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鼓足干劲 奋战百天 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金融精准扶贫视频会”。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金融系统持续加大脱贫攻坚支持力度,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快速增长,贷款覆盖面稳步提升,农业保险扶贫深入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县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金融助力决胜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会议强调,要聚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未摘帽贫困县,积极关注疫情和洪涝灾害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保持金融支持力度不减,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金融服务工作。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要抓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对贫困地区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政银企融资对接服务。要充分发挥好扶贫再贷款支持作用,积极向深度贫困地区和未摘帽贫困县倾斜,确保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占所在省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要继续在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上下功夫,重点关注物理网点基础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量。 会议要求,要继续推进完善贫困地区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配套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创新丰富农业保险品种,创新银行、保险、担保等多种组合服务模式。要认真抓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实,切实满足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的有效信贷需求。要持续做好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工作,加强贷款质量的监测预警。要提前谋划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金融扶贫政策连续性,建立形成金融支持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 国家开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国家开发银行今年新增发放扶贫贷款2325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2000亿元目标。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挂牌督战县村分别新增发放扶贫贷款676亿元和145亿元。 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新疆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目前仍有10个贫困县未摘帽,559个贫困村未退出,分别占全国的19.2%和50.2%。截至8月末,10个未摘帽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新疆水平14.33个百分点、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增速高于新疆水平45.9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西藏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累计发放2153亿元,2015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28.5%;到户贷款覆盖了75%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惠及230多万农牧民群众。
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了“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在会上介绍,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风控模型和业务流程。同时,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畅通了政策传导渠道,调动了基层人员积极性,逐步建立完善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呈高速增长态势。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1万亿元,与2018年初相比,翻了将近一倍。同时,有贷款余额户数2397.16万户,较年初增加285.23万户,阶段性实现增速和户数“两增”目标。 从价格来看,贷款利率持续下降。1月份至7月份,全国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93%,较去年全年利率水平下降0.77个百分点。其中,五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此类贷款利率为4.25%,较好地体现了降成本的“头雁”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专家兼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江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农业银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不断为企业降本减负。1月份,央行定向降准口径普惠贷款余额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到6月末余额已达到1.35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755亿元,占全行新增贷款的37.43%。同时,信贷支持普惠型小微企业150万户,稳住了背后数以千万计的就业与民生。此外,收费能免尽免,上半年减免小微企业收费36亿元,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减负。 “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是零售银行战略当中非常重要的客户群。在开展小微业务过程中,既要坚持资产质量就是生命线,通过小额、高频、分散等风险管控策略来管理小微贷款。还要通过科技手段,使小微客户获取贷款更加便捷。”平安银行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孙献军说。 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引导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一直是监管政策的一大特点。近年来,银保监会从信贷投放、资本监管、不良容忍、尽职免责、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鼓励支持政策。”毛红军表示,今年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惠企的金融保障措施,指导银行精准加大信贷投放。同时,将阶段性纾困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激励约束。此外,多部门协同发力,进一步优化了外部配套支持。 例如,江苏省把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融入“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和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介绍,7月末江苏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5.1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6.8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1.32万亿元,同比增长39.3%;制造业本外币贷款比年初新增1302亿元,创7年来新高。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严宝玉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积极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聚焦基层“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四个关键环节,着力疏通内外部政策传导机制,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截至7月末,四川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2%。1月份至7月份贷款同比多增1168.8亿元,创历史新高。 夯实激发内生动力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具有一些风险特点,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网点和业务人员对其有“惜贷”和“惧贷”心态。“建立健全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的机制,归根到底是解决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问题。”