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 银行保险业拿出“有温度的账单”01-25
 1月22日,在2021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工作会议召开前夕,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就金融热点问题答记者问,特别对风险防控、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规范互联网金融、不良贷款压降等工作做了阐释。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下,银行保险业改革深化、实力增强、风险有序化解,为实体经济恢复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将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可以说,一个紧贴实体经济需要的、开放竞争的、高质量运行的银行保险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落实这一指示精神,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特殊政策,包括:银行机构合理延长贷款期限,有效减费降息,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有序高效恢复生产经营。保险机构通过减费让利、适度延后保费缴纳时间等方式,支持受疫情影响较重企业渡过暂时难关。为疏解优质小微企业暂时困难,银行机构实施了调整还款付息安排、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展期续贷衔接等措施;保险机构加大了企业财产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保障力度。   在确保银行保险业风险可控的同时,2020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万亿元,同比多增2.8万亿元。民营企业、制造业贷款分别增加5.7万亿元、2.2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9%。保险业提供保险金额8710万亿元,同比增长34.6%;赔付支出1.4万亿元,同比增长7.9%。这些“账单”是带着温度的,是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一起应对困难挑战的写照。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2.3%的增长,有赖于党中央果断决策和有力部署,有赖于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在风雨历练中,金融系统服务大局的能力也显著提升了。   2020年,银行保险业加大了处置存量风险的力度。通过清收、核销、转让等多种形式,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力度前所未有。部分高风险机构实施托管,有的机构经过调整轻装上阵。银行保险机构不良资产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同时,对重点领域的风险提前部署防范,做到了未雨绸缪。2020年12月28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2021年1月1日实施。根据风险资产比例变化和动态监管的理念,密切关注不同地区房地产金融风险曲线,与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一起,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2020年12月4日,银保监会相关课题组发布《中国影子银行报告》,对影子银行业务范围、风险防范和处置思路予以再确认,以巩固整治成果,坚持有效监管和科学引导。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二级资本工具、发行永续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银行保险机构的资本实力显著增强。这也为处置包括核销不良资产在内的各种风险提供了必要条件。为了摸清底细,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银保监会首次完成了1792家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评估,评估结果为“较好”和“合格”的占比为78.12%。这个结果总体上是符合预期的,但也要进一步加强调研,深入排查风险。不仅要关注银行保险机构资本实力的增长,更要关注其内在风险管控、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   由于金融机构涉及公众利益广泛,风险传递和辐射效应显著,接下来,要针对银行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加强外部监管约束。要抓紧出台公司治理准则、大股东行为监管、关联交易管理、薪酬扣回、董事监事履职评价等监管规制。健全商业银行股权托管机制,完善股东中长期分类惩戒处置机制,综合采取“黑名单”、限制股东权利、违法违规股东公开和清理等措施,加大违法违规股东惩戒力度。   继续推进银行保险业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金融体系风险可控、绩效稳定,与实体经济运行安全、竞争力提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切实遵循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相容共生这个大逻辑、大道理,反对就金融谈金融,把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大局作为银行保险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月4日举行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2021年全国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工作会议将就这些举措做出细化安排。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期待银行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自身高水平运作进程中再创佳绩。
开局之年稳经济 政策加力护航中小企业01-21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保持经济平稳向好态势,护航中小企业发展仍是重要一环。从将修订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到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物流、用能成本,从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再到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近段时间,系列助企惠企强企政策信号密集释放。   业内人士指出,2021年,市场准入、降本减负、创新发展是力挺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词”。随着深挖减税降费空间、强化融资支持等政策进一步落实落细,将为中小企业稳定经营和转型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位于山东省沂南县的祎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间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总经理李屹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2020年,公司业绩逆势增长,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目前正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生产设备,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无论是原材料、土地等要素保障,还是建设资金支持,以及企业减负降本,我们都受益很多。”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力企业渡难关,稳住经济基本盘。一个个微观市场主体,也成为中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内生动力的强大支撑。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7.0,比三季度回升0.2点,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回升,已升至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高点。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了20万家。   “总体来看,2020年,随着一系列惠企政策的落地实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活力得到激发,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盈利持续改善。”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21年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仍是疫情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要继续发挥政策的加持作用,降低中小市场主体的非正常经营损失。同时创造条件扩大内需,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金融扶持力度,继续推进减税降费……近段时间,多部委频频发声,持续释放加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信号。   “考虑到一些微观市场主体还将经历一段恢复期,一些中小微企业刚刚‘大病初愈’,有的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严鹏程日前在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说。   优化营商环境是增强中小企业活力的重要方面。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提出,巩固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把畅通市场准入作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首要环节。此外,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今年将修订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   强化金融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也是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难题的发力重点。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牵头发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合力。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指出,继续抓实抓细延续实施和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持续优化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的机制和做法。   记者还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将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多地也接连出台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比如,重庆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发文,提出一揽子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举措,涵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总量,降低企业用地、物流、用能成本,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园区等举措。哈尔滨市发布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放宽市场准入、降低税费成本、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等具体任务。   刘向东认为,2021年,要把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细化做实,特别是部分短期的政策逐步变成常态化的政策,比如在税收优惠、贷款展期以及减租减息等方面都要提供一揽子的帮扶政策。   刘兴国表示,“十四五”开局之年,要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持续优化问题、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促进发展内生动力与潜力。   在他看来,下一步政策着力点将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有效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深挖减税降费空间,减轻中小企业发展压力;三是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增加资金供给,降低融资综合成本。 (责任编辑:关婧)
未来稳健货币政策将保持灵活性01-2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国务院常务会议则要求,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政策对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保市场主体和保居民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优惠政策的延续,反映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不急转弯”的体现。   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的货币政策,将既强调稳健,又强调灵活。我国工业生产恢复较快,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已连续4个月维持在6.9%甚至更高,已恢复至疫前水平。从反映居民消费的社融消费品零售增速来看,与疫前仍有一定差距。疫苗的使用将有助于经济进一步恢复,但实际效果还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疫情发展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表现相对较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和低利率零利率环境下,热钱流入概率较高,人民币仍面临升值压力。因此,货币政策仍应稳健,不宜轻易收紧。   2021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会减弱,国内外很多经济活动的限制或将逐步放开。经济活动的恢复意味着需求将继续回升,在供给增长较慢的情况下,物价上行的压力将继续存在,特别是非食品价格和工业价格。   如果内需与外需形成共振,物价上涨压力明显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的利率可能会有上行压力。考虑到疫苗的大规模使用最早将会在2021年二季度,而疫苗使用之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要在三季度左右才能显现。因此,如果到2021年三季度物价上行的压力明显增加,7天逆回购利率与MLF利率都存在上行的可能。如果MLF利率上调,LPR的利率通常也将上调。利率水平响应物价变化而上行,符合货币政策灵活性的要求。   央行近期表示,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信贷和社融的增长,从疫情发生之前的与名义经济增长基本匹配,到转为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长匹配,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就是在潜在产出的基础上考虑通胀的影响,即GDP平减指数的影响。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长波动相对较小,信贷与社融要与之相匹配,表明信贷与社融的增长更加关注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这意味着2021年货币政策可能会做出相应调节。   2021年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必要进一步下调。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平均水平为9.4%,从长期看属于中等水平,但占银行贷款比重超过50%的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仅有6%,属于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存款准备金率持续大幅下降,释放长期资金约8万亿元。在不长的时间段内持续大幅下调后,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货币宽松效应尤其值得关注。2020年二季度后M2明显上升,2020年末M1增速比2019年末翻倍。贷款与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之差由2018年末的5.3个百分点收窄至2020年末的2.6个百分点。进一步下调带来的边际扩张效应有可能超出货币政策阶段性目标和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货币市场短期季节性的供求关系扰动不应成为存款准备金率再度调降的理由。从实体经济复苏良好的状态来看,当前没有必要动用具有长期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 (责任编辑:关婧)
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 助力企业渡难关01-19
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助力企业渡难关 稳住经济基本盘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为399万户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292亿元,及时准确办理出口退税1.45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税收大数据显示,2020年,各项宏观政策提质增效,我国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总体呈现逐季回升向好态势。 工业销售提速恢复,新经济亮点频现 “2020年前11个月,长城汽车全球销售新车96.15万辆,海外出口销量逆势上扬,同比增长2.77%。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税务经理齐晓晨说,“2020年前11月,公司实现减税降费13.5亿元,我们将这笔政策红利用于技术研发和开拓国际市场上。” 2020年,面对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陆续推出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的税费优惠政策,7批28项税费优惠政策连续有力、精准施策,帮助企业渡难关、稳住经济基本盘。 “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减轻了企业财务资金压力,稳定了职工队伍,有利于社会稳定及经济恢复。在特殊时期,减税降费政策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说。 