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注重权益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就业导向、政策协同,坚持扩容提质、优化结构,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坚持聚焦重点、守住底线。《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 《规划》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二是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三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四是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五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六是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七是妥善应对潜在影响,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规划》从五方面完善支持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强化资金保障、提升政策效果、鼓励探索创新、认真组织实施。《规划》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促进就业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按规定统筹各类就业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对就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调查评估,积极探索多种务实有效的实施方式和有用、管用的落实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层层压实责任,抓好任务落实。
国新办24日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有关情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问:我们想了解一下,当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和问题?《条例》确立的保护工作总体思路和责任体系是什么? 关于建立健全安全保护责任体系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表示,《条例》保护工作总体思路上主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有关规定,将实践证明成熟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为保护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压实责任。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依法保护,强化和落实运营者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共同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三是做好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衔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确立的制度框架下,细化相关制度措施,同时处理好与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关系。 盛荣华强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条例》明确了相关方面的责任,一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责任。要夯实运营者主体责任,按照“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在《条例》总则部分对运营者责任作了原则规定,并设专章细化有关要求。二是保护工作部门的责任。要落实保护工作部门的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条例》明确了保护工作部门对本行业、本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责任。三是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在国家网信部门统筹协调下,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此外,《条例》还明确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提出一系列保障和促进措施,共同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责任体系,进一步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今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下半年助力中小企业持续恢复,既要着眼当前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份制造业PMI显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景气度有所回落。其中中型企业PMI为50.0%,位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8%,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先行指标之一,从PMI指数中可以看出,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恢复仍需予以高度重视并付出艰苦努力。 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高度重叠,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将保市场主体作为重中之重,财政、货币、就业政策都围绕市场主体,紧扣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题,通过“实打实”的减税降费让利和金融支持等多项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去年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实现逆势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超过25%。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为中小企业运行状况的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需求持续恢复仍受到制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持续显现,产业链供应链也还存在短板弱项。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呵护好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既要着眼当前解决中小企业“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帮助中小企业恢复元气;又要着眼长远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它们的成长壮大增添动力。 部分中小型企业在调查中反映,近期原材料成本上涨、订单减少、回款压力加大等问题突出,企业生产经营承受较大压力。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在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同时,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 创新离不开中小企业,也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改善营商环境,让中小微企业在公平竞争中有更多选择和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紧盯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专业深化,战胜各种挑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下半年经济怎么干,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何谓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做好跨周期调节的政策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什么?针对相关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巩固向好基础仍需努力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认为,2020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较好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复苏,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比如,工业处于较好发展态势;在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的支持下,就业整体保持稳定态势。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尽管上半年国民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恢复不均衡和基础不稳固的现象,出现了一些结构性问题和一定下行压力,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50.4%,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陈彦斌表示。