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政策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03-19
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人身保险公司机构监管和分类监管,推动人身保险公司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以下简称《评级办法》)。   《评级办法》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搭建风险综合评估体系,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其他等六个维度评价,确定公司综合风险等级。二是提高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非现场监管掌握的各类信息,对机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预警,实现风险关口前移。三是科学评估风险等级,根据重要性程度量化风险水平,综合风险等级划分为1至5级,数值越大风险越高,处于重组、被接管等状态的公司直接列为S级。同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分别设定综合风险水平上调一级和直接认定为5级的情形。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抓好《评级办法》的贯彻落实,提升人身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效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政策“暖意”化为民企发展“暖流” 金融机构借政策东风加力服务民营经济03-1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两个毫不动摇”也继续成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这些年,金融监管部门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这些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政策让我们感到非常暖心,政府不仅听到了我们的呼声,还对我们的诉求及时回应,让我们更踏实、更有信心、更有方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他同时表示,处在经济调整期,民营企业家们可以抓住机会,积极调整结构,为未来发展做准备。   2023年以来,利好民营经济的政策频频出台,“民营经济31条”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专门出台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系列政策有序推进落地,有力提振了民营企业的信心,也为金融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创新融资产品、加大金融供给、优化便利服务,促进民营企业强信心、增活力、稳发展。   “全国两会刚刚闭幕,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惠企政策落地,我们也希望与其他金融机构通力协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做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者、民营企业壮大的同行者,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陈兴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进一步便利企业融资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家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刘永好建议金融机构“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社会影响和行业带动作用大,可以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沟通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增强民营头部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能力。”他提出,希望金融机构能在特殊时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等支持和帮助,同时,不在特殊困难时期抽贷,并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给予支持。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2.6%,较上年末提高1.6个百分点。   在实践中,各家金融机构也注重优化考核机制。例如,持续完善分支机构监管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把业绩考核与支持民营经济挂钩,优化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等,增强分支机构敢贷、愿贷的信心。“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该行持续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做好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推进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基层分支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丰富产品货架,多元化便利民营企业融资。”提到下一阶段工作目标,陈兴对记者表示,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数据增信和智能应用,做大民营小微金融服务的“普”与“惠”;另一方面依托金融机构资源优势,构建“投债贷保”四位一体的产品体系,将金融支持深入到民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此外,还要积极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让民营经济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发挥更大作用。   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把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暖意”转化为发展“暖流”,需要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企业从建设、开办到运营、发展,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以金融科技能力加持,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构建了从“开办”到“经营”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智慧服务模式。   一家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种服务模式的受益者。该公司在厦门建设了一个新项目,项目建设初期,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快速组织项目尽调和授信申报,高效完成了项目授信工作;项目建设阶段,该行发挥网络产品及服务优势,帮助企业有效控制财务成本;在项目运营阶段,依托建设银行全牌照优势,该行在柜面结算模式、贸易结汇模式方面开展创新,保障项目结算顺畅高效运行。通过一套服务“组合拳”,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在项目运行全周期为企业提供了一体化、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   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体现在方方面面。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做好资金接续服务,在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方法上下功夫。“企业资金困难的燃眉之急解决了。我们会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专心搞经营,把企业做大做强。”收到由工商银行牵头、几家金融机构共同提供的首笔10多亿元银团贷款后,江西庐山市锟庐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宜雄有了更多发展的底气。   “接下来,商业银行要做深做实机制,打好惠企政策‘组合拳’。”陈兴表示,各银行机构可群策群力,客户服务突出“广”,融资支持突出“增”,融资成本突出“降”,服务效率突出“快”,一以贯之做好创新服务,全面优化民营企业服务体验。   拓展民营企业服务生态   近年来,企业的“生态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例如,随着更多民营企业“走出去”,其在海外市场的综合需求亟待满足。拓展服务生态也将成为金融机构接下来的发力重点。   “2021年初,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一笔海外资产并购,急需在卢森堡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商银行第一时间组建了跨境服务团队,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帮助企业完成了多项核心事务。“考虑到企业发展迅速,在多地多国布局,优质员工众多,我们从人才生态方面切入,探索为企业全面赋能。”上述负责人说。   彼时,广和通公司正计划加快拓展经营,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瞄准企业这一需求,为其提供了“定制化高管专属服务”“高层次人才服务”等服务方案,精准满足企业在全球发放薪金、专属理财、专属信贷产品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综合需要。   