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我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基础性制度确立(权威发布)08-26
        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由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目前的1.45亿户,增长了将近1.6倍,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持续稳定在70%左右。蓬勃发展的市场主体,促进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和稳定就业的中坚力量。   《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近日向社会公布,这是我国制定出台的第一部统一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行政法规,对各单行法律法规中关于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了优化和统一,确立了我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基础性制度。8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相关情况。   进一步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熊茂平介绍,《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和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保障,是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和拓展我国商事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完善更加成熟定型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基础性制度的迫切需要。   为了进一步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条例》作出了一些新的制度安排。   在市场主体准入方面,《条例》明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合规、规范统一、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原则,对登记主体、登记程序、登记备案事项、登记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统一规定,有效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杨红灿介绍,以登记备案事项为例,《条例》将市场主体普遍具有的名称、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或者出资额等登记事项进行统一规定,并按照相关法律要求,结合不同市场主体类型的特点,补充规定了登记备案事项。   在市场主体退出方面,《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主体的注销制度,最大程度地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注销难”问题。   杨红灿介绍,《条例》明确简易注销程序规定。未发生债权债务或者已将债权债务清偿完结的市场主体,在全体投资人书面承诺后,可以自主选择通过简易注销程序退出市场。市场主体选择简易注销程序退出市场,需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20日,公示期内无异议的,可以办理注销登记;个体工商户选择简易注销程序注销的,无需公示,由登记机关将相关信息推送至税务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10日内无异议的,可以直接办理注销登记。   首设歇业制度,企业可“休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市场主体受到疫情的影响,暂时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但是仍有比较强的经营意愿和能力,为了解决相关的问题,也为了降低市场主体维持成本,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条例》借鉴域外的相关制度,并结合部分地方前期试点经验,建立了市场主体的歇业制度,明确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的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许新建介绍:首设歇业制度,这个歇业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歇业。第二个是歇业最长期限不能超过3年。设立歇业制度,为服务“六稳”和“六保”提供了法律支撑。   目前,已经开展歇业制度试点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宝安区,自今年3月启动试点以来,已为11家市场主体办理了歇业登记,主要涉及跨境电商贸易、商务服务、科技类等行业领域。建立歇业制度,目的就是为经营困难的企业提供一个缓冲性的制度选择,降低市场主体维持成本,有利于助企纾困,也为我国出台相关的帮扶政策措施提供制度基础。   对歇业的市场主体,《条例》明确市场主体应当在歇业前向登记机关办理备案,登记机关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歇业期限、法律文书送达地址等信息,通过公示加强对歇业企业的社会监督和信用监管。歇业备案是《条例》规定的法定事项,市场主体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备案,没有备案的,登记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罚。   放管结合,既要放得开,还要管得住   针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提交虚假材料,尤其是冒用他人身份骗取登记,造成较大负面社会影响的问题,此次《条例》积极回应社会公共关切和期待,规定了撤销虚假登记的条件、程序,并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条例》规定对登记时提交虚假材料或者有其他欺诈行为的,要撤销其市场主体登记,直接责任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登记。   许新建认为放管结合是此次公布的《条例》的亮点之一。“特别是引入了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等制度,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有力保障。既要放得开,还要管得住。”   《条例》明确了诚信和监管的要求。《条例》规定登记机关根据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状况,实行分级分类监管,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检查结果的“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对登记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条例》明确了登记机关的监管职权。《条例》规定登记机关对市场主体涉嫌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进入市场主体的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查阅、复制、收集有关材料,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依法责令市场主体停止相关活动,依法查询涉嫌违法的市场主体银行账户等。   《条例》强化了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条例》增强了处罚的针对性,规定对未经设立登记从事经营活动的、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市场主体登记的、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虚报注册资本来取得市场主体登记的、市场主体未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的、市场主体未依法办理备案等行为,登记机关应当责令改正,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熊茂平认为,《条例》对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下一步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基本遵循。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6日 04 版)  
创业板注册制一周年 “增量+存量”改革带来什么变化?08-24
