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规范网络小贷经营 促进金融市场稳定11-20
 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统一监管规则和经营规则,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明确了监管主体,对网络小贷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风控体系、单户上限、信息披露等问题作出详细规范。笔者认为此《办法》的出台不但能规范网络小贷公司的经营活动,更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一是有利于打击非法网络经营活动。近年来,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在提高金融服务普惠性、改善金融服务质效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网络小贷公司无正式牌照,在经营活动中经常突破融资杠杆约束,放大杠杆倍数,跨区域经营。部分网络小贷公司还存在资质审批不严、高利率放贷、非法经营等问题,必须要加强规范管理。《办法》厘清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和监管体制,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这样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网贷业务,打击非法金融经营活动。   二是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一些互联网公司通过小贷公司发放网络贷款,野蛮进入信贷领域,经营管理粗放,侵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金融稳定。《办法》对单户贷款上限、信息披露等作了详细规范。如提出应当根据借款人收入水平、总体负债、资产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使借款人每期还款额不超过其还款能力。同时,禁止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禁止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方式催收贷款;禁止未经授权或者同意收集、存储、使用客户信息;禁止非法买卖或者泄露客户信息等。监管红线的划定,更有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是有利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办法》强调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与此前出台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相呼应,网络小贷公司应当回归自身的功能定位。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网络小额贷款应当遵循小额、分散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服务对象要以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普惠金融为重点,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网络小额贷款的渠道和成本优势,良性开展业务,有效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四是有利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年来,不少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借助网络优势,突破经营区域限制,迅速将业务拓展至全国,规模急剧扩张,资金杠杆也迅速扩大,埋下了金融风险隐患,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办法》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重新定义,从股东资质、注册资本金、地域范围、平台资质等对网络小贷明确了更高的准入门槛,这预示着网络小贷公司将面临大洗牌,网络小贷业务野蛮生长,无序发展的局面将有重大改变,风险防控能力将得以提升。对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利好作用。 (责任编辑:蒋柠潞)
金融产品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11-20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注重指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11月19日,央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聚焦“金融产品创新”,围绕政策工具创新、信贷产品创新、配套服务创新等主题介绍了相关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关于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总行已经批准我们可以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表示,在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积极推进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搭建国际投资者了解国内市场的平台,根据总行授权按月发布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情况,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并大力支持商业银行代理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资产。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周逢民介绍了济南分行在便利小微企业首次贷款方面的尝试。周逢民说,从去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启动了“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对成长期、有潜力、有市场、未获贷的小微企业,逐户建立培植档案,“一企一策”提供金融服务方案,组织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首贷通”“商e贷”等首贷产品,支持小微企业站稳脚跟、良性发展。比如,在山东滨州设立首贷服务中心,通过设立“首贷咨询”窗口,实现首贷培植“服务靠前一步、问题及时清理、业务高效办理”,已累计帮助2814家民营和小微企业获得首贷。截至10月末,山东已培植各类小微企业12.24万家,其中获首贷企业11.31万家,获贷金额1344亿元。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近几年在区域金融改革试点方面承担了很多的改革任务。我们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张瑞怀说,金融部门主动策应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打造“金融+扶贫车间”“金融+旅游”等特色融资模式,创新油茶贷、脐橙贷、光伏贷、电商贷、乡村旅游贷等信贷产品。截至9月末,江西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164亿元,同比增长21.5%。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率先在全国推进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新的业务快速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表示,工行始终坚持以金融科技助力产品创新,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一方面,着力于增加线上信用贷款产品供给。运用大数据,丰富线上信用类贷款——“经营快贷”产品体系,有效覆盖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截至9月末,“经营快贷”产品已为100余万户小微企业主动提供信用类授信超8500亿元,贷款余额超1000亿元,较年初增长203%。另一方面,着力于拓宽线下非抵质押融资渠道。通过深化银政、银担、银保合作,以客户共管、风险共担的模式,拓宽融资覆盖面。例如:作为首批合作银行,工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签订了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合作协议,并在全国率先落地第一单贷款业务。   “线上化、数字化是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积极努力的方向,疫情暴发加快了这一进程,我们也在很多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以‘零接触’方式创新服务客户。”中国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周伯婷说,民生银行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进一步简化业务办理手续、开通“自助转期”,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即可完成续贷。1月至10月,民生银行无还本续贷方式小微贷款投放2120亿元,其中一半都是由客户自助方式完成。
易纲:着力稳住宏观杠杆率 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直接融资11-18
记者11月17日从央行网站获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撰文指出,研究发现,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金融资产风险向银行部门集中。针对这一问题,须着力稳住宏观杠杆率,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直接融资,让市场主体能够自我决策、自担风险并获得相应收益,由此在保持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同时,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易纲表示,要稳住宏观杠杆率。宏观杠杆率出现一定上升有其内在必然性,但上升过快就会积累风险,并挤压经济长期增长的空间。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对债务融资的需求,以及防范杠杆过快上升可能导致的风险,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是适宜选择。“稳杠杆”包含了稳经济、稳房价、稳预期等多层含义,有其内在的经济学逻辑。给定目前的发展阶段,趋势上看中国的宏观杠杆率还有可能上升,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使杠杆率尽量保持稳定,从而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实现平衡,并为经济保持长期持续增长留出空间。否则,若宏观政策刺激力度过大,一是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的风险,二是可能导致杠杆率过快上升。因此,要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维护好长期发展战略期。   易纲表示,发展直接融资要依靠改革开放。只有发展好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才能够减少对银行债权融资的过度依赖,从而实现在稳住杠杆率的同时,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的目标。发展直接融资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