增值税发票等税收大数据,能直观体现市场主体发展活跃度情况。2020年1—10月,全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增长0.4%,年内累计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与投资相关的建筑业销售收入累计增长9.4%,比前三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销售加速恢复,投资相关行业持续向好,基础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没想到特殊时期出口退税也能迅速到账,我们全年申报免抵退税额3亿多元,都是在申报当天或次日就审批完成。”江苏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张伶说。 2020年,南京市江宁区税务局紧盯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提升出口企业出口退税办理效率,增强出口企业资金流动性,总计审核审批539户次,审核审批应退税额2.5亿元,免抵退税额12亿元。 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新动能加速成长 “订单不降反增40%以上,产值完成1.2亿元,2021年的订单已排到了5月。”江西遂川通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各种精密单双面、高多层电路板的高新技术企业,谈及2020年的逆势上扬,总经理助理谢斌说,企业也曾面临大难题。 “新增设备2000多万元、二期工程上马、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人工资,都需要大量资金。”谢斌说,企业全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等税费优惠政策共520多万元,一解燃眉之急。 “减税降费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2020年前11月,我们享受各项税费优惠2300多万元,其中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有840余万元。企业减了成本,有了更多精力和财力去升级制造工艺。”山东潍坊浩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张纯洁告诉记者,公司2020年上线了林德液压精密智驱动系列项目,预计2021年5月全面投产。 李旭红认为,深入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现金流、提高创新收益,加快企业动能转换,提升创新型企业发展速度。 2020年前11月,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累计增长13.7%,比前10月提高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发展稳步提速。 为更好助推新动能加速成长,各地积极行动。湖北浠水县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台账,准确掌握辖区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送相关税收政策、纳税申报事项、优惠享受流程等内容;国家税务总局阜康市税务局安排专人负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工作,制作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明细数据对比统计表、研发费用重点纳税人户册等,对政策把握不准、存在政策理解误区的纳税人,及时精准辅导。 民营经济恢复态势较好,新动力持续加码 经过7年多发展,上海乐岁公司已成长为全国果蔬、生鲜包装行业的领军企业,拥有自主设计研发生产能力,取得多项专利,发展势头强劲。2020年,公司交出亮眼成绩单:新材料工厂开工、生产线扩大产能、三季度扭亏为盈。 在总经理杨未来看来,从小微企业逐步做大做强,离不开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2019年公司投入研发总金额670万余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25万余元,2020年我们再投入研发金额超过450万元,铆足劲研发新品谋发展。” 疫情对中小企业发展是大考,中小企业中大部分又是民营企业。随着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实,民营经济恢复态势较好。2020年前10月,民营经济销售收入累计增长5.1%,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1.9个百分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2021年,应更加强调以改革的方式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要结合相应社保体制、税收制度改革进行。“展望2021年,减税降费政策应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原则,并着力于提质增效。”李旭红说。 近日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明确,2021年,将继续抓实抓细延续实施和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持续优化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的机制和做法。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促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0年国民经济稳定恢复 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01-19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个百分点。   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32%。   六、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20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进口13419亿元,下降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68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3.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12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上涨1.5%。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如期实现01-19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有所改善。宁吉喆介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东部。东部去年增长4.6%,西部增长6%,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   按收入来源分,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7917元,增长4.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7%;人均经营净收入5307元,增长1.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5%;人均财产净收入2791元,增长6.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7%;人均转移净收入6173元,增长8.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9.2%。   “居民收入增长好于预期,实现了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同步。”宁吉喆介绍,居民收入增长有几个特点:一是居民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带动了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二是保就业的政策促进了工资收入的回升。三是市场主体带动了经营净收入由降转升。   不仅如此,“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宁吉喆说。   在专家看来,从1949年人均GDP仅几十美元,到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中国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正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不过,他也指出,要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21年更多居民增收红利将加快释放。宁吉喆表示,下一步,要巩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此前,宁吉喆透露,2021年,将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
