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外汇储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易纲看望慰问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员01-03
本报讯 记者马梅若报道 2022年12月30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来到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看望慰问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员。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外汇局副局长陆磊陪同。   易纲对全体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人员表示亲切慰问,对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成果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2022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给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外汇业务中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异常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推动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稳中有进,有效保障了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服务国家战略取得新成效,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易纲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发挥外汇储备位于国内大循环外延、国际循环前沿、双循环重要链接点的作用,围绕专业化投资、科技化运营、市场化机构治理三大能力建设系统推进各项工作,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外汇储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支持11-17
本报讯 记者马玲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11月16日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国民经济明显回升,2022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9%,比第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继续保持物价形势的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具体来看,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提前完成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13万亿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二是持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其他专项再贷款投放,截至9月末,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合计已发放超900亿元,设立额度2000亿元以上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三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8月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行10个基点,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5个、15个基点;9月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四是把握好内外平衡。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预期管理,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五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风险,促进金融风险持续收敛。   《报告》指出,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增强,1至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9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2%、12.1%和10.6%。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6%和30.8%。贷款利率稳中有降,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报告》表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海外通胀高位运行,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但要看到,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恢复的势头日益明显,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和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报告》表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更好结果。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的支持。落实落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敢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影响,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工作,保持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11-15
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支持力度,深入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助力稳住经济大盘,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   《通知》明确,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及时调整信贷管理系统,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完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相关尽职免责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延期贷款产品和服务,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前对接企业延期需求,为企业提供差异化贷款延期方式、线上续贷产品和贷款延期线上办理渠道。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对于缺乏部分材料的贷款延期申请可“容缺办理”,事后补齐。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及时公示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及办理时限,提高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的便利度。   为充分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通知》提出,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监管部门落实好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差异化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在考核国有控股和参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22年经营绩效时,应充分考虑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影响,给予合理调整和评价。同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有贷款延期需求的企业延长担保期限,继续提供增信支持。   下一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政策协同,畅通政策传导渠道,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落实《通知》要求,并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跟踪监测,确保政策取得实效。
银保监会:将现行保险保障基金固定费率制调整为风险导向费率制11-11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修订并发布《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2年12月12日起实施。   具体来看,《管理办法》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修改了保险保障基金筹集条款。将现行的保险保障基金固定费率制调整为风险导向费率制,明确保险保障基金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的确定和调整由银保监会提出方案,商有关部门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调整保险保障基金暂停缴纳上限,将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的暂停缴纳上限分别由占公司总资产的6%、1%调整为占行业总资产的6%、1%。   二是明确保险保障基金相关财务要求。要求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和保险保障基金各自作为独立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严格分离;延续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基金分账管理、分别使用等规定;进一步允许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障基金之间可相互拆借,具体拆借期限、利率及适用原则报经银保监会批准后施行。   三是优化保险保障基金的使用管理。丰富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情形,增加“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赋予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参与风险处置方案和使用办法的拟定”的权利;新增“保险公司在获得保险保障基金支持期限内,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视情依法对其采取限制高级管理人员薪酬、限制向股东分红等必要监管措施”的表述。   四是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规定。