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河南:服务业小微企业租国有房屋免租金3个月06-28
新华社郑州6月26日电(记者刘怀丕)记者从河南省发改委获悉,河南省决定对承租国有房屋的各类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房屋租金。   疫情之下,河南拿出“真金白银”助中小微企业。截至5月底,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已为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2.13亿元。这次免租的实施主体是国有房屋权属单位,包括出租房产的在豫各级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高校、研究院所等行政事业单位。主业为餐饮、住宿、旅游、教育培训、影院剧场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且自收自支的国有房屋权属单位,可与承租人协商确定具体减免标准。   为确保最终承租人受益,河南省规定,房屋由承租人直接经营的,由权属单位和承租人签订房租减免协议。涉及房屋转租、分租的,房屋权属单位应协调承租人、转租人、分租人等关系,逐级签订房租减免协议。   河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尚未支付房租的,房屋权属单位直接给予减免;已经预收房租的,由房屋权属单位予以退还或抵顶后期房租;房租已上缴国库的,由国有房屋权属单位按国库和非税收入管理相关规定办理退库后,退还承租单位。 (责任编辑:马欣)
税费减服务“加” 企业吃下“定心丸”06-28
“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让众多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4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9066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4857亿元。税务部门“减”税费,“加”服务,以换取企业效益的“乘法”,为市场主体注入了信心。   税费减免 稳市场主体   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不少企业困难凸显。如何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税务部门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从降成本、减负担、稳外贸等多个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放水养鱼政策持续加码,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无疑给广大企业注入了‘强心剂’。”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总裁倪海琼说。   “今年,针对疫情出台的减税降费新政,仅养老、失业等4项保险费就直接减负260多万元。”公司财务总监王飞表示,税费优惠不仅有效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更提振了发展信心,增强了企业渡过难关的底气。   “减税降费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利好,还让企业更放心地扩大就业。”江苏舒欣扬电工设备有限公司财务人员丁琳说,企业从去年6月份开始,陆续招聘了4名下岗人员,当时就享受到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2万多元的税收优惠。作为小微企业今年又可享受2万多元的社保费减免,目前随着税费政策的落实和复工复产的推进,企业的销售规模回到了去年同期水平。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平表示,今年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2.5万亿元。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有助于消除疫情不利影响,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提振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复市复业信心,助力市场主体纾困、生存和发展。   服务升级 解资金难题   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税务部门先后推出54项办税缴费服务措施,依法延长2月~5月的纳税申报期限,不断加大“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力度,便利纳税人、缴费人办税缴费,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成都郫县满江红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是该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重点企业。受疫情影响,2月份,该企业营业额环比减收超过七成,遇到资金投入压力大、生产周期长等困难。   通过当地税务部门的“云”辅导、“云”办税,该企业享受了捐赠金额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约1.4万元。   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回笼慢、流动资金少等难题,税务部门联合银保监会升级“银税互动”融资支持,为企业提供优惠力度更大、办理方式更简便的信用贷,化解资金链“难点”。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小微企业共获得“银税互动”贷款金额1816亿元。   丽江馨雅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享受到“银税互动”红利的一家企业。受疫情影响,该企业营业额下滑90%以上。获悉情况后,当地税务部门立即安排专人对接,通过“纳税E贷”帮助企业获得2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及时缓解了资金压力。   “政策支持下,我们留住了293名员工,恢复了生产运营。”该公司副经理王晓燕说。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进一步落实“四力”举措,不折不扣把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落到位,巩固拓展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税费服务措施,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复市复业。   
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需完善“四个机制” 06-24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微企业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时停滞,面临较为严峻的困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要求“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相关部门也积极出台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多地下发配套措施应对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政策利好频出,如何将这些利好传导至微观个体、实现对不同处境的中小微企业精准施策,是银行业需切实发力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银行业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主要基于对企业的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信用历史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而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透明度不高和管理规范性不足等问题,银行很难获取相关信息;由于风险识别和控制难度较大,银行往往需要足值的抵押担保,而中小微企业普遍资产规模小、可抵质押资源不足;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中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   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其抗疫复产、渡过难关,银行业需树立“四种思维”。   树立纾困思维。要以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复工复产为首要目标,对不同经营状况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重点加大对企业“首贷户”的信贷投放力度,扩大服务覆盖面,主动调查、研判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融资状况变化,更好分析“首贷户”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授信审批条件;用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对中小微企业合理定价,降低其融资成本;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区分不同类别,精准施策。   树立合作思维。银行业要积极开展内外部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外部单位的合作,主动对接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等方面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中小微企业基础信用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应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政策性银行要发挥政策引领和逆周期调节作用,用好资金成本优势;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融资主力军作用,积极下沉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发挥熟悉当地客户资源、贴近中小微企业的优势,拓宽普惠金融资金来源渠道。   树立科技思维。银行业要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畅通信息渠道,通过记录并挖掘企业上下游、生产经营、信用状况、商品流、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同时,探索建立包括企业需求挖掘、风险评估、综合定价、非接触式服务及贷款管理的综合性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平台。   树立联动思维。银行业要运用好产业链联动效应,根据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信息,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一方面,要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支持,给予合理信用额度,鼓励其以适当方式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降低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压力和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可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大力推广供应链金融,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订单融资、应收应付账款融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还需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夯实制度保障,实现“金融活水”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通过完善“四个机制”,把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由于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对中小微企业开展贷款业务仍然存在“收益较难覆盖风险”的问题。