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呈现稳步复苏态势,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挑战增多,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预计在四季度或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会进一步显现,困难可能有所增加。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下半年经济数据存在回落可能,因此需要统筹做好两年协调,让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均保持在合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着眼长远做好跨周期调节 徐洪才认为,强调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的宏观政策衔接,意味着我们要保证宏观经济继续平稳运行,就必须夯实经济恢复的基础。 跨周期调节与传统逆周期调节有何不同?陈彦斌表示,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做法是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类短期稳定政策,平抑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实现短期稳定。而跨周期调节政策考虑的不再只是短期,而是中期甚至中长期,这意味着跨周期调节框架下政策放松时不会过松,收紧时不过紧。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而言,确实更有必要采取跨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框架。”陈彦斌表示。首先,今年的宏观政策力度设定与组合设计除了考虑当前和下半年之外,还需要着眼于明年,防止政策与经济大起大落。 其二,从PMI和投资等重要指标的环比来看,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需要加大政策力度进行逆周期调节,但也要看到当前存在金融稳定和经济恢复不均衡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仅依赖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力度进行逆周期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跨周期调节视角下重新优化政策组合。其三,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对未来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强调跨周期调节能够更好地为应对不确定性预留更大的政策空间。 做好宏观政策的统筹衔接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今年我国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但从目前执行进度来看明显落后于过去几年,预计未来几个月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从而为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打下基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徐洪才认为,从重点领域来看,首先要兜牢“三保”底线,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这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文化事业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其次,要把控好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 连平表示,形成实物工作量一方面是在强调要剔除基数效应后实实在在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表明会加强对中小企业以及困难行业等薄弱环节支持力度,为明年经济恢复打好基础。 徐洪才认为,对于那些受到疫情影响的旅游、文化、教育服务、餐饮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各级政府要提供针对性的帮扶,同时做好前期政策的平稳过渡,保持相对稳定,支持它们更好发展。此外还要优化营商环境,特别在金融支持和财政政策方面,提供重点资金、专项资金扶持和融资担保,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陈彦斌看来,提升居民消费是跨周期调节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当前居民消费恢复相对滞后,抑制居民消费的原因除短期疫情因素外,还在于收入分配结构不均衡和长期形成的“高储蓄—高投资”模式。传统的短期逆周期调节工具难以有效解决中长期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跨周期调节来打通制约消费的“堵点”。 “居民消费本身就具有跨周期的特性,采用跨周期调节也最为合适。”陈彦斌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将跨周期调节的政策着力点放在提升居民消费上,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
数据显示,上半年海南以17.5%的GDP增速紧随湖北,在全国各省份增速中名列第二。图为海南海口港集装箱码头装卸货物的繁忙景象。 石中华摄(人民视觉) 上半年,江苏GDP达55199.6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图为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工人在特种装备LNG压力容器生产车间里忙碌。 耿玉和摄(人民视觉) 近日,各地陆续发布经济数据。截至8月2日,31个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均已出炉。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共有10个省份GDP同比增速高于全国水平,17个省份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相关人士指出,从各方面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持续拓展和巩固。 广东、江苏稳居前列 看总量——2021年上半年,广东、江苏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两名,均超5万亿元。上半年,广东GDP总量达57226.31亿元,江苏达55199.63亿元。此外,山东、浙江上半年GDP也突破3万亿元大关。 看增速——上半年共有10个省份GDP同比增速高于全国水平,17个省份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湖北、海南、浙江、北京GDP同比增速领跑全国,西藏、海南、江苏则在两年平均增速方面领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大省在经济恢复发展方面表现良好,中西部经济大省河南、四川等GDP增速也在10%以上,对中国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显著拉动作用。 苏剑分析,面对疫情冲击,来自中央层面的政策工具箱有力支持各地经济恢复,并保证了区域协调发展,最大程度防止经济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省份之间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出现两极分化。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为经济稳定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江苏、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前两位,分别为23467亿元和21698亿元。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合理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21.8%,比2019年同期增长8.6%,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湖北、海南增速亮眼 看上半年GDP数据,多个中西部省份保持了较高增速,湖北、安徽、江西、重庆等省份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其中,湖北以28.5%的GDP同比增速在31个省份中遥遥领先。 湖北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表示,上半年湖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但剔除疫情带来的基期影响,与2019年同期相比,主要指标增速表面回落、实际回升,经济复苏进程不断加快,逐步向正常增速水平回归。 “在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和趋势性回归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全省经济增长呈现持续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的基本态势,初步实现‘把去年负增长的部分补回来’的阶段性目标。”叶福生说。 海南以17.5%的上半年GDP增速紧随湖北,在全国各省份中名列第二。苏剑分析,这主要受到海南经济总量基数相对较小、投资增速加快等因素影响。 海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海南投资增速继续加快,投资结构趋优向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7%,两年平均增长11.5%。