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02-24
2020年,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国依然实现“十三五”完美收官,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在这背后,央行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为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复工复产、实现经济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向常态回归,内生动能逐步增强,宏观形势总体向好,但考虑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始终把握好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金融支持。同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坚持总量适度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   从货币政策总量上看,2020年央行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共推出9万多亿元货币支持措施。   在坚持总量政策适度的基础上,央行加大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发展需要,分层次、有梯度出台三批次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业内专家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定向精准供给资金,相较总量型工具的效果更加精准和明显,也将政策的外溢性、可能推高宏观杠杆率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精准滴灌作用,提高了政策的“直达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0.3%和35.2%。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这意味着结构性政策工具将是2021年货币政策主要抓手,继续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灵活、精准优势。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认为,2021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确保政策工具使用的可持续性和精准性,服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为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央行前瞻性引导政策利率下行,MLF和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下行30个基点,并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传导进一步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半年,MLF和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保持不变,展现稳健货币政策姿态。相较之下,其他国家为了应对疫情纷纷选择超宽松政策,低利率在世界各国蔓延。   中国主要通过释放LPR改革潜力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20年,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如期启动并顺利完成,央行积极推广运用LPR,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促进利率传导效率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央行、银保监会从加强存款管理入手,督促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加强对异地存款的管理,防止非理性竞争,维护存款市场有序竞争。以上措施有助于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创造良好环境。   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易纲此前强调,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总体上有利于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帮助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政策“不急转弯”保持必要支持力度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不急转弯”。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虽然目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但从反映居民消费的社融消费品零售增速来看,与疫情之前仍有较大的差距,外部环境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尚不均衡。因此货币政策需要保持稳健,给经济恢复提供必要的支持力度。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目标下,信贷与社融的增长更加关注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这意味着,2021年信贷和社融将不会进一步更大幅度地增长,明显收紧的可能性也较小。   对于“不急转弯”,连平表示,这有两方面含义,首先是货币政策要稳健,不会出现大幅的收紧和调整;其次是不要搞“急转弯”,即考虑到经济增长已经逐渐恢复,货币政策即便要调整,也是相对平稳的微调,保持合理适度。   事实上,“不急转弯”的基调已经在政策执行上有所体现。2021年初,央行等部门下发通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
“关闭潮”转向“融资潮” 万亿健身行业大变局,软银、高瓴已大举杀入 02-09
 每经记者 王星平    每经实习记者 王紫薇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李卓 王丽娜   “陈奕迅,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前几年,这句为了引起爱豆注意的玩笑话爆红网络,互联网冲浪人会心一笑的背后,是对“游泳健身”“路边地推”这类健身房标签的习以为常。   可如今似乎有所变化。不知你是否留意到,街头巷尾曾经那群奔走“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年轻人,也慢慢地在我们生活中消失了。   健身行业预付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图为超级猩猩北京官舍全能店面专门写着“不办年卡”   与这一变化相对应的则是,这群年轻人所在的健身行业在这几年当中的浮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的2020年,健身行业更是面临生死抉择。大范围停业成为常态,不少受累于坪效、主打大店模式的健身房面临窘境。《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指出,疫情期间,约有30%~50%的健身房倒闭。   “哀鸿”之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民健身需求在疫情的“教育”下反而陡增。当线下生意不好做时,消费市场在变、教练在变、健身房也在变。不少依靠高坪效、数字化管理等优势的新兴健身品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考”面前逆市攻城拔寨,并开始将机会和重心不断转移到新的健身场景。   随着市场变化,嗅觉灵敏的资本也开始不断加注这一赛道。2021开年伊始,多家新兴健身品牌宣布融资。1月25日,乐刻运动确认已完成新一轮融资,除在C轮就已入局的高瓴资本外,马云旗下基金亦参与了这轮融资;1月11日,Keep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这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等一众明星机构跟投,也正是这轮融资直接让Keep估值从不到一年前的10亿美元直接翻番到20亿美元;而在2020年12月,专注于家庭科技健身的公司FITURE也宣布获得A+轮逾2000万美元融资;主打“零售课程”已经拿到D轮融资的超级猩猩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店数达113家。   不乏投资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在当前的投资组合中,健身科技品牌数量正在增加。未来10年,食品科技与健康科技将会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而国家政策激励、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都被视为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   尽管依然艰难,在历经疫情大考后,接连不断的融资消息预示着健身行业的大变革。大牌明星机构接踵而至的背后,健身赛道投资价值、趋势何在?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多个代表性新兴健身品牌,采访多位从业人士、投资人士后,揭秘软银、高瓴看上的万亿健身行业大变局。   “冰与火”:教练涌向新式健身房   “我们是没有底薪的,只有课程费。所以健身房一停业我直接没了收入。”   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上半年不少健身房徘徊在停业与试运营之间,这期间,健身教练可能是受到打击最严重的群体。磊哥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是一家传统健身房最受欢迎的ZUMBA团课教练,但疫情一来,他所在的健身房宣布无限期停业,这等于直接砍掉了他的收入来源。   “圈内这种情况很普遍,很多教练在疫情期间3个多月都没收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磊哥如此表示。   受到影响的不仅是团课教练,做私教3年的阿魏也是受到影响的教练之一。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直接也影响了他的收入。比较幸运的是,那段时间他在济南,消费水平相对于北京来说没有这么高,现在已经熬过去了。   健身房歇业期间,健身教练的微信群并没有“歇业”。也就是这个时候,在包括磊哥在内的多数教练眼里,新式健身房成了“香饽饽”。   “恢复营业之后,圈内不少教练去新式健身房面试了。”磊哥介绍到,新式健身房对教练专业度的要求较高。需要考察专业知识并试课。他作为ZUBMA资深教练,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很顺利通过了面试。   