银行业可主动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地方政府性担保机构,建立健全“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以首贷、转贷、续贷等作为工作重点。同时,积极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为中小微企业增信的商业保险和其他增信类创新产品。   二是完善营销管理机制。银行需完善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营销管理机制,根据市场特点,以客户为中心,调整工作方法和制度安排。从战略、理念、机制、科技、员工队伍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做到产品贴近需求、服务贴近客户、机构贴近市场。一线机构要深耕中小微企业市场,做深做透社区银行营销模式,同时在客户开发、维护方面推行客户群管理和客户分层管理,实现精准获取客户。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独立的信贷政策和计划指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完善绩效考核方案,适当降低利润考核权重,并可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确保国家和地方的普惠金融政策更充分地传导到中小微企业。   四是完善包容审慎机制。进一步落实差异化监管的政策,优化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分类制度,提高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全面落实授信尽职免责的政策,细化尽职免责办法,探索建立宽容失败的相关机制,进一步激发银行业从业人员做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现实难题 06-24
施 宏 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   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中,由于中小微企业生存状况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紧密相连,有效解决其面临的房租较重、资金紧缺、供销不畅等现实问题应该成为重中之重。目前相关部门和地区陆续出台了不少扶助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建议在不强调GDP指标的同时,还要结合“六稳”“六保”的总体要求,细化绩效考核指标,切实把各级政府的注意力引向包括扶助中小微企业等在内的中心工作上来。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外部监督,对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或变相加大中小微企业负担的做法加大惩戒力度。
金融服务助企业贷款融资06-23
 针对疫情期间贷款融资担保难问题,浙江丽水银保监分局近日要求当地小法人快速制定专项扶持方案,加大企业扶持力度。要求以清单困难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为出发点,精准授信,提高融资满意度,并向清单企业提供以信用贷款为主的融资解决方案,在利率上给予更大的优惠让利。   据介绍,丽水银保监分局根据困难企业清单,全面调查走访云和县相关企业,了解企业金融需求。浙江云和农商银行仅用3天时间便完成对清单内的57家企业走访,对接率达100%。截至目前,浙江云和农商银行合计给予困难企业清单上的55家企业授信14682万元,授信面达96.5%。
前5个月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03%06-23
据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李延霞)记者从中国银保监会获悉,今年1至5月,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03%,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67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一季度,制造业贷款平均利率4.32%,较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对于如何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叶燕斐表示,要督促银行机构进一步加强负债端成本管理,不盲目竞争提高存款利率,避免高息揽储,推动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进而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实体经济。   他表示,近期银保监会就银行机构结构性存款违规展业问题下发专项文件,要求银行科学审慎设计结构性存款,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避免银行机构盲目提高存款成本。   叶燕斐表示,要推进银行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减少人工管理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要持续督促银行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确定资产端利率等。
提升金融治理水平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 06-22
近年,特别是疫情以来,金融部门密集出台政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显缓解,但相当多企业仍然反映政策看得见摸不着,获得感不强。这种反差是因痛点堵点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造成的。应梳理痛点堵点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从制度上探寻原因,精准施策,从根本上破解融资难题。   企业三大痛点堵点   我国民企融资70%来自银行贷款,故研究融资难要抓主要矛盾,重点聚焦间接融资。企业在贷款上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贷款短期化严重,和企业需求与偿还能力脱节。近年银行业对民企贷款绝大多数是一年期短期贷款,即便金融抗疫也是如此。但企业贷款需求则不然。据央行调查,80%的企业需要中长期贷款。以流动资金为例,企业不仅有临时性贷款需求,更重要的是中长期定额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定额流动资金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最低需要、需常年占用的流动资金。如棉纺制造企业每1万纱锭需要配套400万元流动资金等。银行对定额流动资金需求应提供中长期贷款,因为定额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要用实现利润归还,而绝大多数企业一年的利润不能覆盖贷款。如美国小企业局合作银行对小企业贷款一般是7年至10年。   其次,先还后贷机械、僵化,倒贷成本高风险大。贷款短期化属于期限错配,有重大风险,但可以通过展期或借新还旧缓解。然而银行展期和借新还旧政策过严,多要求企业先还后贷。贷款短期化,又要先还后贷,至少带来两大严重后果:一是人为地增加还贷次数和倒贷成本。如果企业需要5年期贷款,银行错配1年期贷款,那么五年内就要给企业增加4次还贷续贷;尤其是许多企业需要过桥,又大幅增加财务成本。据审计署报告,2018年393家企业过桥利率年息最低36%,最高108%。二是资金断档,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先还后贷存在时间差,续贷往往需要一两个月时间,且存在不确定性,造成企业资金“断档”甚至资金链断裂。   再次,无抵押物贷款难。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倾向于抵押物,企业没有抵押物很难获得贷款。   上述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善,企业仍会喊渴。   某些重要贷款制度过严   三大痛点堵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制度安排上出了问题。   某些重要贷款制度过严、脱离实际。首先,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制度严苛。例如期限过短。一些银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最长3年,既不符合企业实际偿还能力,也和《贷款通则》中期贷款期限1年至5年的规定不符。又如还款方式单一。过去中长期贷款还款方式较为灵活,企业既可以一次性偿还也可以分期还款;后来取消了一次性还款,限于单一的半年一次还本付息,加大了企业还款压力,实际上提高了中期流动资金贷款门槛。   其次,展期和借新还旧政策“一刀切”、过严。展期是纠正短期化,避免资金“断档”和高息过桥等问题最简捷易行的方式,但展期制度过严。有的银行无论金额大小一律将展期权限集中上级行,尤其是一些银行没有意识到贷款期限错配的情况,不加区别地将展期一律列入关注类,导致基层行缺乏展期的积极性。因展期过严,即便贷款用于定额流动资金,也不得不先还后贷。   贷款短期化还可以通过借新还旧来纠正。例如2000年《不良贷款认定办法》规定,只要满足生产经营正常、有担保、重新办理贷款手续和周转性贷款等四个条件,借新还旧列为正常贷款。由于政策符合国情、区别对待,银行可以利用借新还旧帮助企业延长贷款期限,缓解期限错配,因而那时基本没有资金“断档”、高息过桥等问题。但2007年《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收紧了借新还旧政策。该指引规定,“借新还旧,或者需要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的贷款应归为关注类。”这一规定有两个弊端:一是脱离了企业普遍定额流动资金主要来自短期贷款的国情,二是“一刀切”——不管贷款期限是否错配、不管企业效益好坏,只要借新还旧,贷款就要进入关注类。而划入关注会减少银行利润和正常贷款。这一政策出台后,银行出于自身利益一般不再办理借新还旧,要求企业先还后贷,由此引发普遍性先还后贷“一刀切”、高息过桥、倒贷频繁甚至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再次,银行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尽职免责制度没有落地。   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方法就是用“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失灵,通过政策性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贷款。主要有两大举措:一是设立专门的政策性信用保证机构为没有抵押物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许多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80%至100%的政府担保。二是建立政策性中长期贷款供应和担保机制。如日本成立政策金融公库(JFC),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政策性金融公库中小企业贷款约60%期限超过5年。美国政府小企业局则为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提供担保,最长25年。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缺位,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几乎都是商业性的。绝大多数地区没有政策性信保基金,政府担保公司仍然要求抵押物或第三方担保。我国也没有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因政策性金融缺位,无抵押物贷款难和中长期贷款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也使得金融抗疫出现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单兵突进、政府性信用保证严重滞后的局面。   完善制度安排   解决上述问题,也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制度安排,对症下药,从根本上破解融资难题。建议:   完善贷款制度。首先,放宽展期制度,纠正借新还旧“一刀切”做法。一是纠正展期“一刀切”列入关注的做法。二是修改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1年的规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中小企业不能按期还贷,日本出台了以延期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金融顺畅化法》。根据该法展期的15万家企业有43%的企业延期超过5年。应借鉴日本经验,特别是根据我国贷款短期化严重实际,允许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超过5年。三是恢复2000年区别对待政策,即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借新还旧列为正常贷款。只要展期和借新还旧政策符合国情,可有效避免中小企业大面积资金链断裂;银行抽贷、期限错配、高息过桥和频繁倒贷等难题可从总体上迎刃而解。其次,出台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制度,鼓励引导银行业对制造业增加3年至10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再次,完善激励机制,落地尽职免责制度。   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解决中小融资难完全靠市场化行不通,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用好“看得见的手”。建议每个省设立一家中小企业政策性信保基金,已设立的各级政府担保公司原则上取消反担保,彻底解决有发展前景但无抵押物的企业贷款难问题。将一家国有银行改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主要提供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性业务。   