“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的利好提升了投资增速,推动海南上半年经济高速增长。此外,从两年平均经济增速来看,海南7%的增速在全国范围内也属较高水平。”苏剑说。 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从各个方面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持续拓展和巩固,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看上半年各地‘成绩单’,表现较好的省份大多有较好的区域经济基础、社会治理水平相对领先、应对疫情措施更得当,因此其经济修复进程也较快。”苏剑说。 面对2021中国经济“下半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前景如何?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日前,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要求,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合理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半年,财政部门将提高支出效率,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重点支持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重点推进风险防范化解。 苏剑说:“尽管疫情防控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可以肯定的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恢复,通胀风险总体可控。”
近日,A股回调让不少投资者始料未及。应该认识到,这种回调是市场情绪使然,并非是趋势性下降,我国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基础,更有实力。这种判断基于以下事实: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依然坚定,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第三,随着科创板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注册制的稳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股市有稳健的底气,这个底气来自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稳”的一面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好”的一面是: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5.0%、69.8%、48.1%,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新动能正加快成长。 同时,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全国上下正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下好先手棋,把握主动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并且,减税降费、培育新动能、保障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成效明显,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中国股市有稳健的底气,这个底气来自改革开放不停步。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形势下,我国资本市场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在加快。证监会对企业选择上市地持开放态度,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作出选择,支持企业依法合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全球资本。外资金融机构布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提速,我国金融市场也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欢迎外资参与。 随着科创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等重大改革陆续落地,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归位尽责意识明显增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进一步健全。在“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下,市场生态呈现积极向好变化,法治保障不断健全。新证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陆续出台,违法成本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法治环境为之一新。 对于近日出台的平台经济、教育培训等行业的监管政策,市场上有些疑虑。事实上,这些监管政策并非是针对相关行业的限制和打压。政策的出发点是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维护网络数据安全和保障社会民生。比如,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源,而不是作为资本赚钱的工具,把校外培训机构依法管起来,不让良心行业变成逐利产业,这对教育而言,是厚植根本,是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站到全局角度去理解,就不会被非理性情绪带偏。从历史上看,每当政府加大宏观管理力度时,一些不懂中国国情的资金都有过疑虑和担忧,但事后看,这些举措并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也没有改变外资持续加大中国资产配置力度的长期趋势。 放眼大势,中国经济风光正好。随着中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A股市场必将成为世界最重要市场之一,配置A股资产也是必然选择。(经济日报评论员)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28日消息,前期,工信部针对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开屏弹窗信息骚扰用户等违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督促企业重视用户诉求,解决好在开屏信息页面中存在利用文字、整屏图片、视频等方式欺骗误导用户跳转等问题。近期,工信部在对该问题“回头看”中,依然发现部分企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将整改过的问题改回原样、采取技术手段对抗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化整改的情况。检测发现,14款APP未严格落实整改要求,上述APP应在8月3日前完成彻底整改工作。逾期不整改的或整改不到位的,工信部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上半年,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大动作不断,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中国普天整体并入中国电科,中国船舶集团启动实质性整合……央企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在资本市场和产业界产生重大影响。 “‘十四五’开局之年,大力推进央企重组,体现了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有利于更好发挥大国顶梁柱作用。”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央企重组整合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产业航母接连登场 6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公告,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中国电科规模大,资源与中国普天也是互补的。”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分析认为,随着中国普天的整体并入,新的中国电科将更具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更好支撑我国面向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其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此之前,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重组而来的世界级化工巨头在全球业界引起震动。5月8日揭牌成立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4万亿元,全球员工22万人。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中国中化在化工细分领域布局广泛,有一系列全球或国内领先的业务组合,在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基地研发设施以及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完成重组后,中国中化拥有扬农化工、安道麦、安迪苏、中化国际、倍耐力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明确方向优化布局 推进央企战略性重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普天整体并入中国电科,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已降至96家。 “国务院国资委将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支持央企按照市场化原则,采取重组整合等多种途径,加快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说。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在今年工作安排中提出,稳步推进化工、钢铁、信息等领域央企战略重组,指导企业聚焦国家战略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业界普遍认为,今年上半年央企重组大步推进,表明相关部署渐次落地。 企业强,则国家强。目前,世界发达经济体均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重组,是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战略性重构的一个标志性重大事件。 工银投行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可源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中国普天与中国电科重组符合国家对于国企改革的方向,即整合重复业务、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和供应链安全水平。 由大到强迈向一流 “央企重组重在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刘兴国认为,能否有效发挥“1+1>2”协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履行好企业担负的职责使命,是检验央企重组效果的“试金石”。 “新公司将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与国际领先化工企业对标,立志于发展成为有规模、有技术、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强的全球化化工公司。”中国中化董事长宁高宁说。 此前重组的央企改革大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2019年11月成立的中国船舶集团,由原中船工业集团与原中船重工集团(俗称“南北船”)合并重组而成。今年7月1日,“南北船”旗下中国船舶、中船科技、中国重工等9家上市公司发布的控股股东股权无偿划转公告称,中国船舶集团将成为公司的间接或直接控股股东。这意味着“南北船”合并后的资产划转和整合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据悉,本次划转完成后,中国船舶集团将整合原中船工业集团和原中船重工集团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科技应用产业、船海服务业四大领域,构建产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领先、军工核心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船舶集团。
自7月1日起,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低于3亿元的上市公司将被退市。去年12月底,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完善多项强制退市指标,包括将原来的“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的退市指标修改为“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新增“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的市值退市指标等,并明确“3亿元市值退市”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专家认为,“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的设定,是对面值退市的有益补充,让一些上市公司采用并股等方式规避“1元退市”成为不可能,未来市场化退市效力有望进一步增强,促使上市公司更加聚焦主业,注重可持续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3亿元市值退市”还有助于纠正炒小、炒差、炒壳的不良投资习气。一直以来,由于并购可能性高、体量轻盈好拉升等原因,一些投资者热衷于炒作低市值公司。但在退市新规下,这类公司的退市风险将大大增加。 “明确‘1元退市’‘3亿元市值退市’意味着一些股票如果价格跌至1元附近,市值低于5亿元并持续缩水,被退市的可能性将大增,一旦触发强制退市,对于试图抄底博反弹的散户、游资等来说,就会面临较大经济损失。”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表示。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收盘,包括退市富控在内的3家退市公司市值低于3亿元,另有9家公司市值低于10亿元,距离3亿元并不遥远。“这将使投资者有机会尽量回避或抛售一些长时间不盈利、绩差股或存在严重财务造假等行为的股票,转而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等。一些聚焦主业、‘护城河’较深、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公司,将受到市场青睐。”周茂华表示。 回顾退市新规实施这半年多以来,资本市场出清步伐明显加快,优胜劣汰效应显现,已有10多家公司完成退市。部分投资者担忧,“3亿元市值退市”启动后,是否会出现“退市潮”?对此,周茂华认为,未来退市公司数量势必较以往增加,一些缺乏持续经营能力、业绩差或持续出现亏损、存在严重财务造假等行为的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大退市风险,一些ST公司将加速贬值,A股股票价格也将出现明显分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出现‘退市潮’。”周茂华分析说,目前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企业经营状况整体稳步改善,全球投资者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乐观,并未出现大面积公司业绩恶化或触及退市规定现象。随着退市常态化、注册制全面铺开、监管制度短板加快补齐,国内上市公司有望加快优胜劣汰,投资者也将更加重视价值投资,并将有更多长期资金涌入市场,推动资本市场生态不断优化。
证监会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证监会表示,要站稳监管人民立场,要全面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按照“大家关心、确需办理、必须办好”的原则,扎实解决一批投资者急难愁盼的问题。 来看关键内容: 1、“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历程的规律性认识紧密结合起来,与正在推进的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尊重规律,加强调查研究,自觉把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策的适应性精准性。 3、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领,聚焦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重点任务,主动对接国家重点产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储蓄、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 4、要提高支持科技创新的本领,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独特机制优势,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5、要提高推进更深层次改革的本领,扎实做好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6、要提高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本领,继续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统筹好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7、站稳监管人民立场,扎实解决一批投资者急难愁盼的问题。 8、要全面落实“零容忍”方针,推动完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创新科技监管手段,从严打击恶性违法违规行为,有序推进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等工作。 9、要全面落实防风险守底线要求,加快健全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机制,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范少数人利用资本市场违法违规“造富”。 10、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突出问题。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证监会系统学习“七一”讲话精神 7月5日上午,证监会党委专门举行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动员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会议,并带头畅谈学习体会,提出学习贯彻要求。会党委同志结合分管工作分别发言谈学习收获。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24指导组刘雅鸣组长到会指导并讲话。