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11-16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我国高度重视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仍面临拓展创新后劲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在直接融资方面,可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各地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开设“专精特新板”,鼓励相关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引导社会风险资金加大对企业支持。在间接融资方面,支持银行设立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等专营机构,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企业商标质押、专利许可收益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和衍生品,提升经济增长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央地力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11-13
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进一步壮大扩围。《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我国将分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用3-5年时间培育10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地方也密集更新和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加紧谋划新一轮支持举措,研究出台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股权投资力度,支持相关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一轮培育工作密集开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度重视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7月,十七部门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明确完善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当前央地正在密集部署新一轮培育工作,拓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范围。日前工信部组织开展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总量扩大到2000家。据悉,当前我国省级层面已经培育认定了2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在此基础上,持续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下一步将分层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用3-5年时间培育10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   地方上,日前包括辽宁、新疆、重庆在内的多地密集公布新一批培育企业名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成为重点领域。不少地方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目标,例如安徽表示力争“十四五”末“专精特新”相关企业总数达到4000户左右。   更多支持举措正在酝酿中。记者获悉,工信部正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完善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扶持政策。其中创新方面,将推动企业紧盯产业前沿技术,不断巩固扩大技术和产品优势,加快推进规模扩张和布局。融资方面,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金融产品,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负责人秦志辉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双创特色载体等叠加服务资源,加强对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项行动,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   财政金融多路资金力挺   在利好政策支持下,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路资金正加速涌入。   10月28日,安徽举行“专精特新板”第四批企业集中挂牌仪式,109家企业集中登陆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目前已有258家获得总额32.14亿元的融资。此前天津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定向开展企业金融服务系列活动,已投入近2.4亿余元财政资金扶持了近700个中小企业。   记者从多方获悉,地方更多融资支持举措正在加速出台。财政方面,11月10日黑龙江出台首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遴选认定办法,将在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在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扶持。新疆将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中小微企业政策服务。   金融支持方面,不少金融机构将进一步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项服务。天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中心设立“专精特新贷”,在担保贷款额度、担保期限和担保费率上给予优惠;建设银行天津分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设立了“品牌贷”的信用贷产品;中国银行广东、湖南、四川省分行分别与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印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案。   更多社会资本将进一步调动起来。安徽省设立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将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目前正加快该基金募投,现累计完成募资88.45亿元、投资37.17亿元。山东将优选百家基金投资机构建立山东省产业与资本对接服务体系,为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力争每年投资项目和企业100个、基金投资额200亿元左右,其中“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企业成为支持重点。   加快多元融资渠道建设   在专家看来,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仍面临拓展创新后劲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下一步需进一步专注细分领域加大培育力度,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成仁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可以实施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各地出台专门扶持政策,细化培育举措。可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企业所得税减免范畴。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设立“专精特新”项目,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也表示,下一步需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体系,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提供更多细分领域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   多元融资渠道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王成仁建议,直接融资方面,建立健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各地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开设“专精特新板”,鼓励相关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引导社会风险资金加大对企业支持。间接融资方面,支持银行设立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等专营机构,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开发企业商标质押、专利许可收益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以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经济增长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关婧)
金融支持力度不减 企业现金流持续好转11-12
