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6日在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紧扣“六稳”“六保”要求,促进国民经济正常循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探索应急贷款和应急融资机制,推动金融系统今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主动对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需求。 二是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早谋划、未雨绸缪。督促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落实资产质量分类;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法增提拨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今年预计处置银行业不良贷款3.4万亿元;严格遵循“房住不炒”定位,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落实资管新规要求,防止影子银行反弹。 三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有力引导理财、保险资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四是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银保监会将继续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落实内外一致、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落实落细已出台的措施;引进更多专业化、有特色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提高开放条件下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永道小贷被罚B面:资金短缺vs股权冻结 本报记者/石健/北京报道 近日,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重庆金融局”)公布的监管措施信息公开表显示,重庆市南岸区永道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永道小贷”)存在资本金管理违规、平台和产品不满足正常开展网贷业务的条件、监管系统数据上报不一致等多项违规事实。 同时,永道小贷已经被暂停业务资格及限期整改。 此外,永道小贷的二股东上海造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造艺技术”)持有的5000万元股权处于冻结状态。 对于停业期间永道小贷将作出哪些整改,且为什么造艺技术持有的股权被冻结,永道小贷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和监管部门进行沟通,着手整改。” 对于股权冻结一事,永道小贷称,“开始也并不知情,造艺技术仅表示与其他公司存在经济纠纷,继而冻结了股权。” 或存资金问题 记者通过查阅公开信息发现,这是永道小贷首次被监管部门处罚。处罚的原因则为资本金管理违规、平台和产品不满足正常开展网贷业务的条件、监管系统数据上报不一致等多项违规事实。重庆金融局暂停永道小贷网络小额贷款业务资格,并责令其限期改正以及公司内部处罚。 小贷公司被罚已经成为“常态化”。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认为,此举将督促小贷公司真实及时地上报经营数据,对于小贷公司的监管意义重大,也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及时规范小贷公司行为。 对于此次处罚,永道小贷一位负责人表示:“此次被罚其实是公司一直存在的老问题。随着监管日趋严格,风险逐渐放大,整改期间,公司的业务处于停止状态。”对于何时能够正常营业,则“需要达到监管的整改要求”。 同时,对方也谈及最高院出台了利率保护问题。“我们也关注到最高院出台的利率保护标准,也在根据政策出台新的执行标准,公司开业时间也与该政策有一定关系。” 当记者问及此次被罚的原因是属于公司个体原因还是属于行业共性原因时,对方称:“此次被处罚系行业抽查,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行业中也存在。” 记者注意到,被监管处罚之前,永道小贷就在多个投诉平台存在被投诉的信息。而从被投诉的内容来看,则与“平台和产品不满足正常开展网贷业务的条件”有关。 在21聚投诉平台,关于永道小贷的投诉达112条。2020年4月21日,投诉人孟女士反映,“永道小贷,无故扣我的钱250.2元”,对于无故扣款问题,平台反映给了永道小贷,永道小贷客服也对该问题进行了回复,并最终显示“系统默认结案”。 2020年4月19日,赖先生反映,永道小贷“2个月没放款,还强行收报告费”,根据投诉人晒出的账单显示,评估报告费用为293.17元,而其申请贷款5000元的日期为2月13日,直至投诉日期仍未得到放款。 类似收取评估报告费的情况并非一起,2019年12月26日,浦先生投诉称,“进入App后有个信用评估,点击立即评估后立马产生了294.45元的一笔评估费用”,而对于该起投诉,最终显示的结果是“已解决”。对于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及收费标准,永道小贷在采访中并未提及。 据记者统计发现,投诉平台反映的问题主要为三类,一是无法及时放款,二是存在收取评估报告费的情况,三是无法还款。 那么,存在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在采访永道小贷时,对方提到了公司资金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 不过,对于公司到底存在怎样的资金问题,对方没有过多谈及。 对于目前小贷行业整体环境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看懂研究院研究员戴显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小贷公司没办法大规模加杠杆,融资渠道、经营地域受限,资金成本高昂,因此小贷公司的发展空间存在不足,普遍业绩不佳。但是,网贷公司因为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较低成本获取流量,如果真的能够做强大数据风控技术,是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和贷款违约率的。” 受累股东 永道小贷官网显示,公司隶属于良鑫集团旗下,是重庆市首批专业小额贷款公司,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创业及家庭消费提供贷款服务,于2017年获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贷款业务。 天眼查平台显示,永道小贷成立于2008年10月30日,注册资本3.064亿元。福亿财务有限公司持股67.36%,造艺技术持股16.32%,曾继明持股13.05%,杨碧云持股3.26%。其中,造艺技术为良鑫集团子公司。 采访中,永道小贷负责人直言,“公司目前需要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截至目前,公司尚有5000万元的股权处于冻结状态。 根据天眼查平台显示,执行通知书文号为“(2020)渝0108执保1273号”显示,股权数额为5000万元的股权被冻结,被执行人为造艺技术。 永道小贷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目前股权处于冻结状态。我们还与冻结股权的法院取得联系,但是对方表示我们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无权知晓冻结具体原因。”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公司也并非第一时间得知股权冻结的消息,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与造艺技术取得联系,对方给出的回复是,造艺技术和其他公司存在经济纠纷。” 此外,股东杨碧云的股权也曾处于冻结状态。 2019年9月6日,杨碧云持有的230万元的股权因为“其他投资权益”处于冻结,不过在2019年10月14日,该股权解除冻结。
核心阅读 2019年4月以来,山东省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遴选企业并逐户建立工作台账和培植档案,一企一策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发现目标企业、信息互通共享、量身定制产品,山东省金融机构不断开发符合首贷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提高企业获贷能力,让企业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 申请不到一周,300万元贷款就打到了企业账户上,这是山东泰安东大新材料表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亓立慧的首贷初体验。 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此前不少银行不敢为这家企业提供贷款。但泰安市岱岳农商行工作人员张庆庆到企业调研期间,发现这里有一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于是,无抵押、免担保的“人才贷”产品解了亓立慧的燃眉之急。 缺信用、缺抵押、缺担保,是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难的重要症结。为此,2019年4月起,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会同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在山东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围绕痛点,因企施策,提升企业获取首贷的能力。 发现目标企业,确定培植名单 疫情防控期间,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范永参加了济南市高新区组织的银企线上对接会。不过,由于没有厂房、土地等抵押物,范永觉得要拿到首次贷款应该会很难。 另一边,齐鲁银行科技创新中心支行行长段练也在努力寻找优质客户。凭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长期关注,段练主动找上了范永。随后,他多次带队去公司调研,看科研能力、产品前景,了解生产经营、融资需求。在综合考量市场前景、信贷政策、担保政策后,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齐鲁银行给企业发放了100万元信用贷款。 这是山东金融机构发现目标企业,进行首贷培植的案例之一。2019年4月以来,当地各金融机构遴选未获贷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开展精准培植帮扶,逐户建立工作台账和培植档案,一企一策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处长霍成义说,首贷培植更关注处于成长期,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但尚未获得银行贷款的民营和小微企业,这需要认真甄别,就像过筛子一样,一遍一遍筛。 为了帮助各金融机构初步发现符合首贷培植条件的企业,山东建立企业信息共享机制。“我们从工信、科技、市场监管等行业主管部门定期获取企业名单并推送给各金融机构。”霍成义说。 同时,各金融机构也会发挥机构网点、人员和业务优势,多渠道发现目标企业。