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浙江:“政采云”数据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畅通08-17
新华社杭州8月13日电(记者郑梦雨、魏董华)小单高频、难获担保,一些为政府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经常面临融资难题。近期,浙江风途科技有限公司却基于政府采购云平台上的交易流水历史数据,顺利在农行申请到了44万元“政采贷”,暂时缓解了资金困难。   13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政府采购支持融资畅通工程”发布会上,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等12家首批“政采贷”合作入驻银行与政采云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为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企业效能、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保障。   受疫情影响,当前一些供应链企业,特别是处于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面临不小的困难。“政府采购支持融资畅通工程”是政府采购与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畅通。   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表示,采购交易信息向银行开放,推动利率与采购信用挂钩,对于稳定融资预期、恢复企业信心,培育优质诚信企业、优化信用环境等有重要意义。   “让数据带着资金跑起来,让信用成为解决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利器。”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副行长陆巍峰说。   据了解,政采云平台凭借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信用评价体系,可精准实现分层画像,帮助中小微企业找到能够授信的银行,帮助银行发现优质中小企业。   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冯建龙表示,做好“政府采购支持融资畅通工程”,既需要政府搭建好平台,及时提供数据和接口,也需要各家银行优化授信等模型,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尹学群介绍,“政采贷”自去年3月上线试运行以来,已完成授信近7亿元,总放款金额达4亿元。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共有4000多家供应商申请“政采贷”,完成授信近4.5亿元。   据悉,2018年正式上线的政采云平台类似政府版淘宝,将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到政府采购领域,自平台成立以来,已有超过35.3万家政府采购供应商汇聚于此。
线上线下协同 让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真“融”易08-14
今年来,农行福建泉州分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农总行工作部署,聚焦普惠小微领域,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发扬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危中寻机探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机遇和新模式,深入企业调研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和金融需求,利用大数据和创新产品,大力推进线上金融服务,线上线下协同推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截至6月末,该行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64.65亿元,比年初净增21.48亿元,贷款增长率达到49.74%,有力支持了当地民营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拉网摸排 深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真是患难见真情啊!”福建回头客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某感慨道,“没想到疫情之下,农行却能主动上门为我们解决资金困难,真要感谢农行的关怀!”回头客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休闲食品为主的民营企业,疫情期间资金回笼困难,原料采购价格上升,一时间流动资金短缺,企业即将陷入停产歇业的困境。农行福建泉州分行在主动调研中获悉该企业情况,第一时间为客户制定授信方案,在企业暂时无法提供有效担保的情况下,仅用3天时间以纯信用的方式和优惠的贷款利率为企业发放贷款2000万元。在农行及时的金融扶持下,该企业抓住时机扩大产能,5月末营业收入逆势而上,同比增长达12%。   疫情以来,该行为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详细制定《泉州农行金融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行动纲要》等制度,成立信贷支持防疫保供和复工复产领导小组,开展“百名行长进企业”等活动,深入调研了解辖内各类重点、特色产行业经营状况,从信贷政策、业务流程、担保方式、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民营小微企业金融帮扶。今年以来该行累计走访民营小微企业6518户/次,新增授信中小微企业908户,累计小微企业法人贷款客户达2963户。   大数据筛查 主动对接新经济新业态   做好线下调研走访的同时,该行深入开展线上金融服务,强化线下线上协同帮扶。该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存量小微企业结算客户中挖掘出纳税等级为A、B级的小微企业10542户、具有融资意向的优质小微企业3367户,针对其中的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创新型小微企业大力推广“抵押e贷”、“纳税e贷”等线上“小微e贷”系列产品。5月初,受海外疫情影响,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家外贸型企业陷入困境,为扶持企业度过难关,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在线上经济火爆的背景下,该区内孵化的濛创共享直播基地成为市政府、区政府大力扶持的重点项目。对此,该行迅速组建客户经理团队上门服务,以纳税e贷精准对接企业流量资产、纳税等信用信息,率先以信用方式为直播平台小微企业发放纳税e贷100万元,贷款年利率低至4.45%,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年初以来,该行深度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主动融入新经济、新业态,累计为2206户小微企业提供26.35亿元信用贷款。   无微不至 全方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此外,该行致力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帮扶企业度过难关。首季末以来,该行在辖内小微企业富集区晋江、石狮率先试点开展无还本续贷创新业务——“续捷e贷”。“不仅真正容易拿到贷款,还可以无还本续贷,我那190万元贷款转贷难题转眼就解决了,是真心为我们小企业着想啊!”第一个办理“续捷e贷”的泉州市都市王牌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老吴逢人就夸农行的服务好。截至6月末,该行累计办理“续捷e贷”19笔,金额1.17亿元,累计为204笔民营小微企业贷款调降利率,涉及贷款金额69.69亿元。该行还主动对接省市政府帮扶小微企业金融政策,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存量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工作,截至6月末为政府纾困名单内小微企业发放纾困贷5笔,贷款金额1895万元,批量办理纳税e贷展期74户,金额5300万元。(农行泉州分行常态化抓好疫情期间民营小微金融服务陈佳锟) 