不仅“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当前,金融机构正在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对外输出赋能。例如,建设银行的财资云、惠市宝、“薪享通”对公服务平台、智慧食堂、B2B跨境智能交易撮合平台等,深度对接企业经营需求,助力民营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和发展。   “银行机构可以提供政策传导和专业咨询,特别是支持民企完善内控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助力企业发展从‘小而精’走向‘大而强’。”陈兴表示,可以通过构建“银政商企”四方协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互通及创新人才、系统模型的复用,解决小微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中央财政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力度02-20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申铖、唐嘉雨)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司长侯俊明日前表示,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约1万亿元,重点向基金收支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通过落实上述措施,近几年基金收支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6万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能够保证的。”侯俊明说。     他表示,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门还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等养老服务项目,出台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银发经济发展。     “2024年,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管好守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侯俊明说,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健全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贷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间02-19
今日,央行发布了2月份MLF操作信息。结合央行前期对外表态释放的信号,市场人士综合分析认为,MLF连续超额续作,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过两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还可能下行,5年期以上LPR下降可能性更大。   LPR可能下行   中国人民银行已通过多种方式降低银行资金成本。2023年12月,各主要银行再次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1月25日,人民银行下调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2月5日,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中长期低成本资金,这些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银行中长期负债成本。考虑到存款利率调整只影响新发生存款,随着政策效果持续体现,LPR报价行资金成本降低,可能相应下调自身报价,并推动LPR下行。   5年期以上LPR下降的可能性更大   在近几年的利率下行期,中长期利率下降更多,国债收益率曲线、存款期限利率等利率曲线均已趋于平坦。而自2019年改革以来,5年期以上LPR比1年期LPR的降幅小15个基点。LPR是按照市场化报价形成的,LPR期限利差或将体现市场变化有所收窄,近期5年期以上LPR下降的可能性更大。考虑到5年期以上LPR是中长期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这将有利于稳定信心,促进投资和消费,也有助于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MLF连续超额续作   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MLF已成为央行向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一年多来均为月度超额续作,有效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2023年四季度以来,央行通过MLF净投放资金超2万亿元,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MLF利率通过公开招标形成,本月MLF利率保持不变,同业存单利率等市场利率也较为平稳,表明MLF利率稳定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也要看到,历史上有过MLF利率不变但LPR下降的先例,LPR报价行会根据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下调报价。   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   实际利率水平仍有望下行   从国际情况看,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降息时间和节奏虽有不确定性,但年内开始降息是大概率事件。我国利率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将继续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中央财政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力度02-18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申铖、唐嘉雨)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司长侯俊明日前表示,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约1万亿元,重点向基金收支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倾斜。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通过落实上述措施,近几年基金收支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6万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能够保证的。”侯俊明说。     他表示,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门还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等养老服务项目,出台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银发经济发展。     “2024年,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管好守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侯俊明说,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健全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开年首月LPR维持不变释放哪些信号01-23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两个品种LPR均与上月水平持平。   这符合市场普遍预期。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认为,1月份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维持不变,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未发生变化,加之年初银行息差面临较大压力,主动下调LPR报价的空间和动力不足。   息差压力下银行缺乏主动调整动力   LPR报价由MLF操作利率和报价加点决定。此前,1月15日MLF操作利率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当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未发生变化。基于此,市场普遍预判,1月份LPR报价大概率将保持不动。“1月15日,人民银行超额续做9950亿元MLF,利率维持2.5%不变。”温彬分析认为,在基本面整体向好、财政政策加大发力、稳银行息差等多重因素考量下,开年MLF延续“量增价平”续做,使得本月LPR报价大概率保持不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从市场角度来看,近期,包括银行同业存单利率、DR007等市场利率有所下行,但银行净息差存在下行压力,这会降低报价行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业内普遍认为,2023年10月,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全面落地,平均降幅达0.72个百分点,这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利息收入带来一定影响。“我们判断,在2023年9月银行净息差降至1.73%、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新低后,2023年四季度,银行净息差还会有一定幅度下行。”王青表示,这意味着当前银行对资产收益水平会更加重视,缺乏主动下调LPR报价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近期,银行启动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这是应对净息差下行压力的必要举措,但仍难以增加银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温彬表示:“虽然2023年12月商业银行再度下调存款利率,且范围和幅度较以往更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负债成本下降,但鉴于当前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加剧,存款重定价周期较长。”