特别国债直达基层惠企利民 06-19
  作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6月18日,财政部采取市场化方式,公开招标发行首批1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个人投资者也可参与,且免征利息所得税。根据要求,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将直达市县,支持地方落实帮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抗疫相关支出等。   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自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发行特别国债以来,特别国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6月18日,特别国债落地——财政部顺利发行首批两期抗疫特别国债共1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采用什么发行方式,资金如何使用,个人能否购买?   市场化公开发行   作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抗疫特别国债由中央财政统一发行,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此前,我国曾于1998年、2007年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   “今年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将采用市场化方式,全部面向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公开招标发行。”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说。   6月18日,财政部成功招标发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为5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量500亿元,票面利率2.41%;二期为7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量500亿元,票面利率2.71%;投标倍数分别为2.5倍、2.76倍,投资者认购积极踊跃。根据安排,这两期国债在招标后,6月19日开始计息,23日起上市交易,每年6月19日支付利息。   此外,财政部还将于6月23日招标发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三期)。该期国债为1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700亿元。   记者获悉,对于抗疫特别国债期限品种,财政部充分考虑了国债收益率曲线建设需要,以10年期为主,适当搭配5年、7年期,进一步提升国债收益率曲线上关键点的有效性。   抗疫特别国债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由中央财政偿还3000亿元,地方财政偿还7000亿元。此外,抗疫特别国债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该发的债加快发行”相关要求,抗疫特别国债将从6月中旬开始发行,7月底前发行完毕。   “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纾解企业困难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的重要内容。采取多批次方式发行,均衡发债时间,主要是考虑金融市场承受能力,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减缓对金融市场影响,实现平稳顺利发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说。   抗疫特别国债实行市场化发行,受到金融市场高度关注。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完善市场化招标发行机制,促进形成丰富、多元的投资者结构,目前,国债市场已成为具有较大容量、能够充分满足财政筹资和投资者投资交易需求的重要场所。   “抗疫特别国债市场化公开发行将进一步提升国债市场容量,更好发挥国债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促进国债市场长期发展。”上述负责人说。   个人可参与交易   除了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今年赤字率从2.8%提高至3.6%以上,财政赤字规模达3.7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积极对冲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减收增支影响。同时,安排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重点投向国家支持的、有资产收益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我国政府债券资金达到8.5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6万亿元。如此大幅度增加政府债券规模,是当前形势下的特殊安排。   “今年我国在债务政策方面采取了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以及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三大手段,从功能定位角度来看,这三大手段各有侧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认为,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社会上十分关注,个人能否购买抗疫特别国债?“抗疫特别国债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还在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跨市场上市流通。个人投资者可以开通账户,参与抗疫特别国债分销和交易。”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与仅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的储蓄国债不同,抗疫特别国债为记账式国债,利率通过国债承销团成员招投标确定,随行就市。目前,5年、7年、10年期记账式国债收益率约为2.5%、2.8%、2.8%。   专家表示,国债以国家信用作担保,安全性、流动性强,免征个人利息所得税,适合追求稳健投资收益的各类投资者。抗疫特别国债与一般记账式国债相同,不可提前兑取,可在二级市场交易,交易价格根据市场情况波动,盈亏由投资者自负。   资金要直达市县   不同于普通国债的发行用途是弥补财政赤字,特别国债的发行是专门服务于某项特定政策,满足某个特定项目的需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增加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这些资金要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惠企利民。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就是要支持地方落实帮扶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抗疫相关支出等。   日前,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有一定资产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财政贴息、减免租金补贴等。各地可在分配额度内按一定比例预留机动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的急需资金需求。   “抗疫特别国债用于疫苗、药物、快速检验技术研发,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等专业领域,还可以预留部分资金用于地方解决基层特殊困难。我们认为,‘基层特殊困难’的投资领域主要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流动性融资问题。”赵全厚说。   国务院要求,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资金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时间全部下达市县。   “目前,财政部正抓紧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许宏才表示。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李敬辉介绍,抗疫特别国债由中央财政统一发行并支付利息,带有一定财力补助性质,为了体现地区间公平,财政部主要按因素法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的使用范围和‘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自主落实到市县基层和具体项目。”李敬辉说。   据悉,为规范特殊转移支付及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管理,财政部已经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抗疫特别国债的资金用途、分配拨付、还本付息、预算编制等内容,以及特殊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测算、拨付使用、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等内容。   郑春荣认为,要加强政府债务的流动性管理,“我国的政府债务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将形成庞大的资产,偿债能力毋庸置疑。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可以重点研究如何加强政府举债与国库资金的联动管理,加强对利率和金融市场的监控”。
助力“六稳”“六保” 一项项重大工程正加紧建设06-18