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高度,系统回顾了我们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百年奋斗目标,深刻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号召全党永葆“赶考”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会议认为,一百年来,我们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向人民交出的精彩答卷,也是中国对人类减贫史的重大贡献。回顾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谱写的恢宏史诗,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32字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的鲜明政治品格,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大力推动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蕴含的经验启示,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价值追求、力量源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党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充分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为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解决一批投资者急难愁盼的问题 会议强调,党有号召、我有行动。全系统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历程的规律性认识紧密结合起来,与正在推进的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原原本本读原文,认认真真悟原理,吃透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使学习贯彻有声势、有行动、见实效。 一要学出忠诚,锤炼坚强政治品格。坚持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坚持从政治的高度观察和处理专业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宏观思维、系统观念,始终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谋划和推动资本市场工作。 二要学出信仰,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下一阶段的灵魂和主线,推动全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各级领导干部要作出表率,在学思践悟中自觉端正思想,在细照笃行中不断锤炼自我。要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规律,加强调查研究,自觉把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策的适应性精准性。 三要学出本领,开创改革发展新局。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领,聚焦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重点任务,主动对接国家重点产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储蓄、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要提高支持科技创新的本领,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独特机制优势,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要提高推进更深层次改革的本领,扎实做好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要提高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本领,继续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统筹好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四要学出情怀,站稳监管人民立场。要全面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按照“大家关心、确需办理、必须办好”的原则,扎实解决一批投资者急难愁盼的问题。要全面落实“零容忍”方针,推动完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创新科技监管手段,从严打击恶性违法违规行为,有序推进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等工作。要全面落实防风险守底线要求,加快健全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机制,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范少数人利用资本市场违法违规“造富”。 五要学出担当,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强化各级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发挥好“一把手”“头雁效应”。大力弘扬奋斗精神,更加突出担当效果和干事效率。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突出问题。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正不断地向着舞台中央靠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公布,2021年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总额由去年四季度的2694.9亿美元升至2874.6亿美元,实现连续9个季度的增长。人民币外汇储备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进一步升至2.45%,续创2016年第四季度有该项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 根据IMF数据,2016年四季度,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为907.78亿美元;到2017年三季度,该数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1081.55亿美元;2018年四季度,进一步突破2000亿美元,达2030.85亿美元。 上述数据与近年来国际投资者不断加大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相呼应。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表示,2021年一季度,境外投资者继续增持人民币债券。“境外投资者主要是境外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倾向于中长期配置人民币资产,投资稳定性较好。”她说。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68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5%。今年前5个月,境外机构累计净增持中国债券4200亿元以上。
6月28日,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近日召开2021年第二季度例会,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并再次强调要灵活精准实施货币政策,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外界通常会将上述会议看作是央行下阶段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并会通过比较本季度例会与上季度例会内容的差异来预测货币政策的变化。相较于一季度例会,本次会议在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表态方面并无明显变化,只有个别表述出现微调,主要为以下六方面: 一是在对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方面,本次会议新增“有力实施宏观政策,国民经济总体延续稳定恢复态势”表述,相比之下,一季度例会只提出“经济运行持续恢复”。 二是由于二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经历了一段急涨后回调的双向波动走势,本次会议未再提“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而是改为“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 三是本次会议对于外部形势的分析新增“防范外部冲击”的表述,以及对人民币汇率展望方面,新增“促进内外平衡”表态。 四是在货币政策表述方面,总体延续一季度例会表态,但新增“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并新增“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近期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实施后,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有升有降”,总体看利于引导银行存款成本下降,支撑息差,缓解中小银行揽储压力。 五是新增“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表述,这与近期央行表态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安排相一致。 六是本次例会删除此前多次季度例会表态的“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 为何提出要“防范外部冲击”?