       2020年8月24日,随着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企业上市的钟声在深交所敲响,创业板正式步入注册制时代。   一周年期满,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成绩单”如何?市场生态发生哪些变化?市场关注并期待着,创业板通过改革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创新效能,并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奠定坚实基础。   注册制为创业板注入新动能   经历十余年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数突破1000家,总市值超过13万亿元(截至8月23日),在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中位列第二位。   坚持服务“三创”“四新”,创业板已聚齐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九成……   去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成功落地,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迈出承前启后的坚实一步。   “创业板本次改革在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并以注册制为主线,统筹完善发行上市、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交易、退市等各项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奠定了基础。”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   注册制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释放“新生动能”——截至8月20日,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182家,占比18%;新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到板块整体市值的14%;新上市公司2020年平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优于板块平均水平。   “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是注册制改革亮点之一。综合考虑收入、净利润、预计市值等因素,设置多套上市标准,同时取消了“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要求,增强了对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能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大幅精简了发行条件,降低了进入门槛,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改革后创业板的透明度、包容度和普惠性显著提升,有效地激发了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   据统计,在工信部累计公布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已有132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IPO融资金额合计570亿元,其中注册制下新上市的“小巨人”企业28家,IPO金额合计156亿元。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资本市场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完善创新资本市场、做多创新资本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新上市公司来看,优势行业集聚特征凸显。记者从深交所了解到,注册制下新上市企业呈现以高端制造和服务行业为主、各行各业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公司家数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近40%。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行业结构更加多元包容,聚焦“三创”“四新”板块定位,表现出更好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并保持了较强的创新属性。   再融资等基础制度同步完善   注册制下,不仅是首发上市制度,再融资、并购重组、交易、退市等各项基础制度也同步完善。   2020年9月17日,仟源医药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获中国证监会注册通过,成为第一家享受小额快速融资制度改革“红利”的公司。从提交申请到注册通过再到资金到位,仅耗时17个工作日。   这一变化源自创业板再融资注册制对发行条件、小额快速融资限额、批文有效期等多个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同时压缩审核注册期限,提高融资效率。   深交所数据显示,注册制实施以来至8月20日,创业板已有170家上市公司实施完成再融资项目,实际融资1638.88亿元,融资家次及融资金额超过以往的任一年度。   并购重组制度改革也在推进。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注册制充分考虑存量企业需求,支持上市公司进行同行业或上下游产业整合,在定价机制、配套融资等方面放宽限制,提升上述公司融资能力。”   据统计,注册制实施以来,创业板首次披露的并购重组方案共43单,其中同行业产业整合方案25单,占比近六成。   “创业板在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贾敬敦指出,通过资本市场的整合作用,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这在创业板中已经展现出来。   交易制度方面,创业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之后涨跌幅限制放宽至20%,优化盘中临时停牌机制,建立“价格笼子”机制,市场博弈更加充分,股票定价效率明显提升。比如,创业板改革落地以来54.6%的个股出现过收盘涨停,10.1%的个股出现过收盘跌停,较之前一年分别下降38.8个百分点和81.6个百分点;新股上市3个交易日后股价基本形成相对均衡状态。   改革落地一年以来,创业板指累计上涨25.12%,创业板日均成交金额1926亿元,日均换手率2.89%,保持了较高活跃度。   注册制下,创业板退市制度也迎来改革——新增市值指标、复合财务指标,精简优化退市流程,有望加速淘汰“僵尸公司”“空壳公司”。截至目前,共17家公司因触及新规财务指标被实施*ST。2020年至今,深交所共对7家创业板公司作出终止上市决定,优胜劣汰机制逐步健全。   促进科技创新与资本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离不开现代金融,特别是权益性投资的支持。”贾敬敦说,有了充满活力的创业板市场,就会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强大的金融资本支持。   创业板已成为创新企业聚集地,截至8月20日,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达925家,占比91%。尤其是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来,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齐聚创业板。目前,创业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行业上市公司占比近50%。   近年来,创业板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解决“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助力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   专家认为,未来,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资本深度融合,更好地支持服务创新战略,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下一步,要进一步畅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渠道,引领更多优质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实现高质量发展。”梁志峰说。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创业板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的根本宗旨,坚持开明、透明、廉明、严明工作思路,以更加市场化、更具包容性的制度安排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转型新活力。
新一期LPR今日公布 货币调控举措料出台,降息概率不大08-20
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今日公布。分析人士认为,LPR降与不降无关降息,而是“政策红利”传导的问题。8月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均保持不变,月内降息与否已有定论。政策利率“降息”尚待催化剂,但加强跨周期调节已经定调,宏观政策开始更多关注稳增长是不争的事实。货币政策方面,更多前瞻性举措有望出台,继续降准可能性较大,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   8月LPR降不降关键看银行   8月MLF操作落定后,市场转而关注月内会否有所谓的“LPR降息”。   本周初,央行开展的1年期MLF操作利率保持不变。鉴于LPR挂钩MLF利率,不少市场人士相信,8月LPR不会变。也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随着降准及压降存款成本的政策效果持续积累,即便MLF利率不变,也不能排除8月或后续LPR下降的可能性。国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杨业伟称,MLF利率与LPR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考虑到银行负债成本下降,8月LPR调降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到,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督促银行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体经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如果银行负债成本确有降低,那么央行就会督促银行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体经济,未来LPR有调降可能性。”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说。   LPR并非央行政策利率,其下降有别于降息。8月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一如既往地走平,这两个央行政策利率都未变,8月降不降息已有定论。