2020年金融系统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01-18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降低利率 减免收费    多种方式压缩融资成本   行走在浙江安吉的绿水青山之间,绿丝带般的白茶山林映入眼帘。“去年疫情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小困难,整体收益不太理想。”安吉县溪龙乡徐村湾村的白茶种植大户施安强说,眼看气温越来越低,冬季的茶苗养护费、肥料费等还有一大笔开销。   一筹莫展时,安吉农商银行推出的“两山白茶贷”产品帮了大忙。客户经理实地考察后,一笔80万元、3年循环的信用贷款很快就到账了。“利率按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30—40个基点。”安吉农商银行董事长马莲贵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两山白茶贷”近4亿元。   2020年,来自金融政策的有力支持,让实体经济感受到融融暖意。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督促银行减费让利。   “货币政策精准发力,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很好平衡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表示。   不仅给贷款,还要减负担。2020年,金融系统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免收费等多种方式,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全年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500万元贷款办下来已经很有获得感了,没想到建行还承担了评估费、保险费等5300元,并降低利率50个基点。”福建南平市光泽县心语手感烘焙坊负责人吴金升说。2020年,他打算扩大经营,但受疫情影响,门店连续两个月没有开门营业,资金链一下子吃紧。在建设银行南平光泽支行帮助下,他顺利获得了贷款。   在一系列措施综合作用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2020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0.03万亿元,同比多增3.15万亿元。   普惠直达 精准滴灌    为小微企业融资搭建快车道   开户、尽调、授信审批、放款……仅仅一周时间,京安高保(北京)保安服务公司拿到了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发放的200万元全线上银税贷,这是企业成立7年来的第一笔贷款。“我们一没房产抵押,二没信贷记录,又缺少高新技术,以前从没想过银行能给贷款。”公司执行董事李鹤令说。   从“不敢贷也贷不出”到“首贷破冰”,是国家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决心和行动。北京市专门设立首贷服务中心,为企业制订多样化、个性化授信解决方案。   2020年前11个月新增普惠小微企业授信中,首次授信户数占近40%。知识产权抵押、供应链金融、银税互动……一个个创新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融资搭建快车道。   2020年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两大工具,运用央行资金激励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   广东福尔电子有限公司是茂名市龙头企业,其生产的电饭锅磁钢限温器、保温发热组件供应20多家企业。随着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企业订单迅速回升,可流动资金捉襟见肘。在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帮助下,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指导信宜农商行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快速办理了一笔3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企业放手接下大笔订单。   “相比传统手段,两项工具有更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促进了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   2020年,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年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2020年12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为5.08%,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共支持3228万户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524万户。   稳字当头 不急转弯    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可持续性   近日召开的2021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体系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市场普遍认为,实施好和适当延长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去年我们拿到了成立8年来的首笔贷款,今年国家继续给小微企业延续好政策,我们更有信心把业务做大做强。”广东佛山市荣和泰家具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华艳红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2021年,人民银行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8日 02 版)
央行定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加力支持小微企业01-18
1月15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再次向市场释放了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关键信号。在此次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而针对下一步降准和利率下调的空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做出回应称,“当前利率水平是合适的”、“不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准备金率相比,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都不高”。   记者也从发布会获悉,央行将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与此同时,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金融统计数据就是金融系统的“成绩单”。陈雨露介绍的多个数据显示,在2020年,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货币、信贷增长基本实现年度目标。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9.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优化,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发力,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大。2020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5.2%,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末,全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末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金融系统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圆满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据孙国峰介绍,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59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让利460亿元。债券利率下行向债券发行人让利1200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让利3800亿元。“银保监会还通过督促银行减少收费、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等方式,引导银行让利,这部分让利预计约4200亿元。”孙国峰表示。   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   1月15日,央行开展5000亿元MLF操作和20亿元逆回购操作,这是本月央行第三次进行20亿元逆回购操作。缩量续作的操作也引发了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是否会收紧的担忧。   孙国峰强调,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因此,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   针对下一步降准和利率下调的空间,孙国峰在发布会上也做出回应。他表示,在观察利率水平的时候,应当更多关注实际发生利率的变化。2020年12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19年末下降0.5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降幅大于LPR同期降幅。“目前经济已经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企业信贷需求强劲,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说明当前利率水平是合适的。”孙国峰称。   