小微企业迎银行贷款“及时雨” 专家称还需适当降低融资成本 08-14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众多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流动性资金面临吃紧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主要生产销售糕点、饼干、糖果制品等食品的泓一实业,面对疫情影响,一开始员工未能及时复岗,企业开工受阻。下游企业也无法及时复工,致使公司没能及时收到销售货款。得知企业困境后,兴业银行泉州分行主动上门对接服务,为泓一实业申请新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发放贷款1500万元,为企业送去了“及时雨”。   据了解,截至2020年6月末,兴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15172亿元,较年初增长16%,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0%、39%。   “当下,企业出口难、融资难,我们通过这笔融资要加大海外市场出口,有信心用这笔资金帮助企业今年实现更大增长。”江苏大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红海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   据悉,江阴银行与江阴临港开发区“党建引领政银合作 金融助企护航发展”活动于6月18日正式启动。在活动当天,江苏大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江阴银行授信3800万元。汤红海表示,来自银行的授信为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当天,与该企业一样获得授信的共有4家企业,总额度达1.57亿元。   而上述这些仅仅只是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的缩影。日前,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2.46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贷款本息实施延期,并提供3.66万亿元其他再融资支持。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94%,较上年下降0.76个百分点。另外,根据中小企业协会统计,全国3000多万家小微企业,现在有2000多万家获得了银行贷款,银保监会统计的数字是2360多万家能够拿到银行贷款。2/3以上的小微企业能拿到银行贷款,这个比例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同时,郭树清表示,下一步将首先做好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另外,还要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是金融发展的根本宗旨。下一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不仅解决融资难问题还要解决融资贵问题,比如解决无抵押担保问题,利用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增进中小微企业信用等级,把普惠金融做细做实。   “发展直接融资意味着支持中小微企业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这需要进一步优化上市融资的条件和发行条件,重点在于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但需要让渡部分股权或增加直接债务。”刘向东认为。   在中银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学家丁孟看来,今年后期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重点主要是增加提供小微企业信贷的同时,适当地降低融资成本。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直接融资是更好地把现有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水平和成本传递给中小企业的方式,可以部分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通畅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权益市场和债权市场。但是由于小微企业本身的特点,怎样创新直接融资工具是个难题,比如大量小微企业不具备发行股票融资的资质。发债的门槛很多小微企业也很难达到,或者即使达到了发债成本也会很高。因此,这方面增信和集合融资可能都会是有效的手段。   
二季度末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十三点七万亿元08-13
本报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屈信明、欧阳洁)银保监会日前发布今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40.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7%。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2.7%。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5%;新增保单件数239亿件,同比增长28.0%。   据了解,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9.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6.0万亿元,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1%;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5.7万亿元,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8%。上半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2.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9%。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较年初增长5.3%,人身险公司总资产较年初增长9.6%。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0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060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2.4%,较上季末下降0.8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54%,较上季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08-13
银保监会等七部门日前发布通知,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监管,促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支小支农主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网民指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坚守准公共定位,弥补市场不足,聚焦支小支农主业,稳步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占比。同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建立“能担、愿担、敢担”的长效机制。   网民“不愿”表示,目前,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仍然面临着放大倍数不高、聚焦支小支农主业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以规范国家和地方融资担保基金运作为切入点,确保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守准公共定位,弥补市场不足,为缺信息、缺信用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提供增信,着力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   网民“徐洪才”认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为小微企业、“三农”企业摆脱资金困境提供有效保障。对做得好的政府融资担保机构予以奖补激励,对于严重偏离支小支农主业、擅自扩大业务范围的机构,则必须公开通报批评,赏罚分明。当前,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造成影响,此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作为,无疑是缓解疫情冲击的有效途径。   网民“滋滋滋”建议,深化政银担合作机制,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在政府主导下,深化政银担合作机制,在风险可控、责任明晰的前提下,增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的互利互信,深化协同合作,优化审批流程,减少重复费时的审查环节,创新合作模式,提高担保贷款的审批、发放效率,尽量做到“见保能贷”,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记者 李奕蕾 整理)
二季度末银行业小微贷款余额超四十万亿元08-12