毛红军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就是为了逐一解决“惜贷”和“惧贷”问题。 一是资金端的差异化。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解决银行基层做小微不划算的问题。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均按照不低于50个基点给予优惠,一些银行的优惠力度还达到了100个基点以上。 二是内部考核差异化。要求商业银行把普惠金融指标在其分支行绩效考核的权重提升到10%以上,解决小微条线没有绩效的问题。 三是针对不良高的问题,实行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上已经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可以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度。在这个基础上考虑银行根据不同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差别化地制定内部容忍度。 四是针对“怕问责”,实行尽职免责的差异化。银保监会对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制定了监管指导性的文件,要求商业银行细化授信尽职免责的内部制度,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和申诉异议渠道,为基层员工解除做小微的后顾之忧。 毛红军表示,这些差异化引导政策和要求在《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中,均专门设有指标进行考核,以监管的“指挥棒”引导督促银行“补短板、锻长板”,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建设。银保监会也将继续研究深化监管激励政策,支持商业银行夯实服务小微的内生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姚进)
“自7月底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以来,各企业迅速行动,抓紧研究制定对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9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媒体通气会上介绍,截至目前,97家中央企业中,已有73家央企通过召开会议等方式在全集团范围内进行动员部署,34个地方国资委向所监管企业印发开展对标提升行动工作文件,9个地方国资委制定了实施方案,并确定了本地区开展对标提升行动的企业范围,有关工作正在抓紧推进过程中。 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6月13日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对国有重点企业开展对标提升行动作出部署安排。随后,国资委又于7月29日召开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启动会,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翁杰明表示,启动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总体考虑是,以对标世界一流为出发点和切入点,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为主线,有针对性地采取务实管用的工作措施,用2年至3年时间,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重点企业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管理体系,总体管理能力明显增强,部分企业管理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据悉,为实现这一目标,国资委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明确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8个领域,作为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 一是在战略管理方面,通过强化战略意识、投资管理、主业管理和国际化经营,持续提升战略引领能力;二是在组织管理方面,通过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分类开展授权放权、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持续提升科学管控能力;三是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推行精益管理、加强现场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完善营销管理和用户服务体系,持续提升精益运营能力;四是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构建一体化财务管控体系、充分挖掘利用财务资源、提高资本的流动性和回报率、加强市值管理,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五是在科技管理方面,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规划、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协同创新水平、强化创新考核引导,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六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加强内控体系、责任追究体系建设,推进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合规经营能力;七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健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持续提升科学选人用人能力;八是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统一基础数据标准、促进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提升系统集成能力。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组织好、实施好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确保有关任务要求落实落地,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国资委和国有重点企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其同样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的关键环节。 翁杰明坦言,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改革与管理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密不可分。改革提供发展的动力,管理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下一步,国资委将全力以赴推动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指导督促以及强化抓好总结推广。尤其是在强化指导督促方面,为确保提升效果,国资委将对中央企业对标提升行动开展评价,并在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以及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体现。(杜雨萌)
“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金融“组合拳”力保市场主体 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这是今年以来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成绩单。小微企业是中国超1亿户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但过去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存在惜贷、惧贷、不愿贷等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从信贷投放、资本监管、不良容忍、尽职免责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差异化政策,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司海英作(新华社发) 小微贷增速和户数双升 今年全国首批供应链票据、首单民营企业标准化票据、全国率先建立的小微企业数字征信苏州实验区……在中小微企业数量超300万家且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江苏省,这些金融创新成果不断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介绍,通过“敢贷、愿贷、会贷、能贷”长效机制和能力建设,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在四川省,个体工商户的数量有480多万,占市场主体的比例超过70%。人民银行联合市场监管局、民营办等部门开展个体工商户“金融甘露”行动计划,重点针对没有贷款的个体工商户,开展首贷融资培育;针对有贷款的个体工商户,促进提升融资水平。截至7月末,四川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2845亿元,同比增长14.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新增贷款户数5.8万户。 “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呈高速增长态势。”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1万亿元,与2018年初相比,余额翻了将近一倍;较年初增速19.2%,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43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397.16万户,较年初增加285.23万户,阶段性实现增速和户数“双升”目标。 “敢贷愿贷”添内生动力 过去,小微企业贷款常常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银行基层机构和人员为什么惜贷、不愿意贷呢?因为不划算、绩效低或者没绩效。为什么惧贷、不敢贷呢?因为不良率高、怕问责。建立健全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的机制,归根到底是解决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问题。”毛红军说。 近年来,银保监会在资金端、内部考核、风险管理、尽职免责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差异化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解决惜贷、惧贷问题。 例如资金端差异化,即通过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解决银行基层小微贷款不划算的问题。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均按照不低于50个基点给予优惠,一些银行的优惠力度还达到了100个基点以上。 风险管理差异化方面,监管政策已经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可以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度。针对今年的疫情,特别提出商业银行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分支机构可适当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这些差异化的引导政策和要求,我们均专门设有指标进行考核,以监管的‘指挥棒’引导督促银行‘补短板、锻长板’,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建设。”毛红军说。 “能贷会贷”强服务本领 “敢贷、愿贷”主要是机制问题,“能贷、会贷”则更多是能力问题,对银行专业服务能力提出要求。 着力解决“不能贷”问题。在四川,人民银行支持法人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减缓资本对信贷增长的约束,运用央行再贷款增加银行的低成本可贷资金。8月末,全省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63.2%。1-8月,全省银行向市场投放了信贷产品232个,其中信用贷款产品71个。 提高银行机构“会贷”的专业性。在江苏,各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提升“直达小微”的金融服务能力。截至7月末,江苏省内107家银行机构依托230个线上金融产品,对10.5万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012亿元。同时积极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微贷技术”“信贷工厂”等信贷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信贷“增量扩面”。 针对人才、技术、产品、信息等,监管方也积极推动银行专业能力建设。例如在技术方面,运用大数据帮助解决“缺信息、缺信用”瓶颈。让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对接公共部门涉企信息数据,开发大数据风控模型,进行客户发掘、准入、授信,为客户准确“画像”。以此为基础,推广全流程线上办理、后台集中审批风控的“小微快贷”模式,有效扩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覆盖面。(记者 李婕)
新华社合肥9月12日电(记者林翔、董雪)记者11日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获悉,今年以来,安徽省创新举措,引导金融活水重点流向中小微企业。上半年,安徽省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147.66万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11%;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9%。 据悉,为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安徽省经信厅与国开行安徽省分行、徽商银行等6家银行签订了总额达1450亿元的贷款合作协议。这些贷款普遍具有品种多、利率低、额度高、期限长、灵活便捷等特点。今年上半年,协议贷款已累计投放879.8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贷款4425笔、388.33亿元。 另外,安徽省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灵活使用基金直投、融资担保、挂牌上市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如加快推进总规模200亿元的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投资运营;引导各地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设立“专精特新板”,安徽省累计有525户企业挂牌。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调动基层积极性 加速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新华社记者吴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逐步建立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调动银行基层人员积极性,助推小微企业信贷加速投放。特别是5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今年有望超额实现40%的增速目标。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风险特点,一些商业银行的一线业务人员往往对小微企业存在“惜贷”“惧贷”问题。 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表示,银行基层人员“惜贷”,往往因为“不划算”、绩效低,“惧贷”则因为小微贷款不良率较高、怕问责。建立健全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有利于增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要求商业银行将分支行的普惠金融绩效考核权重提升到10%以上,适当提高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此外,金融部门还联动其他部门协同发力,加大数据整合共享。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在发布会上介绍,为调动银行基层人员“敢贷”的积极性,江苏加强地方征信体系建设,在苏州建设了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累计帮助4万户小微企业获得1000亿元贷款。 毛红军介绍,在各项政策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呈高速增长态势。截至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37.1%,全年有望超额实现40%的增速目标。 国家明确要求,今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曾坦言,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基数大,要达到40%的增速并非易事。不过,上半年建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51.5%,前8个月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已突破4000亿元,这让他对达成目标充满信心。 “农行已提前半年达到40%的增速目标。”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江介绍,截至6月末,农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46.23%,支持普惠型小微企业150万户。上半年,农行小微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下降超过100个基点,同时减免小微企业收费36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全国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93%,较去年全年利率水平下降0.77个百分点。“其中,5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此类贷款利率为4.25%,较好地发挥了降成本的‘头雁’作用。”毛红军说。
