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我国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性增长03-17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1-2月份主要宏观数据。从数据看,我国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性增长,积极因素继续增多。 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1-2月主要经济指标大都出现了超过30%的同比增长。以两年平均的方式剔除掉基数因素之后,整体表现为供给端增长快于需求端。 从供给端看,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比2019年同期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高于2019年的5.3%。工业生产之所以快于以往正常年份,主要跟两大因素有关。一是就地过年效应。据统计局对近5000家工业企业开展的快速调查,春节期间工业企业平均放假天数7.5天,明显少于正常年份,这使得春节因素对于生产的冲击小于往年。二是外需催化效应。随着疫苗接种人数的增加和确诊人数的下降,全球经济正处于重启状态。1-2月出口交货值同比升至42.5%,外需对制造业生产产生了强大推动力。 1-2月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3%,比2019年1-2月份增长14.1%,两年平均增长6.8%,略低于2019年的7.3%。由于疫情防控措施有力,宏观政策实施有效,年初的聚集性、散发性疫情并未对服务业造成明显冲击。 从需求端看,除了出口受外需带动表现抢眼之外,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仍处于恢复性增长过程中。 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两年平均增速为1.7%,低于2019年同期的6.1%。基建投资同比增长36.6%,两年平均增速为-1.6%,低于2019年同期的4.3%,仍然偏弱。受稳杠杆政策约束以及今年专项债取消前置发行影响,基建投资增速增长偏慢。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7.3%,两年平均增速为-3.4%,弱于2019年同期的5.9%,不及市场预期。制造业投资恢复势头缓慢,或同今年以来上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有关。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8.3%,两年平均增速为7.6%,弱于2019年同期的11.6%,但在调控加码的背景下能够实现这一水平,仍然超出市场预期。今年前两个月,部分城市市场火热,销售数据明显反弹,房企加快施工促进周转,支持了开发投资的韧性。 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同期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弱于2019年同期的8.2%。受疫情影响,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为-2.0%,显示线下接触型消费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但网上零售和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两年平均增速都在10%以上。 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创新动能和市场活力都有明显增强。一方面,1-2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高技术产业投资平均增长11.0%,均超出整体增速;另一方面,1-2月全社会货运量两年平均增长7.5%,全社会货运量平均增长6.1%,生产要素正趋于活跃。这些都显示出经济循环日益畅通,有利于不断改善市场预期。 总的来说,1-2月份我国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性增长,积极因素继续增多,但一些指标仍未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经济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因此,今年还需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从而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前2月经济数据保持向好态势 3月份经济表现有望进一步提升03-16
中国网财经3月16日讯(记者 李春晖)最新出炉的1-2月份经济数据给2021年中国经济开了个好头。在剔除去年基数低的因素后,多项指标仍实现明显增长,工业生产势头强劲,消费持续改善。   展望未来,专家表示,3月份经济表现有望较1-2月进一步提升,一季度中国经济将延续较好增长态势。   “就地过年”效应显现,供需两端均有不俗表现   由于今年年初局部地区疫情反复,我国首次倡导“就地过年”。这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总体来看积极影响占上风。   工业生产受到明显提振。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即便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1-2月份相比,仍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8.1%,为近年来同期较高水平。   在3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国家统计局对近5000家工业企业开展了快速调查,结果显示春节期间工业企业平均放假天数7.5天,明显少于正常年份。调查结果还显示,大概接近一半被调查企业表示超过九成员工选择就地过年。“因此,就地过年的政策对工业生产延长开工时间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刘爱华表示。   消费方面总体持续改善。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37亿元,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   从消费结构上,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18个商品类别同比增速均超过10%;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同比增速分别为53.1%、45.6%,两年平均增速均为18.2%。   此外,受“就地过年”影响,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7587亿元,同比增长32.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4412亿元,增长30.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1-2月经济保持良好态势,供需两端均有不俗表现。供给端,“就地过年”倡议下,工业生产保持强劲。需求端,“就地过年”虽然导致部分居民无法返乡过年,但对消费的整体冲击较弱,消费仍在向上修复通道当中。   展望未来:3月份经济表现有望更好   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1-2月经济数据体现出“生产偏强、消费略弱”的特征。对于消费领域哪些地方增长得不尽如人意,刘爱华表示,主要是接触性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比如餐饮消费还是受到一定影响。   数据显示,1-2月份餐饮收入7085亿元,同比增长68.9%,两年平均下降2.0%。刘爱华表示,这说明餐饮消费还是受到局部地区的聚集性和散发性疫情影响,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但未来这一状况有望改善。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表示,预计3月消费将重拾复苏动力向上修复,二三季度在疫苗不断扩大接种范围以及社交距离管制明显解除的情况下,消费尤其是服务性消费的复苏力度会加强。   李超也表示,随着经济步入稳态,就业状况保持稳定,居民消费意愿逐渐回暖。以春节期间一系列消费数据为例,海南离岛免税店春节7天销售额超15亿元,较疫情之前的2019年春节假期实现翻番;2021年春节档票房创历史新高,较2019年增长34%,等等。这些显示出居民巨大的消费潜力。消费仍处在修复通道当中,未来仍有较大复苏空间。   程强表示,3月的经济表现将较1-2月进一步提升,尽管环比较去年四季度的修复力度可能仍然偏弱,但现阶段表现偏弱的制造业、基建投资、社零均有望环比迎来进一步改善,投资的边际改善幅度可能更大,预计将带动一季度经济延续较好增长态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下一阶段,要继续大力提振内需,巩固经济复苏基础,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中小企业融资再获力挺 “信用+大数据”助力金融精准扶微03-16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产品更新迭代也很快,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每年研发费用预计占年预算的30%,业务增长快,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深圳市瑞科慧联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瑞科慧联”)负责人禹凯对记者说道。   遇到类似问题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并不在少数,由于成立时间短,银行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信用价值难以评估,这类企业很难获得贷款。   记者了解到,当前,多家银行正借力金融科技手段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业内人士认为,普惠金融是“十四五”期间金融工作的重点内容,建议未来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获力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1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关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将会延续;工、农、中、建这些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将会增长30%以上;在防控好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小微企业无抵押信用贷款的占比也将会继续上升。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银保监会将着力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更加精准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先进制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   谈到今年银行信贷重点支持领域,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一是信贷投放将重点布局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领域,如芯片、量子计算等电子信息产业。二是绿色金融发展有望进入快车道。三是国有大银行依然扮演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头雁”角色,预计2021年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45万亿元。   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   从实践结果看,金融机构通过应用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多家银行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瑞科慧联就从微众银行获得了500万元额度的贷款。“这笔贷款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惊喜’,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们的业务仍在飞速发展,公司已经投入476万元到项目中。”禹凯表示。   瑞科慧联获得的微业贷是微众银行推出的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截至目前,微众银行累计发放微业贷金额超过4500亿元,超过60%的微业贷客户在获得授信时无任何银行企业类贷款记录。   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表示,微业贷的客户分布在27个省的200余座城市。微业贷已为超过170万户企业法人提供了服务,其中制造业、高科技和批发零售业客户占比超过70%。   大型银行也通过金融科技将服务延伸至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表示,“三农”服务要长上科技的“翅膀”,这主要体现在渠道创新和产品创新上。渠道创新即下沉、加强线下物理网点建设,把网点进一步建设到县域、乡镇的同时,加大手机银行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在产品方面,要推出网络融资产品,让农民更容易贷款,获得金融服务。   谷澍介绍,农行推出的“惠农e贷”可以实现农户贷款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发放、线上还款,全面提升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和办理效率。截至2020年年底,“惠农e贷”产品余额已经超过3500亿元,惠及农户276万户,今年农行准备再投放1600亿元,这意味着“惠农e贷”余额有望突破5000亿元。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展望未来,多位专家认为,进一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还需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应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来源。加快搭建并完善涵盖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等大数据的服务平台,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尽快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建议,鼓励商业银行发挥数据科技的力量,加速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家级、省市级大数据平台的合作,合规打通政府管理和社会应用的数据壁垒,形成企业的精准画像。  