谈及未来央行是否考虑降准,孙国峰也表示,2020年人民银行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9.4%,其中超过4000家的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6%,不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准备金率相比,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都不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1月央行实施全面降准的可能性较小,接下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持续处于“观察期”。“首先,在央行持续通过大规模MLF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中长期流动性的背景下,当前中长期流动性已进入较为宽松的状态,央行降准的迫切性下降。其次,春节前市场资金面趋紧,央行可通过加大逆回购操作规模、拉长期限等其他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最后,全面降准会释放较为强烈的货币宽松信号,与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目标不相符合。”王青表示。   结构性工具将继续“精准滴灌”   展望2021年,货币和金融政策也将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体现“有保有压”: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同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去年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年底,普惠小微企业余额15.1万亿,同比增长30%。2020年全年共支持3228万户的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524万户。“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发挥好全国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平台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陈雨露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2021年外部环境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还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因此,政策延期有助于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也有助于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他还透露,按照“租购并举”的方向,将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近期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责任编辑:关婧)
征信机构迎新规 不得过度采集信用信息01-15
为促进我国征信业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应当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采集。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介绍,我国征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数字征信时代,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征信业务规则,导致征信边界不清,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出现。为提高征信业务活动的透明度,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人民银行起草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做了明确规定。   在采集信用信息方面,征求意见稿规定,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并明确告知信息主体采集信用信息的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范围,以及不同意采集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等事项。   在规范信用信息使用方面,征求意见稿明确,信息使用者使用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应当用于合法、正当的目的,不得滥用。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对信用信息安全和跨境流动进行了规定。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还有哪些“堵点”01-15
 如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关键技术研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金融力量无疑是重要一环。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在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明确提出,要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强化普惠金融服务。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堵点”,且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创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科创企业首先需要的是股权融资,但相应的资本市场体系仍不完善;第二,融资渠道较多依靠银行业信贷产品,但科创企业的自身特点与银行信贷准入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第三,银行业着力推进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评估难、变现难、风险控制难等一系列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国际发展经验看,金融支持科创企业,投行应走在商行之前,也就是说,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资金应主要来自内源资金、股东投入、外部风险投资机构等,待企业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后,再由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介入。   “这符合收益覆盖成本加风险的基本逻辑。”某城市商业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表示,风投机构通过股权投资一家初创企业,风险虽大,但如果企业成长起来,其后期能获得的股权收益也是巨大的;但银行信贷资金属于债权,一旦企业倒掉,银行将产生坏账,如果企业成长起来,银行获得的也仅是利息收益,这造成了风险收益的不匹配。   针对以上问题,监管层正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特别是畅通科创企业的市场融资渠道,促进其生命周期融资链的无缝衔接。   其中,将持续推进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推动创业板支持更多的优质初创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   此外,还将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引导投资机构聚焦科技型企业开展业务,持续加大对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目前支持科创企业的主力军,银行业所面临的难题也亟待解决。   “科技创新企业既有一般小微企业的轻资产、高风险、信息透明度不足等共性问题,又有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不确定、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快等特点。”上述银行负责人说,这导致银行机构往往难以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难以吃透企业的专业领域,即面临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银行在授信评审过程中会对此类业务更加审慎。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政策及激励措施也有待健全。例如,为了激发银行一线员工积极性,多地监管机构均明确要求,银行要对科技金融业务设置差异化制度安排,推动尽职免责机制等。但在落地过程中,银行对以上要求的理解程度、落实程度不一,对于尽职免责也存在标准不统一、认定不清晰、尺度难把握等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不少地方都在开展创新探索。北京银保监局负责人说,辖内银行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业务单独管理机制,建立专属的团队、产品、风控和激励机制,目前已有84家科技特色支行,从业人数超过7000人。   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难、变现难、风险控制难的现状,浙江银保监局会同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工作。同时,推动浙江省内市场主体拥有专利权等信息经过脱敏处理或基于企业自愿原则与银行业进行共享,便于银行机构主动进行融资对接。   此外,在风险分担方面,浙江银保监局将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强化与保险机构的合作,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业务,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使用好风险资金池、贴息等专项政策。目前,杭州市已设立3000万元的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嘉兴市已按照30万元以内每户40%贴息开展补偿;台州市则设立了3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池,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损失类贷款实施风险补偿。 (责任编辑:关婧)
