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三季度,随着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加快落实,经济逐月持续稳定恢复,带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4个月正增长。 □ 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预计2020年减轻社会负担超过2万亿元,加上2019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在今年形成的翘尾减收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 10月21日,财政部举行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随着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加快落实,经济逐月持续稳定恢复,带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4个月正增长。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加快直达资金下达和使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财政收入增长逐月好转 前9个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002亿元,同比下降6.4%。从收入走势看,财政收入增长逐月好转。 “今年一、二、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14.3%、-7.4%、4.7%,总体呈现出一季度收入大幅下降、二季度触底回升、三季度由负转正的持续向好态势。”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说。 统计显示,6月份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当月增幅连续4个月正增长,6月份至9月份收入分别增长3.2%、4.3%、5.3%、4.5%。9月份,扣除去年同期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等特殊因素后,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约8%。 从税收收入看,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恢复,9月份主体税种增幅全面转正。前9个月累计,全国税收收入118876亿元,同比下降6.4%,降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收窄10个和4.9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2%,主体税种全面转正。 分税种看,前9个月,国内增值税下降13.5%,比上半年收窄5.6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工商业增值税实现连续3个月增长,主要是工业生产增长持续加快;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年内首次转正,主要是服务业复苏有所加快。 企业所得税下降4.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3个百分点,主要是企业利润连续3个月两位数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9.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8个百分点,主要受一般贸易进口回暖影响。 从非税收入看,地方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非税收入增长,涉企收费继续下降。 从财政支出看,各级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前9个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5185亿元,同比下降1.9%。 “全国财政支出下降,除了年初几个月受疫情影响,部分项目支出进度比去年同期放缓外,各级政府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分别下降7.3%、31.3%。”刘金云说。 同时,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66.1%,扶贫、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14.3%、9.4%、8.2%。 “展望第四季度,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将进一步巩固,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将带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环节税等主体税种增幅继续回升,财政收入累计降幅会逐步收窄。”刘金云表示。 直达资金政策效应显现 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刘金云介绍,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各地加快直达资金分配和使用,将资金落实到市场主体和民生上,推动惠企利民政策落地见效。 根据财政部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数据,截至9月30日,在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中,各地已将1.566万亿元直达资金下达到资金使用单位,形成实际支出10214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地方资金的61.2%。 “如果按照下达时间到年底完成全部支出测算,支出进度已高出序时进度11.2个百分点。”刘金云说。 已支出资金中,市县基层支出共计9961亿元,占比97.5%,体现了资金直达基层的政策效用,其中市级支出1558亿元,占比15.2%;县级支出8403亿元,占比82.3%。省级支出253亿元,占比2.5%,主要是按照省级统筹要求列支的养老保险补助经费和普惠金融资金对重点保障企业的贷款贴息。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抓好直达资金管理,盯牢直达资金支出使用,加强直达资金监控,推动直达机制有力有效、安全到位。”刘金云表示。 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减免社保费和医保费等。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陈东浩介绍,实施上述政策措施,预计全年减轻社会负担超过2万亿元,加上2019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在今年形成的翘尾减收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 “从目前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政策受益面广,实施效果良好。”陈东浩说。 统计显示,前8个月全国实现减税降费18772.86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11711.34亿元,翘尾新增减税降费7061.52亿元,对纾解企业困难、稳定市场主体、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各行业税负变化,跟踪做好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研究解决地方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更好地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陈东浩表示。 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快 地方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时,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王克冰表示,前三季度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快、规模大,重点投向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 今年全国人大批准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4.73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券9800亿元、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截至9月30日,一般债券已发行9393亿元。 在专项债券方面,王克冰透露,经国务院批准,前期已提前下达3.55万亿元,剩余2000亿元用于支持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预分配额度已通知地方。全国各地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情况总体良好,符合政策预期。 统计显示,截至9月30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3652亿元(不包括再融资),占已下达额度的95%;发行规模同比增加12355亿元,增长58%;已发行专项债券资金支出2.8万亿元,占发行规模的83%。 据悉,专项债券资金重点用于国务院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同时积极支持“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 “用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约占八成;用于生态环保、农林水利、能源、冷链物流等领域约占两成。”王克冰说。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等原则,财政部督促各地把使用专项债券资金的项目前期工作作为最重要的环节做深、做细、做实、做好,一批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及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同时,重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倾斜。 此外,各地已有近3000亿元专项债券用作铁路、轨道交通、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对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高度重视,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扎实做好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相关工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王克冰说。