1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2020年二季度,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平稳增长,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   数据显示,2020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09.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26.0万亿元,占比40.7%,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1%;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55.7万亿元,占比18.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8%。   2020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2.0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9%。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3%;人身险公司总资产18.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6%;再保险公司总资产5133亿元,较年初增长20.5%;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643亿元,较年初增长0.5%。   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2020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40.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6万亿元,同比增长为2.7%。   2020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5%。赔款与给付支出6308亿元,同比增长1.2%。保单件数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新增保单件数239亿件,同比增长28.0%。   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2.46%,较上季末下降9.08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19%,较上季末下降0.38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90%,较上季末下降0.6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为74.60%,较上季末下降0.33个百分点。 (记者彭江)
政府性担保机构要“放大倍数”支小支农08-12
本报北京8月11日讯 记者彭江从中国银保监会获悉:为促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挥作用,银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于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一是开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确认工作。各地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确认工作,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名单,并予以公布。二是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守准公共定位,弥补市场不足,聚焦支小支农主业,稳步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占比。三是内外结合,促进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质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内部管理、优化正向激励、创新担保产品、提高服务效能,推动建立“能担、愿担、敢担”的长效机制。在外部环境及政策方面,应当加强统筹协调,鼓励银行积极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落实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落实支小支农贷款担保降费补贴政策。四是加强监管指导,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统筹运用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手段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小支农业务规模、综合担保费率、放大倍数等指标加强监控分析,引导其聚焦支小支农主业,扩大担保规模,降低担保费率。
企业贷款利率罕见低于房贷利率 金融“组合拳”挥向融资难融资贵 08-11
降低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已见成效。近期,人民银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已经低于同期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而以往,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分析人士指出,企业贷款利率的显著降低,将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跷跷板”反转   一般来说,企业用于经营的贷款利率会高于住房按揭贷款,其中无抵押信用贷款利率更高,但通常并不容易申请。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企业贷款主要是用于经营,利率一般较高,民营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往往更高。记者了解到,以往不少中小微企业即使能够从银行申请到信贷,也要面临利率上浮和期限短难题,不少地区至少要在基准利率上上浮25%以上。部分企业申请为期一年的流动资金贷款,实际最多使用时间不超过10个月。第二,房贷长期是市场上利率水平最低的贷款种类之一,相关部门还以利息更低的公积金贷款等支持刚需买房。并且,房贷期限最长可长达30年,分拆开来,对个人或者公司的资金压力要小得多。   然而,在人民银行近期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这一“铁律”被打破,为近年来罕见。   数据显示,2020年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6%,环比一季度末下降2BP,同比下降60BP。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6%,环比一季度末下降22BP,同比下降68BP;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42%,环比一季度末下降18BP,同比下降11BP。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64%,较上年12月下降0.48个百分点。   新时代证券分析师郑嘉伟认为,企业贷款平均利率环比一季度末下降18BP,降幅明显大于同期LPR降幅,反映出LPR改革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贷款市场竞争性、疏通市场利率传导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多种政策工具助推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6月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低于同期房贷平均利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今年以来,一年期LPR和五年期以上LPR整体是非对称降息,一年期LPR降低幅度明显高于五年期以上LPR,同时相关方面多次重申坚持“房住不炒”和“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明确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积极向实体经济让利,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利率降幅超过了一年期LPR的降幅,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不过,银行是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的金融机构,而实体经济中相当部分企业是放贷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对此,人民银行推出一揽子政策工具为银行缓解后顾之忧。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滴灌”。