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多方合力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06-02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在迎来多方支持。工信部6月1日表示,将推动工业数据全面采集,加快工业设备互联互通,推动工业数据开放共享,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此外,相关部门将通过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等举措,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对经济社会转型意义重大。根据有关机构测算,数字化转型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务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   近期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多重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日前联合发起“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百家企事业单位将从开放资源、软硬件支持、供应链支撑、平台基地建设等方面共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和转型发展。工信部日前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和运营,提升智能制造和上云用云水平,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
李克强问了这位小微企业主什么?央行行长主动找他要名片 06-01
李克强6月1日上午考察山东烟台蓝色智谷,与部分小微企业主开了个“站谈会”。总理重点了解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仔细询问小微企业目前融资实际利率、授信额度以及经营状况等。一位从事“互联网+教育”的小微企业主告诉总理,在我们这里,大家遇到的普遍难题是没有固定资产,授信额度只能给到500万元。获知这家企业员工30%是博士和硕士,其余均为本科以上,李克强对随行的央行行长说,像这样的“双创”企业属于新业态,大多是轻资产、重智力。金融机构不仅要把知识产权作为融资担保依据,而且要研究将人力资本作为授信额度担保的重要依据。我们就拿今天这个个例作为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样本,不只为了这一家企业,而是为了解决全国更多这样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听到这里,这位小微企业主对总理说,如果这一政策能够落实,今年我还会再招500名以上大学生。李克强当即说,那我们会给你更大的支持。总理说,今年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人,希望各个企业都能多招一些人,特别是大学生,关键时候拉他们一把,国家会给企业更大的财政金融支持。“站谈会”后,央行行长易纲主动找到那位小微创业主,要了张名片。
多管齐下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05-29
 受疫情影响,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中小微企业“减负”需求更为迫切。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应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比如,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扩大金融服务有效性和可得性,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等。   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直达性”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迅速行动,3次降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增加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不断改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从央行数据看,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主动下调贷款利率。比如,光大银行推出普惠金融服务“大礼包”,提出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确保全年不少于310亿元的信贷增量,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在政策优惠方面,该行鼓励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原则上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在2019年基础上至少再降50个基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直达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下一步,将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针对性和精准度。比如,实施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方案,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信用贷款占比。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   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需多方联合发力。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将进一步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指导银行机构根据LPR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督促大型银行继续发挥降成本“头雁”作用,加强对股份制银行的窗口指导;重点指导使用支小再贷款、政策性银行转贷款等低成本的中小银行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从银行角度看,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建议,推动银行加强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重磅!银保监会出手——6月1号开始全面实施05-29
柴柴作为助贷行业的老司机,时刻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在今年5月18日,由中国银保监会发布新的政策法规,法规要点内容摘选如下。 以上就是银保监会5月18日文件的重要内容摘要。详细内容可以登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官方网站查阅。该政策6月1日正式实施。 方向上是在贷款环节减轻企业融资的各种负担和费用,对柴柴来说,最重要的是也是变相承认了正规的助贷公司在整个环节的作用。 后期柴柴也会继续分享上海地区优势的贷款政策,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金改11条”预备跑05-28
金融业改革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5月27日,央行官网发布11项重磅金融改革措施,包括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方案、再担保机构行业绩效评价、信用评级对内对外开放、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等。金融委提到,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原则,将于近期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这也意味着相关规则落地在即。   完善小微金融服务激励约束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11条中的第一条便是出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完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从信贷投放、内部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监管政策落实、产品及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设置差别化评价指标,对商业银行落实尽职免责要求,给予小微企业贷款差别定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看来,推出《办法》旨在整合和明确之前的监管政策,并强化差别化管理和监管政策落实要求,加强对金融机构开展小微金融服务业务的激励和约束,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融资。   自去年以来,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问题受到多部门关注。11条开放措施的第二条,监管拟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并制定《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实施意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强化正向激励,统筹做好改革和风险化解工作。   