“在MLF利率不变情况下,LPR降不降实质是银行愿不愿‘让利’、主动压降LPR加点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降息概率不大   分析人士表示,降息话题已重归公众视野,这在部分市场利率走势上有所体现,但目前实施条件未必成熟。   7月以来,1年期股份行同业存单利率一度低于同期限MLF利率30个基点以上,截至8月19日仍然低20个基点左右。“这说明市场利率隐含央行降息预期。”杨业伟称。   但对于短期内政策利率降息与否,机构看法比较一致。   “央行一再重申维护‘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当前宏观经济没有失控下滑风险,降息信号意义过重,概率不大。”华泰证券固收首席研究员张继强说。孙彬彬认为,降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最重要的是就业,需观察后续就业情况。国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降息政策信号较强,需有明显经济下行证据才能触发。当前同业存单利率隐含的降息预期可能过于超前、过于乐观。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降息与否取决于经济回落和潜在增速的匹配度情况。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年初央行发布的一篇工作论文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至5.7%。   更多举措或适时出台   降息尚待催化剂,宏观政策开始更多倾向稳增长是不争的事实。机构人士认为,7月降准只是加强跨周期调节的前奏,后续还会有进一步动作。   “加强跨周期调节已经定调,必将掷地有声。”某券商资管研究负责人称,货币调控将易松难紧,更多前瞻性举措可能适时出台,继续降准可能性不小。   中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岳预计,在“跨周期调节”思路引导下,货币调控将呈现稳健偏宽松状态,年内可能还会有降准对冲MLF到期的操作。“四季度MLF到期量合计2.45万亿元,有再次降准的可能性。”张继强说。   此外,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有序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机构人士认为,虽然全面降息需更多催化剂,但针对减碳领域的“定向降息”已在路上。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08-17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要求抓好政策落实 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加强跨周期调节 审议通过“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 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抓好政策落实,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加强跨周期调节;审议通过“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会议指出,7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极端天气、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多省多点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效应对新挑战,加强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扎实做好遏制疫情和防汛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各地要严格落实责任和措施,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特别要守住关键环节的关口。进一步加强洪涝等灾害预警和抢险应对。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受灾地区加快恢复重建。抓紧抓好秋粮补种改种、水毁农田和设施修复、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完善等。二是突出做好保就业工作。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众就业帮扶,通过稳定就业保障群众收入和生活。三是着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落实好既定的减税降费举措,遏制乱收费。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好降准资金等,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四是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完善并落实重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应对方案,合理增加国内生产,科学组织储备投放,强化重点商品市场联动监管。持续实施生活物资保障机制,保证市场供应充裕。五是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北方地区要提前做好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密切跟踪经济走势变化,优化政策组合。促进消费稳定恢复增长,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以更有效的开放举措稳定外贸外资,加强政策协调和解读,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要继续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市场主导,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强化财政、货币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促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推动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二是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放大就业倍增效应。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束缚创业的壁垒,加强创业支持,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劳动者创业积极性。三是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健康发展,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四是完善机制和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脱贫人口等就业服务。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和大龄、妇女劳动者等权益保护。五是面向市场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和安全生产素质。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出苗快”“长势旺”08-16
上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出苗快”“长势旺”   记者孔爱群报道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出苗快”“长势旺”。省科技厅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总量已达7002家;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突破4000亿元,达4164.5亿元,同比增长21.4%。   从地区发展看,沈阳、大连两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平稳,营口、鞍山、抚顺三市动力十足。上半年,沈阳、大连两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全省的56.3%,增速分别为19%、18.2%,特别是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比一季度提高9.6个百分点,是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稳步提升的主要力量。营口、鞍山、抚顺三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均超30%,利润增速超过90%。   从技术领域看,高新技术企业中,新材料、高技术服务领域增速较快,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增长略有放缓。上半年,新材料领域和高技术服务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全省的一半,增速高达24.7%和20.2%,营业利润增速为63.3%和110.5%,成为支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为35%,增速分别为14.1%和13%。   从企业类别看,内资高新技术企业是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内资(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其他)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3737亿元,同比增长20.7%。港澳台商投资及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574.7亿元,同比增长9.07%。   近几年,全省扎实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发展,先后出台《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辽宁省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科技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新政策,已初步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发展路径。有关专家表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创新能力活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2021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08-12