“我用手机打开园区物业缴费平台,就看到了银行这款面向小微企业的线上融资产品,只需3分钟就完成线上申请,最终拿到了261万元企业贷款额度,非常方便。”一家位于长春市华录创新产业园区的小微企业负责人对人民网记者如是说。 这仅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稳企业保就业,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金融的作用是重要一环。 近期,上市银行披露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银行机构加大了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资金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发展普惠金融,让利纾困,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平稳发展。 调整信贷结构 加大对制造业等领域支持 “真没想到,第一次申请贷款就很快获得了100万元的授信。这笔钱对我们来说真是‘及时雨’。”作为“首贷”客户,不但无抵押担保还顺利地从银行拿到了融资,青岛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格外兴奋。 半年报显示,银行机构纷纷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工商银行人民币贷款新增近1.1万亿元,增长7.3%,半年增幅首次超过1万亿元;建设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末增加1.45万亿元,增幅9.66%;农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新增贷款投放1.17万亿元,同比多增2259亿元;兴业银行贷款较年初增长9.57%;上海农商银行贷款和垫款余额4864.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4%…… 记者梳理发现,这些资金重点投向了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其中,制造业是信贷重点支持的行业。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工行投向制造业各项贷款余额达1.8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233亿元,增幅14%;交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7.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5.7%;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达到2444亿元,比年初增长11.32%…… “今年上半年新增制造业贷款创历史新高,超过之前4年增量之和,贷款总量和结构都有了很大优化。”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需要金融业更加主动作为,深入了解实体经济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 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访问量破1亿,实际认证企业超过380万户,提供授信金额超过2800亿元……这一组数据来自建设银行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户打造的“惠懂你”移动金融服务平台。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细胞,中小微企业稳,则经济发展稳,就业保障稳。自疫情发生以来,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冲击较大,是金融重点支持的对象。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2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566.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34.27亿元;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2589.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57.54亿元;光大银行普惠贷款余额1788.3亿元,比年初增长15.08%;华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4%;上海农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2.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58%…… 据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介绍,到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3万亿,同比增长28.4%;有贷款的户数2363.3万户,比年初增加了251.4万户;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5.94%,比2019年全年水平下降了0.76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下一阶段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力方向集中在,大型商业银行持续落实高于40%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要求,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拓宽缓解资本约束,普惠领域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完善,以及新创设的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预计普惠领域信贷增速仍能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质提’继续优化。” 银行业让利实体经济 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感谢银行给予了我们利率优惠,解了燃眉之急!”广东省茂名扬翔饲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银行机构减费让利等举措,给企业提供了经营帮扶。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共计8700亿元。 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工行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518亿元;交行累计为实体经济让利约140亿元;建行对符合条件、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惠及超过15万家中小微企业;农行累计为3.5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贷款展期、续贷等纾困支持…… 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日前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更加主动作为,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 在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看来,资金发放给企业后,需要进行一系列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帮助项目顺利运营,产生效益,保证这笔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后,能够安全、带着合理利润进行流转。 对于完成全年让利预期目标,郭树清表示,“目前,人民币贷款余额是165万亿元,贷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就是1.65万亿元,再加上减免一些收费项目,完全有条件实现让利预期目标。”
9月10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根据榜单,民营企业500强2019年营业收入总额超30万亿元,继续保持增长;同时,民营企业500强还呈现入围门槛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等特点。相关人士指出,过去一年,民营企业500强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质量效益都有所提升,这与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相呼应。但同时也要看到,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隐患增加等突出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推动民营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入围门槛突破200亿元 “共有5761家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参加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荣9月10日介绍,其中,此次发布的榜单收入了营业收入前500位企业。 根据榜单,此次入围的500强民营企业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入围门槛突破200亿元。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202.04亿元,比上年增加16.18亿元;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89.18亿元,比上年增加3.56亿元;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入围门槛达289.51亿元,比上年增加48.39亿元。 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的企业规模继续增长。有10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80家,比上年增加4家。 经营效益持续改善。民营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30.17万亿元,增长5.85%。资产总额36.96万亿元,增长6.78%。税后净利润1.39万亿元,增长8.06%。 社会贡献总体平稳。民营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1.37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8.70%。民营企业500强员工总数1043.8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3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入围企业331家,其中,制造业企业288家,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入围企业164家,比上年增加7家,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总额分别占500强的59.34%和36.34%。 “走出去”日趋规范理性。民营企业500强的海外投资明显减缓,243家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增幅0.83%;海外雇员人数达56.99万人;实现海外收入(不含出口)6735.98亿美元。 