新华社太原10月20日电(记者马晓媛)记者从山西省政府获悉,山西省近日出台《山西省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将实施27条支持政策,将新材料产业打造为山西转型发展支柱产业。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规模以上并纳入统计部门联网直报的小微工业企业,省级财政将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山西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山西推动制造业结构性反转、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此次出台的政策包括支持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新材料产业融资支持及税费优惠、加大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 山西省明确,鼓励新材料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全省排名前10位的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给予一定科研经费奖励。对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及以上的最高奖励400万元,1亿元(含)-2亿元的最高奖励300万元,低于1亿元的最高奖励200万元。 支持新材料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对在沪深两地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民营企业,由省级财政给予200万元的奖励。对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的民营企业,由省级财政奖励100万元。 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配套奖励标准由1:1提高到1:10,分别给予300万元、15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70%用于单位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30%奖励主要完成人(研究团队)。对其他较大创新成果和应用成果,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奖励。
“为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证监会党委不断完善扶贫制度建设,推动全系统形成党委领导、上下联动、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扶贫工作格局。”10月20日,在证监会举办的资本市场“一县(司)一品”线上展销活动暨“资本市场扶贫公益联盟”成立大会上,证监会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曾彤如是说。 曾彤表示,证监会开展的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举措,主要有三类:一是出台支持贫困地区企业融资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二是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的上市,支持贫困地区优先开展“保险+期货”试点;三是广泛动员行业力量,凝聚市场主体合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 2016年9月份,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发展主业提供支持。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西部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适用绿色通道政策。 《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0日,年内有21家西部12省区市企业成功登陆A股,合计首发募资219.41亿元。其中,注册制下实现IPO的有8家,其中5家为科创板上市公司,3家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核准制下上市的有13家,5家登陆中小板,4家登陆创业板,4家登陆上交所主板。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便利贫困地区企业融资,资本市场开辟了多个“绿色通道”,提高了这些企业的融资效率,为其融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资本市场股权和债券融资的支持,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推动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从排队企业来看,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0日,共有69家西部12省区市企业IPO排队中,其中23家发行制度为核准制,46家为注册制。剔除5家未披露募资金额的公司,64家拟IPO企业计划募资额合计574.94亿元。 “虽然资本市场即将全面推广注册制,但是注册制审核仍需排队,‘绿色通道’‘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李湛表示,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对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贫困县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政策。 据曾彤介绍,自2016年9月份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以来,截至2020年6月底,贫困地区企业通过发行审核和首发上市的企业20家,累计募集资金138.7亿元;303家贫困地区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累计融资约162.04亿元;交易所市场累计发行扶贫债87只,金额473.1亿元;发行扶贫资产证券化项目18单,规模110.65亿元。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李湛看来,贫困地区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积极上市融资,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产业链整合,发行公司债等进行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除了在直接融资上给予“绿色通道”支持,证监会还广泛动员行业力量,凝聚市场主体合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据曾彤介绍,证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年报、半年报的内容与格式,并指导沪深交易所发布具体信息披露指引,鼓励上市公司全面规范披露扶贫信息,以信息披露推动上市公司持续履行社会责任。2019年,共有1287家上市公司披露扶贫工作情况,共投入扶贫资金489.18亿元,涵盖农林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等。
发展普惠金融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又是普惠金融的重要领域。我国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成效显著,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显示,截至2019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59万亿元,同比增长23.1%;全年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多增852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704万户,同比增长26.4%;当年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6.7%,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6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冲击,资金链紧张问题更加突出,也需要更多金融支持。对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协调部署,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协同发力,从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增大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发展、提高小微企业信贷担保、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予以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小微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金融服务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打通普惠金融堵点,以更好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首先,创新金融产品,解决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行业地位、资产构成、经营模式等,决定了其金融服务需求具有自己的特点,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也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如在信贷产品方面,需要结合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较少,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占比较高的特点,更多地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更多地发展信用贷款产品,减少对不动产抵押的要求,让信贷产品更符合小微企业的资产结构和金融服务需求特点。 