  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0月份金融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4.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初步统计,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493亿元。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898亿元,同比多增285亿元。   虽然10月末M2增速与上月相比略有放缓,但M2增速已连续第8个月保持在两位数水平。今年3月末,M2增速重回两位数,创下2017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   10月末M2增速小幅回落与季节性因素密切相关。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10月份是缴税大月,季节性效应促进财政存款增加,这导致企业短期信贷规模增速有所下降,M2增速也较上月有小幅回落迹象。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少增符合季节性规律。一方面,受国庆和中秋“双节”假期影响,10月份工作日少于上月,也少于去年10月份;另一方面,9月份为三季度末,信贷也存在明显的冲量现象。冲量过后,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略有回落也符合季节性特征。   另一值得关注的数据是狭义货币(M1)。10月末,M1余额60.92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5.8个百分点,为33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王青认为,M1创新高主要原因是经济修复持续推进,各类市场主体业务活动增强;同时,在前期信贷大规模流向企业后,企业活期存款也在增加。   对于M1增速,唐建伟表示,M1增速保持稳定上升趋势显示出宏观经济转好的态势明显,各方面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围绕“六稳”“六保”的政策逐步见效,社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恢复性增长,尤其是进出口贸易表现突出。宏观经济复苏带动内需消费恢复增长,企业生产持续好转,企业现金流恢复到较好的水平。   票据融资被认为是观察中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的指标之一,因此备受关注。10月份,票据融资减少1124亿元,已连续第5个月负增长。票据融资萎缩,是否说明企业融资需求不足?   对此,央行货政司司长孙国峰近期表示,票据融资只是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融资渠道,不能仅以票据融资的多少判断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是要看这些企业贷款增长以及实体经济贷款增长的整体情况。   “整体上看,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未受到实质影响。”王青认为,虽然10月份新增票据融资、非银贷款和居民短期贷款这三项同比多减或少增,但与此同时,当月投向实体经济的信贷规模仍然同比多增逾千亿元。   当月,企业债券融资回升、中长期贷款继续维持强劲势头。10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2522亿元,在除信贷之外的融资渠道中增长势头最好。王青表示,其主要原因是发行人对于利率的预期趋稳,带动企业债券融资需求回暖。同时,10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维持较强的同比扩张势头,显示企业信贷需求依然旺盛。10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33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13亿元。   唐建伟认为,鉴于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不明朗,国内经济复苏需要稳定的流动性支撑,未来央行将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1-11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深化团结协作 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加强抗疫合作、维护安全稳定、深化务实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11月1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本次会议由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俄罗斯总统普京主持,印度总理莫迪、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代总统扎帕罗夫、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等成员国领导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诺罗夫、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执委会主任吉约索夫等常设机构负责人以及阿富汗总统加尼、伊朗总统鲁哈尼、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白俄罗斯总理戈洛夫琴科等观察员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与会。 习近平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方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为本组织稳定发展和国际抗疫合作注入了正能量。 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正在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考验。“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时代之问,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 习近平强调,当前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为地区国家稳定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11月1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第一,加强抗疫合作,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要加强各国联防联控,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关键领导作用,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共同抵制“政治病毒”。中方倡议成员国疾控中心设立热线联系,愿积极考虑本组织国家疫苗需求。 第二,维护安全和稳定,构建安全共同体。要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有效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坚定支持有关国家依法平稳推进重大国内政治议程,坚定支持各国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决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成员国内政。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化解矛盾和分歧。严防“三股势力”借疫生乱,提升成员国执法安全合作水平。欢迎各方参与中方发起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 第三,深化务实合作,构建发展共同体。要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加快实现复工复产。扩大相互投资规模,加强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中方将于明年在重庆举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共同实施更多民生工程。中方支持设立本组织减贫联合工作组。 第四,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支持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合作。中方将于明年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在未来3年为各方提供600名青年交流名额。 11月1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上海合作组织要拓展伙伴关系网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习近平强调,中国正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方把握中国发展新机遇,积极深化对华合作。 习近平最后强调,明年本组织将迎来成立20周年华诞。让我们高举“上海精神”旗帜,精诚合作、砥砺前行,推动本组织得到更大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与会外方领导人积极评价上合组织各领域合作进展,表示,当前国际形势中各种挑战和威胁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各国应合力应对,共同抗击疫情,反对借疫情对别国污名化。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道路,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成员国内部事务。加强贸易、投资、产能、交通、能源、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深化人文交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协作打击“三股势力”,维护数据安全、生物安全,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会议决定,由塔吉克斯坦接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 会议通过并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莫斯科宣言》以及关于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5周年,保障国际信息安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打击利用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应对毒品威胁等一系列声明。 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
安徽省成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盟11-11