部分银行结合企业注册登记开立基本结算账户情况,主动将企业纳入培植名单;部分银行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主动对接上下游小微企业,纳入供应链金融整体培植。此外,还通过银企对接会、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吸引目标企业,建立联系,进行培植。 推动信息共享,为企业精准“画像” 将企业纳入名单仅仅是首贷培植的第一步。“从未贷过款的企业,多数与金融机构没有直接联系,我们对其固定资产、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基本不了解。”泰安市泰山农商行业务管理科总经理李洁说,因为银企信息不对称,在确定培植企业前,要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 为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联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开发“山东省融资服务平台”,省内企业自主登录“山东政务服务网”和“爱山东”手机应用,即可在线提交融资需求。 “企业提交融资需求后,税务、市场监管等5部门17类涉企公共信用信息将自动匹配共享。”霍成义说,融资需求和企业信用信息会实时推送至全省各银行及基层网点,银行工作人员可在线查看,开展融资对接。下一步,山东还将推动实现环保、水电、社保等15大类200余项信息共享。 今年6月,邹城市科威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想更新一批新型设备,但面临200万元资金缺口。企业法人代表张会亮无意中在一份宣传折页中发现可以在山东省融资服务平台发布融资需求,他便试着去发布了一条。没想到,邹城农商行业务人员很快就联系了他,不到3天,贷款就发放下来了。“多亏了这200万元贷款,不仅帮我们克服了疫情影响,下一步扩大再生产也有指望了!”张会亮说。 “我们先通过融资平台查询企业工商、税务等信息,发现企业无行政处罚等不良信用记录,生产经营相对稳定,基本符合贷款条件后,就组织客户经理上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再次核实。了解到这家企业是首次办理贷款后,我们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同时派专人协助完成贷款手续。”邹城农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更好进行首贷培植,我们还充分发挥综合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掌握完整、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全面的订单、物流、资金等经营场景类信息,为企业精准‘画像’。”李洁说,全面掌握企业信息后,我们能提供更精准服务,也有敢贷的底气。 此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督促银行创新开展金融顾问服务,不定期深入培植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对接、风险研判、支付结算等专业化、精准化的顾问服务,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密切银企合作关系。 实行动态管理,做好风险防控 最近,山东美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瑾因为资金问题高兴不起来。公司在政府采购目录里,前一段时间,中标了教学设备采购项目,标的金额为914.39万元,可公司仍有不小的资金缺口,“好不容易中标,就怕因为资金不足而错失订单。” 焦灼之际,公司负责人看到泰山农商银行“首贷培植”活动宣传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到银行。泰山农商银行为其量身定制了贷款融资方案,以应收账款抵押的方式进行贷款,几天时间,资金就足额打到了公司账户。 利用企业结算流水等信息发放“经营快贷”;利用企业纳税信息开办“税银通”业务……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获贷能力,山东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结合培植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特点,积极开发适合首贷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为企业定制贷款融资方案。 为了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增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能力,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培植活动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将首贷培植纳入银行业务准入、综合评价、宏观审慎评估等工作事项。督导银行改进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尽职免责、容错纠错为抓手,推动优化调整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民营及小微融资业务权重和考核分值权重……着力构建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为降低首贷培植风险,还对首贷培植对象实行动态化管理。在持续培植过程中,对企业因项目规划、土地、环保等融资前置条件不完备又暂时无法解决的,可将企业调出培植名单。企业有恶意逃废债务、信用欺诈等明显失信行为或重大经营风险的,可直接将其退出培植名单。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还督促银行利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代偿补偿等政策。 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截至今年7月末,山东有9.2万家中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1102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03日 10 版)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冲击,很多中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此时出台更便利的金融政策措施,能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帮助这类企业熬过去,直到市场行情好转。 据记者梳理,今年以来,央行先后分三批次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共计1.8万亿元,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直接支持,创设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两项货币政策工具,还有前期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 此外,调增政策性银行全年贷款计划,设立制造业、外贸企业纾困基金。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利用发债筹资成本低等优势,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精准支持小微企业等政策。 目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前7个月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8810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007万家,同比增长21.7%。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小燕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措施,有力缓解了地方法人银行为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压力,提高了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维护了经济平稳运行。 龙小燕表示,下一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还需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畅通金融体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普惠金融业务,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二是摸底甄别并妥善解决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不良资产率等,减轻金融机构风险忧虑。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长期从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力度,利用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渠道、专业和人员优势,扩大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辐射范围。 刘向东表示,未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将由让利输血转变为帮助造血,从扶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转向让小微企业更好的经营下去,为此要在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方面下功夫,帮助小微企业拓展业务空间。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应进一步扩展融资绿色通道,更好地普惠中小微企业融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力度,更好地落实政策和支持地方实体经济。此外,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日,8月PMI数据公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持续保持在扩张阶段;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高于上月1.0和0.4个百分点。需求继续恢复,新动能发展加快,经营预期改善,都说明我国经济正延续恢复态势。这其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段时间以来,促进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强化微观联动,促进宏观政策精准施策。政策制定者和微观经济主体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把问题了解清楚,把解决方案落到实处,才能制定精细化的宏观政策,实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效果,确保宏观政策既有“力度”又有“精度”。