阿魏大学读的是体育运动专业,做健身教练他表示游刃有余。自2020年9月来到北京,他通过层层面试成为了乐刻运动的私教。阿魏向记者解释,选择乐刻的原因是其“在圈内评价比较高”。“它坪效比较高,抗风险能力比较强。疫情期间多家健身房倒闭,但乐刻几乎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根据阿魏提供的数据,2020年乐刻在济南开了4家店,在北京开了11家。在疫情引发新一轮健身房“关门”的浪潮下,尤其还亲身历经过健身房跑路,客户的押金、教练工资都没办法结算等事件,乐刻的攻城掠地让他颇有安全感。   乐刻对教练的管理也让阿魏感到轻松。而从个人方面来说,甚至能让阿魏认为在乐刻做教练是对自己的投资。“乐刻没有任何底薪的要求,所以教练流动性很好。只要不踩红线,教练可以发挥专长去服务客户。”据了解,乐刻凭借自由、弹性的教练管理已吸引入驻教练6000多名。   记者通过行业人士了解到,2020年乐刻开店及本身门店运营的成本基本依靠自身利润维持,没有依靠太多融资。此类新式健身房如超级猩猩、Keep等品牌在行业“关门”潮下逆势攻城拔寨,向其未覆盖的城市不断拓展。   此外,线上也成了教练们在疫情期间自救的突破口。磊哥在抖音、微博上传了不少跳ZUMBA视频,多以基础动作为主,这些视频为他的账号吸引了不少粉丝。而在超级猩猩担任兼职教练的晟晟更是“资深”线上玩家,在疫情期间,他在抖音开了多场直播。   与此同时,主打零售式售课的模式让新式健身房对教练和服务颇为依赖,“只有好服务、高用户满意度才能使用户进行复购。这促使我们必须做好每一节课、每一个小时的体验交付。”超级猩猩方面向记者表示。   超级猩猩对兼职教练的管理与乐刻如出一辙。与此同时,超级猩猩与乐刻也在培养更多专业教练作为后备力量。记者了解到,乐刻已在上海建立训练中心,目的之一就是建立自身的教练培训体系。而超级猩猩的教练训练基地“超猩学院”已经开跑。从2018年开始,超级猩猩开始为教练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除培训师等专业选择外,课程研发、业务管理也成为培训师的职业选择方向。   显然,疫情之下,传统健身房的高押金、重门店运营成本的模式暴露了短板。而拥有一技之长、可以在细分运动领域打出知名度的健身教练们开始利用疫情提供的休息机会,重整思路,利用互联网平台助力个人发展。磊哥、阿魏、晟晟等专业度较高的教练们除了在线上打造自身IP外,也开始向新式健身房集结。   宅家健身大军因“疫”兴起 消费需求加速分层   “我疫情期间一边担心会不会宅胖,一边担心我办卡的那家健身房会不会跑路。”资深健身选手Lily对记者说道。   Lily有长期健身习惯,2018年4月,她在家附近的健身房办了使用时间为5年的VIP年卡会员。而疫情彻底打乱了她的计划,让她觉得一切乱糟糟的。   “我本来很不喜欢在家运动的,觉得没有气氛。但是宅的那段时间我还是开始了在家健身。”Lily表示,疫情期间微博话题#宅家健身打卡#让她有了参与“打卡晒照”的欲望。后来,她所在的健身房会员群中的教练开始上传健身短视频,于是她逐渐加入了宅家健身大军。   事实上,有很多像Lily一样的健身爱好者因为宅家而培养了居家健身的习惯。与Lily“被迫”线上健身不同的是,安仔是主动转战线上。   “因为害怕,我怂了。”之前从来不健身的安仔表示,疫情让他觉得不健身真的健康堪忧,“我们程序员加班比较多。之前下班回家就想躺,但是疫情让我觉得必须强身健体了。”   与安仔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与线下传统健身房关门大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疫情期间,“健康、增强身体素质”成为全民关心的话题。   微博平台,话题#宅家健身打卡#话题阅读量截至2021年1月10日,已达4.8亿次,评论达142.3万条;抖音话题下,#抗击疫情居家健身#话题播放量超3500万次;根据安信证券发布的《疫情下的健身产业报告》,截至2020年3月17日,健身品牌Keep客户端在AppStore的下载量达289万……   Lily的健身房在2020年下半年开业了,但是Lily对记者表示,下半年她去健身房的次数也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我已经习惯在家运动了,我发现在家运动也能达到效果。”Lily说的“效果”更多是指“减脂”。   而小刘却是忠实的“线下健身房玩家”。疫情之后,他随即恢复了一周四次的线下健身频率。“我买了私教课。私教现场指导运动的时候哪块肌肉如何发力,我觉得这个效果很好。这是线上看视频得不到的体验。”   小刘的想法也得到了私教阿魏的赞同。他表示,线上的免费教学视频多以基础动作为主,满足不了要求高、希望有针对性提升的消费者,“专业教练可以解决更多、更专业的问题。在专业教练面对面带领下进行训练,会让消费者更有安全感,也让健身过程更有保障。”   阿魏同时表示,目前还有部分客户对专业健身教练的需求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除专业运动指导之外,健身期间的饮食搭配、心情起伏调节、身体变化等都成为他的客户常常咨询他的问题。“线下具有陪伴、监督功能,这可能也是对健身成果要求严格的客户更青睐的原因。”   天下“苦”年卡久矣 新型健身房主打服务等   Lily在采访时表示,比被打乱健身计划更让她焦虑的是,健身房是否会“携款跑路”。   “开业时间遥遥无期,而我的卡还剩3年时间(没使用)。所以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问销售顾问什么时候开业。但她也不清楚,她也在等开业发工资。”Lily向记者说道。   健身人士可能“苦年卡”已久。这种预付模式带给消费者的不确定性极大。而且退卡机制也非常不友好,通常还需要再交一笔不菲的手续费。记者在闲鱼客户端搜“健身卡转让”发现有大量的转卡现象。   这种预付制带给消费者的风险早被敏锐的行业人士嗅到,一场变革也随之开始。第一步便是颠覆原有的年卡模式。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乐刻为代表的新式健身房推出的月卡,使得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处于可预期、可控状态。而超级猩猩则更是将“零售模式”应用到健身行业来。推出不办卡、随上随买的按次消费课程。   超级猩猩方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绑定门店或教练的形式适合新式健身房用户的期待和消费习惯,而按次付费、不办年卡、无条件退充值卡余额的打法可以使用户负担减至最低,满足新一代消费群体灵活可控的消费需求。该模式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得到了正向反馈。   传统头部健身房针对年卡带来的服务痛点也在进行革新。   威尔士健身自2019年起开始推广免费双周卡增强用户体验,并开始缩短长期卡的销售占比;一兆韦德加大了团操课的研发与排课占比,据《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数据,其团课月占比达30%~35%;金吉鸟计划推出“酷小鸟”小型健身房品牌,对冲自身的大店模式。   根据时代书局发布的《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健身房转让、倒闭的原因中,74.2%是由于现金流断裂。传统健身房动辄上千平方的面积在全方位满足用户健身需求上下足了功夫,但在疫情期间,大而全导致的坪效较低成为了不少健身房难以承受之重。   记者在今年新开设于北京市双井乐成中心的乐刻健身房看到,该健身房面积在400平方米左右。据了解,400平是新式健身房的选择,这个空间中团课室、健身器材区域一应俱全。   在革除年卡之后,通过优质教练增加用户粘性成了新式健身房的主要策略之一。随着优质教练不断流入新式健身房,新式健身品牌在教练的工资构成上也以消费体验为核心进行正向激励。   以乐刻为例,乐刻的私教教练没有底薪,只有课程费收入。“乐刻评级达到四星级的教练课程费可以拿到70%,这个非常透明。所以我们对待客户不会有‘二心’,客户就是自己的客户。”私教阿魏告诉记者。   据了解,传统健身房的教练更强调销售收入属性,其收入构成多为“底薪+ 销售提成+五险一金+课程费”结构,课时费收入可拿到35%-45%。阿魏认为,乐刻开出的70%课时费收入会让教练对客户更有责任感。   此外,极致的空间利用也成为健身房转型的必修课。   建筑师出身的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帮助该品牌在空间设计中,将“收纳”功能表现得很强大。北京朝阳区官舍店的超级猩猩门店管家告诉记者,该门店操房的一侧墙壁开出了足够的收纳健身器械的空间。“我也在其他超级猩猩门店做过管家,每个门店都有这样收纳的小房间。”管家告诉记者。同时,超级猩猩方面表示,超级猩猩根据国人体型开发出系列符合在同一空间里面徒手或使用小工具完成的训练课程,减少器械占地。   在坪效问题上,新型健身房还不断通过减少人力来节约成本,数字化在此环节助力颇多。   以超级猩猩为例,记者了解到,客户端、微信小程序满足会员线上约课,约课成功后生产的密码可以让会员打开线下门店密码锁,从而自主完成上课流程。官舍门店的超猩管家已经60岁了。他告诉记者,这个门店平常的管理由他一个人负责。“上完课操房和更衣室的打扫清洁,平时负责器械、饮用水管理,也要对接商场物业。”管家表示,这些日常他一个人可以完成。“碰到比较大的事情可以找负责的‘酋’长咨询。”酋长就是超级猩猩的“店长”,拥有三至八家店经营管理权。   疫情给了健身品牌打破固定健身场景,线上健身成为多个健身品牌转身之选。   德勤《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指出,2020年1至5月期间,健身类APP活跃用户数均稳定在7700万以上,与去年同期对比,活跃用户数单月增幅最高达24%。   一兆韦德、威尔士等传统头部健身房通过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短视频,并开启在线直播自救。   与传统健身房相比,Keep从诞生之日起便拥有互联网基因,其线上用户体量目前已达2亿。经过6年的发展后,Keep不再是单纯的运动社交App,而在通过运动消费涉足智能硬件、运动服装、轻食、辅助训练器械等,致力于成为运动科技平台。   此外,此次疫情到来之后,Keep便推出了线上直播,并联合多家健身品牌及健身KOL打造直播课程,其用户下载量更是一骑绝尘。超级猩猩、乐刻等新式健身房多是利用明星教练为主,打造系列收费在线直播、短视频等产品,吸引消费者观看。   麦肯锡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报告2021》指出,疫情之后,中国线上健身用户增长达23%。   最终疫情让尝试线上课程的新式健身品牌收获颇丰:截至2020年3月31日,乐刻联合推出的团课直播消费人次达3000万次,其联合创始人曾在采访中表示,线上化趋势是必然,未来线上课程的研发能力将至关重要;超级猩猩的线上直播25天超7000万人次收看,线上课程(SUPERMONKEY GO)被超级猩猩列为长期业务;更有消息称疫情让Keep“起死回生”,挽救了连续数月较为低迷的下载量与活跃度。   Keep除了巨大体量用户优势,还手握中国城市健身人群的核心数据资源。Keep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E轮融资之后,Keep将继续以大众用户运动需求为核心,以提供完善的运动解决方案为战略,持续夯实自身在运动内容上的优势,深化产品端布局。万亿市场资本竞逐 头部效应明显   无论是教练、健身爱好者还是健身运动企业,都时刻感受着健身运动领域内部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在资本眼中,人们对于健身运动的爱好与需求一定是会逐年增加的。   因此,近几年尽管资本市场趋于理性,但健身项目获得融资的数量依旧相对稳定,是资本重点关注的体育细分领域之一。   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2017~2020年健身赛道获得融资的数量分别为48起、41起、29起和42起。