大工程 稳投资 扩内需(经济新方位·“两新一重”建设)   加强重大工程建设既利于当前也利于长远,一方面形成有效拉动,助力“六稳”“六保”,另一方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克服疫情影响,确保快开工、力争早开工;用好地方专项债,保障项目资金及时到位;畅通体制机制,有效吸引社会投资   广东,6月17日,历经34个小时连续作业,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与西人工岛顺利对接。   广西,被称作珠江上“三峡工程”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于4月30日投产发电,二期工程正马不停蹄推进。   新疆,目前世界在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项目近期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争使连接南北疆的又一条高速路大通道——乌尉公路早日贯通。   大江南北,一项项重大工程正加紧建设,牵引着基建投资加速落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作用何在?应如何推进?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助力“六稳”“六保”,为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深中通道总投资达460亿元,由5个子项目组成的新疆乌尉公路包PPP项目总投资额约761亿元……在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冲击、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抓一些迟干早干都要干的重大项目。”正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研究员刘立峰所言,加强重大工程建设既利于当前也利于长远。   ——形成有效拉动,助力“六稳”“六保”。   “重大水利工程覆盖面广、吸纳投资大、产业链长、创造就业机会多,能很好发挥稳投资、稳就业的作用。”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石春先告诉记者,据测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人,“此外,重大水利工程一般都有较好的规划基础,大部分经过多年论证,具有加快建设的条件,建成后不会造成过剩、闲置等问题。”   ——健全基础设施,为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重大交通工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以正在加快推进的川藏铁路为例分析:它将成为青藏铁路之后又一进出藏的重要铁路运输通道,既能改善沿线地区特别是西藏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与之类似,加快推进京雄等高速公路及安大线等国省干线建设,也将健全雄安新区对外公路骨架网络,从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利于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通水以来,大大提升了沿线城市供水保证率和水质,直接受益人口1.2亿人。”石春先表示,南水北调东线二期、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在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看来,“‘两新一重’建设体现了改善民生、支撑内需扩大的导向。”   ●部分领域存在短板,部分区域潜力有待挖掘    到2019年底,铁路通车总里程达13.9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超过500万公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双双位居世界第一……有人疑问,我国基础设施的“盘子”已经很大,还有“加强建设”的空间吗?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在交通、水利、社会民生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不少短板,相关领域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刘立峰认为,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但综合运营质量和效率仍有待提升,“尤其在西部地区,交通和水利设施薄弱环节仍然较多,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设施互联互通需求仍然很大”。   当下的短板与潜力,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看交通。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大交通工程主要包括几大方面:一是聚焦重大通道,加强国土空间连通、畅通关键通道、提高交通便利性,比如大型跨海通道工程等;二是瞄准重点区域、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比如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打造重大枢纽,如建设国际枢纽海港、国家航空枢纽等。   看水利。“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的格局没有改变,华北地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仍不均衡。”石春先表示,要把握机遇、补齐补强水利工程短板,“重点领域,聚焦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重点区域,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坚持以水而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一批战略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应紧紧围绕人民需要,聚焦补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效益,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认为,下一步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牵引作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处理好基础设施间替代、互补、制约的关系,力争使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效力。   ●保障资金及时到位,有效吸引社会资本    方向已明确,号角已吹响。加强重大工程建设,还需多方努力、协同推进。   ——要克服疫情影响,确保快开工、力争早开工。   “目前,今年重点推进前期工作的重大水利工程中,海南天角潭水库等17项工程已开工建设。”石春先表示,水利部将继续采取按月调度方式,指导各地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开、多开,增加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同时,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建设强度。”   交通运输部表示,截至5月23日,在建重点交通项目复工率已达99.7%。下一步将加大力度推进复工复产,同时加快其他项目前期工作,确保计划当中新开工的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快开,并指导各地提前启动一批符合国家战略、符合“十四五”规划方向的重大项目。   ——要用好地方专项债,保障项目资金及时到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扩大地方专项债的力度很大,有利于缓解重大工程建设的资金压力、扩大有效投资规模。不过,当前预算盘子有限,必须先解燃眉之急,把有限的资金利用好。”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建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促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和高效运营,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低效多压减、有效多安排”。   ——要畅通体制机制,有效吸引社会投资。   “目前,多数重大工程建设由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合作完成,需要我们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吸引社会资本。”魏际刚建议,应在重大工程推广应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新建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逐步向中西部和山岭重丘地区延伸,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投资规模大、成本回收周期长,下一步,将继续创新和完善制度,最大限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更多资金“直达”实体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再加码 06-18
新一轮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持续加码。6月17日,国常会提出,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此外,《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多部委正就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展开部署,筹划一揽子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大举措,围绕小微企业信贷加量投放,完善首贷、续贷业务以及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等多方面精准施策,持续推动更多资金“直达”实体,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记者了解到,后续更多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已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表。包括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防止资金“空转”套利、提升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等多项重磅政策将于年内落地。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银行敢贷、愿贷、能贷的政策落实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政策密集出台 加码小微金融服务   6月17日的国常会提出,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实际上,从中央到地方,近期已相继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的系列政策举措,涵盖差异化监管、加大信贷投放、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等多方面内容。   在金融委6月6日发布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中,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被列为首位。“该办法以小微企业融资各环节为主线,充分考虑商业银行个体差异和小微金融业务实际,设置差别化评价指标,对商业银行落实尽职免责要求,给予小微企业贷款差别定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这一办法有助于激励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各相关部委也积极出台相应落实政策。央行联合多部门接连发布《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三份文件,强化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发改委等六部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则透露,今年将持续推进对小微企业续贷业务的差异化监管,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续贷贷款风险分类纳入正常类。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从政策目的上来说,希望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都能够活下来,稳定就业,从而实现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最终政策目标。   地方落实方案也在陆续跟进。6月16日,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李虎在相关会议上对商业银行贷款尽职免责制度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表示应逐步提高小微信贷从业人员免责比例,落实放宽不良容忍度的要求,从而激发基层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积极性。