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力实施宏观政策,国民经济总体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大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要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外部冲击,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新增“防范外部冲击”的表述,或与美联储开始着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有关。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从国际方面看,全球经济虽处于加快复苏阶段,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分化明显加剧,或对全球经济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随着美国通胀预期升温,其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方向仍需进一步观察,特别是要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提前转向风险。 因此,会议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灵活精准实施货币政策,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在针对下阶段的政策部署安排方面,货币政策并无大调整。会议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表示,今年春节以来市场利率便平稳运行。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仍存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基础仍需巩固,而且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是现阶段突出的一项任务,此时并没有大幅收缩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必要。预计央行会继续对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熨平短期扰动因素,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有效发挥政策利率的中枢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对汇率方面的表态有多处调整,一方面对于二季度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从“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改为“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这与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经历了一段急涨后回调的双向波动走势有关。 截至6月28日16:30,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盘报6.4565,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2点。近10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幅度已达1%左右,同期美元指数涨幅也高达1.6%。
中小银行新一轮改革加快推进。近期中小银行兼并重组落地效率持续提升,6月9日辽沈银行开业仪式在沈阳举行,自公告至股东获批辽沈银行用时仅不到五个月。截至目前,已有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多地上演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案例,“抱团取暖”由零星案例逐渐变为行业趋势。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中小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近3000亿元,发债只数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乎翻倍,专项债注资中小银行也呈现“多点开花”局面。 分析指出,无论是兼并重组还是增资“补血”,都有助于稳妥化解中小银行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在夯实资本实力的基础上,金融监管部门还将进一步推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工作,其中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仍是监管重中之重。 兼并重组不断提速 近期中小银行改革进一步提速,兼并重组落地效率持续提升。 6月9日,辽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仪式在沈阳举行。辽宁银保监局官网于6月1日披露辽沈银行发起人股东名单,批复同意了8家国资企业的股东资格。其中,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持有辽沈银行105亿股,持股比例52.5%,位列该行第一大股东。 辽沈银行筹备进展十分迅速,公告设立、监管批复、专项注资、股东获批在5个月内相继完成。业内人士表示,辽沈银行合并重组进程提速,标志着中小银行相关流程日益成熟,后续此类重组或将继续提速。 截至目前,除辽宁外,已有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多地上演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案例,其中既有上市银行参与重组或控股中小银行,也有区域农商行吸收合并其他银行,亦包括多家地方城商行合并成立省级城商行,共涉及30多家银行机构。整体来看,由省内规模小、盈利少的银行组成,而同省实力较强的城商行则保留,这已成为当下重组省级城商行的一大特征。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抱团取暖”一方面对重组银行进行了“止血”,即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健全风控体系来规范经营。另一方面也通过并购整合、“肥瘦搭配”来稳定地方金融供给的能力,通过注资提升重组后银行的稳定性,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兼并重组也是优胜劣汰的选择,有助于提升银行内部管理,优化网点业务布局,提高运营效率。 业内人士同时也提示,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不能仅是“一并了之”。“抱团取暖会让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一过程需要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统筹和支持,否则在融合和历史包袱化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理念错位、市场接受度不高、规模虚增、管理混乱等新问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指出。 多渠道进行资本补充 除通过“抱团取暖”化解风险外,对于更多区域性中小银行而言,通过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进行资本补充是增加自身实力更常见的方式。Wind统计显示,截至6月9日,中小银行年内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达到2784.7亿元,从发债只数看,今年银行发行了51只二级资本债券,与全新同期26只相比近乎翻倍。 银行融资动作频频的背后是资本补充需求提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3%,较上季末下降0.09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91%,较上季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51%,较上季末下降0.19个百分点。 “目前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主要通过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方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任涛表示,资本补充的目的在于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因此外源资源补充的根本在于使其不断提升内源资本补充的能力,即给予其资源和政策支撑,使其逐步由外源资本补充过渡到更多依赖内部资本补充。 自2020年7月政策层面明确可以通过地方专项债来注资中小银行后,多地已有相关案例落地。任涛表示,利用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可以压实地方政府在解决中小银行问题上的责任,同时也有助于避免专项债券募集资金出现闲置。而从专项债的项目收益平衡来看,大多是通过现金分红、股权增值以及后续的市场化股权转让实现。 分析认为,下半年银行业仍将面临一定的资本、拨备和流动性补充的压力。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熊启跃表示,无论是从拨备计提还是监管新规等方面来看,今年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应该也不小。此前监管部门出台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后续也会制定相关办法对附加资本提出监管要求,部分入选银行资本压力将加大。 任涛建议,可以进一步拓展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如在之前减记型资本债券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转股型资本债券。