他分析称,考虑到新发贷款利率仍处下行通道,今年年初,贷款重定价压力较大,一季度银行息差仍将显著承压,因此,自发下调LPR报价的内在动力较弱。   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发力   尽管当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维持不变,但是从管理部门表态和实际需求等方面来看,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激活生产消费信贷需求,从而稳固经济运行态势仍是大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CPI同比上涨0.2%,大幅低于上年的2.0%;PPI累计同比为-3.0%,而上年为5.0%;受此影响,2023年GDP平减指数为-0.54%,低于上年的1.77%。”王青分析称,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和居民实际感受到的融资成本压力并没有那么明显。更为重要的是,主要受房地产行业下行、消费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2023年四季度,制造业PMI指数持续运行在收缩区间;2023年11月以来,服务业PMI指数也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这也意味着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   人民银行近期表示,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从总量、结构、价格三方面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温彬认为,当前,在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变,助力房地产业新模式构建,并积极配合房地产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化债的过程中,各类工具将继续协同发力,相机抉择、提升效率。   “在‘三大工程’推进之下,2023年12月,抵押补充贷款(PSL)已净新增3500亿元,后续PSL、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等有望持续发力,达到‘稳总量、调结构、降成本’等多重效果,助力稳投资、稳增长,并带动以M1、M2和社融等为代表的信用指标稳定向好。”温彬称。
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五家派出机构介绍务实举措01-15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   1月11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监管局、上海监管局、安徽监管局、四川监管局、宁波监管局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介绍了在强化金融监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务实举措。   “长牙带刺”全面强化“五大监管”   “‘五大监管’是一个三纵两横的矩阵体系,是多维立体的监管架构,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是一个有机整体。犹如人的五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对机构形成整体‘画像’;又如人的五指,掌心打开,各有所长,聚指成拳,形成监管合力。”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形象描述了“五大监管”之间的联系。   在发布会上,王俊寿结合上海监管局的具体工作解读了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的五大关键点。他表示,机构监管强调整体性,主要是画好一张像,突出三个“抓”,即抓机构法人、抓公司治理、抓市场准入。行为监管强调人民性,要织好一张网,突出三个“管”:管合法更要管非法,严防有照违章,也严禁无照驾驶;管行业必须管风险,严密防范一般商事行为异化为非法金融活动;管事后也要管事前,做到监管“长牙带刺”。功能监管强调一致性,要用好一把尺,突出三个“一”,即坚持同一业务、同一标准、统一监管,用科学的监管标尺有效实现监管贯通,防止以金融创新之名行监管套利之实。穿透监管强调精准性,主要是扎好一根针,突出三个重点,加强股东行为穿透、资金流向穿透和业务实质穿透。持续监管强调动态性,走好一生路,突出三个“全”,即覆盖金融机构全周期、金融风险全过程、金融业务全链条。   据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国栋介绍,北京监管局全面强化“五大监管”,同步推进健全制度和严格执法,靠前监管、精准施策,努力做到监管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从具体举措和成效来看,2023年,北京监管局与有关单位联合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广泛覆盖帮扶市场主体、助力产业恢复发展、支持持续扩大消费等领域。例如,依托多个部门的政务数据,筛选潜在首贷户向银行推送,由银行“送贷上门”,全年推送企业近4万家次,银行对企业的综合触达率达到85%;优化中小微企业首贷贴息补助政策,累计为1.37万家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超过8500万元。   数字普惠精准滴灌民营小微企业   宁波市民营经济发达,全市138.63万家经营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达96%。如何服务好民营小微企业,考验着金融“功力”。   据金融监管总局宁波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世重介绍,宁波监管局推动构建了以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为核心,涵盖外贸、科技、小微等重点领域的“1+N”金融惠企政策体系。通过监管评价、监测通报、走访督导和现场检查,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建立服务小微“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截至2023年末,宁波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489.57亿元,较年初增长32.3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68个百分点。   数字普惠是宁波普惠金融改革的突出特点,其核心内容是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实现互联互通,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实现共享共用。据介绍,宁波监管局实施名单制管理,提升金融支持精准性。搭建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定期获取行业主管部门推送的小微企业名单。推动内外部数据整合,引入纳税信用评价、诚信经营、行业管理等标签信息,助力对小微企业精准“画像”。依托监管系统开展交叉验证、无贷筛选,形成重点走访名单,匹配主贷款行和开户行,点对点推送,推动金融机构从“坐商”向“行商”转变。据初步统计,近两年已向银行机构推送各类小微企业超15万户。   专精特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谈及如何支持制造业发展、科技创新时,金融监管总局四川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卫江用“专、精、特、新”四个字来概括。   专,就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专业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在更大范围带动金融供给增量。精,就是以提高服务直达能力为主攻方向,激发金融服务的活跃度,着力提升金融供给流量。特,就是围绕企业特点、产业特色、地区特征,着力提高金融供给质量。新,就是持续拓展金融服务新空间,着力丰富金融供给容量。   数据显示,针对科创企业特点,四川监管局引导金融机构已推出“天府科创贷”“科易融”“科融保”等40余项产品。2023年前11个月,累计支持近1.7万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241.5亿元,较年初增长19.4%,近半数为中长期贷款或信用贷款;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230亿元。   厚植沃土深耕“三农”服务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近海临江,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据金融监管总局安徽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覃刚介绍,安徽监管局厚植金融沃土,深耕“三农”服务,全力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软”“硬”兼修,助力建设宜居宜业新乡村。一方面,完善“软环境”,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汇集涉农数据,开展信用评价,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夯实农村信用体系。目前已在全省1.2万个行政村为53万户信用主体发放贷款600亿元。另一方面,提升“硬实力”,建立主要银行机构县域一对一“包保”服务结对机制,强化对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截至2023年11月末,辖内涉农贷款余额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规模、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此,安徽监管局对标安徽千亿斤粮仓战略,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素,开展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管合一”保险试点。2023年11月末,辖内种业贷款较年初增长31%,“建管合一”保险为3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风险保障。