国际专利数量增长明显 促进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好的营商环境。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在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方面,填报的企业中,59.06%的企业认为政府服务企业力度加大,比上年高3.8个百分点;46.76%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有所降低,比上年高6.27个百分点;46.31%的企业认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确立,比上年高17.23个百分点;44.30%的企业认为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比上年高11.19个百分点。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指出,当前国内竞争环境不断改善,促使民营企业勇于创新,中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民营企业,调动民营企业投资和创新积极性,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衔接动态匹配的关键。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民营企业500强稳步增强创新能力。其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3%的企业321家,超过10%的企业186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企业59家,超过10%的企业5家。民营企业500强有效专利数量增长8.46%,国际专利数量增长明显。 报告还显示,民营企业500强加快实施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调研,94.60%的500强企业主动实施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500强中,有263家企业参与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152家、100家和97家,分别占500强企业的30.40%、20.00%、19.40%。 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帮扶 “通过对民营企业500强的分析,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黄荣表示,具体来看,包括部分经营指标增长幅度继续放缓、企业盈利面临更多挑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稳就业压力攀升,不断积聚的风险也在通过产业链传导蔓延。调研显示,96%的500强企业认为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涉及50个行业。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给民营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保护好民营企业是保市场主体的关键,也是稳就业的基础。”王铁汉表示,接下来,市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区域和事项全覆盖,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事,进一步压减企业的开办时间。鼓励协调地方帮助解决房租减免、税费优惠、低息贷款等方面难题,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指出,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继续做好清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款项的专项工作。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民营企业信贷规模。支持民营企业在5G、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日,8月PMI数据公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持续保持在扩张阶段;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高于上月1.0和0.4个百分点。需求继续恢复,新动能发展加快,经营预期改善,都说明我国经济正延续恢复态势。这其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段时间以来,促进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强化微观联动,促进宏观政策精准施策。政策制定者和微观经济主体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把问题了解清楚,把解决方案落到实处,才能制定精细化的宏观政策,实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效果,确保宏观政策既有“力度”又有“精度”。比如今年6月份,人民银行成功进行了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推出一系列结构性工具,实现精准滴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帮助它们在疫情特殊时期渡过难关。微观活、宏观稳,中国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守住风险底线,增强金融创新活力。近年来,金融领域的强监管和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重塑,目标是防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稳定有序地去杠杆。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金融领域更要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微观层面的探索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及时有效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难题,真正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持。 升级服务能力,优化资本效率。通过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让实体经济筋骨强健,才能提升经济体系抗风险能力。比如,通过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和投行的服务,为符合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更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实体提供资金和资本支持,实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比如,提升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完善配套制度,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培育长期投资理念。 金融改革任重道远,金融行业应始终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立足金融本源,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构筑国家金融安全体系,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多位监管部门、银行人士10日在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引导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是金融政策的一项重点。该项机制已逐步建立完善,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呈高速增长态势。 持续加大创新力度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介绍,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风控模型和业务流程;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畅通政策传导渠道,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逐步建立完善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 在敢贷、愿贷方面,毛红军表示,银保监会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监管激励政策和引导措施。比如,在资金端,引导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优惠。在内部考核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指标在其分支行绩效考核的权重提升到10%以上。 平安银行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孙献军表示,在落实尽职免责方面,平安银行出台了创新业务的“沙箱”机制,对进入“沙箱”的创新业务给予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对孵化期产生的损失予以单列;完善了小微信贷问责考核标准,在客户经理办理授信业务中,有明确的负面清单,对于清单以外原因产生的不良可以尽职免责。 提升企业获贷能力 在毛红军来看,“敢贷、愿贷”主要是机制问题,“能贷、会贷”更多是能力问题,要对小微企业做到“能贷、会贷”核心就是对银行的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要求。这涉及到人才、技术、产品、信息等多个方面。