陶金指出,当前中小银行尤其是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相对较低,这些中小银行更聚焦于服务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相对来说也更大。因此补充资本金的必要性较大。此次方案发布后将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和方法作出更加具体和针对性的规定。   在此次11条中,有关融资担保市场也有一项措施,主要为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行业绩效评价指引》,推动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支小支农、降低担保费率。   上海高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金融具有“信用”和“杠杆”两个作用,其中,改革绩效考核以确保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也进一步说明监管对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的支持力度将加大。   “随着融资担保政策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小微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发力,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作用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小微群体的担保增信作用空间更大,例如在资金使用效率(担保责任余额放大倍数)等方面仍然亟待提高。此次文件旨在制定更加细化和更具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融资担保公司深度参与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陶金补充道。   鼓励评级机构拓宽国际业务   在加大力度推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11条改革措施中明确,将发布《外国政府类机构和国际开发机构债券业务指引》,进一步完善熊猫债信息披露要求。同时,将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鼓励境内评级机构积极拓宽国际业务。   陶金指出,在债市、股市等资本市场以及银行、保险业等领域近两年的加速对外开放进程下,信用评级领域开放速度相对不快。此次推出一系列举措,是对上述其他领域的有益补充。在引入合格国际评级机构、鼓励国内评级机构走出去的双向开放中,民营评级机构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提高该领域的竞争程度,缓解当前评级市场中出现的评级不真实、评级结果可信度低等现象。   5月14日,美国惠誉评级公司旗下独资公司惠誉博华正式获批备案,成为继2019年标普全球公司之后第二家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央行当时便透露,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我国信用评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除加大力度推动金融对外开放以外,11条改革措施中,针对如何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服务能力也提出了相关举措,包括将出台《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将发布《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另对金融机构违法行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强调将加码打击。   “出台《加强金融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意见》,意味着监管机构将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有助于规范市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长远意义。”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指出,针对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严监管将成常态化,且相关法律法规也将逐步补齐短板。   加快推进创业板注册制   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在11条金融改革措施中亦被提及,相关规则也将于近期出炉。金融委在11条金融改革措施中表示,将于近期出台《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等四部规章,发布《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八项主要规则,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建立健全对创业板企业的注册制安排、持续监管、发行保荐等配套制度。   “这意味着从金融委层面推动创业板的改革,一系列规则会尽快落地。”提及11条金融改革措施中关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相关内容,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这对创业板自身改革的推进会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整个资本市场也会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2020年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改革,新三板市场的改革也在加速推进。自去年证监会全面启动新三板深化改革以来,各项改革措施衔枚疾进。建立转板上市机制是新三板改革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新三板精选层审核工作有序推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加速落地的同时,转板制度落地亦备受关注。   11条金融改革措施中提及,将于近期出台《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上市的指导意见》,推进新三板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公开发行,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精选层,允许公募基金投资,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明确转板范围、条件、程序等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新三板市场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在新三板投资机构、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看来,金融委将转板上市制度列为近期即将推出的11条金融改革措施之一,证明了新三板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得到了充分重视,与此同时也表明新三板改革的推进工作再次得到了政府更高层部门的关心和关注。“另外,也说明新三板转板上市制度正式意见稿即将落地。”周运南如是说。
代表委员热议中小微企业纾困:减税降费送来“真金白银”05-28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有所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加上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而减税降费,无疑是放水养鱼,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的关键之举。 记者从税务总局了解到,多位代表委员热议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减税降费”“精准帮扶”成为其中的高频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期盼。 减税降费:真金白银“硬举措” “政府跑在了我们前面。”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贵海今年就带来了关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他建议,建立完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机制,进一步出台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2.5万亿元包括2019年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政策在2020年继续实施形成的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以及2020年新出台的减税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和减免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收费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新增减负。 减税降费力度如此之大,无疑给正在“过冬”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送去了温暖。