新华社合肥11月9日电(记者董雪)9日上午,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盟在合肥成立,该联盟将进一步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排头兵”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盟将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交流合作、建言献策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动,发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先进典型,进一步强化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的导向。   据介绍,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当选为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盟的理事长单位。该公司近年来围绕“荣事达”品牌打造智能家居领域的双创服务平台,助力一批“创客”实现创业梦想。另外,有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金融服务机构、4家科研院所以及安徽广播电视台当选联盟首批理事单位,还有近千家企业成为联盟首批会员。   据悉,安徽省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18户。这些企业虽然“个子小”但“能量大”,2019年,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仅占安徽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4%的数量,贡献了高达24%的营业收入和25%的利润。
助力企业发展,稳住经济基本面11-10
 助力企业发展,稳住经济基本面   金融系统预计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今年以来,金融业通过合理让利助力企业生存发展,稳住经济基本面,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11月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围绕金融机构合理让利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刘国强介绍,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二是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0.3个百分点,带动LPR同步下降,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三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分3个批次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逐步发放到位。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地。四是督促银行减费让利。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五是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   目前来看,各项措施成效显著。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9%和13.5%,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和2.8个百分点。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截至9月末,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2%,较上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   “据测算,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减少收费、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渠道,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刘国强表示。据了解,在向实体经济让利的1.25万亿元中,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为实体经济让利约6250亿元,通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这两个直达工具让利大约2750亿元。   据梁涛介绍,银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3万亿元,同比多增2.6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超过8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增加5.4万亿元。制造业贷款增加2万亿元,为去年全年增量2.6倍。保险业赔付9989亿元。   精准施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银保监会针对银行业保险业面临的金融风险,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据刘福寿介绍,一是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目前,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二是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大步推进。三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形势根本好转。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经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到目前的3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四是金融违法犯罪受到了严厉打击。五是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得到控制。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7个百分点,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近3年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增持地方政府债券11万亿元。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整体可控。下一步银保监会防控风险的主要着力点包括前瞻应对不良资产的反弹、有序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化解、继续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和风险监测体系等。”刘福寿说。   刘国强表示,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同时进一步增强各项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更好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记者 温源)
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11-10
在2万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中,3000亿元已用于支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1.7万亿元实行直达的财政资金下达1.695万亿元,实际支出近1.2万亿元……截至10月底的一组数据亮出直达资金的“直达”速度。在4个多月里,万亿元级别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的规模和速度,刷新了中国财政史的纪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实施应对疫情影响的“非常之举”,推出了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和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的政策。面对社会急需,为解燃眉之急,这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首次实施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为确保资金直达基层,各级财政部门齐心协力、快马加鞭:中央财政定好“路线图”,省级财政当好“过路财神”,市县基层全力开好“直通车”,借助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合力推动资金第一时间抵达“最前线”。   “从直达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看,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政策效果日益显现。”财政部直达资金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一笔笔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   在新疆南疆地区,22个深度贫困县建设“幸福大院”迎来资金支持;在山东烟台市,直达资金助力“返岗直通车”,支持195户企业接回员工2万人;在河北,58.3亿元用于社保补助和扶贫……   据了解,我国将积极探索更广范围的资金“直达”,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   “我们正在加快总结此次直达机制和过程中的成效经验,积极问计于基层,研究提出明年直达机制资金范围和工作方案,推动更多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更好用之于民。”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说。新华社记者 申铖 武思宇(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市工信局组织我市企业参加2020年辽宁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交流培训暨专精特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战略研修班培训 11-09
 10月27日,2020年辽宁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交流培训暨专精特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战略研修班、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辽宁班)开班仪式在辽宁大厦举行,市工信局组织我市辽宁兆利高新路面材料有限公司、抚顺天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联安信化学有限公司、抚顺齐隆化工有限公司、抚顺金利石化炭素有限公司、辽宁鑫盾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抚顺高新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参加。     此次培训三班连开,专家就“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走向”、“后疫情时代和中央强调经济双循环,今后几年经济以内循环为主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和主管部门应该如何应对”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进一步助力中小企业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和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信心。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四方面深化金融业开放11-09
