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新增两个“1万亿元”,即财政赤字规模新增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直达”如何直达?这一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究竟“特”在何处? “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财政资金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第一时间全部下达市县。”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这样的解答。 特殊机制有特殊设计。 “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做法,更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制度创新。”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进一步对外界揭秘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中央切块”:财政部将资金按照相关因素“切块”分给各个省份。 ——“省级细化”:省级部门细化资金分配到市县的方案。 ——“备案同意”:省级部门将方案报财政部备案同意。 ——“快速直达”:备案同意后,限时省级部门将资金下达基层。 这些部署意味着,省级政府既要当好“过路财神”,也不能做“甩手掌柜”,在加强资金监管同时,要将自身财力更多下沉基层,确保中央确定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如同一辆‘直通车’,又如一道‘保险锁’。”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看来,这一特殊机制不仅让资金下达更加快速高效,也可以防范截留挪用,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 特殊资金用于特殊之处。 当前,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要靠市县落实,落实好纾困企业、帮扶群众等政策需要更多“真金白银”,但市县财力存在很大缺口是绕不开的挑战。 “将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直达市县,就是要支持地方落实帮扶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抗疫相关支出等。”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明确的资金用途信号。 据悉,为精准分好这2万亿元资金“蛋糕”,财政部根据具体资金的特点,进一步“分门别类”细化了资金直达流程,明确了相关用途。 具体来看,有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应对疫情对基层财政造成的影响;有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还有的资金将统筹用于支持落实“六保”任务。 许宏才表示,这些直达资金,要用于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 中央财政资金直接“下沉”市县,如何管好用好?会不会被骗取挪用? 根据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背后,不仅省级政府要加强资金监管,市县政府也要建立使用台账,确保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财政部要同步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监控系统,各级国库要督促做到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确保账实相符。 许宏才介绍,通过建立直达资金台账的监控系统,将确保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财政部还将与审计部门、人民银行等加强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监督问责,确保资金科学规范高效使用。 当前,面对吃紧的财政收支形势,每一分钱都更加弥足珍贵。 “资金流到哪里,监控就到哪里。”许宏才说,财政部门将尽全力杜绝基层造假、违规套利等问题,该追责的追责,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紧要处。
从用电量到挖掘机销量,从货运量到快递业务量,从货币供应量到商务活动指数……近日密集发布的一系列先行指标快速回升,释放出更多积极信号,业内普遍预计,供需两端加速回暖,工业、投资、消费复苏有望提速。稳增长政策正在发力,经济运行暖意渐浓。 5月广东省全社会用电量629.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9%,年内首次实现单月同比正增长;湖南全省全社会用电量为139.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4月加快1.5个百分点……各地陆续公布的用电量数据显示,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晴雨表”,各地用电量跑出加速度,广东、江西、安徽、重庆、甘肃、湖南等地同比增速均超过8%。 其他经济“风向标”也在密集释放积极信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制造业PMI处于扩张区间,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9%,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比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达到57.9%,企业对经济发展趋势和投资信心正在增强。 此外,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5月各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31744台,同比增长68%,远超行业预期;央行数据显示,5月我国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保持高位,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速为2018年5月以来最高;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5月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73.8亿件,同比增长41%,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5月货运指数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 以物流行业为例,满帮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徐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5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4.8%,较4月回升1.2个百分点。满帮平台大数据显示,5月公路货运订单同比增长8%。随着经济逐步向常态化复苏,交通运输行业加速恢复。从平台数据来看,目前各项主要指标均已恢复到略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 从货车销量看,涨势也十分可观,1月至5月,中重卡行业预计总量69.6万辆,同比增长13%。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胜师告诉记者,“部分车型市场需求释放,部分地区准入车型政策调整也带来用户换车潮。此外,工程类车辆需求激增,尤其是在自卸、搅拌、砂石料运输市场。” 在专家看来,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积累更有利的外部条件,越来越多的先行指标预示经济触底回升、持续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5月中观和微观经济数据捷报频传,除了用电数据明显向好、挖掘机械产品销售大增之外,日前公布的出口数据也显著好于预期,这不仅说明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也预示着5月宏观数据可能超预期。”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系列先行指标的快速回升,显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步伐明显加速,宏观经济正在逐步复苏并趋于好转,供给和需求两端都逐步释放出更多的有利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还表示,我国有巨大的市场内需和充足的政策工具箱,下一步稳增长政策正在发力,助力下半年经济更快企稳回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复工复产、促进消费回补等政策措施,稳妥有效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推动经济活动复苏向好。 刘向东还指出,在经济持续升温同时,促生产扩内需举措将持续,包括对服务业的投资活动,交通物流、工程建设等都会有所扩张,宏观政策工具箱中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会适当调整并逐步落地见效。预计下半年各项经济指标还将继续回升,并逐步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事实上,近段时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扩内需持续加力。投资方面,以“两新一重”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消费方面,围绕零售餐饮、新型消费、大宗消费等多个领域,密集推出系列支持举措;进出口方面,一方面帮助企业出口转内销,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另一方面,通过提升贸易便利化措施、加强金融支持等,降低外贸企业综合经营成本,促进外贸平稳向好发展。 此外,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创新推出多种直达实体经济的融资工具,为实体企业、中小微企业持续输血;财政政策方面,力度空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加速落地,两个一万亿元“一竿子”直达基层的同时,超2.5万亿元减税降费也将为企业纾困发展提供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6月11日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无论是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还是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无论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还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都敲定一系列具体的时间表、任务书。