其次,增加科技运用,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不畅的问题。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采用人工服务方式,依靠传统物理网点渠道,不能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不利于金融机构降低服务成本。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在小微金融领域更多地加以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优化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把更多的金融服务往线上迁移,更多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让小微企业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 再次,完善数据共享,解决小微企业经营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规范、对外披露不及时,金融机构无法全面有效了解小微企业,不利于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受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简单依靠小微企业单方健全财务信息并强化对外披露,可操作性较低。因此,需要推动多维度替代数据的整合共享,统筹推进小微企业税务、电力、社保等涉企公共服务数据共享,统一数据标准,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解决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足进而影响其获得信贷支持问题。 最后,强化政策传导,解决小微企业支持政策落实不及时的问题。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国内出台了多项政策,需要及时有效贯彻落实。在这方面,也需要持续开展银企对接和交流,及时向小微企业宣传最新政策,让小微企业充分了解并运用优惠政策。同时,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引导作用,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金融资源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需要发展好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金融资源获取。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打通普惠金融发展堵点,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降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取成本,切实让金融有效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份,“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见图1)为43.9,较上月上升0.2个点。 从各分项指标指数(见图2)来看,呈现“七升一降”态势。其中市场指数为39.3,上升0.1个点;采购指数为42.2,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44.0,上升0.4个点;扩张指数为43.0,上升0.3个点;信心指数为41.4,上升0.2个点;融资指数为52.2,上升0.4个点;风险指数为48.5,下降0.1个点;成本指数为62.7,上升0.1个点。 从六大区域指数(见图3)来看,呈现“五升一平”态势。华北地区小微指数为42.0,上升0.2个点;东北地区为41.1,上升0.3个点;华东地区为45.3,上升0.2个点;中南地区为45.8,上升0.2个点;西南地区为43.4,与上月持平;西北地区为40.9,上升0.1个点。 七大行业“六升一降” 从小微企业各行业运行指数(见图4)来看,除农林牧渔业下降外,其他行业小微企业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9月份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3.3,下降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9.3,较上月下降0.3个点;采购指数为41.0,下降0.1个点;绩效指数为43.5,下降0.1个点。调研结果显示,9月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产量和产品库存均下降0.4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下降0.1个点,原材料库存下降0.2个点,毛利率下降0.6个点。 制造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4.9,上升0.1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8.7,较上月上升0.2个点;采购指数为39.3,下降0.2个点;绩效指数为47.8,上升0.4个点。调研结果显示,9月制造业小微企业积压订单上升0.3个点,主营业务收入上升0.6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下降0.1个点,原材料库存下降0.2个点,利润上升0.6个点,毛利率上升0.5个点。 建筑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1.1,上升0.3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7.7,下降0.1个点;采购指数为38.5,上升0.3个点;绩效指数为41.5,上升0.2个点。调研结果显示,9月建筑业小微企业工程结算收入下降0.2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上升0.6个点,利润上升0.3个点,毛利率上升0.5个点。 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2.9,上升0.4个点。其市场指数为40.6,上升0.2个点;采购指数为37.3,上升0.1个点;绩效指数为43.4,上升0.2个点。调研结果显示,9月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运输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均上升0.5个点,原材料库存上升0.7个点,利润上升0.4个点,毛利率上升0.3个点。 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4.9,上升0.4个点。其市场指数为41.5,上升0.2个点;采购指数为48.8,上升0.3个点;绩效指数为41.8,上升0.5个点。具体市场表现为:积压订单上升0.5个点,销售额上升0.7个点,库存上升0.4个点,进货量上升0.5个点,利润上升0.7个点,毛利率上升0.5个点。 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39.6,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8.2,上升0.3个点;采购指数为38.9,上升0.1个点;绩效指数为39.5,上升0.3个点。具体表现为小微企业业务量上升0.5个点,业务预订量上升0.6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上升0.3个点,原材料库存上升0.2个点,利润上升0.4个点,毛利率上升0.6个点。 服务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1.0,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6.8,上升0.1个点;采购指数为40.8,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38.8,下降0.2个点。具体表现为业务量上升0.4个点,业务预订量上升0.2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上升0.1个点,原材料库存上升0.2个点,利润和毛利率均下降0.3个点。 六大区域“五升一平” 华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2.0,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6.8,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41.8,上升0.2个点;扩张指数为38.3,上升0.3个点;融资指数为54.0,上升0.6个点;风险指数为47.2,上升0.2个点。 东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1.1,上升0.3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5.0,上升0.3个点;采购指数为38.3,上升0.4个点;绩效指数为41.5,上升0.5个点;扩张指数为39.9,上升0.4个点;信心指数为42.0,上升0.3个点;融资指数为50.0,上升0.3个点。 华东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5.3,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43.5,上升0.2个点;采购指数为45.2,上升0.3个点;绩效指数为45.8,上升0.4个点;扩张指数为44.6,上升0.1个点;信心指数为41.6,上升0.2个点;融资指数为49.1,上升0.3个点。 中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5.8,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43.3,上升0.1个点;采购指数为45.5,上升0.2个点;扩张指数为44.8,上升0.3个点;信心指数为41.7,上升0.1个点;融资指数为54.5,上升0.4个点;风险指数为46.8,上升0.1个点。 西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3.4,与上月持平。其市场指数为41.3,下降0.1个点;采购指数为44.2,下降0.1个点;绩效指数为44.1,上升0.2个点;扩张指数为43.6,上升0.1个点;信心指数为38.2,上升0.3个点;融资指数为48.1,上升0.1个点;风险指数为48.6,下降0.1个点。 