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商洛市山阳县南宽坪镇供电所员工宁启水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疫情期间,及时、精准的税费支持,让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发生的寒冬期感受到了税收春风的温暖。” 据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除了实施下调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保费率等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外,还对中小微企业“量体裁衣”推出更惠政策。比如,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加码扩围”,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标准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至10万元;放宽小型微利企业认定标准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适用条件,减半征收所得税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标准由2012年的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00万元等。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国家继续突出重点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阶段性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等。 精准滴灌:“税银互动”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议采取措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这其中,“税银互动”频频被代表委员提到。 “在落实落细一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税务部门还通过优化管理服务、助力纾困解难等,积极主动作为,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着力为中小微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税银互动’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诚信纳税企业行稳致远。”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部门信息共享,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税务部门正在与银保监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深入合作,积极发挥“税银互动”作用,通过税银共享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推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今年一季度,税务部门向银行推送了600多万户重点帮扶的企业名单,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税银互动”贷款75万笔,小微企业获得“税银互动”贷款金额1800多亿元,对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央定调减负2.5万亿助企业活下去 怎么减?减哪里?05-27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成为国家助企纾困政策中的重要一项。 去年延续至今年的减税费规模有0.5万亿元;2月份之后的一揽子应对疫情的减税降费政策,又将减税费规模推至1.6万亿元;近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加码,将减税费规模扩至2.5万亿元。这一规模,在中国财政史上前所未有。 疫情下的减税费政策也有特殊之处,即以短期的阶段性对冲政策为主,根据疫情影响灵活延长实施期限,主要聚焦受疫情冲击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行业,目的是帮助企业活下去,以保就业、保民生,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 新增9000亿减税费政策明确 近些年经济增速放缓,政府激发市场活力的一个关键性举措,就是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减税降费,且力度越来越大。 2017年和2018年的减税费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受增值税税率和社保费率下降等制度性减税费政策影响,2019年减税费规模高达2.36万亿元。由于去年这些政策实施日期在四五月份,财政部预计会在今年产生减税费翘尾约5000亿元。 疫情暴发之前,今年减税降费的主要工作是“落实落细”去年政策,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政策走向。 2月份以来,财政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二三十项减税降费政策,核心在于减轻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的负担,包括在6月底前减免企业5个月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阶段性减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交通运输等困难行业的增值税等。4月中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新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上去年减税降费政策翘尾,预计可为企业减负1.6万亿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也就是说,又新增了9000亿元减税降费规模。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前期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实施期限再延长,说明这些政策行之有效,有利于保就业。”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 另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 一位税务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往对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经申请批准后可以最长延缓3个月缴纳所得税,现在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所得税,一律延缓到明年,减轻了企业现金流压力,有利于稳就业。 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会委员诸斌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今年两会公开的减税降费方案符合市场预期。着力点放在了增值税减税和社保降费,增值税理论上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减税有利于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社保减费政策延长给企业减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上述针对困难行业的税费优惠政策此前并未确定实施截止日期,而此次明确期限延长至今年底,给相关行业吃下“定心丸”。 “对困难行业的减税降费体现出税收优惠政策的科学运用、精准施策,有助于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活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李旭红教授说。 今年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政策快速落地,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不少企业界全国人大代表感受明显。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宇通集团总裁汤玉祥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减税降费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据了解,今年阶段性减免社保费政策预计将为该企业带来约4880万元的政策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表示,疫情期间,税务部门为公司高效办理了3.9亿元出口退税,缓解了企业的现金压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信心。 多举措支持政策落地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普遍下滑,而减税降费提至2.5万亿元,意味着地方财政减收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地方能否不打折扣地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备受关注。 为了支持减税降费和地方“六保”,今年中央财政将新增的2万亿元举债筹资全部转给地方,这部分资金可以弥补今年大规模减税费带来的减收,也有利于减税降费政策真正落地。 