11月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按兵不动”11-22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1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两个品种LPR均与上月持平。   在受访专家看来,LPR报价“按兵不动”符合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当月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未作调整,LPR报价基础稳定。11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了14500亿元MLF操作,中标利率维持2.5%不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般而言,MLF中标利率如果未变,LPR调整的可能性较小,11月MLF操作利率不变,已在很大程度上预示当月LPR报价将保持不动。   更为重要的是,受近期市场利率上行等因素影响,报价行缺乏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短期和中长期市场资金利率上行,意味着银行资金成本较前期有所上升,直接削弱了报价行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表达了一致观点。他分析认为,在近期信贷投放保持较高水平、用于置换各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大规模发行背景下,10月份以来市场利率有所上行,这意味着近期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上升,会削弱报价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近期,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等工具投放了大量流动性。   另外,目前,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这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利息收入带来一定影响。“这意味着当前银行净息差在9月降至1.73%后,四季度可能还会有一定幅度下行。”王青表示,尽管9月降准落地,可为银行每年降低大约60亿元的资金成本,而且各类银行正在实施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但综合考虑各类影响LPR报价加点的因素,当前报价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前期稳增长政策集中发力后,当前经济运行大体上延续了三季度以来的回升向好势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民营企业投资信心逐步修复,消费增速明显回升。“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内需稳步修复,实体经济贷款和社融表现超预期,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反映贷款市场利率处于合理区间,因此,短期内LPR调降迫切性不高。”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在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看来,此次LPR保持不变,可以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够、节奏稳、结构优、价格可持续,有利于稳投资、促消费、扩内需、防风险、化债务、加固经济基本盘。5年期以上LPR“按兵不动”,反映了在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时,对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的综合考虑,以及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预期、提效率、促需求、可持续等若干政策目标的平衡。   今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10个基点,推动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在王青看来,当前的重点是充分发挥LPR报价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作用,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同时,银行将通过多种方式控制负债端成本,保持净息差基本稳定,维持其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新规来了 监管“评分表”将如何影响信托业?11-20
《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后,立即引起信托公司的广泛关注。信托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办法》对于信托公司未来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希望早日发布监管评级细则,以利于信托公司更好地按图索骥、顺势发展。《办法》有哪些新的变化和特点?有哪些重点值得关注?   提升评级权重促转型   《办法》一共设置五大评级模块,包括公司治理、资本要求、风险管理、行为管理和业务转型。其中,业务转型权重为10%。   “增加了业务转型的权重,是此次《办法》的亮点之一,10%权重并不算低,与当前信托业在新三分类监管背景下加速转型,加快向以服务信托为主导的本源定位回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政策导向意义。”本报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新三分类是指《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业内称“新三分类”),新三分类将信托业务分为三大类共25个业务品种。业内人士分析,监管评级更加突出“转型发展”这一主题,有利于推动信托公司坚定转型方向,落实新三分类要求,加快调整业务结构。此外,增加注册资本为上调事项,可激励信托公司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   “唯有切实立足受托人定位,认真对照监管‘评分表’,持续修正完善自身经营行为,做优做强信托本源业务,方为信托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正道通途。”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袁田说。   中铁信托总经理陈赤认为,《办法》立足于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着眼于加快推进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着手于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系完备、流程严谨,模块设置合理、权重分配恰当,激励方面具有引导性,约束方面具有震慑性,对于信托公司未来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   建立信托公司系统性影响评估机制   《办法》首次提出进行信托公司系统性影响评估。将实收信托规模最大的30家信托公司作为参评机构,以受托管理的三类信托资产规模、资产管理类信托投资者情况、同业负债余额等指标作为评估要素,赋予不同权重,评估总分在85分以上(含)的为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   “《办法》借鉴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价方法,结合信托业务风险特征,建立了信托公司系统性影响评估机制。通过选出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管,促使其稳健经营,可以有效降低其经营失败可能性和负外部性,维护金融稳定。获得85分以上的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在提升公司行业地位的同时也对公司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邢成表示。   邢成进一步分析认为,监管部门对信托资产规模特别是资产管理信托类的信托资产规模超过一定标准的要“另眼相看”,加强监管、重点监管、贴身监管,使之“大而优”“大而强”,而不是一味追求扩张规模,追求体量,走外延式发展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同时,说明监管部门鼓励信托公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多的机构逐渐成为“小而美”“专而精”的有特色的差异化的资产管理机构。   袁田认为,《办法》在设定系统性影响的评估要素及权重设置中,将公益慈善类信托资产规模设定为5%,将资产管理类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人数设定为25%,这充分体现了维护信托受益人合法利益最大化的监管导向,以及倡导信托行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弘扬助力共同富裕的行业担当。   科学规范 “以评促管”   根据《办法》,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至6级,数值越大反映机构风险越大。监管机构可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反映出的信托公司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依法对其业务范围和展业地等增加限制性条件。   在邢成看来,《办法》中相关评级分类的条款都有具体而又量化的标准,从而使得信托机构的评级分类更加可操作,更加可落地。   “在以评促管方面,根据定性要素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分级分类综合评价,‘优等生’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袁田分析说,对于监管评级良好且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信托公司,监管机构不仅可优先准许其开展试点创新类业务,而且要“先进带后进”,主动承担帮助行业化解风险的相应职责。相比之下,“差等生”的负面行为清单也一目了然,直指部分信托公司当下的经营和治理乱象,监管机构可以视情节严重程度,动态分级下调其评级结果,充分体现功能监管和持续监管的有效路径。   有业内人士表示,信托公司在差异化分类监管的激励约束下,必然会经历优胜劣汰、分化发展的不同路径。对于处在经营困境中的信托公司,建议监管部门积极引导帮助,有效发挥信保基金在流动性支持和资产盘活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陈赤提出,希望早日发布监管评级细则,以利于信托公司更好地按图索骥顺势发展、对症下药扬长避短。