专家认为,稳增长工具箱正加速开启。 “目前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基层、地方和民生的进程正在加速。基建项目储备与资金供给充足,财政资金拨款到位提速,有助于推动基建需求。低风险地区和境外旅游的开放也有助于激发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复苏。诸多迹象表明,在疫情向好和一揽子政策利好释放之下,下半年经济将继续升温,稳中向好。”林致远说。 在高瑞东看来,随着我国进一步做精做细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力落实“六稳”“六保”,加快落地大规模减税降费和更大力度金融支持举措,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和企业家投资的信心,中国经济有望加速企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人民网北京6月11日电 (任妍) 今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为进一步巩固“百城万村”家政扶贫和全国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扶贫行动成果,完善家政扶贫政策,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从事家政等生活服务工作,更大程度发挥家政扶贫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近日,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巩固拓展家政扶贫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各地可根据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情况,加大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家政企业的支持力度,将稳岗返还标准最高提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各地区可利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及扶贫资金对从事家政服务的贫困劳动力培训等项目予以补贴。对优先招用贫困劳动力的家政企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贫困劳动力通过有组织输出到户籍所在县以外就业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疫情防控期间外出从事家政服务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给予交通和生活费补贴,有条件地区可加大奖补力度。 具体通知内容如下: 一、加强家政扶贫供需精准对接 (一)进一步完善精准对接机制。在前三年开展家政扶贫供需对接的基础上,省级商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要组织中心城市的大型家政企业与贫困县进行对接,加强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扶贫协议的落实,支持家政企业举办宣讲会、招聘会,组织贫困县在本地就业平台上发布家政服务需求信息,帮助贫困劳动力应聘、就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开展情况申请调整“百城万村”家政扶贫对接安排。 (二)拓展对接平台。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组织家政企业登录商务部家政扶贫供需对接平台,发布岗位信息,了解具有从事家政服务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情况。各地商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家政扶贫供需对接平台与全国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扶贫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组织更多具有从事家政服务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向家政企业输送。 二、巩固家政扶贫成果 (一)努力帮助贫困劳动力返岗。商务部已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来自贫困地区的家政服务员情况发给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扶贫办,各地要通过帮扶机制摸清这些人员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意愿。对于受疫情影响等原因未返岗的,要努力解决返岗中遇到的困难,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支持贫困地区通过“点对点、一站式”输送贫困劳动力到中心城市“返岗”,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行前和到达后的健康监测,推广健康信息互认等机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指导家政服务公司依法依规及时向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上传“防疫健康信息”。 (二)支持贫困劳动力稳岗。各地商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要支持家政企业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中心城市要指导家政企业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的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对口支援地区的贫困劳动力上岗。家政企业可与员工紧缺的零售、仓储、快递、外卖等企业合作,对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采取共享用工的方式、对其他劳动者可通过提供就业信息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渡过难关。 三、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 (一)强化培训支持。结合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2019-2020年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加大贫困地区转移劳动力培训力度,保障有意愿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劳动力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培训课程。鼓励家政企业积极参与“春潮行动”等培训计划,按规定为贫困劳动力免费提供家政服务培训。支持家政企业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支持范围。引导参与扶贫的家政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支持组建家政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对符合条件的家政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优先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 (二)提高培训水平。各地在培训中要及时使用新修订的《家政服务员》职业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家政服务师资培训;支持家政行业协会、大型家政企业按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将证书数据上传至有关证书信息查询平台及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查询服务。符合有关条件的学习成果,可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组织出版家政服务培训教材。商务部将推广家政服务培训教材,通过“农家书屋”等渠道免费提供贫困地区使用。 四、强化政策支持 (一)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各地要加快推动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的财政、金融、用房、培训等各项政策的落地,加强政策宣传,制作政策申请指南和相关视频,通过协会等多种途径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类政策。 (二)建设好劳务输出基地。利用各类技能实训基地政策支持家政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指导各基地使用养老、托幼培训包,开展规范化、标准化技能培训。商务部将协调联合国有关机构研究制定居家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培训大纲,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家政劳务输出基地举办培训班。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投入,提高培训能力。 (三)加大财政支持。利用预算内投资补贴,支持家政等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建设。2020年度,各地可根据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情况,加大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家政企业的支持力度,将稳岗返还标准最高提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各地区可利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及扶贫资金对从事家政服务的贫困劳动力培训等项目予以补贴。对优先招用贫困劳动力的家政企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贫困劳动力通过有组织输出到户籍所在县以外就业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疫情防控期间外出从事家政服务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给予交通和生活费补贴,有条件地区可加大奖补力度。 (四)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参与扶贫的家政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落实好国务院确定的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支持措施。支持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信用状况良好且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对有从事家政服务意愿、家政服务领域创业的贫困边缘人口,可纳入扶贫小额贷款贴息等扶贫政策给予支持。 (五)健全家政服务信用体系。用好已下达的中央服务业发展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支持从事家政服务的贫困劳动力复工返岗。引导家政企业将家政服务员线上培训内容自动记入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依法依规建立标准规范、内容完整的家政服务员信用记录,为消费者优先选用上述服务员提供相关保障。 (六)加强保险支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与商务主管部门合作,开发针对家政服务需求的商业保险产品。有条件的地区可对购买商业保险的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提供补贴。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好家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统筹疫情防控,分区分级、精准施策,按各地政府要求,加大家政扶贫工作力度,加强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将家政扶贫纳入扶贫政策支持范围,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参与扶贫的重点家政企业申请落实好支持政策。要明确时间表、责任人和路线图,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立工作台账。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输出地和输入地家政服务劳务对接扶贫工作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和工作总结,及时将有关材料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 (三)宣传推介好典型。各地要及时总结家政扶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深入挖掘家政扶贫示范企业和带头人事迹,通过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和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渠道持续进行宣传报道,鼓励各地复制推广。
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罗知之)央行10日发布了2020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和社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此外,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8万亿元;社融存量增速升至12.5%,增速创近两年新高。 专家表示,在近期融资条件明显改善带动下,M2继续保持高增速。信贷和社融数据也超出预期,而且结构优化,反映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下阶段,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要落地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中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M2继续保持高增速 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8.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3.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97万亿元,同比增长9.5%。当月净回笼现金1778亿元。 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一方面,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信贷投放明显高于去年同期,货币创造的派生作用增强;另一方面,本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增加,财政存款新增1.3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8251亿元,影响M2增速进一步提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在近期融资条件明显改善带动下,本月企业存款较上年同期大幅多增近7000亿,是M2继续保持高增速的主要原因。总体上看,本月M2继续保持逾3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表明在央行一系列宽信用措施带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已较上年明显加快,也预示着下半年经济增长动能会有显著增强。5月M1增速明显加快,表明伴随复工复业进程全面展开,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业务活动增强,而房地产市场回暖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4月以来央行逆回购操作暂停持续至5月底,市场流动性边际有一定收紧,5月R001、R007均较4月有一定上行。但5月第二阶段定向降准落地,融资需求持续恢复,信贷供需双方动力仍较为充足。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定调来看,预计M2高增速将贯穿全年。”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说。 信贷、社融数据超出预期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2984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04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8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6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45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1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30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8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660亿元。 温彬认为,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000亿元,对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形成支撑。结构也有所改善,中长期贷款占比有所上升,而且随着近期住房和汽车销售回暖,居民部门贷款开始回升。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信贷规模继续扩张以外,5月新增社融也超出预期。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5万亿元,同比多增3647亿元。 温彬表示,总体来看,5月份,信贷和社融数据超出预期,而且结构优化,反映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下阶段,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企业信贷需求将不断增强,要继续强化逆周期调控,加快推进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及资金运用到位,形成实物工作量,落地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中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此外,5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4%,今年以来连续回落,为货币政策打开了更大空间,在流动性较为充裕的同时,要加大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力度,确保不发生空转套利和脱实向虚,切实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所需领域。 “展望6月,在央行推出‘直达工具’等宽信用措施推动下,6月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近期宽货币暂缓仍有可能继续给企业债券和票据融资带来一些波动,但人民币信贷、政府债券融资的大幅多增将抵消这一影响,6月社融存量和M2增速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王青称。