作为减税降费执行关键部门,国家税务总局发文要求,决不能以组织税费收入为由拖延落实、打折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面对组织税费收入的压力和挑战,各级税务机关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依法规范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坚决不收“过头税费”,坚决不允许乱收费,坚决不搞大规模集中清欠、大面积行业检查和突击征税。 减税降费固然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但更多的企业十分重视税制稳定,这就涉及税收立法。 今年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关键之年,包括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第三大税种消费税等一批税种正在立法进程中。 李旭红表示,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政策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由3%下降至1%,湖北省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下一步需要关注的是与增值税立法工作相协调的税率减并的空间。 “增值税深化改革一直在进行,相信后期税负会进一步降低,一种可能性是把当前13%、9%、6%三档税率进一步降低,以鼓励特定行业发展。另一种是将三档税率合并为两档降低税负,其中方案之一是9%税率往6%税率靠。”诸斌说。
减税降费再加码 近五年合计减负将逾7.76万亿元05-27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保就业被重点提及,而就业的主要承载者是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因而相当程度上稳企业可以促进保就业。今日本报从企业融资、国企混改、减税降费等多个方面聚焦稳企业保就业。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惠及众多行业和企业。5月22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预计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预计今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2.5万亿元,规模创新高。   目前来看,前期出台6月份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近年来,我国连年出台减税降费措施,规模逐年增加。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实现减税降费6000多亿元,2017年全年实现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2018年全年实现减税降费1.3万亿元,2019年实现减税降费2.36万亿元,2020年预计新增减负将超过2.5万亿元。以此计算的话,2016年-2020年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7.76万亿元。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从2016年开始连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范围、项目、规模都呈现大规模增长,发挥了积极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全力保障了我国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运行。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减税降费力度逐年加大,有助于降低企业负担,解决企业困难。同时,释放减税降费红利,让百姓减负,享实惠,还能促进消费。   普华永道中国间接税服务主管合伙人李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2016年“营改增”全面收官以来,深化增值税改革、优化增值税税率结构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财税亮点。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例如在深化增值税改革方面,简并和下调增值税税率、进一步贯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实施增量留抵税额退税和部分存量留抵税额退税、逐步优化货物及服务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等。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效应2019年度分析报告》显示,深化增值税改革去年累计带动经济增长0.362个百分点。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营收、利润以及出口水平。对企业营收的平均带动作用达5.07%,使得企业2019年营业利润率平均增长0.23个百分点,企业出口平均增长2.27个百分点,4.26%的企业得以扭亏为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怎么落实?   “今年2.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政策必将极大激发中国经济内在的发展优势和庞大的市场动力,激活产业链、供应链等市场要素的发育复苏,在托底中国经济的同时继续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培育构建核心技术更高端、运行模式更先进、创新发展更充分、资源要素更健康的新经济生态发展助力。”张依群说。   普华永道中国税收政策服务主管合伙人马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就业和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保险单位缴费的执行期限延长到2020年底,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微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预计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将在6月底前发文落实继续阶段性免征中小微企业的三项社会保险的政策。   马龙表示,延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所得税缴纳到2021年,这对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现金流压力具有积极作用。关于小微企业延缓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适用条件、具体程序等问题,有待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配套法规予以明确。   张依群建议,下一步,要制定和细化优惠政策的操作办法,同时,要加强减税降费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政策真正落地。在检视政策落地实施效果和受益群体的真正获得感上,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带来的经济社会整体变化,加快推进减税降费向规范税制、合理税负、稳定税源的方向发展。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为小微企业融资纾困提供精准服务05-27
北京团小组会上,雷军代表举手发言,并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就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降低中小微企业运营成本,减少实体经济负担,加快经济恢复性增长也是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雷军代表: 建立精准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说,为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多部委密集推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支持措施,应以此为契机探索建立精准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小微企业总体抗风险能力偏弱,不同行业及企业间差别大,导致服务成本高低不同。”雷军的建议突出了“精准”二字,他说,金融机构融资服务要坚持风险定价,遵循市场化原则精准施策。即区分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层级,建立相对称的服务关系和市场价格,提高融资服务匹配度和融资效率。 要实现“精准”,还需加强运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能力。雷军说,应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与监管部门协作,加快搭建并完善涵盖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及市场活动行为的信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和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对企业精准画像,通过自动化流程,降低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服务成本。 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大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融资、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方式。