西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0.9,上升0.1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6.9,上升0.1个点;采购指数为36.6,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43.3,上升0.3个点;扩张指数为39.8,上升0.2个点;融资指数为50.1,上升0.1个点。 融资需求和经营预期上升 9月反映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融资指数(见图5)为52.2,上升0.4个点。 9月建筑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50.6,上升1.0个点;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50.6,上升0.9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51.7,上升0.7个点;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46.7,上升0.4个点;服务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53.1,上升0.8个点。 小微企业的风险指数(见图5)为48.5,下降0.1个点。建筑业小微企业风险指数为44.9,下降0.4个点;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风险指数为43.9,下降0.3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风险指数为51.0,下降0.2个点;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风险指数为41.9,下降0.3个点。调研结果显示,七大行业流动资金周转指数呈现“两升五降”态势,其中除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其他行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均有所变缓;回款周期指数表现为“两升一平四降”态势,其中除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其他行业的回款周期均有所延长。 9月反映小微企业经营预期情况的扩张指数上升0.3个点,信心指数上升0.2个点。 9月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43.0,上升0.3个点。分行业来看,除农林牧渔业下降外,其他行业的小微企业扩张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制造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45.1,上升0.3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6个点;建筑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36.3,上升0.1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6个点;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39.7,上升0.2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6个点,用工需求均上升0.2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44.5,上升0.4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3个点,用工需求上升0.4个点;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34.9,上升0.1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3个点;服务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41.5,上升0.1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3个点,用工需求上升0.2个点。 9月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1.4,上升0.2个点。分行业来看,除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下降外,其他行业的小微企业信心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2.3,下降0.4个点;制造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4.1,下降0.1个点;建筑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36.0,上升0.5个点;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0.7,下降0.1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2.6,上升0.4个点;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33.1,下降0.2个点;服务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34.0,上升0.2个点。 附注: 1.所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取值范围为0—100,50为临界点,表示一般状态;指数大于50时,表示企业情况向好;指数小于50时,表示企业情况趋差。 2.风险指数和成本指数都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均已经调整为正向指标,指数越大表明情况越好。 3.扩张指数和信心指数反映小微企业经营预期情况,9月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信心指数如下图: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7%,累计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随着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外贸进出口逐季回稳,累计增速转负为正,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一季度、二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速分别为-6.5%、-0.2%;三季度,我国进出口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展望10月,出口有望继续保持较快正增长,未来下行风险值得关注;进口方面,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还将向着潜在增长水平回升,投资和消费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这将对进口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出口展现较强韧性 进口需求稳中向好 “我国出口从4月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10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称,一方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复工复产,生产已经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水平,部分企业出口订单增加,支撑出口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三季度全球经济整体处于恢复过程中,外需修复带动出口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也带动了进口回暖。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口总值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值增长3.9%。 “一方面,国内需求仍有支撑,9月国内PMI指数再度上升,生产指数环比改善;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走强推动了进口端表现的好转。”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分析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测算,1至7月,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6%。其中,出口份额为13.8%,进口份额为11.3%,同比分别提升1个、1.1个和0.8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明显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明显,外贸“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李魁文介绍称,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0.66万亿元,增长10.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1%,比去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 同时,前三季度,产业链更长、更能反映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一般贸易进出口13.92万亿元,增长2.1%,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至60.2%。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6.4%,占比减少1.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一大亮点是,随着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前三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增长52.8%;市场采购出口5098.6亿元,增长35.5%。 此外,今年以来,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前三季度,东盟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7.7%,占比达到14.6%。