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有关决策部署,中国银行作为主承销商,协助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集团”)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完成国内首批“两新”债券发行,发行金额共计55亿元。 据悉,本次发行中,国家管网集团发行的债券由中国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创新性采用“时间优先”配售机制,建立对投资者尽早申购、尽早调整标位的有效激励;南方电网公司和中国华能集团发行的债券由中国银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
近年来,金融科技日新月异,数据已逐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的财务公司而言,加强数据治理,实现数据驱动和数据赋能,全方位推进数智化、司库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热点和新趋势,也是财务公司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集团搭建世界一流财务体系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对此,财务公司应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从“五个聚焦”入手,切实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使数据治理工作走实走深。 聚焦数据治理,完善体系架构。数据作为财务公司运营的第一手资料,抓好数据治理是公司运营的基础所在。财务公司一是要认真学习数据治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充分认识加强数据治理的战略意义,从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将数据治理纳入公司治理体系,从顶层架构上进行规划,理顺各治理主体、部门的职责,厘清职责边界,明确报告路径,完善治理架构;二是坚持全覆盖原则、匹配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对标监管标准改进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构建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指引数据治理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将数据治理纳入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聚焦数据价值,助力集团发展。财务公司要从运用好数据资源、发掘好数据价值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参与集团司库体系建设工作,使财务公司成为集团数据集约化管理的排头兵。一是依托科技支撑,与集团财务、运营、共享中心等各系统有机衔接,理顺数据标准,统一工作标尺,在监管合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动态互通,打破集团内的“数据孤岛”;二是通过司库体系整合各类分散数据,做好数据的整理加工,解决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实现财务及资金管理水平质的提升,利用数据创造新的价值;三是针对不同企业集团所采取的不同司库管理模式,更加深入地发挥好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职能,做好资金的安全监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聚焦科技创新,提高数智能力。财务公司要结合各类新技术,结合自身运营特点,针对性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一是通过RPA、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设好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核对平台,做好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监管数据及时准确报送,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二是抓好各类业务数据的管理,确保与银行、票交所等接口畅通,账户资金动态监控,各类业务数据及时准确处理,推行数字化办公,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将数据管理融入日常决策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趋势研究等,为资产负债管理等提供参考,尤其是发掘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让数据释放出更多潜能。 聚焦安全管理,筑牢风险防线。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金融资源的集中地,承接集团资金汇划、票据管理等重任,必须更加重视系统安全管理。一是围绕金融监管部门对信息科技监管的有关要求,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二是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数字生态场景下的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漏洞扫描,修复安全隐患;三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同时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立灾备中心、制定业务恢复计划等,确保数据治理工作安全可控。 聚焦员工培养,凝聚治理合力。数据治理重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财务公司一是建立一支满足数据治理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引入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针对性做好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确保准确理解数据口径,熟练掌握各类数据的内在逻辑和校验规则,抓实抓牢基础性工作;二是强化考核激励,提高治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将数据治理纳入合规文化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数据治理工作氛围。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革命成为推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重要驱动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金融是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必然之选。日前,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金融论坛召开,围绕数字金融,与会人士畅谈观点并建言献策。 畅想数字金融应用场景 尽管当前对于数字金融的严格定义还有争议,但是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已是业内基本共识。 “数字金融的重要特点是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获取真实信息的成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在他看来,这是数字金融最本质的特点。 “信息成本是我们一切成本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樊纲补充说,通过推动信息成本下降,金融机构可以为原本缺抵押、少担保的小微企业发放更多信用贷款,大数据加快审批流程、降低利息成本、形成差异化服务,并为不同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实际上,很多金融机构已经从上述方面展开积极实践,并推出了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数字金融服务长尾客群,具有小额分散、灵活性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因此在流动性管理、抵抗经济周期波动上往往更具优势。此外,数字金融通过运用数字化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进行风险预测、流动性管理,提升风控管理水平。这正是过去几年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提到了一个颇为新潮的概念——数字员工。“未来,数字员工将会承担90%的客服和理财工作。”武连峰说,据IDC预测,到2025年,超过80%的银行都会部署数字员工。 “今天绝大多数银行已经在应用、交互过程中开始尝试使用数字人。”武连峰表示,使用数字人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数字人可以更简单地统一标准、改进服务,并进一步沉淀数据,进而发掘更大价值,重塑银行业务。 此外,自2023年起,引人注目的大模型也被视为数字金融颇具潜力的发展方向。阿里云金融大模型首席技术专家陈风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智能投研是我们团队切入金融大模型赛道的重要领域。”陈风表示,最初因为大模型是生成式AI,其输出不可控,缺乏必要的金融逻辑。同时,金融业的大量财报、年报和投研报告都以PDF形式存在,大量的图表破坏了语义的连贯性,导致智能投研存在困难。 对此,该团队采用多模态模型对PDF进行了识别,并在特定环节加入客户投研框架,整体提高了准确率,使最终大模型的输出更加严谨,更加符合客户的语言习惯,整个输出更符合金融的投研框架。“同样,在传统人力密集型的行业催收、客户营销等多领域,大模型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陈风补充道。 在安全与发展中求平衡 数字金融的前景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但客观来看,当前发展数字金融还面临重重挑战。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从实际经验出发列举了三大难点:一是如何提高数字金融的行业渗透率以进一步赋能产业发展;二是如何更好地强化数据驱动解决数字金融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数据问题;三是如何推动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企业出海,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也谈到了激活数据要素的问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目前,全国大概有60例数据资产成功融资或者授信的案例,总规模大概约为1.7亿元,相较将近400万亿元的金融规模而言是非常小的。”宋效军说,要积极探索合理方式,把现有数据进行数据资产入表,并进一步推广成为数据资产。 “我们不能一味强调资产带来的收益,而忽略了数据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中电金信高级副总裁、中电金信研究院副院长杜啸表示,当前,监管合规和数据安全问题是行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在监管的合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提示我们推动数据资产变现的同时不能忽略数据安全。”杜啸说。 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数字金融产品形式出现,监管难度将会随之增加。一位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在对接先进监管标准、丰富监管框架的基础上,要完善监管链条,尤其要引导数据要素的流动和价值发挥,不断完善数据安全管理架构,提高内部合规要求,设立风险早期预警防范机制。同时,引导金融机构调增风险准备比例,同步加强事后监管与风险补偿,完善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
