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央行授权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LPR值显示,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相较于LPR改革后首次报价一年期LPR4.25%、5年期以上LPR4.85%,分别下行了40个基点、20个基点。 日前,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其中包括“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 改革完善LPR报价形成机制无疑是利率“两轨合一轨”工作的重要一步,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环。随着去年8月份以来的持续推进,LPR改革也已取得明显成效。 “自从去年8月份LPR改革以来,实体部门的借贷成本明显有所下降。”昆仑健康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张玮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疏通货币传导,积极推进利率并轨;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企业打通渠道,这也就需要在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上更大幅度和国际市场接轨,加大国际金融业开放,让更多的国际投行、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发挥海外金融机构的价值发现职能,加入国内金融市场,形成一个多层次资本市场、多类型融资渠道和多方向融资主体相辅相成的金融生态圈。 6月份LPR报价有望恢复下行 由于本月央行在LPR报价前开展的惯例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也与前一次操作维持一致。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近期货币政策较3月份偏谨慎,资金利率没有进一步下行,银行负债成本没有明显降低,而政策利率和LPR报价的利差已经难以压缩,缺少进一步助推LPR报价下行的因素。 展望6月份货币政策节奏及LPR报价,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着眼于稳定就业大局、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6月份开始央行降息节奏有可能适度加快,预计当月MLF利率有可能下调10个基点至20个基点。这将带动6月份1年期LPR报价下行10个基点-20个基点,市场化降息过程有望持续推进;而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主要针对房贷利率的5年期LPR报价下行幅度会相对较小,估计降幅约为1年期LPR下行幅度的一半左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下一步,应继续实施降准降息,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进一步改革完善LPR相关机制,抓紧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以改革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逐步下降。在银行盈利增长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可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银行压缩点差,进而推动LPR继续下降。 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价格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利率市场化也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4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提出要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其中就包括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化利率并轨。 央行在2020年第一季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LPR改革已取得重要成效:一是市场化的LPR更好地反映了市场供求变化,二是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顺序推动LPR运用,三是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明显增强,四是以改革的办法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成效显著,五是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实体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张玮认为,进一步加快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将资金供给的决策权交给市场,不仅可以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还有助于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责任编辑:华青剑)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办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旨在有效发挥人民法院执行职能作用,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和保障。同时,在坚持依法执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实招硬招,千方百计帮扶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主体纾困解难、渡过难关,为提高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主体的生存发展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介绍,坚决禁止超标的查封和乱查封,切实防止因违法执行、过度执行,影响企业财产效用发挥和企业正常运营。 对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生活困难的被执行人,在不影响债权实现的前提下,选择对被执行人生产经营影响最小的查封措施,对能“活封”的财产,不进行“死封”,有效释放查封财产的使用价值和融资功能,为被执行人恢复生产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指导意见还明确,注重以和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对暂不具备强制执行条件,或者被执行人缺乏履行能力的,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以和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集约式执行和解、破产和解、破产重整制度的保护功能,帮助被执行企业及时走出困境,化解债务危机,恢复生产能力。 指导意见还明确,疫情期间,对已纳入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确定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的企业,原则上不得采取失信惩戒和限制消费措施;已经采取并妨碍疫情防控工作的,要及时解除并向申请执行人说明有关情况。 对未纳入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的疫情防控企业采取失信惩戒和限制消费措施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前述规定办理。对受疫情影响较大、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人民法院在依法采取失信惩戒或者限制消费措施前,原则上要给予三个月的宽限期。(记者 孟亚旭)
本报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王观)“当前,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信贷投放速度明显加快。”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企业贷款结构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明显,突出表现为抗疫和受疫情影响大的行业受信贷支持力度大,且较多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 数据显示,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是2019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月份新增1.70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4月,在各项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普惠领域的信贷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小微企业贷款情况看,“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特点更为突出。 一方面,普惠小微贷款加速增长。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包括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1.5个和2个百分点。前4个月,普惠小微贷款累计新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2.2%,比前3个月高0.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信贷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的覆盖面继续扩大。截至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815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1.9%。前4个月增加117万户。 同时,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4月,当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个百分点。
持续发力助中小微企业渡难关 从一系列减税降费、优惠贷款政策的扶持,到新的政策继续推出,体现了国家对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疫情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小微企业生存、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考验,需要国家和社会进一步扶持,更大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扶持小微企业的新政策,包括针对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过去的情况,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等。从一系列减税降费、优惠贷款政策的扶持,到新的政策继续推出,体现了国家对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 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事关大局。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无疑较弱,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一家家餐馆、小厂能否“挺过来”,这背后牵涉到一个乃至多个家庭。 抗击疫情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精准有力及时地推出了多方面政策措施。比如,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减免;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减免各类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等等。 在金融方面,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激励国有大型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增加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对11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办理延期还本或付息。 部门间也积极联动助力小微企业。比如,税务部门和银保监部门发挥“银税互动”作用,助力小微企业缓解资金难题。一季度,税务部门向银行推送了600多万户重点帮扶的企业名单,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银税互动”贷款75万笔,小微企业获得“银税互动”贷款金额1800多亿元,对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系列政策针对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可谓精准及时有力。同时,疫情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经济总体受到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生存、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考验,需要国家和社会进一步扶持,更大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并明确了延缓缴纳所得税、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期限、延长免征增值税时间、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多方面措施。这些财税、金融“组合拳”,传递出国家全力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信号。 政策的关键在于要落实落细。小微企业往往由于缺乏财会等专业人员,对政策了解、理解不够。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便利措施,让政策规定进入每家小微企业,充分惠及每家小微企业,实现“应享尽享”。小微企业一方面要充分通过国家政策红利,助力自身发展,同时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适应市场变化。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正逐步达到正常水平,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相信通过一系列宏观政策的有力扶持以及自身拼搏,小微企业将“浴火重生”,不断发展壮大。曾金华
