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实施意见》强调,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政策引领,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安全发展,在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努力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及、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更加有力、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更加有效、普惠金融配套机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发挥普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作用。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坚守定位、良性竞争,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聚焦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完善中小银行治理机制、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工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要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提升普惠金融法治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和治理协同,健全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实施意见》明确,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有效落实到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强化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要推进试点示范,积极稳妥推广成熟经验。要加强组织协调,优化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中央与地方联动,因地制宜、协同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三季度(总第102次)例会在北京召开。 “整体上看,三季度宏观经济修复势头有所转强,本次例会释放了政策面将持续加大稳增长力度的信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形势判断上,本次例会指出,“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动力增强”,与二季度时相比更为乐观,但同时也表示当前“仍面临需求不足等挑战”。 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本次会议强调,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对此,王青认为,继8月份存量社融增速由降转升之后,下一阶段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也会开始一段回升过程。“这是当前‘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加快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的最有效手段。”王青说,9月份人民银行降准已经明显释放了这一信号。 那么,哪些政策将加大力度呢?业内认为,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仍是重点。 本次例会指出,要“实施好存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较丰富,在支持小微民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方面,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仍有不小空间。如延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工具期限,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继续助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降低失业率,提振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此外,下一步还要继续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创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王青也持相似观点,认为下一步仍将加大对小微企业、房地产行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以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在6月份上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贷款额度2000亿元的基础上,其他政策工具额度也有上调空间。” 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此外,汇率市场波动情况也是近几个月来市场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次例会提出,坚决对单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尽管近期美元持续走强,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一定扰动,但综合来看,继续看好年内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双向波动。”业内专家表示。特别是近期的宏观经济、金融数据都有所回暖,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回升,主要工业品开工率、货运量等高频数据都在回暖。从需求来看,信贷需求出现好转,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边际回暖,房地产销售和开发投资企稳,消费加快复苏,进出口降幅明显收敛,实体经济经营主体预期好转。“基本面的持续好转最终会反映到汇率上,只要经济稳住并保持向好态势,汇率将保持基本稳定。”专家表示。 对于汇率波动,近期人民银行也在公开场合多次回应。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国新办举行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平时讨论比较多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但实际上人民币对一篮子汇率货币能更全面地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 邹澜表示,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人民币汇率指数,7月中旬以来,得益于国内经济稳步回升向好,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是稳中有升的,受美元指数走强影响,对美元双边汇率有所走贬,对非美元货币保持了相对强势。 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在房地产方面,本次会议提出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落实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调降首付比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落地见效。 王青预计,下一步,政策面将引导新发放居民房贷利率较快下调。“从9月25日起,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正式开始下调。我们判断,这将为新发放居民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调打开空间。”王青告诉记者,综合考虑当前楼市运行态势、房企资金面状况,以及新发放居民房贷利率的实际水平,预计接下来各地将在因城施策原则下,通过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有效落实降低二套房贷利率下限等方式,加快下调新发放居民房贷利率,切实降低购房成本。 随着9月25日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正式下调,业内观察,整个落地过程平稳、有序、高效,整体操作也呈现出标准化、线上化、便捷化的特征。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调整将带来多个积极效应:金融机构主动让利,实实在在地降低了人们的利息负担;新政将带动房地产市场积极情绪增加,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预期向好发展。 董希淼认为,下一步,房地产健康发展除了保交楼之外,本次例会提出的“加大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也值得关注。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 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8月30日,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亮,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王建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徐乐江主持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青松出席会议。 会上,文灿股份、亨通集团、天顺风能、北京德青源、好米动力等5家民营企业负责人介绍了企业经营和融资情况,对金融支持政策提出建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5家金融机构围绕创新支持模式和金融产品、提升民营企业首贷和信用贷款投放能力、发挥保险融资促进功能等方面作经验交流。部分金融机构与部分民营企业代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与部分民营房企代表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高云龙指出,近年来,在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普惠受益面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获得感不断提升。