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严宝玉表示,在“会贷”方面,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组织开展“三访、三问、三送”活动,督促银行下沉业务重心,通过访店、访企、访园区,及时向市场主体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组织银行业务人员走进无贷企业开展首贷培育,联合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企业融资顾问队伍,会同经信部门对中小微企业开展融资培育,提升企业的获贷能力。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介绍,在“能贷”方面,今年上半年全省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资本830亿元。此外,各银行机构大力引进金融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开发投入。2020年江苏银行、江苏省农联社、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科技投入预算近2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人民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 杜燕飞)记者今日从银保监会获悉,为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优化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业务,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债转股投资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据了解,近年来,保险资金通过债券、债权投资计划、直接股权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业务,积极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企业优化融资结构,提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截至2020年6月末,保险资金通过上述多种方式参与市场化债转股业务超过900亿元。 记者梳理,《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监管依据。保险资金投资债转股投资计划,纳入《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管理。 二是明确发行人条件。保险资金投资的债转股投资计划,其发行人应当公司治理良好、经营审慎稳健、具有良好的守法合规记录和较强的投资管理能力。 三是明确投资范围。保险资金投资的债转股投资计划,投向市场化债转股资产原则上不低于净资产的60%,可投资的其他资产包括合同约定的存款(包括大额存单)、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等银保监会认可的资产;债转股投资计划进行份额分级的,应当为优先级份额。 四是按照穿透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债转股投资计划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的,纳入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管理;其余债转股投资计划纳入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比例管理。 五是加强集中度监管。设置单一公司50%和集团合计80%的投资比例限制。即: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或保险公司投资同一债转股投资计划的投资金额,不得高于该产品规模的50%,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关联方投资同一债转股投资计划的投资金额,合计不得高于该产品规模的80%。 “《通知》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推进保险资金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合作、促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支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债转股业务,进一步拓宽债转股资金来源;有利于丰富保险资金投资品种,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杠杆率,支持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渡过难关,增强经济中长期发展韧性。”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9月7日,“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 助力企业留青山赢未来”政策宣传会在2020年服贸会期间举办,首都金融圈对下一阶段支持实体经济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 今年以来,北京地区企业融资出现“量增、价降、结构优、渠道扩”的局面。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下称“营管部”)主任杨伟中介绍,7月,北京市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2%,同比下降56个基点。上半年,通过利率下行、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银行减少收费等手段,北京金融业向企业减负让利约412亿元。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政策宣传会上发布的文化企业专项再贴现产品“京文通”,从设计上凸显了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保驾护航”——营管部对“京文通”提供20亿元专项额度予以优先保障,首批纳入“白名单”的企业包含约7900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审核放款时间缩短至不超过两个工作日。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朱兆文指出,目前来看,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策成效明显,市场主体经营状况趋于向好,有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掌握了经济发展主动权。 杨伟中强调称,为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北京金融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到:政策上狠抓落实,金融援企政策工具精准直达,积极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畅通首都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机制上协同联动,各方金融配套支持同向发力,全力以赴推进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落实,形成金融、产业、财税、就业等政策协同联动的格局;改革上创新引领,金融改革和开放全面提速,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外汇管理和跨境人民币先行先试,推动形成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要加快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以10个平台为抓手,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工作。”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指出。 霍学文具体阐述称,一是搭建组合金融服务平台,营造有利于小微企业生长的金融服务生态;二是以优质私募股权投资平台为抓手,解决初创企业、科创企业融资问题;三是以供应链金融为平台,将传统企业主体信用改变为数据信用,解决民营企业的增信问题;四是以农村小微快贷中心为平台,引导金融自愿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五是构建企业金融码,实现金融服务一码通;六是以资产管理公司为平台,丰富不良资产市场参与主体,有效化解金融风险;七是以服务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机制为平台,有效降低科创企业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科创企业发展的长期资本问题;八是以快速响应机制和畅融工程为平台,搭建政银企三方对接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效率;九是以区域性股权市场为平台,加快构建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加快与新三板市场对接;十是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变软要素为硬资本,切实解决民营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