健全治理机制 前移风险防控关口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管理办法》相关问题答记者问11-14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办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遏制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高发态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了《办法》。主要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健全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全链条治理机制,前移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关口,深化源头预防、标本兼治,全面提升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   问:《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办法》共5章、40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规范立法目的、适用范围、防控目标、基本原则等。第二章职责分工,主要规范银行保险机构董(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牵头部门、内设部门及分支机构等在涉刑案件风险防控中的职责任务。第三章任务要求,主要强调银行保险机构应建立健全涉刑案件风险防控重点制度,研判本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重点领域,完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重点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并及时开展涉刑案件风险防控评估。第四章监督管理,主要规范监管部门相关职责分工,明确对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采取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行政处罚等要求。第五章附则,主要规范参照适用范围、明确实施日期并废止相关文件等。   问:《办法》规定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原则是什么?   答:《办法》明确,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应遵循以下原则: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法人主责、分级负责,联防联控、各司其职,属地监管、融入日常。   问:如何确保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取得预期成效?   答:《办法》强调,加强涉刑案件风险源头预防、全面预防、全链条预防。重点推动将涉刑案件风险防控纳入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架构,进一步压实董(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牵头部门、内设部门和分支机构职责,充分调动董监高在涉刑案件风险防控中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构建各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格局。   问:《办法》征求意见的情况如何?   答:我们就《办法》组织了多轮征求意见,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对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绝大部分意见已采纳。相关各方均表示,制定《办法》是重要的治本之策,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 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 融资货币功能提升10-30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表示,202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呈现一系列新进展、新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更加活跃,银行间外汇市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跨境人民币业务制度基础更加完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壮大和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境内外经营主体在跨境支付结算和投融资中使用人民币的需求不断上升。“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制度基础更加完善,本外币政策协同强化,经营主体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以规避货币错配风险的内生动力增强。”《报告》显示,2022年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延续稳步增长态势,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收支总体平衡。   2022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为2.15%,2023年2月以来,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逐月上升,2023年9月升至3.71%,排名保持第五位。   值得注意的是,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进一步完善。新业态新模式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报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力度,便利离岸转手买卖、全球采购、委托境外加工、承包工程境外购买货物等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资金结算。具体来看,包括支持和规范银行境外贷款业务,并通过差别化宏观审慎系数设置等体现本币优先,鼓励优先发放人民币贷款;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进一步便利跨国公司境内外统筹使用资金等。   系列工作成果显著。从数据来看,2023年1至9月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38.9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货物贸易中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提高至24.4%,较去年同期上升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提升   随着境内银行境外贷款、境外机构境内债券发行等政策相继出台,人民币投融资环境持续改善,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提升。   2022年,中国银行对境内外逾3600家工商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情况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8.6%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表示,当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流动性较为紧张时,会考虑将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这一比例较2021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7.4个百分点。71.8%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会优先使用人民币作为对华贸易融资货币,这一比例较2021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3.5个百分点,境外企业将人民币用于对华贸易融资的意向为近3年最高。   “熊猫债”的发行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现象。近年来,境外主体境内发债的便利性和规范性进一步优化。同时,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加息环境下,人民币融资成本相对下降。截至2023年8月末,境外主体在境内累计发行“熊猫债”434只,累计发行规模为7402.2亿元,其中,2023年1至8月份,境外主体在境内发行规模为1060亿元,同比增长58.2%。“熊猫债”发行主体已涵盖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等,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发行意愿增强,2022年,境外发行主体中非金融企业发行主体占比为80%。   2022年末,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人民币国际债务证券存量为1733亿美元,排名升至第7位,同比提升两位。