目前,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基本执行完毕,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有序衔接。同时,创新2项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6月1日,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新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推出,新工具将银行的政策执行力度与激励力度挂钩,精准指导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   记者了解到,尤其是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的推出,使得很多银行提升了发放信用贷款的积极性。在重庆、广西等地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年利率可低于5%。“这么低的利率水平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重庆农商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还需多方合力   多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除了政策和一揽子工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还需多方形成合力。   首先要谨防不同贷款间出现套利。以北京为例,目前首套房按揭贷款的利息在5.2%左右,二套房在5.7%左右。而一些银行目前推出的面向小微企业抵押经营贷利率不足4.5%,最长可申请20年,性价比远超房贷,在这种行情下,不排除会有一些套利者钻政策的空子。记者了解到,不论是消费贷还是装修贷,实际操作中都有“暗度陈仓”的案例存在,即虽然是以消费或者装修的理由申请贷款,但最后资金流入了楼市。不过因为前述两类贷款整体来说授信金额小,还款期限短,预计流入楼市的规模不大。对此,多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已经通过加强贷前审核和贷后资金管理杜绝资金挪作他用。   其次,要严控贷后风险。不少银行信贷人士对记者坦言,目前国家下大力气想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出台了大量政策,今年支持力度非常大。不过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仅在金融机构的层面很难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银行在加强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资产质量的稳定。   “一个直观感受是很多中小微企业利润薄、经营不稳定,这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最大问题,而并非融资难、融资贵。实际上,有部分利润稳定、现金流充裕且没有太大扩张想法的中小微企业,请它们贷款都不愿意来申请。”华南地区某银行信贷业务总监对记者表示,“我们希望相关各方群策群力,提升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保证相关资产质量。”   
税费优惠直达市场主体 08-10
“今年公司能享受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15万元,阶段性减免社保费13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82万元等税收优惠政策。”说起减税降费,厦门麦克玛视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赖明钟心里有本明白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接连出台阶段性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等近30项税费优惠政策,全力为企业减负。这些政策落实时间紧、涉及税费多、受益主体广。面对这场减负“大考”,税务部门如何“作答”?   拓展“非接触式”办税   大力拓展“非接触式”办税是税务部门落实税费优惠的实招。受疫情影响,企业普遍遇到人员活动受限、现金流压力增大等问题,只有让他们少跑腿且以更快速度享受到优惠,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此,各地税务部门积极优化技术、完善服务,通过“网上办、自助办、邮寄送、线上答”等方式推行“非接触式”办税。   让江西赣州同兴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财务人员黄婷没想到的是,仅仅打了几个电话,在网上系统操作了一下,3400多万元的退税款就在两个工作日内打到了公司账上。   原来,同兴达公司受疫情影响资金紧张,盼着退税款尽快到账。因为是首次办理出口退税,黄婷为能否及时顺利地办下来捏一把汗。国家税务总局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工作人员的一通电话解开了她的心结:今年税务部门推出出口退(免)税实地核查“容缺办理”服务,原先首笔出口退税需要实地核查,现在改为先免予实地核查待疫情结束后再补充核实。随后,当地税务局安排专人与企业对接,列明资料明细,开设“绿色通道”,仅两个工作日,出口退税款就到账了。   在广西,税务部门将导税、填单、办税等实体办税服务厅流程搬到了线上,搭建“云上易税”智慧办税系统。纳税人通过微信即可享受在线取号、办税受理、政策解答等“云服务”。目前,该系统已实现纳税申报、发票代开等152项业务“云上”办理。今年1月至6月,“云上易税”智慧办税系统直接办理业务3431笔,受理咨询7.7万人次。   在江西,税务部门编制了“非接触式”全程网上办税缴费事项清单,今年2月份以来,全省税费业务“非接触式”办理率已达77%,纳税人网上申报率达到99%。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编制发布《“非接触式”网上办税缴费事项清单》。调查显示,全国93%的纳税人缴费人通过电子税务局办理税费业务,网上办税缴费满意度超过97%。   税收大数据发力   客观全面的税收大数据,特别是增值税发票数据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疫情期间,税收大数据成为税务部门给企业专门打造的减负利器。   前不久,芜湖东南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殷小红接到当地税务部门电话,告知他们除了此前提交的1300万元出口退税申请外,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应该还有700万元认证通过的发票可以申报退税。   疫情发生以来,税务部门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从供销链、上下游两端全面深入分析,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3月18日至6月30日,全国税务系统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累计成交金额196亿元。   广东税务部门开发建设产业链智联平台,让困难企业可以自助搜索联系。截至7月28日已有2000多户企业在平台上使用“寻找货源”搜索功能1万多次,通过平台发布了4400多条产品信息和1200条寻货需求。   截至6月底,浙江省税务部门利用税收大数据,共帮助522家企业匹配到15.6万家原材料替代供货商;帮助489家企业匹配到33275家产品替代购货商;帮助97家企业成功签订购销合同,成交金额逾1.1亿元。   创新不断加码   疫情发生后,税务部门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全方位优化服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政策出台后,重庆鼎润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邹忠良立即在“税务讲堂”观看了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副司长张卫的政策讲解,“听完讲解,我仅用了两个工作日,就办好了26万元的退税”。   各地还着力简化税费优惠等办理程序,持续推进“备案改备查”。目前,税务部门已实现95%以上优惠事项“免备案”。同时,全面推行小规模纳税人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取消发票认证确认期限,推行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推进出口退税无纸化申报。   武汉九通海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企业办税员在纳税申报时,填错了栏次,导致部分优惠未能享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税务局通过“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智能监控服务平台”监测到这一情况后,随即帮助企业办理了8万元退税。截至7月10日,湖北税务部门主动发现2.4万户次“应享未享”退税,及时帮助他们应享尽享。   “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为导向,税务部门一直走在优化办税缴费服务、提升满意度和获得感的路上。”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谭珩表示,下半年,全国税务系统将继续按照“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总体部署,紧扣时间节点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落地,让纳税人办税更省心、更顺心、更舒心。