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的总体部署,扎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希望金融机构继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支持民营企业从信贷、债券、股权三方面拓宽融资渠道,更好满足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工商联要积极做好引导服务工作,深入贯彻与有关金融机构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搭建银企沟通对接平台,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教育培训,为民营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民营企业要坚持依法规范经营,努力实现自身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融资能力和水平。 潘功胜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韧性与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以《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作为支持服务民营经济的行动指南,采取有力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积极条件。金融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一视同仁”理念,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要持续加大金融资源要素投入,公平公正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继续落实好房地产“金融16条”。要畅通民营企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贷款方面,实施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接走访,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债券方面,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配置民营企业债券。股权方面,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引导基金作用,完善投资退出机制。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为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徐乐江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落实好会议精神,在做好广泛宣介《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相关举措的宣传解读,群策群力,形成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合力。 周亮指出,金融监管总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完善政策体系,督导各银行保险机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努力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丰富符合民营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大力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度,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王建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部署安排是证监会的重大政治责任。证监会将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健全资本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成长的重要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优化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支持证券公司加大对民营企业服务支持力度,鼓励参与民企股权融资支持工具,通过私募资管计划为民营企业增加融资渠道。深入实施民企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工具。综合运用股票、债券等多种工具,稳妥应对民营房地产企业风险。 各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同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相关司局,全国工商联相关部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近日,进出口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根据自身经营特色,发挥各自优势,持续加强政策性业务联动,在普惠金融、贸易金融和金融市场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不断提高政策性金融的服务水平和影响力,共同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吴富林表示,进出口银行与农发行同属政策性银行,共同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职责使命。希望双方以本次协议签署为契机,立足本职、守正创新,不断深化合作关系、丰富合作内涵,携手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领示范作用,为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8月27日,证监会表示,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形势,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作出六方面安排。 一是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二是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三是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 四是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审核中将对前次募集资金是否基本使用完毕,前次募集资金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予以重点关注。 五是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 六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
今天带你了解: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政策↓ 2.小规模纳税人以1个月为1个纳税期的,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小规模纳税人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 3.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但扣除本期发生的销售不动产的销售额后未超过10万元的,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取得的销售额免征增值税。 4.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小规模纳税人,以差额后的销售额确定是否可以享受上述免征增值税政策。 5.其他个人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形式出租不动产取得的租金收入,可在对应的租赁期内平均分摊,分摊后的月租金收入未超过10万元的,免征增值税。 6.按固定期限纳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可以选择以1个月或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一经选择,一个会计年度内不得变更。 2.办理渠道:小规模纳税人可在电子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等线上、线下渠道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有关征管事项的公告》(2023年第1号) 3.《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的公告》(2023年第19号) 例2:某小规模纳税人2023年7-9月的销售额分别是6万元、8万元和20万元,如果纳税人按月纳税,7月和8月的销售额均未超过月销售额10万元的免税标准,能够享受免税政策,9月的销售额超过了月销售额10万元的免税标准,可减按1%缴纳增值税;如果纳税人按季纳税,2023年3季度销售额合计34万元,超过季度销售额30万元的免税标准,因此,34万元均无法享受免税政策,但可以享受减按1%征收增值税政策。 END