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3年9月份,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占比为5.8%,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排名上升至第二位。   2022年以来,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在平稳发展,市场交易更加活跃,离岸人民币产品更加丰富,跨境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末,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5万亿元,重回历史高位。国际清算银行(BIS)2022年调查显示,近3年来,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由4.3%增长至7%,排名由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   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进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资本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3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跨境融资收付金额分别占资本项目收付金额的20.4%、74.5%和3.1%,证券投资占比最高。这得益于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持续深化。   证券投资项下,截至2022年末,共有1071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直接入市526家,通过“债券通”入市784家,有239家同时通过两种渠道入市。全年债券投资业务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7.7万亿元。2022年,沪深港通业务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6万亿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业务人民币跨境收付合计3.6万亿元。截至2022年末,“跨境理财通”收付金额合计为22.2亿元,“北向通”累计净汇入额2.9亿元,“南向通”累计净汇出额3.9亿元。   《报告》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制度和基础设施安排,加快金融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深化双边货币合作,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进行时 多家银行开启“二套转首套”下调通道10-26
“真的降了!我的房贷利率从5.05%降到了4.2%,每个月的利息减少了600多元。”10月25日一早,家住江苏南通的吴女士向《金融时报》记者分享了她的喜悦。   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下调近期备受关注。在政策落地一个月后,自10月25日起,多家银行又陆续开启了“二套转首套”的房贷利率调整通道,不少在前期提交申请的借款人表示,自己的贷款合同和还款计划均在25日当天自动实现了变更。   “在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后,原二套房贷被认定为首套房贷的借款人也可以申请降低房贷利率。”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存量首套房贷利率的下降,有助于缩窄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利差,减少居民扎堆提前还款和违规“转贷”行为,为银行留住优质的房贷客户。   “二套转首套”   “9月25日我向工行提交的申请,10月21日查看手机银行App时,业务仍然处于‘受理中’,但是‘二套’的字样已经变成了‘首套’。”吴女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自己身边有好多“非首套转首套”的朋友都在盼着10月25日这一天的到来。   根据各家银行此前的公告,对于执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定价的浮动利率首套房贷款,不需要借款人进行主动申请,银行已于9月25日统一对满足条件的贷款进行利率批量调整。   然而,对于“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后,符合“二套转首套”标准的存量房贷,以及采用固定利率或人民银行基准定价贷款的客户,则需要借款人提供证明材料、经银行认定后才能完成存量房贷利率的调整。   “9月底我在邮储银行App上提交的首套房认证申请,今天早上一看,房贷利率降了50个基点,从之前的5.35%变成了4.85%。”来自北京的空空(化名)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10月25日当天,除“二套转首套”的客户外,此前选择“固定利率/基准利率转为浮动利率”的借款人也实现了首套房贷利率的下调。来自江苏的借款人晴空(化名)对记者表示,“2018年,我在建设银行办理的住房贷款,之前是固定利率5.39%,现在转换成了LPR定价的浮动利率,调整后的年利率是4.2%,每个月可以少还640元贷款。”   银行加快新申请审核   《金融时报》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在10月22日之前提交相关申请材料并通过银行审核的客户,已于25日当天完成了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   “2023年9月25日至10月22日(含)完成申请的,我行将于2023年10月25日对审核通过的业务进行集中统一利率调整。”工商银行手机银行App显示。   对于在2023年10月23日以后提交“二套转首套”复核申请或“固定利率/基准利率转为浮动利率”申请的借款人,存量房贷利率何时才能实现下调?   对此,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这部分申请我行将于2023年10月25日开始审核,并于确认符合条件后的当日调整,新的利率即日生效。”   “对于2023年10月22日后申请利率调整的客户,审批通过后次日起按新的利率水平执行。”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有助于实质性改善预期   在分析人士看来,存量住房贷款利率的下调,对借款人而言可节约利息支出,将“二套转首套”及固定利率贷款纳入调整范围,使受益群体扩大,能有效减轻“提前还贷”的现象,为银行留住优质的房贷客户。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居民利息负担将有效减小。”日前,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提前还贷情况已经有所减少,预期得到实质性改善,这将有利于优化居民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属于银行的核心优质资产。本次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也将对银行的营收和净息差产生一定影响。业内专家表示,接下来,各家银行应采取多方面措施,开源节流,精细管理,来对冲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带来的影响。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经营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10-26
制图:董阳   本报讯 记者付秋实报道 为稳步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相关业务要求,进一步扩大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机构范围。   《通知》共三十三条,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保险公司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所有者权益、偿付能力充足率、责任准备金覆盖率等要求;二是规范产品设计,对积累期和领取期、领取转换表、保险责任、现金价值等作出规定,并对保险条款和费率统一实行备案管理;三是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账户管理;四是明确保险公司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宣传和销售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五是规范保险公司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信息披露要求等。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稳步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更好地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10-24
