国家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目前,已启动了第三批子基金管理机构公开遴选工作,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将坚持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持续向资本市场传递积极政策信号,不断为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市场注入持续、稳定、可预期的资金,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公司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韩 鑫)
A股五大险企前9月保费数据近日陆续出炉。五大险企前9月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0353.62亿元,同比微降0.97%。前三季度,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5913.40亿元、5534亿元、4543.82亿元、2996.78亿元和1365.62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从前9月数据来看,上市险企寿险和车险业务压力延续,但中长期成长性可期。展望四季度,备受瞩目的“开门红”节奏有所放缓,2022年“开门红”新单增长或承压。 “开门红”是保险公司每年从国庆节到春节前的一种“特别”销售模式,是专属于保险行业的年尾促销。“开门红”期间,险企推出的产品大部分是理财险。 代理人渠道改革进入深水区 寿险是保险公司的第一大业务。2021年前三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寿险保费收入呈“两升三降”分化态势。其中,中国人寿同比增长1.80%,新华保险同比增长1.64%;人保寿险同比下降5.09%、平安人寿同比下降3.46%、太保寿险同比下降0.61%。 券商分析师认为,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增速低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渠道转型面临困难。代理人高质量转型进程改变原有粗放式的保单增长模式,但新单销售远不及预期;二是产品供给结构性问题凸显,作为支柱性产品的长期重疾险进入增长瓶颈。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来,国内几家大型险企均在积极推进寿险改革,代理人渠道改革被视为改革重点之一。 “寿险代理人渠道改革非常艰难。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改革确保绩优队伍继续扩大规模和提升收入;二是减劣提优,吸引更多优质的代理人,替换低质量代理人。”中国平安执行董事兼联席CEO陈心颖表示。 “今年上半年前4家寿险公司代理人净流出65万,各公司代理人活动率不断下降。目前代理人队伍中还存在需挤出的‘水分’,代理人队伍调整将继续。”天风证券认为。 新能源车险成为新发力点 受车险综改影响,国内车险保费收入呈现负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保财险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830.04亿元,同比下降8.2%;平安产险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354.68亿元,同比下降7.9%。 对于车险业务接下来的表现,业内观点不尽相同。有观点认为,车险综改期满一年有望带来车险保费拐点。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认为,车险综改届满一年,自2021年四季度起保费高基数影响将彻底缓解,预计主要上市险企的车险保费增速将出现改善。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预计,市场保费同比下降趋势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发生扭转。 另有观点则认为,短期压力持续,中长期成长性可期。“车险综改届满一年,监管仍未放松,同时近期出现的芯片短缺抑制了车辆购买,进而降低车险需求。但中长期来看,车险综改深刻影响行业格局,龙头险企得益于强大的市场和渠道实力,能够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业内人士表示。 在车险业务承压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机遇。目前,新能源汽车保险被视为车险业务新的增长点。不过,由于整体赔付情况不太理想,业内仍在探索“破局”之道。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内,平安产险在承保端通过开发新能源汽车专属核保模型,提升新能源风险筛选水平。在理赔端基于新能源汽车特有风险,开发新能源理赔风控规则,优化新能源汽车赔付成本。对外,平安产险通过积极探索与主机厂、电池厂合作,共同优化新能源车赔付成本。 “开门红”新单增长或承压 四季度是保险公司推进“开门红”的关键时刻。记者注意到,与2020年相比,今年险企“开门红”节奏有所放缓,多数公司“开门红”或比去年延迟。 对于“开门红”时间推迟具体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是险企还在冲刺2021年业绩,无暇顾及“开门红”;二是当前行业代理人数量减少;三是2020年年末监管部门曾发文提出“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 “总体来看,受去年同期基数高、行业转型叠加队伍规模下滑等因素影响,预计2022年‘开门红’新单增长或承压。”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市险企2022年“开门红”的重要性将有所降低。2021年“开门红”期间,重疾炒停、增员即获客等不可持续,高基数、低人力背景下,“开门红”增长难度大幅提升。预计产品差异化成为保险公司新的竞争优势,主要上市险企通过发力“大健康”和“大养老”布局相关产业链,同时部分公司有望通过打通医药险闭环建立创新支付模式。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10月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健康平稳,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高。恒大集团的问题不会对行业或中资企业的信誉带来大的影响。预计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以如期完成理财业务存量整改任务。此外,银保监会将持续关注各地“惠民保”项目和经营情况,并加强监管。 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 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王朝弟介绍,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6.7万亿元,同比多增4624亿元。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2.3万亿元,同比增长8.7%。贷款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同步,既增强了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又保持了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资产质量方面,王朝弟介绍,9月末,银行业境内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7%。“受疫情冲击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影响,不良资产反弹压力仍然较大,风险可能继续暴露。目前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风险整体可控。” 此外,银保监会有序开展了金融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整治,稳妥处理高风险金融机构,严防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死灰复燃,影子银行规模持续下降,P2P网贷机构待偿余额由年初的8000多亿元降至5000亿元。 今冬明春能源电力保障问题特别受关注。王朝弟表示,银保监会将继续指导金融机构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扎实做好金融支持能源保供相关工作。要千方百计地保证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要,督促金融机构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供暖等企业和项目给予合理信贷支持。 恒大集团问题是个别企业问题 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表示,恒大集团的问题是个别企业问题,不会对行业或整个中资企业的信誉带来大的影响。中资企业的信誉的根本在于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向好,这奠定了中资企业信用的基础,也奠定了房地产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个别企业的问题不会给整个行业或整个中资企业带来大的影响。 谈及银行业对恒大的风险敞口,刘忠瑞介绍,恒大总债务中,金融负债占比不到三分之一,总体上风险敞口不大。且恒大的负债在各家银行比较分散,就单家银行来讲,整体风险敞口都不大,总体上风险可控。 理财业务存量整改方面,王朝弟介绍,从前期摸底情况看,预计今年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以如期完成整改任务。 “惠民保”参保人数超7000万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介绍,近年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保险机构商业运作、与基本医保衔接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在各地迅速发展,多地称之为“惠民保”。目前已经有58家保险机构在27个省参与了超过100个的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项目总参保人数超过了7000万。 叶燕斐表示,银保监会将继续支持商业保险机构通过多样化的产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严格督促保险机构科学制定保障方案,科学测定费率水平,加强业务的回溯,发挥自身业务和专业的优势,确保惠民、可持续。同时也持续关注各地项目和经营情况,强化科学审慎、依法合规,加强监管,对盲目抢占市场、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采取坚决的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