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通过专栏文章表示,要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 《报告》认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保持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有所下降。”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作用,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面临资本约束,化解风险也要消耗资本,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明确的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主要用于补充资本金、缴纳税收、股东分红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盈利水平总体合理适度,未来,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更好地支持银行提升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以量补价”驱动利润多增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40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报告》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量逐步扩大,但净息差和资产利润率处下降趋势。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信贷市场竞争加剧,尤其疫情发生以来,贷款利率下降较多,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3年一季度, 商业银行净利润为6679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上年同期低6.1个百分点;净息差为1.74%,资产利润率为0.81%,同比分别下降0.23个和0.08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9.67%,较上季末下降0.66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75%,较上季末下降0.06个百分点。 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降低,利润增长主要依靠资产规模扩大来“以量补价”。 “银行业是顺周期行业,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对银行业盈利能力有较大影响。”娄飞鹏表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银行业也将与实体经济共同成长,从中长期来看,仍然看好银行盈利水平。 净利润主要用于补充核心资本 从利润去向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主要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及向股东分红,并通过资本的杠杆作用支持实体经济。 利润留存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最主要渠道,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体现,其主要补充资本手段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方式。相对而言,我国国内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较少,存在资本缺口。例如,目前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市净率(P/B)为0.58,通过发行普通股等外部渠道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能力较为有限,银行补充资本主要依靠利润留存。 因此,在拓展外源资本补充渠道的同时,保持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尤为重要。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是内源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维护境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信心。 《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在六大国有银行的累计净利润中,约三分之二用于留存补充自身核心一级资本,确保了资本充足率指标始终满足国际监管要求,并通过信贷投放等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利润的其余部分则主要用于向股东分红等。 在业内专家看来,近年来,为支持稳住经济大盘,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力度,进一步加速了资本消耗,保持合理盈利水平十分必要。此外,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可能会加大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加速拨备和资本消耗,防范化解风险需要商业银行有一定的财力准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向好,贷款不良率下降且目前稳定在较低水平。“伴随着2023年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市场主体的还贷能力和还贷意愿增强,加之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各种不良贷款处置手段,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保障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表示。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挑战,银行需进一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重要作用,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报告》显示,考虑到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银行信贷风险暴露需要一段时间,应有一定的财力准备和风险缓冲。允许银行通过合理方式维持自身稳健经营,可以提升其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 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作用,持续让利实体经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例,其向国有股东的分红是中央财政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六大国有银行累计向股东分配红利约1.8万亿元,占其净利润的32%。相关分红资金最终通过减费让利、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 为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需要拓展收入来源,夯实资产质量,稳步健康发展。 从收入结构看,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重要的收入利润来源。我国银行业采用分业经营模式,银行业收入对利差收入依赖较高。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仍在一定程度上承压,处于历史低水平。在李一帆看来,这是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伴随着商业银行持续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推动实体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导致资产端贷款收益水平受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存款规模增长和定期化趋势依然存在,促使付息成本压力有所加大。 在专家看来,净利差收窄的情况可能还会延续。“银行息差缩窄及净利润增速下滑,与银行持续减费让利有关,但同时也将影响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下一步,需要关注银行盈利增长持续性与资产质量稳定性,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更好地支持银行提升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 面对现实挑战,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求变。李一帆认为,下一阶段,随着宏观经济复苏和资本市场回暖,商业银行将依托自身综合优势,不断拓宽市场份额和业务范围,发展多元化中间业务,保障营收的稳健性与可持续性。此外,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赋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成本端助力利润空间拓展。 “为了稳定利润来源,一方面需要从资产端、负债端协同发力,维持净息差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需要拓展非利息收入。”娄飞鹏表示,接下来,商业银行要继续保持合理的盈利能力从而不断充实资本金,围绕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8月15日早间,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一度跌破7.30关口。 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下一阶段的外汇市场形势如何?对于上述市场关心的问题,受访专家表示,综观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主要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但汇率预期和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相对稳定。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弱,主要是由短期压力导致,包括中美货币政策分化形成的利差变化、美元汇率阶段性走强等因素给人民币汇率带来短期的、阶段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短期因素叠加引发人民币汇率波动 今年以来,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认为,美元指数于4月中旬后持续走强,6月以来虽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对人民币汇率形成被动贬值压力。近期,人民币汇率在美元指数高位震荡的情况下明显承压。后续,人民币企稳甚至转为升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仍在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修复程度和持续性,尤其是内需的修复。 “为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于6月、8月下降,相反美联储加息预期仍存,中美货币政策延续分化态势。”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经济恢复仍面临多重压力,加之近期外贸数据的疲软对汇市情绪产生了一定影响。 