同期,对日本、韩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4%、1.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5%。 全年进出口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多。谈及下半年外贸形势,唐建伟表示,三季度全球经济已经逐渐复苏,只要海外复工复产继续加快,外需状况将逐渐修复。预计四季度延续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伊楠认为,进口增速仍有望加快,一是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持续复苏轨道上,四季度增速将会继续加快,内需将会继续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促进进口;三是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仍在回升。 “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严峻。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李魁文认为,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李魁文进一步表示,在全国海关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56条稳外贸、稳外资措施,包括改革创新促进贸易便利、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新业态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举措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下一步将全力推动56条稳外贸、稳外资措施落地见效,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和质量提升。
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10月14日在人民银行举行2020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当前面临的是特殊情况,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是宏观政策支持运行防控和国民经济恢复的一个体现,应该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扩大对实体经济的信用支持,这个政策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它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率已经明显得到了提升,突出的体现就是国民经济稳步恢复。二季度当季GDP的增长已经实现了正增长,预计三季度GDP的增速会进一步的提升,这也为未来更好的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的水平创造了条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4日讯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2020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8.15万亿元,同比多增4.93万亿元。以下是报告全文: 一、广义货币增长10.9%,狭义货币增长8.1%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0.23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1个和4.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24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5181亿元。 二、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1125亿美元 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5.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9.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1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0.5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25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36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4720亿元。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2047亿元。 9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994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前三季度外币贷款增加1125亿美元,同比多增1076亿美元。9月份,外币贷款减少34亿美元,同比少减18亿美元。 三、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8.15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909亿美元 9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6.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1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2.4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8.15万亿元,同比多增4.9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49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27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765亿元。9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58万亿元,同比多增8633亿元。 9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前三季度外币存款增加909亿美元,同比多增862亿美元。9月份,外币存款增加292亿美元,同比多增279亿美元。 四、9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93% 前三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041.68万亿元,日均成交5.54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7.5%。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7%,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5.4%,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9.8%。 9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8%,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24个和0.75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93%,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13个和0.63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14万亿美元 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4万亿美元。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101元人民币。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注3:报告中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特殊之年,不寻常的双节“黄金周”,重新流动起来的中国生机活力十足。 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9%;国庆档电影票房达39.2亿元,近1亿人次观影……8天长假期间,一系列鲜活的数据,是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的直接体现;人流涌动、消费回暖的趋势,是我国经济复苏步履坚实的清晰信号,也是无数人千方百计地努力,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遭受的损失抢回来的重要成果。正如外媒所感叹,“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包括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在内的服务业发展遭遇重重困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双节“黄金周”的消费表现,正是测量我国经济恢复水平的“试金石”。显然,经此检验显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消费能力与消费市场前景依然广阔。 消费市场的强势复苏,是希望,更是信心。 这种信心,来源于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来源于部署出台的恢复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要义就是加速打造国内消费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长假之前,我国经济恢复已呈现出向好势头,消费复苏的速度尤为快捷,各地纷纷做好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交通运输、餐饮商超、文化旅游等各行各业有序恢复,这些都为双节“黄金周”期间消费集中释放打下了基础。 这种信心,来自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亮丽成绩单,显示了中国经济强大的修复能力和旺盛的生机活力,从根本上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得益于危急时刻能够最大限度运用我们的制度优势。