雷军建议,以此形成充足多元的资金供给体系,促进高成长、高风险并存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 王子华委员: 加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奥港集团董事长王子华认为,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政策制度、法治环境、服务要素供给的影响。长期以来的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用工难等困境,让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安全感不足。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合力,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等具有较大潜在市场需求领域的改革发展,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王子华建议,尽快完善金融信托领域国家政策和法规体系,大力整治不良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在民营企业征信恢复、资产追讨等问题上落实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解释和执行细节方案。加快推进具有较大潜在市场需求领域的改革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学前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巩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的成果,探索形成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时要杜绝‘一刀切’问题,避免市场环境急剧变化,要给民企一定的缓冲、调整期和适当的转型资金补偿。” “制造业升级、提质增效,都迫切需要技能精英。”王子华说,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仍然短缺,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一将难求”。建议把培养高技能制造业人才工作上升到国家长期人才战略规划,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加快实施产业工人培育计划,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产教融合,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 钟瑛委员: 强化对中小企业针对性扶助政策的协同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建议,强化中小企业针对性扶助政策的协同性,不断完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策略,促进民营企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与经营模式变革。 钟瑛说,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中小企业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最基础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既是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关系到能否稳住经济基本盘和兜住民生底线。” 钟瑛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扶助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中部分政策存在重复、交叉;部分政策对民营企业应急的实际效用较低,跨省的协作联动性不足。她建议,综合评估政策目标及效果,加强中央政府各部门、各省份间的政策协同性,提高政策发布和应用的效用。鼓励民间借贷、普惠金融、网络银行等多元化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立足中长期考虑如何创新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积极促进民营企业加强与供应商协商频次,优化供应链能力,择机转移供应链。促进民营企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与经营模式变革,从对“业务”的运营转为对“人”的经营,促进企业从渠道经营、门店经营逐渐过渡到用户经营。 贺强委员: 降低支付费用为小微商家纾困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建议,将支付降费作为长期产业政策目标,统筹产业各方力量,建立普惠的手续费定价机制,确保支付降费优惠落到实处,为小微商家纾困。 贺强说,在央行等部门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支付降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主体资金收付与周转相关成本。 为进一步将支付降费工作落实到位,贺强建议,对于小微商家的收单交易,在继续保持免费的基础上,上游的银行、网联和银联都停收相关支付渠道和转接清算手续费,共同分担产业链成本压力,助力小微商家渡过难关。对于公共交通、民生缴费、小额个人转账等便民化、非商业场景交易,产业各方也应逐步减少收费直到免费。 贺强还建议,将支付降费作为长期产业政策目标,统筹产业各方力量,建立普惠的手续费定价机制。推动银行渠道手续费回归成本定价,探索保障我国支付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手续费定价模式。由发改委、央行牵头,统筹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相关方,联合制定支付降费工作方案,明确降费目标、重点支持对象与领域、费用减免的优惠期安排、机构间的成本分担机制,以及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确保支付降费优惠落到实处。
金融支持小微、银行数字化转型讨论最多 05-27
银行系统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焦点话题:   金融支持小微、银行数字化转型讨论最多   本报两会报道组 彭 妍   今年全国两会,来自银行体系的代表委员们话题聚焦在哪里呢?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公开报道梳理发现,几乎每位银行家都在为银行如何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小微企业融资难仍是焦点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小微企业成为社会各界最关注的群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   如何更好地帮扶中小微企业,是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银行界的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   中小银行因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对扶持小微企业有很多切身感受。全国人大代表、天府银行行长黄毅对媒体表示,目前金融体系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分层”现象,建议着力重构金融的信用体系。通过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保险费率等措施,进一步释放银行流动性,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对于中小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确认为“不良”的部分,或者按照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由财政部门给予风险补偿。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的不良容忍度,降低拨备计提比例,形成敢贷、愿贷、能贷的良好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孔发龙建议,从政策层面给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更多支持,以助力其支农支小。具体包括拓宽资本补充渠道、调整资产风险权重和增强主动负债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徐葵君提交的《关于尽快建立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的建议》提案提出,应该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长期以来,尽管有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金融服务与支持,但广大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深感商业银行的服务内容、服务价格以及服务门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金融需求。”   徐葵君建议,在中央相关部门的牵头指导下,会同中小企业集聚的地区政府,先行筹建区域性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对该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金融服务与支持。在区域性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取得良好经验基础上,再适时建立全国性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她建议把第一家银行的筹建地定在长三角地区。   