界定保单利益的范围;明确短期健康保险、短期意外伤害保险适用于财产保险同样的救助规定;对于人寿保险合同外的长期健康保险、长期意外伤害保险等其他长期人身保险合同,规定其救助方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办法,救助标准按照人寿保险合同执行;在现行办法基础上,明确另行制定人寿保险合同中投资成分等的具体救助办法;新增“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利益后,即在偿付金范围内取得该保单持有人对保险公司等同于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清偿顺序的债权”的表述,进一步明确债权转移关系;明确自保公司经营的保险业务不属于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范围,不缴纳保险保障基金;对保险公司被撤销或者破产负有责任的实际控制人、监事和相关管理人员在该保险公司持有的保单利益不予救助。   五是加强保险保障基金相关监督管理。明确保险公司被处置并使用保险保障基金时,其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负有报告、说明、配合有关工作等应尽义务,如上述人员未履行相关义务,由银保监会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对未及时缴纳保险保障基金的保险公司及人员,赋予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进行公示的权利。   银保监会表示,发布实施《管理办法》是银保监会为更好地发挥保险保障基金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举措。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督促指导,做好《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确定新的费率标准,进一步发挥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维护保单持有人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稳健、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忠实履行代表职责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09-27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推荐、反复酝酿、层层遴选,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他们将肩负着全党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郑重嘱托,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光荣地出席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我们向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选举产生的二十大代表,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作风品行、较强的议事能力、明显的工作成绩,具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符合党中央要求、受到广大党员拥护,为大会胜利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从全体党员中千挑万选出来、经各级党组织逐级遴选产生的优秀分子,一言一行体现党的形象,社会高度关注。当选为代表的每一位同志,都要倍加珍惜光荣身份,不负信任与重托,忠实履行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自觉为广大党员带好头、作示范,时时处处以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带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习贯彻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党史和悟思想、强党性有机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立足本职拼搏奉献,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带头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树牢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解难题,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带头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严三实”要求,勇于自我革命、主动接受监督,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努力提高觉悟、加强修养、改进作风,树立良好形象;带头走好群众路线,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把广大党员群众的心声和建议收集起来、反映上来,为党中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党的二十大,承担着认真总结过去5年工作,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制定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使命。大会期间,代表们将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反映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每一位代表都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认真参加各项议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按章办事,务实建言献策,为大会圆满成功做出应有贡献。大会之后,代表们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引导党员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工作上来,切实发挥好代表作用。   同心向党盼盛会,奋楫扬帆启新程。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体代表共同努力,党的二十大一定能开成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09-2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以改革的办法推动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培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同时,坚持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发挥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利率环境。   一、推动贷款和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   (一)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2019年8月,人民银行推动改革完善LPR报价形成机制。改革后的LPR由报价行根据对最优质客户实际执行的贷款利率,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基础上市场化报价形成。目前,LPR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金融机构绝大部分贷款已参考LPR定价。LPR由银行报价形成,可更为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促进降低实际贷款利率。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利率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2年8月的4.05%,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2021年6月,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形成改为加点确定,消除了存款利率上限的杠杆效应,优化了定期存款利率期限结构。2022年4月,推动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健全,2022年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其中很多银行还自2015年10月以来首次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这是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稳定负债成本的主动行为,显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二、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一)持续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坚持每日以7天期逆回购为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每月月中开展MLF操作,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向市场连续释放短期和中期政策利率信号。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实现常备借贷便利(SLF)全流程电子化,发挥SLF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下限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利率走廊机制有效运行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   (二)建设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经过近30年来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不断建设完善,培育了以质押式回购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等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趋于成熟,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也日益增强。在此情况下,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释放政策利率调控信号,在利率走廊的辅助下,引导市场基准利率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并通过银行体系最终传导至贷款和存款利率,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三、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决定着资金的流向,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理论上,自然利率是宏观经济总供求达到均衡时的真实利率水平。中长期看,宏观意义上的真实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实践中一般采用“黄金法则”来衡量合理的利率水平,即经通胀调整后的真实利率r应与实际经济增长率g大体相等。若真实利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速,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经营困难,不利于经济发展。真实利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速,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可以给政府一些额外的政策空间。但如果真实利率持续明显低于潜在经济增速,会扭曲金融资源配置,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难以长期持续。我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静制动,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稳中有降,效果较好。