下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复苏与可持续增长,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凭借坚实基础和可贵信心,我们一定能抵御风浪,继续推动建立完善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为释放国内消费潜力集聚更多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2020年9月份,“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见图1)为43.9,较上月上升0.2个点。 从各分项指标指数(见图2)来看,呈现“七升一降”态势。其中市场指数为39.3,上升0.1个点;采购指数为42.2,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44.0,上升0.4个点;扩张指数为43.0,上升0.3个点;信心指数为41.4,上升0.2个点;融资指数为52.2,上升0.4个点;风险指数为48.5,下降0.1个点;成本指数为62.7,上升0.1个点。 从六大区域指数(见图3)来看,呈现“五升一平”态势。华北地区小微指数为42.0,上升0.2个点;东北地区为41.1,上升0.3个点;华东地区为45.3,上升0.2个点;中南地区为45.8,上升0.2个点;西南地区为43.4,与上月持平;西北地区为40.9,上升0.1个点。 七大行业“六升一降” 从小微企业各行业运行指数(见图4)来看,除农林牧渔业下降外,其他行业小微企业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9月份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3.3,下降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9.3,较上月下降0.3个点;采购指数为41.0,下降0.1个点;绩效指数为43.5,下降0.1个点。调研结果显示,9月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产量和产品库存均下降0.4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下降0.1个点,原材料库存下降0.2个点,毛利率下降0.6个点。 制造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4.9,上升0.1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8.7,较上月上升0.2个点;采购指数为39.3,下降0.2个点;绩效指数为47.8,上升0.4个点。调研结果显示,9月制造业小微企业积压订单上升0.3个点,主营业务收入上升0.6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下降0.1个点,原材料库存下降0.2个点,利润上升0.6个点,毛利率上升0.5个点。 建筑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1.1,上升0.3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7.7,下降0.1个点;采购指数为38.5,上升0.3个点;绩效指数为41.5,上升0.2个点。调研结果显示,9月建筑业小微企业工程结算收入下降0.2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上升0.6个点,利润上升0.3个点,毛利率上升0.5个点。 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2.9,上升0.4个点。其市场指数为40.6,上升0.2个点;采购指数为37.3,上升0.1个点;绩效指数为43.4,上升0.2个点。调研结果显示,9月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运输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均上升0.5个点,原材料库存上升0.7个点,利润上升0.4个点,毛利率上升0.3个点。 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4.9,上升0.4个点。其市场指数为41.5,上升0.2个点;采购指数为48.8,上升0.3个点;绩效指数为41.8,上升0.5个点。具体市场表现为:积压订单上升0.5个点,销售额上升0.7个点,库存上升0.4个点,进货量上升0.5个点,利润上升0.7个点,毛利率上升0.5个点。 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39.6,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8.2,上升0.3个点;采购指数为38.9,上升0.1个点;绩效指数为39.5,上升0.3个点。具体表现为小微企业业务量上升0.5个点,业务预订量上升0.6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上升0.3个点,原材料库存上升0.2个点,利润上升0.4个点,毛利率上升0.6个点。 服务业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为41.0,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6.8,上升0.1个点;采购指数为40.8,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38.8,下降0.2个点。具体表现为业务量上升0.4个点,业务预订量上升0.2个点,原材料采购量上升0.1个点,原材料库存上升0.2个点,利润和毛利率均下降0.3个点。 六大区域“五升一平” 华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2.0,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6.8,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41.8,上升0.2个点;扩张指数为38.3,上升0.3个点;融资指数为54.0,上升0.6个点;风险指数为47.2,上升0.2个点。 东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1.1,上升0.3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5.0,上升0.3个点;采购指数为38.3,上升0.4个点;绩效指数为41.5,上升0.5个点;扩张指数为39.9,上升0.4个点;信心指数为42.0,上升0.3个点;融资指数为50.0,上升0.3个点。 华东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5.3,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43.5,上升0.2个点;采购指数为45.2,上升0.3个点;绩效指数为45.8,上升0.4个点;扩张指数为44.6,上升0.1个点;信心指数为41.6,上升0.2个点;融资指数为49.1,上升0.3个点。 中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5.8,上升0.2个点。其市场指数为43.3,上升0.1个点;采购指数为45.5,上升0.2个点;扩张指数为44.8,上升0.3个点;信心指数为41.7,上升0.1个点;融资指数为54.5,上升0.4个点;风险指数为46.8,上升0.1个点。 西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3.4,与上月持平。其市场指数为41.3,下降0.1个点;采购指数为44.2,下降0.1个点;绩效指数为44.1,上升0.2个点;扩张指数为43.6,上升0.1个点;信心指数为38.2,上升0.3个点;融资指数为48.1,上升0.1个点;风险指数为48.6,下降0.1个点。 西北地区小微企业指数为40.9,上升0.1个点。其市场指数为36.9,上升0.1个点;采购指数为36.6,上升0.2个点;绩效指数为43.3,上升0.3个点;扩张指数为39.8,上升0.2个点;融资指数为50.1,上升0.1个点。 融资需求和经营预期上升 9月反映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融资指数(见图5)为52.2,上升0.4个点。 9月建筑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50.6,上升1.0个点;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50.6,上升0.9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51.7,上升0.7个点;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46.7,上升0.4个点;服务业小微企业融资指数为53.1,上升0.8个点。 小微企业的风险指数(见图5)为48.5,下降0.1个点。建筑业小微企业风险指数为44.9,下降0.4个点;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风险指数为43.9,下降0.3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风险指数为51.0,下降0.2个点;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风险指数为41.9,下降0.3个点。调研结果显示,七大行业流动资金周转指数呈现“两升五降”态势,其中除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其他行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均有所变缓;回款周期指数表现为“两升一平四降”态势,其中除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其他行业的回款周期均有所延长。 9月反映小微企业经营预期情况的扩张指数上升0.3个点,信心指数上升0.2个点。 9月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43.0,上升0.3个点。分行业来看,除农林牧渔业下降外,其他行业的小微企业扩张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制造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45.1,上升0.3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6个点;建筑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36.3,上升0.1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6个点;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39.7,上升0.2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6个点,用工需求均上升0.2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44.5,上升0.4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3个点,用工需求上升0.4个点;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34.9,上升0.1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3个点;服务业小微企业扩张指数为41.5,上升0.1个点,其新增投资需求上升0.3个点,用工需求上升0.2个点。 