潮涌!金融科技“自上而下”体系化推进 08-10
金融科技化浪潮袭来!   深圳金科、长三角金科之后,人民银行近日再成立一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成方金科”)。国有大行及全国股份行也纷纷设立金融科技公司,目前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有12家。   “从金融科技的发展来看,国家战略上经历了从严监管、控风险、定规矩的管控阶段,到做规划、定目标的鼓励阶段,金融科技战略将成为我国金融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铺开,金融科技战略进入了自上而下、体系化的推进阶段。”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1 央行再“落子”   “央行此前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更多是与数字货币的研发与落地相关,此次成立的成方金科业务将更综合,更多与监管科技相关。”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人民银行旗下金融科技公司成方金科注册地为北京市西城区,成立于2020年7月30日,注册资本20.078亿元。成方金科由央行征信中心、央行清算总中心以及央行全资控股的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共五家央行系公司出资设立。   其中,被称为“央行软件开发中心”的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出资7亿元,是成方金科第一大股东。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分别出资5亿元,中国金币总公司出资3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资780万元。   依据天眼查信息,成方金科法定代表人为张永福,是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旗下两家子公司北京中金国盛认证有限公司和《金融电子化》杂志社的法定代表人。成方金科主要经营软件开发;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服务;租赁机械设备;租赁电子产品;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   实际上,在成方金科成立之前,人民银行已经设立了多家金融科技公司。2017年1月29日,人民银行正式成立旨在研究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数字货币研究所。2018年6月15日,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深圳成立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深圳金科”),参与贸易金融区块链等项目的开发。   随后的2019年3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旗下深圳金科联合苏州高铁新城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长三角金科”)。   深圳金科、长三角金科经营范围包含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金融科技相关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   在今年6月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司司长李伟透露,人民银行会自身整合在沪科技机构的科技资源,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设数据中心等实际具体的措施,来支持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   于百程判断,央行此前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更多是与数字货币的研发与落地相关,此次成立的成方金科采用了多股东结构,业务将更加综合,更多与监管科技相关,可能更多承担监管科技创新、监管科技系统研发、金融数据共享、监管数据对接与风险监测等任务,成为监管科技的主要平台。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成方金科在我国金融科技建设中将扮演核心作用,深圳金科、长三角金科在前期为人民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做了很多测试工作和前期的开发工作,相当于为后期金融科技在人民银行指导下全面推广打好基础,人民银行可以以成方金科为核心统筹全国金融科技工作。   “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是整合人民银行系统内金融科技的力量,主要担负提高监管科技能力、建立行业标准、提供公共技术平台的责任。”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会计与金融学教授芮萌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给出了他对于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个人看法。   2 大行齐布局   “目前来看,各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分成了内向服务和外向服务,这是由各家科技子公司的发展阶段和资源能力决定的。”   在人民银行的引领下,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农业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通过附属机构设立的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农银金科”)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农业银行是继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第5家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国有大行,农银金科是第12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   在12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目前已有6家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分别为兴业银行旗下的兴业数金、平安银行旗下的金融壹账通、招商银行旗下的招银云创、光大银行旗下的光大科技、民生银行旗下的民生科技、华夏银行旗下的龙盈智达。目前,仍有多家银行在筹划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城商行中,目前只有北京银行一家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名为“北银金科”。据悉,另有多家银行目前正在筹建金融科技公司。   其中,兴业银行控股51%的兴业数金成立时间最早。从注册资本看,过亿的有9家,建信金科注册资本金最高,达到了16亿元。工银科技、中银金科、交银金科、农银金科的注册资本均为6亿元。   记者注意到,发力金融科技的银行系金科公司已经开始在探索市场化发展路径。北交所信息显示,建信金科希望引入不超过5个投资方,增资后新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10%。建信金科表示,此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业务经营及战略投资需求。   接近建信金科的相关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交易项目尚处于初步开展阶段,具体情况仍在推进中,公司会在适当的时候以公告的形式告知大家。”   建信金科战略专家王鑫然曾表示,建信金科前期80%的重点都是服务于母行,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点:一是同业输出,二是市场化方面更进一步。   于百程指出,此次增资,意味着建信金科在市场化发展上更进一步,有可能会引入在互联网等领域有独特优势的股东方。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银行立足未来推进科技银行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来看,各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分成了内向服务和外向服务,这是由各家科技子公司的发展阶段和资源能力决定的。而央行成立的成方金融科技,与各银行的科技子公司,将存在引领与合作关系。   