另据懒熊体育的数据,近四年体育领域分别有180起、148起、87起和53起融资事件。   不难看出,在体育项目获得融资事件逐年下降的趋势下,健身赛道获得融资的数量依旧良好。这一趋势不仅在国内明显,在国外健身市场也是如此。根据三体云动的数据,2020年国外健身市场共产生67起融资事件。   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GGV的投资组合中,包括Keep在内的健身科技品牌数量正在增加。“我认为,未来10年,食品科技与健康科技将会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们也会在这两大赛道中投入更多。”李宏玮说。   GGV执行董事李浩军此前也表示,在中国数亿运动人群中,在巨大的消费需求之下,一定会诞生更多以数据和科技驱动的、符合新一代年轻健身用户需求的新型运动品牌公司。   青桐资本投资总监张卓彧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则认为,健身与当代人崇尚的健康生活方式契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与其中,整合行业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健身行业大环境向好,国家政策激励、个人可支配收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都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我们看好健身行业。”   另有投资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道:“长期来看,资本看到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健身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短期来看,这次疫情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张卓彧对此亦表示认同,她表示,青桐资本关注到,在疫情的催化之下,居家健身相关领域有较快速的发展。   不过,该投资人士也指出,由于健身运动领域盈利能力强的品牌并不多,所以这几年资本更加青睐于头部品牌以及一些资产较轻的健身运动品牌,从而保证投资的确定性。   这一点,在2020年该领域的融资项目中也有所体现。有些发展较好的健身项目不仅融资金额更多,融资的频次也越来越高。   例如,2020年完成的三次融资的金史密斯和近4个月完成两次融资的FITURE的总融资金额均达到了数亿元。又如刚完成F轮融资的头部企业Keep,自2015年2月上线至今6年时间,共计完成8轮总金额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成为运动科技领域的“独角兽”。   “未来这种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上述投资人士说。   可头部效应明显,是否就意味着这一赛道中的新生品牌就没有机会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记者在三体云动数据中看到,在过去一年,该赛道的投融资主要分布在实体门店、服务商、健康食品、智能健身、互联网健身、健身服饰、运动康复、健身器械等领域。而其中健康食品领域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领域,共有16起占总体的38.1%,其次为实体门店和智能健身均为7起,占总体的16.7%。   与此同时,从融资轮次来看,获得A轮融资的数量最多为8起,其次为Pre-A轮6起,天使轮和B轮均为5起。B轮之前的健身融资共25起,占总体的59.5%。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信息,2017年我国健身人口已达到5.5亿,占全国总人口41.3%,健身产业总产值达到约1500亿元,近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7%。预计到2020年,全国健身消费总规模预计将突破1.5万亿元。   不难看出,随着消费者健身习惯的养成和对健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健身市场正在向着更加细分的领域发展。而在这些新兴领域中,资本也延展了投资健身运动的边界。有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健身行业的“独角兽”将出现在健身领域更聚焦的领域。   健身场景无边界 不局限于健身房   可以说,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保持健康”的意识种在了国人心中,养成健身习惯也成了多数消费者的选择。   跑出加速度的新式健身房还将在线下继续在一二线城市跑马圈地,建设自身线下健身场景,强化品牌形象。   乐刻两位联合创始人曾表示,乐刻在业务和布局中都处于扩张阶段。2021年,乐刻计划线下拥有超过1000家门店,覆盖多类型消费场景;超级猩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将在目前已经进驻的8个主要城市深耕。“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放缓了拓展的脚步,疫情告一段落了,超级猩猩预计在新年里加快恢复建设。”   然而,健身并不局限于健身房,家庭健身场景在疫情的促进下也迎来了高增长,健身器材市场也随之水涨船高。   根据CBNData&天猫发布的《2020健身大企业新趋势研究》,国人健身意识逐年增高,预计2020年健身器材市场规模将达500亿元。90后为主的新消费群体以及已婚已育女性成为健身大器械下单的主要人群。在器材中方面,跑步机成为家用场景下健身器材的中流砥柱。   在家健身的需求也促使线上健身的爆发,数字健身人群迎来激增。   青桐资本对家用健身智能硬件产品表示看好。张卓彧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家用健身智能硬件产品解决了便利性、空间以及高峰期问题。可以让更多人在家享受专业的运动服务,通过匹配有效的内容,对运动数据进行监测并做到实时反馈,从而达到科学化指导。   张卓彧从投资角度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内健身市场正从休闲化向专业化发展,居家健身器材品牌需要硬件和内容双向升级,这更加抬高了健身器械市场的进入壁垒,赛道会逐步跑出头部玩家。而目前,国内健身器械品牌不仅在国内有广阔的发展土壤,并且有出海机会。   “比起欧美,中国有供应链优势。2020年,美国健身器材硬件进口市场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产品比例占到64.5%,来自中国台湾的产品占28.1%。但未来当供应链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时,成本优势就没有太大差异了。所以健身器械品牌还需要做产品性能的提升和品牌溢价,未来健身器材智能化是一个发展方向。”张卓彧表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体育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统计,2019年,中国数字体育月活跃用户超1.2亿人。其中数字健身用户超2000万人。《2019~2020中国健身房市场发展白皮书》指出,Keep疫情期间月活跃用户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过20%。   面对线上需求,超级猩猩已将线上课的发展作为长期业务,未来将着重发展。而Keep的2亿在线用户将为其提供不断拓展线上健身场景的底气。   同时,线上健身的产品也在被不断扩展。智能跑步机、智能穿戴设备在需求的刺激下不断迭代。今年初获超2000万美元融资的主打家庭健身场景健身品牌FITURE,于去年10月推出FITURE魔镜,该智能镜旨在通过“硬件+内容+服务+AI”的产品服务,打破家庭健身场景下难以得到专业反馈等痛点,为家庭健身用户提供指导。   健身也在深入到日常吃食场景中。健身餐、轻式饮食等主打“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的吃食不仅成为健身爱好者的日常需求,也成为没太多时间打卡健身但追求健康的用户的消费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冰雪健身场景的规模也在悄然扩张。天猫销售数据显示,去年滑雪板和鞋子固定器等品类的增幅超10倍。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新建滑雪场里的占比逐年增加。今年1月25日,专注滑雪领域的品牌奥雪文化获得2000万投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1》显示,近三年来境内注册的经营冰雪旅游相关业务企业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2020-2021年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将达到2.3亿人次,收入预计将超过3900亿元。   未来健身场景还将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田云绯)
持续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02-07
本报记者 祝君壁   《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2020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工信部发布了205件政策文件,其中有不少针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政策。记者发现,不少政策举措旨在提升政府部门帮扶小微企业政策的“可达性”。工信部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中国政府网“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库”、工信部门户网站“国家中小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网“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库”等多种渠道来发布解读政策信息,同时还上线“中小企业规模类型自测”等实用的小程序,方便各地中小企业深入理解政策,更好地享受政策优惠。   此外,工信部也在通过其他措施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日前,为了切实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组织召开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联合整治行动视频推进会,推进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联合整治行动深入开展。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表示,联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通信管理局及有关部门、各基础电信企业通过完善组织机制、细化工作方案、建立清单台账等举措,务实推进联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部分商务楼宇宽带接入市场的“老大难”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严格按照联合整治行动工作部署,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联合整治中的问题,抓清单目录、抓投诉台账、抓联合执法、抓典型案例,不断推进联合整治行动向纵深发展,切实打通“梗阻”、破除垄断,保障中小微企业宽带用户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将继续书写高分答卷(望海楼)02-05
