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住房金融“组合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05-20
5月17日,楼市接连迎来重磅政策。人民银行围绕优化住房金融政策放出大招,房贷利率、首付比例及去住房库存等方面都有新的举措。政策量价结合,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这也是对此前政策的延续和优化。早在2022年,金融管理部门探索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并于当年12月推广至全国,既是加大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体现,也有利于防范房地产风险的外溢。随后,2023年8月,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推动因城施策优化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刚需,促进消费和投资,稳住经济大盘。   随着2024年4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本轮新政全面放开了房贷利率政策。在居民购房需求更为审慎理性、房企经营监管不断规范的背景下,人民银行此时再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助于扭转房地产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本轮优化住房金融政策的基本思路没有改变,既体现延续性,又结合形势要求强化针对性调节,政策力度逐步加大。   首先,当前出台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增强的体现。目前,北京、杭州、西安等多地顺应市场需求,放宽或取消住房限购政策,落户政策也有所放松。人民银行优化住房金融政策,与限购放松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体现了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更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其次,人民银行此时出台优化住房金融政策,在提振市场信心、改善预期的同时,也有继续稳住金融数据的效果。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4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等月度数据受市场因素影响增速放缓。若提前还贷情形逐步改善,对于个人贷款以及房地产贷款的平稳增长会有支撑作用。   再次,此次政策也精心平衡了当前市场稳定与长期市场发展。当前,绝大部分城市房贷利率下限的要求已与全国统一水平保持一致,新政有望带动这些城市一并取消房贷利率下限。同时,政策也保留了首套房首付比例更低的设定,首套和二套政策仍有一定区分度。预计北京、上海等个别热点城市还将保留房贷利率下限。这些既表明了人民银行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一贯政策取向,又把握好了具体政策的落实,能够避免重走“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路。   最后,政策优化将有效支持提升消费内需潜力。开年以来,人民银行出台了降准降息等多项举措,近期又增设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已然很大。此轮供需两端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将进一步打通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本次取消房贷利率下限、下调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和公积金贷款利率,市场期盼已久,将有效减轻居民利息支出,老百姓省下来的钱也能间接促进其他消费。此次政策调整事实上减少了居民支出,也就意味着居民收入的相对增加。在此基础上,通过带动消费有利于促进供需平衡、通胀保持合理水平。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已初见成效,经济内生动能、稳定性增强。房地产领域正逐步交由市场机制来调节。随着房贷利率定价更多由市场主体自主协商,并通过合理竞争形成均衡利率,能够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反映供求形势。我们也期待各相关主体能积极应变,更好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不急冲量 留有后劲 银行业前4个月信贷投放量稳质升05-16
信贷投放和投向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体现着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质效。   5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47.78万亿元,同比增长9.6%。   “今年4月份,信贷口径下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为7300亿元,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虽然信贷同比增速较此前有所下滑,但符合目前监管引导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目标。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相较于以往一味追求“开门红”,今年以来,各家银行机构信贷投放不急冲量,围绕提振有效需求加大支持力度,一季度,信贷投放整体表现得更加均衡合理,后劲十足。   从“拼规模”到“看质效”   银行业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力量。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常一季度是银行信贷冲量的关键时期。但与往年“开年即冲刺”的信贷投放节奏不同的是,今年以来,各家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相对平稳。   根据人民银行数据,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今年一季度,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46万亿元,同比增长也为9.6%,同比少增1.14万亿元。   在业内专家看来,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虽然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较强支持,符合市场预期。   “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避免资金沉淀空转,为支持实体经济留有后劲。”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从今年上市银行一季报来看,各家银行的信贷投放整体呈现出“量稳速降、节奏平稳”的特征。根据光大证券银行团队测算,截至5月7日,已发布2024年一季报的37家上市银行一季度信贷增速为10.2%,较年初下行1%。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今年以来,各家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的同时,继续推动信贷投放优结构、降成本。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3月末,金融机构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35.1%、20.3%、13.5%。   “今年以来,信贷资金有力保障新质生产力领域生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其中,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在30%左右高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约20%,均显著高于一般贷款增速。   从上市银行一季报来看,各家银行贷款投放的主要方向也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保持了高度一致,面向普惠小微、科创企业、绿色领域的信贷均保持了快速增长。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一季度绿色信贷余额4.8万亿元,增速18.9%;人民银行口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4.4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6.1万亿元,新增6077亿元。   中国银行一季报显示,截至3月末,该行客户贷款总额20.88万亿元。其中,中国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新增281亿元,较年初增长10.75%;绿色信贷新增4544亿元,较年初增长14.63%;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37.53%。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实现了稳中有降。“今年2月份,5年期以上LPR单次大幅调降25个基点,带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金融助力扩大内需的力度增强。”温彬表示。   五篇大文章成为发力重点   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不难发现,银行业正在围绕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董希淼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既要靠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级、绿色化发展,也要靠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未来产业赋能。“五篇大文章为银行业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助力银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发力点。”董希淼说。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在谈及今年贷款的重要投向时,多家银行管理层也纷纷表示,将继续做好五篇大文章,支持“三大工程”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工商银行增长的新动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在该行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工行将成立五篇大文章领导小组,优化业务推进机制,加快形成对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服务生态。   “2024年,力争县域贷款增长1.3万亿元以上,增量占比达50%左右,余额突破10万亿元。”在农业银行业绩发布会上,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提出了今年业务增长的具体目标。一季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贷款总额23.9万亿元,新增1.2万亿元,增速5.5%。其中,该行县域贷款余额达9.4万亿元,新增6227亿元,余额占境内贷款比重达40.1%。   