目前我国定期存款利率约为1%至2%,贷款利率约为4%至5%,真实利率略低于潜在实际经济增速,处于较为合理水平,是留有空间的最优策略。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状况、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均运行在合理区间,从实际效果上也充分验证了我国当前的利率水平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   四、坚持发挥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发挥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贷款方面,人民银行充分尊重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和利率的浮动权,由银行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风险、贷款期限等因素与其协商确定贷款利率。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贷款差异化定价已经比较普遍。对小微企业来说,由于风险溢价以及信贷管理成本较高,按照商业原则定价,贷款利率一般会高于大企业,这有利于激发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推动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要求贷款产品以统一的计算方法标示贷款年化利率,给借款人展示明确的、可比的借贷成本,使贷款利率更加公开透明,充分保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增强贷款市场竞争性。   存款方面,人民银行亦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由商业银行自主定价。随着存款利率由行政管制走向市场化,存款产品也由单一化走向差异化。在传统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基础上,银行根据存款人类型、期限、金额等要素,开发出不同的存款产品,例如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满足不同客户需要,不同银行、不同产品、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定价有所不同。在人民银行指导下,利率自律机制密切监测存款利率定价情况,通过行业自律督促银行规范定价行为,防范个别银行因盲目追求规模或为填补流动性缺口而高息揽存等非理性竞争行为,取得了较好效果。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充分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推动提升利率市场化程度,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好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层级09-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姿态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担当,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过去十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13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32万亿元,位列全球城市第4位。十年间,上海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从60%提高到73%以上。2021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18.5%,位居全国首位。   这十年,上海城市功能实现新飞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基本建成,科创中心形成基本框架,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528万亿元增加到2511万亿元。2020年,上海如期实现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在当年9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上海首次升至第三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而在2014年3月的GFCI排名中,上海只位列第20名。   一张蓝图绘到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在新发展阶段迈向更高层级,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为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金融正在通过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这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赋能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支持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业影响力日渐增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日益完善。截至2021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2021年股票筹资额、股票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三、第四;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之首。   在规模提升的同时,上海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支付清算功能等核心功能更加健全,集聚全国性股票、债券、外汇、黄金、期货、保险等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登记、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为人民币金融资产发行、交易、定价和风险管理等提供了坚实保障。   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1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达18.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85%以上。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等创新业务试点。   上海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日益凸显。截至2021年9月底,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96家,外资金融机构约占三分之一,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50%左右。同时,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十年来,“沪港通”“债券通”“沪伦通”“中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互通”相继在沪启动,“熊猫债”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以“上海金”为基准的衍生品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线,中国股票、债券被纳入全球主要指数。   创新引领改革开放   上海因改革开放而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的同时,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又光荣地落到了上海肩上。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九年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实施良好,各项政策措施受到实体经济的广泛欢迎,区内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进一步简化,境外人民币借款、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和经常项下人民币集中收付等创新业务稳步发展。截至2022年6月末,上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开户企业总计办理跨境本外币结算折合人民币123.2万亿元。   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年来,已基本建立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临港新片区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高新技术企业办理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登记、取消结汇待支付账户意愿结汇业务等所有资本项目试点业务都已落地。同时,临港新片区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打造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金融开放创新进一步深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一年多来,浦东积极建设和完善重大金融功能平台。证监会同意在上海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上海首只百亿规模二手份额转让基金已于今年7月落地。此外,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建设的全国大宗商品仓单登记系统试点项目已在青岛和浙江上线。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算平台由上海保险交易所推出,成为上海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使得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试验田”的示范性和引领性日益显现,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效应日益增强。截至2022年6月科创板开板三周年之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428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约6110.68亿元,总市值超5.1万亿元,并且上市公司“硬科技”成色渐浓。   迈向更高层级国际金融中心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要求上海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在各细分目标中,金融营商环境等软实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过去10年,上海深入推进金融法治建设,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机构;上海市人大颁布《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和《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出台,是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以来,上海首次运用立法变通权在金融领域进行的尝试。在金融监管方面,上海银保监局在2015年创设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照国际惯例突破现有监管要求,开展业务创新试点;进而在2021年将试点领域由跨境金融拓展至科技和产业金融,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   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随着金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上海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加快集聚,金融人才平均素质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末,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47万人,人均金融业增加值达152.3万元。   根据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报告,2011年全球200个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中,上海凭借收入增幅和就业率增幅一跃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此后10年中,上海人均GDP从1.42万美元增加到2.69万美元,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6万元提高到7.8万元。展望未来,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角度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加强金融服务,坚持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上海金融业势将在世界舞台上描绘更精彩的画卷,续写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凡答卷。
