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 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评论之四11-06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闭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如是定调。这一关乎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新目标,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其中,货币政策定调尤为关键——“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要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成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关键词。   近年来,人民银行稳健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强跨周期调节,有力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支持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持续实现较高增长、较低通胀和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在总量方面,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有力实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与实体经济需求向好的正向反馈。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截至2023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0%,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发展。   在结构方面,人民银行充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动态调整支持重点,加快工具创新,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为金融直达实体经济,支持制造业、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精准纾困助企,推动实体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截至今年9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总计7.0万亿元。   总的来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有力、有度、有效,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3年9月的230多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同时仍面临需求不足等挑战。为此,金融系统要紧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这一关键点,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仍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各项政策措施不会大起大落,不会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既要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要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同时,更好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同时,会议强调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这要求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在总量上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在结构上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精准滴灌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企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宗旨。无论是管好货币信贷总闸门,还是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都要锚定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金融系统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10-23
本报讯 记者马玲报道 近日,为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建立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与识别机制,根据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有关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业行业集中度较高。大型保险集团规模大、结构和业务复杂性高、涉众面广,发挥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功能,坚持稳健经营十分重要。《办法》立足我国保险业发展实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认定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方法、流程和标准。《办法》的发布实施,将评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范围从银行进一步拓展到保险领域,为实施差异化监管打好基础,有助于强化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监管,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   《办法》共4条20项,包括总则、评估流程与方法、评估指标和附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参评保险公司范围。包括我国资产规模排名前10位的保险集团公司、人身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上一年度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的机构。二是明确评估指标和权重。包括规模、关联度、资产变现和可替代性4个维度共计13项评估指标,4个维度的权重分别为20%、30%、30%和20%。三是明确具体评估流程。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每两年根据参评保险公司相关评估指标数据,计算各家保险公司加权平均分数,得分达到或超过1000分的保险公司将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根据《办法》,共同做好我国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认定工作,制定附加监管规定,发挥好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合力,促进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更好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十年共绘发展宏图 “一带一路”再谱新篇10-19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前的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10年来,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一带一路”倡议正从美好的愿景走向现实,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这份成果来之不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但与此同时,也有个别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治理体系不完善、发展失衡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为了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由少数国家主导、经济规则由少数国家掌控、发展成果被少数国家独享的局面。   这是共同发展的十年。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是某一方面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共建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各方聚力解决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程度低、资金和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等短板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0年来,设施联通初具规模、贸易畅通便捷高效、资金融通多元丰富,我们始终寻求各方利益交汇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对接各方发展需求,实现各方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这是寻求共识的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守开放的本色、绿色的底色、廉洁的亮色,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在共建中,不仅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规则标准“软联通”也是重要支撑。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执行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以高标准推动各领域合作和项目建设。特别是在绿色发展方面,各方积极开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政策对话,分享和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效,增进绿色发展共识和行动,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丝绸之路,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十年硕果丰,砥砺再向前。“一带一路”共建不止于给资金、建项目,更在于赋能与发展。相较于直接的资金支持,我们更多的努力落脚在加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例如,在金融合作方面,致力于共同探索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和本土化的金融创新方案,并帮助当地的金融机构提高自身能力。通过不断加强沟通与对话,各方也需共同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助力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   千年前,先辈们在大漠戈壁“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丝路精神”遗产;如今,源自中国、惠及全球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建成一条文明之路,引发全球共鸣,汇聚起各国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只要各方携手同心、行而不辍,就一定能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商、共建、共享,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共建“一带一路”越来越繁荣、越走越宽广。