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受国务院委托,就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金融工作情况作报告。本次报告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金融业运行和监管工作情况、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等方面总结了金融工作的主要进展及成效,并从六大方面介绍了下一步工作的主要考虑。   在本次报告中,潘功胜表示,金融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2年四季度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强逆周期调节,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从总量来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以来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截至2023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0%,在保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有力支持经济恢复。   结构方面,调增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增加洪涝灾害受灾严重地区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50亿元,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期限至2024年末,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期限至2024年5月,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截至9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总计7.0万亿元。   价格方面,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25个基点,引导1年期、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累计下降20个、10个基点。1至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1%,比2022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其中,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2%,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潘功胜近日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近期,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积累,亮点增多,预期好转。工业、服务业增速均有所提升,市场销售加快恢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下一步,中国将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平衡,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力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下一步,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加快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本次报告中,潘功胜更加详细阐述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方向。他表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切实支持扩大内需,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并强调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有效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同时,维护好存贷款市场秩序。   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本次报告也从多个方面予以了回应。除了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9.75万亿元外,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204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融资3125亿元。债券净融资7.6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5.9%,保持了融资总量合理充裕。特别是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面得到有力支持,基础金融服务得到有效提升。   正是在金融有力支持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其中,针对市场高度关注、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房地产市场,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也在积极见效。基于国内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金融管理部门连续出台房地产金融调整优化政策,有效减轻居民利息负担,改善消费者预期,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目前,已有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惠及约5000万户、1.5亿人,利率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合计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亿元,户均每年减少3200元。本次报告也为接下来的金融发力重点明确了方向:大宗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等消费需求、薄弱环节、经济转型升级方向、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成为重点发力领域。   “总体上我国经济恢复向好,接下来宏观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受访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由于过去3年我国并未实施强刺激政策,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较大,政策工具和政策储备较为丰富,有条件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专家建议,可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三农”、小微企业、新市民等群体金融服务供给,提高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在房地产方面,应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做好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工作。   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   在推动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方面,除了总量稳、结构优,相关的改革开放进程也在持续深化。过去一年里,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持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一省一策”稳步进行,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继续推动,车险综合改革、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不断深化,信托业转型发展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这些政策有力支持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金融业制度型开放水平提升。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应继续优化金融机构结构,特别是推动中小银行回归本源和主业。他表示,中小企业目前鼓励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这对中小银行也有启示,可参照我国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法,学习借鉴国内银行业优秀实践,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银行,鼓励其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发展,同时,坚持深耕本地市场。   这也是本次报告中提到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潘功胜强调,应强化大型商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回归本源和主业。此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长期资本供给,强化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各类专业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稳妥有序推进信托行业转型发展。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促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对于金融开放,过去一年里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对外开放,完成开放新措施的法规修订和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3年1至9月份,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39万亿元,同比上升23%,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更多企业和银行被纳入贸易便利化政策范围,多边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潘功胜表示,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将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本领。例如,扎实推进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工作,完善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推动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中美审计合作机制。