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中国经济交出的这份答卷,在全球经济整体负增长的底色下,显得尤为亮眼。   艰难方显勇毅。在这场极高难度的历史大考中,中国经济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也绝非偶然。回望中国经济一路走来,2000年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突破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共十八大以来,连续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大关,2020年稳稳突破100万亿元。这一步步跃升台阶的轨迹,蕴藏着发展的大逻辑——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经历风雨中发展起来、在应对挑战中成长起来的。风雨洗礼更坚劲,面对风险挑战的制度优势、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和能力、多方面因素支撑的长期向好基本面……这一切铸就了中国经济的十足韧性。   极不平凡的2020年,从疫情阻击战的惊心动魄,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非凡,收获满满。在那些可以用数字标注的成绩之外,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是什么,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是什么,共克时艰的根本保障是什么,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什么,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愈加清晰,对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更为深刻。未来,中国经济巨轮面对狂风骤雨、穿越激流险滩时,将更有底气、更加自信。   充满希望的2021年,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十四五”开局之年,构建新发展格局将“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往更远方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幅画卷正在铺展。迈向新征程,我们不仅有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有基于中国发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由衷自信,而且对于今后该怎么干,我们也已有宏伟而清晰的蓝图。   对中国经济前景,国际社会已渐成共识。基于在危机挑战中的一次次出色表现,越来越多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调高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最新报告也传递出对中国经济向好前景的信心。中国经济笃定前行,也将让世界受益。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有强大 “溢出效应”,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也能对很多贸易伙伴带来更直接拉动。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发展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前方依然有风险挑战。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中国经济将继续书写高分答卷,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两部门:百亿奖补资金支持 千余家“小巨人”企业02-03
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2日消息,日前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2021年-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通知》,奖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并通过工业设计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加快上市步伐,加强国际合作等,进一步增强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此外,还支持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其中,对于重点“小巨人”企业,应提供“点对点”服务。   据悉,奖补资金在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将促进这些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支持部分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强化服务水平,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记者 郭倩)
今日视点: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负” 金融业有实招02-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无疑为众多企业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纾困,金融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2020年,金融系统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免收费等多种方式,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那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金融业可以怎么做?行动方案已经给出了答案。   首先,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运用,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发挥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   根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2021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3.85%,5年期以上LPR4.65%。这已是LPR连续9个月维持“原地踏步”。而回顾2019年8月20日改革后的首次LPR报价: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   LPR报价利率对接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该指标按兵不动,意味着企业贷款利率未来一段时间整体保持平稳,体现的是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一贯的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可以预期的是,接下来相关工作会继续稳步、有序推进,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负”。   其次,积极稳妥发展普惠金融,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普惠金融服务了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   那么,未来该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渠道和途径是多样的。比如,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这一点,在去年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明确。而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将此作为今年要做的一项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但是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特殊困难仍需要加以帮扶。实施好和适当延长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最后,加大“信易贷”模式推广力度,支持开展信用融资,拓展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   “信易贷”本质上就是以信用为核心元素的一个创新型普惠金融产品,重点是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通过“信易贷”扩大信用贷款规模,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找到根本出路,所起到的效果是看得到的: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全国“信易贷”平台)公布的数据,近一年融资金额达到971.47亿元,融资笔数27985笔,累计授信47671笔,授信金额1663.6亿元。   笔者认为,做好“信易贷”模式推广工作,是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将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总之,瞄准“痛点”和“难点”,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负”,更多政策红利将释放,是实实在在的“好招”。
继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财经观)02-02