专访林毅夫:保持发展定力 中国经济能够应对不确定性03-15
人民网北京7月22日电 (孙阳)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从一季度下降6.8%到二季度增长3.2%,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这份来之不易的半年报“成绩单”,蕴含着哪些中国经济的发展密码,面对充满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又将如何迎难而上、稳中求进? 近日,人民网财经独家专访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与破题之策。 林毅夫院长在北京大学朗润园接受人民网专访 谈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环境中的确定性选择 人民网财经:您如何评价2020中国经济半年报? 林毅夫: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很不错。可以说,比原来的预期要好。这里有个特殊的前提,就是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部分国家经济都在下行。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到二季度,我们很快取得了3.2%的增长,可以讲,这是全球独此一家。在我看来,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得来不易。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爆发以及反复,都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美国等国家的贸易政策以及对中国相关产业的恶意打压,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对我们来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我们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条件挖掘出来,保持定力,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集中力量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我相信我们还是可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来源。 人民网财经:面对不确定性,中国如何用好政策工具箱? 林毅夫:首先,我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起来的负债,所占GDP的比重也不到6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100%,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普遍超过100%,因此,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利用的空间比较充足;从货币政策来看,其他国家开始零利率、负利率,而我们的利率还是正的,我们的准备金率也比较高,因此,我们货币政策利用的空间也很充分。同时,我们的宏观政策很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一系列举措也在有效落地。 更重要的,中国的增长空间依然广阔,特别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空间很大。智能制造、5G、人工智能等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有很大的国内市场,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以后,规模经济就能够显现出来。总体来讲,只要看清楚我们有利的因素,保持我们的定力,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我相信,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风雨飘摇,中国还是能够乘风破浪前进。 谈“六稳”“六保”:关键要保就业、稳增长 人民网财经: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如何稳得住、保得好? 林毅夫:“六稳”“六保”关键是保就业、稳增长。有就业,社会就能够稳定,家庭收入就能够增加,消费就能够活跃,我们的生产潜力就能够发挥出来。而就业最大的来源是什么?还是经济增长。经济有增长,有投资,就有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伴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劳动能力水平提升,从而推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 当前,国内还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这些有效的投资一方面可以支撑我们的经济升值,降低我们交易费用。比如发展“新基建”就会进一步推动整个经济的效率提升。就像有4G才能更好地实现现在的移动通信和网上支付,我相信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能互联一定会开创出新的更多的、高附加值的新业态,从而会创造很多就业。 人民网财经:如何平衡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不管在哪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定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要用好。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需要企业家的奋发有为。同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依靠企业家自身是难以解决的。例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制度的规范、法律制度的完善,夯实这些基础,才能让新技术、新产业的潜力有效发挥。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这样,一方面靠市场竞争,给企业家提供激励、提供机会;另一方面,靠政府来帮助企业家解决企业解决不了的事情。所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一定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两只手”一起用。 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我们有一个有为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也越来越重视市场的作用,从这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就充分体现出来,举个例子来说,疫情防控对我国来说是一次“闭卷考试”,我们在这个答题过程中很快了解到问题的本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谈理论自信:中国需要自己的经济学理论 人民网财经:面对今天的全球经济形势,我们需要怎样的经济学理论? 林毅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理论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理论的来源只有两个,一个是过去经验的总结,一个是当前问题的解决。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开始追求自己的工业化、现代化。当时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抱着“西天取经”的心态,希望吸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的理论而成功追赶上发达国家。其实很容易理解,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难以成功是必然的。发达国家的理论必然以发达国家所处阶段的经济基础和相关的制度、社会、政治等为暗含前提,但这些暗含前提中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旧的盛行理论就被新的盛行理论所取代。在发达国家盛行的理论不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变”,拿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来用,环境和条件不一样,怎么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面对风险和挑战,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是这个理论不能来自于发达国家,而是必须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来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要了解为什么成功,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以及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有什么条件可以利用,有什么力量可以依靠,基于这种前提形成的理论,才会真正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统一。只有根据我们自己的条件,完善市场竞争,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网财经:您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林毅夫:这些年,我根据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结构差异性,包括产业、制度、文化以及治理结构等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对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影响,以期这个新的理论在各种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都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目标的统一。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的时代,必然会产生理论,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从今年开始,我和北大的经济学院以及我所在的新结构经济研究院合办了一个本科的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希望从本科教育开始来使用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论所编写的教科书体系,培养有能力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理论创新,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人才。我认为,21世纪中国会是全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全世界引领经济学思潮的大师在中国一定会出现。我相信,我们可以培养一批有能力抓住时代机遇,不辜负时代重任的经济学家。
政策“及时雨”解中小企业之“渴”03-15