国际社会赞扬“一带一路”倡议十年不凡成就09-27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曾说:“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十年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当今世界迫切需要深化各个区域的互联互通,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于十年前提出了划时代的倡议,它代表了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它全力支持着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热切期待这一倡议开启又一个成功的十年。”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诺罗夫表示。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这十年中,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愈发紧密,成果丰硕。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10.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7.7%(折合209.7亿美元,增长3.3%),占同期总额的17.9%,与上年同期持平,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柬埔寨、塞尔维亚和孟加拉国等国家。   2023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继续保持着增长态势。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至7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5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折合136.9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占同期总额的19%,较上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柬埔寨、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和老挝等国家。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367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7%(折合527.3亿美元,同比下降7.9%),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9.2%;完成营业额31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折合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占同期总额的55.3%。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始终致力于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合作项目,并将继续谱写国家间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无论是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还是民心相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十年来,设施联通更加通达通畅,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与此同时,投资贸易水平持续提升,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5.8%,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   十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展区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展台十分热闹,人头攒动。各国都展示出了具有特色的优质商品,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服务贸易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副执行主任多萝西·腾博表示,服务贸易是全球贸易中最具活力的领域,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日益紧密,有越来越多的合作成果落地。   另外,我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米里亚娜·什波利亚里奇日前在日内瓦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改善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是一项推动发展的倡议,为全球人道主义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一带一路”倡议与人道主义精神相契合,能以可持续的方式为受冲突影响的人们提供帮助。   在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时,埃塞俄比亚投资委员会主任莱利斯·内姆强调,埃塞俄比亚在过去几年受益匪浅,包括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我希望‘一带一路’可以为埃塞俄比亚带来更多的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希望这一倡议能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双边关系,吸引中国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密切双方文化交流。”莱利斯·内姆表示。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成绩,多国驻华大使都表达了赞扬并且希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可以更好地与中国进行合作。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表示,乌拉圭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乌拉圭希望继续支持这一倡议,并从自身优势出发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费尔南多·卢格里斯表示,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为投资和项目合作打开大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   加纳驻华大使温弗雷德·哈蒙德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得加中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强调造福人民,值得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参考和借鉴。   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姆贝尔瓦·凯鲁基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一大批中坦合作项目在坦桑尼亚落地生根,实现互惠共赢发展。期待未来两国进一步加强多领域合作,不断释放增长潜力,更好惠及两国人民,携手构建中坦和中非命运共同体。
用好降准“大礼包” 提升服务续航力09-22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预计将为银行体系注入超过5000亿元流动性资金,深度补充银行体系中长期资金,优化银行流动性结构,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降准释放了无到期期限、无成本、且不需偿还的流动性,助力银行业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负债成本,增强银行服务与让利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下一步,银行业要用好降准“大礼包”,做到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够、节奏稳、结构优。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净息差管理,对于提升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愿、能力与可持续性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为此,在资产端,银行要主动担当作为,根据政策引导,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扎实做好贷款投放、回收安排,为实体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有力、稳固、可持续的金融支撑,并积极推进减费让利,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基本逻辑,加强存贷款定价精细化管理,在履行好金融业初心使命的同时,让收益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确保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   在结构方面,银行在持续加大零售信贷支持力度、服务建设国内消费大市场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公信贷各方面支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做好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精准谋划服务方案,加强银政企对接,不断夯实有效项目储备;主动优化贷款结构,缓解资产价格下行压力,优先支持一般性贷款的增长。   与此同时,银行还要加快非息业务发展,拓展新的业务增长极,围绕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消费金融、顾问咨询、交易业务等重点领域,发挥多牌照经营优势,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持续做好股权、债权等投资组合的合理配置,加强波动性管理,努力提升其他非利息收入的稳定性和贡献度。   在负债端,银行要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不断提升负债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实行量价组合管理策略,优化负债期限结构;持续管控高成本存款,灵活调整外币负债吸收策略,积极管控负债端成本。   与此同时,银行要按照“量、价、质、客”平衡发展的理念,在提升存款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存款质量,在拓展结算性资金来源、控制负债集中度等方面下工夫;优化定价资源在区域和产品上的配置,加强重点区域管理;全面深化客户经营,提高客户资产的留存能力和客户存款的稳定性,降低客户的存款成本。   此外,银行要努力控制成本。在经营端,银行要坚持全面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持续压缩行政性支出和一般性开支,将更多财务资源配置在自身战略性领域,培育新的业务发展动能;借助科技赋能,持续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自身集约化、智能化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向成本管理要效益。   在资金端,银行要推进开放银行能力建设与生态场景搭建,不断深化客户经营,以数字化经营不断夯实客户账户基础,强化资金体内循环承接,积淀低成本结算性资金,持续改善负债结构、降低资金成本。   在控制信贷成本方面,银行要从严从实抓好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完善“三道防线”协同机制,做好资产质量主动管控和跨周期管控,统筹防控好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各类新型风险,始终把提高发展质效放在首要位置,牢牢守住风险合规底线,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高水平“走出去” 高质量“引进来” 金融服务为开放合作架起“金桥”09-06