深化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研究推出一揽子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深入推进贸易外汇便利化等政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构建海外投资风险预警防控体系,维护外汇储备资产安全和规模稳定。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全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报告也着重介绍了金融业运行和监管情况。总体来看,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总体稳健,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一组数据也有力证明了上述观点。截至2023年6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49.21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66%、1.62%,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8%,证券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平均资本杠杆率分别为255.38%、18.78%,信用风险处于可控水平,损失抵御能力总体较为充足。   同时,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保持韧性和活力,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健全。过去一年里,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建立大型支付平台企业联合监管长效机制,平稳完成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大部分突出问题整改,工作重点转入常态化监管。组织开展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持续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保险公司评估和监管制度。推进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强化外汇市场监管,完善外汇业务真实性管理机制。积极运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当然,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坚守金融监管主责主业,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是长期课题。本次报告强调,要强化审慎监管,并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金融活动必须持牌经营,严禁‘无照驾驶’和超范围经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监管处置非法金融活动,确保金融监管全覆盖、无例外。”潘功胜指出,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合作。加强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强化投诉源头治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更是长效之举。根据本次报告,将加快推进金融稳定法立法工作,推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反洗钱法、外汇管理条例等重点法律法规修订,推进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保险资金运用监督管理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公司债券管理条例等重要立法修法项目。研究完善金融领域定期修法协调机制。   在金融反腐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潘功胜表示,要强化政治监督、日常监督,加强对关键人员、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持续管理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打造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金融队伍。
中期借贷便利加量续做支持实体经济10-18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0月16日,人民银行开展106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789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1.8%和2.5%,均与上月持平。   “人民银行通过MLF、逆回购等多种工具灵活操作,可以平抑短期资金面波动,稳定市场预期。”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10月份,受政府债供给扰动犹存、信贷维持一定景气度、月度缴税及月末因素影响,机构融出心态相对谨慎。为此,MLF加量续做有其必要性,有助于平滑各因素对流动性的冲击,平稳市场波动,并缓解银行机构的谨慎预期,继续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MLF加量幅度显著上升   从量上来看,10月份,MLF到期量为5000亿元,当月操作规模达到7890亿元,即续做加量2890亿元,加量幅度在上月1910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业内专家认为,10月份MLF加量幅度显著上升,直接原因在于近期市场资金面持续收紧,银行对MLF操作需求增加。   “近期同业存单利率抬升,与MLF的利差不断收窄,也使得银行机构对于MLF的需求大大增加。为此,在当前环境下,10月份,人民银行加量续做MLF也是市场供需平衡的结果。”温彬分析认为。   10月作为季初月份,通常财政收入会超过支出,将向市场回笼部分资金,给流动性带来一定压力。温彬表示,从时间上看,因中秋、国庆长假,10月份,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申报截止日顺延至23日,一般申报截止日后两个工作日为缴税走款高峰期(24日至25日),叠加月末临近,将使得机构融出心态比较谨慎,因此,需要MLF加量续做予以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MLF大规模加量续做,也能为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营造有利条件,切实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认为,在9月份专项债较大规模发行后,10月份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入高峰期,这意味着10月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规模将在9月份高增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也是本月MLF大规模加量续做的一个重要原因。   10月份,MLF加量续做也释放了较强的积极信号。在王青看来,9月份降准落地,10月份MLF操作再度显著加量,显示出政策面正在持续用力,明确支持银行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加之经济恢复动能转强带动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上升,10月份新增信贷将出现同比多增,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有望转入上行。   “超额续做MLF明确释放出稳增长的积极信号,意在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继续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周茂华表示。   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利率方面,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考虑到6月份和8月份MLF操作利率两次下调,当前正处于政策观察期,因此,10月份MLF操作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温彬表示,目前经济基本面逐步改善,短期内MLF利率无进一步下调必要。一方面,伴随MLF利率两次下降,今年以来,1年期、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也累计下调20个基点、10个基点。伴随MLF利率和LPR报价下行,市场信心提振、预期平稳,金融数据呈现明显改善。且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房地产等产业政策也在协同发力,共同促进需求进一步修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消费、出口、价格等指标均在逐渐改善,带动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修复。当前正处于政策效果观察期,短期内政策利率无进一步下调的必要。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保持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也有所下降等问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近日在2023年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保持合理利润,应更多地借助市场发展、业务创新等途径,持续兼顾好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目标。人民银行将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支持银行更好地实现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