建设银行在一季报中提出,将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扎实做好减费让利,做实做深五篇大文章,服务“三大工程”建设,精准滴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人民银行召开会议 进一步推动优化支付服务工作05-1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5月11日召开优化支付服务会议,总结前期工作情况,进一步推动优化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便利性。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青松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支付便利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将此作为重大任务,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高效协同,加快健全全方位政策体系,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推动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等综合施策、共同发力,聚焦重点城市、重点机构、重点场景,多措并举优化支付服务,实抓实干打通支付堵点,取得明显阶段性进展,交易金额、笔数实现大幅度增长。   会议要求,各单位要落实落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持续发力、乘势而上,力争取得更大突破。要立足当前、面向长远,聚焦银行卡受理、现金支付、外币兑换、移动支付、账户服务、宣传推广等重点任务,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与精准性,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推动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支付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司局,主要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参会。
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05-14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回顾今年以来政策成效、全面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阐释了下阶段政策取向及重点,释放了积极信号。《报告》表示,未来,随着政策效果显现,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将持续巩固和增强,人民银行会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报告》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人民银行表示,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报告》强调“稳健性”意味着货币政策操作会继续坚持稳健的基调,此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则是指货币政策将进一步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加强协调。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   2024年开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支持经济回升向好。一是人民银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二是适时降低利率,人民银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低0.25个百分点,降幅超出市场预期。三是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额度发放完毕,支持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四是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业内专家表示,上述政策成效显著,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信贷需求旺盛,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M2)增速分别为8.7%和8.3%,高于一季度5.3%的经济增速,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将有力支持实现2024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6%,贷款增速相对平稳,“小月不小”,金融支持力度将保持稳固。   未来,政策组合拳效果有望持续显现。专家提出,去年1万亿元增发国债已下达完毕,各地重大项目开工速度加快,今年将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逐步落地,加上前期降准等各项政策效果还在持续显现,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4月份以来,企业预期加快好转,居民假期消费持续恢复,出口增长加快,进口量价齐升。   对经济形势判断更加积极   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方面,《报告》强调,“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与上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的“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相比,更为积极乐观。这一判断也与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一致。   “这主要是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达到5.3%,不仅好于市场普遍预期,而且也分别高于去年全年5.2%的实际增速和今年5%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王青表示,这背后是年初以来外需回暖,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持续修复以及稳增长政策发力带动基建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对房地产行业调整形成有效对冲,稳住了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不过,《报告》同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挑战,国内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国际方面则是地缘冲突升温、大国博弈加剧背景下,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王青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尽管一季度经济表现超预期,但主要受国内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外部经贸环境挑战性增大影响。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宏观政策需要继续保持稳增长取向。   根据形势合理把握政策力度   物价方面,人民银行在《报告》中表示,当前,物价处于低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供求失衡,而不是货币供给不够。今年一季度,随着经济数据持续改善,物价指标也明显回弹,CPI同比由负转正。人民银行预计年内CPI还将继续温和回升,PPI降幅也将收敛。   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中,《报告》还特别提出,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报告》提出将更加重视价格水平,这一提法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中,物价水平将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其重要性将继续提升。市场普遍预计,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望从低位反弹。随着内需好转,物价水平将呈温和回升态势。   市场专家表示,从目前形势看,二季度经济增速仍可能保持在5.5%左右的相对高位,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有望延续,完成全年增长目标难度不大。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会更多观察前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情况,加强政策协调,并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调控力度和节奏,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在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水平偏低的形势下,货币政策将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王青认为,考虑到二季度超长期特别国债有望开闸发行、专项债发行节奏也会明显加快,人民银行或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着力于促进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接下来,包括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在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集中发力,以加大对相关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预计未来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会保持在20%以上的高增长状态。
数据“挤水分” 金融业增加值“去虚胖”05-13