5月份金融数据依旧保持着强劲势头,对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央行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近3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已经在最新数据中得到体现。截至5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5%,均显著高于去年,彰显出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逆周期调节的力度。 居民短期贷款稳中有升 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2984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04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8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6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45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1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30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86亿元。 “5月份贷款较去年多增的部分主要由企业中长期贷款贡献,说明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细析住户部门贷款结构,居民短期贷款新增2381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101亿元和433亿元。在温彬看来,短期贷款的稳中有升,也从侧面反映了消费的逐渐改善,特别是近期汽车消费的回升,促进了消费贷款需求的增加。 间接融资发力的同时,直接融资也在发力。数据显示,5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环比多8043亿元,同比多7505亿元。 贷款和债券的“高歌”带动了社会融资规模“猛进”。截至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当月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 逆周期调控力度有望继续强化 “总体来看,5月份信贷、社融规模均超出预期,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温彬评价说。 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企业信贷需求将不断增强。至于下一阶段的货币信贷政策,从近期密集公布的金融委“11条”、8部门“30条”、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措施看,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大基调下,逆周期调控的力度将继续强化,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中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0条”中明确要求,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和结构调整功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央行近期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0)》指出,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数据显示,5月份零售业、餐饮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5%以上。专家认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当前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更为精准的数字金融服务。 5月份以来,消费市场保持良好回暖复苏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零售业、餐饮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5%以上。其中,零售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在50%荣枯线以上,餐饮业连续两个月在荣枯线以上。 微信支付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小商家数5月份环比1月份至2月份增长2.36倍,交易总笔数5月份环比1月份至2月份增长5.1倍,交易金额增长近2倍。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通过支付宝数据测算,2月份全国范围内个体户营业额下降到预期值的50%,3月份以来,大部分地区已恢复八成。 在业内专家看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当前仍面临不少困难,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更为精准的数字金融服务。 近期,国务院金融委发布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中,超过一半针对的是小微企业,从各个方面支持和推动小微企业融资,使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利、更加顺畅,融资成本更低。 “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认为,如何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切入点。 在消费市场回暖的情况下,专家认为,仍然需要更多数字金融给小微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持。“个体工商户是最脆弱的市场主体,储蓄较少、现金流压力较大,在面临突然的外生冲击时,个体工商户背后的整个家庭都会陷入困境。”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靖一认为,在减税降费之外,应该用数字金融为这些个体户精准、及时输血,同时还应借助消费券等数字工具帮助他们提升经营业绩,让他们真正恢复造血能力。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推动个体工商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测算,数字信贷发展水平每增长1%,疫情对经营的冲击减少2.57%。杭州的实践表明,支付宝消费券发放后,杭州市个体工商户的活跃数量恢复率提升了16.9%。 发放消费券也展现了其撬动消费的杠杆作用。支付宝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家小店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搭载了数字化工具的“数字小店”表现尤其抢眼,支持支付宝消费券核销的小店,流水比发券前一周环比增长高达73.4%。 腾讯微信支付政府合作中心总经理辛建华介绍,截至4月底,超过50个省市区已通过微信平台发放电子消费券金额超百亿元。从实际效果来看,参与其中的零售、美妆、饰品、休闲行业市场效益明显提升。比如,武汉在消费券核销首日,就带动了全城超720万元的交易额,单日杠杆率达到了13倍。 “建议扩大消费券的发放区域。”美团副总裁兼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建议,鼓励、引导各地政府根据地方财力、因地制宜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扩大消费券覆盖率;拓展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场景发放消费券,扩大消费券发放规模,降低消费券使用门槛,发挥其撬动服务消费的杠杆作用。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保住民生。因此,我们必须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为完成这一任务,一系列政策措施已开始发力,并为我国经济稳步复苏注入了新的动能—— 湖北: 降本减负让市场主体活起来 “餐饮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政府免了我们一年的增值税。算下来,全年可减税7万多元,这让企业更有活力了。”在湖北武汉武昌区经营海鲜餐厅的王志伟说。 像王志伟这样享受政策红利的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户),武汉共有66万余户,政策受惠面达到95%以上。 “落实政策不能留余地。”针对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武汉市税务局落实落细有关政策规定,及时出台了操作性文件,明确了“网上申请、即时核准、后续核查”的简易办理流程。截至目前,已减免房产税6133户次、城镇土地使用税6342户次,累计减免“房、土”两税6.82亿元。 与此同时,湖北还将适时降费减租。除高耗能行业外,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价格;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免收3个月的租金,再减半征收6个月的房租等。 据介绍,今年前4个月,湖北省“减、免、缓、退”税费总额已达367.8亿元,降本减负效果明显。 浙江杭州: 数字金融为企业及时“输血” “想不到申请当天就得到了反馈,100万元信用贷很快就到账了。”浙江杭州阿迪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粽子、年糕等产品的小微企业。近来,企业扩大生产急需资金,但苦于缺少合适抵押物,资金一直没有着落。几天前,公司总经理孙新志在得知可通过线上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申请信用贷款后,他立即向农业银行申请了“小微网贷”,一下子解了燃眉之急。 不仅要让中小微企业能够拿到贷款,还要拿得快、拿得便利。浙江杭州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借助数字金融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5月30日,“杭州e融”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并完成“首单”业务——通过该平台,杭州某小微企业从杭州银行获得融资授信,利率不到5%,减轻了企业融资负担。 “借助数字金融,能够有效打通银企信息壁垒,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杭州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精准画像,可以克服金融服务“晴天送伞、下雨收伞”问题,及时为小微企业“输血”。 据介绍,杭州将推动更多相关数据向金融机构开放,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银保监会网站6月9日消息,银保监会近日印发《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明确,加强监管引导,通过分类处置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减量增质”。规定融资租赁资产比重、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比例、集中度管理等监管指标内容。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按照“补短板、严监管、防风险、促规范”的原则,《办法》通过加强和完善融资租赁公司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行业规范有序发展。一是规范业务经营。