初步统计,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85.38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31万亿元,同比下降4%;委托贷款余额为10.91万亿元,同比下降2.6%;信托贷款余额为5.48万亿元,同比下降23.6%;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27万亿元,同比下降9.3%;企业债券余额为28.83万亿元,同比增长6.8%;政府债券余额为4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8.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从结构看,7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3%,同比高1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8%,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3.6%,同比低0.5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1.8%,同比低0.8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1%,同比低0.2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5%,同比低0.4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6.1%,同比高0.7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9%,同比高0.1个百分点。 注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 注3:文内同比数据为可比口径。
上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08-11
       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   上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中国人民银行9日在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上半年,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增速已基本回到潜在水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说明从宏观上看我国利率总体处于合理水平,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利率环境。   前6个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7%,较上年同期下降0.07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前6个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同期下降0.16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0.09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与国际相比较,目前我国利率水平虽比主要发达经济体略高一些,但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相对较低。从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实际利率水平看,中美两国主要商业银行基本相当。一季度,美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花旗、美银、富国、摩根大通)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3%;我国四家主要商业银行(工、农、中、建)贷款平均利率约为4.04%。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畅通贷款利率传导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巩固好前期贷款利率下行成果。同时,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并督促银行将政策红利传导至实体经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确保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记者陈果静)
全国投资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08-06
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以2019年上半年为基期,两年平均增速为4.4%,比1—5月份、1—4月份、一季度和1—2月份分别加快0.2、0.5、1.5和2.7个百分点,投资呈现持续稳定恢复的态势。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4.6%,比一季度加快4.7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0.7%,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 “强动能的高技术投资、补短板的社会领域投资,还有反映市场活力的民间投资都在加快,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翟善清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目前支持投资持续恢复的有利因素在不断增多。 一是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今年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利润普遍较快增长,七成行业盈利超过疫情前水平。企业效益普遍好转,有利于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和能力。 二是资金保障比较有力。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6.8%,增速超过投资增速。 三是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陆续部署推进。6月份新入库的5000万元及以上的大项目超1万个,环比增长11.6%。 四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蕴藏了巨大的投资空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蕴藏着很大的投资潜力。 “下阶段,随着‘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工程项目的部署实施和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稳步推进,投资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翟善清说。
融资成本怎样降下来——辽宁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调查08-05
接连发生债务违约“爆雷”事件,对地方金融生态造成极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普惠小微贷款利率高出全国利率水平25%左右,辽宁在下大力气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综合改善金融生态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融资成本。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辽宁调查发现,通过银企对接、政府和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合力,广大企业期盼的金融生态正在构建。 金融,金融,还是金融。记者近日在辽宁走访中了解到,企业最关心的“外部条件”,主要集中在改善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国家及地方出台的降费让利惠企融资政策“最后一公里”在当地落实如何?民营企业获得感怎样?还有哪些“堵点”亟待疏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开展了深入采访调查。 金融水暖暖几许 金融水暖企先知。“建行的‘云电贷’真给力,仅查一下我们企业的用电情况,加上银行后台的大数据分析,200万元就‘秒贷’到账了,真神奇!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为我们这些小微企业解决了大问题。”辽宁营口大石桥市鸿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田亮称赞道。 “利率低且随借随还的‘云电贷’业务是建行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用于短期生产经营周转的自助信用贷款业务。”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关锐告诉记者,该业务主要基于国家电网电子商务平台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全新的客户评价体系,并利用“云电贷”线上评价模型分析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和履约能力,作为授信依据。 田亮点赞的“神奇”,背后是建行6年投入万余名业务“高手”,为客户精心打造的“云贷”数据测算平台,累计投入资金过千亿元。