200余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参展,包括60余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线下参展机构99家,其中,外资机构47家,展会国际化率高达47%……作为今年服贸会九大专题之一,金融服务专题展通过多样场景、丰富活动,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走出去”、金融开放不断扩大的成果与进展。   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更多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贸易与合作,金融服务和金融开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展馆里,我们既能看到国有银行领先的跨境金融创新服务,又能了解外资金融机构的解决方案。服贸会这一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已经成为金融业对外开放成果的展示窗口,金融服务正在为我国扩大开放合作架起一座“金桥”。   跨境金融服务畅通全球贸易   促成跨境贸易、世界订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服务。展会现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等30余家金融机构集中亮相,联手展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全球贸易等方面的最新建设成果。   跨境结算、融资服务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国银行展台,《金融时报》记者近距离感受了该行在服务全球化过程中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专业的公司跨境业务、帮助企业进行交易撮合等金融服务,以及如何运用现代化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据工作人员介绍,依托跨境优势,中国银行还提供专业的留学金融方案等个人跨境业务。   中国进出口银行结合融资案例与国际合作成果,分享了其在支持对外贸易、跨境投资、对外合作和开放型经济建设四大领域的经验。交通银行展出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服务助力跨境金融发展、持续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服务科技型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便利优质诚信企业人民币跨境收付结算等。   在展会现场,“一带一路”沿线金融服务成果得以展现。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围绕对外经贸发展和跨境投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做了成果展示。保险机构方面,中国信保展现了其积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通过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等服务支持“一带一路”、全力促进外贸稳中提质等方面的进展。   “对客户来说,有了我们信用保险的兜底,他们就更有信心、更有意愿放心大胆地出海开拓新市场。”中国信保现场工作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中国信保不仅通过出口信用保险为出海企业提供风险的保障补偿机制,保单项下还可以做融资服务,有利于盘活企业的账面应收款,加速资金的周转。此外,还可以通过事前咨询业务帮助出海企业识别风险,搭建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外资机构“朋友圈”再扩大   近年来,我国推动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持续提升,更多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今年的服贸会上,来自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外资金融机构悉数亮相,展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外资机构“朋友圈”再扩大,展现了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取得的新成就。   在展会现场,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万事达、Swift、港交所、中意财险等外资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和产品展示、分享海外金融行业的最新应用,展现全球金融创新发展趋势。外资金融机构希望全面推进新时期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积极共享金融科技、跨境贸易等方面优秀成果,携手共促金融服务贸易提质升效。   特别设置的国际金融联合展区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法国兴业银行、慕尼黑再保险集团、中荷人寿等40余家外资、中外合资机构积极参与,深度分享各自在金融服务、创新投资、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实践,探索与中国的更多合作机会。   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增速非常强劲,2022年中英双向贸易上升了18.3%,中英资本市场的关联度也一直很高,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以下简称“伦交所”)是全球领先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供商之一。在展会上,工作人员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了伦交所通过“沪伦通”、支持企业发行GDR等措施积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机构“引进来”的实践。   富邦华一银行是首家由海峡两岸共同出资组建的商业银行,在展会现场,该行展出了面向台胞和中国台湾企业推出的金融便利化特色服务,以及如何通过系列跨境金融方案服务两岸企业,赋能实体经济,促进两岸金融交流。   “中国推进开放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既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也给企业的全球布局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总裁张晓蕾表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推进,外资金融机构将充分发挥金融“桥梁”作用,促进中国更好地与国际对接融合,并推动金融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文红说,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更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   9月3日,在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表示,近年来,中国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大幅放宽,金融市场开放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稳步进展。   对金融机构来说,要坚持国际化经营,全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要依托全球布局的网络优势,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及规则标准的制定,助力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要坚持文化自信,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构建国际‘朋友圈’,讲好中国金融故事。”在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表示。
8月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一降一平”有何深意?08-22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8月21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45%,较上月下降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2%,与上月持平。   在本次LPR公布之前,市场对本次LPR报价已有“下行”预期。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20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其中,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由此前的1.9%下降至1.8%;MLF中标利率下降15个基点,由此前的2.65%下降至2.5%。   “MLF操作利率是LPR报价的定价基础。”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8月份MLF利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后,市场即普遍预期当月LPR报价将跟进下降。   1年期LPR报价下降   1年期LPR报价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8月15日MLF利率降幅。“毋庸讳言,当前宏观经济虽然在稳步恢复进程中,但经济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然较为疲软。在此情况下,引导LPR继续下降,具有必要性、紧迫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8月15日MLF利率下降,已经预示着本月LPR将大概率下降。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董希淼表示,1年期LPR下行,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的措施之一。今年以来,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压降负债成本,银行有条件稳住甚至减少加点,这是本月一年期LPR下降的直接原因。而经济恢复势头仍需稳固、市场主体融资需求较弱,是本月一年期LPR下降的根本原因。   至于本次一年期LPR下降幅度低于8月15日MLF利率降幅,王青认为,这或出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的考虑。他表示,接下来,在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保持银行净息差处于合理水平等因素,从而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电视会议,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   根据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与上季度持平,继续处于有历史记录以来的低位。而《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专栏表示,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实际上,这是金融管理部门在降成本、稳预期和提效率等多重目标中平衡的结果。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认为,二季度以来,新发贷款利率下行速度放缓,以维稳银行息差和利润率。综合来看,为提升货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本次1年期LPR报价下行,以达到提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5年期以上LPR“按兵不动”   5年期以上LPR是房贷利率的定价锚。本次5年期以上LPR“按兵不动”受到市场关注。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根据中指数据,7月份重点100城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近30%,同比降幅超三成,8月以来,商品住宅周均成交规模较7月周均及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在此背景下,短期楼市需要更多实质性举措落地,政策优化预期强烈。”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综合来看,降低利率有利于降低购房者置业成本,一定程度上修复市场预期,但是5年期以上LPR下降空间已经不大。董希淼表示,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变,有助于商业银行稳定息差水平,保持利润合理增长,增强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性。陈文静进一步表示,当前一些房价调整压力较大的城市可通过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下调加点数来降低房贷利率,降低居民购房成本。   关于存量房贷利率,此前在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我们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时,邹澜说:“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8月18日,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召开电视会议强调,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   “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需要多措并举综合考虑。”陈文静表示,短期来看,部分城市楼市政策优化方向或包括优化“认房又认贷”、优化部分区域限购、降低交易税费、调整普宅认定标准等,这将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稳定市场预期。
将文旅“软实力”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强动力”08-09
