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孟凡霞 刘四红)5月10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年初至4月末,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从2.50%下降至2.20%,下行了30个基点,MLF中标利率也下行30个基点,释放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的信号,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并通过 LPR 传导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此外,一季度央行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及时注入短期流动性。其中,4月10日,央行下调各期限SLF利率30个基点,下调后隔夜、7天、1 个月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分别为3.05%、3.2%、3.55%。
5月10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关于经济形势、物价、政策、房地产、LPR改革、再贷款再贴现等,均有涉及。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 先看十大要点: 1、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灵活适度 2、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 3、持续深化LPR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 4、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5、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 6、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 7、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服务医药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9、物价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平稳,对未来变化需持续观察 10、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国内经济面临挑战增多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通畅 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是央行的重点工作之一,究竟成效几何,央行专门用了一个专栏(专栏1《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更为通畅》)分析和讨论,明确提出评价政策效果关键看能否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支持总量和降低融资成本。 央行指出,随着流动性、资本、利率“三大约束”明显缓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为畅通,传导效率明显提高。 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得益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高,各项货币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传导通畅,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了实体经济的实际困难。 央行表示,无论是从引导贷款投放来看,还是从降低贷款利率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更为通畅,银行的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市场机制运转良好。 从引导贷款投放看,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再贷款等工具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每1元的流动性投放可支持3.5元的贷款增长,是1:3.5的倍数放大效应。 从降低贷款利率看,3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82%,较2019年底下降0.3个百分点,较2018年高点下降0.78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LPR的降幅。 央行强调,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继续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阶段性特点出台有针对性措施,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一步缓解实体经济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另外,央行指出,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为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继续深化LPR改革释放潜力 去年8月17日央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公告,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接近9个月的持续推动,LPR改革目前有效发挥了促进贷款利率下行的作用。 央行表示,2020年4月中旬,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占比为28.9%,超过LPR改革前2019年7月的三倍,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已完全被打破。 银行内部定价机制进一步改善,市场化形成的LPR逐渐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主要参考基准。据统计,绝大多数全国性银行已将LPR内嵌入FTP曲线,贷款FTP与LPR联动性增强,商业银行FTP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另外,提及备受市场关注的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话题,央行明确,从实际情况看,银行存款利率已出现一定变化,部分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类存款产品利率也有所下行,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正在实现“两轨合一轨”,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有效地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央行强调,下一步,将继续深化LPR改革释放潜力,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加强对转换进度的监测,将金融机构存量企业贷款转换进度纳入MPA和合格审慎评估考核,预计在8月底前可基本完成转换。 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 此前包商银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央行、银保监会接管,有效遏制住了风险扩散。 4月30日包商银行发布公告,将部分业务、资产及负债分别转让至蒙商银行和徽商银行,蒙商银行5月6日起正式对外营业。 央行称,总体看,果断实施接管避免了包商银行风险进一步恶化,在最大限度保护存款人和客户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同时,依法依规打破了刚性兑付。同时,人民银行充分发挥了央行“最后贷款人”作用,有效遏制了包商银行风险向其他中小金融机构蔓延,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当前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在稳步推进中,央行表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比如,积极化解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多年隐藏的风险,最大程度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推动省级人民政府“一省一策”制定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规划。恒丰银行改革重组方案顺利实施,锦州银行改革重组取得阶段性进展。 另外,央行也强调,要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关系,完善经营授权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加大医药企业研发投入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增强,我国医药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 央行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试剂、药品等研发应用和医疗物资保障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产能扩大和产量增加,有效地保障了疫情防控需要。 央行表示,下一步,应以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疫苗。 同时,着眼长远,加大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质量升级,推进行业资源整合,提升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服务医药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 央行强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加强金融债券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的储架式发行管理体系。 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方面,央行表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互联互通,推进托管行与交易报告库建设,确保金融市场整体稳定和安全高效运行。积极稳妥推动债券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引入更多中长期投资者。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5月9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19年国务院部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情况。 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确定为2019年重点督办建议,交由人民银行牵头办理。该项建议的办理情况及效果如何?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也是人民银行工作中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2019年,人民银行承办的建议和提案中有80多件涉及到这一问题,这个还不包括全国人大以此为专题的重点督办件。”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对此,人民银行制定了专项工作计划、工作方案,专门赴宁波、台州、深圳、广州、合肥、长沙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陈雨露表示,近几年,人民银行在出台政策时,充分参考了建议和提案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 比如在缓解融资难方面,去年人民银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共释放了长期流动性2.7万亿元;同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这些工具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去年共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2048亿元,比2018年多800亿元左右。 在缓解融资贵方面,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都实行了政策性的低利率,还通过市场化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LPR形成机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截止3月底,市场利率比去年8月份改革以前下降62个基本点,有效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最近,人民银行的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得到了普遍认同。”陈雨露说。 今年以来,考虑到疫情冲击的影响,人民银行全面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500亿元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以及基于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等。这些措施对于引导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以及减轻负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到今年3月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比上年同期高出4.5个百分点。(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