 政策“及时雨”解中小企业之“渴” 专家建议今年地方应在降成本改革创新上有突破   主持人孙华: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7.5,是去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信心不断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今日本报记者采访专家学者,探讨如何在营商环境、金融支持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营商环境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政策效应显现。3月10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7.5,环比上升0.5点,扭转上月小幅回调态势,重返上升通道,处于去年2月份以来最高位。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去年疫情暴发以来,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通过财政补助、信贷支持、社保缓缴、失业保险返还、税收减免、税款缓缴、房租减免等多项政策“及时雨”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在政策扶持下,多数中小企业信心不断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实现了V型走势。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此外,“中小企业”也多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   田利辉认为,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而各地也在加码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譬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开始着手遴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推进百家特色小微企业示范园建设,优化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预计今年各地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重点将聚焦营商环境的优化和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   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明显增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截至今年3月11日,全国新注册企业数量超2864万户,其中仅新注册的小微企业数量就接近484万户。   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常春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疫情影响及内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下,中小企业整体信心不断提升,部分企业能够实现逆势增长,营收和业绩稳定性不同幅度提升,一方面凸显各地政府扶持政策持续发力,企业成本费用得到降低,营商环境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凸显中小企业本身具备较强的韧性和潜力,成长潜力巨大,在政策扶持之下发展信心倍增。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来看,今年地方政策将有哪些亮点呢?田利辉建议,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今年地方政策应在“降成本”的改革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优环境”的执行落实上做出业绩。   “去年,虽然各地在税费补贴上积极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政府资金支持,而是需要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所以,用改革办法推动降成本需要在原材料成本、财务成本、组织成本和决策成本上着力。”田利辉介绍称,第一,中国如何获得大宗商品现货的定价权是企业降成本的关键抓手。第二,财务降成本不仅要靠减税降费,更需要优化资本结构,理顺融资通道。各地应鼓励引导优质中小企业积极使用资本市场工具,借力天使、创投、私募股权甚或公众市场。第三,各地要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公司治理,改善组织管理,提升营运效率,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第四,地方政府可通过专家组织和智力支持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所以,今年应推进制度性降成本”。   田利辉认为,“优环境”的关键是在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各地政府需切实谋篇布局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在常春林看来,今年,相关部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的决心加大,解决政策的针对性或更强。他建议,针对制造业企业,或根据企业特点,推出差异化信贷政策,增加中小企业中长期融资,并将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更多地向制造业倾斜。另外,针对生产经营成本高等问题,或不同程度放开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并改革天然气供应模式和价格机制,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的成本。   “综合来看,应重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互结合,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有序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常春林表示,政策性扶持与减免只能扶“一时”,通过市场化竞争把成本降低才能帮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蒋柠潞)
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从何着手03-15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合力作用下,我国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已明显下降。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创有统计以来的新低,降至4.61%,较上年同期下降0.51个百分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要求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运用,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发挥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   持续提升利率传导效率   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升利率传导效率的过程中,关键环节在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   众所周知,贷款利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无风险利率,即基准利率;二是风险溢价。在贷款市场,基准利率正是LPR。“央行通过政策利率来引导LPR,进而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说,其中,政策利率包括短期政策利率、中期政策利率,前者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后者为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目前这个传导渠道是通畅的。”孙国峰表示,2020年,央行前瞻性地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下降30个基点,带动1年期LPR下行30个基点,进而推动整体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下行。   正因为LPR改革持续深化,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才能被完全打破,利率的传导效率得以提升。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2月,1年期LPR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至3.85%,5年期以上LPR下降0.15个百分点至4.65%;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3%,较上年同期下降0.41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新低。“这充分体现了LPR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   据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央行将继续深化LPR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波动。   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贷款利率成本只是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一部分,不规范的信贷融资收费也是增加企业负担的一大主因。   记者调查发现,在信贷、助贷、增信等环节,金融机构的不合理收费行为仍较为普遍。以信贷环节为例,部分银行在信贷审批时,强制企业购买保险、理财、基金或其他资产管理产品。此外,有些银行要求企业必须在该行预存一定金额的存款,才能够发放贷款;或者要求企业获得贷款后,将一定数额的贷款转为在该行的存款;更有个别银行对已划拨但企业暂未使用的信贷资金收取资金管理费。   “银保监会高度关注以上问题,已会同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看,一是在信贷环节取消部分涉企收费;二是在助贷环节要求银行明确自身收费事项,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管理;三是在增信环节要求银行合理引入增信安排。其中,如果该笔费用应由银行独立承担,那么银行要全额承担;如果应由企业与银行共担,银行不得强制或以合同约定的方式向企业转嫁;如果应由企业独立承担,银行、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要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支出。   此外,银行必须充分披露服务价格信息,通过营业场所、官方网站和手机APP等渠道,以清晰、醒目的方式公示价格信息和优惠政策,保障企业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同时,银行还要定期评估所公示信息,及时更新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标准。   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   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贷款利率走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货币政策的重点之一是“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而非一味引导贷款利率深度下行。这从近期公布的LPR最新报价可见一斑。2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两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连续10个月保持不变。   “自2019年9月以来,1年期LPR报价与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招标利率始终保持同步调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2月15日央行续作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招标利率为2.95%,与上月持平,这意味着2月LPR报价的参考基础未发生变化,因此LPR报价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王青认为,LPR报价连续10个月保持不变的根本原因在于,2020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V”形反转,当前部分地区疫情已平复,疫苗接种大规模展开,短期内只要货币金融环境保持平稳,就可为经济修复提供必要的支持。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央行将更加注重对价格的引导,预计会通过更加精准的操作来调节市场所需流动性。短期内,资金面或将延续紧平衡状态,政策利率调整的概率不大,LPR也将大概率维持稳定,与经济平稳发展所需保持一致。    (责任编辑:关婧)
信贷社融增量超预期 货币投放将有保有压03-11