明确业务范围和负面活动清单,对租赁物范围进行限定等。二是落实指标约束。引导融资租赁公司专注主业,加强合规监管约束。规定融资租赁资产比重、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比例、集中度管理等监管指标内容。三是加强风险防范。完善融资租赁公司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计提准备金、租赁物评估管理等制度。四是实施分类处置。明确细化认定标准,指导地方开展分类处置工作。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融资租赁行业“空壳”“失联”企业数量较多,约72%的融资租赁公司处于空壳、停业状态,部分公司经营偏离主业,给行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监管引导,通过分类处置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减量增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分类,清理存量。按照经营风险、违法违规情形,将融资租赁公司划分为正常经营、非正常经营和违法违规经营等三类,具体明确三类公司的认定标准,细化分类处置措施。二是审慎从严,严控增量。在缺乏行政许可的情况下,要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会商机制,严格控制融资租赁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登记注册。 对于设置集中度等监管指标的主要考虑,该负责人称,融资租赁公司与金融租赁公司所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属于同质同类业务,应适用于相对统一的业务规则和监管约束。为引导融资租赁公司专注主业,强化风险意识,逐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增加了融资租赁资产比重、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比例、集中度和关联度等审慎监管指标内容。此外,在《办法》中还设置了达标过渡期,过渡期内要求存量融资租赁公司逐步达到有关监管要求。考虑到部分特定行业的融资租赁业务期限较长,《办法》将过渡期由原来的“两年”延长到“三年”,同时允许省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过渡期。 据全国融资租赁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融资租赁公司11124家,比上年增加518家,同比增长5%。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民营企业家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应对,特别是在创新上下功夫。与此同时,社会层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阳光雨露,让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辩证看疫情对民营经济的冲击 首先,疫情的冲击使总需求迅速下降,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服务业。服务业中与“动”相关的行业,如:餐饮、娱乐、商场、百货、旅游、运输、教育等受冲击比较大。与“静”相关的产业则发展很快,迎合“静”的需求的生鲜超市、水果店、食材、快餐、线上线下的融合、线上交易、线上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基本生活领域发展迅速,奢侈品市场相对萎缩。一句话,在这个过程中有被淘汰的,有刚刚诞生的。这是一个新模式诞生,新旧动能转换,优胜劣汰的自然而然的过程。 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另一部分是制造业。随着全球化的深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全球供应链不断扩展,深度交织,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蝴蝶效应”,即系统性风险。民营企业大都处于一个特殊的环节,有的还是产业链的低端,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国蔓延,有的环节停工停产,导致很多处于产业链之上的民营企业要么生产不出来,要么生产了卖不出去,资金回笼成了大问题。这还不仅是供应链出了问题的问题,还在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抗挤压能力差。 其次,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中诞生的民营企业潜移默化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是与顺利、快速相适应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与疫情带来的需要应对的冲击很不协调。 在我国发展之初产业空间很大,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只要铺摊子上项目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的快速发展又创造了很多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狭缝和机会。新的机会又反过来促进了快速发展。追求速度和规模是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长身高”是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高速度似乎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并且认为只要上项目就可以发展,缺少危机意识,更未未雨绸缪。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民营经济亦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累积的结果就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需求大量外溢,导致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此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迎面而来,如何应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起码需要灵活、需要创新、需要韧性、需要应变能力。秉承快速发展理念的民营企业由于在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方面先天不足,措手不及,受到了巨大冲击。 最后,企业的抵抗和应变能力是在百炼成钢中形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民营企业普遍历练不够。面对疫情,个体的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取决于个体的体质。抗击来势凶猛的疫情的冲击,也在于企业的基础和体质。坚强的体质或者说是免疫力,是在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中百炼成钢的。然而,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而言,至今经历的大的洗礼式的锤炼只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抗击“非典”、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仅局限于亚洲几个国家,而且很大程度上集中在金融层面。2003年的“非典”波及的地域范围、波及的深度、持续的时间、防治的难易程度,都不能与新冠肺炎疫情相比。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局限于金融层面,且时间较短。中国民营企业经历的这三次洗礼式的冲击,都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危害大。如果说前边三次冲击都是沟坎的话,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则是一座大山。我国民营企业现有的经验显然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大山。 以上是短期、骤然而来的情况。长远地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景依然是利好的。一是中国防控疾病态度坚决,举措科学、得力,效果显著,全国各地纷纷复工复产。二是世界各国在积极防疫。三是基础好。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万美元,块头大,总体上抗冲击的能力强。四是民营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在经济下滑时解体得快,在经济复苏后再生得快,发展得也快。只要让经济生活恢复正常,民营中小企业就会像雨后春笋般地见缝插针、星罗棋布地发展起来。五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随着这些政策的细化和落地,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有望得到改观。六是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此次抗疫斗争中政府在组织医疗资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民营企业应积极应对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民营企业家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战略性思维、积极应对。 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应当积极应对。我们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内因就是民营企业本身。从民营企业本身而言: 第一,要以积极的态度真正认识市场经济,满腔热情地去迎接挑战。历史证明了市场经济的魅力,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魅力来源于竞争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所谓市场配置资源,既包括随行就市的市场价格,既解决资源的稀缺,又指引资源的合理流向,更包括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下行期强制地挤出快速发展时形成的泡沫,通过破产、兼并、重组把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益的行业和企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了落后企业的被淘汰,才有了社会的总体经济效益。