企业用电、纳税、社保等信用情况都会经大数据分析模型作出精准评价——服务中小微的信用贷款早已插上了智慧翅膀。 眼下,沈阳龙锦兴钢材有限公司生意红红火火,公司总经理郭建宇的烦恼不再。原来,该企业前期垫付资金较大,应收账款却经常“卡壳”——农行推出的“链捷贷”让郭建宇看到了希望。记者了解到,该业务无需抵质押也无需提供繁复的财务报表,凭借龙锦兴钢材有限公司贸易链上的一家核心企业,农行以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产业链其他供应商增信,方便快捷地给企业线上发放贷款。截至今年5月末,该公司累计获得贷款4025万元。 “一环活、全链活”,中国农业银行辽宁分行副行长、沈阳分行行长周学军告诉记者,“链捷贷”解开了上下游产业链“三角债”互相掣肘的死结,现在用核心企业担保,全链互保,一扣解开全链皆活。“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我们还推出了‘惠农e贷’等线上产品,有效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8年至今,我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呈现持续上升态势,2019年末、2020年末增速分别为59.1%、65.2%,贷款额及增速均排名农行省内分行第一。”周学军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5月末,辽宁辖内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40626亿元,比年初增加1283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全国性银行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027亿元,比年初新增84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达66%,贷款增速7.4%,为近5年新高。 融资贵贵在哪里 “民营企业对融资成本非常敏感。”辽宁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处长白玉辉说,从银行角度看,影响资金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政策性银行如国开行可以拿出低成本资金贷款(利率低至2.5%),其他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商行就难以做到。 “我们经常跨区域融资,总体感觉在东北的融资成本比南方高出15%至30%。”奥克控股集团是一家总部在辽宁的民营企业,企业高级副总裁宋恩军告诉记者,“融资贵就‘贵’在政银企三方信息不对称,政策落地难。现在,省里建立了沟通机制,感觉好多了。” 不妨实际对比一下辽宁和全国水平。今年5月份,全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为4.9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同期,辽宁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为6.17%(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这一数据,辽宁高出全国利率水平25%左右。 但仅看这一个数据,着实有点冤枉。辽宁银保监局副局长谭震表示,辽宁其实一直在尽全力压缩企业融资成本,6.1%的贷款利率水平是从2018年的8.9%“压”下来的,降幅很大很明显。 然而,仍有企业感到融资贵。沈阳联立铜业集团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张立君坦言,夹在企业与银行间的融资腐败加大了企业成本。他向记者讲了一个“蚂蚁绊倒大象”的企业遭遇。 2012年9月,联立铜业集团分公司(沈阳新兴铜业公司)有一笔3000万元贷款需要向某银行续贷。为此,该企业被迫同小贷公司签署日息3‰的短期过桥贷协议,并在借款当日被小贷公司立即扣除292万元,业内称为“砍头息”。事后银行却以各种理由拖延续贷以致断贷,导致该企业落进“套路贷的坑里”,前后被小贷公司追索1.23亿元之巨,被迫打起了官司。 “没想到年化利率高达109%的小额贷竟获得法院支持,这成了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张立君说,企业走向了破产边缘。作为昔日东北生产高纯铜最大的产销企业,拥有世界级的先进生产线,联立铜业集团何曾想到被小额贷款给绊倒,企业至今仍有近12万平方米的场地被小贷公司强行占用。 “我们渴望降低融资成本,更期待公平正义。”联立铜业集团负责人回首融资贵的前尘往事慨叹不已。他也注意到,辽宁营商环境近来向好的转变,“有越来越多部门为企业说话了,我们盼望真心支持企业发展的融资金桥建起来。” “不能有民间借贷更容易获利的导向。”不断为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鼓与呼的辽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宗胜认为,有的银行对民营企业借款期限比较短,导致企业实质利用资本大打折扣,看似取得银行贷款成本不高,但经过短期“过桥”,企业经营成本又大幅增加了。李宗胜呼吁:“要堵住转贷过程中的灰色甚至黑色利益链。” 多次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的辽宁省主要领导明确表示,要重拳整治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深挖彻查破坏辽宁法治环境、信用环境、金融环境背后的腐败问题。去年,辽宁省检察院与公安厅联合开展了涉民企“挂案”集中清理行动,坚持“少捕慎诉”,不断向广大民营企业释放司法善意。辽宁省检察院检察长李成林表示,“对于各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而言,案件办理是否公正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深刻,对市场预期的影响最为直接,对创新创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坚持客观公正、不枉不纵。” 及时来雨雨不歇 除了银企对接会,政府和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还共同合力——来一场“人工降雨”。 今年,辽宁丹东蓝天环保锅炉制造有限公司遭遇回款不畅,现金流吃紧,一筹莫展。没想到,银行为其提供了200万元贷款。企业迎来的“及时雨”,受益于人民银行支小再贷款的政策支持。 这一政策起于今年3月9日,央行决定对辽宁在内的多个省份增加再贷款额度,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其中,辽宁获得240亿元再贷款额度,辽宁90%的地方法人银行符合再贷款使用条件。 “及时雨”也是“风向标”。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尹久表示,240亿元再贷款是国家对信用环境优化地区的优惠政策。他说,“全国2000亿元的再贷款‘盘子’中,辽宁获得240亿元,份额较大,一方面说明辽宁的信用环境确实在一步步好转,另一方面体现了政策支持的导向,目前已惠及15048户市场主体。” “其实有很多好政策好创新,但企业不知道。”建行沈阳中山支行行长姜述松说起推广“云税贷”的艰难,连连摇头。由于知者用者寥寥,真正从手机APP即刻享受不见面贷款的客户,不到诚信纳税客户统计数量的3%。为此,建行辽宁分行拿出几百万元做广告宣传。然而,面对银行业务员的主动推介,警惕的客户对送上门来的好事,第一反应是“骗子”。 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创业者邵阳阳,一路走来都是靠亲友高息拆借资金。他对记者说,“高成本融资太久,以致人们不敢相信好政策已在身边。” 辽宁,太渴盼一场金融“及时雨”了。为帮企业走出困局,除了国家和省市的金融支持政策,辽宁银保监局、辽宁省金融监督管理局等也在助力这场“人工降雨”。 针对科创企业融资难,辽宁银保监局启动金融服务科创企业“春笋行动”,确立了摸清需求、形成方案、组织对接、推广成熟模式的“四步走”思路;根据辽宁科技厅提供的科技企业名单,指导银行机构选定260户高成长科创企业逐户摸排。 数据显示,3月末,辽宁辖内法人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0亿元,占比69%,同比增长19%;科创企业贷款余额21亿元,同比增长91%。 同时,他们还做好减费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谭震介绍,辽宁银保监局多次开展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影响及惠企政策问题评估等专题调研,最大限度保障企业经营;逐步缩减收费服务项目,引导银行机构通过利率优惠、减免服务收费等方式为企业让利;并加大乱收费行为惩处力度,形成监管震慑。 “要围绕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的研发需求,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有上市潜力和需求的企业培育力度,通过专题培训帮助企业上市融资。随着工作推进,更多金融资源将被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辽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杜卓说。 多方合力力渐强 “影响融资成本的深层原因是环境。”北京一家信托公司的风控经理向记者披露,早在几年前,辽宁接连发生东北特钢、辉山乳业等债务违约“爆雷”事件后,信托业、银行业就在内部发布了东北地区投资风险警示及清欠舆情等预警。不少银行总部收回地方的大额贷款审批权限,并整体下调了地方企业信用评级。一位省级分行的领导说,接续“爆雷”看似孤立事件,但对辽宁地方金融生态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极大。 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副行长王刚把债务违约“爆雷”后续发酵比喻为“破窗效应”,“可以说‘破’一次债,伤一次心。很多人为此受到问责。”在王刚看来,提早发现症结精准拆弹,主动化解债务风险,改善信用环境,政府要与金融部门形成合力。 然而,地方政府也有苦衷。一位地方领导说,各级政府确实在尽全力“排雷”,可实力有限,一味指望政府“兜底”不现实。 “金融是经济的镜像。”辽宁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孙伟祖认为,改善金融生态必须向着标本兼治方向努力,“要不留情面地追本溯源”。 根源在哪? 业内人说,辽宁银行多,资源分散,彼此通气少。中国进出口银行辽宁分行行长周亮球建议,辽宁金融业应构建完善的信息和数据共享体系,消除隐性壁垒,加强信贷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外部同行看,辽宁创新型金融工具牌照少,融资渠道窄,千军万马走银行间接融资这一座独木桥。