9月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1.4,上升0.2个点。分行业来看,除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下降外,其他行业的小微企业信心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农林牧渔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2.3,下降0.4个点;制造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4.1,下降0.1个点;建筑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36.0,上升0.5个点;交通运输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0.7,下降0.1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42.6,上升0.4个点;住宿餐饮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33.1,下降0.2个点;服务业小微企业信心指数为34.0,上升0.2个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十三五”期间,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让实体经济发展动力十足。 ——加大支持力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增量不断创新高。 “300万元贷款很快审批到位。”提起今年的贷款经历,江西省遂川县盛世明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邹世明满怀感激地说,今年公司各方面支出压力加大,资金周转很紧张,有订单却无法生产。就在此时,江西银行遂川县支行结合央行支小再贷款政策,为公司提供了贷款,不仅利率低,还能享受13.5%的财政贴息,车间机器又轰鸣了起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3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优化信贷投向,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 “企业没有抵押物,找人担保成本又太高,多亏银行这两年的产品创新。”温州泰烽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一句话,道出了很多小微企业的心声。今年,农业银行温州分行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合成立风险担保基金,帮助小微企业融资,李飞顺利获得了150万元贷款,利率仅4.15%。新的融资机制,让正在成长中的小微企业有了更多底气。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断调整信贷投向,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新增贷款占了近六成。 “码上贷”“鲜花贷”……如今,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创新金融产品,全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截至7月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新高。 ——创新政策工具,让更多资金直达实体经济。 6月,正值夏粮收购时节,看着一派丰收景象,广西银林粮食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永超却很着急,眼看500万元贷款即将到期,而下游企业未能及时回款,公司一时无力还贷。人民银行推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后,广西北部湾银行第一时间与企业联系,为贷款办理延期3个月的手续,保证了夏粮收购顺利进行。 不搞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十三五”期间,我国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坚持精准发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今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预计延期政策可覆盖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 “新工具让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与基层民生,能降低政策阻滞和传导成本,有效激活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合理让利企业,减轻实体经济融资负担。 “贷款能办下来已经很高兴了,没想到银行还承担了评估费、保险费、抵押登记费等费用5300元,并主动给我们降了贷款利率!”福建南平市光泽县心语手感烘焙坊负责人吴金升说。 不仅给贷款,还要减负担。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免收费等多种方式,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融资负担。前7月,金融部门已向企业合理让利8700亿元,预计全年将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主动适应企业融资新要求,确保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地见效,为稳企业保就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在今年第三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央行明显加大了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央行在9月份,除了9月15日外的其余工作日均开展了逆回购操作。而9月15日当日,央行则开展了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央行在9月份累计开展7天逆回购及14天逆回购操作资金量达24700亿元,同期逆回购资金到期24800亿元。 对于央行9月份密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尤其是9月下旬央行连续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的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央行连续开展14天逆回购主要在于维持季末市场流动性平衡,维护资金面合理充裕,这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9月份影响流动性波动的原因较多,一是季末、节前的周期性因素,MPA考核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叠加中秋国庆放假前居民现金需求增加;二是政府债券大量发行需要流动性支持;三是9月份逆回购到期规模较大,银行资金面存在一定缺口。 从10月份的资金面来看,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10月份资金面面临“超低储+财政压力+结构性存款压降”的三重压力。因此,明明预计,10月份资金面将整体维持中性,但边际上或有扰动。首先,10月份政府债券供给压力仍然存在,财政支出的节奏也将放缓,预计财政资金将有所沉淀,银行间流动性总量或维持紧平衡。其次,10月份公开市场到期压力不大,央行公开市场投放量或有抬升,MLF超额续作可以预期,也不排除央行降准的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9月25日召开了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从会议内容表述中也可以一探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方向。 财信研究院研报认为,对于货币政策利率方面的表述,此次会议新增“综合施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和“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内容,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政策需着力打通的堵点之一是继续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对于如何发力降成本,研报预计,未来银行将进一步压降贷款利率与LPR利差,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同时继续减免服务收费、落实好已出台优惠信贷政策。 此外,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上述会议着墨较多,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新增“精准导向”表述;二是提出两个“确保”、一个“切实”,即“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切实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比例”;三是新增“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内容。针对上述变化,财信研究院研报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着力点将是严控资金流向,加大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同时严防资金漏损进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 “在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的背景下,四季度货币政策应该大概率将延续5月份以来注重效率、增强灵活性的基调。”