眼下,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在成都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赛场内,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健儿挥洒汗水,将高水平的竞技展现在观众面前,多场热门赛事一票难求;在赛场外,宽窄巷子、杜甫草堂、武侯祠、大熊猫、川菜等成都与四川元素再度爆火。当大运会叠加暑期旺季,成都旅游业也迎来新一波热潮。去哪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7月15日起,平台上机票、酒店的预订量日增幅超过两成。当前成都已位列平台机票目的地首位。   疫情过后,告别“宅生活”的人们开始恢复旅游消费,全国各地的大小旅游景点迎来大批游客,成为“打卡”圣地。在今年的春节、清明、五一、端午4个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3.1%、22.7%、70.8%和32.3%,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实现30.0%、29.1%、128.9%和44.5%的强劲增长。   伴随着出行的正常化,文旅消费也多点开花:强制实名的演唱会仍然一票难求,“为一场演唱会,赴一座城”的“观演+旅游”在歌迷群体中屡见不鲜;暑期档国风动画、励志故事、阖家欢喜剧等各题材大片齐聚一堂,引爆观影狂潮;“村超与村BA”的全民运动与乡村文旅方式……在休闲娱乐需求的驱动下,消费水平丰俭由人,趣味、方式丰富多样的文旅模式应运而生,在短时间内火爆“出圈”。   展望下半年,文旅产业恢复与发展的动力不减。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指出,要丰富文旅消费、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无论是正在进行中的暑假,还是即将到来的“中秋”、“十一”假期,各类旅游需求依旧旺盛;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将再次掀起“体育+旅游”的热潮;演出市场以及电影市场热度不减;各地的文旅商家摩拳擦掌,推动传统业态迭代,积极打造满足不同消费预期的爆款新产品和新业态……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产业的兴旺,不仅为打造文化名片、塑造文化价值、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极释放消费需求、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牵引带动供给侧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为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硬核动力,银行业要着眼于文旅产业的发展新动向与新需求,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指引,引金融活水浇灌文旅产业茁壮成长,并从中拓展新的业务机遇。   作为与外部关联度极强的行业,文旅产业易受政策、季节、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为此,银行业应持续优化信贷服务,积极对接不同类型文旅企业金融需求,打造覆盖文旅产业各个经营层级的全链条信贷产品体系,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助力文旅企业抵御各类风险挑战。   对于文旅企业抵押物稀缺、文化创意价值难以评估的状况,银行业一方面要优化行业信贷管理体系,探索开展文化产品、景区收益权等抵质押融资,丰富文化和旅游企业信贷融资工具;另一方面要寻求与包括政府平台、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在内的多方合作,在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散信用风险的同时,拓展金融服务,帮助文旅企业获得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   除了传统信贷需求外,银行业还要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发行债券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资产及产品评估体系,盘活文化和旅游企业资产;进一步跟进旅游基础设施、景区、酒店、休闲娱乐等项目建设,提供包括项目贷款、供应链融资、债券承销、上市财务顾问以及收单、结算等在内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同时,银行业要密切关注“演艺+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游、健康医疗游、小众定制游、沉浸参与游、夜间游、旅游直播等新业态新场景发展情况,挖掘金融业务拓展机遇,配套新型场景融资、数字藏品、夜间服务等特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此外,为提升消费者体验,进一步激发与释放消费潜力,银行业需要研究不同文旅细分市场的特点,了解不同地域、年龄、职业消费群体的文旅消费偏好,探索与线上线下出行平台、消费点评平台、娱乐票务营销平台、旅游服务平台等各类机构的合作,打造各类文旅消费场景活动,优化创新信用卡支付、旅游分期、数字人民币支付、跨境线上支付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旅游消贷产品,打造更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
国家开发银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08-07
近日,国家开发银行在京召开2023年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座谈会。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   会议提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开发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各项重点任务,引导全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全力支持配合中央巡视“回头看”,扎实推进立行立改工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带动全面从严治行,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全力以赴保持信贷稳定增长,服务国家战略重点领域、防范化解处置金融风险、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上半年,国家开发银行全行人民币贷款新增完成年度计划的71%,主要经营指标总体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会议强调,全行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敬终如始、持续用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新的更多实效。要持续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突出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要切实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要坚持真抓实干推动发展,力争落地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项目成果,解决一批干部员工急难愁盼突出问题。要集中力量抓好整改整治,抓实分类整改,深化专项整治,加快推动问题整改销号。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成效导向,做好主题教育评估工作,有效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要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运用主题教育成果,着力从思想根源上解决问题。   会议要求,全行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履行职责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质效,助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坚定信心、全力以赴,深挖需求、协同发力、强化调度,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支持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重大项目,确保实现三季度和全年目标任务。二是立足职能定位,聚焦服务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服务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创新,构建服务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产品体系。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投贷联动试点合作。三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民生保障,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四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毫不松懈、一以贯之地抓好风险防范、化解、处置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五是持续深化开发银行改革,不断提升开发性金融治理效能,更好发挥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   会议就全力完成三季度和全年重点经营指标计划作了安排,并就下一步经营管理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会议要求,要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要统筹谋划,完善全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精准发力,把宝贵金融资源滴灌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全面加强信贷管理,守好合规经营底线,提升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要持续优化经营体制机制,使经营管理运行全流程、各环节更好满足发展所需、基层所盼。要着力夯实业务运行基础支撑,推动经营管理各环节责任落实有力、衔接配合有效。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 (银保监办发〔2022〕62号)07-26
7月18日至19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京召开2023年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谷澍就2023年下半年党建和经营重点工作作了讲话,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付万军主持会议并就做好经营管理重点工作作安排部署。农业银行党委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提出,今年上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起步重要阶段。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农业银行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狠抓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行,上半年主体业务在高基数基础上保持合理增长,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服务实体经济继续走在前列,改革创新动力不断增强,风控案防堤坝持续巩固筑牢,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年中答卷。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金融工作的使命任务,坚持“农”字当头,全力以赴把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最好,以更大历史担当践行服务“三农”初心使命。要优先增加县域金融供给,进一步加大县域农村贷款投放力度。紧盯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强化粮食安全金融服务。持续加强农户金融供给,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深入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模式,大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会议明确,今年以来,农业银行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要着力整改主题教育调研检视发现的各类问题,推动全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步伐。要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力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巩固普惠金融发展基础,助力更好发挥中小型企业在稳就业、促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从严治党、从严治行各项工作,为全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十三个坚持”的根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机制,将学习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发展、指导工作的生动实践。继续拧紧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链条,不断提升管党治党效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强化”要求,始终坚持“四个融入”,持续巩固提升中央巡视发现问题整改成效。   会议对2023年下半年业务经营工作作了安排,要求全行以更大力度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持续强化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助力经济回升向好。着力做好客户基础建设和服务工作,促进存款业务稳定持续增长,为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投入更多资金。多渠道创新挖潜、加力增效,保持经营效益稳中有增。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和成果转化,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能力,更好为基层和业务赋能。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扎实做好风险合规等各项工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 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07-19