产能提升30%,能耗节省60%,出货周期由3天缩短到2个小时。广东中山市的一家服装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从裁片到成衣的智能化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能效。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自国务院3月份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各类支持性政策中,“优化金融支持”作为重要一环,对推进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意义重大。4月份,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 两个月来,各方有序推动政策落地,金融机构积极投身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激活市场主体“换新”的潜力,相关信贷支持有序铺开,再贷款支持项目迅速落地。 贷款支持有序铺开 “厂里设备老旧,效率跟不上,在苏州银行的智能制造贷支持下,我们印刷厂的设备得到了及时更新。自新设备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苏州某印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感叹道。 今年年初,苏州银行在客户走访中了解到该公司需要资金进行设备更新,便主动为该公司定制了金融服务方案。4月份,企业成功获得960万元贷款,顺利采购了新设备。 助力“换新”,金融先行。为全力支持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几个月来,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正有序铺开。 力神电池(苏州)有限公司是国内圆形电池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了解到该企业“年产7.3GWh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新建项目”相关信息后,工行苏州分行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与企业签订参贷1.9亿元银团贷款合同,并于6月份实现了首笔1009万元项目贷款投放。 5月份,建设银行江门分行与广东金辉华集团、广东耀南建设集团、江门路桥集团等企业现场签署了综合授信协议。根据“设备更新贷”产品方案,符合条件的相关大中型企业,可以申请最高不超过所购置设备资产交易价格或者评估价值70%的贷款。 对金融机构而言,积极参与“换新”,有利于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也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4月份以来,多家银行细化行动实施方案、加快项目对接与产品创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发放贷款,切实提升金融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的能力和质效。 “我们将大规模设备更新作为未来业务的重点方向之一。”中信银行公司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信银行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营销推动、强化配套政策支持、申报获取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确保业务合规稳健开展五个方面,提出14项具体工作举措。 浙商银行发布“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二十条专项举措”,提出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设备更新等特色场景金融需求,持续推广“技术改造项目贷”“设备采购贷”“小企业设备贷”等特色贷款产品,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助力企业高效转型。 多方发力推动落实 设备更新普遍需要长周期、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支持,以旧换新则更需要个性化的信贷资金支持,这都需要金融业进一步丰富金融供给,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陆续推出更多针对“换新”的场景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有的银行推出了“设备采购贷”“小企业设备贷”等特色贷款产品。例如,成都农商银行推出“设备更新”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包含1个主产品“设备更新贷”与2个子产品“技术改造贷”和“智改数转贷”,具有优惠定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快速放款的“三优一快”特点。目前,该行已向微网优联、瑞奇智造、泰格微电子、硅宝科技、航天凯特等118家四川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储备项目清单内企业提供信贷支持49.18亿元。 还有的银行通过“贷+债+股+代+租+顾”的全口径融资手段,支持设备更新。例如,工行山西分行制定了《支持设备更新专项行动方案》,密切关注对接全省重点项目,通过“贷+债+股+代+租+顾”全口径融资手段,重点支持省内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改造、各类生产企业技术设备采购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物流产业等领域发展。 有效降低金融成本,可激发市场主体“换新”的积极性。从成本来看,在再贷款等政策的支持下,金融机构通过对信贷风险的科学定价,适度降低“换新”涉及的相关行业信贷利率。一些城商行迅速推出了“金融朋友圈”协同发力模式——即银行与子公司或合作金融机构建立“银行+金融租赁”“银行+担保”“银行+保险”的全生态金融服务模式,强化内外部风险信息共享和风险控制管理能力,发挥协同联动优势,实现了降本增效。 部分银行通过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式提升场景的渗透率,并通过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各方中介机构的合作,提高客户触达率。例如,建设银行广东省惠州分行积极走访工业园区,运用“技改贷”产品的授信优势,对接技术设备投入大、担保不足的制造业企业,为更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提供金融支持。截至今年4月末,该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余额超2亿元。 政银企协同推动对政策落地非常关键。几个月来,多个省份开展制造业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政银企产业合作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项目对接平台。商业银行也为项目企业提供全流程的金融服务,如协助企业开展财政奖补、贴息等各项补贴申领等,全力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升级改造。 用好再贷款支持政策 2022年9月,人民银行设立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今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部门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其中,4000亿元额度专门用于支持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政策出台后,多家商业银行第一时间建立了行内工作专班,提前部署。在工信部印发首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清单后,21家全国性银行快速响应,迅速落地相关项目贷款发放。 在山东,6月13日,工行山东省分行通过专属绿色通道高效完成流程审批,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聚烯烃项目”发放了全省首笔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贷款2亿元。据了解,该项目部分产品将打破国外企业在聚烯烃产业的垄断地位,补齐我国高端聚烯烃产业链短板,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 在宁夏,某专精特新企业是一家专注于暖通空调领域楼宇自动化系统用阀门与电动执行器的开发和生产的民营企业,其“高端智能电动执行器技改项目”被列入项目清单。在与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后,中行宁夏分行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仅用了一周时间就为企业发放设备更新改造固定资产贷款200万元,实现了自治区首笔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落地。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若使用完毕,将至少拉动8300多亿元相关信贷资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下一阶段,金融机构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依然大有可为。
本报讯 记者马玲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二季度(总第105次)例会6月2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通胀出现高位回落趋势但仍具黏性,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有所分化。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会议认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同时,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大银行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落实好存续的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新设立工具落地生效。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有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服务。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切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潘功胜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徐守本、李春临、吴清、康义、朱鹤新、王一鸣、黄益平、黄海洲出席会议。廖岷、张青松、宣昌能、李云泽、田国立因公务请假。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山东省分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重庆市分行、甘肃省分行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金融稳定局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金融稳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将防控风险这一永恒主题贯穿工作始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金融工作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金融既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又自带风险基因,必须通过多种手段防控金融风险,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举措。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一个国家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现代化进程往往就被迟滞甚至中断,危及国家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避免国家安全遭受冲击,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之义。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将有力支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精准发力,保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稳健运行,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稳妥有序处置了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批具有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业脱实向虚、盲目扩张态势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从最新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看,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稳健,特别是24家主要银行评级一直优良,资产规模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比约70%,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压舱石”。