比如今年6月份,人民银行成功进行了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推出一系列结构性工具,实现精准滴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帮助它们在疫情特殊时期渡过难关。微观活、宏观稳,中国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守住风险底线,增强金融创新活力。近年来,金融领域的强监管和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重塑,目标是防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稳定有序地去杠杆。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金融领域更要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宏观框架下,进行微观层面的探索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及时有效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难题,真正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持。 升级服务能力,优化资本效率。通过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向实体产业,让实体经济筋骨强健,才能提升经济体系抗风险能力。比如,通过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和投行的服务,为符合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更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实体提供资金和资本支持,实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比如,提升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完善配套制度,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培育长期投资理念。 金融改革任重道远,金融行业应始终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立足金融本源,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构筑国家金融安全体系,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为落实“保市场主体”政策,央行、银保监会以及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均推进相关政策,更加精准地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不论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落地,还是地方各类政银企对接机制的创新,政策导向都更趋精准。业内人士建言,可通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来更有效地支持小微企业,推进改变小微企业过度依靠银行信贷融资的现状。 央行创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精准滴灌作用,促新增融资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以央行6月初会同相关部门创设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例,据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高飞披露的数据,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方面,6月至7月,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等多种方式,共支持50.6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1.44万亿元到期贷款本金延期。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工具方面,3月至7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6万亿元,同比多发放了5017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占比明显提高,前7个月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新增额占全部普惠小微贷款新增额的26.1%。 央行的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也给予金融机构资金激励,适当分担业务成本,精准引导其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我行制定了支小再贷款应用方案,专门开通支小再贷款业务绿色受理渠道。上半年,累计投放支小再贷款37.43亿元,平均利率4.76%,实现让利超8000万元。”哈尔滨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各地开展的各类线上、线下的政银企对接活动也在纾困小微企业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山东省在全省推行企业金融辅导员制度,促进政银企之间互信合作,目前组建1967支金融辅导队,结对辅导2.9万多家企业。据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刘晓东介绍,每个金融辅导队有三到五名银行骨干,再配上证券专员、保险专员、会计师、律师等,形成为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的能力,“每个辅导队一方面将国家和省里最具含金量的政策‘传’给企业,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金融需求‘摸’上来,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我们都尽全力满足。”他说。 记者在宁夏采访时也了解到,今年以来,宁夏银保监局不断推动“百行进万企”活动开展。截至6月末,辖区4.1万户纳税B级以上企业中,已完成调查问卷3.82万户,经初步对接有融资需求且同意银行上门走访的小微企业6065户,初步达成融资意向947户,合计授信额度13.6亿元,已实际授信662户,发放贷款近10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根据测算,2020年以来,金融部门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经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预计全年可为市场主体减负约1.5万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针对银行体系支持小微企业出台的政策较多,下一步,发展直接融资、支持小微企业有望成政策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半年,将继续推动企业债券的发行,推动银行和保险更多地参与到债券等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来支持小微企业。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已研究了一些储备性的政策,根据市场的情况会及时出台实施。 “以前直接融资市场的主体往往是大企业,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相对不够,这也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小微企业缺少直接融资渠道,只能去找银行借贷。所以,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提供更多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可能是未来重要的政策方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他表示,当前,新三板的转板分层实际上是给小微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上市直接融资渠道,未来还将发挥更多功能。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应建立针对小微企业各个发展周期的系统化融资供给体系,改变不论成长阶段及周期均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的现状。针对初创期、成长期,以及企业银行不宜介入的阶段,提供更为多样化的融资工具。 目前,已有银行在业务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例如,为更好服务成长型实体企业,杭州银行专门制定了“起飞计划”服务方案,通过为拟上市企业及其股东、员工提供包括公司债权融资、资金管理等基础公司金融服务,以及辅导期财务优化、担保关系清理等个性化服务,解决企业上市面临的各种融资需求。
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 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2020年8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赵庆河表示,8月份,我国经济景气持续恢复向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2%和54.5%,分别高于上月1.0和0.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连续6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平稳运行 8月份,制造业PMI为51.0%,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PMI位于景气区间。赵庆河分析称,本月主要特点: 一是需求继续恢复,供需循环逐步改善。新订单指数为52.0%,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从行业情况看,医药、非金属制品、金属制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均高于上月4.0个百分点以上。本月生产指数为53.5%,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收窄至1.5个百分点,为3月份以来的最小值。 二是稳外贸政策发力,出口总体向好。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制造业出口进一步改善,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高于上月0.7个百分点,其中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制品等7个行业位于临界点以上。 三是新动能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从重点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为52.8%和52.7%,分别高于上月1.5和0.9个百分点,高于制造业PMI1.8和1.7个百分点,新动能为制造业复苏注入了活力。 