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并答记者问。   刘国强介绍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从上半年数据看,一季度增长较多,4、5月份有所回调,6月份再次回升,总体看,保持平稳运行,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持续加强。从总量看,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从利率看,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刘国强表示。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高质量发展要有坚定信心。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挑战属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刘国强表示,国际上疫情过后消费和经济恢复都需要时间,一般认为,恢复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疫情平稳转段刚半年左右,经济循环和居民收入、消费等已出现积极好转。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内在发展潜力较强,市场预期也总体平稳,有效应对了外部环境变化。从长远趋势看,经济整体在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正不断积累,这也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好时机。   对于当前物价形势,刘国强表示,在外部经济高通胀的背景下,我国的物价相对是比较平稳的。这几个月,我国的物价出现走低的现象,但是并没有出现通缩。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震荡回落,7月份可能还会下行,主要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我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M2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我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型。年内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   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发力方向,刘国强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精准有力,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总量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加大逆周期调节,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价格方面,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扩大需求潜力。结构方面,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小微民营、绿色创新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大,房地产“金融16条”政策已明确延期。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阮健弘介绍称,从贷款主体看,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上半年贷款增量的主体。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12.81万亿元,同比多增1.42万亿元,占全部信贷增量的81.5%。住户贷款新增2.80万亿元,同比多增5723亿元。从行业投向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长也呈现持续恢复态势,贷款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持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运行进一步好转。”阮健弘表示。   数据显示,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是365.45万亿元,同比增长9%,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0.5个和1.9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   谈及当前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特点,阮健弘表示,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有所增加。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同比多增1.99万亿元。二是表外融资有所恢复,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多增较多。三是政府债券净融资减少。四是企业直接融资减少较多,主要是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减少。   促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近期,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这对储户定期存款及中长期贷款有何影响?对此,邹澜表示,近几个月来,人民币存款增加较快,市场利率继续降低,而存款定期化、长期化推高银行负债成本,银行净利差已收窄至1.7%附近。在这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利率走势,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再次主动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这反映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持续发挥作用,也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   此次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后,存款利率继续有所降低。2023年6月,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0.23%,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22%,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在邹澜看来,这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创造有利条件,并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同时,在利率自律机制协调下,各类型银行有序调整存款利率,银行存款仍然保持增长,分布也保持基本稳定,有效地维护了良好的竞争秩序。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指导利率自律机制维护好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金融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鼓励商业银行通过柜台销售交易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并为客户出售长期债券提供双边报价,方便客户随时出售变现,增加更多兼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金融产品选择。”邹澜表示。   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金融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积极成效。   邹澜介绍称,一是采取多种政策支持工具,全力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持续加大再贷款支持力度,6月30日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继续用足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已经累计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398亿元,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2.2万亿元。近期,人民银行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实施期限从今年6月末延长到了2024年末,并进行优化调整,继续激励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二是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和内部政策安排,强化科技手段运用,推动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均不低于50个基点、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均不低于10%。   三是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企业融资便利性。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今年1月至6月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2.8万笔、8636亿元。积极发挥供应链票据平台功能,今年1月至6月支持企业贴现融资128亿元。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效,自2022年11月扩容以来累计为民营企业发行284亿元债券提供支持。增加银行支小信贷来源,今年1月至6月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1240亿元。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7万亿元,同比增长26%。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935万户,同比增长13.3%;5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邹澜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做好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一方面,继续推动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发挥好支小再贷款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投放。另一方面,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部门合力,推动健全涉企信息共享、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从供需两端持续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随着前期积累的购房需求在一季度较快释放,叠加季节性因素影响,4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行,房地产市场情况在房地产信贷数据上也有所反映。”邹澜介绍称。去年以来,因为非金融负债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需求明显增加,商业银行开发贷款投放力度加大,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4200多亿元,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促进了开发商加快项目施工建设,有利于保障项目的交付。   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和同期商品房销售规模直接相关,还款则是来自于借款人的收入或者其他资产的配置调整。