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是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有序压降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果断处置“明天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资产负债规模大的高风险企业集团,阻断风险传染和扩散。分类指导、“一省一策”有序推进地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较峰值下降一半。持续推动资管业务转型,巩固影子银行风险治理成果。多措并举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防范风险交叉传导。持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处置过程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切实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同时,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强力追赃挽损,依法追责问责,严防道德风险。 二是落实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要求,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硬约束早期纠正。坚持“治未病”与“治已病”相结合,持续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扎实开展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每年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全面评估金融体系稳健性状况。定期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建立起广域覆盖、层次清晰的压力测试体系和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不断完善基于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的银行业风险分级分段管理框架。对评级良好的银行开展风险早期预警,及时提示风险,被预警银行大部分在两个季度内即退出预警名单。对处于风险边缘的银行,推动真实化险,防范其劣变为高风险银行。对高风险银行,分类有序压降存量,推动开展硬约束早期纠正遏制增量。2022年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启动以来,已扩展到19个省份。 三是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制定《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推动落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券,夯实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已加入存款保险。按照50万元的偿付限额,存款保险能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与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双层运行、协同配合。目前,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建立,已有一定资金积累,并在风险处置中发挥作用。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构筑更加强健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宏观层面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风险防范三者之间的合理平衡,在风险处置工作中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防和灭的关系,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处置机制。落实金融领域风险处置责任,平稳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处置。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强化市场纪律,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发挥好存款保险专业化金融风险处置职能,以及各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充实金融风险处置资源。持续强化金融稳定的法治保障,全力配合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早日出台。 二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加强监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坚持结果导向,促进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构筑金融安全网“第一道防线”。认真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坚持严字当头,对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严格监督问责。有效配合各方齐抓共管,探索建立监管有效性评估、评价体系,形成强监管、防风险的铜墙铁壁。 三是持续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加强从宏观视角对金融稳定总体形势的分析。持续完善对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风险的识别预警体系。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设定清晰的整改期限及具体整改要求,推动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提高紧急状态下风险研判的准确性,精准采取应对措施。认定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按照“措施要及时,力度要够大”的要求,有效化解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农业银行作为党领导下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任,强化整体性把握、创造性转化,全面贯彻落实“五要五不”的实践要求,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植于业务经营管理各领域各环节,自觉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之基、铸牢文化之魂。 自觉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和建设金融强国最根本的政治优势。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效能。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农业银行70多年来发展壮大的根本政治保障、光荣传统和力量所在。农业银行有4.4万个党组织、38.2万名党员,辖内营业网点97%以上建立党支部,这是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巨大组织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确保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要求,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人才队伍,自觉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涵养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立足新时代金融服务实践,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用“五要五不”要求构筑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扎扎实实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具体行动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和自觉遵循。 自觉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必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是践行金融工作人民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银行现有营业网点2.2万余家,是覆盖所有县域的大型商业银行,其中海拔3500米以上的网点500多家,边境线2公里以内网点近50家,服务个人客户达8.6亿户,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目标,盈利要服从功能发挥,始终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不求大利,但求大义,在增进人民福祉中实现自身价值。 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积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人民群众消费升级趋势,充分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点、网络、渠道优势,围绕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消费等民生重点领域,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聚焦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等重点问题,优化网点布局,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手段,进一步提高老少边偏等地区的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在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弱势群体等重点领域靶向发力,凝聚向善力量,传递农行温度。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和防范识别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自觉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必须始终牢记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农业银行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农业银行将“三农”普惠、绿色金融、数字经营列为全行三大战略,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必须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聚焦县域农村金融和五篇大文章,既讲商业运作,更讲普惠金融服务,既追求利润“取之有道”,更注重服务国计民生,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着力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务“三农”是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神圣使命,也是农业银行的主责主业,必须全力当好服务“三农”的国家队、主力军。要始终把增强县域金融供给放在首位,扎实做好粮食安全领域金融服务,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试点,深化粮食生产收储等全链条服务,强化高质量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支持力度,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做好五篇大文章锚定了新时代高质量推进金融工作的方向,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建立覆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消费、碳金融、创新型业务在内的绿色投融资业务体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服务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增效。建立健全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业务体系,全力守护幸福“夕阳红”。加快业技数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将更多金融服务场景嵌入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环节,为客户提供智能便捷的数字金融服务。 