中国人民银行3月10日公布了2月金融数据。专家表示,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新增信贷双双高于预期,广义货币(M2)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同步回升,折射出旺盛的融资需求,蕴含积极经济信号。展望未来,信贷投放将更加凸显“有保有压”的结构性特征,加大对制造业、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支持。   M2增速较快回升     数据显示,2月末,M2余额2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7个和1.3个百分点。   “M2增速较快回升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支撑。”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一是信贷投放高于预期,二是非银存款明显增多提高存款规模,三是财政资金投放增多。   新增信贷方面,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4529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期限继续向中长期倾斜,这在验证实体经济持续恢复、企业融资需求强劲的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信贷政策的精准导向,即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   唐建伟预计,随着经济稳步向好,企业经营活动持续改善,信贷需求将持续旺盛。由于房地产调控趋紧,特别是对住房按揭的调控加码,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有可能出现缩量。   货币调控加强结构性调节     数据显示,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392亿元;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9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唐建伟称,促使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新增信贷超出预期,2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4万亿元,同比多增6211亿元;其次是表外融资中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2月增加640亿元,同比多增4601亿元。债券净融资规模下降则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构成拖累。2月企业债券净融资1306亿元,同比减少258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017亿元,同比减少807亿元。   王青认为,今年货币投放将更加凸显“有保有压”的结构性特征,“保”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监管层可能会推出新的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这些领域集中。“压”主要指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在融资成本方面,除了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还有小幅下降空间外,今年银行整体贷款利率可能呈现低位小幅上行,特别是涉房贷款利率将上升。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下阶段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将逐渐回归至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水平。同时,货币调控还需对海外通胀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等潜在不确定因素做好应对准备。
十四五时期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03-11
主持人孙华:日前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其中包括“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等,今日本报记者采访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探讨如何为制造业减负“做加法”。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包兴安 刘 琪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近期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其中包括“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等。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降本减负,有助于推动整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步伐,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中,资本市场尤其是上市公司,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人。   逾2700家A股制造业公司   有望受益   “从2015年开始,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投入以40%的比例逐年递增。五年来,研发费用总投入合计2000万元。享受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合计1175万元。”上海朗亿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朗亿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助剂、母粒及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直是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该公司财务人员潘虹给《证券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   减税降费的落袋既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也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意愿。“公司自成立以来,视技术创新为发展根本,每年将10%以上营业额投入研发以保持产品的技术领先。”朗亿公司法定代表人唐晓峰表示,自2014年起公司连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受益于“高新”标签,又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的优惠政策,企业的营业收入及利润逐年攀升,2020年全年收入达3400万元,高新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95%。   财政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超过7.6万亿元,特别是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6万亿元。制造业等行业受益颇丰,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效益。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更加重视对制造业减负。“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时期,为制造业降本减负是整个企业和社会降本减负中的最重要一环,实质是对所有经济实体减负,其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一方面,巩固已有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成果,保证税费负担不反弹、效果可持续、发展可预见。另一方面,要以鼓励制造业全面发展提升为目标推进整体税制改革,重点是改进制造业的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的征税方式、税制结构、税率设计,让降本减负成为鼓励科技研发的“强心剂”和“催化剂”。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应该从税收、社保、水电能源、土地和其他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多方面考虑。一是仍要持续优化和落实对制造业的减税,主要应通过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考虑适度降低制造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二是适度继续降低社保缴费率,同时增加国企利润上缴补充社保;三是水电能源和土地能成本需要改革,改革垄断行业的竞争环节并引入市场化竞争,降低能源成本,在地价持续上升的城市增加土地供应,稳定地价;四是改革政府职能,改善营商环境,将制度性交易成本降至最低。   今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减税政策的新举措,其中在制造业方面提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这对我们而言,真是一个重大好消息。”潘虹表示,公司2020年发生研发费用732万元,按照目前的政策,可以加计扣除549万元的费用。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将更有动力,2021年公司预计投入研发费800多万元,按照扣除比例提高的新规定测算,在原来75%的基础上,可再多扣除费用200万元左右,可以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   “面对税收政策的利好,公司将继续以创新引领发展,乘着政策东风,坚定发展步伐。”唐晓峰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力争今年在国内、国际的销售取得新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鼓励科技创新、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推动下,A股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增长势头明显。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10日,A股市场共有421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701家属于制造业,占比64.2%。上述制造业公司2019年的研发费用合计为5075.71亿元,同比增长17.75%。此外,已披露的2020年年报显示,有91家制造业公司披露研发费用,合计为138.8亿元,同比增长9.74%。   张依群表示,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码,对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减轻税收负担带来较大利好,让更多制造企业有更多资金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催生新业态、激发新动能、带动新消费,推动整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步伐,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大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继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后,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明确,“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1月份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保监会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举措,重点是推进政策的落实,关键是分类施策。其中,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民营科技型企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大幅增加中长期资金支持。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0也曾介绍说,将着力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引导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基金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等投资运作配合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强投贷联动,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制造业重点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为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央行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设制造业贷款专项指标并提高考核权重,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另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四季度例会也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须科技创新。实质性、突破性甚或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绝非一日之功,发明专利需要中长期资本的大力支持。部分创新企业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需要信用贷款的支持。因此,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对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期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全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超过前5年总和。另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截至2020年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5.2%,连续14个月上升。   对于如何从产品、利率等方面创新支持制造业发展,田利辉认为,金融业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不断开发金融产品、持续优化融资成本,支持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譬如,我国可以开展分行业的利率引导,进行精准施策。