邹澜表示,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发放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发放超过5100亿元,对住房销售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统计数据显示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总体还略微减少一点,这主要是因为理财收益率、房贷利率等价格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居民使用存款或者减少其他投资提前偿还存量贷款的现象大幅增加。这种现象对住房需求并不构成影响,它是居民资产配置的调整。   邹澜进一步表示,尽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了0.45个百分点,但因为合同约定的加点幅度在合同期限内是固定不变的,前些年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仍然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与提前还款大幅增加有比较大的关系。提前还款客观上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也有一定的影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我们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近日,综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将“金融16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同时结合保交楼工作需要,将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期限延长至2024年5月底。   邹澜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继续为行业风险有序出清创造有利金融环境。考虑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在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金融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   近期人民币汇率有所波动,各方对汇率变化和未来的走势都很关心。刘国强表示,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从长期看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从短期看是测不准的。长短期综合起来看,我国是大型开放经济体,汇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可能升,也可能贬。但是往上、往下,都不会偏到哪里去。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又一次破“7”,这是2019年以来第四次,不过近日已经开始明显回升。刘国强谈到,我国既是出口大国,又是进口大国,“甘蔗没有两头甜”,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个机制是好的,要继续坚持。换句话说,汇率总体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时,要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坚决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从当前看,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所贬值,但是没有偏离基本面。”刘国强表示,人民银行已经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结售汇行为理性有序,市场预期基本稳定。   刘国强进一步分析称,从宏观经济大盘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经济循环畅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国经济运行将持续整体好转。从国际收支大盘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保持在2%左右的适度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近期,境外资金投资境内债券继续保持净流入态势。从储备大盘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余额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这个余额是比较高的,超过了3万亿美元。总的看,有这“三个大盘”做支撑,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仍然会保持双向波动、动态均衡。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既是政策目标,也是各方喜闻乐见的。近年来,在应对多轮外部冲击的过程中,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也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刘国强表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种冲击,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具体的政策工具会根据情况的需要合理使用、相机抉择。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以预期管理为核心,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必要的时候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刘国强表示。   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业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刘国强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进一步丰富金融工具,发展金融市场,健全配套政策,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型企业,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在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将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更大力度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重点构建专业化的风险评估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机制,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   在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方面,在债券市场上,进一步丰富债券产品,加强市场培育,扩大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股权融资市场方面,规范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作用,拓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中长期资本供给。   在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方面,将推动有关部门创新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业务模式,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政策,丰富科技保险产品供给,分担分散创新创业风险。   在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方面,将支持科技型企业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开展科技型企业融资常态化对接,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稳妥有序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改革相关试点工作。   在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将督促金融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健全内控机制,完善债券信用评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市场化约束,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投资,积累风险隐患。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 《精算师职业资格规定》《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07-18
本报讯 记者钱林浩报道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精算师职业资格规定》《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资格规定》《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据介绍,《资格规定》《实施办法》坚持以下起草原则:一是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精算发展之路。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立足我国金融保险实际,设置我国亟需的寿险、非寿险、社会保险与养老金计划、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类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算师职业资格管理和考试体系。二是借鉴国际,推动保险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借鉴国际成熟精算师考试制度,研究制定我国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类别、考试科目以及资格管理、继续教育等要求,推动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三是结合实际,吸引培养更多精算人才。立足我国保险业实际,科学设定报名条件,优化考试科目,为我国金融保险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精算人才。四是加强管理,打造高质量精算人才队伍。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是精算师执业的关键,通过实行登记制度、建立诚信档案、加强继续教育等方式,强化对精算师的管理,打造高质量精算人才队伍。   据悉,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持续加强我国精算师人才队伍建设,指导中国精算师协会做好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强化精算师监督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的精算师职业资格体系,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06-27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   金规〔2023〕1号 各银保监局:   现将修订后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3年6月13日 (此件发至银保监分局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评价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的风险和管理状况,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有效实施分类监管,防范企业集团经营风险向财务公司传导,引导财务公司坚持主责主业、稳健经营和规范发展,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部门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开业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以上的财务公司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可依据本办法对当年新设立的财务公司进行试评级。   第三条 财务公司监管评级是指监管机构根据日常监管掌握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按照本办法对财务公司的整体状况作出评价判断的监管过程,是实施分类监管的基础。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分类监管是指监管机构根据财务公司监管评级结果,参考财务公司季度风险分级和公司治理监管评估情况,对不同评级级别的财务公司在市场准入、监管措施以及监管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区别对待的监管政策。   