这个过程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它可以刺激人们竞争的激情,把平常状态下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潜能和创造力激发出来。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也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了解了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企业家,在心态上都应当把疫情的冲击当作一个机遇,斗志昂扬地迎接这场战斗,勇敢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任何消极的等待都会使企业一蹶不振。世界上任何不倒的企业都是这样历练出来的,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如此也造就了他们的危机意识、未雨绸缪的意识。我们不能叶公好龙,一方面看好市场经济的效益,另一方面又不敢直面市场经济的竞争。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的模式变了。我们已有的速度型发展模式取决于既有的发展条件:产业空间大,资源、环境、劳动力便宜,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的任务主要是长身高,方式是所有国家发展伊始的粗放经营。现在,那些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高质量经济发展,是强身健体。广大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逼迫自己适应新的大势,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全球疫情蔓延,肯定涉及结构重组,产业链重组,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使企业的发展上升到新的层次。 第三,经济下行期是创新的极好时机。经济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水平模式,在技术含量、产业、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旨在扩大经济规模,水平的拓展。一种是结构模式,旨在通过创新提升产业、产品结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经济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空间发展。我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还是产业、产品结构问题,于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创新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下意识,常态化的创新;另一种是在经济下行期压力下的强制性创新。在论及强制性创新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讲到固定资本的更新时深刻地写道:“劳动资料大部分因产业进步而不断革新。因此,它们不以原来的形式,而是以革新的形式进行补偿。”马克思强调:“迫使企业设备提前按照更大的社会规模实行更新的,主要是灾祸、危机。”灾祸、危机是强制创新的杠杆,再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熊彼特称之为破坏性创新。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疫情的冲击,与其把它看成灾难,不妨把它转化成一场创新和提升经济结构的契机。如果没有货真价实的创新,没有产品,没有市场,给你一笔钱又能怎样呢? 第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企业要主动地了解政策、积极争取政策的惠及。 要创造有助民企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层面要创造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阳光雨露,好让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一是不打折扣地落实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要从减轻企业负担着眼,最大幅度地减轻企业的各种负担。企业融资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认识到商业银行也是企业,它们也得盈利。贷款给民营中小企业,因为风险大,自然利息率高,于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让民营企业怎样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真正成为自己人。有关部门应当研究和督导优惠政策真正落实。金融业要有专项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要有专门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要有细则,包括贷款失败如何承担责任。要实行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加强引导,打通复工复产的堵点、断点。在复工复产中存在着诸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例如,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需要出去打工的农民工出不去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招不到工人的问题,这就需要从中协调加以解决。又如,随着市场的深入,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上的环节越来越多。如果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或者说堵塞了,其上下游环节就很难复工复产。在当前,解决这样的堵点必须政府干预,创造条件,疏通堵点,连通断点,企业可以考虑储备供给链。 三是扩大内需。亚当·斯密曾经指出:“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的国内市场,就能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国内市场的开拓,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还可以有意识地培育在国际市场上被堵塞了的产业链。然而由于经济受到冲击,失业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减少,内需也受到了影响。目前启动内需,可以从投资、消费两个方面着手。投资就是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消费可以采用发消费券的形式,让人民群众选择生产什么,不消费什么。扩大内需目前要搞好就业。就业了有了收入才有钱消费。大家都消费,大家都有收入;大家都不消费,大家都没有收入。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四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肥田沃土一样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有聚集效应,生产成本低,有良好的政府服务和有商业文明的群众,交易成本低,对各种企业一视同仁,可以公平地使用社会资源;第二,产权和其他各种权利得到切实保护,有长远之念,无后顾之忧;第三,社会文化推崇企业家;第四,有激励创新的文化,包容失败;第五,基础设施健全。良好的营商环境诞生了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又在无意中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千千万万的优秀企业家,是企业战胜疫情冲击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稳住外贸基本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关总署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出口延续了上个月的正增长态势,显示出外贸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正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外贸业该如何应对挑战和机遇?本报记者带您解读数据、分析变化—— 本报北京6月7日讯 记者顾阳报道:海关总署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47万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出口1.46万亿元,增长1.4%;进口1.01万亿元,下降12.7%。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表示,从数据来看,我国出口延续了4月份以来的正增长态势,持续回暖。这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外贸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当下,是非常难得的。 “出口持续回暖,主要得益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广大外贸企业在逆境中抓住了率先复工复产的发展机遇,在满足全球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李魁文说。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同比下降4.9%,降幅与前4个月持平。其中,出口6.2万亿元,下降4.7%;进口5.34万亿元,下降5.2%。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表示,今年前5个月,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少0.56万亿元。在全球范围内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外贸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 同时,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外贸结构优化提升特征更趋明显。 首先,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小幅提升。前5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91万亿元,占我外贸总值的59.9%,比去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2.77万亿元,下降8.1%。