而为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吉林省小微企业融资申报系统“吉企银通”近日正式上线,为银企供求信息线上对接搭建了有力渠道。   精准施策力促资金直达实体   业内人士表示,针对小微企业资产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等痛点,为小微企业在资金总量和结构上提供支持,精准施策让资金“直达实体”是本轮金融支持政策的一大亮点。   两大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已经“出炉”。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通过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预计延期政策可覆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则通过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预计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   在“加量”的同时,政策也在谋求小微融资持续“扩面”。“中小企业贷款难,首先在首贷难。要坚持首贷、续贷两手抓,将破解‘首贷难’问题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花大力气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品服务、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今年以来,北京、重庆、甘肃多地创设了企业首贷服务中心,重点攻克“零信贷”小微企业首贷难题,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北京银保监局局长李明肖近日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以来北京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续贷和新增首贷规模已分别超过400亿元和800亿元,新增首贷企业超过3.4万户。   政策红利下,金融加速输血实体的效果正在显现。最新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5月企(事)业单位贷款结构有所改善,在增加的8459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121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30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86亿元。温彬指出,本月贷款较去年多增的部分主要由企业中长期贷款贡献,意味着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配套政策持续跟进   记者了解到,后续一揽子稳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已在酝酿中。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防止资金“空转”套利、提升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等多项重磅政策已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表。   明显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是今年金融政策重要发力点。据悉,人民银行等多部委6月底前将出台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精准性的相关政策。财政部、银保监会年内将持续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的相关政策也将于8月底前出台。   对于后续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帮扶,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在定向降准和再贷款工具的使用上仍需加大力度,同时引导资金价格的下降,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负担。此外,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结合多种方式,应以贷款为牵引,为企业的持续生产提供长期的发展资金,并做好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补充机制,扩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董希淼建议,下一步应从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激励约束机制,为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推动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主流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加大合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防止对大型银行的激励政策措施“误伤”中小银行。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秩序重回正轨06-17
2020年下半场即将来临,中国经济形势走向如何?疫情之下还承受哪些压力?老百姓关心的菜价、肉价是涨是跌?在昨天的国家发改委6月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5月份,我国经济运行秩序重回正轨,部分工业实物量指标明显回升。从数据来看,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5月份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CPI创14个月来最小涨幅   5月份CPI同比涨幅2.4%   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   电量指标能洞察经济运行的趋势。5月份,我国发电量同比增长4.3%,增速比4月份提高4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提高3.9个百分点。   老百姓关心的价格方面,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环比下跌0.8%,“主要原因是随着鲜活农副产品生产运输恢复正常,新鲜蔬菜大量上市,生猪复产扩产态势良好,农副食品有效供应明显增加。”孟玮说,当月,猪肉、鲜菜、鸡肉和鸡蛋价格环比分别下跌8.1%、12.5%、4.1%和4.8%,对CPI环比下跌的拉动作用显著。   “5月份CPI同比涨幅2.4%,比上月收窄了0.9个百分点,这是近14个月以来的最小的涨幅。”孟玮说,特别是CPI和核心CPI同比涨幅的差距在缩小,由今年2月份的4.2个百分点收窄为今年5月份的1.3个百分点,4到5月份核心CPI的涨幅都是1.1%,这也进一步表明推动CPI上涨的结构性因素正在较快的减弱,主要是猪肉和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物价总水平将处合理区间   猪肉价格比2月中旬降超20%   15种蔬菜价格比1月底降超40%   截至目前,36个大中城市、超市和集贸市场的猪肉价格比2月中旬的高点下降幅度超过了20%。15种蔬菜综合平均价格比1月底的高点下降超过了40%,猪肉和蔬菜价格的下降幅度比较明显。   下一步的猪肉价格将如何变化?其实,从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推进生猪复产扩产。“当前生猪复产的势头还是比较好的。规模养殖场扩产速度比较快,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以及生物安全防护的水平明显提升。”孟玮说。   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也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存栏量比去年9、10月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升。新生仔猪量连续多月在增多,预计今年3季度育肥猪的供应将趋于改善。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有望保持稳步回落的态势,并可能随着季节性和节日性的需求变化而有所波动。此外,我国粮食和食用油供应充足,粮油的价格有望平稳运行,蔬菜、水果等价格可能会有正常季节性的波动,但是食品价格总体将保持基本平稳的态势。   “随着翘尾影响逐步回落,预计今年后期CPI涨幅有望继续收窄,全年可能呈现前高后低态势,物价总水平将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孟玮说。   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6%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   从数据来看,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5月份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具体来看,我国生产供给持续回升。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上个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的增速由负转正,由4月份的下降4.5%转为增长1%。   内需复苏也较为明显。从消费来看,市场销售逐步回暖。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8%,但是降幅较上月收窄了4.7个百分点。从投资来看,投资降幅继续收窄,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3%,降幅比前4个月收窄了4个百分点。从出口看,今年5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1.4%。   此外,市场预期保持稳定。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6%,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两大指数都是连续三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   “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还在不断显现;国内散发病例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居民消费的信心和服务业的恢复。”孟玮说,当前,重点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挖掘释放内需潜力,抓好援企稳企政策落实,重点落实好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同时,千方百计保就业、保民生,重点瞄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强化援企稳岗和就业帮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积极破解“首贷难” 推动小微企业贷款 “扩面增量”06-17