“企业何尝不想通过发企业债来直接融资,可是挂牌之后没动静啊!”辽宁金融界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总量看,辽宁企业发债少,企业上市数量也偏少。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永冀认为,应引导企业利用发行公司债,IPO上市,或通过私募、创投基金等进行股权融资,解决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 以沈阳为例,私募基金公司才几家,不及深圳的1%。政府牵头设立的盛京基金仅4500万元规模,虽然投资运营不错,但受益企业仍感觉不解渴。高科技企业在初创期和困难期最需要资金支持,却很少有人“给没挂果的树浇水”。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达425家,东北入围的全在辽宁,仅有3家。 沈阳科技局局长赵日刚为这种状况深感焦虑,“科技创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公司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尽管如此,沈阳仍没放弃,仍很努力,协调各方资源千方百计让更多金融之“水”流向沈阳,助力沈阳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和增速均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东北振兴说到底还得实干。”赵日刚说。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综合改善金融生态才能根本上降低融资成本。对此,政府、银行和企业想到了一起。2020年,辽宁省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构建良好政银企关系;健全授信尽职免责机制;全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配套设定合理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不良容忍度…… 企业期盼的合力正在凝聚。
沈阳大连沈抚示范区将建成城市更新示范区08-02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辽宁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城市活力得到新激发、城市环境得到新改善、城市建设推动低碳新转型、智慧场景实现新应用、城市文脉丰富新内涵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目标,扎实推进辽宁省城市更新工作,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到2025年,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制度活力初步显现。将沈阳市、大连市和沈抚示范区打造成为辽宁省城市更新示范区,全省形成120个更新区域典型案例。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实现改造后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建设100个完整居住社区,将抚顺市、阜新市打造成资源转型城市样板。 在绿色低碳方面,《方案》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培育20家钢结构等装配式示范产业基地。推进26个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在智慧城市方面,要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在沈阳市、大连市和沈抚示范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和CIM基础平台。在城市文脉方面,要支持大连市、朝阳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沈阳市、鞍山市建立工业遗存数据库,组织实施10个遗存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示范性项目。 为保证建设目标顺利达成,辽宁省将进一步激发城市内生动能,打造活力城市。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排查摸清城市各类闲置或低效空间资源,盘活存量;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建设绿色城市。充分尊重群众需求和意愿,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完善服务、文化、安防等基础设施,在改造中科学利用新型能源,合理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节水器具等绿色技术和产品,提高既有建筑绿色化水平。
多因素致A股回调 基金对中长期市场保持乐观07-27
7月26日A股低开低走,两市超3200只个股下跌,盘中上证指数一度跌穿年线,为2020年7月以来首次,创业板指一度跌逾5%。公募基金认为,此次市场回调是政策、估值、流动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短期在恐慌性情绪等影响下市场或呈箱体震荡格局,但A股基本面并未发生改变,股价的调整给优质公司提供了良好的介入机会。配置方面,多家基金公司建议关注偏重估值合理而业绩确定性强的板块和个股。   在长城基金看来,昨日市场大幅回调主要受情绪因素驱动,宏观来看基本面没有显著变化,流动性依然对市场有利,下行风险不大。   广发基金表示,近期市场认可度高的逻辑交易热度明显提升,交易结构略显拥挤,考虑到相关行业和个股的估值处于高位,政策事件、外围风险以及交易层面的因素导致短期市场波动可能有所加大。广发基金宏观策略部指出,二季度末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整体仓位相比一季度末上升了1.5个百分点,显示公募基金对A股当前配置价值的认可。结构方面,符合长期产业趋势、政策导向以及当期景气高企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半导体、医疗服务等细分方向成为二季度公募基金重点加仓的方向。   工银瑞信基金表示,当前主要指数估值水平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市场短期波动主要受部分行业监管政策诱发的情绪影响,预计短期指数仍将维持震荡格局,以结构性机会为主。风险方面,关注海外疫情、美股波动性加大等海外不确定性因素。   国投瑞银基金表示,目前宏观流动性中性、微观资金面充裕、企业ROE也依旧处于扩张周期,基于此公司依旧维持对于市场中期乐观的态度。配置上继续偏向受到政策支持的广义制造业,包括不限于新能源、机械设备、工控自动化、半导体等。   展望下半年,德邦基金资深宏观研究员赵梧凡称,A股当前基本面并没有出现重大转变,短期震荡并不改变A股长期向好的趋势。并且根据过往经验,外资在短期情绪面影响消散后,还会重新回归A股市场。在板块配置方面,建议关注偏重估值合理而业绩确定性强的板块和个股,谨慎对待前期已经有很高涨幅的板块。下一阶段,可以继续关注企业盈利、政策走向与月底的政治局会议。   信达澳银基金也认为,A股市场面临的整体基本面没有恶化,新能源、新能源车、半导体、军工等优质赛道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依然维持,我们认为A股市场近期将继续呈现箱体震荡格局,市场的分化也仍将持续,而股价的调整给优质公司提供了良好的介入机会。   建信基金认为,市场下半年仍有结构性机会,市场系统性下跌的概率较低。投资主线是以科技创新的手段,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工人收入,达到消费升级的目的。行业配置上,我们仍然看好高景气的硬科技及高端制造的中长期配置价值;此外,中长期人均收入增长居民财富积累带动消费升级趋势不会变化,等待产业政策明确后关注部分错杀的消费和医疗细分领域配置机会。   光大保德信基金认为,后续需关注两方面:一是国内7月高层会议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判断,以及7月经济数据;二是美国7月31日美元债务上限到期对流动性扰动,以及美联储对就业、货币政策的表态。从交易层面看,回调之后有仍上涨空间,近期的回调也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新基金建仓。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也表示,市场大幅的调整一般需要时间消化悲观情绪,短期情绪主导下的惯性下跌有一定可能,但从偏长时间维度来看,宏观经济有韧性,企业盈利仍有复苏空间,基本面对市场仍有支撑。A股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吸引机构、居民资金持续入市,微观资金面大的趋势向好,因此我们预计A股下半年大的方向或呈偏强震荡运行。
财富中国500强出炉!这些城市群上榜企业占70%07-22