四是市场逐步好转,价格指数上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8.3%和53.2%,分别高于上月0.2和1.0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钢铁、有色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60.0%,部分上游行业价格上涨较快。 五是经营预期改善,企业信心增强。本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8.6%,高于上月0.8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医药、专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高于60.0%。 调查结果还显示,小型企业PMI为47.7%,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本月小型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和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分别超过五成和四成,生产经营依然面临不少困难。此外,重庆、四川等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上升 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赵庆河表示,这说明非制造业复苏势头继续向好。 服务业复苏有所加快。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业务总量持续快速恢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稳定,居民消费需求加快释放,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有序恢复经营,市场活跃度有所提高,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回升,均高于57.0%;在经济整体回暖的带动下,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自疫情以来首次升至临界点以上。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3%,与上月基本持平,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互联网软件等行业高于65.0%,企业发展信心稳定。 建筑业高位小幅回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2%,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为57.7%,低于上月4.8个百分点;房屋建筑业和建筑安装装饰业为59.9%和66.8%,分别高于上月0.3和7.8个百分点。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为56.4%,高于上月1.8个百分点;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6.6%,连续4个月保持在66.0%以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高温降雨天气的减少,近期建筑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综合PMI产出指数高于上月 赵庆河指出,8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5%,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恢复向好。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5%和55.2%,环比一落一升。
近期,全方位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的政策信号不断释放。《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正密集筹划,针对资产质量劣变、新一轮资产泡沫等潜在风险,研究更多防控举措,将加大不良资产、高风险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的处置力度。地方层面,多地召开专题会议,针对金融领域放贷等主要风险点部署专项整治。同时,监管部门正加快补齐金融风险处置的制度短板,健全金融机构法人治理、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等改革措施将陆续推出。 监管部门密集谋划储备“弹药” 面对疫情给金融防风险带来的新挑战,金融监管部门正密集谋划,为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储备“弹药”。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度末增加0.03个百分点。此外,根据36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业绩情况,上半年共有18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 “当前,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疫情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一定时滞,预计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延后暴露,未来不良上升压力较大。对此,我们密切关注,提早谋划,积极应对。”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表示。 同时,在资金面宽松背景下,企业、居民、政府的债务问题也引发监管部门高度关注。郭树清指出,利率下行一致性预期强化后,有可能助长杠杆交易和投机行为,催生新一轮资产泡沫。信用较差的借款人可能借延期还款等优惠政策恶意逃废债务,结构复杂的高风险影子银行也容易卷土重来。 地方层面也在加紧部署,加强重点风险防控。例如,江西省金融监管局局长韦秀长近日在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督查调研时表示,要强化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处置力度,持续推进高风险地方法人机构风险化解。浙江嘉兴市金融办近日召开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专项工作推进会,部署专项整治行动。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风险整体可控,但仍需警惕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累积。其中,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显增大,处于持续暴露过程中。在宏观经济环境面临不确定性以及宏观杠杆率上升的背景下,企业信用风险可能攀升。此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等也需高度重视。 重点风险领域处置力度将加大 为防控资产质量劣变、新一轮资产泡沫等潜在风险,下一步,不良资产、高风险影子银行等重点风险领域处置力度将加大。 记者了解到,针对信贷资产质量问题,相关部门将引导机构通过提前加大拨备计提等,尽最大可能提早处置不良资产。同时,将疏通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堵点。在充分揭示风险前提下,研究分阶段下调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释放资源全部用于处置不良。 机构层面也已为更多不良资产化解做好准备。在近日举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行、农行等多家银行均表示,下半年将充分运用批量处置、债转股、债务重组等各种手段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资管公司下半年也将大力拓展业务,积极参与中小银行等机构不良资产收购。例如,中国长城下半年计划出资800亿元收购金融及非金融类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比率虽然走高,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银行业规模以及金融体系的风险处置能力而言,仍可控可防,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可以实现对银行业不良风险的逐步化解。”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记者还了解到,为防范高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反弹回潮,相关部门将对高风险业务保持高压态势。其中,将规范交叉金融产品,持续整治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监管部门还将精准有效施策,及时处置不同类型机构风险。实际上,“精准拆弹”重点领域风险一直是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重点。例如,银保监会日前对天安财险、新华信托等六家保险、信托机构实施接管。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托管组将坚持分类施策,根据每家公司的不同风险,采取不同的化解方式,坚持守住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快补齐风险处置制度短板 在有序处置重点领域突出风险的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快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制度建设,补足监管制度短板。 近期,一系列旨在强化风险防控的政策相继落地。例如,银保监会近日印发《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将深入整治股权与关联交易乱象视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整治资本质量不实、股权关系不清、股东行为不当等突出问题。“中小银行风险背后的根源在于公司治理失灵,以及与之相关的金融腐败和违法犯罪。应从关键点入手,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包商银行接管组组长周学东近日撰文表示。 此前,银保监会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全面部署推进城商行、农信社改革和风险化解工作,多途径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下一步,更多防风险补短板政策措施将推出,包括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抓紧研究提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对于名单内的金融机构,组织制定恢复与处置计划,并建立高效的问题机构风险处置机制,以进一步实现对风险机构的精准施策。 “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郭树清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既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步入正常轨道,也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序处置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51.0%、55.2%、54.5%,2020年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综合PMI产出指数这三大指数均连续6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各地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我国经济景气持续恢复向好。 “8月生产和需求均有回升迹象,而且生产仍然好于需求。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复苏,供需缺口进一步收窄,企业经营预期明朗乐观。”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大中企业稳中有升,但企业分化仍在延续,PMI指标反映出小型企业存在较为突出的困难,内需政策对小企业拉动的有效性未来值得关注,下一步要全面落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金融服务等稳岗扩就业举措。 供需循环逐步改善,新订单能否继续修复是关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调查的21个制造业行业中,有15个行业PMI位于景气区间。赵庆河表示,需求继续恢复,供需循环逐步改善。新订单指数为52.0%,连续4个月回升。新动能为制造业复苏注入了活力,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为52.8%和52.7%。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8.3%和53.2%,钢铁、有色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60.0%,部分上游行业价格上涨较快。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数据显示8月生产及需求均有回升迹象。在生产方面,8月高炉开工率较7月回升1个百分点至71%,已恢复至2018年6月以来的最高值。在需求方面,尽管海外疫情有所反弹,但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在继续推进生产经营活动,海外经济状况恢复较好或带动新出口订单继续回升。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对本报记者表示,8月生产仍然好于需求,生产指数为53.5%,高于新订单1.5个百分点,自3月以来,经济修复主要依靠复工复产,下游需求并未跟上复工复产的节奏。新订单连续回升,但结构发生了变化,在3月和4月新出口订单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新订单迅速修复至景气线上,表明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8月新订单与新出口订单的差额回落至2.9,是2019年的均值水平,表明内需的拉动作用面临顶点,未来新订单能否继续修复,主要动力仍在出口上。 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刘博阳表示,需求持续复苏,供需缺口进一步收窄,企业经营预期明朗乐观。医药等行业的新订单指数较前值扩大4个百分点以上,需求回升较为显著。受需求复苏带动,8月PMI价格指数双双回升,预计8月份PPI将环比改善。 服务业复苏加快,居民消费需求加快释放 非制造业复苏势头继续向好,服务业复苏加快。8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比7月上升1.2个百分点。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 赵庆河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稳定,居民消费需求加快释放,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有序恢复经营,市场活跃度有所提高,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回升,均高于57.0%。在经济整体回暖的带动下,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自疫情以来首次升至临界点以上。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3%,与7月基本持平,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互联网软件等行业高于65.0%,企业发展信心稳定。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上旬将在北京拉开序幕,这是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光大信托、东亚银行、路孚特、瑞银集团等都将参展,预计将持续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 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应全面落实稳岗扩就业举措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大型企业PMI为52.0%,与7月持平;中型企业PMI为51.6%,比7月上升0.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7.7%,比7月下降0.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经营和就业问题仍是当前经济的薄弱环节。 赵庆河称,小型企业PMI仍位于临界点以下。8月小型企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和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分别超过五成和四成,生产经营依然面临不少困难。 杨畅表示,小企业收缩态势加剧,在中小企业修复存在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新增融资流向中小微企业或许是未来政策的重点。 刘博阳表示,小型企业PMI连续三个月位于荣枯线下,小型企业数量众多,是市场吸纳就业的主体,小型企业经营困难使得就业压力犹存。8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4%,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7.2%,分别较前值回升0.1和0.5个百分点,但均位于荣枯线下。预计将有更针对性的政策呵护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全面落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金融服务等稳岗扩就业举措。
货交了,钱还没给;工程完工,账款迟迟不结。“公家”有时支付慢,中小企业“压力山大”。 9月1日起,这种现象将得到极大改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支付中小企业款项,都应当遵守《条例》,不得变相拖欠中小企业款项。 “《条例》出台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促进复工复产,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较为突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条例》从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付款期限,明确检查验收要求、禁止变相拖欠、规范保证金收取和结算、公示拖欠款项信息、建立健全投诉和监督评价机制、明确迟延支付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旨在依法保障中小企业款项得到及时支付,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据悉,《条例》着重针对规范支付行为、防范账款拖欠、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问题作出明确要求。“《条例》为中小企业增加了底气,清除了障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政研处处长宋烜懿表示,无论是在产业链还是销售渠道等方面,中小企业都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现在面临疫情冲击,中小企业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条例》的出台,正是为了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据了解,《条例》明确了付款期限,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自交付之日起30日内支付款项,最长不超60天;大企业合理约定期限,不能“以大欺小”;负责人变更、等待验收、决算审计等“花式”拖欠都不被允许;到期不给钱将支付逾期利息;欠账定期上网或登报公示;情节严重的,依法失信惩戒;今年年底前无分歧欠款也应清尽清,决不允许新增拖欠。 “《条例》在合同订立、融资担保、投诉处理等方面也有规定,全方位保障款项及时到位,盘活流动资金。”宋烜懿说,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发展有信心,经济基本盘就能稳住。 宋烜懿表示,中小企业也应当留意,在与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订立合同时,应主动告知其属于中小企业。“《条例》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依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确定的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宋烜懿说。 《条例》要求,省级以上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对此,全国各地都有所行动。以湖南省为例,依托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线上湖南省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投诉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拒绝或者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投诉系统投诉,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按照《条例》规定,及时将投诉转交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处理。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在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中,工信部已经建立了“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按照《条例》关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如中小企业存在被地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拖欠账款的问题,可以在各省清欠工作责任部门公布的投诉渠道反映情况。如果是被中央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央企拖欠,可以在工信部‘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进行登记。”