近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提出,“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中小企业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主力军,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过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有所增大。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相关部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出台多项金融纾困措施,稳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减轻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累计对7.3万亿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财务状况逐步好转,这些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措施的走向受到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无疑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中小企业信心。引导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风险管理能力、自身资本实力等方方面面。继续提升政策的精准度、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还有不少细致的工作要做。 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是金融机构放贷意愿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通过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推动银行提高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和能力。金融机构自身也在不断优化尽职免责考核机制。多措并举之下,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热情已有明显提高。近日,监管部门又引导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分类施策,对不同行业特点、不同经营状况的民营企业提供不同的融资方式,银行将更加细致地辨识企业发展阶段、经营情况,对每家具体企业进行差异化风险定价。通过这些更加市场化的机制安排,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敢贷、愿贷、能贷、会贷,也要求增强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这几年,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民营、中小企业得到更多融资支持,但所获资金往往是规模相对较小、期限较短的流动性贷款,中长期贷款依然不足。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成长性,需要资金扩建厂房和购置机器,从事研发创新更需中长期资金支持。银行应当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提供更多适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多措并举。以为中小企业增信为例,不但要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搭建风险分担机制,还要加快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增强中小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为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夯实基础。此外,中小科技型企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更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引入更多周期匹配的长期资金。总之,只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就能助力中小企业更加稳健地前行。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1日 18 版)
证监会拟完善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制度02-01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杜燕飞)记者今日从证监会获悉,为建立常态化、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市场生态,提升新三板市场活力和挂牌公司质量,证监会起草了《关于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证监会表示,《指导意见》遵循《证券法》的精神,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充分借鉴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实践经验,结合新三板市场特点,建立了主动终止挂牌、强制终止挂牌的基本制度框架,明确了终止挂牌后有关监管安排,同时进一步落实终止挂牌工作要求。 据介绍,《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主动终止挂牌方面,充分尊重公司自治,只要经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并就异议股东保护作出合理安排,均可以申请终止挂牌,由全国股转公司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二是强制终止挂牌方面,明确由全国股转公司制定细则,从财务真实性、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合法合规性、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明确强制终止挂牌情形,强化风险提示,承担对强制终止挂牌的审查责任。 三是后续监管方面,明确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终止挂牌公司属于非上市公众公司,终止挂牌后进入全国股转公司设立的终止挂牌专区转让,全国股转公司对公司的股份转让、信息披露等事项自律管理。 证监会表示,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对《指导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履行程序后发布实施。 
政策信号密集释放 民间投资再加力 01-29
近日,各省密集发布的2020年经济“年报”显示,我国民间投资持续升温,不仅增速加快,而且投资项目规模扩大,占比上升。稳民间投资已经成为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一环。   “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政策信号密集释放。从部委到地方正在加快部署,围绕降低民间投资成本、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完善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多箭齐发,打出新一轮政策组合拳。从吸引民资重点领域看,“两新一重”特别是补短板重大项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关键“落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我国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全年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   “2020年,随着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及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地,民间投资正呈现稳步恢复态势,民营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民间资本是新增投资的重要贡献者,民间投资的增长对拉动社会投资总量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民间投资在我国投资结构中占较大比重,对推动投资回升发挥重要作用。他还表示,民间投资更贴近经济生活和市场需要,有利于通过需求牵引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动供给体系优化升级。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大力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民间投资仍大有可为。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袁达表示,将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引导银行积极增加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规模和比例,降低民间投资负担。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记者注意到,在各省近期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少对民间投资作出了制度安排,要求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障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贵州将2021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5%左右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广西提出,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争取项目列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推广和完善PPP模式,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山西提出,坚持项目为王,科学安排政府投资,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聚焦“六新”突破、“两新一重”等领域,深入推进转型项目建设。   从各地披露信息看,“两新一重”是民间投资关键领域,不少地方明确了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规模。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惠企政策的陆续出台与落地实施,民间投资面临的外部环境会得到进一步优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将有所削弱或得到有效控制,民间投资发展机会将不断涌现,进而对民间投资增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刘兴国说。   他还指出,民间投资对优化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民间投资的增长,有助于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更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对未来发展机会更具敏觉性,可以在发现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作出积极贡献。