第五条 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工作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级派出机构按照依法合规、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二章 评级要素   第六条 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要素包括功能定位、资本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科技管理、集团经营与支持等六个部分,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第七条 财务公司监管评级结果的满分为一百分,各部分的分值权重分别为功能定位(15%)、资本管理(10%)、公司治理(20%)、风险管理(30%)、信息科技管理(10%)、集团经营与支持(15%)。在按照权重汇总形成总得分的基础上,根据评级调整事项对评级级次进行调整,形成监管评级结果。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评价期间为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年度评级工作原则上应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   第九条 财务公司监管评级按照初评、复评、审核、反馈监管评级结果、档案归集等环节进行。   第十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根据日常监管掌握情况,对财务公司进行监管评级初评和复评。   初评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对每一项评级指标的分析判断应当理由充分、分析深入、判断合理,综合非现场监管部门、现场检查部门、信息科技监管部门和其他功能监管部门意见,准确反映财务公司的实际状况;其中信息科技管理要素评价由各级派出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监管部门完成。   复评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省级派出机构拟定具体程序并组织实施,原则上应当采取正式会议的形式,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各省级派出机构应在每年3月底前将辖内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复评结果以监管评级报告形式报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初评与复评应当遵循评级尺度统一、公平公正等原则,复评结果对初评结果有调整的,应说明调整理由。   第十一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监管评级复评结果进行审核,确定被评级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最终结果,并将监管评级最终结果反馈各省级派出机构。   第十二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应当将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最终结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通过监管会谈、审慎监管会议、监管意见书等方式向财务公司通报,并在通报中提出相应整改要求。   财务公司在收到监管机构的评级结果通报后,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财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并通报财务公司所属集团,通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评级结果、监管机构反馈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等。   第十三条 年度监管评级工作结束后,被评级财务公司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形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省级派出机构可申请对监管评级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一)公司治理和股东、股权管理出现重大变化;   (二)核心监管指标出现重大变化;   (三)报送监管数据严重不实,或存在严重财务造   假;   (四)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涉刑业内案件或存   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五)出现流动性困境、信用危机等严重风险事件;   (六)出现严重不良舆情引发声誉风险事件;   (七)风险处置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财务公司经营   和风险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八)监管部门认定对财务公司监管评级产生实质   性影响的其他重大事件。   监管评级动态调整应履行初评、复评、审核、反馈监管评级结果和档案归集等程序。   第十四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应督促财务公司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实现问题应改尽改。财务公司不能按照监管要求按时完成整改或整改进度严重落后于整改计划的,原则上将在下一年度监管评级中按照评级调整事项的要求下调一个评定档次,如连续两年未完成整改的下调两个评定档次,以此类推,最低可下调至3B级。   第十五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建立财务公司监管评级线上化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评级流程跟踪和管理,增强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第四章 评级结果与运用   第十六条 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5级和S级,其中1—3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   监管评级最终得分在90分(含)以上为1级,其中,95分(含)以上为1A,90分(含)至95分为1B;70分(含)至90分为2级,其中,80分(含)至90分为2A,70分(含)至80分为2B;60分(含)至70分为3级,其中,65分(含)至70分为3A,60分(含)至65分为3B;60分以下的为4级;财务公司出现重大风险的,按照评级调整的相关要求直接划分为5级。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财务公司经监管机构认定后直接列为S级,不参加当年监管评级。   第十七条 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衡量财务公司经营状况、功能发挥情况、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程度的主要依据。   监管评级为1级的财务公司经营状况持续良好,公司治理架构健全、机制完善,风险管理能力强,内部控制有效,所属集团或主要股东抗风险能力突出且对财务公司经营给予有力支持。财务公司可能存在一些轻微问题,但能够通过公司内部“三道防线”及时发现并解决。   监管评级为2级的财务公司经营状况稳健,风险管理能力较强,所属集团或主要股东经营情况良好,对财务公司经营能够给予必要支持。财务公司存在一些较轻问题,但能够在监管提示后在日常经营中予以纠偏解决。   监管评级为3级的财务公司存在一些明显弱点,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所属集团或主要股东经营存在一些劣变迹象,或者虽经营状况基本正常,但对财务公司经营支持力度不足或存在干涉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行为。财务公司存在的弱点如不及时纠正,很容易导致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应当给予监管关注并进行早期干预。   监管评级为4级的财务公司经营状况恶化,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缺陷,部分风险问题突出,所属集团经营情况显著恶化或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需及时采取监管措施以改善经营状况、降低风险水平,否则可能引发重大风险。   监管评级为5级的财务公司为高风险财务公司,其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资产质量快速劣变,可能或已经出现对外债务逾期,风险外溢趋势明显,严重影响债权人利益或金融市场稳定,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处置或救助。   第十八条 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监管机构制定及调整监管规划、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应当根据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深入分析风险及其成因,明确监管重点,确定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的频率、范围,督促财务公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整改落实情况。   对监管评级为1级的财务公司,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定期监测各项监管指标,通过现场走访、监管会谈和调研等方式,掌握最新经营状况,适当放宽监管周期、降低现场检查频率,在市场准入、创新业务试点等方面给予支持。   对监管评级为2级的财务公司,应当根据评级档次,按照监管投入逐步加大的原则,适当提高非现场监管分析与现场检查的频度、力度,增加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管会谈频度,及时发现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持续改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对监管评级为3级的财务公司,应提高现场检查频率,加大现场检查力度,督促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管,密切跟踪研判集团及成员企业的经营及风险状况,加大对其高风险业务的监管指导,防范风险外溢,视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积极进行早期干预。   对监管评级为4级的财务公司,应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列为现场检查重点对象,限制其高风险业务活动,要求其立即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状况、降低风险水平,并区分问题性质,依法采取要求集团母公司履行增资等相关承诺、限制股东权利、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责令调整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措施,必要时暂停部分业务,制定恢复与处置计划。   对监管评级为5级的财务公司,执行高风险非银机构风险处置的有关要求。   第十九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应加强对财务公司单项要素评级得分情况的监管关注,结合评级反映的问题,针对该单项要素依法依规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十条 财务公司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财务公司业务分级分类监管的审慎性条件。   监管评级为1级、2级的财务公司,除开展《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业务外,经批准可以开展《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所有专项业务。   监管评级为3A级的财务公司,除开展《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业务外,经批准可以开展下列专项业务:从事同业拆借,办理成员单位票据承兑,办理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和买方信贷业务,从事固定收益类有价证券投资。   监管评级为3B级的财务公司,除开展《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业务外,经批准可以开展下列专项业务:办理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和买方信贷业务,从事固定收益类有价证券投资。   监管评级为4级的财务公司,只能开展《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基础业务,可视风险状况限制或暂停部分业务。   监管评级为5级的财务公司,只能在风险敞口不扩大的前提下开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允许的存款、结算类业务。   第二十一条 监管评级下调不改变财务公司已获批的业务资格,但限制相关业务的开展。   