积极因素正在转多投资者对中长期人民币走势看好 专家认为,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有所加大,但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短期基本面、市场供求等波动较为一致,市场并未出现恐慌单边走势,属于正常市场波动。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凭借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三个大盘”的支撑,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而且汇率灵活为实施自主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 王青认为,8月份MLF操作利率再度下降表明,当前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正在加大,三季度实体经济恢复动能大概率转强。围绕基本面,王青进一步分析认为,在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下一步,房地产行业支持政策有望加码,行业风险也将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人民币汇率将得到支撑。这是当前与4月至6月人民币汇率贬值阶段的最大不同。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中长期走势,市场预期较为乐观。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近日发布消息,拟于近期发行境外美元债,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及业务发展。对此,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监谢亚轩表示,从境外募集美元资金调入境内使用,这有利于改善国内的美元流动性状况,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 谢亚轩表示:“境外美元债能够成功发行并募集到所需资金,意味着境外投资者积极认购,这也体现出尽管当前全球美元流动性比较紧张,境外发债利率比较高,但投资者从中长期来看仍然十分看好国家开发银行的信用状况,并看好人民币长期的稳健走势。” 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汇率双向波动的市场认知和预期逐渐形成 今年以来,对于人民币汇率传统“关口”值的“突破”,市场保持了平常心。温彬认为,上半年国内外汇市场的运行基本稳定,表明伴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也越来越有韧性,经营主体愈发成熟,在此情况下,随着后续经济恢复动能逐步改善,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会相应企稳。 对于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市场走势,王青表示,当前美联储加息过程已进入尾声,下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趋于缓解。而且,当前稳汇率政策工具箱丰富,包括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必要时人民银行会适时出手,坚决打击顺周期、单边行为,引导市场预期,遏制汇市“羊群效应”聚集。 8月15日,人民银行宣布将在中国香港发行350亿元央票。王青说:“在近期离岸市场人民币贬值幅度持续高于在岸市场的背景下,央票发行量加大能够适度收紧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增加做空人民币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继7月20日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后,金融管理部门再度释放稳汇率政策信号。”他认为,这将对市场预期起到关键引导作用。 专家提示,外汇市场上最忌讳线性单边预期,当前市场汇率避险工具较为丰富,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幅压缩了汇率风险敞口,未来应基于风险中性原则,通过衍生产品开展套期保值、使用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等多种方式对冲汇率风险。
8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7月份社融数据和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703亿元;7月份贷款新增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 “7月份贷款增速总体平稳、边际下降,但整体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单看7月份贷款同比增量,可能会得出“金融支持力度有所减弱”的片面观点,但从上半年金融数据看,6月末,广义货币(M2)、社融和新增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1.3%、9%和11.3%,与去年末基本持平且保持在高位,已高于中央年初对2023年5%的GDP目标,体现了金融的超前发力。且从结构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不断加强。 单月数据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 “7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1.3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单月最低增速,但总的来看,M2增速仍然保持在相对高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从贷款余额来看,7月份数据略有回落。对此,不少专家提出,必须要全面看待数据波动。“评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应单看一个月的贷款新增量。”有业内人士提示,短频的单月贷款增减易受上年基数、季节因素、金融机构考核压力、地方政府追求时点金融指标等多重因素的扰动,波动较大。 上述业内人士打了个比方来解释:“比如,评判一个家庭是否‘有钱’、是否能支撑家庭生活,不是看一个月的净收入,而是要综合看家庭的总资产和近一段时间的总收入。如果从今年贷款的累积量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未减。” 董希淼也认为,7月份金融数据受前期冲时点因素和季节性因素影响。“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强势反弹,增长较快,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提前冲时点,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7月份的透支。此外,也要考虑到季节性因素,7月份本是信贷投放小月,洪水等自然灾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分析认为。 实际上,如果不局限于单一月份,不难看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如果观察2023年以来整体变化,从总量来看,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充足向市场投放流动性。3月份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5000亿元,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果以前7个月为整体来看,7月末贷款余额23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1至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约16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 结构亮点颇多 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实际上,7月份数据中也不乏亮点。从整体看,7月末,M2、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0.7%、11.1%,保持在高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从结构上看,7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梁斯表示,要关注债券方面的亮点。“债券融资成为新增社融主要支撑因素。”他列举了一组数据:企业债券净融资1179亿元,同比多21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109亿元,同比多111亿元。 在梁斯看来,企业债券多增与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行,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有关。7月份,银行间质押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53%,为今年最低。政府债券多增与三季度以来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专项债券发行速度加快有关。 实际上,总量稳、结构优、价格稳中有降,也是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发力的主要方向。调增2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实施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这一系列政策有力引导了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 此外,价格上,人民银行通过引导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带动1年期、5年期以上LPR均下降0.1个百分点。引导银行主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降低贷款利率创造空间。“1至7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94%,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前几年企业调研时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如今很少被提及。 