“衣食住行”从业小微企业 立下“2021业绩flag”01-28
 小微企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重要“生力军”。可以说,小微企业的发展,关乎中国经济的潜力与活力。   2021年伊始,顶层设计就对小微企业的发展作出了明确指示。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广大市场主体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源泉,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利益。要围绕支持和服务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多出实招帮他们解难题,减轻不合理负担,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那么,小微企业去年的“年度账单”如何?在2021年又立下了什么新flag?《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聚焦“衣食住行”采访了部分服务业小微企业和创业者。   小微企业去年“年度账单”出炉   留学生田甜(化名)由于去年无法正常到国外读书,便心生创业念头,并顺利成为“直播大军”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主要是我平日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些穿搭视频,没想到竟意外‘走红’。去年7月底我开办了线下服装工作室和线上店铺,直播带货是主要销售渠道。”   据田甜介绍,开业之初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直到去年9月底才逐渐好转。“去年‘双11’当天,我直播10个小时累计成交2000多个订单,营业额达40万元。整体来看,去年年末的营业额较创业初期翻了近3倍。”田甜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创业之余还能为工作室的9位员工提供工作机会。她说:“当前国家‘力挺’以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发展,这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先给自己定一个今年订单能翻一番的‘小目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影响,我国很多服务业企业都在尝试数字化转型,尤其是直播带货等成为缓解实体店经营困难的“法宝”。   网红西班牙餐厅Las Taps原本月销售额在40万元-50万元左右,但去年2月份受疫情影响,该餐厅开票金额不足5000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还好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上海当地税务部门也主动上门进行申报和开票辅导,帮助我们正确开具免税发票。去年全年我们门店的营业收入为1300多万元,且全部享受到增值税免税政策,极大地减轻了经营压力。”Las Taps财务人员向记者表示。   谈及对2021年的期许,上述财务人员表示,“目前餐厅的经营情况比较稳定,也让我们对今年的订单信心十足。”   同样于去年享受到财税优惠政策的还有获得木鸟民宿平台2020年“订单王”称号的房东包小嘿。她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民宿小店的订单量和营业额直线下降,好在及时享受到了税收优惠和房租减免,才得以渡过难关。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下半年旺季期间(节假日)每日入住率可达100%,也成功让我的民宿小店‘年度账单’由负转正”。   谈及2021年立下的flag,包小嘿自信满满地说:“民宿小店的‘年度账单’再上新台阶,助我继续拿下‘订单王’称号。”   “民宿行业的快速发展适应了人们文旅消费升级的需要,不过未来要加以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在民宿市场‘触网’发展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刘向东建议。   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双辽汇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好在享受到了包含员工社保减免、增值税税率下调等合计7万多元的税费优惠政策,这对公司走出经营困境帮助很大。初步计算,公司去年处于微亏状态。”   “期待今年中国汽车上牌量能有所上浮,希望公司今年的订单量和售后产值能有所增长。”上述负责人对2021年充满期许,他认为业绩必能从负数走向正数。   小微企业发展还需政策“充电”   谈及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刘向东表示,鉴于小微企业吸纳了我国大量就业,有必要采取更多举措促进其发展,特别是要考虑让去年实行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展期或实施常态化策略;同时,在开拓市场方面下功夫,采取更多市场化办法,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找到支撑正常经营的消费需求,提升供需适配性。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看来,应从三方面切入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第一,要继续推行减税降费,针对减税红利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要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完善相应的政策举措,加强监管力度,让小微企业真正能够享受到减税降费的实惠,从而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扩大生产与业务的拓展,以实现更好的发展。第二,要通过完善信用体系、加快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手段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此来缓解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第三,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致力于提供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以此推动“新个体”经济的茁壮成长,更好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央行:积极发挥征信在“保市场主体”工作中的作用01-27
人民网北京1月26日电 (记者罗知之)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本场发布会聚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新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发展”,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田地在会上表示,征信管理局以推进征信市场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积极发挥了征信在保市场主体工作中的作用。 具体来看,一是二代征信系统2020年正式上线运行,提升数据采集能力、产品服务能力、系统运行性能和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掌握借款人在金融机构的总负债情况。 二是针对实体经济在产业链上和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形成的商业信用,建成全国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信息确权登记。 三是2020年共减免征信查询、应收账款登记等费用9.8亿元,惠及金融机构及企业4000多家。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企业的征信报送予以调整,惠及各类企业56.9万户,其中小微企业52万户。 四是指导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建设地方征信平台,利用地方政府掌握的小微企业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支持。探索出台州经验和苏州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目前已建成省级平台6家、地市级平台30多家。比如,广东的“粤信融”、四川的“天府通”等平台在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市场化征信机构,批设第二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有限公司,先后备案企业征信机构131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征信机构运用市场监管、纳税、生产经营、水电气缴费等信息,帮助无信贷记录的小微企业获得首次信贷。人民银行对7家市场化征信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成效监测显示,截至2020年末,累计帮助234.55万户小微企业获得融资1.41万亿元,获贷率20%;其中信用贷款5914.72亿元,占比42.03%;平均贷款利率6.99%,贷款不良率1.16%。 六是发展信用评级市场,对近400家发债企业开通了信用评级绿色通道,对477支疫情专项债券开展了信用评级,涉及债券规模7380亿元。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央行内部(企业)评级结果运用,对于“可接受”及以上级别的小微企业简化审贷流程、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效率。 七是深入推进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各地开展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和信息应用,全国各地共建设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209个。
央行: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 便利企业融资优化营商环境01-27