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第三届进博会举行的金融合作论坛上表示,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实现高水平开放、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作出重要的努力。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加快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而深化金融业开放要从四方面入手。   在谈到金融开放的成果时,陈雨露讲到,一方面,过去两年中国集中宣布了50余条金融业开放措施。取消了银行、证券、基金、人身险等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持续提高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更多的外资机构正在有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今年前9个月,外资累计增持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超过7000亿元。近期,富时罗素宣布拟将中国国债纳入其世界国债指数,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人民币正在成为更好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人民币已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全球70多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的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超过7万亿元。随着中国金融服务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未来人民币将更好地为国际贸易和投融资合作服务。   陈雨露指出,新形势下,深化金融业开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对标国际高水平,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市场化意味着金融业开放要顺应市场需求,尊重市场规律,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竞争环境。法治化意味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国际化意味着开放程度和模式要向国际高水平看齐,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制度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他强调,在扩大开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金融风险防控,尽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使监管能力和开放水平相适应。   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市场驱动、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陈雨露指出,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要进一步坚持市场主导,逐步解除政策限制、顺其自然。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对本币使用的支持体系,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基础设施,更好发挥货币互换的作用,加快境内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人民币自2016年加入SDR货币篮子以来,已被正式赋予全球公共物品属性。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将增加储备货币这一全球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平衡和稳定。   三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优化和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陈雨露表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业开放不仅有利于自身竞争力和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提升。当前,新冠疫情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深刻调整。金融业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紧贴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助力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四是继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投融资合作。陈雨露指出,“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完善开放、市场导向的投融资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发挥金融业开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作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推动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动员更多长期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促进本币的使用降低汇率风险和期限错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融通支持。”
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制度保障11-05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要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要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监督管理,加强金融领域反腐败力度。”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提高金融监管质效,亟须在建立联动监管机制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及早发现金融风险,降低后期风险处置成本;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风险化解难度;加强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为金融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建立联动监管机制,需要加强相关国家部委间的联动配合,做好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内部协调配合,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联动配合,持续提升监管效能。金融监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监管工作实效。   加强与地方党委和政府联动配合,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坚决查处各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地方党委和政府承担着处置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金融监管机构应建立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情况通报和信息共享机制,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对金融监管工作的支持。加强与被监管机构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联动配合,主动将被监管机构的日常经营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向被监管机构的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通报;被监管机构的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也应将对机构日常管理和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向金融监管机构通报,特别是将对被监管机构党委的巡视及其整改情况向金融监管机构通报,实现信息共享,在加强被监管机构党的建设方面形成互动,在配齐配强被监管机构领导班子方面相互提供帮助。加强与地方审计部门联动配合。与地方审计部门相互定期通报被监管机构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消除监管盲区。必要时可共同开展对被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共同采取处罚措施,在惩治金融违法行为和治理金融乱象方面形成合力。加强与宣传和教育部门联动配合。银保监会将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金融知识宣传月,各派出机构应加强与当地宣传和教育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开展送金融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进农村活动。在当地宣传和教育部门帮助下,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公众防范金融风险和使用正规金融服务的意识,持续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   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动配合,坚决铲除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领域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建立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定期通报、信息共享、协同查案、合力反腐。一是加强与中纪委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联动配合。定期向驻会纪检组报告金融领域风险情况和各派出机构尽职履职情况,与驻会纪检监察组共同约谈银保监会党委直接管理的金融机构党委班子成员,指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明确整改问责要求;共同约谈高风险机构较多的当地银保监会派出机构领导班子,指出其在监管履职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制定中长期监管目标,并加强考核。