又如,我国可以在贷款产品上进行多期限设定,实现弹性信贷管理。   同时,田利辉表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市场合理竞争和营商环境优化。我国需要继续落实“放管服”,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现资本有序流动,能够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税费,提升企业家信心,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股债融资被纳入“行动”   落实政策还需多方合力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也是富民强国之本,对经济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促进制造业稳定增长,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制造业的资金支持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顶层设计再次“点名”制造业。“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业的外源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此外还有信用证、融资租赁、提供担保、银行承兑汇票等渠道。从几大类融资渠道和融资现状来看,制造业涵盖范围广泛、融资总量大,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比例比较稳定,但股权融资近年来增速明显提升,债券融资和其他融资也是可选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推动股权和债券融资,实际上是推动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的方式之一,因为股权和债券都是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向制造业倾斜,可以通过在上市标准上给予制造企业更多包容性来推进,如有针对性地取消上市企业净利润门槛并改为将营收规模作为上市标准,再如放宽债券发行总额度占总资产的占比,这些政策都能够很好地降低融资门槛,让制造业主体更便捷地从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   常春林认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定位选择板块上市融资,包括支持优质成熟期的制造业企业在主板上市,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倡导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到不同板块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体现了上市标准对制造业企业的包容性。   “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新三板市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均已取得一定成绩。”常春林认为。数据显示,2020年,制造业IPO融资规模达3386.22亿元,同比增长166.92%;增发融资规模达5025.97亿元,同比增长33.49%。常春林表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空间进一步加大,有利于提振制造业企业信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谈及未来在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方面还需如何发力?陈雳表示,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融资,各地政府可牵头上市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融资公司等设立制造业特色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此外,地方政府可以支持优质的民营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融资能力。   常春林建议,在股权投资方面,建立并完善制造业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政策,提高制造业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并引导基金、保险等专业投资机构对制造业进行投资;在债券融资方面,设计符合制造业产业特点的债券品种,并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多种债券工具,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盘和林认为,要支持制造业企业上市,更要通过提升制造业上市公司质量让投资人相信,制造业是投资盈利的主方向之一,借此形成长效机制,为制造业长期提供融资支持。(
注重金融精准“滴灌”的有效性03-1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显示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更加注重“滴灌”的有效性。   当前,精准、合理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货币供应规模和货币政策导向上。规模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不搞大水漫灌。同时,导向上,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用精准“滴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抛开流动性“幻想”,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宏观政策不能“急转弯”,但逐步常态化只是时间问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应埋头深耕实体经济,特别对资本市场而言,要将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任务来抓,决不应出现爆炒“核心资产”或陷入资金空转的怪圈。   用精准“滴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要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2017年以来,金融风险从快速发散转为逐步收敛,一批重大问题隐患“精准拆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但落后产能信用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金融杠杆率风险等并未完全消除,仍要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两个维度共同发力。一方面,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股权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信贷支持要有保有压;另一方面,继续坚定推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推动债务风险出清、落后产能出清、僵尸企业出清,坚定支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精准“滴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还要用好“旧工具”、完善“新工具”。既要稳妥调整和接续非常时期出台的应急政策,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又要创新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领域的支持力度。尤其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此外,还应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
融合创新壮大实体经济03-1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不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或意愿不强或能力不足。”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相关部门应提供稳定、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在装备更新换代、自主创新研发、制造系统搭建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针对国内智能制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雷军代表认为,应推动建立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一流高校协同研发机制,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研发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智能部件,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完善鼓励政策,支持制造产线及系统的研发、升级与拓展。   智能制造发展速度快、横跨领域广,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很高。2020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是职业院校毕业生。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行业发展还面临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企业参与办学意愿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建议,应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拓宽职教学生就业渠道。“希望通过政策扶持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支撑‘中国智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杨元庆代表说。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大意义。   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导体显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型显示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然而要想实现从显示大国向显示强国转变,仍需努力。在下一代新型显示领域,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国外企业依然具有较大优势,中国企业仍在追赶中。”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建议,要以技术创新驱动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加快形成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应加强产业顶层设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下一代显示技术领域,支持行业开展国际交流,争取和国际先进水平并驾齐驱。”李东生代表透露,包括TCL在内的国内主要显示面板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将OLED的生产工艺从传统的蒸镀改为喷墨打印(印刷工艺)。后者将大幅减少材料耗损,同时对生产环境的要求较低。未来,在大屏幕领域,印刷OLED凭借其成本优势将占领一部分液晶高端产品市场。   近年来,以半导体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备受关注。尤其是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被视作我国半导体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当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仍然面临着核心技术无法自主可控、产业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人才短缺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认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涵盖范围较广,可以在国内重点扶持几家龙头企业,加大产业链的合作力度。   目前,全球半导体产值90%以上来自第一代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属于超前投资。“要合理配置半导体领域资源,攻关关键产品。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将行业发展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王文银委员说。   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发展数字经济,发挥数据、信息作为新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能够显著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使经济发展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技能提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实体经济中的开发、采购、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将产生海量数据。数据与资本、劳动力、知识等结合,也会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产生倍增效应。   “当然也应看到,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跨境流通等规则层面上的挑战。”朱永新委员建议,要加快制定数据的交易规则,完善数据权属界定、研究数据开发以及流通标准,充分发挥数据的创新引擎作用。同时,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平台竞争政策,以支持平台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原则,营造竞争有序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持续融合渗透,产业数字化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建议,要按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路径,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发展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是关键。徐晓兰委员建议,要将技改资金从针对传统设备、技术的投入转向对提升产业基础数字化水平上来,分阶段、分行业有序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体系化建设,构建工业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工业数据汇聚能力,发挥基于数据的服务能力,夯实产业数字化发展基础。