眼见着还贷时间一天天临近,云南昆明康辉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瑞瑞越来越着急。云南富滇银行白塔支行客户经理李杨的一通电话,让他眉头渐渐舒展。“要不是富滇银行‘千万以内,今年不还本’产品,我们公司早就关门了。”杨瑞瑞介绍,受疫情影响,公司100多天没有业务,资金链极为紧张,银行的金融支持才让公司挺了过来。 今年2月,云南省政府出台意见,要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创业融资支持,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副行长经纬介绍,疫情发生以来,云南省金融机构通过开展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专项行动,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 以前十几天回款,如今最快也要一个月,以往没啥资金压力的云南田辰米业有限公司,也找到银行贷款。看重免息3个月,公司从银行申请了100万元贷款。“我得卖几百吨粮食,才能赚回银行减免的利息。”田辰米业负责人张天润说。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建新介绍,云南省通过续贷、展期、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稳定中小企业贷款投放,缓解企业资金流动性困难;各金融机构通过压降成本费率,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辟快速审批通道,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审批手续,确保贷款审批时间压缩一半。 减免利息、延期还本,金融企业同样面临挑战。富滇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侯立表示,5月1日起实施“百千万”行动计划以来,截至8月24日,“百万免息”产品累计投放1085笔,累计金额4.17亿元,共计免息676万元;“千万以内,今年不还本”产品已对所有年内到期且符合条件的客户给予相应延期安排,切实缓解小微企业燃眉之急。“这给银行利息收入和信贷资金计划安排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但也倒逼我们努力拓宽资金来源,不断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侯立说。 企业最缺资金的时候,其实也是银行开拓客户、体现社会责任的最佳时机。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对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采取一户一策,通过主动展期、减免罚息、信贷重组等方式,予以全力支持。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08日 10 版)
开栏语: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目前,“十四五”规划正在编制中。为帮助受众全面准确认识“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解读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本报从今日开始陆续刊登“十四五”财经展望,从经济运行、财经政策、市场环境、改革举措、国际合作等方面展望“十四五”财经发展前景,为规划编制工作“抛砖引玉”。 本报记者 杜雨萌 2020年“进度条”已过大半,这也意味着“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开始进入倒计时,而作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又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即将启程。 随着当前“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开始意见征求,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金融领域专家认为,结合今年高层首次提出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及近期监管部门多次讲话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金融高水平开放将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金融开放跑出加速度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回看2015年10月份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彼时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明确的六大原则中提到,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其中,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从其设置的主要目标来看,“十三五”规划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力度,从效果上看,“十三五”期间“开放型经济”已基本实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十三五”期间显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推动了国内金融业改革以及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极大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与进步。概括而言,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是引入了竞争,提升了金融机构竞争力; 二是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和产品创新,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三是提高了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防控风险能力以及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同时还增强了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具体来看,近年来我国一方面相继取消了对银行、证券、期货和基金管理等领域的外资持股限制,降低了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质方面的限制,同时在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积极推动会计、税收和交易制度的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我国也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如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而在权益市场方面,近年来不仅沪港通、深港通每日投资额度大幅提升,沪伦通、中日ETF等也相继落地,今年QFII、RQFII额度限制更是全部取消。不仅如此,自2018年以来,MSCI、富时罗素指数和标普道琼斯指数等国际知名指数亦先后将中国A股纳入全球指数体系;而在债券市场方面,继债券通成功运行之后,中国债券也如期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 章俊认为,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不但有利于增加我国金融领域有效供给、丰富市场主体,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自身的金融发展需要。尤其在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跨市场和多层次监管,以开放促改革是与包括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在内的三角框架相辅相成。而随着更多优质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这也有望增强中国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在今年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中,金融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已经正式清零,目前上述措施已初见成效,更多的外资和外资机构正在有序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更高水平开放蓄势待发 “历史或许总是惊人的相似,可能只是方式稍显不同”。从今年年初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的第十四次会议内容来看,“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成为下一阶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20年作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的基础之年,从某种程度来说,在起承转合之年,重点领域改革的政策导向应该也是具有延续性的,尤其是在今年高层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以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已成共识。 如在9月6日举行的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监管部门齐发声,释放出我国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开放的强烈信号,尤其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包括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持续完善对外开放产品体系,拓宽ETF互联互通,持续加大商品期货市场开放力度,扩大特定品种范围。推动修订后的QFII、RQFII制度规则尽快发布实施等。 “整体上看,在不断优化建设现代金融体系过程中,预计‘十四五’时期也将不断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章俊分析称,一方面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加强资本市场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通过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金融、科技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在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处理好内外经济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9月7日,国务院发布批复,原则同意《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其中有多项主要任务涉及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包括加强金融服务领域改革创新;以金融街、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为主阵地,打造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在京设立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资金跨境流动便利等。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金融重镇之一,从过去几年成效来看,变革效应较为突出。”业内人士认为,在“十四五”规划出台前夕,此次北京在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或也是未来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谈及对“十四五”时期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还有何期许时,王军表示,第一,资本市场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第二,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如个人境外投资试点等。