二是加强与地方各级纪委监委联动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发现地方金融机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风险事件,第一时间向同级纪委监委通报,与纪委监委建立联合办案机制,认真查找风险背后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对金融机构领导干部违规违纪问题,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形成震慑。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纪检监察部门联动配合。目前,金融机构纪检监察部门大多采取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制,纪检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纪检力量都得到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定期将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风险问题和对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中党委班子成员履职评价情况向金融机构纪检监察部门通报,由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监督和执纪问责。   加强与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联动配合,净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遏制金融案件发生等方面的联动机制。与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密切协作,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打击非法集资、非法放贷等非法金融活动,需要多部门联合作战。金融监管机构应动员辖内金融机构帮助收集相关线索,及时反馈给公安机关,形成打击合力。与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帮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共同打击有钱不还、变相逃废银行债务的恶劣行为。通过冻结银行账户、查封不动产、查扣转移资产、限制高消费、简化抵债资产拍卖和过户程序等手段,最大限度清收银行不良贷款,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金融监管机构应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公检法等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建立金融监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公检法等部门三方定期会商和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协调配合。与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密切协作,共同遏制金融领域违法案件。监管机构应积极提供相关案件信息,协助公安机关查办案件。案件查办完成后,监管机构与公安机关应充分交流情况,共同分析发案原因,堵塞金融机构管理漏洞,确保金融和社会稳定。   (作者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二级巡视员)
中小企业近况如何,助企政策如何发力?11-04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降低工商业电价……今年以来,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压力挑战,我国推出一系列助企援企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效果如何,中小企业现状怎样,下一步政策如何发力?   “为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我国从财税、社保、金融等8个方面陆续出台了90多项政策措施。”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说,截至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6%。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连续3个季度对1.4万余家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惠企减负政策落实情况等调研并发布报告。报告显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普遍反映社保和医保费减免缓征政策“含金量”尤为高。   各项政策落地显效,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造成的生产经营困难。二季度以来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状况持续向好,生产效益指标逐步好转,企业信心逐渐恢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8个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6%,盈利基本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工信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国内订单、出口订单指数连续7个月回升。反映流动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比例连续7个月下降,有招工需求的中小企业比例连续3个月回升。   政策帮扶的同时,互联网平台带动数字化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小企业经营的回暖。   开拓小店“极速上线”通道,针对小店推出复工“流量红包”……今年以来,美团出台一系列帮扶平台上中小企业的举措。近日,美团发布秋季小店大数据,第三季度平台上新增小店近30万家,小店营业额环比增长18.4%。   很多大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和平台优势,推出一系列具体的帮扶举措。   10月29日,在国网嘉兴供电公司的营销室,工作人员正在抓紧核对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元丰纺织有限公司参与分钟级电力需求响应获得的补贴金额。   受海外疫情影响,不少纺织订单转向了国内。“纺织小镇”王江泾镇的很多企业加班加点。为保障生产用能,国网嘉兴供电公司针对企业用电推出定制服务,并通过大数据等引导鼓励错峰用能,发放相应补贴。   阿里巴巴上线新制造平台,助力中小制造企业按需生产,解决“库存难”等问题;北京精雕科技集团与北京门头沟地区合作打造快速制造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放机电科技产品制造能力……通过协同创新,很多企业在重塑优势。   多方举措和帮扶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但不可否认,企业仍然面临压力与挑战,也应看到,一些企业反映部分政策落实还有堵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企业对降成本的政策诉求较为强烈。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大力度抓助企政策落实,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畅通惠企政策信息渠道,特别是加大依法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力度,加强督促检查。   “要聚焦降低制造业负担,助力制造业提升竞争新优势;聚焦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聚焦提升减负治理能力,服务建设新发展格局。”辛国斌说。
纾困政策给力 企业明显受益(新视点)11-04
近日,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对外发布了《2020年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减免缓征社保和医保费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成效显著,有效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为企业应对疫情影响、稳定运营提供了有力帮助。   据了解,《报告》对31个省、区、市的5478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中小微企业占89%,设定了企业纳税、缴费、制度性交易、融资、人工、用电、清欠完成情况以及企业对负担的主观感受等8个方面、21项具体指标,并对各省、区、市企业成本负担情况开展了综合评价。   《报告》显示,当前企业获得感持续增强。今年第三季度,反映总体负担增加的企业较前两季度大幅减少。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减税降费2万多亿元,到年底将超2.5万亿元;阶段性减免三项社会保险费、缓缴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累计让企业直接受益超1.3万亿元。根据《报告》,下调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税率、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深化增值税改革等措施,让企业纳税负担明显下降,特别是小微企业受益最明显。此外,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措施包括:开办企业和工商注册登记信息变更便利度、获得电力供应便利度、知识产权保护,占比分别为91%、89%、89%。   被调查企业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在企业生产经营仍存在一些困难的情况下,延续实施一些力度大、效果好的降成本政策。比如,适当延长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时限,降低融资成本和拓展融资渠道。又如,继续降低企业用能、用地和物流成本,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手续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   结合企业诉求,《报告》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力度、加快部分涉企法律法规修订,并完善政策评估制度。同时,通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的纽带作用,加快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此外,要切实减少涉企收费事项,加强涉企收费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大依法推进清理拖欠工作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