人民网北京1月26日电 (记者罗知之)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本场发布会聚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新支持重点行业企业发展”,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谢丹在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推动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作为便利企业融资、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抓实抓好。 谢丹介绍,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标志着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正式建立。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约60%以上的资产为应收账款和存货,但金融机构担保贷款中,约60%要求提供不动产担保,动产担保融资不足40%。形成错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机构相对分散,登记查询效率较低,影响了动产融资的发展。”谢丹说。 谢丹表示,为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地方政府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陆续开展统一登记试点,市场监管部门将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登记职能委托给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统一办理。试点有效便利了企业融资,社会各界反映良好,民营和小微企业新增担保登记业务占比超过95%、融资金额占比超过80%。 在试点基础上,国务院发布《决定》,将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推向全国。《决定》规定了纳入统一登记的担保类型,明确人民银行制定统一登记制度,征信中心具体承担服务性登记工作。同时《决定》还明确当事人自主办理登记,并对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登记机构不作实质审查。 据介绍,《决定》实施后,全国市场主体可以享受到统一登记的便利。当事人可7×24小时在线自主办理登记、查询,登记流程简化,查询效率提高,成本显著降低,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征信中心已经正式对外提供统一登记服务。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继续做好《决定》的组织落实工作,为市场主体提供统一、高效、便捷的登记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动产融资效能,便利小微企业融资,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政府采购促中小企业发展又迎利好 01-27
为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中小企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中小微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正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恢复元气。《办法》的出台,正当其时。”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说。   据了解,财政部、工信部于2011年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通过预留份额、评审优惠等措施,扩大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份额,目前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金额占政府采购总规模的比例超过70%。但政策执行以来,预留份额措施不够细化、采购人主体责任不明确等问题逐渐暴露,为此,财政部会同工信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修订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修订后的《办法》让中小企业迎来重大利好。”马彬认为,首先,受疫情冲击,中小企业面临市场萎缩、订单下滑的重大挑战,《办法》明确细化预留份额的规定,特别指出小额采购项目(200万元以下的货物、服务采购项目,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采购项目)原则上全部预留给中小企业。这对中小企业提振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非常重要。其次,《办法》要求“预留的采购份额在政府采购预算中单独列示,执行情况向社会公开”,这将进一步保障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避免有政策难落地。再次,《办法》特别强调,鼓励采购人适当缩短对中小企业的支付期限,提高预付款比例,有效增强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   如何保障政策有效落地?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主管预算单位应在采购文件中明确本项目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或者对小微企业给予评审优惠的具体措施。例如,整体预留采购项目、设置采购包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或者要求以联合体形式参加、供应商向中小企业分包的,要明确预留的标的和金额,并在供应商资格条件中作出规定;未预留份额的,要明确有关价格扣除比例或者价格分加分比例。同时,对涉及中小企业采购的预算项目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和指标,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有关政策要求,定期开展绩效监控和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财政部将把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有关情况纳入监管范围,作为政府采购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各省级财政部门也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实现对中小企业精准支持。”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主管预算单位自2022年起要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本部门上一年度面向中小企业预留份额和采购的具体情况,并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预留项目执行情况,未达到《办法》规定的预留份额比例的应当作出说明。   《办法》的出台对激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中小企业应充分学好政策、用活政策、享受政策红利并推动企业发展。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建议,中小企业应明确专人,随时关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的采购意向、采购公告等信息,及时发现商机,并参考采购意向公告内容,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提前做好参与政府采购的相关准备工作。   该负责人提醒,政府采购网公开发布的采购公告会载明获取采购文件时间、地点和方式,中小企业要按照采购公告的指引,及时获取采购文件,并根据采购文件要求,认真准备响应文件和《中小企业声明函》,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提交。同时,认真学习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维护合法权益。《办法》规定,未按要求实施价格扣除或者价格分加分的,属于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政策。中小企业认为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未执行政策,采购过程或者中标、成交结果使自己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按照相应法律制度规定进行质疑、投诉,维护自身权益。   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3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0%和3.3%。“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采购规模占到GDP的10%至15%,且我国现行预留中小企业份额30%的比例已近10年,而10年来,中小企业的体量和规模已大大增加。”在马彬看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未来应适当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以及适当增加预留中小企业份额的比重。
央行: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动产融资效能01-26