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监管机构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08-29
本报讯 记者杨毅报道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22年8月26日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将于近期启动相关合作。   中国证监会表示,合作协议依据两国法律法规,尊重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对等互利原则,就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监管检查和调查活动作出了明确约定,形成了符合双方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合作框架。   合作协议的签署,是中美双方监管机构在解决审计监管合作这一共同关切问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下一阶段双方积极、专业、务实推进合作奠定了基础。依法推进跨境审计监管合作,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为企业依法合规开展跨境上市活动营造良好的国际监管环境。   8月26日,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签署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答记者问。该负责人表示,此次签署的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协议,是在双方2013年执法合作谅解备忘录及2016年试点检查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根据双方国内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参照相关国际通行做法,总结以往双方合作经验,经过反复磋商达成的。合作协议主要就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日常检查与执法调查作出了具体安排,约定了合作目的、合作范围、合作形式、信息使用、特定数据保护等重要事项。   据介绍,合作协议包括三方面重点内容:一是确立对等原则。协议条款对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中美双方均可依据法定职责,对另一方辖区内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被请求方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力提供充分协助。二是明确合作范围。合作协议范围包括协助对方开展对相关事务所的检查和调查。其中,中方提供协助的范围也涉及部分为中概股提供审计服务、且审计底稿存放在内地的香港事务所。三是明确协作方式。双方将提前就检查和调查活动计划进行沟通协调,美方须通过中方监管部门获取审计底稿等文件,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对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开展访谈和问询。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逐步深化,企业跨境上市和会计师事务所跨境展业日益频繁,目前,有超过200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有30余家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能够为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提供审计服务。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PCAOB为履行对上述事务所的审计监管职责,需要与中国监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施跨境监管合作。同样,中国监管机构有需要对自身监管范围内的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监管的,也要通过监管合作机制进行。这是国际惯例,双方都需要这个机制。保留中概股在美上市,对投资者有利,对上市公司有利,对中美双方都有利,是一种多赢的制度安排。这是双方能够坐下来谈判并达成协议的一个重要基础。   针对审计工作底稿中可能涉及的敏感信息,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陆续施行,相关市场主体的信息安全责任更加明确,操作上更加有章可循。企业无论上市与否,都有义务严格遵守本国法律法规。近期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完善了境外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规定,对规范审计工作底稿信息安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落实了上市公司信息安全的主体责任,同时为上市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依法依规保管和处理涉密敏感信息提供了更加细化和可执行的指引,有助于在满足会计审计要求的前提下做好底稿编制工作,并依法保护相关信息安全。   “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将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和调查活动纳入合作框架下开展,双方将充分做好事前沟通协调,美方须查看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文件通过中方监管机构协助调取并提供。”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合作协议对于审计监管合作中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确约定,针对个人信息等特定数据设置了专门的处理程序,为双方履行法定监管职责的同时保护相关信息安全提供了可行路径。
货币政策主动应对靠前发力 巩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态势08-24
今年1月至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4万亿元,同比多增5161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贷款利率持续下降,1月至7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29%,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一组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主动应对,靠前发力,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但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二季度以来,由于疫情的多点散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部分行业和群体受到冲击,对政策支持的需求更迫切。针对这些问题,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按照“稳存量、扩增量、降成本、促开放”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市场作用,及时精准惠及受困的群体和重点领域,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总的来看,在一系列稳经济政策举措加速落地的支持下,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8月22日,人民银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指出,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由此来看,未来要继续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   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稳定性   山东省临沂市是物流和小商品集散中心,今年疫情多点散发,当地不少物流运输企业和货车司机面临运输受阻、运营成本增加等难题,部分客户因资金流紧张造成还款困难。针对货运物流小微企业和货运司机的资金接续困难,齐鲁银行因户施策,采取“还款假期”模式,提供3个月到6个月的还款延期支持,并根据客户实际经营状况给予一定利率优惠。   上述案例只是金融机构以实际行动为受困企业“输血”纾困的一个缩影。今年二季度以来,受疫情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信贷需求转弱,贷款增长一度有所放缓。为解决这一问题,4月18日,人民银行、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明确对受困人群存续个人住房等贷款,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迟还本等方式调整还款计划予以支持。同时,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5月份,国务院发布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也提出,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此外,人民银行还推出货运物流主题金融债券,支持汽车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债券,专门用于向货车车主和相关物流企业提供延期还本付息和新增投放资金的支持。   在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下,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主动作为、多点发力,积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合理续贷和拓展新客户,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全力做好稳企纾困工作。特别是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物流运输企业和货车司机,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为货运物流疏堵点、保畅通提供最大支持。   总的来看,5月下旬以来,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市场预期改善,信贷需求边际好转。