兼顾经济发展与风险防范 政策更重精准发力 实际上,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金融管理部门要回答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应对眼前的困难,更要实现“短期纾困和长期发展、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多重平衡。对于信贷数据,业内人士认为,不能用“多”或“少”来对应“好”和“坏”。 “货币政策不仅要‘有力度’也要‘稳得住’。”一位专家认为,货币政策不是越松越好,信贷也不是越多越好,货币政策既要兼顾经济发展也要防住风险。 据社科院统计,2023年6月末,我国宏观杠杆率超过280%,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一味追求增加贷款投放在宏微观层面都会积累风险,不利于市场主体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没有好的项目,而是被金融“推着走”,不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 “过去3年,我国并未实施强刺激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较大,政策工具和政策储备较为丰富。”董希淼表示,这也显示我国有较强的政策定力。 一位金融机构从业人士表示,对银行来说,为了时点指标和考核“垒贷款”,而忽视产业发展和项目质量,会造成资金淤积,其实是浪费金融资源,进而会引发风险。对国家来说,“大水漫灌”短期内影响物价稳定,长期甚至会带来系统性风险,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反面教材。 “越是在复杂的情况下,越要注重精准发力。”梁斯表示,货币政策要更加精准发力,信贷增加首要是需要关注经济的需求,出现阶段性波动也属正常现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不仅实体经济要高质量发展,也要有高质量的金融与之匹配。信贷作为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银行应当更重视其稳定性和精准性,在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下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活水引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他表示。
为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多则公告,明确延续优化多项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公告,为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延续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政策至2027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资源税(不含水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对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5%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延续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为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公告称,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对金融机构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两项政策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此外,两部门还发布了关于延续执行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投资初创科技型企业有关政策条件的公告,关于延续执行农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担保增值税政策的公告等。相关政策均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受益最明显,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766亿元,占比达62%。
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2023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围绕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会议要求落实好“金融16条”,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对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对比年初召开的2023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中房地产相关内容表述,本次会议不仅篇幅明显增多,而且单独将“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列为一项重点任务,凸显出金融管理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也意味着,包括金融政策在内的多项政策也需应时而变。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过去在市场过热阶段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下半年将有序引导居民房贷利率下行。”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 供给端:继续助力保交楼 加大住房租赁等领域支持力度 在业内专家看来,本次会议的不少提法与此前政策一脉相承。例如,会议强调,落实好“金融16条”,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对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 “当前,加大房企融资支持,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至关重要。这些政策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总经理曹晶晶表示。 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将“金融16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涉及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以及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同时,结合保交楼工作需要,人民银行将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期限延长至2024年5月底。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这意味着金融支持房地产首要的指向就是保民生、保交楼,同时也有利于防范风险。 资金投向方面,本次会议提出加大对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即是未来增量的重点。 实际上,2月份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即是围绕住房租赁市场的支持性文件。《征求意见稿》通过对各类主体新建、改建长期租赁住房,盘活存量房屋,有效增加保障性和商业性租赁性住房供应提供金融支持。 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是对自持物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的重要利好,有助于实现住房租赁市场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租赁住房的投资回收周期一般较长,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大,资金的成本对于运营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对住房租赁企业而言,该政策可谓“及时雨”,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有望缓解其流动性压力。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目前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也在稳步推动,已经落地济南、郑州等试点城市。 针对本次会议提及的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领域,曹晶晶表示,这一表述与近期中央及多个部门定调一致。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支持决定着各地的建设和改造进度推进。 李宇嘉认为,此举是为了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调整涉及房地产领域贷款的结构。未来,需针对新市民、年轻人、外来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等住房需求主体,增加资金支持力度,促进金融、地产、实体经济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需求端: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 需求端方面,本次会议提出,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是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和购房成本的重要举措。根据中指数据,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超40城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至4%以内,根据监测,7月份重点城市首套平均房贷利率已降至3.9%,较2021年高点下调超150个基点,大幅降低了居民购房成本。曹晶晶谈到,当前仍有约20城首套房首付比例在30%及以上,二套首付比例在40%及以上,部分核心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也处于相对高位,未来政策优化空间较大。 李宇嘉表示,该提法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的要求。 人民银行的表态在市场期待之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金融管理部门在房地产行业政策支持方面可能会给予一定支持。上述业内人士预计,相关政策会在坚持“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原则下,可能对首套房与二套房的认定、房贷利率与首付比例作出相应调整。 针对市场高度关注的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本次会议提出,“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在日前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前些年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仍然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与提前还款大幅增加有比较大的关系。提前还款客观上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人民银行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当前供需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是近年来的常用提法,但是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刚性需求”仍然存在,但改善性需求可挖掘空间更大。为此,“改善性需求”预计会成为政策发力方向,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住建部门提出的“认房不认贷”正是基于这个逻辑。