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39万亿元,下降0.1%。 其次,贸易多元化成效进一步显现。前5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有所下降。其中,东盟依旧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贸易总值达到1.7万亿元,增长4.2%,占我外贸总值的14.7%。同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3.43万亿元,与泰国、波兰和匈牙利进出口分别增长8.1%、6.9%和7.5%。 此外,民营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比重提升。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1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外贸总值的44.3%,比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7万亿元,下降0.1%,占出口总值的52.7%;进口1.84万亿元,增长5.4%,占进口总值的34.5%。 李魁文表示,在巩固传统外贸市场的同时,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生力军。从海关注册数据看,今年5月份,在海关新注册的民营企业超过2万家,同比增长近三成。 维护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关键所在。当前,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外贸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从税费减免、金融支持、便利通关、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推进扩大开放,有效促进了外贸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工作。 “日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式启动,再加上此前国家新设的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开放促发展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徐德顺表示,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对于下一步我国外贸走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当前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加强合作,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中国外贸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扩大进口,加强国际协调合作,为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题:全力为中小微企业纾困 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 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4日就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风险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方面,银保监会有哪些措施和行动? 答:银保监会将落实落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指导大型银行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的目标,全力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进一步研究相关措施,帮助制造业、国际产业链企业,以及航空运输、教育培训、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缓解债务压力,推动解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中的堵点难点问题。 银行业保险业将加大对“两新一重”的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引导保险资金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银保监会在深化金融改革方面将采取哪些政策举措? 答: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持续深化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集团公司改革,加快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引导理财子公司高质量起步,稳妥推进车险综合改革。 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积极发展医疗健康等商业保险,建立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完善金融消费纠纷调解机制。 问:近两年来,中国已宣布出台一系列金融对外开放政策,请问落实得如何? 答: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推出了34条扩大开放措施,目前这些措施涉及的法规制度修订已基本完成。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共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80多家各类机构。 银保监会将继续大力推进已出台政策落地,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支持外资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鼓励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产品、股权、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合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和拓展业务,也将不断完善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监管方式方法,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美国少数政客扬言要制裁香港。这是否会影响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的业务布局,是否会影响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答:香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稳健的金融体系,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全可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目前香港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联系汇率制度稳固,没有非正常资金外流。这也反映出国际市场对香港充满信心。 经过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内地银行业保险业在香港形成了强大的金融服务网络,他们与香港本地金融机构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相互学习、合作竞争,建立起十分紧密的业务联系。内地银行保险机构将一如既往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与香港各界广泛合作,积极审慎地发展和创新各类金融业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香港繁荣稳定。 问:银保监会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答:近年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今年年初,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防范金融风险面临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保持战略定力,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妥善处理和应对新出现的问题与挑战。 有效应对银行不良资产反弹。坚决治理各种粉饰报表的行为,督促银行做实资产分类、真实暴露不良、足额计提拨备,并指导银行采用多种方式加大不良处置。 多种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首先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投资者,包括外资和民营企业,鼓励依法合规的兼并、重组和股权投资。同时也积极推动增强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依法依规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对违法违规搭建的金融集团,在稳定大局的同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全力做好资产清理、追赃挽损和改革重组。同时要持之以恒整治影子银行,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市场出清,严厉打击金融腐败和违法犯罪等。