联储资管投研部总经理袁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济回归正常水平既是货币政策精准调控的结果,也为货币政策回归正常、保留空间提供了条件。在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持续回暖、制造业投资仍然乏力、补短板诉求紧迫的情况下,四季度货币政策可能会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性政策为主,总量政策为辅;二是信贷增速特别是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增速会明显提升,而政府债券发行速度可能趋缓;三是更加注重与资本市场的配合,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新一代高新技术如何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企业在疫情期间的商业模式如何快速重构?9月27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20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在“重构数字战斗力”分论坛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于吉表示,要想保证产业链安全、供应链稳定必须坚持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证产业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 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于吉表示,主要可以关注三方面。 第一,提升创新链。他认为,创新链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系列活动及其主体组成。构建自主可控创新链要发挥信息化手段作用,面向企业需求,加大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整合科技力量,加大核心技术公关力度为企业和产业提供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解决方案。 第二,稳定供应链。“我国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不强,生产过剩矛盾较为突出,受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畅通、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国内供应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国内市场空间。”于吉说到。 第三,补强产业链。加快发展科技型产业,以数字新基建为契机,导入国内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产业基础,确保我国产业发展协调与产业链畅通,避免产业链中断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大损失。
“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绿色金融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外滩大会的金融科技 - 绿色金融的创新时代分论坛上做出如上判断。 他表示,绿色金融的核心是为经济的绿色转型筹集资金,以及管理和分散风险。实践中,绿色项目融资普遍面临“绿色资产”定义难、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等困难。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能有效缓解相关痛点和难点。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应用的领跑者之一,在运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王信在发言中介绍了六省(区)九地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的经验,包括:有效识别和认证绿色项目,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精准性,建立全过程、穿透式监管机制,完善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以及促进绿色信息披露共享,助推绿色信用体系建设。 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绿色金融实践探索也有了新的突破。王信表示,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受二战以来最严重冲击。各试验区扩充绿色金融数字平台功能,通过“不用见面、不用接触”的线上服务模式,及时响应企业金融需求,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助推经济绿色复苏。 例如,湖州市升级“绿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紧急上线“金融助企稳复工”专栏,创设“央行政策支持贷”模块,推出“抗疫贷”“复工贷”等61款专项产品,配套利息补贴、保费补助、减息激励等10项政策,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金融支持;衢州市在“衢融通”平台开辟绿色抗疫产品专区,33家银行上架抗疫类产品73个,截至8月,累计完成抗疫产品融资对接104亿元。 此外,金融科技在引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信介绍,湖州市以“两山绿币”为载体,对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居民日常绿色生活行为打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衢州市以银行账户系统为依托,创建“银行个人碳账户”系统平台。截至今年8月,累计配置个人碳账户463.53万个,通过绿色支付等行为累计减少碳减排144.4吨。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实践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数字化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有利于推动更多产业的绿色化、促进经济的绿色复苏和发展,”王信总结。 他建议,下一步,要继续探索绿色金融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不断丰富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的业务场景,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复苏的质效。例如,利用金融科技提升碳足迹计量与核算水平,约束企业碳排放行为;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在绿色项目认证和绿色项目库建设中的作用;重视金融科技在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中的运用;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王信特别强调,气候变化是引发经济和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的重大因素之一,中央银行可以用数字技术构建气候风险估值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金融行业不同细分领域的不同影响及政策应对,研究气候变化风险对宏微观审慎监管的冲击和影响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测算信贷业务的风险,以便科学定价和决策。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陈炜伟)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数据,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28.1亿元,同比增长19.1%,自5月份增速由负转正后,延续稳定增长态势。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分析,8月份,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日益显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供需循环逐步改善,工业企业利润稳定增长。 统计显示,采矿业利润明显修复,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8月份,采矿业利润同比下降11.9%,降幅比7月份大幅收窄28.7个百分点。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增长32.5%,增速比7月份加快17.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6.7个百分点。 同时,装备制造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8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3.1%,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1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3%,增速分别比7月份加快11个和5.2个百分点;专用设备、电子、仪器仪表3个行业利润延续两位数增长;汽车制造业增速较7月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55.8%的快速增长,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1至8月累计,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4%,降幅比1至7月份收窄3.7个百分点。 朱虹认为,1至8月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尚未转正,应收账款增速持续上升,同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盈利持续稳定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要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畅通供需循环,不断巩固扩大经济恢复成果,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