2024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对金融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   对于这一变化应该如何看呢?从短期看,这一调整或将下拉扰动货币信贷总量,但长期有利于金融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以往核算方式主要参考贷款余额。2023年及以前,金融业增加值在做季度核算时,其主要构成部分货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主要参考存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进行推算。   但是,近年来旧核算方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上述推算方式虽较为简便,但在近两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各个地区产生较强动力,在月末等时点强化对存贷款增速指标的加压督导,旨在推高地区的金融业增加值,进而提升GDP增长。   具体来看,旧的核算方式可能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可能“虚胖”,目前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个别时点冲高存贷款未必能真正转化为营业收入,在按收入法核算年度金融业增加值时往往会回调“缩水”。   二是使货币信贷总量月末冲高、月初回落的波动加大,干扰市场预期与宏观调控,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   三是容易造成资金空转套利,存贷款冲量会伴随存款利率上移、贷款利率下行,易加剧“低贷高存”等资金空转现象,降低资金效率。   四是积累潜在的金融风险,信贷需求偏弱时,盲目冲高贷款可能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并在未来逐步显现,埋下较大隐患。   对比来看,优化后的核算方式主要参考银行利润指标。2024年一季度优化后,金融业增加值在季度核算时,改为更多参考银行的利润表指标,包括营业收入中的利息净收入增速、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等进行推算。   综合来看,新的核算方法短期可能带来“挤水分”的扰动,对货币信贷总量造成下拉影响,但长期而言有积极影响。   就短期而言,过去在旧核算方法下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存贷款双增”考核压力,月末时点尤甚,因此信贷投放存在动作变形,导致存贷款中含有虚增的、不规范的成分,类似水面上的一层“浮沫”。核算方法优化调整后,冲高存贷款的压力明显减少,过去虚增和不规范的存款在提取、贷款在偿还、票据在出售,势必带来货币供应量、贷款总量的同步减少,类似撇去水面的“浮沫”。实践中看,考虑到核算方法优化在今年4月被各方所了解和熟悉,预计对货币信贷增长的扰动可能集中体现在二季度,且会在下半年持续产生影响。特别是和去年同期做比较时,计算出的同比增量、同比增速等指标会受到更大影响,相关扰动可能要延续到明年才有望逐步淡化。   从长期来看,核算方法优化后,货币信贷总量和金融业增加值数据的增长将更实,资金循环周转的效率将更高,有利于推动银行业务全面发展,并以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方面需逐步转变观念、更加包容、科学看待,度过阶段性调整期,更好适应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新常态。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 不限合作保险公司数量 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保障需求05-11
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各方呼吁进一步深化银行保险合作,丰富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保险需求。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总局启动《通知》起草工作,并广泛征求行业意见,对原有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   从《通知》内容来看,此次修改提出“商业银行代理互联网保险业务、电话销售保险业务和其他保险业务,各级分支行及网点均不限制合作保险公司数量”。此前,对于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作保险公司数量的规定,是2019年原银保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中第三十九条的内容,“商业银行每个网点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只能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合作。”   此次《通知》下发,意味着该条款中“与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合作”的要求终止。   “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是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取消数量限制后,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与更多的银行网点合作,有利于增加保险产品的销售网点,提高保险产品的可及性与可得性;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与更多保险公司合作,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从而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对消费者而言,今后可以更方便地购买到更多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保险意识。   一家人身险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取消合作网点数量‘1+3’限制,对于银行来说,在选择合作的保险公司时将更灵活,将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保险产品,助力打造金融超市。这对保险公司的服务、产品设计、售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文中认为,随着银行可以与更多的保险公司合作,市场竞争将会加剧。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提升市场竞争力,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对保险公司是重大利好,尤其是有利于寿险公司银保业务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取消数量限制并不意味着监管松绑,而是让银行和保险在渠道合作中话语权更均衡,有利于促进双方长期深度合作。   除了取消银行网点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数量限制外,《通知》还提出,一是明确双方合作层级。要求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原则上应当由双方法人机构签订书面委托代理协议。确需由一级分支机构签订委托代理协议的,该一级分支机构应当事先获得其法人机构的书面授权。二是明确银行代理业务佣金标准。要求委托代理协议约定的佣金率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法人机构产品备案的佣金水平。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知》的实施有利于更好发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优势,促进双方长期深度合作,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有利于拓宽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范围,提升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价值和消费者满意度;还有利于丰富银行保险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保障需求,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指导意见 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05-10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在中央金融委的统筹指导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把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落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共五个部分、二十条,分别从总体要求、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银行保险机构职能优势、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组织管理体系、做好监管支持等五个方面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系统部署。   《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政治站位,立足职能优势,着力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要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专项领导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通过加大信贷资源投入、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实施差异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设立专门部门或特色分支机构等方式,加强对相关业务的组织保障和资源倾斜。同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严格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业务,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指导意见》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监管支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强化监管引领,持续完善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和评估检查,推动完善外部环境,确保相关工作取得实效。要严防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鼓励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加强经验交流和典型宣传,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加强督促指导,抓好《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细化政策要求,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
黄金价格波动加剧 多方提示短期风险05-09