对于不少小微企业来说,从银行借到第一笔钱(也称为“首贷”)并非易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督促商业银行提高首次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的户数。   为何“首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小微企业“首贷难”究竟难在哪?具体的破解路径有哪些?   所谓“首贷户”,是指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没有贷款记录的企业,俗称“白户”“无贷户”。小微企业“首贷”问题之所以受到重点关注,是因为在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出现了“掐尖”现象,以及对个别优质小微企业过度授信问题。“去年,整个银行业都大幅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发放力度,但出于降低信贷风险、降低获客成本的考虑,银行大都倾向于为已有贷款记录、头部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一家优质小微企业往往被多家银行找上门,一定程度上存在‘掐尖’以及过度授信问题。”某农商行负责人说。这样一来,部分真正有融资需求但尚未得到满足的小微企业就被忽视了。   针对以上问题,部分省份已先行开展探索,并推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印发《浙江省小微企业首贷考核办法》,主要从小微企业首贷户数、贷款金额两方面着手,对金融机构首贷户工作进行定量考核,进而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扩面增量”。   浙江银保监局已从多方面入手,着力推进首贷户精细化管理,以期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   具体来看,一是加大对首贷户的拓展。开展“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活动,组织银行机构以无贷户为重点,摸排、对接63万户清单内小微企业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然后,引导企业和银行与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接,提高融资对接成功率。   二是对接地方特色化企业,了解无贷户的金融需求。“一方面,要求银行积极对接4.3万户小微园区入园企业、6.2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逐家监测企业融资情况;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与地方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对接当地特色化企业。”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其中,浙商银行温州分行已根据温州市委人才办提供的“在温创新创业人才名单”对接相关企业,累计向8家首贷小微企业授信3200万元。   三是推动省级担保机构与省级银行机构、法人银行机构“总对总”对接合作,政策性担保向首贷户倾斜,开发适合普惠金融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担保组合,对新增“无贷户”的银担合作情况加大监测考核力度。   四是加强首贷户管理培育,实现银企共成长。“小微企业首贷的难点之一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要让银企双方能够对照同一套报表讲话,企业自己拿到的报表和银行得到的信息是一个口径。”浙江银保监局负责人说。
让小微企业度危机开新局 06-16
 编者按 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当前,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加大“六保”和“六稳”工作力度,促进小微企业和小微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6月13日,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和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部委、银行、智库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疫情期间小微企业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前景以及做好小微金融服务等主题开展交流和研讨。本版就其中的精彩观点作了摘编,以飨读者。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   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本报记者 吉亚矫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其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明显。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当前小微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发展小微经济,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小微经济经过多年发展贡献了80%的就业,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每年新增市场主体的90%以上都是小微企业。   靳诺表示,小微经济是国民经济生力军,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细胞,在稳增长、扩就业、促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量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受到了一定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承担了云南兰坪的专项脱贫攻坚任务。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小微企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提高收入和减贫产生了积极影响。   “服务小微经济发展、服务改革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靳诺说,小微企业关乎巨大的就业群体,要抓紧落实落细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郭新双:   不仅要融资也要“融商”   本报记者 钱箐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困难凸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郭新双表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除了解决资金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要看到在经营端“订单减、需求降”问题、在成本端“费用多、成本高”等问题。要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系统性发力,给予小微企业全方位支持。   郭新双进一步表示,从金融领域来说,需要组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工具,营造企业活、金融活的良性循环。他认为,在以间接融资为主要特征的中国金融市场,发挥好银行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纾困解难,提升服务质效,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融资固然重要,但企业融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郭新双认为,服务小微企业不仅要“融资”,也要“融商”。银行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地实现“商业拓展”。邮储银行也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尝试,探索打造线上线下融合、金融与非金融交互的生态圈,为小微企业提供非金融服务,扩大服务边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政策给力更要激发“内力”   本报记者 吉亚矫   “无论从经济角度看还是从社会角度看,小微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要更加注重“内力”。   刘尚希认为,“内力”是指企业有自救的意愿和动力。如果企业自救意愿和动力很弱,那无论什么样的政策,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一方面,要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时,更加注重激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对创新创业的良好预期。二者叠加,才能让政策效果大大凸显。”刘尚希说。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主体造成了一定冲击,影响了它们对市场的预期。刘尚希表示,既要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扭转预期,也要防止企业出现政策依赖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持续增强企业自救意愿,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当然,只出台政策是不够的,还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刘尚希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迅速增长,这是通过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得来的。下一步,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让企业对市场有信心,对未来有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救助工具还需全面创新   本报记者 谢 慧   “目前,国家对小微经济的重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继续出台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刘元春指出,目前已对出台的政策作了一系列评估。在财政方面,经调研发现依靠政策能够保住企业的生存,但仍不能彻底摆脱困境;存在一些政策受益面较窄,主要是部分政策竞争性很强,同时小微企业社保参保率太低,还有税收优惠较多,直接补贴较少等问题。在金融方面,也存在资金流向结构性不均衡、信用风险高企等问题。   “疫情救助必须以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为落脚点,各种救助工具必须全面创新。”刘元春表示,一是政策或制度设计必须条款清晰,可执行性强,设计过程中须广泛听取各方观点,努力兼顾各方合理利益诉求;二是规定低息或免息贷款的偿还豁免条款,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公司数据分析能力强、客户覆盖面广的特点,提升救助政策的执行效率;四是政策应兼顾纾困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抗风险能力;五是大力度稳岗直接补贴。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   千方百计稳订单扩市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表示,随着各项决策部署和惠企政策加快落实,中小企业经营情况出现积极变化,但经济全面复苏需要时间,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财税、社保、金融等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精准有力及时推出多项政策措施。“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让中小微企业有获得感。”秦志辉说。   针对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秦志辉表示,总的来看,随着各项惠企政策加快落实,中小微企业复工率在逐步提高,企业困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秦志辉表示,针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的难点痛点,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分析研判推动政策落实。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融资环境。三是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四是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五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稳订单扩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   扶持小微眼光要更长远   本报记者 欧阳梦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认为,在关注一般性小微企业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注意那些带有普遍性的企业待遇是否同时适用于小微企业。   高培勇表示,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看出,我国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性的,是稳定的和长期的;另外一类是短期的,只适用于某个年度或某个阶段。高培勇认为,支持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是短期之内能提供什么样的待遇、给予什么样的照顾,而是要立足于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探讨制度安排和稳定的制度支持。