思想伟力引领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三人谈03-11
回望来路:理解思想体系的深刻意蕴   记者:回望刚刚圆满收官的“十三五”,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交出一份载入史册的中国答卷,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如何理解其中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   王一鸣:“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仍然胜利完成,从根本上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过去这5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价值取向。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唤起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激情,并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是全方位的,最具标志性的是两件大事。一是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我国赢得更大战略回旋空间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两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领航,也是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结果。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贵州和吉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多个省份主要领导同志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规划正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编制的,规划的实施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深刻变革,创新、协调、共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   高培勇:“十三五”时期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就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动体现,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体会:   其一,有基础才有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科学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是因为打下了这样的经济基础,我们才能在去年面对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等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时,有底气、有能力提出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举措,战疫情、保民生、抓发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其二,有指引才有方向。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指引,我们才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对经济形势作出准确研判,对突发危机进行有力应对,走出了一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发展新路。   其三,有创新才有发展。实践是理论之源,创造性实践突破与重大理论创新相辅相成。面对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面对增量风险与存量难题叠加,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又与时俱进地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引。特别是站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有利于我们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指引中国经济继续行稳致远。   张占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能够很好地指引实践,就在于它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从理论意义上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实践意义上看,重塑了经济发展理念、动力结构、增长模式、发展战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方向遵循。从国际意义上看,为世界经济和经济学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行动指南,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必须牢牢坚持和把握。   立足现实:把握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   记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实践变化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形成了很多复杂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如何看待这一创新理论的开放性?   张占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概括,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初步构成了这一思想的总体框架。伴随时代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断创新完善。特别是经过过去一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根本”: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在此基础上,面向“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实践不停步,理论发展就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必然伴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高培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炼而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阶段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际、着眼全局,及时调整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变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思想的演进过程: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从形态描述、总结规律、判定方向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作出“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2015年提出新发展理念,进而又在当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再到现在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总的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的。它以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大趋势、新特点为判断依据,不断发展完善深化,体现的就是科学、求实、创新、开放的鲜明特点。   王一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这一思想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因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意义。   过去一年疫情全球大流行,传统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针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确立了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方向,对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战略部署,在应对严峻复杂挑战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   展望未来:以思想旗帜引领前行之路   记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标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不断开拓“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新局面?   王一鸣:“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深悟透,把握核心要义,深学笃用,确立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这一思想贯穿到“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变化及其对我国发展环境的影响,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在危机中育先机,关键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于变局中开新局,最重要的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变化,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应对变局中开拓新局,确保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高培勇:我理解,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说,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应的正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意味着眼下的任务已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来把握。要认识到,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的中心内容和重大话题。我们必须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安全发展,将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   总之,着眼“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很多重要部署,勾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张占斌: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顾历史,放眼世界,深深地体会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面对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课题,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其战略视野、系统观念、价值追求和辩证思维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科学驾驭复杂严峻形势中育先机、开新局,在攻坚克难应对新矛盾新挑战中谋发展、闯新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推动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抚顺市税务局:以“锋范品牌为导向,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开启新局面02-24