金融数字化转型成趋势   除了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提案议案外,两会上的银行家最关心的话题还有金融科技,其中地关键词包括“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治理”、“区块链”、“隐私保护”等。   “作为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商行等众多中小银行也必须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才能跟上银行业整体发展方向和步伐,突破经济下行期经营发展面临的困境。”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表示,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中小银行打破现有金融边界,开拓用户移动互联体验;适度放宽监管政策对于现场核查、核保、核签的硬性要求,解决远程开户难题;为中小银行设立金融科技专项补贴或科技研发费抵税政策;从监管层面或行业协会层面,为中小银行搭建“抱团取暖”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原银行董事长窦荣兴表示,加快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要加快“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增加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方式,推动大数据融资和线上金融服务发展。让过去“不敢贷、不愿贷”的银行通过大数据工具能够更了解客户,更好地实现风险控制。
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05-26
  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 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要加强协同配合,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本报北京5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王一鸣、刘旗、刘永好、胡晓炼、杨成长等5位委员,围绕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民营企业化危为机、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以新视角制定“十四五”规划等作了发言。   习近平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来看望全国政协经济界的委员,参加联组讨论,感到十分高兴。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各位委员、向广大政协委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我们还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要看到,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习近平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同时,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习近平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要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要稳住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落实生猪生产省负总责要求,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做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习近平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要加强协同配合,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丁薛祥、刘鹤、张庆黎、李斌、何立峰、高云龙等参加联组会。
两会代表委员建议“精准滴灌”小微商家05-26
 为了促进消费、激活市场,3月份以来,全国多地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为市民带来消费“红包”。全国两会期间,消费券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消费券真香”成共识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截至5月25日,已有超过200个城市发放了消费券,覆盖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规模从百万元到亿元不等。消费券的派发多由各地商务部门主导,还有许多地区由旅游局、体育局等部门向某个行业定向发券。此外,除政府部门外,多个企业也参与了消费券的发放。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发放消费券,相当于是政府或企业向民众转移购买力,在特定期限内用于特定领域的消费,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刺激相关领域消费的复苏,进而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好转,缓解压力;消费券还可以显著改善经济低迷时期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并为后续促消费、扩内需的长期政策落地打下较好的基础。此外,不少地方还针对家电以旧换新、5G智慧产品等升级类商品领域发放消费券,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居民的消费升级进程。   5月1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消费券的中国实践》。该报告显示,在3月份-4月份,发放消费券行业支付笔数反弹额度是未发放行业的3.11倍,支付金额反弹幅度是未发放行业的5.15倍。   虽然各地消费券发放金额、行业各有不同,但对消费者来说,“消费券真香”却是共识。许多人更是定好闹钟抢消费券。   在哈尔滨工作的张女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三张“政府消费券”我都抢到了,分别是“满50元减10元”券、“满100元减20元”券和“满200元减30元”券,去逛商场时发现还能叠加商场的满减,真是太划算了。   北京的王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孩子一直在家上网课,就计划着买台投影仪,正好领到了消费券,省了不少钱。   引两会代表委员热议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小微企业十分关注,并建议消费券发放要更关注小微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建议,今后消费券的重点应该放在帮扶小店。建议针对小店,发小店专项消费券、定向消费券,精准扶持,额度不宜太大。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提交了《关于消费券“杭州模式”全国推广数字化常态化滴灌小微商家的建议》,他建议,对消费券的“杭州模式”进行全国化推广,通过数字化平台发放消费券,精准滴灌小微商家。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提交提案《政企合作探索“小店消费券”发放新模式》,建议借鉴“上海模式”,政企合作通过数字平台发放企业消费券,甚至是让路边小店都能使用,促进小店发展。   还有政协委员建议消费券发放要兼顾中低收入人群。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提交了《关于在餐饮、文化、旅游、影视等领域发放消费券、现金券,促进消费回暖的建议》,提议按照身份证领取的方式,真正让消费券体现全民普惠性及推动消费增长,避免平台抽奖式发放导致的不公平现象。消费券面额设置应该小额,方便居民消费。对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可以直接通过发放收入补贴、现金券的方式,保障他们的消费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也表示,消费券的发放要注意发放对象,体现公平正义,发放种类也要细分多样。   付一夫表示,消费券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提振消费,但只是一次性地提升了居民购买力,“建议基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并配以长期政策的实施,如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市场供给、完善消费环境建设等。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快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以确保产能、产品供给的稳定,供给需求有机联动,如此才能发挥消费券的最大效果”。
数字经济成为拉动增长强力引擎05-26