自觉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必须持续深植打造“百年老店”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只有做到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不贪图短期暴利,不急躁冒进,不超越承受能力而过度冒险,才能打造“百年老店”;只有做到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才能确保基业长青。近年来,农业银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资产总量稳健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稳步下降,全力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底线思维,站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着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强化重点领域信贷管理,保持信贷资产稳定,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持续深植“违规就是风险”“合规创造价值”理念,组织开展风险管理专题培训,引导全员树牢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培育全员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的职业操守,不踩法律“红线”,守住合规“底线”。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本外币、表内外和集团一体化风险管控,完善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专业判断能力、前瞻防范能力、主动化解能力、智能管控能力。 自觉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必须大力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离不开先进典型的精神熏陶和文化引领。在70多年发展历程中,“二兰”、饶才富、智呼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竞相涌现,他们是农业银行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农行人的学习榜样,尤其是以饶才富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事迹,鲜明体现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实践要求高度契合。坚守初心、执着为民,扎根基层、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是饶才富优秀品质和精神内涵的高度凝练。近年来,农业银行大力学习弘扬饶才富先进事迹,设立“饶才富奖”,连续开展四届评选,共表彰21个集体、40名个人,激励干部员工争做新时代“饶才富式”好干部。 要坚持以文化人,持续加大以饶才富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力度,提炼其精神价值,丰富其时代内涵,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金融服务和五篇大文章凝聚更加强大的文化力量。常态化做好“两优一先”“五一劳动奖章”“饶才富奖”“乡村服务先锋”等评优评选,挖掘和选树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新时代先进典型,展现新时代农行人的精神风貌。创新宣传方式方法,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事迹宣讲、报告会以及创作纪实图书、推送融媒体作品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讲好典型故事,激励广大干部员工以身边的典型为榜样,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要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更好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作为中金公司旗下财富管理业务平台,中金财富时刻牢记“金融报国、服务人民”理念,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金融向上向善,以人民为本,致力于把公司建设成为值得客户信赖的国际一流财富管理机构,与客户一起成就更大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强调“八个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深刻回答了金融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金融工作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决定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事业起于人民、兴于人民,根本上是人民的事业。金融工作,做得好,能助力富民强国;做得不好,会使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受损。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自觉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金融发展中的问题,让金融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核心所在。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之路的显著区别。西方金融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资本的无序扩张和贫富差距的大幅扩大。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要求我们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各个环节,让金融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金融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印发的新“国九条”指出“必须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助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要求我们把金融机构的功能性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增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二、履行责任担当,将金融为民、利民、惠民、便民落到实处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做好金融为民、利民、惠民、便民,是践行金融工作人民性的直观体现,也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 坚持“金融为民”,增强责任感。牢记财富管理一头连着千业百态、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切实增强“金融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优质的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正心立行,当好客户值得信赖、长期陪伴的财富顾问,助力客户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坚持“金融利民”,增强获得感。随着国民财富不断累积和增长,广大人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越趋个性化、多样化。必须深耕主责、做精主业,持续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和模式的创新,做精做广买方投顾服务,做专做优资产配置方案,帮助客户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助力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 坚持“金融惠民”,增强幸福感。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通过数字化、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服务触达,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低门槛、更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创新以“股票50”为代表的买方投顾模式,通过免费签约、后端收费的买方收费模式让利客户,与客户利益长期深度绑定,让客户更好更多地享受到金融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坚持“金融便民”,增强体验感。充分发挥公司“旗舰+卫星”的营业部3.0模式优势,打破传统营业部边界,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更为专业的线下服务;全面优化升级数字化服务平台,以精确的客户画像定制精准的客户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线上服务,做到“客户少跑、数据多跑”。 三、坚持守正创新,以优质财富管理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具体的,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我们深刻认识到,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是金融机构落实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金财富大力推进财富管理转型的初心使命。 创新金融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作为连接居民与社会财富的重要媒介,中金财富坚持从客户视角、客户需求出发,坚定向“买方投顾”业务模式转型,依托中金专业投研能力,推出了“中国50”等买方投顾体系产品,打造全链条、立体化、全品类的金融产品配置和一站式综合产品与解决方案,用行动和专业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真正与客户的利益站在一起。过去几年,在极具挑战的市场环境下,中金财富产品保有量连续5年实现正增长达3500亿元,买方投顾类资产保有量超800亿元,“公募50”保有规模超70亿元,满足了更广大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朴素愿望。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中金财富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坚定贯彻中金公司“三化一家”战略,加强与“双基六柱”业务部门协同协作,积极发挥分支机构在各区域的前哨作用,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重点行业、企业、项目纾困解难,支持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落地。2023年,共为203家实体企业的319个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涉及项目规模近2396亿元,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为买方投顾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中金财富坚持与科技同行,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RITAS和客户端中金财富、投顾端E-Space的多端联动,将买方投顾服务经验沉淀为数字资产和金融工具,提供包括财富规划、资产配置、产品研究、投资交易、风险分析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让投资顾问获得更专业的投研支持,让广大的客户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以金融科技赋能不断提升财富管理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帮助长尾客群增加财产性收入,助力共同富裕。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党中央要求国有金融机构要当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为国有金融企业,中金财富坚持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永恒主题,主动适应“长牙带刺”的金融监管新态势,坚决落实“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合规风险防控作为各项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健全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开展穿透式、全覆盖的风险管控工作,狠抓负面清单和集中度管理,落实“三道防线”管理机制,严把事前、事中、事后各道关口,不断提升风险管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公司财富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做深做实投教工作,全力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一直以来,中金财富秉持买方投顾思维,提供专业的“陪伴式服务”,致力于与客户同成长、共进步。