春节假期刚过,所得税科便认真谋划以建设“锋范”品牌为导向,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推进纳税服务大格局建设,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核心,聚焦“新、精、进”三字诀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科同志主人翁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在抚顺振兴发展新局面中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一、突出思想引领,推动部门合作一体化。认真落实新“纵合横通强党建”实施意见,以“十四五”规划建设为出发点,积极发挥所得税调节经济和社会利益分配的职能作用。科内同志进一步提高认识、主动作为,积极主动与市财政、科技、民政、发改、工信等部门和局内各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加强协同共治,全力保障和推进我市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 二、突出精细服务,狠抓政策落实立体化。聚焦在政策宣传上下功夫,在政策服务上精准发力,在政策管控上跟踪问效,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抓好共性服务,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微视频和征纳互动平台等方式开展全覆盖式的辅导。抓好个性服务,对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提供便利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着力构建“线下服务无死角、线上服务不打烊、定制服务广覆盖”的服务体系。 三、突出以数治税,稳步实施监管精准化。以优化税务执法方式、监管体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以数治税的水平。依托金三系统和自然人电子税务局的数据信息进行归集、风险筛选、联动分析后派发数据。立争找准一个小切口,实现大成效。指导基层局按图索骥,实现自检自查,常态化管理有抓手。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持续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四、突出问题导向,舆情防控时态化。严格把握问题导向,合理利用“过程管理”理念,从“分析过去时”、“着眼现在时”、“防控将来时”三个角度,有效处理政策落实中出现的舆情风险及纳税人问题,确保舆情防控坚实稳固。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全国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02-24
2月23日,全国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研究着力构建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引领保障高质量推进新发展阶段税收现代化。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代表税务总局党委作工作报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税务总局党委委员吴海英讲话。 王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我们党深化自我革命、不负百年华章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全面从严治党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开创新局面的重要遵循。赵乐际同志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对做好今年纪检监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国税务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坚决把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会议总结了2020年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取得的新成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各种风险矛盾叠加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国税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要求,驰而不息推进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管党治党责任不断压实,综合监督效能不断显现,党建工作质效不断提升,作风建设成果不断巩固,执纪问责力度不断加大,为圆满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支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六稳”“六保”大局提供了坚强保障。驻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坚守政治监督职责定位,忠诚履职尽责,在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进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税收改革发展。 王军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税务总局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税务系统实际,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两个责任”同发力、完善制度严监督、党建业务共融合、严管厚爱激活力、健全组织强支撑,注重抓严管、抓延伸、抓经常、抓长效、抓在早、抓细小,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央要求、契合税务特点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思路框架、制度机制及有关工作规范,不断推动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王军强调,全国税务系统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着力构建“政治建设一体深化、两个责任一体发力、综合监督一体集成、党建业务一体融合、约束激励一体抓实、组织体系一体贯通”的“六位一体”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引领和保障新发展阶段税收现代化建设的“十大举措”持续健全落细、“六大能力”不断提升加强、“六大体系”的目标高质量实现,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税务系统不折不扣落地生根,确保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更加充分发挥,确保忠诚干净担当的税务铁军持续锻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良好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王军要求,2021年,全国税务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保障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税收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强有力监督促进“十四五”税收工作起步稳、开篇新、成效显,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铁一般的纪律作风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税务铁军,在着力构建“六位一体”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探索新经验,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王军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强化政治机关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开展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扎实开展税务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实施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两年行动,推进党的建设更加规范高效有力。要牢记初心使命,密切结合学党史、创模范机关、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着力强化政治监督,持续深化税务系统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税收工作决策部署和税收改革发展任务扎实有序落地见效。要大力拓展作风建设成效,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要坚定不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持续提升党建和纪检干部队伍能力素质,选优配强干部,培养过硬本领,强化监督约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税务部门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吴海英强调,税务系统各级党组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构建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各级税务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把管党治党责任作为根本政治责任,班子成员要把履行“一岗双责”贯穿于分管工作全过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正人先正己,充分发挥“头雁效应”。要坚持系统施治,深化标本兼治,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要依规依纪依法开展执纪审查,持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持续强化“不能腐”的约束;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持续强化“不想腐”的自觉。要大胆探索创新,深化税务系统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建税务系统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强化政治监督,破解“一把手”和同级监督难题;探索将党内监督融入税收治理,围绕“两权”运行提升监督质效;聚焦高质量发展打造税务纪检铁军,为深化改革、提升监督质效提供组织保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政治监督,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更加突出发挥监督治理效能,更加突出严管厚爱结合、约束激励并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税务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于春生主持会议,税务总局领导、驻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全体同志、税务总局机关各司局及在京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三监督检查室、中央和国家机关纪检监察工委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总局驻各地特派办,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中国财税博物馆以及各市、县税务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内设部门、派出机构、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在当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央企优化布局四路攻坚 重组整合加码02-24