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更在意、更需要的也是稳定和长期的制度性支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小微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但支持企业发展,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能仅仅聚焦于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从长远角度作出相关制度安排。   “疫情终归要过去,值得警惕的是,防止宏观税费水平在疫情后出现反弹。”高培勇认为,在讨论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时,必须在战时特殊举措和平时一般性安排之间,筑起一道隔离墙,防止疫情之下特殊政策效应外溢。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白津夫:   多方联动引来金融活水   本报记者 张 静   小微企业发展,需要金融源头活水,也需要多方联动支持。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白津夫建议应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政策驱动形成联动机制。“当前,要真正形成以金融支持为主、社会资本协同的机制,为小微企业发展建立起金融支持的长效机制。”白津夫认为,一方面要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大幅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应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为其创造投资机会,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又放大金融支持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数字化赋能精准施贷。白津夫建议,更多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破解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的难题。除了要精准滴灌受困企业,还要重点加大对新业态企业的支持。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白津夫表示,小微企业要主动融入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产业链协同、供应链融合。金融服务应进一步向产业领域延伸,发展供应链金融,深化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   保护好“优秀”县域农信社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李建菲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农村信用社是“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当前一些地方农信社发展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下一步发展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基本稳定。   王信介绍,当前很多县域农信社、农商行等,立足本土,经营效益较好,在支农支小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近期一些地区对农信社简单“并大堆”,这不利于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基本稳定,不利于支小支农事业的发展。   王信强调,对于经营较好的县域农信社,要切实加以保护。特别要关注那些表面上县域法人地位还在、股东结构不变,但实际上人财物都受到干预的县域机构。   如何评估县域农信社是否受到较多行政干预,王信表示,这需要深度评估。充分发挥各地已开始逐步设立的金融委地方协调机制作用,通过定性、定量指标对农信社县域法人受到行政干预的程度作出评估,地方协调机制可监督检查。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   “内外”配合助力小微发展   本报记者 秦 悦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为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大发展,为小微企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外在政策环境和内在创新动力需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他表示,未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借助多种传播途径和宣传手段,积极推动国家层面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加大信息服务,推进线上审批、资信审核、资金支持等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发挥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政策信息和权威解释,配合相关执行部门做好政策落地服务。   此外,还要加快小微企业创新业务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他建议,小微企业应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向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小微企业应加快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向多元化销售渠道转型,充分发挥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作用,扩大网上销售,拓宽营销渠道。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邵智宝:   政策市场需要协同发力   本报记者 钱箐旎   “中国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课题组今年开展了几次调研,全面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现状、困难和诉求。”中国邮储银行副行长邵智宝表示,结合调研结果,对小微企业支持政策提几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激活市场需求。对受疫情冲击较大区域和行业的小微企业实施定向扶持,精准灌溉,进一步打通产业链、销售链,满足小微企业订单需求。   其次,灵活调整政策着力点。收集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政策诉求,动态调整政策着力点和落脚点。对于疫情期间的各类临时性措施提前制定退出计划,并向社会公布,避免各类主体对政策依赖度过高。要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策和市场的协同作用。   再次,提振企业家信心。及时通过权威渠道公布各类支持政策和操作指南,帮助企业家明确政策预期,提振信心。   最后,稳住企业现金流。引导小微企业合理制定资金计划,适时瘦身、转型。同时,督促各类产业链核心企业缩短对上下游小微企业应付、应收账款的周期,提高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
博士创业梦碎宣讲会 精巧融资骗局正“吸血”中小企业06-16
“我没想到那是这么险恶的一个市场。”时隔两年,高翔再次回想起创业时被骗的经历,怒气还未消除,倒是心寒感愈加强烈。    2018年,他与几位博士伙伴的创业项目小有进展,正想扩张之时,接到中联双创(北京)企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双创)的邀约。对方以挂牌“双创板”(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为由,邀请创业者前去参加“海选”。最终所图,却是创业者们口袋里的6.8万元挂牌服务费。    2020年1月,中联双创被证实为冒用双创平台的名义欺骗企业。据高翔等人统计,受骗企业至少上百家。高翔、乔强、李洪生、陈兴都是受骗的创业者。他们或者学历较高,或者社会经验丰富,原本以为创业的磕磕绊绊,只会出现在项目的攻坚克难上,却没想到被社会浇了这样一盆冷水。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精巧骗局,能在这个时代,骗取这么多高学历创业者?这帮人又是如何被创业者们追索一年多,依然能一分钱未还?    创业导师竟是婚庆主持人?挂牌服务商被官方证伪    乔强,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接触到的近十位受害者经历中,经历中联双创这个噩梦最晚的一位博士创业者。    2019年1月,他正与合伙人筹备成立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时,乔强接到了“中联双创”业务员的电话。    对方自称是“双创板”挂牌服务商,可以帮助乔强的公司挂牌并获得融资,邀请二人带上身份证、营业执照去北京参加“评审大赛”——或者说创业项目“选拔”。    这是个经常能收到骚扰电话的年代,乔强并不是毫无戒心。但他发现,首先双创板虽然名气在普通人心中不太大,但真实存在且靠谱。上网搜中联双创,在当时的百度百科和相关新闻中,也没有发现异样。    在那次大赛上,一共出现了大约30家企业主,最终遴选出了5家企业。    不过,这种选拔只是个把戏。“后来我分析,可能这30名企业主里边,得有20个人都是托儿。”另一名受害者李洪生猜测。而这种猜测在后文中,会被用一种残酷的方式证明。    最终,乔强的企业成为被“选中”的一家公司。中联双创方面随后以“承诺提供融资渠道”为诱饵,要求企业负责人立刻缴纳6.8万元挂牌费。    乔强他们并非没有质疑,但正如一位来自南京的受害创业者回忆道:“他们打的是证监会的名义,还在国家会议中心办会议,感觉就是很正规。”再加上全额退款承诺,创业者们最终都在现场交了6.8万元。    乔强开始对中联双创起疑,还是在提交“复核材料”时,他发现对方的合同模板有不合理之处。起疑的他,为再次确认中联双创的资质,把宣讲活动当天的“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谢云轩(又名谢欣)的头像,放上了百度搜图。    这一搜索,却发现这个谢云轩“根本就不是天使投资人,而是武汉一家公司的婚礼主持人”。乔强这下确信,自己是遭遇了骗局。    但中联双创方面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说法却是:它们有资格推荐双创板,而且收费也有原因的。    中联双创幕后“操盘者”之一孙国男(又名孙义)称,中联双创是被曾有推荐商资格的晋融通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融通)授权的二级企业,然后“(中联双创)用推荐商的名义去跟‘机构间’(注:指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为双创板管理单位)对接,来开展保荐商业务”。    作为推荐商,需要有专业团队进行收集材料,孙国男说,所以才收了挂牌服务费。    孙国男还称,推荐商资格百分之百可以二度转让。但机构间没有支持他的这种说法。2020年1月16日,机构间在“双创板”官网发出严正声明:中联双创冒用双创平台的名义欺骗企业,损害名誉、恶意扰乱市场秩序,已委托律师事务所向中联双创发送律师函。此外,受认可的推荐机构名单上,如今已没有晋融通。    在那之前的2019年,乔强等人还曾向山西证监局询问中联双创是否为晋融通授权的推荐商,对方回函称:“晋融通表示对该《推荐商授权书》不知情,未在该《推荐商授权书》上加盖过公司印章。”    虽然孙国男的说法不被双创板和晋融通认可,但其做法也没有被认定为诈骗。所以,想要回钱的乔强,当前走的维权途径是仲裁。    乔强等几位有同样经历的创业者,将与中联双创签订的合同向北京市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中联双创退回他们交的6.8万元。    北京市仲裁委支持了维权者们的诉请,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9年9月出具的执行裁定书显示,中联双创已“无财产可供执行”。    这些创业者们从那时起,像极了一家跑路公司的供货商、一座烂尾楼的业主,只能无奈等待。而孙国男等人,则能在换了个“马甲”、换个诱饵后,干起同样的收“挂牌费”买卖。甚至,“中联双创”事件中的受害者新设立公司后,又收到了“选拔”邀请。    中联双创换个名字再设局,受害者闯虎穴    陈兴,就是那位被孙国男等人连续“选”中的男人,这让他哭笑不得,但也给了他“寻仇”的机会。    2019年底的一个冬日,时针指向13:30,北京顺捷大厦地下车库中的陈兴抡起背包,开始向6楼进发。    这天的他,将作为一场特别“行动”的内场“卧底”,负责悄悄录音,并且在适当时机给同伴发出“RUSH”(行动)的信号。    