刘斌也指出,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与商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目的是不同的。人民银行考虑的肯定是全国性、引领性的,具有长远国家战略属性。而商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是从公司业务和转型角度考虑的,是局部的、战术性的。   刘斌进一步分析,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最终还是以建设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或者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为目的。而各大行的金融科技公司主要还是着眼于满足各大银行的金融科技需求,在内部打造金融科技应用,或者链接外部需求。   “大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意义在于推动银行科技化,提供更快的服务响应以及更加个性化的产品,为自己的业务赋能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势在必行的举措。”芮萌也表示。   3 监管科技初成   “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在城市维度上的扩容,既对机制的成长、成熟有重要推进作用,也有助于产品本身在业务快速发展和稳健合规运营之间取得平衡。”   人民银行引领、商业银行跟进布局金融科技之外,相关规划已出炉并步入体系化推进阶段。2019年8月,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1年,要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   《规划》确定了六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要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持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优化产业治理体系,从技术攻关、法规建设、信用服务、标准规范、消费者保护等方面支撑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   在实践中,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也在推进。自2019年12月底北京开启“监管沙盒”试点后,目前中国版“监管沙盒”进程正加速,已有北京、上海、深圳公示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应用,其中北京已公示了两批共17个试点应用项目,上海公布了第一批共8个应用的试点名单,深圳公布了第一批4个试点应用项目。   今年4月27日,为深入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央行公告支持在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6市(区)扩大试点。记者了解到,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雄安新区、杭州、苏州、广州、成都9个地区。   从已公布的应用试点看,5G、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成为热点,创新项目、参与机构则进一步扩容。北京从首批供应链金融、开放银行、互联网信贷以及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扩展至第二批的保险产品、5G+智能银行、智能风险监控产品;上海在机构申报上,首现银行与电信运营商、科技公司组队申报。   深圳公示的第一批“监管沙盒”应用名单中,则首次出现基于区块链的境外人士收入数字化核验产品。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表示,首批创新应用突显金融普惠、技术示范和风险可控三大特性。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车宁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公布的应用看,既从横向扩大了业务范围,也在纵向上延展了业务链条。此外,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在城市维度上的扩容,既对机制的成长、成熟有重要推进作用,也有助于产品本身在业务快速发展和稳健合规运营之间取得平衡,更及时地得到监管层的辅助和指导,少走弯路。   于百程表示,去年底,央行率先支持在北京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今年3月,上交所答记者问时提到将金融科技纳入科创板的服务范围;今年4月,央行支持6市(区)扩大试点。“这些都意味着金融科技战略进入自上而下、体系化推进阶段”。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未来金融科技监管的重点或将围绕建立健全监管规则体系,保障新技术创新应用过程的规范化;提炼最佳监管途径,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制度保障;深度运用监管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使其与金融科技发展相适应等。
上半年普惠小微贷款增加1.97万亿元08-07
本报北京8月6日电  (记者吴秋余)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今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二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55万亿元,同比增长26.5%,增速比上季末高2.9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97万亿元,同比多增7539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二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增速比上季末高3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43万亿元,同比多增9372亿元。
两年半减少逾千家 小贷公司如何走出困境08-07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333家。贷款余额8841亿元,上半年减少249亿元。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监管,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我国从2005年开始小贷公司试点,随着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小贷公司迅速发展、不断壮大,长期活跃在民间融资一线。   2015年被视为小贷行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小贷行业快速发展,短短4年间,小贷公司数量迅速增加,于2015年三季度达到顶峰,贷款余额也从不足2000亿元扩张至9000亿元。但是,随着部分地方对牌照监管收紧,小贷公司数量开始下降,但贷款余额却在波动中上升。近年来,小贷公司陷入了数量与贷款余额双下降的境地。   数据分析显示,小额贷款公司数量逐年下降,且有加速减少的趋势。2017年末至2019年末,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减少了1000家。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551家。截至2018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33家。2017年末这一数据为8551家,2016年末为8673家。分区域看,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最多的前三大地区依次为:江苏省564家、辽宁省480家、广东省449家。   随着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减少,其贷款余额也在逐年萎缩。截至2019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9109亿元,全年减少436亿元;截至2018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9550亿元,全年减少19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服务“三农”、将资金引入欠发达地区,是推动小贷公司试点的政策初衷。但不准跨区域经营、融资杠杆率低已经成为小贷公司身上的两道“枷锁”。再加上近年来助贷的挤压,小贷公司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部分地区放宽了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限制,广东、重庆、山东、深圳等地明确对小贷公司阶段性放宽融资杠杆、拓宽融资渠道、扩张展业区域等。   