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信贷结构持续优化,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8%,连续38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行业的信贷投放稳步增加。6月末,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贷款余额合计30.69万亿元,较年初新增1.81万亿元,同比多增1730亿元;全国共建立包含68.5万家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名录库,累计发放贷款10.2万亿元,稳定和带动就业3950万人。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中,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部门定向注入流动性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体货币当局的广泛共识。在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直达实体经济、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银行日前撰文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为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实施力度,强化正向激励,5月份,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激励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自2022年二季度开始实施。二季度,人民银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激励资金83.37亿元,支持其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共计4193亿元。   为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公路货物运输经营企业和货车司机等,人民银行按照精准滴灌、正向激励和市场化原则,创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再贷款资金支持,利率为1.75%。优先支持承担疫情防控和应急运输任务较重的运输物流企业贷款申请,以及道路货运经营者、个体货车司机融资需求。   此外,人民银行还依次推出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普惠养老机构和交通物流行业的支持力度。《报告》显示,按既定计划,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于7月份首次申请,目前,人民银行正有序推动相关工作。   业内专家认为,下一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做到“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进一步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落地生效,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向相应领域提供融资支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正向激励作用。   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市场利率+央行引导→LPR→贷款利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通畅,企业贷款利率为有统计以来新低。   为企业降成本还在持续推进中。8月22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8月份LPR为:1年期LPR为3.65%,较上月下降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3%,较上月下降15个基点,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实现非对称下降。   此前,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作用,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业内专家普遍认为,8月份LPR下降符合预期,是响应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的具体举措。   谈及5年期以上LPR的大幅下降,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5年期以上长期贷款往往集中在基础设施、重大投资等,5年期以上LPR下降之后,将进一步促进基建和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稳住和扩大投资需求。   此外,业内专家认为,5年期以上LPR的大幅下降也将有助于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行,降低居民住房消费负担。个人住房贷款一般以5年期以上LPR作为定价基准。此次5年期以上LPR下降,将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新增和存量房贷利率,减轻大多数贷款购房者负担,激发居民住房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外,居民房贷压力减轻,也有助于释放居民日常消费空间,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报告》在展望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提出,要继续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充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巩固经济回稳向好趋势需金融持续助力08-23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生产供给继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对外贸易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加大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年,国民经济在二季度遇到超预期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6月份经济运行企稳回升。这也再次证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接下来,尽管面临一定的经济运行压力,但仍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目前,经济回稳向好,正面临最吃劲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为稳固经济回稳向好趋势提供有力支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要金融业发挥更大作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民生的关键是就业。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将稳就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稳就业离不开保市场主体,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落实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着力拓展信用贷和首贷户,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在满足新市民创业就业、教育培训等方面金融需求的同时,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区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运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并保障重点项目落地资金,推动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以工代赈促进群众特别是农民工、脱贫人口等就业增收。   保障民生需要稳定物价。要牢牢抓好粮食、重要农产品和能源资源供应。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资金支持,继续落实对物流通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保障民生必需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持续优化完善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方案,积极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作用,支持能源领域稳产保供和低碳转型。要重视新能源领域金融供给,加大对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供给领域和汽车等新能源应用领域发展的资金投入。   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要做实“扩大有效需求”文章。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支持更多基建项目开工建设,发挥基建对相关行业的乘数效应;基建发力带动的上下游金融需求,需要商业银行及时跟进,提供配套融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降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近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在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作用下,政策利率的下调,有望带动市场利率下降。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能够进一步为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激发企业融资需求。要运用好这一利好政策,服务稳预期、稳信贷、稳信心。   提振有效需求离不开扩大消费和消费新增长点培育。居民消费能力的恢复提升,有赖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要安全、适度、可持续发展消费金融,合理设计产品,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引导居民信贷有效需求回升。发力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领域,丰富金融产品,通过分期等政策,支持居民对大宗耐用消费品的购入和更新需求。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金融资源和服务要进一步向乡村地区下沉,支持企业面向农村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和现代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引导文旅行业企业面向农村地区开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民宿经济、户外运动等产业,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吸引城镇居民前往农村地区消费。   稳定楼市是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的重要抓手。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并且将“保交楼”纳入其中,要求稳定房地产市场,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风险。