大厦6楼,北京美港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港通)将进行一场宣讲会,并提供在“香港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港股交)挂牌融资的机会。    不同于中联双创时期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议的张扬,这场宣讲会低调一些——地址位于中京联信科技集团有限(以下简称中京集团)内部会议室。一切看起来依然非常正规:进门时要在机器上验证身份证,工作人员均着正装,说话时努力抑制口音,微笑的样子礼貌而标准。    会场内有20余位企业主,等候期间一直轮播央视《对话》栏目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企业融资的节目片段,直到主持人登台。    “银行的款还不上,这就是痛点。周总最终选择了跳楼,大家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自称是港股交副总裁、天使投资人的“杨总”,以董事长因债务所迫自杀的故事开场,100分钟的演讲中,举了一大堆近年来资本市场上的知名案例和富豪们的创业史。    “今天你们来到我们‘港股交’的现场,不是说明你已经具备资本的思维了,只是说明你已经具备资本的意识了。”“杨总”侃侃而谈,生动案例夹杂着市场解读,变着花样强调资本的作用,时不时还向台下“要掌声”。    最后,“杨总”终于引出了会议的重点:“‘港股交’这个板,由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在香港跟香港特区政府联合发起,面向全世界,现在‘港股交’上面有2000多只基金。”    坐在场下的陈兴,听得哭笑不得。2019年12月初,他接到了美港通的参会邀约,对方承诺可通过挂牌“港股交”帮他的公司获得融资。但美港通方面也许不知道,一年前,中联双创才从陈兴这里收走了6.8万元“挂牌费”,之后,陈兴一直在为讨回这笔钱奔走。    如果说“双创板”至少存在,这次的港股交则很缥缈。    美港通的业务员称,“港股交”是香港特区政府、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在香港设立发起的。    但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孙国男一直撇清“港股交”和政府的关系,“没有人说它是政府的,它就是一个私人企业建立的这样的一个挂牌展示、促进融资的一个平台”。他强调,“港股交”是私人企业,只是发起人中有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的成员。这与现场宣讲及电话邀约时截然不同。    网上查册也显示,港股交是一家私人公司。    另外,6月11日,记者在香港证券和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官方网站列示的无牌公司及可疑网站名单中,发行“港股交”在宣传中常用到的“港三板”“香港股权市场”等均赫然在列。    孙国男也试图切割“港股交”与中京集团的关系——中京集团就是这场港股交宣讲会举办的地方,是孙国男持股49%的公司,也是中联双创股东张津铭曾投资并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2019年底的那天,中京集团前台的背景板上罗列了四家旗下企业,分别是钐钐咨询、泰钐资本、泰赫基金、中鲸出海。在采访中,孙国男表示自己也持股钐钐咨询,并联合创办了中联双创。    听着这些既陌生又感觉熟悉的名字,陈兴静静等待着发出行动信号。但最终,这场行动还是走向了拳脚之争。    中联双创服务合同正面 受害创业者供图    香港证监会发布的风险提示 记者截图    他们金蝉脱壳南去,受害者创业梦碎只能忍耐?    宣讲那天的顺捷大厦6楼,电梯门缓缓打开,孙国男的脸逐渐清晰。    一位向中联双创几次索赔未果的企业主,挡住了孙国男去路:“我就是港股交挂牌的企业,你们没有任何资质!让我们挂牌是骗我们,你赔我们钱!”    咆哮声中,双方开始对峙。这时,受害创业者李洪生,冲进了还在演讲的会场,呼喊起来:“大家都注意一下,我们都是被骗了的,都是假的!”    正在讲解一级市场为何比二级市场更赚钱的“杨总”,节奏全乱。    印证“选拔参与者中大多数是托儿”的一幕随之上演。一些原本还在听课的“创业者”从椅子上蹿起,与李洪生展开对抗。剩下八九个呆住的企业主,愣愣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会场里20多个人,实际上‘挨宰’的也就这八九个人,一出事他们的人都起来去帮忙了。”陈兴回忆道。    不知道第一拳是谁抡出来的,但毫不意外,双方在2019年12月中京集团办公地的对峙,以一场混乱的拳脚相加终场。    纵然眼眶青肿,鼻梁已破,陈兴、李洪生他们的行动算是成功了。    这些受害者原本就只是打算“吓跑”来参会的其他企业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能在那一天要回损失——这太难了。    首先难在中联双创只是一个“壳”。事情一旦败露,旧“壳”就被抛弃。然后换上另一个壳,局则重复进行。中联双创打着“挂牌双创板”的旗号,美港通就变成港股交,他们利用大部分创业者不熟悉资本市场的弱点,不停变换名头。    此外,前面提过一个情形,法院执行时,中联双创已“无财产可供执行”,这也是维权者面对弃壳时的无奈。    北京炜衡律师事务律师张中理解释,在民事纠纷中,仲裁案也是可以同时申请财产保全的。但是,因为仲裁机构管辖的特殊性,实际上在仲裁程序中进行保全,只能在提出申请后,交由仲裁机构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且一般在程序上要求比较严格,又需要申请人提供保全的担保。    弃子虽然无价值,但中联双创股东方还持有其他企业,维权者能不能向那些公司追偿呢?一般情况下,这是不可行的。    张中理律师介绍,除非中联双创公司的股东开设的其他公司和中联双创公司属于“人格混同”——即两家公司的办公地址、工作人员、联系电话相同,或者有其他条件,能够提供充足的证据,让法院认定两家公司实际上是同一家公司。此时,才可以主张股东所持有的其他公司来承担相应责任的。    于是,这么拖了一年多,这几位创业者发现,自己正面临着无处可追的境地。    他们此前联系的中联双创业务员,如今已电话停机或销号。    就连中京集团也是这样。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次回到中京集团所在的顺捷大厦时,被物业人员告知,该公司已在春节后不久搬走——中联双创之后,中京集团也“人间蒸发”了。    面对僵局,这些创业者们多多少少性子变了,热血冷了。    “我真的特别失望。”乔强说,这件事对他的创业热情打击很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和合伙人决定,只要能支撑运营,就暂时不考虑融资。    李洪生和陈兴也在继续自己的创业,只是在经营时,还会忙着讨公道。因为即便是疫情,在陈兴心中,“影响也不如被骗这件事情大”。    最可惜的是高翔。他当时把希望都寄托于“挂牌双创板”,最终错过了融资的窗口期。眼下,高翔选择了回去老老实实上班,他那个科技项目就此夭折。    在6月9日,他们进行了或许是最后一次的自发追款。    凭借社交平台的几张照片,高翔等人在6月9日找到了中联双创股东(持股50%)张津铭在北京的一处住处。但他们最终没能敲开那屋子的门,只是得知张津铭已在深圳。“如果真是去了深圳,那就无法去追了,太远,来回路费、吃住(花销)受不了,一次也搞不定。”创业者无奈地说道。    其实,这个新消息真正让人担忧的地方是:孙国男、张津铭,此刻是否已前往南方,将布设一场新的骗局?    中联双创官网上挂出的授权书,目前网站已无法打开    ■记者手记    不能让同样的骗局一再上演 不能让创业者心寒    从去年冬天到如今稿件发出,我作为记者曾多次跟随记录受害创业者追索“挂牌费”,也曾与中联双创、中京集团的幕后操盘者孙国男正面或侧面地接触或采访,半年时间过去了,孙国男、张津铭等人巧妙脱身,但创业者仍苦苦挣扎。    “我真傻,真的。”一位高知创业者在采访中不断自省,但得出的教训只能是谨小慎微,继续忍耐。诚然,创业是个风险系数极高的选择,九死一生的案例并不少见,但创业者的征途应当是充满潜力的奇思妙想的证实或证伪,即便是失败,奋斗之后光荣退场,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项贡献。    然而,由于中联双创、中京集团等企业的存在,这如蛀虫一般的骗局啃食了创业者对市场环境的信心,受害的将是整个市场。我们不能只希求创业者对精巧骗局斟酌再斟酌,更不可能将受害创业者信心的回归寄望于设局者幡然悔悟。不是所有伤口都能够自愈,不能让受害者只能忍耐,要对设局者严惩再严惩,让钻空子的蛀虫付出代价。    (每经记者韩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工业生产稳定回升——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解读5月份工业生产数据06-15
5月份,随着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复工复产深入推进,工业生产继续回升。但1—5月份累计工业生产仍下降,5月份部分行业和产品回升力度有所减弱,外部环境复杂,工业经济稳定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一是复工复产深入推进,工业生产加快。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5月27日,67.4%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较4月下旬上升6.6个百分点。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在上月由负转正基础上继续回升。其中,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分别增长1.1%、5.2%、3.6%,增速均有所加快。1—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降幅较1—4月份收窄2.1个百分点。   二是多数行业和产品生产继续恢复,新兴产品保持高速增长。分行业看,5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的行业数较上月增加2个,增长面为73.2%。分产品看,612种列入统计的工业产品中,344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6.2%;部分新兴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集成电路圆片、充电桩等增长均在70%以上。   三是装备制造行业增长继续加快,基建类相关产品增势较好。5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12.2%,加快6.4个百分点,增速为2018年下半年以来各月最高水平;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4%,加快2.1个百分点;电子、仪器仪表、通用设备等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速在7.3%—10.8%之间。分产品看,5月份,建筑工程用机械产量同比增长38.4%,增速较上月加快17.5个百分点,其中挖掘机增长82.3%,较上月加快32.8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混凝土机械分别增长56.1%、42.2%;汽车产量215.2万辆,增长19%,其中载货汽车45.8万辆,增长54.7%,增速均较上月明显加快。受市场需求恢复拉动,SUV汽车、笔记本计算机分别增长33.5%、28.6%,智能手机、智能电视产量由降转增,分别增长8.4%、7.1%。   四是原材料行业增长有所加快,水泥、钢材等生产持续向好。5月份,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原材料类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上月的3.5%加快到5.5%。其中,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等行业分别增长6.1%、5.5%、3.9%,增速均较上月小幅加快;石化行业由降转增,增长7.8%。分产品看,5月份,水泥、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初级形态塑料同比分别增长8.6%、6.2%、4.1%、7.9%,增速较上月均有所加快。   当前工业生产总体恢复向好,但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值得关注。一是行业和产品回升力度有所减弱,41个行业中有25个行业出现增速回落或降幅扩大,产品增长面较上月有所下滑。二是消费品行业出现下滑,增速由上月的增长0.7%转为下降0.6%,服装、家具、文教工美、皮革制鞋等行业下降在5.0%—11.4%之间。三是出口订单不足,工业出口交货值由增转降,同比下降1.4%,部分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出口交货值下降10%以上。   下一步,应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进减税降费,鼓励和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帮扶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不断巩固工业经济稳定回升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