3月以来一路狂奔的金价,近日迎来回调行情。4月22日,国际金价迎来连涨5周后的首次大跌。当日伦敦现货黄金下跌2.72%,收于2326.810美元/盎司,创近两年单日最大跌幅。此后,国际金价延续跌多涨少的态势,5月3日,伦敦现货黄金收盘价已接近2300关口。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连创新高的国际金价突然“急刹车”,背后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缓解,带来避险情绪降温;二是美国一季度强劲通胀数据给美联储降息带来不确定性;三是多头资金获利离场。   谈及黄金后市表现,多家机构提醒,短期内黄金市场仍面临较大回调风险,但对于黄金中长期走势持乐观态度。另外,受访专家表示,黄金是高波动资产,适合中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偏好、理财规划、资金属性等理性看待。   市场风险防控措施增强   在市场避险需求减少、投资者获利了结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变化的背景下,国际金价近日高位回落。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黄金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伴随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缓解、实际利率上升导致获利盘回吐,使近日来国际金价下跌。近期市场对黄金走势已经产生明显分歧,市场对这种短期单边、大幅走高行情开始警惕。   不过,连续多日收跌并未撼动国际金价已达高位的事实。在过去两个多月里,国际金价涨声不断,曾一度冲上2400美元/盎司的关口。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金价快速上涨,并非美元指数、实际利率等传统分析框架失效,而是降息预期、新增需求等影响因素阶段性凸显,对国际金价形成了更强的推升作用。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推动金价上涨的力量中既有来自美联储降息预期、地缘政治紧张带来避险需求、金融市场炒作投机等传统因素,也有全球央行增持黄金、市场黄金需求上涨等新兴因素。特别是今年3月后黄金价格快速大幅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场投机炒作的影响,存在超涨部分,市场对未来金价走势出现较大分歧。   实际上,针对持续位于高位的金价,市场风险防控措施也在增强。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上调个人黄金积存金业务起点金额。建设银行还曾发布贵金属交易业务市场风险提示公告,提醒客户近期国内外贵金属价格波动加剧,市场风险提升,应提高个人黄金积存金等贵金属交易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合理控制仓位,及时关注持仓情况和保证金余额变化情况,理性投资。4月10日以来,上海期货交易所连续发布通知,对黄金期货品种实施交易限额、提高套保交易和投机交易保证金比例以及调整黄金期货相关合约交易手续费等措施。   短期有风险 长期仍看好   对于金价后续走势,市场观点不一,多家机构提示短期内金价或面临较大回调风险,但中长期仍看好黄金表现。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美国通胀虽然具备较强黏性,但仍处于持续改善进程中,且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合理增长,美联储大概率将在今年开启降息周期。等到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后,美国实际利率可能会迎来下行,进而带动黄金价格进一步上涨。此外,预计全球央行购金需求还将长期保持强劲,对金价中枢也将形成较强支撑。   范若滢表示,本轮金价上涨周期中,货币属性在较长的时间维度内对黄金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则共同对金价的上涨幅度和拐点产生重要影响。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未来金价上行动力依然较强,但短期内金价波动或将加大。   “从历史走势看,即便是在上涨周期内,金价波动幅度仍然较大。考虑到美联储降息预期的下调以及目前金价有所超涨的现状,预计短期内金价波动或将加大。”范若滢说。   “在美联储降息落地前,国际金价都将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王青同时提出,后期金价走势至少面临两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若美联储启动降息,预期兑现效应下,国际金价上行势头可能放缓。未来,即使美联储转向降息,但美元利率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较高水平,而在通胀降温前景下,美债实际利率会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的正值,这更可能导致国际金价走势降温。此外,如果下半年国内房地产行业企稳,来自国内的购金需求将放缓。   “需要指出的是,在多国央行购金需求支撑下,未来一段时期国际金价出现持续大幅回落的概率较小。”王青说。   普通投资者不宜盲目跟风   连创新高的金价也推升了国内“买金热”。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3月,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零售总额为291亿元,同比增长3.2%。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零售总额为996亿元,同比增长4.5%。   “今年春节以来,国内民众购金热情高涨,除了季节性消费需求释放外,也与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资本市场波动加大、黄金投资属性凸显等因素有关。”王青表示。   除了购买实体黄金,近期金融机构发行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数量明显增加,黄金相关的银行理财产品业绩表现突出,提升了投资者的配置意愿。   不过,无论是投资实物黄金,抑或黄金类理财产品,相关风险随着短期内黄金价格波动加大也在显现。   “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黄金,对中短期投资者而言,也需要警惕潜在波动风险。”周茂华表示,目前,黄金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影响黄金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对投资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从稳健投资角度看,投资者可进行多元化投资组合,审慎投资,重视短期市场波动风险。   范若滢表示,投资者需要加强对未来风险的预判。此轮金价上涨过程中,有较多普通投资者参与其中,考虑到人们容易“追涨杀跌”的投资特点,建议金融机构及时提醒投资者市场波动风险。
织牢多元化支付服务网 北京优化支付服务进行时05-08
“拉加德就是在这里学会了‘微信支付’。”在北京红桥市场四楼,北京芳华珠宝创始人、董事长白如芳指着满墙的照片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2017年5月,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来华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当时她在我们店里选购产品,了解中国的移动支付。”白如芳说。   7年过去了,现在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我国一张靓丽的名片。与此同时,包括现金、刷卡、数字人民币等在内的多元化、包容性支付服务也在不断优化,特别是进入2024年,优化支付服务工作正在成为金融机构的“重头戏”。自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各地积极行动。“作为首都,北京在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方面要发挥带头作用,工作要做实、责任要到位,在实效上下功夫。”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表示,北京优化支付服务“要做示范、不做盆景”。   《意见》发布已有两个月,北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绩如何?《金融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地进行实探。   小POS机做起全球大生意   多年来,位于天坛附近的红桥市场一直是外宾钟爱的打卡消费地,先后接待了包括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近百个国家、万余人次的政要和使节。小到几十元钱的手机壳、百元的充电宝,大到价格不菲的珠宝,都深受外国游客喜爱。   《金融时报》记者在红桥市场看到,一位外国游客正和主营电子类产品的商家陈海民“砍价”。“大家都很喜欢我们店里各种各样的手机壳。”陈海民给记者展示了店里的“爆款”产品,“红桥市场比较特别,70%的客流是从国外过来的,30%才是我们本地人。”据陈海民介绍,外国游客中有40%选择刷外卡,其余大部分游客使用现金。   在楼上的珠宝店,白如芳分享了她的生意经。这家与红桥市场一起成长起来的35年老店,先后接待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多届国务卿、俄罗斯总统夫人等政界人物。“淡水珍珠很有中国特色,我们的产品深受大家欢迎。”她告诉记者,很多外宾会来店里选购商品。   几十年里,白如芳见证了红桥市场的发展,也见证了外国游客支付方式的变化。“购买我们的珠宝产品毕竟还是以大额支付为主。十几年前,外国人拿着大把现金,如今,大多是刷卡,最常见的卡就是Visa、MasterCard和American Express。”白如芳说。   “我们这里的POS机很早就可以刷外卡了。此前,一些外宾会遇到卡有支付限额的情况,他们给自己的卡组织打个电话,很快就能提高限额。近期,红桥市场又给我们的POS机进行了升级,能接受的外卡种类更多了。”白如芳说。   实际上,对于很多外国游客来说,特别是短期来华游客,“刷卡”仍是其最方便、最习惯的选项。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近期,市场对所有商户POS机外卡支持情况进行了一轮全面梳理。对于不能使用、有过期情况的,会辅助商家进行更换升级。目前,已有200余户商家POS机支持受理外卡。   “市场内的商家有一定的流动性,有一些商户可能因为法人不在本地的原因,目前确实不具备独立安装POS机的条件。对此,我们与银联北京分公司协调拉卡拉,与未开通境外支付功能的商家签订了拉卡拉集中收银POS机消费功能。”红桥市场副总经理王丽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便利外籍来华人士支付,北京地区正在推进更多服务。据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周军明介绍,按照“实事求是、充分必要”原则,基于“食、住、行、游、购、娱、医、学”八大场景,北京确定首批重点商户清单约1.1万户。银行卡受理方面,全力推动重点商户开展外卡POS机新增或升级。首批重点商户清单内有效商户维萨、万事达等主要外卡覆盖率超过80%,实现短期内快速提升。   “一盘棋”合力优化支付服务   除了刷卡,很多外籍来华人士也会选择现金支付等其他方式。在红桥市场,记者看到柜台上张贴的标识显示,这里接受人民币现金、银联卡、Visa等国际银行卡以及数字人民币、云闪付、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   “酒店前台和餐厅全都安装了智能POS机,支持Visa、MasterCard等多种外卡支付。”北京香格里拉饭店总经理冉博礼说,目前约三分之一到四成的顾客刷卡支付,40%至45%的顾客使用移动支付。   不过,尽管用现金支付的顾客比例越来越少,但保障现金支付仍是很多商场、酒店的必选项。在香格里拉饭店,《金融时报》记者看到,有收银人员现场“点钞”。“在这里办婚礼的客人,有些还是会用现金支付。”冉博礼说,“他们会收到很多现金,也会直接用现金来付款,这样比较直接、方便。此外,还有一些包括车展在内的活动,来自数十个不同国家的人都会在酒店和周边活动,他们也会使用现金。”   在出行领域,现金更为常见。《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银建的士管理有限公司工会主席任铁军。他表示,外籍来华人士、老年人打车时常用现金付款。“我们要求每一位司机备足零钱,并主动询问乘客支付方式。”任铁军说,根据公司抽样调查,公司司机零钱备用率基本上是100%,大约每10单中就有1单以现金支付。“现在每周都有银行提供上门兑换‘零钱包’的服务,充分保障大家的需求。”   所谓的“零钱包”,是为了解决此前曾存在的“找零难”问题推出的产品。“工行北京分行自2月29日启动‘零钱包’设计制作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3种材质5种规格‘零钱包’设计。”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运行管理部现金营运科科长姚岚说,行内要求每家网点“零钱包”备付数量不少于20个,包括100元、200元、300元、500元4种标准规格,同时还支持客户预约定制“零钱包”。   “目前,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组织全辖3800余个银行网点100%提供‘零钱包’,在机场‘的士职工之家’开设兑换服务点。截至4月21日,投放标准化、多样化‘零钱包’23.5万个,较2月底增加18.2万个,开展了为出租车司机发放‘零钱包’专项行动。”周军明说。   “优化支付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市上下‘一盘棋’。”