近期,财富Plus APP发布了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梳理发现,共有359家上榜企业地处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城市群,占比超过70%。   如何衡量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实力?上市公司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7月20日晚间,财富Plus APP发布了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考量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中国上市企业在过去一年的业绩和成就。   2020年,尽管中国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500家上榜上市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仍然增长了5%;净利润达到了4.3万亿元,较去年增长约2%。   但相比于上一年,今年的营收、净利润涨幅均大幅下降。并且,今年上榜公司年收入门槛接近174亿元,比去年的近178亿元,降低了2.3%。   从这500家上榜企业的区域分布(按《财富》统计的企业地址)来看,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统计发现,共有359家地处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城市群,占比超过70%。   其中,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为北京,共有114家,其次为上海57家,香港38家,深圳32家,杭州22家。   疫情影响下行业表现分化   今年的三强格局并未改变,依次为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国建筑,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一直延续的三强排名。中国平安位列第四,同时也是非国有企业第一位。   不同的行业在疫情的影响下出现明显分化。按照《财富》的行业划分标准,500强榜单公司中,互联网服务行业上榜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长19%,而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港口、纺织服装等行业整体收入则受到疫情较为明显的冲击。   作为数字经济新型基础建设的电子和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通讯和通讯设备等行业整体则录得较为稳健的增长。   从几家明星互联网公司的表现来看,京东由去年的第13名上升至11名,阿里巴巴由18名上升至14名,腾讯由25名上升至20名,美团由102名上升至90名。   “最赚钱的40家公司”子榜单显示,排名靠前的公司几乎被商业银行、保险集团所垄断,但腾讯和阿里巴巴跻身前十,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六,京东则位列第16位。   相比之下,航空公司受疫情的影响亏损严重,居亏损榜首位的是海南航空,亏损额超过640亿元,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则位列亏损榜第2至4位,仅这4家航空公司共计亏损就超过了1010亿元,占26家亏损公司亏损总额的60%。此外,拼多多、爱奇艺、国美、苏宁易购、携程等也出现在了亏损公司榜单中。   与去年相比,今年共有31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来自于16个不同行业。其中,房地产行业有5家,燃气、电力、清洁能源、水供应销售行业4家,金属行业4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贝壳,以704.8亿元的总收入排名第164位。   房地产是总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共有56家,其次为金属行业55家,机械设备、器材制造行业30家,基建、建筑行业28家。尽管新经济往往备受关注,但从上榜企业的数量来看,实体经济、传统制造仍然是榜单中的主体,服务业、新经济还有待继续壮大。譬如,医药、生物制品、医疗保健行业的上榜企业仅有11家,传媒文化、教育仅2家,旅游、酒店仅1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燃气、电力、清洁能源、水供应销售行业总共有7家公司上榜,其中有4家为新上榜公司,分别为新奥天然气、光大环境、明阳智慧能源和粤海投资。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线,清洁能源相关行业也有望持续迎来发展契机。 三大城市群上榜企业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统计)   超七成企业位于三大城市群   分区域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上榜企业分别为129家、130家和100家。   北京因为云集了众多央企、金融机构总部,是当仁不让的上榜企业数量冠军之城,共有114家企业。北京的新经济同样表现突出,在互联网服务行业,拥有小米、美团、百度、贝壳和爱奇艺,按照《财富》的统计口径,北京的这5家企业占据了11家上榜互联网服务企业的近半壁江山。此外,批发零售行业的京东,传媒文化、教育行业的蓝色光标、好未来均诞生于北京。   但天津和河北的上榜企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其中,天津有5家企业上榜,河北有10家,以房地产、基建、能源化工行业为主。   相比北京在京津冀地区的“一家独大”,长三角的上榜企业地域分布相对更为均衡。其中,上海有57家,浙江38家,江苏28家,安徽7家。从行业分布来看,既有房地产、金融,有生物医药、汽车,又不乏互联网、芯片企业。   从新经济来看,长三角的上榜互联网服务企业有5家,分别为阿里、网易、拼多多、上海钢联电子商务、携程;在11家医药、生物制品、医疗保健上榜企业中,上海、浙江和江苏各占一席;电子和电子元器件方面,有中芯国际、海康威视等知名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吸引了诸多外来的总部企业,譬如龙湖、三一重工将总部迁至北京,上海则尤其聚集了诸多快递企业总部,500强榜单中的圆通、韵达、中通、申通,总部均位于上海青浦区。   在三大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最小,但上榜企业总数亦达到了100个。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次对公司的所在地统计是按照《财富》所提供的企业地址,香港很大程度占据了上市所在地的便利,实际上一些公司的主要经营地为内地城市。   即便如此,粤港澳大湾区的表现仍然颇多亮点。其中,深圳的上榜公司数量达到32家,尽管总量与北京、上海有一定的差距,但深圳的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占了绝对主力,大多是在本土自主创新创业发展起来,它们的发展经验有着较强的总结和推广意义。   如果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一个整体来看,智能制造是最为突出的产业特色之一,代表企业有美的、格力、立讯精密、比亚迪、TCL科技、创维等,分布于大湾区不同的城市。   今年,工信部公布了2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占了6个,其中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和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均是由多个城市共同申报,这恰恰反映了大湾区的产业在不同城市间形成了较好的协同效应。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经济的主要承载空间形式,《财富》中国500强企业的分布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但城市群一体化还有待持续推进,包括产业、交通、公共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环中心城市各自发挥好独特的定位与功能,在产业集聚、外溢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合作。   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前100名
去年住房公积金提取额增长13.94%07-19
经济日报北京讯(记者亢舒)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住房公积金继续有力保障缴存职工基本住房需求。全年住房公积金支持6083.42万人提取,占实缴职工人数的39.69%,提取额185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4%。 其中,支持1226.42万人租赁住房提取1188.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7%、26.73%;支持0.51万人提取住房公积金2.11亿元用于加装电梯等老旧小区改造。全年共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02.77万笔、发放金额13360.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5%、10.06%,贷款利率比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低1.1个至1.55个百分点,可为贷款职工节约利息支出约2953.40亿元,平均每笔贷款可节约利息支出约9.75万元。 《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累计106264.77亿元、提取额累计73930.14亿元,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57954.19亿元。2020年,住房公积金服务群体范围稳步扩大。全年新开户单位68.92万个,新开户职工1835.11万人。全年住房公积金实缴单位365.38万个,实缴职工15327.7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3.33%和3.00%。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类型单位缴存职工占比持续增长。新开户职工中,属于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类型单位缴存职工占比达74.57%,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及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1029.52万人,占全部新开户职工的56.10%,住房公积金在帮助新市民稳业安居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2225家发电企业先行入市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温和”起步07-16