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谢丹1月25日在“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做好《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的组织落实工作,为市场主体提供统一、高效、便捷的登记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动产融资效能,便利小微企业融资,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此外,央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田地表示,个人征信业务需要持牌经营,并纳入征信监管。打着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号,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促进中小微动产担保融资发展   《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日前印发,决定自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   谢丹表示,《决定》实施后,全国市场主体可以享受到统一登记的便利。当事人可7×24小时在线自主办理登记、查询,登记流程简化,查询效率提高,成本显著降低,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征信中心已经正式对外提供统一登记服务。   田地表示,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有效解决了附着在统一动产或权利上的担保交易信息分散、不透明、易产生权利冲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助于优化我国的营商环境;二是有助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动产担保融资发展。   自主登记显著提高效率   《决定》提出,将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以及应收账款质押等七大类动产和权利担保纳入统一登记范围,由当事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自主办理登记。当事人对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登记机构不对登记内容进行实质审查。   对此,谢丹表示,与实质审查相比,自主登记能够显著提高登记效率,也符合现代登记服务理念和国际上最佳实践经验。从国际上看,目前已经有71个经济体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动产担保统一登记系统,登记机构不做实质审查也成为通行做法。   对于在自主登记模式下如何保障交易真实性,谢丹表示,一方面是办理登记的担保权人有动力和意愿全面准确地填写登记信息,另一方面是如果出现错误或虚假登记,登记系统会提供充分的救济渠道。   央行征信中心主任张子红强调,从动产担保的登记实践看,办理登记的担保权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一般都会全面、准确、如实的公示自己的担保权利。另外,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市场主体对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登记机构不作实质性审查也已得到了司法审判的支持。   严查非法从事征信业务行为   田地表示,国务院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未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因此,个人征信业务需要持牌经营,并纳入征信监管。打着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号,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田地介绍,《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期正在司法部网站和人民银行网站同时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把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均认定为信用信息,利用信用信息对个人和企业作出画像、评价等活动均认定为征信业务,从用途上明确了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的范围和边界。   田地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应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征信服务新模式,在进一步拓宽征信业务范围、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非法从事征信业务、侵害信息主体权益等问题也越发突出。《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出台后,人民银行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非法从事征信业务的行为,规范征信市场发展,使征信业步入有规可循、公平竞争、高质量发展的正轨。   对于二代征信系统,张子红表示,二代征信系统上线以来,在服务效能、运行效能、安全性能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实现了安全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12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超过11亿自然人,6092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业务分别接入放贷机构3904家和3712家。   张子红介绍,2020年全年,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业务日均查询分别达866万次、19万次,单日最高查询量分别达1445万次、117万次。“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不断发展,会进一步完善二代征信系统功能,在丰富信息内容、便利信息报送、优化展示形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不断改进,使之更安全、便捷、高效。”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中小微企业拿到了“止痛药”01-25
近期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再次向市场释放了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关键信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 中小微企业的及时雨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9.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长基本实现年度目标。 信贷结构优化,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发力,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大。2020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5.2%,比上年高出20.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末,全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末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融资贵是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痛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造成重大影响,前期完不成订单,后期找不到销路,想转变经营模式必然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广州嘉宜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红梅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公司一直做外贸业务,俄罗斯是主要出口市场,疫情发生后国际物流不畅导致公司生产线几乎停滞,经营一度难以维系。 “我们之前已在主动降低外销比例,但经营转内销就需要重新打版,这期间会产生不少费用。除这部分损失外,重新铺设国内销售渠道的营销经费、内销的检验报告、各种税费等也是需要承担的成本。国内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微外贸企业不在少数,如果融资成本没有调整,对于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汪红梅说。 国家的金融政策给企业送上了一剂“止痛药”。 “好在政府及时关注,广州市企业转贷服务中心帮我们落实了短期周转资金。这比其他渠道的‘过桥贷’成本更低。关键是有政府的引导和保障,我们可以更安心地放手一搏。”汪红梅介绍,目前公司的产品已通过内销各种测试,网络销售渠道已基本打通。 结构性工具继续护航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年底普惠小微企业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2020年全年共支持3228万家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524万家。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通过金融手段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尤其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在接受采访时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此前由于小微企业没有充足的抵押物和抗风险能力,金融机构不愿意向这些企业提供融资、贷款和授信等一系列服务,这就导致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等业务的风险成本高。而政府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让小微企业更易获得融资。 王鹏进一步表示,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来看,这些金融手段能够直接降低融资成本。此前在没有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直接向较大规模的融资机构寻求融资、贷款、授信等援助具有一定难度。这些企业一般都需要通过增信机构对其进行增信,从而达到融资机构所需要的水平。这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但也增加了其投入成本。“换句话说,因为中间增信环节的存在,原有的信贷成本会大幅增加,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直接融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 “从技术化路径应用来看,这些金融手段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融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被应用到金融行业。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化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规避一些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王鹏说。 陈雨露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发挥全国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平台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