周军明说,3月25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确定了4月底、6月底和年底三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构建了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和市金融管理局双牵头、包含其他22个成员单位在内的市级协调机制,从银行卡受理、现金使用、移动支付、账户服务、宣传推广五个维度推出了22项具体措施。下一步,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力推动北京市《实施方案》各项任务高质量落地落实,保障老年人、外籍来京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经济发展新动向 乘势而上 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05-06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会议认为,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同时,会议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提出明确要求。围绕市场关注的房地产等问题,会议强调,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会议肯定了宏观经济开局的良好表现,强调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得到巩固和增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靠前发力 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   会议提出,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5.3%,不仅好于市场普遍预期,还分别高于去年全年5.2%的实际增速和今年5.0%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认为,这背后是年初以来外需回暖,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持续修复等因素综合作用,稳住了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会议再次提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王青认为,这意味着尽管一季度经济表现超预期,但受房地产行业调整影响,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宏观政策需要继续保持稳增长取向。为此,会议提出,政策上要“避免前紧后松,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本次会议强调“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意味着将继续保持甚至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直至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实现内生性增长。他谈到,受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内部风险挑战等因素影响,经济恢复节奏上可能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要防止因一季度经济数据“开门红”而出现政策转向,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   围绕货币政策,本次会议提出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谈到“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对此,明明认为,这表明了降成本和支持实体经济仍然是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在此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曾表示,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在王青看来,中央政治局会议直接提及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意味着尽管一季度经济运行态势偏强,但后期政策仍有充足的空间。会议提到了“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等压力,且当前物价水平仍处于低位运行,可能会观察市场情况后出台政策灵活调控。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将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更加灵活适度、精准有力。“预计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长短结合,激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在价格上适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在结构上加强‘精准滴灌’。”他谈到,这些政策将进一步稳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   董希淼补充说,下一步,政策还将聚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的支持服务,以更大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宏观经济恢复回升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结合对于财政政策的积极表述,后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的可能性较高。”明明表示,总体而言,3月以来,人民银行MLF多维持净回笼。不过,4月30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规模大幅增加,叠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货币政策操作的积极表述,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的确定性较高。   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 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   本次会议重申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方向,明确“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为扩大有效投资,国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将发力显效。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有关部门将推动去年增发国债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持续提高中央预算内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调整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进一步发挥专项债券撬动作用。   罗志恒表示,当前政策有必要进一步靠前发力,避免前紧后松。“政策要取得好的效果,力度和时机节奏都需要考虑。”他认为,当前,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加快发行有利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   统筹研究 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对于各界高度关注的房地产,会议指出,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过去两年来,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楼市新政,通过取消限购、放宽落户限制、推出“以旧换新”等举措,激发潜在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增量方面,主要是指下一步增量住房要采取“市场+保障”双轨模式,逐步提高保障房供给比例,这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核心;与此同时,新建住房品质要适应市场需求,体现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发展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也是本次会议强调的重点。对此,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要把保交房和保主体结合起来。”他认为,“保交楼”是托底房地产业的基础,是一个较为实际的抓手,做到“保交楼”有利于稳定各方信心。
【重磅】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长期国债收益率将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04-26
近段时间以来,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其中3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5%以下。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新闻稿中提到“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如何看待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   该负责人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但同时也会受到供求关系等其他因素的扰动。长期国债利率是作为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基础好、韧性强、动能优、潜力大、活力足,央行对经济增长前景是长期看好的。但供求关系等因素也会对长期国债收益率带来短期扰动。部分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增长预期较好的阶段,也曾由于市场供需的阶段性失衡,出现国债收益率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背离的情形。   该负责人认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我国实际经济增速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水平,近一年来回升向好的趋势在不断巩固。一些机构投资者也认为,未来通胀有望从低位温和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名义利率,本身会随着通胀水平回升而提高。这两方面对长期债券收益率都会形成支撑。要看到,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总量居全球第二,但市场深度与价格形成机制还有持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市场运行更为复杂,长期国债收益率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会出现阶段性背离情形。对上述观点,记者采访了一些市场人士,他们认为,今年以来政府债券供给明显减少,这或是导致两者短期背离的一个因素。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整体偏慢,发行量同比少近2400亿元,净融资额同比少约4700亿元。