梁志峰说。 梁志峰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按照《条例》的要求,完善投诉处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平台的功能,使中小企业投诉得到及时处理,让中小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真没想到,第一次申请贷款就很快获得了100万元的授信。这笔钱对我们来说真是‘及时雨’。”作为“首贷”客户,不但无抵押担保还顺利地从银行拿到了融资,青岛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格外兴奋。 这只是今年来金融加大稳实体经济力度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0年前7个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3.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其中,新增制造业贷款1.6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8.4%,远远超过各项贷款的增速…… 在近期举行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银保监会将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地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助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千方百计保住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一系列货币、监管政策持续发力,支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和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发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 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这些资金重点投向了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半年新增制造业贷款创历史新高,超过之前4年增量之和。全国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超过2/3,居世界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赵锡军分析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扩大,在促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加快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解决了商业银行敢贷、愿贷、能贷的问题,突破了大银行不能给小微企业贷款的障碍,小微企业从中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张竞强说,关键还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按照此前工作安排,今年要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前7个月,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已为市场主体减负共计8700亿元,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对于完成全面让利预期目标,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人民币贷款余额是165万亿元,贷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就是1.65万亿元,再加上减免一些收费项目,完全有条件实现让利预期目标。” 积极应对不良资产上升 今年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年。郭树清表示,当前我国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但一些潜在风险隐患依然较大,包括存量风险尚未彻底化解、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资金面宽松背景下市场乱象易反弹回潮。 数据也显示,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分析认为,疫情直接冲击实体经济,再传导到金融,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因受疫情影响冲击而导致的不良贷款率是客观存在的。 梳理不难发现,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多次谈到要加大不良资产处置。今年不良资产处置金额要在去年基础上合理增加,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在2020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暨纪检监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银保监会再次强调,提早谋划应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大幅增长,严格资产质量分类,做实利润、提足拨备、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据银保监会介绍,预计今年全年银行业要处置不良贷款3.4万亿元,去年是2.3万亿元。明年的处置力度会更大,因为更多的贷款延期,一些问题,明年才暴露出来。 “下一步要做实资产质量分类,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变化;备足抵御风险‘弹药’,要求银行采取多种方法补足资本,提前加大拨备提取,提高未来风险抵御能力;严控增量风险,督促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做好贷款‘三查’,减少贷款损失。”银保监会说。 日前,中国华融表示,公司上半年收购不良资产规模累计超800亿元,仅6月收购不良资产规模超500亿元;中国长城资产表示,公司上半年收购金融不良资产超过300亿元,下半年计划出资800亿元收购金融及非金融类不良资产。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不良资产处置,银行需要成立专业队伍,严格处置,敢于下定决心,处置方式要灵活,加快处置速度,避免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隐性交易,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透明度。 “要把风险防范做在前面,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预防,使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肖远企表示。 推进中小银行资本补充 近年来,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重要金融机构,中小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一直都是业内关注的热点。在现有市场环境下,中小银行由于自身规模、评级等客观限制,与大型银行比,市场化的资本补充渠道相对受限。 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等六部委也印发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的工作方案》。 “中小银行是服务中小微和‘三农’的主力军,补充资本能够提高抗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利于聚焦主责主业,对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保民生等方面有积极意义。”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以中小银行强化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支持保就业、完善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等作为前提条件,可以倒逼中小银行回归本源、认清定位,扭转部分中小银行偏离主业的态势。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8月22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引导中小银行深耕本地、下沉服务、不跨区域,严格限制通过贷款、投资、同业、非标等业务向外扩张。 “下一步要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重点机构重点领域改革。以加快中小银行改革为突破口,提升金融机构体系稳健性。拓宽风险处置和资本补充资金来源,加快补充资本,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深化改革与化解风险、完善治理结合起来。”郭树清说,要以公司治理为核心,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调整优化股权结构,严格股东资质管理,规范股东行为和关联交易,严防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强化履职监督和信息披露。
近来,新疆乌鲁木齐市财政补贴资金一千万元,在全市四百九十一个社区蔬菜直销点执行销售限价,落实蔬菜导价。 蔡增乐摄(人民视觉)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三十多家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让贫困户就近就业,获得了人社、财政、扶贫办等组织支持。 黄有安摄(人民视觉) 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就资金最新使用情况作了介绍。据了解,为了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把落实好直达机制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直达资金已在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基层运转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为各地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万亿资金“一竿子到底” 8月的山城,烈日炎炎。在海尔集团重庆工业园内,轰隆隆的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不停,工作热度不逊于气温。电子屏幕上闪烁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各种框体和零部件在流水线上被不断传输,工人们有条不紊地作业。 然而就在不久前,重庆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储昭宝还在为资金发愁。原来,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用工缺口和资金缺口也随即而来。