对于同业拆借、固定收益类有价证券投资业务资格,财务公司因监管评级下调而不满足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评级要求时,原存量业务不受影响,但不得新增。   对于票据承兑、套期保值类衍生产品交易,财务公司因监管评级下调而不满足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评级要求时,原存量客户对应业务余额不得超过评级通报日该项业务余额,财务公司不得为其他成员单位新增办理上述业务。   对于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和买方信贷业务,财务公司因监管评级下调而不满足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评级要求时,业务余额不得超过评级通报日对应业务余额。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在监管评级时应配置充足的监管资源,确保评级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三条 评级工作结束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应将评级信息、评级工作底稿、评级结果、评级结果反馈会谈纪要等文件材料存档。   第二十四条 财务公司监管评级结果原则上仅供监管机构内部使用;必要时,监管机构可以采取适当方式与有关政府部门共享财务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并要求其不得向第三方披露或公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级派出机构应对监管评级结果严格保密,不得向被评级财务公司及其集团母公司以外的任何人员和机构披露。财务公司应严格限定评级结果用途,不得用于广告、宣传、营销等商业行为。   第二十五条 财务公司应当确保其提供的数据及其他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如存在隐瞒重大事项或者报送、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视情节轻重下调其监管评级,情节严重的可依照相关规定采取审慎监管措施。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根据财务公司的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可于每年开展监管评级工作前对相关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十七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可以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风险监管要求对第二十条所列业务分级分类监管的审慎性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银保监办发〔2019〕8号)同时废止。
消费需求“挖呀挖”,当不止于“618”06-25
一年一度“618”。今年的“618”购物节恰逢“消费提振年”,各种活动格外热闹,带动了众多电商及线下实体零售和服务企业的参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今年的“618”活动对更好地促进、引领消费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各平台促消费活动有助于传统消费领域的进一步恢复扩大;另一方面,借助线上消费大数据,可以有效赋能实体零售服务企业,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推动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加快形成消费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发展格局,更加有效地满足消费需求和释放消费潜力。   不过,消费需求的释放也对各平台加强业务与组织的系统性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表示,在“618”活动中,消费者看到的是低价策略,但事实上这是多种能力的考验。京东如何在保证“快”和“好”的前提下,还能做到足够“省”,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组织结构的变化,让前端的单元角色更加扁平化,效率得以提升,才能实现低价的系统性策略。   各大平台使出浑身解数降低价格之外,也都在强调自身的优势,例如,抖音以流量见长,淘宝以丰富度取胜,京东注重物流服务体验,微信则积极挖掘流量市场,试图提供差异化服务。品牌、商家也不再囿于一家的生意,而是在不同平台间寻求最优解。   由中小商家构建起的丰富生态成为淘宝竞争的重点与优势。今年,淘宝天猫“618”活动的一个最大变化是中小商家站上竞争舞台的中心,“淘宝好价”频道入口登上了淘宝首页。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商品的品类、丰富性以及性价比。只有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消费者才会在平台上停留得更久。因此,淘宝天猫在今年推出了专属中小商家的营销口号“618淘宝好价节”。淘宝数据显示,“618淘宝好价节”报名商品数突破1000万件,截至6月18日零点,超256万名中小商家今年“618”的成交额超过去年同期。还有118万名中小商家达成了“1万元成交”的小突破,其中,6.8万名商家加入淘宝还不到3个月,这也表明市场存在这样的需求。   一面聚焦中小商户,一面积极开拓下沉市场。随着数字技术向低线城市和乡村地区拓展延伸、农村数字化流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下沉市场将为消费恢复和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苏宁易购零售云数据显示,“618”活动期间,我国县镇市场新风健康空调销量同比增长86%,洗碗机、集成灶、嵌入式烤箱销量同比增长分别达89%、61%、143%。来自电商平台发布的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正在与一二线城市趋同,并日益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等新趋势。   此外,“线上+线下”联动也成为“618”促销活动的亮点。其中,今年淘宝“618”首次上线中小商家专属“618”营销通道“淘宝好价节”,在义乌、广州、杭州开展线下招商会,并在深圳、保定、惠州、嘉兴、揭阳、泉州、汕头、苏州、台州9个城市开展线上直播,针对“好货好价”商品在“618”活动期间给予流量支持。直播经济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线上买券线下消费”成为消费新趋势。“618”活动期间,超三成消费者通过在苏宁易购直播间锁定门店优惠券,再到门店体验实机下单,苏宁易购官方直播间发券量同比增长300%。同时,苏宁易购门店还举办了各种亲子体验活动,如新品品鉴、美食课堂、吃龙虾大赛等,带动门店客流同比增长超200%。   各家电商平台出“奇”制胜的同时,消费者也不再冲动消费,而是谨慎选择,希望平台提供的每一件商品都具有更高的竞争力与性价比。眼下,电商平台们要做的是夯实基础能力,补足流程体系中的每一环,加大优质商品供给,提升场景体验,强化服务能力,以“好商品”“好价格”“好体验”挖掘消费新增量。
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下降加量续做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大支持06-16
6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237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其中,MLF操作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由此前的2.75%下降至2.65%。   6月1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0%,较前值下降10个基点;同日,人民银行公布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表显示,自6月13日起,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隔夜品种为2.75%、7天期品种为2.90%、1个月期品种为3.25%,3个品种均较此前下降10个基点。   “MLF操作利率下调,充分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信号。”业内专家表示,这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在资产端继续让利实体经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释放稳增长信号   MLF操作利率如期联动下降   对于本次MLF操作利率下调,市场已有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根据利率体系联动调整的一般规律,在7天期逆回购利率先行下调后,MLF操作利率通常也会跟进下调。这一调整节奏在2020年2月已有先例。他表示,此次MLF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对于为何会在此时下调,王青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二季度以来经济修复动力稳中偏弱,需要政策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本轮下调叠加近期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将有效带动企业和居民实际贷款利率下行,进而刺激信贷需求,增强消费和投资增长动能。二是近期物价水平偏低,其中,1至5月CPI累计同比涨幅仅为0.8%(5月份为0.2%),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更能体现整体物价水平的核心CPI累计同比涨幅为0.7%。   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景气度阶段性走高,但二季度以来,多项指标显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仍存压力。受访专家表示,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释放更强的“稳增长”信号,是本次MLF操作利率下调的主要原因。   此外,近期,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陆续下调活期存款和部分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也为政策利率下降释放了空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较快推进,逐步缓解银行面临的净息差压力,为本次MLF操作利率的下调打下了基础。”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   有市场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此次MLF操作利率下调,充分显示了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留出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工具选择。当前,我国已形成“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MLF利率对LPR报价发挥着关键指引作用,业界也期待能引导市场主体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   加量续做   对实体经济支持进一步加大   6月份MLF操作量为2370亿元,到期量为2000亿元。这意味着6月份实施了370亿元净投放,为连续第7个月加量续做,加量幅度较此前两个月200亿元至250亿元的水平有所扩大。   对此,王青表示,本月MLF加量续做,并非源于市场资金面收紧。综合各项数据,5月份以来,DR007均值持续运行在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方,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也在MLF操作利率下方持续下行。背后是在信贷投放节奏回调后,当前银行体系资金面处于较为充裕状态,无需MLF加量“补水”。他认为,随着政策释放明确的稳增长信号,接下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将会上升,而银行信贷投放节奏也可能加快。   “本月MLF加量幅度扩大,能够提前补充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增强其信贷投放能力,为接下来的信贷投放再度提速做好准备。”王青预计,6月份新增信贷规模有望发力,从而结束4月份和5月份新增信贷放缓势头,进而为三季度经济恢复势头转强积蓄力量。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MLF操作利率下调并加量续做,具有必要性、紧迫性,时机已经成熟。”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   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也表示,我国面临一定的阶段性、结构性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所谓的信贷需求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贷款实际利率的函数。近期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调以及本次MLF加量续做在客观上能激发更多的融资需求。基于近期的政策信号,他认为,未来信贷增长的趋势是明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