在债券供需暂时失衡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开始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以期获得更高回报,加大了长期债券利率下行的幅度。总的来看,未来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趋于均衡。最近一段时间,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今年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未来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滑的底层逻辑是市场上“安全资产”的缺失,随着未来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资产荒”的情况会有缓解,长期国债收益率也将出现回升。   该负责人指出,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限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对于交易型投资者,通过加大杠杆、拉长久期,在短期价格大幅上行中可以获得更多收益,但也容易加剧市场波动,需要承担价格大幅下行出现的损失。对于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投资者,如果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收益率过低的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遇到负债端成本显著上升,会面临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去年硅谷银行因为将大量存款和短期借款用于购买久期较长的美国国债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短债长投、期限错配,后随着美联储加息、利率走高,债券资产价格大跌导致银行出现资不抵债和流动性危机。   该负责人还表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不少专家提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但国债发行规模要相对足够大,同时发行节奏要相对稳定,才能有效实现政策传导,也能避免市场利率大幅波动;而且,未来央行开展国债操作也会是双向的。还要看到,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被迫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买卖国债与这些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多路资金加快下达 各地重大项目密集“上新”04-26
今年以来,各地重大项目密集“上新”,进度条拉满。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7%,其中,计划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3.5%。   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得益于充沛的资金支持,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增发国债以及超长期特别国债在内的多路财政资金加快下达,为项目开工建设助力。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已下达超过2000亿元;专项债项目已完成筛选,涉及项目约3.8万个;增发国债资金已经落实到约1.5万个具体项目;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将及时启动。   专家表示,增发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将加速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为基建投资增长、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表示,下阶段,要继续统筹用好中央预算资金、万亿元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开工建设,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多方面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政府投资带动和放大作用有效发挥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抓紧推动各项投资工作,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2023年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多路资金加快下达,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和放大作用。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共安排7000亿元,截至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已下达超过2000亿元,占全年比重超过30%。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快计划下达、加强计划执行,同时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和监管,持续提高中央预算内资金使用效益。   专项债方面,今年安排规模3.9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000亿元,共筛选通过专项债券项目约3.8万个。从投向来看,专项债支持领域更能体现补短板、惠民生的关键作用。更多资金精准投向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等领域,新增支持独立新型储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并将保障性住房等纳入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   作为重要的增量资金,2023年四季度增发国债1万亿元,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今年2月份,资金已经全部提前下达地方。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财政部督促指导地方及时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安排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此外,备受关注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方面,财政部已经将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收支纳入2024年预算,后续将根据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分配情况,及时启动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工作。   合理把握专项债发行节奏   作为稳投资的重要工具,今年以来,专项债发行节奏偏慢引发讨论。王建凡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地方合理把握专项债券发行节奏,优化政府投资节奏和力度,指导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王建凡说。专家预计,新增专项债发行有望在二、三季度提速。   “考虑到去年底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资金大部分要在今年实际投入使用,预计2024年政府实际投资规模要明显高于预算内投资增长、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上调和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所显示的水平。这将为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速、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提供更为充裕的资金保障。”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各地重大项目建设提速   今年以来,各地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交通基建、物流、地下管网、能源多领域开花,其中,新兴产业投资热度持续升温,一批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项目密集开工。   4月23日,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陕煤研究院泾河新城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已经进入项目正式投产的最后冲刺阶段,工作人员在厂房内调试设备,准备开启试生产。项目总投资26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44亿元,可带动1200人就业。   最近一段时间,国能神皖池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二期扩建项目也迎来重要节点——210米高的烟塔主体工程浇筑完工。作为“十四五”期间安徽省能源局核准的首个火力发电项目,动态总投资超过50亿元,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59.4亿千瓦时。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彰显了政府投资加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决心,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新订单,同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振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在重大项目带动下,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在充足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下,一季度,我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1.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7.2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2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3.5%,增速比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高1.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5%,增速比1至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9%、6.5%,增速均在加快。   “在逆周期政策效果显现、财政资源有力支持和重大项目保持充沛之下,基建投资将发挥较强的托底经济作用。在技改投需求持续释放、民企经营状况好转、外需回暖以及政策和资金大力扶持下,制造业投资仍能保持较快增长,稳增长作用加强。”