构建了丰富的投教服务体系,推出“中国50中国行”“财富万家行”等一系列线上线下高质量投教活动,通过碰撞思想与专业陪伴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增加对资本市场的理性认知,提升专业能力,多措并举保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金财富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持续践行“金融报国、服务人民”使命担当,努力提供更加便捷、更佳体验的优质金融产品服务,用高质量的财富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办公厅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落实政治责任,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党总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发挥统筹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服务保障等职能作用,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一、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必须把牢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同时作为党委办公室,树牢政治机关定位,践行“两个维护”,服务行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一是服务行党委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和请示报告制度。服务行党委通过党委会议集中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等方式,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中央纪委全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落实方案,部署具体措施,明确重点工作。加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建设,健全完善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对请示报告内容严格审核把关,服务行党委做好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 二是建立完善专项督查督办机制。严格落实专人、专账、专报机制,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件当日督办立项、每周调度进展、每月向党委专题报告并“回头看”跟踪问效,督促加快进度、提高质效,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三是坚决落实配合中央巡视、巡视整改、机构改革等政治任务。做好中央巡视组进驻保障和协调服务工作,持续督促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工作,定期向行党委汇报巡视整改进展情况,推动中央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加强统筹稳慎推进,不折不扣落实机构改革相关工作任务,平稳完成省市分行挂牌和县支行业务移交工作;深入调研论证,有序推进分支机构业务流程再造。 二、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充分发挥辅政建言和参谋助手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坚持围绕央行工作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对重点工作加强研究,主动思考谋划,努力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是精心起草文稿,发挥以文辅政作用。高标准起草重大会议材料和上报党中央的综合性文稿,准确反映行党委和全行中心工作思路、决策意图。既胸怀“国之大者”,也了然“行内要事”,围绕建设金融强国六大关键核心要素、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重点课题开展深入研究,持续提升政策研究质效,有效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二是拓展调研深度,提升信息质量。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服务行党委制定在全系统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深入基层调研,发挥系统内外调研潜力。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战略性、前瞻性谋划,加强全局性、长远性思考,深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反映“活情况”“真问题”。 三是严格文件审核,严把文稿质量。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精简文件作为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扎实做好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政策出台前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严格进行合法性审查和政策影响评估。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尺,努力提高办文质量,把进一步改进文风落实到减数增效上。 三、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保障政务运转平稳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必须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使命感,做好全行中枢运转、保密管理、档案服务等工作。 一是高质高效做好“三办”工作。精准办文,抓好文件分办、流转、归档及销毁的全流程管理,确保文件运转繁而不漏,文件管理万无一失。高效办会,坚持将每次会议活动作为系统工程、精品工程来办。稳妥办事,在处理好日常工作任务的同时,紧盯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运转工作中各类情况,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各项工作正常稳定。 二是全面筑牢保密安全防线。坚持党管保密政治原则不动摇,将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围绕新修订保密法宣传,积极开展安全保密教育,连续三次在国家保密局保密公益宣传片创意文案和宣传海报征集活动、“人人话保密”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持续创新工作方法,坚持技管并重。扎实做好日常保密管理,发挥保密监督检查“利剑”作用,大力推进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 三是持续提升档案服务管理水平。聚焦建档存史,稳妥完成档案库房搬迁工作。聚焦以档资政,做好档案查询服务。聚焦以档育人,制作“档案里的红色金融”系列微视频,组织参加国家档案局“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活动,获评“优秀组织奖”。 四、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走好金融工作的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必须要“不待扬鞭自奋蹄”,为了党和人民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强化宗旨意识,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引导、信访处置、政务公开工作。 一是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全面讲好央行政策。健全常态化、制度化政策沟通机制,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访谈等形式权威发声,宣传解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阐释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和央行各项政策举措,及时回应市场及公众关切。主动顺应新技术带来的媒体格局变化,拓展传播渠道,丰富形式内容,强化预期管理,持续提升央行公信力、政策传播力、预期引导力。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日均访问量超千万,微信公众号、微博全年阅读量超亿次,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传到千家万户。 二是关注社会舆论声音,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把互联网作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舆情及时了解市场反馈、群众所需,收集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优化政策制度、推进工作履职提供信息参考。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维护人民群众知情权,多项作品获评“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化解信访矛盾。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做好信访矛盾的源头预防。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全系统群众来信办理程序。推动矛盾化解,持续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提升信访办理质效,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四是规范做好政务公开,及时解答群众问题。完善依申请公开事项督办机制,不断提高主动公开规范化、便民化,提升依申请公开和网民留言办理质效。做好网民留言办理,2023年回复网民留言约2300条,连续三年获评“网上群众工作汇智为民单位”。 五、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扎实推动办公厅队伍建设走在前作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要廉洁自律,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工团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作表率,构建风清气正的模范机关。 一是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完善党总支领学—党支部集体研学—党员个人自学三级联动机制。建设微信群“学习时刻”栏目、“星火讲堂”“伴公听”等高质量党建学习品牌,不断提升理论学习效果。 二是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服务行党委落实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任务,组织开好警示教育大会。从严从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管理。党总支书记带头讲授廉政党课,组织学习警示教育资料,扎实推进以案促教、以案明纪。 三是构建团结和谐工作氛围。制定党建工作清单,组织开展“红色五月”主题党日等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积极推进分工会“暖心工程”,2023年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等主题活动近50项,塑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建强用好团支部青年培养平台,办公厅“青年+”系列活动被评为“我与央行共奋进”精品活动,1人获评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学习标兵。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升抓落实的创造性和穿透力,做到统筹协调水平高、办文理事效率高、建言献策质量高、督查考核效能高、政策沟通频度高、服务保障标准高,自觉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切实落实好行党委各项工作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在各部门中走在最前列、当好“排头兵”,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两个品种LPR均与上月水平持平。 “6月两个期限品种的LPR保持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多重因素下LPR延续持平 6月17日,央行进行182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维持2.50%不变。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6月MLF利率维持不变,意味着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未发生变化。在通常情况下,LPR等于“MLF利率+加点”,MLF利率的变动会对LPR产生直接的影响。 此外,在内外部双重约束下,本月LPR报价变动的概率大幅降低。 “在净息差方面,主要受贷款利率较快下行影响,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4%,较上季度大幅下行0.15个百分点。”王青分析称,这意味着尽管近期银行各类资金成本下降,但从稳息差角度考虑,报价行缺乏下调报价加点的动力。 温彬也持相似判断。他提到,4月以来,规范手工补息对改善银行负债成本起到一定作用,但预计需要到二季度末和三季度效果才会显现得更明显。而此期间,贷款利率仍在下行,尤其是5月17日稳地产一揽子政策集中出台,取消房贷利率下限、降低首付比例与公积金贷款利率,各地相继跟进,使得新发生按揭贷款利率降幅明显加大,商业银行零售端价格进一步下行,并将带动息差延续承压态势。 此外,在当前部分贷款利率已经较低的背景下,LPR维持不变也旨在防空转、提效率。“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用低成本贷款融到的钱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别的企业,这部分收益代替主业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这就容易形成空转和资金沉淀,降低资金使用效率。”温彬从资金效率的角度解释,2月份LPR大幅下降后,近期延续“按兵不动”,也可缓解贷款利率过快下行而引致的资金空转套利行为,提升资金运行效率。 LPR报价本身并不必然需要挂钩MLF利率 当然,尽管不少专家把MLF利率不变视为LPR本月不动的原因之一,但业内人士也提醒,LPR报价本身并不必然需要挂钩MLF利率。 LPR是金融机构对最优惠客户的贷款利率。理论上讲,金融机构可结合资金成本、风险水平等多种因素形成对最优惠客户的贷款利率,并基于一定公式形成LPR报价。可见,LPR报价本身并不必然需要挂钩或参考MLF利率。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银行自身的LPR报价并不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其实际最优惠客户贷款利率,类似问题在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推动LIBOR改革前也存在。 “在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关于‘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以及‘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表述,明确提示市场,未来宜进一步淡化LPR与MLF利率之间的关系。”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实际上,从历史上看,MLF利率与LPR调整步调并非完全一致。2021年12月,MLF利率没动,1年期LPR利率下行5个基点;2022年8月,MLF利率下降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则下行15个基点;此外,2024年2月,也出现了MLF利率并未调整但5年期以上LPR下降25个基点的情况。 观察LPR是否会调整,更重要的还是看市场实际情况。温彬认为,当前在稳息差、防风险、稳汇率以及提升资金效率和保持利率在合意水平等考量下,政策利率持稳,LPR并未变化,但4月以来,银行端通过规范手工补息、停止发售智能通知存款以及各地中小银行跟进补降存款利率等,推动负债成本有所下行,减轻对公存款成本持续偏高和存款定期化带来的负债端压力。同时,为降低融资成本、维持银行净息差稳定,存款利率或将进一步下调,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下一步LPR报价。 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应努力生成一个借贷双方都觉得公平的报价,并以此作为贷款定价参考。也有研究提出,可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将类似SOFR等市场基准利率作为浮动贷款的利率定价基准。
本报讯 记者马梅若报道 6月19日,围绕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潘功胜在发言中重申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立场。他表示,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降温,但仍有较强的黏性。欧洲央行等一些央行已经开始降息,一些央行还在观察,预期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也会降息,但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金融支持。 围绕市场关注的热点,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冲时点”行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潘功胜强调。 在汇率方面,潘功胜表示,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时点不断推后,中美利差保持在相对高位。我们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但同时强化预期引导,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谈及下一步货币政策,潘功胜强调,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潘功胜表示,在调控中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对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潘功胜解释,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从全球范围看,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一直在不断动态演进。今年以来,欧洲央行、日本央行根据形势变化,先后调整了货币政策框架;英格兰银行也在对其政策制定和预期沟通进行评估。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 第一,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传统上,我们对金融总量指标比较关注,但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潘功胜谈到,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他表示,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此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第三,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潘功胜表示,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第四,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潘功胜表示,在实践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例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通过内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他表示,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 第五,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潘功胜强调,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够把政策考虑和未来展望,及时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比较透明、清晰的沟通。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未来将不断完善和做好中央银行沟通。
近日,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使“息外之息”这一揽存现象引发市场关注。对此,《金融时报》记者邀请业内有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专家分析认为,从短期看,规范手工补息造成虚增的、不规范的存贷款规模有所下降,引发金融数据短期调整,但从长期看,无论是对银行机构自身可持续稳健经营,还是对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都大有裨益。 规范银行存款手工补息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手工补息本是银行用于勘误的工具,但为争夺更多优质客户,占据存款市场份额,基层银行机构绕开内部定价管理,将手工补息异化为高息揽储的手段,用来给大企业客户违规补贴额外的存款利息,导致大客户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这既带来不良竞争,也弱化了调降银行存款利率的效果。 近年来,人民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引导存贷款利率下降。2019年至今,国有银行2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分别累计下调了104个、150个基点,降幅远高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但银行付息成本不降反升,面临较大净息差收窄压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规手工补息。一些大企业凭借优势地位,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实现“低贷高存”套利,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形成资金沉淀空转,还挤占了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资金,加剧企业账款拖欠现象。在此过程中,也助长了银行单纯依靠价格争揽客户的思维惯性,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定价能力。 规范手工补息行为,是监管部门对当前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规模、非理性竞争经营模式和思维惯性的纠偏。《倡议》特别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应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这说明加强内部定价授权管理、完善存款内控机制,对禁止变相高息揽存、有效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表示,《倡议》发布后,银行不仅整改了违规存款产品和违规利息支付行为,还解约或规范了私下签署的“抽屉协议”,完善了手工补息业务管理办法,确保存款产品从银行利率定价到利息支付全过程合规有序,从根本上抑制“高息揽存”,严格规范存款非理性竞争行为。 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增强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业内人士透露,违规手工补息除了在合同中直接进行约定的典型外,还包括以签约账户当季日均存款金额作为基数计算利息等情形。例如,当活期存款签约账户日均余额达到或超过固定金额时,按照2.1%的利率支付利息,基本与定期存款利率水平相当,或依据账户余额设置不同层次存款利率,一旦当日账户余额超过约定金额,分层利率将突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 此前,违规手工补息加点范围大约在10至100个基点之间,违规补息金额占此类存款利息支出总金额的比例约为70%。禁止违规手工补息后,银行存款付息率将有所降低,对公存款成本持续高企及存款定期化带来的银行负债端压力也会有所减小,同时,此前调降存款利率的政策成效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增强银行在贷款端让利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手工补息后,银行存款对企业的吸引力会下降,银行存款利率和企业预期投资回报率的比价关系可能发生变化,引导企业将更多资金用于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等,有利于更好挖掘内需潜能,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规范手工补息还将推动部分企业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企业可以增加柜台债券、理财等金融产品配置,保持相对稳定的收益。