推动中央企业净利润、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都要有明显提高,同时还要保持资产负债率的稳健可控。这是2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透露的2021年中央企业经营目标。   据介绍,围绕这一目标,今年国资委将在优化布局等多方面进一步发力攻坚,加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采取重组整合等多种途径,加快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他进一步“剧透”了四大具体路径:一是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大对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骨干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二是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和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三是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协同,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四是切实解决部分央企之间的产品相似、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资源合力。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先后完成了12组24家中央企业的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了5家企业,中央企业数量从“十二五”末的106家调整到目前的97家。   “总的来看,重组的成效非常明显。”彭华岗认为,首先有力推动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促进了相关行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有力解决了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问题,提升了中央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切实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标准、行业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会议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更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郝鹏表示,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要确保完成总任务的70%以上。他强调,要在优化布局、狠抓创新上进一步发力攻坚。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布局力度,加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推动非主业、非优势“两非”和低效、无效资产“两资”的退出。加大激励创新力度,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此前接连重组了马钢、太钢的中国宝武集团又与昆钢联合重组。该公司明确,到2022年底,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包括,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实现高市占新突破,形成“超亿吨宝武”规模引领效应。中国五矿集团表示,2021年要实施重组整合战略行动,对内推进整合融合打造产业平台,对外推动并购重组。   地方国企重组整合也在提速。山东省国资委2月23日表示,2021年将发布“十四五”全省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规划和省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战略性重组整合,完成部分省属企业重组整合任务。继续实施非主业清理整合三年行动计划,对主业发展情况实施常态化跟踪监测。   安徽提出,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2021年将依托省港航集团启动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内蒙古透露,全区“十四五”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将在今年6月前编制完成。支持区属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其他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重组整合。加快区属企业横向、纵向调整,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升级,推动众多中小国有企业优化整合。   切实防范风险也是今年重点工作之一。针对去年以来地方国企出现的债券违约现象,彭华岗表示,个别地方国企发生债务违约既有疫情冲击、市场波动的外部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盲目做大、管理不善等内部因素,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近期在国务院金融委的领导下和相关部门指导下,地方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债务风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   国资委透露,中央企业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下一步将继续督促指导央企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同时近期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国有企业债券风险预测预警工作机制,正在研究制定加强地方国企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督促地方国资委精准识别高风险企业,加强资产负债率分类管控和资金投向管理。同时,还将联合人民银行、证监会专门召开防范地方国企债券违约风险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
金融业稳健运行基础持续夯实02-24
全年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3.02万亿元、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清零……一组数据说明,2020年金融系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守住风险底线,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前提,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保障。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可见,防范风险仍是金融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   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这是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作出的总结。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背后体现出金融系统近年来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   从对包商银行、恒丰银行、锦州银行的分类施策,到加大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监管力度,再到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风险得到全面治理,监管部门通过“刮骨疗毒”“精准拆弹”,及时清除风险隐患,努力“跑在系统性风险的前面”。经过集中攻坚,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的服务模式、业务本质等摸清底数后,2020年,监管部门有的放矢、稳扎稳打,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活动的审慎监管,包括网络小额贷款管理办法、互联网存款新规、非银行机构支付条例等在内的一系列监管举措陆续出台,依法将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总体看,经过治理,我国金融体系重点领域的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存量风险得到逐步化解,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持续增厚风险“安全垫”   得益于有效的风险防控,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实现超预期复苏,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由于信用风险释放一般滞后于实体经济,资产劣变压力仍存。”娄飞鹏强调。   为应对潜在风险,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下好“先手棋”。以银行业为例,一方面,银行机构进行前瞻性评估,加大不良处置和拨备计提力度,为抵御风险储备充足“弹药”;另一方面,继续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加大力度通过发行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截至2020年末,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不良贷款率1.92%,较年初下降0.06个百分点。银行业新提取拨备1.9万亿元,同比多提取1139亿元。拨备覆盖率182.3%,贷款拨备率3.5%,均保持较高水平。   在资本补充方面,永续债在2020年全年资本补充中占据“C位”,约有44家银行发行51只永续债,合计发行金额达6329亿元;二级资本债持续高热,共有53家商业银行发行66只二级资本债,合计发行金额达6074亿元;A股IPO在下半年复苏迹象明显;地方专项债则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横空出世”。   2021年初,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再添新工具,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设计完善了转股型资本债券相关制度,并已批复浙江稠州银行、宁波通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转股型资本债券。据悉,下一步,监管层将进一步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通过发行转股型资本债券补充资本,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加力构建风控长效机制   新的一年,防控金融风险的重点将落于何处?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此前表示,下一步,金融系统将把风险估计得更全面,把措施准备得更充分。要抓住金融稳定主要矛盾,防止影子银行反弹回潮,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和化解风险,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   通过梳理发现,实际上,监管部门已经对重点领域风险予以了明确。在存量风险化解方面,一是持续整治影子银行,对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的新形式新变种露头就打;二是在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对理财存量资产处置不力的机构加大监管力度。   同时,对增量风险的防范也不容忽视,主要包括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攀升、银行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资本缺口加速暴露、金融科技风险逐步显现等。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防范风险和科技创新的关系,是摆在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面前的共同课题。健全“标本兼治”的防风险长效机制将是一个重要的“解法”。   “强化公司治理是贯穿2020年全年的改革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仅要在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上发力,更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娄飞鹏表示,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压舱石”。   去年,银保监会发布《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今年,又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继续把健全公司治理作为强化风险防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具体包括落实股东承诺制、加强股东穿透审查、加强关联交易监管制度建设和系统建设等。   此外,《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等文件的相继发布,也为补齐制度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长期、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