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明确未来10年发展目标 重磅文件为绿色金融发展指路04-25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我国绿色金融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为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在此之前,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旧版意见”),初步构建了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旧版意见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制度基础。”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7年时间里,在旧版意见的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绩如何?《指导意见》又有哪些变化呢?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初步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自2016年旧版意见发布以来,我国绿色金融一直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7年间的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我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3.4万亿元,在过去7年里,新发行绿色债券的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20%左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在国际第一方阵。”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王遥评价道。   在彭文生看来,旧版意见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因为其前瞻性地引导金融系统支撑了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核心任务。根据中金公司测算,过去几年,绿色、基建、制造和普惠领域等相关贷款大幅增长,占新增贷款比重已从疫情前的30%多上升至2023年初的70%多,绿色金融等政策性金融发力维持了信贷合理增长,缓解了房地产贷款下滑对经济的影响。   “《指导意见》是基于我国发展实际,对旧版意见的进一步深化。”王遥表示,《指导意见》针对政策和标准、产品和市场、风险管理、国际合作、制度保障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将更好地指导金融机构及相关主体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全面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以来,农行河北邢台分行将绿色金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围绕当地重点领域,精准匹配贷款产品。截至一季度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56.4亿元,增量22.7亿元。上图为该行工作人员在晶澳(邢台)太阳能有限公司了解企业生产情况。 记者 刘志良 摄   从注重“量”逐步向提升“质”转变   那么,《指导意见》有何不同?在彭文生看来,进入绿色转型的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核心任务也从注重“量”逐步向提升“质”转变。《指导意见》围绕这一新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次设立了绿色金融中长期目标,即‘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彭文生表示,这可以帮助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并据此作出更长期的行动规划。   此外,彭文生和王遥都表示,《指导意见》对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高度重视,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做好可持续信息披露,在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环境绩效表现和风险管理的同时,将有效引导资产投向绿色低碳项目。”王遥表示,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也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性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分类分步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产品研发及落地,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推进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   彭文生认为,《指导意见》强调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突出了金融系统开展碳核算对于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重要作用。   有“洞庭之心”美誉的大通湖,占地12.4万亩,地处洞庭湖腹地,曾经因无序养殖,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如今的大通湖依靠水生植物的净化,水质提升到了Ⅳ类,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大通湖重现了“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景象。下图为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园内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转型金融与碳金融备受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指导意见》强调了“高碳产能转型”和“绿色产能开发”并重的策略,重点提出了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并提及加快构建转型金融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王遥谈到,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我国转型金融标准研究、产品创新,通过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为高碳行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在“安全降碳”前提下,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占比不断提高。   据王遥分析,《指导意见》提出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对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提出明确要求。她预期,在《指导意见》的指引下,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将实现深度融合,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此外,彭文生还表示,《指导意见》提出要对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加强研究,逐步扩大适合参与碳市场交易的金融机构范围,这将有助于扩展绿色金融产品的边界。   加强多方合作   上述目标要落地,离不开多方协作。王遥谈到,《指导意见》系多部门联合发布,有助于更好通过多部门协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际上,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凝聚多方合力有序减碳。”王遥认为,从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来看,不仅需要和监管部门政策及各部委出台的绿色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协调,而且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做好政策对接、权责划分及相互配合。如此,才能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等。   例如,《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各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企业有效开展绿色转型和技术改造,推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政策平稳落地,对缓解绿色投融资信息不对称、打破信息壁垒,更好地推动资源绿色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彭文生更加关注《指导意见》中对国际合作的强调。“本次更加突出国际合作,强调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这可为国内绿色资本跨境流通、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绿色低碳资产带来更大便利。”彭文生表示。
深耕绿色金融 银行业还要更进一步04-25
随着低碳环保理念渐入人心,绿色也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带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在1月25日国新办举行的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表示,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   可见,银行信贷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已经渐入佳境。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日益严格,银行业金融机构助力绿色发展也面临更高要求。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发展绿色金融还要更进一步,在坚持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同时,支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更进一步,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产品的研究和创新。   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目前,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绿色信贷产品为核心,辅以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绿色信贷产品又根据不同对象分为对公绿色信贷产品和个人绿色信贷产品。尽管产品体系在健全,但从现阶段来讲,主力绿色信贷产品仍存在产品同质化较为明显等问题。因此,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根据绿色产业的行业特点和企业不同需求,创新开发更多元化、更具特色的绿色信贷产品。