2020年5月“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下称“小微指数”)为43.4,较上月下降0.2个点,小微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之后再次下降。报告数据提示,推动小微经济复苏和持续健康发展,短期内需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长期仍然要依靠更深层次的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 2020年5月份,小微指数较上月向下调整0.2个点,实际上是对疫情冲击的又一轮反应。如果说第一轮反应是由众多小微企业特别是聚集性服务业的停工停产所致,第二轮下降则是由复工复产后的有效需求不足所致。 从分项小微指数来看,除了信心指数上升0.2个点,成本指数上升0.1个点以外,其余指数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市场指数下降0.3个点,为39.0,远离荣枯值,反映了小微经济的市场需求不足。融资指数为51.3,成本指数达到62.4,这两项指数超过荣枯值充分反映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近年来有所改善的现状。此外,采购指数、扩张指数、风险指数均下降0.1个点,且均距荣枯值有一定差距,显示小微经济扩张意愿不足,且风险因素随着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再次增加。 从区域小微指数来看,除了中南地区为45.5,与上月持平以外,其余各区域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华北地区为41.2,下降0.3个点;东北地区为40.4,西北地区为40.6,均下降0.2个点;华东地区为45.5,西南地区为43.6,均下降0.1个点。内需较强的区域,比如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小微指数降幅较窄,而内需较强且以刚需增长为主的中南地区小微指数呈较为显著的反弹之势,这也充分说明下阶段小微经济的复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内需的复苏,而刚需较强的区域和产业有望率先复苏。 从行业指数来看,除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有所回升外,其他行业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制造业小微指数为44.5,下降0.3个点,制造业小微经济依然较为低迷;农林牧渔业小微指数为43.0,交通运输业小微指数为42.5,服务业小微指数为40.5,上述行业小微指数均下降0.2个点;批发零售业小微指数为44.2,下降0.1个点。行业指数显示,小微经济整体仍处于较为困难时期,尚未呈现出显著的复苏局面,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小微指数增长可能与前期数据较低有关,小微经济的整体运行仍需要强力政策扶持。 (作者李 全 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银保监会网站3日消息,此前,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了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相关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达1.3万亿元。自1月25日至5月15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1.28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金实行延期安排,涉及贷款户数75万户,共计157.8万笔。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559.9亿元到期贷款利息实行延期安排,涉及贷款户数57.9万户,对应贷款余额3.44万亿元。 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合计有73.9万户贷款本金、57.1万户贷款利息得到延期。截至5月15日,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小微企业主到期贷款延期本金分别为5437.5亿元、1070.9亿元和1010.8亿元,涉及贷款户数合计43.2万户,占全部延期还本户数的57.6%。个体工商户到期贷款延期本金为1006.4亿元,涉及贷款户数30.7万户,延期户数在各类企业中居于首位。 超过40%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得到各种形式的接续融资支持。为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还贷后再给予融资等多种方式,对中小微企业提供1.9万亿元再融资支持,加上前述已实行临时性延期还本安排的到期贷款,中小微企业已有逾四成到期贷款本金享受接续融资支持。(欧阳剑环陈莹莹)
人民网北京6月2日电 (任妍)今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决策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强化稳企业保就业支持政策,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按照一定比例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具体有关内容如下: 一、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 自2020年6月1日起,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按季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最新央行评级1级至5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民营银行。购买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贷款期限不少于6个月。 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购买上述贷款的资金,放贷银行应于购买之日起满一年时按原金额返还。 二、加大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支持,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内外部信用信息,提高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和管控水平。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特点,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鼓励提升信用贷款中长期授信额度。要合理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发放效率。 获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增长目标,将政策红利让利于小微企业,着力降低信用贷款发放利率。要建立2020年3月1日起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专项台账,及时报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并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要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可要求企业提供稳岗承诺书;贷款期间,企业应当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要把控好信贷风险,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积聚。 三、强化协作,压实责任,狠抓落实 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和财政、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强化政策传导,狠抓贯彻落实,支持小微企业正常经营和就业稳定。通过开展信用贷款专项行动等多种形式,提高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服务能力。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会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做好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投放情况监测评估,防范政策执行中的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推动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升,确保政策取得实效。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记者吴雨、姚均芳)中国人民银行1日联合银保监会等多部门发文,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并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 据介绍,为提高金融政策的“直达性”,中国人民银行当日联合银保监会、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和《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 延期还本付息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2020年底前存续的普惠小微贷款应付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对于2020年底前到期的其他中小微企业贷款和大型国际产业链企业(外贸企业)等有特殊困难企业的贷款,可由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 该通知还强调,对于普惠小微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应延尽延。同时,为充分调动地方法人银行积极性,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对地方法人银行给予其办理的延期还本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的1%作为激励。国有金融资本管理部门在考核国有控股和参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20年经营绩效时,应充分考虑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影响,给予合理调整和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 同时,信用贷款支持通知明确,自2020年6月1日起,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信用贷款支持通知还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获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增长目标,将政策红利让利于小微企业,降低信用贷款发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通过实施上述政策,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无还本续贷,稳定小微企业融资性现金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