此外,还可以扩大优先股和可转债的发行范围,允许更多非上市中小银行通过优先股和可转债来补充资本。 公司治理股权结构是监管重点 在增强资本实力的同时,政策支持下中小银行深化改革也向纵深推进,其中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仍是监管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已五度发文强调将加大中小银行公司治理。6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强调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此前银保监会也多次表示,将持续加强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推动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化,聚焦重点机构重点问题,加强处置处罚和公开披露,持续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 王一峰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业内部竞争将加剧,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供给“产能过剩”。中小银行发展应当彻底摒弃规模情节,放弃粗放经营的发展理念。我国中小银行数量众多,区域分布广泛,客群基础不一,管理参差不齐,因此下一阶段,提升中小银行公司治理能力是必然之选。 任涛同样认为,中小银行应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内涵,做到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宏观经济变化相适应、与地方经济发展重点相适应,摒弃“规模求大、地域求广、业务求全”的发展情结,贯彻做优做精做强做特的发展理念。同时不断优化股权结构,持续弥补公司治理短板,既要杜绝内部人控制、又要防范外部人控制。
5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罗延枫主持发布会,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朱兆文、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峰、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葛春尧、兴业银行普惠金融管理部总经理李泰顺出席,介绍了“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关工作情况。 个体工商户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和基层的生产经营者。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我国现在已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9000多万户,涉及两亿多人就业,同时也关乎数千万家庭的日常生活。朱兆文表示,疫情发生以后,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帮助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小微群体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从数据来看,2019年,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新增4941亿元,2020年全年新增9127亿元,今年前4个月已经新增4200多亿元。 朱兆文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在人民银行系统内开展“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行动,各地将结合实际,推出一批为民、便民、惠民的实招硬招,确保个体工商户能够获得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做到快审快贷,高效便捷地满足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尤其是要针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各类主体创新有特色的产品服务,推广使用线上贷款、随借随还等贷款模式及产品。 疫情发生以来,文化和旅游行业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之一。今年4月30日,为纾解演出企业、旅行社等文化和旅游领域市场主体面临的阶段性困难,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抓好金融政策落实 进一步支持演出企业和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通知》。此外,马峰介绍称,北京市东城区和浙江省宁波市是首批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创建地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北京市出台了“文化金融22条”,从政策性信贷、政府引导基金、文化资本市场、财政保障等方面,就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发展作出具体工作安排。宁波市调剂了6000万元纾困资金,给予受疫情影响的中小文化和旅游企业贷款贴息支持,贴息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贷款利息的50%,还协调宁波金融机构对宁波的文化和旅游企业紧急投放10亿元纯信用纾困贷款。 邢毓静介绍了深圳开展社区政银企对接的经验。“深圳人行分支机构借鉴了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化网格管理的组织优势,将深入社区政银企对接服务作为提升整个对小微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能力的抓手,截至5月23日走访企业6.8万余家,其中,有融资需求企业2.8万家,已经有1.37万家获得了授信。”邢毓静表示,经过近一年的社区政银企对接工作,获得授信的企业中首次获得信用贷款的达30%,获得信用贷款占比48%。 “交通、文旅、餐饮、酒店、批发零售等行业以及进出口相关企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而且目前影响还在持续。”葛春尧表示,中国银行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创新推出“信用贷”“银税贷”“抵押贷”“经营贷”“税易贷”等多款线上融资系列产品,实现全流程在线的“非接触式融资服务”;出台“随时惠”普惠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小微企业在一定贷款额度内随时用款、反复使用、随时归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小微企业融资灵活度。 李泰顺介绍称,兴业银行采取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加大线上贷款和信用贷款产品的创设与投放、加强供应链融资服务等措施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持续经营。去年7月,兴业银行创设了“兴业普惠贷”,通过贷款期限创新,以长短期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企业短期经营资金周转和长期资产构建的个性化需求。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7日讯(记者 钱箐旎)17日,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针对近期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诱导性营销,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的现象,银保监会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业内专家表示,2017年6月,原银监会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在此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银保监会等部门再次发出《通知》,明确放贷机构客户营销管理和风险防范要求,具有针对性,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大学校园金融服务,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具体来看,《通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放贷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要求,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同时,组织各地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改工作。二是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从提高大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全面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建立日常监测机制等方面要求各高校切实担负起学生管理的主体责任。三是做好舆情疏解引导工作。指导各地做好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政策网上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四是加大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中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通知》贯彻落实工作,积极开展违规业务的排查整改,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