加快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机制01-14
 近日结束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转型和金融科技助力下,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成效明显,但实践中也存在银企对接不畅、产品供求错位、金融体验不佳等问题,亟待构建金融支持长效机制。   政府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疫情暴发后,金融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以金融活水支持受到冲击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9.6%,增速比上季末高3.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02万亿元,同比多增1.25万亿元。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应该说,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成效明显,为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秩序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银企对接不畅。毋庸置疑,多年来的金融政策引导和科技赋能风控,提升了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动力,但在实践中,银行精准对接小微企业的融资交易成本过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动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二是产品供求错位。小微企业所涉行业千差万别,经营情况迥异,客观上需要银行提供针对性的融资产品,但基层商业银行的融资产品和贷款条件,均由总行自上而下开发和管理,很难匹配小微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三是金融体验不佳。小微企业议价能力不强,办理融资手续的过程体验不佳。这些问题影响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对此,需要加快构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一是搭建银企精准对接平台。通过组织企业线上扫码和集中银行在政务中心线下服务,搭建广大中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融资交互平台,实现银企精准对接,有效解决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二是赋予基层产品开发自主权。提升基层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小微信贷经营管理能力,通过白名单和黑名单的管理,在风险限额内引导客户经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要求,把控小微信贷风险,灵活开发个性化融资产品,贴身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引入市场机制。依靠技术赋能、标准赋能和竞争赋能,鼓励银行充分竞争,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激励和约束,推动银行打造标准化普惠金融服务,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体验。   当然,构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努力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并在全国逐步复制,努力打通普惠金融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实现金融活水直达实体经济。
央行就征信业务管理公开征求意见01-12
央行就征信业务管理公开征求意见 要求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原则 1月1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坚持征信为民,规范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加强征信监督管理,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央行草拟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10日。 央行在《办法》起草说明中表示,《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征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数字征信时代,征信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征信业务规则,导致征信边界不清,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出现。为提高征信业务活动的透明度,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推动信用信息在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和信息使用者之间依法合规使用,人民银行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并结合征信业务发展的实际,起草了《办法》。 《办法》的制定原则有三条:一是,坚持征信为民的工作理念。充分保障信息主体在征信业务活动中的知情权、同意权、异议权、投诉权等各项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防范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滥采滥用,保障征信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二是,兼顾信息安全和信息合规使用。在做好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征信业规范发展,明确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信息使用者各方的义务,鼓励征信机构在安全规范的前提下,提供多样化征信产品和服务,增加征信有效供给。三是,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衔接。充分吸收《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充分考虑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衔接工作,吸收相关立法原则和精神,细化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从主要内容来看,一是对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做了明确规定。使征信监管有法可依。将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界定为信用信息,其信息服务活动为征信活动。当前实践中,利用该信息对个人或企业作出的画像、评价等业务界定为征信业务,属于《办法》的约束范围。 二是从保护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角度对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进行了规定。要求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原则,不得以非法方式采集信息;采集个人信息,应当告知采集的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范围等,采集非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取得企业同意;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得篡改原始数据。 三是规范信用信息的使用,保障用于合法目的。要求信息使用者使用个人信用信息应当用于合法、正当目的,不得滥用;征信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评价、信用评级、反欺诈服务等不同种类征信业务时,应当遵循相应的业务规则。 四是对信用信息安全和跨境流动进行了规定。从内控制度、软硬件设备、人员管理等方面要求征信机构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应急和报告制度。向境外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应当确保信用信息用于跨境贸易、融资等合理用途,并采取单笔查询的方式提供。
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01-12