近日,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举措》),聚焦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加强法治保障、优化涉企服务、营造良好氛围等五个重要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 “《若干举措》坚持问题导向,从民营经济的需求出发,围绕解决民营企业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力求务实管用、近期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善成8月1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若干举措》重点围绕《意见》的贯彻落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若干举措》在提出具体举措的同时,也确定了每项任务的落实分工,压实责任,明确了“谁来干”,让民营企业明白遇到问题时“该找谁”。二是进一步明确落实细节。《意见》作为中央文件,指明了政策方向,《若干举措》则进一步明确了政策细节,指导举措的具体操作落地。三是进一步推出加强举措。《若干举措》提出了更有力的举措,是对既有举措的深化和加强。四是进一步落实激励约束。《若干举措》强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工作激励,特别提出,“将各地区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国务院年度综合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督促整改,对好的经验做法予以宣传推广”。此外,还提出“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奖励支持专项,每年向一批民间投资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强、措施实的市县提供奖励支持”。通过奖励先进,树立榜样,调动各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积极性。 推动全国范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 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法治化建设步伐,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推动全国范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三化”目标,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谈及下一步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政策考虑,孟玮表示,将聚焦经营主体诉求和关切,分批次、分阶段推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一是加快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健全营商环境制度体系,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加强经营主体权益保护。 二是推动重点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做好助企纾困工作,切实抓好惠企政策兑现,推动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各类经营主体。健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规模。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 四是持续推动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建立常态化营商环境政策宣传解读机制,分批次推广地方的典型经验,以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努力新成效,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信心。 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 市场准入是民营经济从事市场活动的核心环节。《意见》中提出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谈及《若干举措》印发后有哪些进一步的工作考虑,王善成表示,近年来,在放宽民营企业准入方面,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对民营企业设置不合理准入限制的情况,阻碍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近期印发的《意见》对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是要解决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平等问题,在制度上行动上把市场准入各项要求落实好。 王善成进一步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意见》部署要求和《若干举措》有关工作安排,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设计,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改革任务加以推进。抓紧启动第五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持续推动清单事项缩减。全面开展效能评估,在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体系性准入安排。在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方面,进一步加大典型案例排查、归集、通报、约谈、整改力度,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准入难题,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经营主体退出越来越关注,对便利化的退出举措更加期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二级巡视员张舒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通过优化流程设计、减少公告等待时间、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事后救济渠道、强化信用惩戒手段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普通注销制度,在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市场退出效率。 落实落细税费支持政策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财力的中坚力量。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戴诗友介绍称,今年以来,税务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推动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征企业所得税等2022年底到期政策继续实施,并采取精准推送政策、加强宣传辅导等切实有力举措,推动落实落细惠及民营经济的各项税费支持政策。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包括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049亿元,占比76%,是政策惠及的主体。 戴诗友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用更大力度、更惠政策、更优服务,精准有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方面,政策上再加力,持续“减负担”。组织各级税务机关加大政策宣传辅导力度,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税费政策纳入重点督导内容,推动《若干举措》各项涉税政策措施落实落细。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今明两年到期的阶段性政策作出后续安排,对于企业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安排好投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税务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抓好贯彻落实,积极推动稳定民营经济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 另一方面,服务上再提升,持续“增实效”。重点围绕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新出台和优化一批办税缴费服务举措,作为今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第五批措施,包括进一步强化税费政策落实、便利税费办理、改进诉求响应、深化跨境服务、优化执法方式等五方面,涉及税收服务民营经济各方面、各环节,积极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良好税收营商环境。 此外,还将帮扶上再深化,持续“解难题”。持续创新推出税务与金融部门“税银互动”举措,将民营经济“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助力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运用“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系统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拓宽供需对接渠道,助力民营企业缓解产业链供应链不畅难题。