幸运的是,公司紧急向重庆市江北区政府申请了援企稳岗资金,短短几天后,一笔1257万元的财政直达资金就划到了公司账户上,解了燃眉之急。 在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截至8月中旬,扣除用于支持减税降费的3000亿元以外,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当中,中央财政已经下达了1.674万亿元,占比达98.5%。从资金使用情况看,在1.7万亿元当中已经形成实际支出5097亿元,其中市县基层支出4888亿元,占比95.9%,体现了资金直达基层的政策效果。在省级支出当中,还有一些是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进行贷款贴息。 “从市县财政情况看,省级财政下的1.558万亿元当中,市县财政已经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的有1.451万亿元,占省级已经下达资金的比例为95%。上一级财政部门资金下达到市县之后,市县需要落实到项目,并且是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的项目,不落实到项目上就没有办法支出。”许宏才说,市县已经把资金都安排到项目上了,为后续预算执行打下了良好基础,后续进展速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六稳”“六保”获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直达资金主要是用于提升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支持基层做好“六稳”“六保”等工作。财政部预算司司长李敬辉表示,中央直达资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重点支持开展常态长效疫情防控。安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等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支出,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如湖北武汉市安排了47.26亿元,支持11个中心城区医院改扩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天津等地安排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和保障大规模核酸检测费用支出。 二是重点支持帮扶企业保市场主体。包括综合采取贷款贴息、援企稳岗、补贴补助等措施,落实纾困惠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上述政策措施已支出资金超过了140亿元,惠及中小企业近8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万户。 三是重点支持帮扶群众保居民就业。包括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政策措施已经支出资金超过150亿元。 四是重点下沉财力保基层运转。例如,云南将直达资金184.2亿元纳入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增幅比上年高了23.2个百分点;广东向市县基层下达直达资金243.5亿元,实现了所有县区财力性转移支付只增不减;广西向市县下达直达资金194.85亿元,统筹用于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等。 五是集中财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通过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公共卫生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产业链改造升级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挥资金对产业链、投融资的撬动效应。 加强监管确保惠企利民 把钱花在“刀刃”上,切实让企业、民众得实惠,对财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李敬辉说,目前中央直达资金已经基本下达到基层,正在按照补贴发放周期、项目建设进度、实际工作需要等逐步拨付到位。下一步关键是怎么用好、管好直达资金,让直达资金精准高效发挥作用。 为此,财政部门将采取多方面举措,如: 盯紧直达资金使用。严禁截留挪用直达资金,同时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增强基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 加强直达资金监管。与审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强化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瞪大眼睛”盯紧盯牢直达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强化问题整改落实。建立健全整改落实机制,严肃财经纪律,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的,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肃问责;对分配迟缓、资金闲置的,及时进行通报、约谈,并视情况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 及时评估完善政策。加强直达机制实施效果评估,合理吸收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和改进预算管理措施,进一步发挥好直达机制的效用。 “我们对已经运行平稳的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做了适度升级改造,资金所处状态、到哪儿了、是哪一类资金、什么项目、收款人是谁等,都能够被准确清晰地记录下来,最终形成台账。”财政部国库司司长王小龙说。
作为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重要着力点,今年我国加大了减税降费力度,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近日表示,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约占92%,余下8%左右缴纳增值税的440万户纳税人征收率又从3%降为1%(其中湖北省免征)。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继续实施并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在企业面临疫情冲击下,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税费负担,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益最大。 “减税降费政策所释放的积极信号和传递效应让全产业链条的流动性紧张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投资、消费、进出口逐步恢复,企业信心明显增强。”张依群说。 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乐园企业,受到了疫情冲击。 “闭园期间的人力、设备维护、动物喂养等成本非常高。”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有限公司财务部长金晓丹表示,“我们企鹅、北极熊吃的食物还挺贵的。海豹和海象也很能吃。” 税务工作人员在疫情相关政策出台后,第一时间联系企业,根据有关规定,今年上半年,上海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有限公司享受增值税免税金额600多万元,基本可以维持动物喂养成本。 “减税降费力度大,广大市场主体会有很多获得感。”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税务局副局长龚纯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政策受益面广,实施效果良好,对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纾解企业困难、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影响下,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遭遇困难,减税降费直接减轻这些企业的经营压力,使其能轻装上阵持续经营下去,体现了“留得青山”的目标。 “减税降费不仅在于纾困解难,更在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更多中小企业在市场压力下谋求新发展,寻求新动力,即把日子继续过下去。”刘向东说。 张依群认为,此轮减税降费不仅具有普惠性,更具有针对性。从企业规模上看,小微企业受益最大;从行业上看,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受益最大,也是最需要减税降费政策予以重点帮助支持的行业,这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刘向东也认为,减税降费对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餐饮、航空、文旅等行业支持力度较大,制造业也获益,有效帮助了这类企业渡过难关,实现供需正常循环。 张依群还表示,一些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空间大成长迅速的企业也在应对疫情的减税降费中得到实惠,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高端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并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传统行业向信息智能化加快转型,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优化以满足、激活和丰富更加多元化的消费市场,挖掘消费潜能引领社会新消费时尚。