本报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汪文正)记者从1月8日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获悉,2020年,中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全年组织税收收入(已扣除出口退税)13.68万亿元,同比下降2.6%,比财政预算安排的目标高0.8个百分点。   2020年,各级税务部门办理出口退税1.45万亿元,组织社保费收入3.81万亿元,非税收入6316亿元;为399万户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292亿元,实现90%的涉税事项、99%的纳税申报业务网上办、线上办、掌上办。同时,个税首次汇算平稳实施,社保费征收职责划转顺利完成,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改革分批在多地新办纳税人中开展试点并平稳运行。   会议研究了“十四五”时期税收改革发展思路,部署了2021年重点任务。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作工作报告。会议要求,2021年,全国税务系统要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作出新贡献。
疏堵结合 切实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01-11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不久前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各类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规定了明确的上限。这是央行等部门对房地产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进一步完善,旨在避免过多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而引发房价泡沫化风险,更好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   金融监管层不断强化对房地产的宏观审慎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近年仍然有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首先,流向房地产及相关领域的贷款在持续增加;其次,疫情冲击导致居民消费减少,但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不降反升;再次,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部分城市房价显著上涨,房价泡沫化风险的迹象有所显现。在此背景下,持续加强房地产宏观审慎监管十分必要,通知的出台很及时也很有针对性。   考虑到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分化状况以及不同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的显著差异,通知做出了两方面弹性规定。一是建立了分档管理和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及机构类型,分五档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此外,还建立了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二是对于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上限的银行,给予一定的业务调整过渡期。这两项规定能够较好地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各地区银行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稳步调整至合理水平。   不管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宏观审慎措施,还是限购限贷等举措,都希望通过堵住资金流向房地产的去路,达到防范房价泡沫化风险的目的,但光靠堵是不够的。从往年的经验来看,在加强房地产监管的态势下,即使部分城市提高了购房首付比例,居民家庭会转而使用消费贷购买住房,导致消费贷规模大幅攀升。如果未来部分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达到了通知规定的上限,居民家庭仍然可能设法通过其他形式获得贷款,然后再用于购买住房。不仅如此,近年来实体企业投资房地产的现象屡有发生,这也意味着,即使银行部门严格按照通知规定的上限管理房地产贷款,部分实体企业仍然可能以实体投资的名义获得贷款,再投向房地产领域。   实体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投资回报率偏低是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的根源,只堵不疏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疏堵结合才能切实防范房价泡沫化风险。除了堵住投资和投机性资金流向房地产的去路,还应尽快疏通实体经济所面临的障碍,培育更多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一是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抓手,加快促进技术进步,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进一步减税降费,尤其是降低企业的非税负担;三是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构建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四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消除民间投资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等进入壁垒。
2021年减税降费持续推进 更深层红利可期01-11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我国减税降费成绩单正式发布: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措施,税务部门全力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为399万户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292亿元。过去五年,我国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   业内指出,2020年减税降费成效显著,有力服务“六稳”“六保”大局,支撑我国经济率先实现正增长。2021年,我国将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伴随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实施、税收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叠加累积效应越来越明显,更深层次的减税红利可期。   “减税降费”成为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过7.6万亿元,累计办理出口退税7.07万亿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十二五”时期增长83%,为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全国各地情况看,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留住了青山。“1218万元出口退(免)税款及时到账,再加上2020年上半年阶段性减免社保费700万元,真金白银有效缓解资金压力,让我们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内销市场更有底气。”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财务部部长詹技术说。   盐津铺子食品公司财务人员李玲算了一笔账:2019年盐津铺子集团共享受各项税费减免3691万元,2020年共享受各项税费减免4988万元。“如此之大的税费优惠政策力度,让企业资金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智能升级进程加快、信心更足。”李玲说。据介绍,2020年前11月公司各项研发投入已超过3000万元。尽管2020年年初产品销售受到一定冲击,但从4月开始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刷新了最佳年度成绩单。   这只是享受到减税红利的亿万市场主体的一个缩影。不少企业反映,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减税降费“及时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前行以创新转型开辟新蓝海。   “减税降费作为逆周期调节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去年疫情大考背景下,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20年减税降费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及时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新动能成长以及服务中小企业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保住了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及经济恢复。   李旭红指出,大力推进非接触式办税、个人所得税手机APP自动汇算、专用发票电子化改革等多项便民措施,解决了疫情期间纳税人的燃眉之急,提高了办税效能。运用现代化的税收治理理念和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及地方经济建设,充分检验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现代征管改革的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在税收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   展望2021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减税降费政策将如何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