例如,广东明确适度放宽小贷公司的融资杠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小贷公司,融资余额可放宽至不超过净资产的5倍,单户贷款余额上限上调为不超过注册资本的5%且不超过1000万元。对此,业内人士认为,5倍融资杠杆较为少见,有利于小贷公司做大规模,强化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但也有观点认为,对于小贷公司发展来说,阶段性的政策确实是利好,但其持续性可能有限,再加上受到疫情冲击,行业萎缩状态可能难以从根本上扭转。   从去年底至今,小贷公司股权屡遭抛售。2月10日,蓬莱市鑫源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30%股权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转让,转让底价887.32万元。2月26日,东方资管旗下东方邦信融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转让其持有的天津邦信小贷等19家小贷公司股权。其中,多家公司出现亏损,如天津邦信小贷2019年、2018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042万元和-3565万元;石家庄邦信小贷2019年净利润为347万元,2018年净利润为-171万元;深圳邦信小贷2019年净利润为-302万元,2018年净利润为-3006万元。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受疫情影响,小贷公司资产质量下降,导致其获客难、风控难、筹资难,产生了连锁反应,部分实力较弱的机构因此陷入经营困境。不过,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现金流状况改善,小贷公司面临的经营困难也在逐步缓解。在此情况下,相关扶持政策可有效帮助小贷公司更好地走出困境。
物流领域“老大难”问题有望解决!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企业降成本创造更好条件08-06
针对物流领域的审批难、通行难、用地难、融资难等“老大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降成本创造更好的条件。   据了解,物流业特别是公路货运、仓储等领域的集中度是比较低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多、比重大,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这次推进物流降本工作的重点领域。   在解决通行难方面,放宽标准化轻微型配送车辆的通行限制,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更多的通行便利。   在解决用地难方面,落实好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政策。支持利用铁路、划拨用地等存量土地建设物流设施。   在解决融资难方面,提出鼓励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加强对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的作用。
广东:金融“组合拳”为小微企业纾困08-05
“多亏工行相助,生产及时恢复!”日前,广东茂名高州市永丽劳保有限公司收到了工商银行“跨境贷”300万元的融资支持,该公司负责人邓锦涛非常兴奋。永丽劳保是生产皮革手套制品的外贸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货源短缺即将无法按时生产的巨大压力,“跨境贷”及时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工行“跨境贷”是国内银行业第一款利用大数据技术主动授信、服务进出口企业的纯信用线上普惠贷款。单户小微企业最高可贷300万元,期限最长1年,随借随还,额度循环使用,高度契合进出口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   今年以来,受全球疫情等因素影响,外贸大省广东进出口贸易面临冲击。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广东银保监局把金融支持外贸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出台多项政策,引导银行业发挥金融力量稳定外贸企业经营。   其中,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全面开展支持外贸外资的“春融行动”,以多元化融资、国际结算、全球现金管理,以及优惠的利率费率等服务为外贸企业输送金融“活水”。1月至6月,该行向外贸企业累计发放融资达1883亿元,办理国际结算940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1572亿元。   与此同时,在助力小微企业纾困方面,广东银保监局辖区(不含深圳)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7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4%。通过加大对“首贷户”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增信等方式,广东银行机构切实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服务“深入一线”,让“首贷”不再难。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广东开展“百行进万企”行动,银行机构已对超42万户小微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超2万户企业。截至目前,当地银行机构已向1.23万户“首贷户”发放贷款632亿元。据悉,提高“首贷户”占比的目的是扩大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防范对优质小微企业过度授信的“垒小户”风险。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公益直播活动,对接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机构,在线实时为企业主和高管介绍中小微企业的暖企政策和专属产品,成功开发10户“首贷户”。   让利“直达实体”,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减少了。为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广东银保监局今年持续推动利率下降,指导辖区银行机构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为基础,合理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利率。2020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在2019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基础上再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0.8个百分点。   打破数据藩篱,让银行“敢贷”。广东银保监局与地方有关部门推动广东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银行机构多方整合信用信息数据资源,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疫情发生以来,广东累计发放的小微企业全流程线上贷款同比增长超50%,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达3501亿元。   广东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辖区银行机构加大续贷支持力度,对疫情前生产经营稳定、财务状况无异常、信用记录良好的存量小微企业客户,如因疫情影响出现暂时资金困难,特事特办、应贷尽贷,给予必要的续贷支持,2020年上半年新发放无还本续贷贷款超600亿元,有效纾解小微企业“过桥”资金周转带来的高成本问题。
长期贷款多了 企业近忧少了08-04