2020年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数字经济”,如今对普通人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的说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从早上醒来第一眼去查看疫情数据、查看同乘同航是否有确诊,到网课辅导、在线问诊、生鲜快递;从远程打卡、线上招聘、线上会议,到文档协同、工作提交……从线下到线上,社会的数字进化全面加速。   影响更深远的是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提速升级。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等有效服务于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而如果没有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改造,疫情期间的投产交付几无可能。   看得见的是数字化服务,看不见的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保障民生的同时,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升级的“智能加速器”   “本次疫情凸显了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带动作用,例如钉钉上发起在线会议的数量单日突破2000万场、超1亿人次。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表示,“我国亟须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是“坐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上壮大起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它并不是平地起高楼的新模式,不能脱离与之相对的传统经济而单独存在。实际上,给新技术找应用场景,给传统产业找技术升级,是贯穿数字经济成长的一体两面。清华大学朱恒源教授指出:传统产业体系在创新技术的赋能之下,将跃升到更加先进的轨道上运行。   数字经济是产业升级的赋能者,王恩东以浪潮智能工厂为例: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弹性、透明、可追溯,智能技术贯穿生产制造的全周期,实现同样的产能,用工数量下降50%,生产效率提高3倍,订单交付周期从18天缩短到5至7天。   另一方面,“创新技术发明以后,往往需要大规模市场需求的培养和孵化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实现社会普及。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将为智能科技的产业化提供最丰厚的培育土壤。”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说。   网络安全需要更强保护   “随着更多会议、网络课程甚至国际交往都在线上展开,网络安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出现漏洞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坦言。在全社会、全行业数字化提速的背景下,安全不安全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360董事长周鸿祎表示: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进一步连通和融合,网络安全不再只影响虚拟空间,而是扩展到了现实世界,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都有着重大影响。   杨元庆以5G发展为例:5G引入的网络功能虚拟化、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网络能力开放等关键技术,对数据保护、安全防护和运营部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而随着5G商用化的逐步落地,许多垂直行业服务将包含大量的数据,一旦泄露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为此,他建议,积极探索各类数字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面临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并利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安全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来保障行业的快速发展、威慑不法分子。倡导行业、企业自律,采取更多有效手段保障数字时代的网络安全。   “新基建”将进一步筑牢数字经济底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新基建”一词,给这个当前炙手可热的词汇再添了一把火。   “传统制造业挑战大,企业要采用新的生产模式;经济下行压力大,消费要寻求新的空间;城市治理挑战多,治理需要精细化、微粒化……这些现实问题需要数字化来‘破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表示,而“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在于未来10年整个数字基础设施的集中安装,它不是简单构建一张网,而是数字化、智能化对于经济社会的整体提升。   “‘新基建’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斥巨资于此。”徐晓兰说,5G赋能交通,使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成为可能,车联网也将成为5G技术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赋能机器,诞生了工业机器人、无人系统等产品;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数据中心赋能云计算、边缘计算,使万物互联成为了可能。   “国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而‘新基建’的到来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同时也迫使企业开始转型。”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内核,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科技日报北京5月25日电)
大数据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05-25
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爱军认为,在毫不松懈地继续抓细抓实疫情防控的同时,当务之急是抓紧迅速推进经济社会步入正常轨道。 张爱军代表介绍,宿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为止,宿迁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100%,产能的恢复率达到了93%。特别是1至4月份,又新签约了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协议投资达到了3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额、固定资产投资都在明显的回升阶段。 张爱军代表建议,中央相关部委抓紧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助力产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在产业选择、市场选择中,通过科技引领及早发布消息,让企业和基层能够在困境中及早调整相关项目的策略,顺利走出困境。”
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25.1%05-21
 本报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王观)“当前,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信贷投放速度明显加快。”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企业贷款结构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明显,突出表现为抗疫和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受信贷支持力度大,且较多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   数据显示,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新增1.70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4月,在各项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领域的信贷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看,“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一方面,普惠小微贷款加速增长。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5个和2个百分点。前4个月,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2.2%,比前3个月高0.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信贷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的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815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1.9%。前4个月增加117万户。   同时,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4月,当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