此外,要开拓更多绿色信贷投放领域,逐步转变现阶段投向较为集中的现状,要重视更多种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持续健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更进一步,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思路。   无论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还是绿色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普遍存在投入较高、周期较长但收益却一般的问题。如果只注重考虑收益率,那么银行业金融机构很难实现对绿色产业的全面支持。因此,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应结合行业特征调整对收益率的关注,将重点放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拓展绿色金融服务覆盖面,支持和推动更多企业抓住绿色转型机遇,实现银企共发展,将绿色金融服务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更广泛支持企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更进一步,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与绿色产业企业之间存在环保信息壁垒,是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敢对企业进行支持的重要原因,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风险之一。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环保信息的来源较少且难以互相印证,就使得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管理难度偏大、风险偏高。而伴随着政府部门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愈加重视和ESG信息披露机制的逐渐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绿色产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已经有所改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要继续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重视环境信息的收集和监测,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管理。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不改变原有支付业务许可范围 非银支付条例细则为市场明方向04-24
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在此之前的2023年12月17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本次《实施细则》是在《条例》框架下对相关工作的细化。   “《条例》作为支付机构监管的纲领性文件,对支付机构的准入、业务规则、监管职责等作出了总体规定。”人民银行在《实施细则》的起草说明中表示,为保障《条例》有效实施,有必要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条例》中的重要概念及内涵,细化行政许可规定,做好《条例》衔接性条款承接等。   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随着《实施细则》的发布,支付机构能够更明确地了解该如何稳妥过渡。“《实施细则》设置了较为充足的过渡期,能够确保存量支付机构平稳过渡,不改变原有支付业务许可范围。”该人士表示。   明确具体分类方式和新旧业务衔接关系不改变原有支付业务许可范围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此前,按照交易渠道和受理终端,支付业务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业务三类。但随着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出现了条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新兴方式,原有分类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发展和监管需要。   “《条例》结合多年监管实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支付业务分类经验,坚持功能监管理念,从业务实质出发,根据其能否接收付款人预付资金,分为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类。”业内人士表示。   在《条例》发布后,业内最关心的问题是,现有支付机构许可范围会改变吗?答案是不会。   《条例》第十五条所称储值账户运营分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和储值账户运营Ⅱ类。支付交易处理分为支付交易处理Ⅰ类和支付交易处理Ⅱ类。   记者了解到,《实施细则》明确了具体分类方式和新旧业务衔接关系,并充分考虑当前分类方式下的许可框架,推动新旧分类方式平滑过渡,不会改变支付机构已取得的支付业务许可范围,预计不会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连续性及用户使用体验产生影响。   换证过渡期最长不超过5年有利于业务平稳过渡   此外,业内机构都颇为关注的是,存量机构要在多久内完成相关调整?   对于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截止日超过一年的机构,有相对从容的“换证过渡期”。   《实施细则》第七十六条对此予以明确:《条例》施行前已按照有关规定设立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在过渡期结束前达到《条例》及本实施细则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设立条件以及净资产与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的规定,过渡期结束达不到规定的,应当终止支付业务。   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由于各支付机构申请设立时间不同,支付业务许可证到期时间也各不相同。这也就是说,有的机构换证过渡期可长达近5年。   不过,考虑到有17家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将分别于2024年7月9日和2025年3月25日到期,距离《实施细则》施行日较近,为避免这两批次支付机构因时间紧迫无法满足净资产、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等要求,《实施细则》提出,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换证过渡期为本实施细则施行日至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截止日,换证过渡期不满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   “机构至少有一年的调整、过渡时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为机构设置了较为充足的换证过渡期,确保存量支付机构平稳过渡,不改变原有支付业务许可范围。过渡期满,人民银行将通过换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程序,对存量支付机构设立条件进行审核。   从1亿元到4亿元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附加值等细节明确   记者关注到,《实施细则》严格按照《条例》设置的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要求和具体办理流程,确保同一许可事项下适用同一审查标准,推动支付机构行政许可工作公开透明、依据充分、流程规范。   同时,为更好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明确,按照监管重要性原则,适当下放部分支付机构变更事项审批权限,减少审批层级,建立健全高效、快捷的变更事项办理机制,实现审批环节做“减法”、审批效率做“加法”。   其中,对于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注册资本要求,《实施细则》根据支付市场快速发展实践,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提高注册资本和净资产要求,以提升支付机构风险防御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实施细则》第十条提出,非银行支付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在人民币1亿元基础上,按相关规则附加提高:同时从事《实施细则》第五十七条规定的两种以上业务类型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附加值根据业务类型和经营地域范围,按照第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加总计算。这意味着,对于在全国展业的、全牌照的支付机构,该最低限额为人民币4亿元。   细化相关规定用户权益保护机制不断完善   对于用户权益保护,《条例》第十七条提出,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审慎经营要求,建立健全并落实合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用户权益保障机制。   《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规定,例如,明确《条例》提出的用户权益保障机制。根据《实施细则》,用户权益保障机制是指保障用户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的内控制度和工作机制。具体来看,用户权益保障机制包括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重要信息披露机制、投诉处理机制、损失赔付机制、支付业务终止过程中用户权益保障方案等。   此外,《实施细则》还分段阶梯式设置支付机构净资产与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明确用户资料和交易记录保管时限、收费调整要求等。   “这些规定有利于提升支付机构风险防御能力、强化公司治理和稳健经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当前规定也与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监管实践以及我国金融领域的监管思路保持一致。”业内专家表示。   记者从人民银行了解到,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严格落实《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将非银行支付行业的全链条监管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同时,进一步开展宣传解读,使有关各方充分知晓和理解政策举措、政策意图;抓紧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在充分征求、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做好相关制度文件立改废释工作,确保各项制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根据过渡期安排,有序开展支付业务许可证换发工作,督促支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推动非银行支付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