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19.6%——   长期贷款多了 企业近忧少了   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已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力度,提升融资期限匹配度,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年审制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白名单”管理机制,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影响下,如何提高制造业贷款精准性、直达性,已成为金融支持制造业纾困、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创2011年2月份以来新高。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高达40.9%,延续了过去几年高速增长态势,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制造业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其产业链长,细分行业多,涉及千家万户中小微企业,对于‘六稳’‘六保’意义重大。”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刘金说。   未来,如何保证制造业信贷投放更加精准?如何缓解制造业企业经常性贷款周转问题?如何增强金融对制造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为此,记者采访了监管部门及多家银行负责人。   制造业贷款高速增长   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王金洋工业园区,浙江福莱克铸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国平颇为欣喜。“通过这招,公司订单量提升了20%,利润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他口中的“这招”,是指转型自救。作为一家主营防爆电机和机械铸件的小微企业,面对疫情冲击,公司果断放弃了以产品粗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引进新型数控机床,尝试依托产品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转型自救的路上充满不易,资金难题便是“拦路虎”之一。黄国平告诉记者,自己尝试向银行申请贷款,没想到两天时间不到,中国农业银行浙江丽水景宁支行的8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就已发放到账,年化利率仅为4.6%。“钱一下来,底气就足了,新订单已经接到了第四季度。”黄国平说。   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保持高速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投向制造业的各项贷款余额达1.85万亿元,居商业银行首位;较年初增长2233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增幅达1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其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等国家区域发展重点战略地区,工行的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增加了1600亿元,超过全部制造业新增贷款比重的70%。   截至今年6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已发放制造业贷款2777亿元,同比增长45%,贷款余额8648亿元。“我们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委协调配合,设立了2500亿元制造业专项贷款,制定了500亿元制造业纾困流动资金贷款发放计划,希望为产业链骨干企业、供应链重点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金融支持。”国开行相关负责人说。   “制造业贷款之所以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近几年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说。此外,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对制造业贷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银行认识到,金融业和制造业共生共荣,自身长远发展离不开对制造业的支持。”   技术改造获重点关注   传统制造业优质技术改造项目、产业紧密型制造业并购贷款业务正成为信贷投放重点。   在广东,明阳新能源公司已获得国开行广东省分行11亿元授信,目前已发放贷款2.5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该公司两个重点项目——风机装备整机制造、叶片制造。   针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环保升级等领域的贷款需求,工行已于近期推出创新性专项项目贷款品种——制造业技术提升支持贷款。   “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仍然是工业经济主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系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必须高度重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   “我们要求,大中型银行将传统制造业优质技术改造项目作为贷款投放的重点板块。”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加强专业团队及专业能力建设、优化信贷机制等措施,提升信贷审批效率,激发企业技术改造信心与动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   据了解,浙江银保监局已联合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经信厅研究出台了《关于印发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聚焦制造业技术改造贷款、产业紧密型并购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中型企业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重点领域。   上述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畅通融资信息渠道,浙江辖内大中型银行已通过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百行进万企”等银企融资对接活动,构建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重点市县、重点项目、重点平台、重点企业”常态化跟踪机制。   记者了解到,针对“产业紧密型制造业并购贷款”业务,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始加强与证券公司、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机构合作,旨在多渠道掌握并满足企业并购贷款需求。   中长期贷款稳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出现了货款回笼期限延长情况,资金周转压力骤增。因此,缓解制造业企业经常性贷款周转问题、稳定企业融资预期、降低企业转贷成本迫在眉睫。   “企业申办最多的就是流动资金贷款,但各家银行给予的期限多为1年。”杭州市萧山区某汽配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短期流动贷款往往不能完全匹配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和回款周期,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无奈的操作,比如“短贷长用”“倒贷转贷”,既影响了企业融资预期稳定性,又会产生额外的资金周转成本。   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在政策推动下,多家银行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量均创新高。   具体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超过了5500亿元,比年初增加952亿元,增幅21%;光大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3.63%,增速远高于上年同期。   “我们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额度管理、定价管理、前置准入审批等权限都下放给分行,给予考核优惠。”光大银行行长刘金说,给予内部资金考核优惠50个基点,对先进制造业“白名单”企业的中长期贷款项目,给予100个基点优惠,同时加大激励考核,把支持制造业贷款评价纳入分行的平衡计分卡考核。   “接下来,针对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行将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配置相应支持保障资源。同时,加大制造业技术提升支持贷款、中长期循环贷款等创新产品推广,提升金融服务适应性。”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说。   据了解,监管层已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力度,提升融资期限匹配度,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年审制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白名单”管理机制,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记者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