今年以来,我国出台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纾困、助力企业发展,仅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就已经超过1.5万亿元。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从“小店”到“大厂”,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内贸企业到出口企业,减税降费红利正在各行各业加速释放。 “小店经济”是城市总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个体工商户作为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也是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服务者。个体工商户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疫情发生后,国家连续出台了“减、免、缓”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最大力度支持个体工商户爬坡过坎、逆势起航。 “平均每个季度个税应缴纳4万多元,三个季度就是十几万元,能缓缴意味着我们有更多资金可以周转了,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助力啊!”韩豫军是河南灵宝市韩四娃鸡汁米线店的老板,个税缓缴给了他恢复经营的信心。 数据显示,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力度大且受惠面广,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约占92%,余下8%左右缴纳增值税的440万户纳税人征收率又从3%降为1%(其中湖北省免征)。 出口企业也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减负。自3月20日起,我国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由6%提高至13%,主打产品出口的青岛美高集团今年预计增加免抵退税额630万元左右。“这7%的退税率差使企业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业务拓展,让我们有‘底气’更好地发展。”公司总经理李斌杰说。 减税降费政策有序有力落地,不仅纾解了企业经营困难,而且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尤其体现在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上。 在江苏邳州,大元电机有限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008万元,该公司抓住减税降费契机,新上线价值700余万元的铸造生产线,赢得了有关铸铁接线盒、铸造机壳等大批量订单。“仅今年上半年社保费的减免给我们直接带来了近50万元的现金流。小微企业标准的提高,让我们有了更充裕的资金进行科技创新,今年我们又新立项了6个研发项目。” 公司负责人王支业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的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同比又下降了0.65元。此外,二季度全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33万户企业购进高技术设备和服务同比增长22.3%,在疫情影响下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仅推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更扎实举措、下更大气力落实纾困惠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让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切实惠企利民,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了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负担。”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表示,在当前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税收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税收大数据等手段能及时跟踪其经营生产状况,及时化解现实困难,帮助各类主体了解政策、享受优惠,从而进一步畅通良性循环。
人民网北京8月25日电(记者杜燕飞)今日,国新办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实有关情况。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会上表示,前7个月,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并从两方面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表示,今年新冠疫情对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冲击比较大,为此,银保监会和银行保险机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保企业、稳就业。今年前7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主要呈现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一是“增量、扩面、降本”多点发力、同步推进。到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3万亿,同比增长28.4%。有贷款的户数2363.3万户,比年初增加了251.4万户,今年上半年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5.94%,比2019年全年水平下降了0.76个百分点。到7月末,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是3.57万亿,较上年末增加9651亿元,增速37.1%。“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家大银行今年增速要在40%以上,我们认为完全有信心来超额完成这个任务。”李均锋说。 二是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统筹兼顾,贷款的可得性明显提高。在贷款量、户数增加的同时,结构上今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小微企业的首贷户、信用贷款的投放均在稳步增长。7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占比68%。信用贷款占比17%,比上年末提高8个百分点。1-7月份,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中,首贷户160多万户,占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的16%,较上年末提高10个百分点。同时,小微企业的续贷余额、银税互动的贷款余额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好的变化。 三是防风险与促增长双管齐下,辩证统一,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水平总体可控。目前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了9.25%,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99%,比各项贷款不良率高出0.88个百分点,总体上还是在不良容忍度之内。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明年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对增加的不良贷款,银保监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和工具,来应对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压力。 四是货币政策、监管政策、行业政策密切配合,同向发力。今年在政策上是打的“组合拳”,监管政策紧密和货币政策配合,强化传导机制建设。 五是政策措施远近结合,精准施策。银保监会在今年应对疫情是提出了短期的应急政策,包括延期还本付息,包括对疫情严重的地区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研究推进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中小企业发放应急贷款等,这都是短期的。长效机制上,立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够持续地稳步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特别是《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形成系统的监管激励,作为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持久动力。 六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机制,优化方式,对小微企业实施精准滴灌。 李均锋介绍说,近年来,特别是从2018年以来,随着普惠金融工作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推进,大多数商业银行逐步建立起了“能贷愿贷会贷”的机制,很多商业银行也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产品。各类银行都发挥了自己的特色。政策性银行发挥资金充足的优势,与地方银行联合开展对小微企业的转贷业务。国有大型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改进业务流程,广泛对接公共部门的涉企信息,开发大数据风控模型进行小微企业客户的准入和风控。中小银行利用贴近社区、贴近企业的优势,努力深耕细作,服务地方经济。互联网新型银行利用数字化信贷产品为成千上万户小微市场主体提供高频的流动资金。许多银行加快推广并借助线上服务渠道和产品,有效满足了客户在疫情期间办理业务的需求。 对于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的问题,李均锋介绍。按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现在小微企业的户数是3261万户,这是小微企业名录库中正常登记、持续经营的企业。其中,在银行有授信的是1040万户,占31.89%,有贷款的户数是29.4%,这是按照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的口径。按照税务总局正常纳税信用评级的企业统计口径,小微企业目前授信的覆盖率是43%,有贷款的户数是40%。因此,银行业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授信户数和有贷款的户数比重提升还是很高的。 对于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的问题,李均锋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解决缺信息问题。银保监会正在打通金融信用信息和政府公共信息、企业信息,在各地推动组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有的是以省为单位,有的以地市为单位,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像浙江等地方,都在全省整合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 二是解决缺担保、缺抵押问题。当前银保监会正在大力推动政府性担保机构发挥作用,提高政府性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覆盖率,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要大幅度提高政府性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覆盖面。 “通过这两个主要手段,解决小微企业首贷中的缺信息和缺信用的问题,我们认为还是比较有效的。今年以来,银行新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中,首贷户占到了16%左右,比去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李均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