理财机构为维持产品吸引力,也会增加权益类或固定收益类资金的配置比例,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优化融资结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规范手工补息前,大型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在与银行的谈判中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银行机构受制于规模情结等因素,为挽留大客户,不得不“赔本赚吆喝”,导致手工补息等勘误工具异化为大企业套利的“通道”,加剧了资金沉淀空转等问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避免资金沉淀空转”。规范手工补息可以盘活大企业资金,缓解小微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业内专家认为,从长期看,规范手工补息限制了大型企业“低贷高存”的空转套利机会,更好引导企业心无旁骛发展主业,并将原本用于套利的富余资金腾挪出来,更多用于偿还拖欠的小微企业账款,促进解开企业账款拖欠“连环套”。 提高银行利率定价能力优化负债结构配置 专家认为,规范手工补息后,银行存款产品利率定价将更加合理。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在负债端增强客户黏性,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动态调整负债期限结构等问题,将考验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定价能力。《倡议》将促使银行更加关注资产负债不同期限、利率的合理安排,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合理确定不同期限FTP利差,进而合理确定存贷款利率,促进市场理性竞争和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但也要看到,当前手工补息违规行为得到规范后,有部分资金通过存入财务公司等非银机构,以同业资金方式,绕道进入银行体系获取高息,进行空转套利,抬高银行负债成本,有关部门也可能后续会进一步规范,市场需警惕相应风险。
近年来,金融科技日新月异,数据已逐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的财务公司而言,加强数据治理,实现数据驱动和数据赋能,全方位推进数智化、司库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热点和新趋势,也是财务公司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助力集团搭建世界一流财务体系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对此,财务公司应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从“五个聚焦”入手,切实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使数据治理工作走实走深。 聚焦数据治理,完善体系架构。数据作为财务公司运营的第一手资料,抓好数据治理是公司运营的基础所在。财务公司一是要认真学习数据治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充分认识加强数据治理的战略意义,从更高的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将数据治理纳入公司治理体系,从顶层架构上进行规划,理顺各治理主体、部门的职责,厘清职责边界,明确报告路径,完善治理架构;二是坚持全覆盖原则、匹配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对标监管标准改进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构建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指引数据治理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将数据治理纳入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聚焦数据价值,助力集团发展。财务公司要从运用好数据资源、发掘好数据价值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参与集团司库体系建设工作,使财务公司成为集团数据集约化管理的排头兵。一是依托科技支撑,与集团财务、运营、共享中心等各系统有机衔接,理顺数据标准,统一工作标尺,在监管合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动态互通,打破集团内的“数据孤岛”;二是通过司库体系整合各类分散数据,做好数据的整理加工,解决集团资金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实现财务及资金管理水平质的提升,利用数据创造新的价值;三是针对不同企业集团所采取的不同司库管理模式,更加深入地发挥好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职能,做好资金的安全监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聚焦科技创新,提高数智能力。财务公司要结合各类新技术,结合自身运营特点,针对性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一是通过RPA、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设好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核对平台,做好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监管数据及时准确报送,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二是抓好各类业务数据的管理,确保与银行、票交所等接口畅通,账户资金动态监控,各类业务数据及时准确处理,推行数字化办公,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将数据管理融入日常决策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趋势研究等,为资产负债管理等提供参考,尤其是发掘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让数据释放出更多潜能。 聚焦安全管理,筑牢风险防线。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金融资源的集中地,承接集团资金汇划、票据管理等重任,必须更加重视系统安全管理。一是围绕金融监管部门对信息科技监管的有关要求,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二是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数字生态场景下的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漏洞扫描,修复安全隐患;三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同时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立灾备中心、制定业务恢复计划等,确保数据治理工作安全可控。 聚焦员工培养,凝聚治理合力。数据治理重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财务公司一是建立一支满足数据治理工作需要的专业队伍,引入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针对性做好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确保准确理解数据口径,熟练掌握各类数据的内在逻辑和校验规则,抓实抓牢基础性工作;二是强化考核激励,提高治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将数据治理纳入合规文化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数据治理工作氛围。
6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第六批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其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入股资金来源不符合监管规定,违规代持银行保险机构股权,隐瞒关联关系、一致行动关系,存在涉黑涉恶等犯罪行为。 从名单来看,在本次公布的18家重大违法违规股东中涉及一家金融租赁公司。 具体来看,深圳市招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持有洛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银金租”)的股份,持股比例为9.375%,是洛银金租的第四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洛银金租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2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的部分股权处于冻结状态。另外,《金融时报》记者在企业预警通平台查询发现,深圳市招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洛银金租股权曾于2019年两次被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2020年解除冻结。 本次公布的另一重大违法违规股东顺峰投资实业有限公司也曾为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银消金”)股东,2023年7月,监管部门已同意顺峰投资实业有限公司不再持有盛银消金股权,原出资金额由盛银消金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保持3亿元人民币不变。目前,盛银消金留存两家股东,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德旭经贸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75%和25%。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加强金融机构的治理监管,开展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整治,遏制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乱象。随着强监管、严监管的开展,违法违规股东密集浮出水面,为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敲响了股东归位尽责的警钟。 因非银金融机构多为企业、银行等机构的子公司,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制定并完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全面、准确识别关联方。开展关联交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遵循诚实信用、公开公允、穿透识别、结构清晰的原则。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条中对金融租赁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提出关联交易应当按照商业原则,以不优于非关联方同类交易的条件进行,确保交易的透明性和公允性,严禁通过掩盖关联关系、拆分交易、嵌套交易拉长融资链条等方式规避关联交易监管制度规定。 聚焦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是今年非银金融机构监管的重点之一。金融监管总局非银检查局1月发布专栏文章特别强调,2024年,将聚焦股东股权、关联交易等实质性风险,以中小及民营非银机构为重点,部署开展专项检查,着力揭示存量风险,摸清风险底数,推动及早消除突出风险问题。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出发,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今年3月,《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出版。在《论述摘编》出版发行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作为政策性银行和农业金融服务主力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如何贯彻落实《论述摘编》精神?如何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就农发行学习宣传贯彻《论述摘编》有关情况,《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 《金融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请问农发行是如何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推进全行高质量发展的? 