北京商报讯(记者孟凡霞 刘四红)5月10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年初至4月末,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从2.50%下降至2.20%,下行了30个基点,MLF中标利率也下行30个基点,释放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的信号,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并通过 LPR 传导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此外,一季度央行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及时注入短期流动性。其中,4月10日,央行下调各期限SLF利率30个基点,下调后隔夜、7天、1 个月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分别为3.05%、3.2%、3.55%。
5月10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关于经济形势、物价、政策、房地产、LPR改革、再贷款再贴现等,均有涉及。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 先看十大要点: 1、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灵活适度 2、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 3、持续深化LPR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 4、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5、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 6、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 7、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服务医药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9、物价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平稳,对未来变化需持续观察 10、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国内经济面临挑战增多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通畅 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是央行的重点工作之一,究竟成效几何,央行专门用了一个专栏(专栏1《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更为通畅》)分析和讨论,明确提出评价政策效果关键看能否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支持总量和降低融资成本。 央行指出,随着流动性、资本、利率“三大约束”明显缓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畅通,传导效率明显提高。 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得益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高,各项货币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传导通畅,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了实体经济的实际困难。 央行表示,无论是从引导贷款投放来看,还是从降低贷款利率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更为通畅,银行的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市场机制运转良好。 从引导贷款投放看,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再贷款等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每1元的流动性投放可支持3.5元的贷款增长,是1:3.5的倍数放大效应。 从降低贷款利率看,3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82%,较2019年底下降0.3个百分点,较2018年高点下降0.78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LPR的降幅。 央行强调,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继续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阶段性特点出台有针对性措施,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一步缓解实体经济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另外,央行指出,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为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继续深化LPR改革释放潜力 去年8月17日央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公告,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接近9个月的持续推动,LPR改革目前有效发挥了促进贷款利率下行的作用。 央行表示,2020年4月中旬,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占比为28.9%,超过LPR改革前2019年7月的三倍,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已完全被打破。 银行内部定价机制进一步改善,市场化形成的LPR逐渐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主要参考基准。据统计,绝大多数全国性银行已将LPR内嵌入FTP曲线,贷款FTP与LPR联动性增强,商业银行FTP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另外,提及备受市场关注的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话题,央行明确,从实际情况看,银行存款利率已出现一定变化,部分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类存款产品利率也有所下行,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正在实现“两轨合一轨”,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有效地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央行强调,下一步,将继续深化LPR改革释放潜力,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加强对转换进度的监测,将金融机构存量企业贷款转换进度纳入MPA和合格审慎评估考核,预计在8月底前可基本完成转换。 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 此前包商银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央行、银保监会接管,有效遏制住了风险扩散。 4月30日包商银行发布公告,将部分业务、资产及负债分别转让至蒙商银行和徽商银行,蒙商银行5月6日起正式对外营业。 央行称,总体看,果断实施接管避免了包商银行风险进一步恶化,在最大限度保护存款人和客户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同时,依法依规打破了刚性兑付。同时,人民银行充分发挥了央行“最后贷款人”作用,有效遏制了包商银行风险向其他中小金融机构蔓延,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当前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在稳步推进中,央行表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比如,积极化解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多年隐藏的风险,最大程度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推动省级人民政府“一省一策”制定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规划。恒丰银行改革重组方案顺利实施,锦州银行改革重组取得阶段性进展。 另外,央行也强调,要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关系,完善经营授权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加大医药企业研发投入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增强,我国医药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 央行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试剂、药品等研发应用和医疗物资保障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产能扩大和产量增加,有效地保障了疫情防控需要。 央行表示,下一步,应以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疫苗。 同时,着眼长远,加大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质量升级,推进行业资源整合,提升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服务医药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 央行强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加强金融债券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的储架式发行管理体系。 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方面,央行表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互联互通,推进托管行与交易报告库建设,确保金融市场整体稳定和安全高效运行。积极稳妥推动债券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引入更多中长期投资者。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5月9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19年国务院部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情况。 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确定为2019年重点督办建议,交由人民银行牵头办理。该项建议的办理情况及效果如何?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也是人民银行工作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2019年,人民银行承办的建议和提案中有80多件涉及到这一问题,这个还不包括全国人大以此为专题的重点督办件。”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对此,人民银行制定了专项工作计划、工作方案,专门赴宁波、台州、深圳、广州、合肥、长沙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陈雨露表示,近几年,人民银行在出台政策时,充分参考了建议和提案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 比如在缓解融资难方面,去年人民银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共释放了长期流动性2.7万亿元;同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这些工具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去年共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2048亿元,比2018年多800亿元左右。 在缓解融资贵方面,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都实行了政策性的低利率,还通过市场化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LPR形成机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截止3月底,市场利率比去年8月份改革以前下降62个基本点,有效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最近,人民银行的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得到了普遍认同。”陈雨露说。 今年以来,考虑到疫情冲击的影响,人民银行全面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500亿元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以及基于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等。这些措施对于引导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以及减轻负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到今年3月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比上年同期高出4.5个百分点。(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