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召开领导班子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成果交流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交流研讨调查研究成果。主题教育中央第三十三指导组副组长卢希一行到会指导。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系统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云泽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过程管理,防止不良倾向,把调查研究与主题教育中的理论学习、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工作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班子成员带头念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轻车简从直奔一线,深入金融供给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高企、金融改革难度较大的地区,开展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带动全系统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调查研究成果。 交流会上,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就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推进机构改革、完善非法集资防范处置机制、加强系统纪委工作、完善商业养老体系、提高金融消费者保护质效等领题调研情况和正、反面典型案例,进行汇报交流和相互点评,既谈思想认识又谈调研感受,既总结经验又查摆问题,既分析原因又提出对策,达到了借鉴启发、集思广益、改进工作、推动落实的目的。通过调研成果交流和典型案例解剖,大家进一步增强了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了做好新时代金融监管工作的信心、决心,将着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实际举措。 会议强调,要不断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充分吸收调研成果交流形成的意见建议,加强对调研情况的分析研判,把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对策提得更准更实。要加快成果转化运用,注重优化理念思路、工作机制、方式方法,持续完善问题、任务、责任、成果转化运用“四项清单”,实施台账式推进、项目式管理,强化监督问效和督查回访,确保解决措施落地落实。要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强化调查、研究、决策、执行的全流程管控,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履行新时代监管职责使命提供有力支撑。 驻总局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党委办公室、党委巡视办、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香港的机遇集中在三方面: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合作、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率香港银行公会代表团访京,并接受了包括《金融时报》在内的媒体的采访,就加深互联互通合作、人民币国际化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在采访中,余伟文表示,过去3年,香港确实面临挑战,但金融体系一直保持稳定。去年11月,香港举办了“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过去半年金管局几乎每天都要会见国际金融机构高管,因为内地和香港市场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随着“互换通”“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等互联互通新举措陆续落地和完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互联互通取得诸多突破 “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合作步伐从未止步,不仅如此,过去一两年还是互联互通合作取得最多突破的一段时间,包括开通了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ETF通等。”余伟文表示,下一步,继续加深、深化两地互联互通将是重点,已经推出的互联互通措施将进一步完善、便利。 以跨境理财通为例,余伟文提到,由于关乎个人财富,所以在设计之初就希望保障跨境理财通是稳步推进的。到现在为止,跨境理财通已经有超过5万个客户,符合预期。“今年以来,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这也将有助于跨境理财通的进一步发展,内地居民可以来到香港,香港的银行可以对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产品推荐。” 余伟文表示,计划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跨境理财通发展:一是扩大产品的范围,如风险等级更高的股票基金,为客户提供更多投资选择;二是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香港参与全球市场;三是让销售环节进一步便利。 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香港角色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但是人民币国际支付的全球市场份额仅为2%至3%,与其他主流货币相比仍然偏低,国际化潜力巨大。”余伟文表示。 对于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余伟文认为,可增加实体经济使用人民币的场景,如贸易结算、投资等。 在这一过程当中,香港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 余伟文表示,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香港是一个非常好的“防火墙”。对此,要做好三方面安排:流动性、产品和金融基建。 流动性方面,2022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将双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协议长期有效,互换规模由原来的5000亿元人民币/5900亿元港币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9400亿元港币。 产品方面,除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可以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之外,香港点心债市场也快速发展,2022年比2021年增长近一倍,表明人民币的投融资功能正在发挥和凸显。 金融基建就是架好应架的桥、修好应修的路,目前,香港与内地之间已经基本全部打通,包括支付、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下一步要更加深化和便利化。 谈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余伟文表示,主要的挑战就是改变人们的习惯。机构投资者其实是容易改变的,他们知道在交易中更多配置人民币资产可以分散风险,难的是改变企业的货币使用习惯。他认为,中国在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贸易往来中扩大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有很大潜力。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人民币和人民币市场的推广。 不存在所谓“资金外流” 余伟文在采访中回应了外界对香港资金外流的质疑。“资金是否外流与资金有没有流出港币系统是两件事。”他表示,自去年3月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由于港元与美元息差走阔,套息交易带动资金从港元流向美元,令港元汇率走弱并多次触发弱方兑换保证。随着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下降,资金流出港元体系,港元利率已经逐步上升。这是在联系汇率制度的设计和预期之内的,无需担忧相关风险。 他透露,从香港的存款数据来看,并不存在资金外流,过去3、4年间,香港存款增加了10%以上;同时,由于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如果资金持续流出,港元汇率会转弱,但实际情况是港币汇率总体保持稳定。 今年上半年,欧美银行业接连发生危机事件,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快速加息导致的利率环境变化。余伟文对此表示,香港金管局对银行业的监管措施严格,要求银行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并开展了多轮压力测试,香港银行体系整体稳定。 谈及绿色金融发展,余伟文表示,香港与内地的不同之处在于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香港的绿色金融市场不仅服务于香港的绿色产业,更大的潜力在于服务内地的绿色转型。 “在这方面,海南、深圳曾到香港发行绿色债券和蓝色债券。”余伟文称,内地绿色发展仅靠内地资金是不够的,也需要借助国际资金,香港市场与国际市场标准趋同,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