□ 不管是免费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还是单向竞买的交易机制,都预示全国碳市场在上线初期不会立即“扎紧”发电企业的碳排放。   □ 碳配额的多寡直接影响碳交易价格,进而影响发电企业的发电量和成本。   □ 碳市场的流动性是影响碳价的另一重要因素。机构投资者、碳配额的有偿发放被认为是增加碳市场流动性的重要举措。   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告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于7月16日正式开市。占全国碳排放40%以上的2225家发电企业将作为首批交易主体,走进既熟悉又陌生的全国碳市场。   可以预期,随着碳市场的稳步推进,发电行业的碳排放将逐步被约束,而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围绕低碳甚至零碳电力涌现出大量的新机遇,中国电力结构的大转型就此按下“加速键”。   “碳市场交易肯定会加速电力行业新能源发电和燃煤火力发电的两极分化,但是这个‘加速度’不会太明显,肯定是温和加速。”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认为,以碳排放量为单位的金融交易系统从产生到完善会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和治理等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低碳发电企业会更加受益。   发电行业先行先试   “循序渐进”“温和起步”已经成为行业内对全国碳市场的普遍预期。   “碳交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会比较‘温和’。先做容易管理的积累经验,接下来再到水泥、钢铁等复杂行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电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纳入碳交易体系后有利于减排。此外,发电行业以国资为主,相较于其他行业,在排放数据的统计、管理等方面更为规范,参与碳交易也更便于管理,将为全国碳市场的上线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此前参加论坛时表示,全国碳市场总的原则是顺利启动、平稳运行,“不会像有些金融界人士想的那么大的交易量,碳市场经过几年试点,从试点情况看,国内碳交易总体规模较小”。   从已公开的相关信息看,不管是免费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还是单向竞买的交易机制,都预示全国碳市场在上线初期不会立即“扎紧”发电企业的碳排放。   一方面,碳排放量巨大的煤电在短期内仍是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1》,2020年全国煤炭装机及发电量规模占比分别为49.08%和60.73%,同期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32克/千瓦时。若以全国火电2020年发电量5.28万亿千瓦时计算,对应约4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另一方面,尽管多地试点碳交易多年,但全国碳市场的相关机制尚未完善,仍需要市场建设者和参与者共同探索。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近日通报了一则虚假碳排放报告案,涉案公司篡改了2019年碳排放报告的编号、识别号、日期等内容并删除防伪二维码。作为首例公开披露的碳排放报告造假案,涉案公司被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当务之急是积极稳妥推进碳市场建设,稳步扩大市场容量,做好控排企业的履约,为碳资产价值打好基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徐楠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以碳排放数据为基础的虚拟市场,碳市场的有效运行依赖于真实、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涉及碳排放配额分配、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以及碳排放数据的测量、报告、核查(MRV)三个环节。经过多年试点,前两项内容已基本建成,第三项将成为全国碳市场开市后重点建设和完善部分。   目前,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分为核算和连续监测两种,前者是国内现行最主要的测算方法,以企业自查并由第三方机构核算的方式采集监控碳排放数据;后者虽能避免核算过程中人为因素带来的数据失真,但尚处于试点阶段。对此,世界经合组织专家王娟表示,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推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煤电“稳保稳让”   “试点这么多年都已经做好了准备,集团还成立了独立部门负责碳交易。目前首要任务还是保障居民和生产用电,现在又是夏季用电高峰,机组一直在满负荷运转。”一位煤电企业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作为电力“主力军”,煤电企业在积极备战碳市场的同时,仍肩负着保障地区用电的重任。以广东省为例,今年1月至5月的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45.8%,火电利用小时数同比增长462小时。而据中信证券的研究,按照现货煤价测算所得的度电燃料成本已接近上网电价。   在此基础上,尽管碳市场“温和起步”,但碳成本仍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发电企业的度电成本。   卓尔德环境研究(北京)中心对碳价与电价的变化进行的模拟测算显示,在免费发放排放总量75%配额的情况下,市场会形成200元/吨的碳价格。在此模型中,200元/吨的碳价对应度电碳成本约为0.167元,若考虑75%免费配额,实际度电碳成本约为0.04元。因此,发电机组不会通过减少发电量来控制排放,电力价格涨幅几乎为零;但随着配额收紧,碳价将会陡然上升,电力价格就会随之增加。   由此可见,碳配额直接影响发电企业的发电量和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林伯强直言,碳配额的多寡直接影响碳交易价格,“碳交易是市场化行为,理论上价格由市场决定,但还取决于政府核定配额的松紧程度”。   鉴于我国未设置绝对的碳排放总量上限,现阶段碳价恐难“一飞冲天”。   据中国碳论坛等机构预计,全国碳市场建立之初的碳价格约为49元/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14日的吹风会上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设计中,我们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的碳价。”   此外,碳市场的流动性是影响碳价的又一重要因素。“碳市场给碳资产定价并创造流动性,让高排放行业的成本更高,这是其推动碳减排进程的作用方式。”徐楠告诉记者。   赖晓明此前表示,机构投资人的投资主体行为对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条件成熟后,会尽快将机构投资者纳入交易”。除机构投资者外,碳配额的有偿发放也被他认为是增加全国碳市场流动性的一项重要举措,“现在碳配额都是免费发放为主,未来希望增加有偿分配比例。有偿分配已在欧洲市场上得到验证,对市场流动性有促进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发电企业虽然参与地方试点多年,但面对全国碳市场仍存在准备不足的可能。   中电联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试点市场向全国碳市场过渡过程也可能存在风险,其中政策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影响程度为“强”。前者包含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法、MRV规则等,后者则存在企业惜售、恶意囤积、参与者单一等影响因子。   低碳新机遇   “机组的水平越高,碳排放的强度越低,额定数额下碳排放的差额就越大。靠经济利益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这就是市场化。”新中港董事长谢百军向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的上线是对行业中低碳排放企业的“认可”。   对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继续担纲发电主力的煤电,低碳排放已是一道“必答题”,而零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则会从碳市场获益,迈上“做大做强”的新征程。   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李国旺表示,水能、风能、光能等负碳、低碳发电,原需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生产并实现收益,随着全国碳市场上线,这类企业可通过交易碳权获得收益,实现财政补贴和碳市场双重收益,负碳发电企业欲提高收益,要以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转化率,这需要来一场材料科学的大创新。   据瑞银测算,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行的初期,低效的火力发电企业盈利将下降9%,水力发电企业的盈利将增长7%。   全联并购公会的安光勇认为,全国碳市场的上线为低碳排放发电企业“做强”成为可能,提供了资本运作“做大”的基础,“碳市场上线会让那些低碳排放的发电企业竞争力更强,更具有竞争力,因此碳市场上线对公司的经营有直接的相关性”。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碳交易的基础产品。在计算碳排放减少量时,不同行业需采用不同的数据核算方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备案CCER方法学200种。适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水电等)、废物处置(垃圾焚烧、垃圾填埋)、生物质发电等领域。虽然目前CCER尚处于备案申请暂停状态,但市场普遍对重新恢复申请持乐观态度。   事实上,就在碳市场上线前夕,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围绕CCER做文章。   例如拥有近200万亩林业碳汇排放权的岳阳林纸与包钢股份就减排指标采购签署合作协议,向后者提供不少于200万吨/年的CCER,排放周期不少于25年,提供总量不少于5000万吨CCER。若按照CCER单价30元/吨计算,该协议将在25年内为岳阳林纸贡献15亿元净利润。   银河证券表示,碳配额、CCER都将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针对减排企业的CCER有望增厚相关公司盈利水平。而据天风证券的测算,当CCER市场发展稳定后,全国的风电年减排收益有望达到74.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