钱文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金融发展最大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农发行党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策的背后本质是政治、政策性就是政治性”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始终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坚决听党话、跟党走,以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驰而不息的韧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推动农发行高质量发展强根铸魂。 一是坚持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建立健全贯彻落实机制,构建传达学习、研究部署、贯彻落实、跟踪督办、报告反馈的全流程工作闭环,不遗余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国之大者”,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制定实施农发行党委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12条规定和加强政治建设的39条规定,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 二是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首修课、终身课,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全行落地生根。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严格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坚持抓好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校教育培训、青年理论学习和“三会一课”等经常性学习。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部署,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积极推进全行文化建设,守牢意识形态阵地。 三是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融入全行治理各环节,有效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委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写入章程,严格落实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党委前置研究,持续优化完善党委决策机制,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是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最大政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创新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各级行领导班子,扎实做好干部“选育管用”工作。坚持以机关党建带系统党建,深入推进“四强”党支部和“五个一流”模范机关建设,大力整治“灯下黑”问题。坚决落实党中央派驻改革部署,自觉接受、大力支持派驻监督,不断深化“两个责任”贯通协同。建立检查整改一体化管理机制,全力以赴抓实中央常规巡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及成果运用。 《金融时报》记者: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请您谈谈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农发行在聚焦主责主业,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方面,有哪些成效?农发行是如何在助力构建差异化信贷格局过程中,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的? 钱文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做商业性金融机构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为政策性银行明确职能定位、坚守主责主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定位是在和商业性银行有所区别、互为补充的差序格局中形成的。 我们理解,“干不了”体现了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之间排他性关系,在不能以市场化方式为主配置资源或经济回报率低的领域,商业性银行功能受限,只能由政策性银行发挥作用。“干不好”体现了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之间的互补性关系,不是指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比商业性银行高,而是从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角度出发,当商业性银行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不能有效解决某些战略领域、关键环节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或无法统筹好效率和公平时,就需要发挥政策性银行补短板作用予以弥补。 在构建差异化信贷格局的过程中,农发行持续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统筹处理好定位、边界、产品之间的关系,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是明确业务范围。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为主要目标,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发展战略等领域,全面提供高质量政策性金融服务,更好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和骨干作用。 二是厘清业务边界。从区域、产业、特定任务、负面清单四个维度强化边界管理,坚守农业产业链这条线,立足县域这个面,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专项任务,严格执行负面清单要求,确保履行使命担当、积极作为,不踩踏红线、“跨河越界”。 三是优化产品体系。对标新时代服务“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新需要,对现有信贷产品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对新产品体系进行业务分类,落实分类管理、分账核算的要求,抓好各项制度、流程和操作工具的优化完善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深化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严格内部管理,健全完善服务国家战略的响应机制和偏离主责主业监测纠偏机制,确保业务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截至2024年5月末,农发行人民币贷款余额9.34万亿元,政策性贷款占比95.04%;“四个银行”品牌持续擦亮,其中,“粮食银行”贷款余额18739亿元,“农地银行”贷款余额8954亿元,“水利银行”贷款余额8575亿元,“绿色银行”贷款余额27101亿元,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金融时报》记者:政策性金融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策性金融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逆经济周期调节中,农发行是如何发挥自身作用的? 钱文挥: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金融手段。农发行始终坚守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着力发挥逆经济周期调节作用。尤其是近5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农发行以更加坚决有力的举措,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逆周期政策性金融供给。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农发行坚决落实国家“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求和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信贷规模屡创新高,贷款余额增量连续两年超过1万亿元,实现了信贷早投多投、“三农”早受益多受益,为稳大盘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高质高效完成调结构专项任务。农发行坚决履行国家在特定时期赋予农发行的特殊职责,突出支持重点,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基金、“保交楼”、复工复产、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三大工程”等专项任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近5年来累计投放2万亿元,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政策性金融支持。 三是坚持优惠支农、让利于农。农发行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追求,从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责使命、创造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严格落实减免收费、为企纾困政策,积极发行绿色债券等筹集低成本资金,着力向内挖潜腾挪让利空间,推动新发放贷款利率有序下行,平均利率水平明显低于金融同业,努力为“三农”提供更加优质优惠的金融服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是农发行成立30周年,也是政策性金融成立30周年。农发行在30年的探索中取得哪些经验? 钱文挥:自1994年成立以来,农发行始终坚决贯彻国家战略和“三农”大政方针,坚持以农为本,深耕“三农”沃土、倾力支农惠农,以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累计投放支农资金(贷款和基金)33.80万亿元,截至2024年5月末,资产余额已超10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回顾过往,我们在政策性银行履职发展的进程中有了很多收获,也有许多体会,包括“九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矢志不渝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和“魂”夯实铸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把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作为神圣使命扛稳抓实;必须坚持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不折不扣把执行国家意志与动态调整战略策略作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恪遵谨守;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稳健经营,一以贯之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抓紧抓实;必须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不懈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狠抓严控;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持之以恒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固本强基;必须坚持科技兴行、人才强行,笃行不怠把金融科技和人才资源作为强大支撑用好用活;必须坚持文化引领、培根铸魂,驰而不息把打造特色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培优建强;必须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毫不动摇把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严管严治。 这些收获和体会是农发行成立30年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的规律性认识和重要经验,为新征程新使命新跨越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