“总体上还是在我们的不良容忍度之内。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明年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对增加的不良贷款,银保监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和工具,来应对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压力。”8月22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对外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发自广州 “上半年我们普惠金融贷款的压力非常大,层层分解任务,非常重的考核指标,而且经常加任务,必须完成相关的任务指标,监管部门也一直在督促。”9月4日,某国有银行地级市分行副行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优质的小微企业是各个银行争夺的对象。 近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表示,从今年前7个月的情况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截至7月末,5家大型国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1%。 9月4日,北京某中型科技企业创始人对记者表示,6月份以来,不少银行上门推荐贷款,不仅利率低于3%,还主动提到不用钱可以买回银行固定收益产品,有时一天有三家银行客户经理上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8月底,国有大行均披露了2020年半年报。从半年报的数据看,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这5家大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速均超过20%。 然而,如何平衡速度与资产质量则是银行需要重点面对的难题。9月4日,工商银行广东分行相关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将始终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两手抓,普惠贷款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保持了质量稳定。 考核全面倾斜 今年政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时代周报记者梳理,2019年对这一指标的要求是要增长30%以上。 从半年报披露的数据看,五大国有银行增速均达到了20%,完成了半年度的目标。其中,农业银行已经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 具体看,农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661.42亿元,较年初增加2738.35亿元,增速46.2%,高于全行贷款增速37.3个百分点;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399.29亿元,比年初增长35.7%。 交行上半年普惠金融“两增”口径贷款余额2147.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7.69亿元,增幅30.97%;中行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2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 其余大行,如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2589.09亿元,增速为23.4%;邮储银行上半年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566.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34.27亿元,增幅为15.83%。 多个受访的国有大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银行内部对普惠金融的考核压力很大,分值很高,甚至有一票否决权。 “我们行有两个考核口径,一个是银保的监管口径,另一个是银行内部的,现在又增加了扶贫、民营企业贷款等考核口径。分值很高,基本每个月都要交任务。这个指标有一票否决权,有一些支行行长其他指标完成得很好,但是普惠金融的指标没有完成,直接被撤职了。”9月3日,某国有大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前述工行广东分行人士说,重点根据银保监会普惠贷款“两增两控”及结构化考核要求,提高普惠金融业务指标在分、支行经营绩效和业务发展考评中的考核权重,加大主管行长KPI考核力度。 时代周报记者此前获悉,不少银行内部已与每个分行签订了“军令状”,大幅提高“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增长”指标的考核权重,甚至权重升幅超过300%,并且将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提升至3.5%。 “下一步,我们还将普惠金融业务考核政策传导到分支机构,用好考核指挥棒;保障专项信贷规模配置,推动行长奖励基金、考核利润补贴等专项资源落地见效,确保将政策红利反哺小微企业。”此前,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提供给时代周报记者的材料显示。 速度与质量平衡术 在贷款增加的同时,商业银行业需要平衡各类风险。一般情况下,普惠金融尤其是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比较高,银行开展业务也会相对谨慎。如何平衡增速与风险的关系,则是银行从业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良率确实有提高,我们有分行就出现过首贷就出现问题的情况。风控上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是利率有所降低。目前推得比较多的是线上化贷款产品,比较简便。”9月5日,某股份制银行分行副行长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近日,某国有大行省级分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至上半年末,全省普惠金融贷款不良余额比年初下降0.54亿元、不良率下降0.22个百分点。 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副行长湛东升表示,持续加强小微企业业务的风险监测,贷后管理,跟踪研判疫情发展的影响,持续全面及时有效地排查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风险加强监测,针对可能集中爆发的风险隐患要前瞻性地制定处置预案,确保风险整体可控,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据农行相关人士提供给时代周报记者的资料显示,严守风险底线,上线“小微企业客户行为风险识别系统”,丰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强化对线上业务的贷后管理。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不良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0.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25%,不良率2.99%,较各项贷款不良率高0.88个百分点。 上述工行广东分行人士说,在目标客户精准定位、多场景引流客户的同时,实现数据交叉验证、贷后批量监测、风险提前预警,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在线下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中,不仅要求分支机构实地深入了解企业和股东本身,更要求将企业所在的地区经济、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上下游核心大型企业等数据信息联系起来统筹规划,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控措施。”该人士对记者表示。 “总体上还是在我们的不良容忍度之内。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明年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对增加的不良贷款,银保监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和工具,来应对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压力。”8月22日,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对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