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措施,完善政策工具箱,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   新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政策性银行需要在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房地产行业危机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政策性银行要严格落实政策要求,保证专项借款保持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格限定用于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的建设交付。同时,引导和撬动更大规模商业银行贷款跟进。商业银行要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开发融资需求与保交楼融资需求,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助力消除目前房地产行业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当前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间点。下一步,金融业需要深入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服务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助力延续我国经济恢复发展态势,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银保监会: 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 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08-22
                                                            制图:董阳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 钱林浩报道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了2022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数据显示,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6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51.4万亿元,占比41.2%,同比增长11.2%;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65万亿元,占比17.7%,同比增长7.8%。二季度末,保险公司总资产26.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0%。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3%;人身险公司总资产22.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9%;再保险公司总资产6493亿元,较年初增长7.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1008亿元,较年初下降2.1%。   银行业和保险业持续加强金融服务。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55.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8万亿元,同比增速22.6%。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6.3万亿元。2022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5.1%。赔款与给付支出金额7768亿元,同比增长3.1%。2022年二季度末,新增保单件数242亿件,同比增长9.5%。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1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74.2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70.2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万亿元。   商业银行利润保持稳健,风险抵补能力较强。2022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7.1%。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1%,较上季末下降0.81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2%,较上季末下降0.08个百分点。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744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3.78%,较上季末上升3.0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4%,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4.87%,较上季末下降0.14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08%,较上季末下降0.17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52%,较上季末下降0.18个百分点。   此外,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6.3%,较上季末上升3.07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2.27%,较上季末上升1.05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67%,较上季末下降0.22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8.44%,较上季末下降0.26个百分点。   保险业偿付能力方面,2022年第一季度末,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4.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0%;50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07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1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8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 
稳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 推动多渠道补充资本 银保监会认真听取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对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08-19
本报讯 记者徐贝贝报道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听取两会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座谈会。会议紧密结合中小银行机构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主题,认真听取部分两会代表委员对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意见建议,研究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座谈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视频会议形式,在银保监会机关设主会场, 在代表委员所在地设立分会场,同时在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现场直播。会议由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曹宇主持,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徐诺金、杨林花,全国政协委员宋海、杨军出席,另有88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在线观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局长傅文杰就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给予指导。   座谈会上,各位代表委员表示,银保监会采用与代表委员双向沟通的方式,由银保监会领导主持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代表委员意图,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推动问题解决,也充分体现了银保监会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重视。通过视频连线和网络直播的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代表委员知情知政,搭建起与承办单位的沟通桥梁。各位代表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和调研实际,深入剖析了中小银行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在探索多层次资本补充机制,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加强中小银行自身机制能力建设,强化公司治理及决策机制;推动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扩大县域农信社创新自主权;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银保监会城市银行部、农村银行部负责同志分别对代表委员的主要意见建议现场进行了回应。曹宇同志认真听取了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不时进行沟通交流。参会各方充分交流意见,在进一步做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方面形成共识,取得了累积一手情况、储备有力政策,传递监管政策导向、展现监管工作过程,增进沟通理解的积极成效。   会议指出,银保监会对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把“文来文往”变为“人来人往”,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了办理方式,进一步提高代表委员的参与度,使代表委员和银保监会、属地银保监局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大大提高了会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梳理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与地方党委、政府密切合作,稳妥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推动多渠道补充资本;持之以恒做好中小银行监管工作,督促中小银行机构深化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加强暖“新”金融服务:银行业助力新市民都市筑梦08-18
“融资难一直是我创业路上的阻力。”上海一家智能制造公司总经理吴先生如是说。   吴先生来自山东,到上海创业已有多年时间,作为3亿新市民中的一员,他怀揣梦想,努力打拼,为支持城市运转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日,基于吴先生的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上海银行为其提供了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时解决了公司的资金难题。   “感谢上海银行创业担保贷的支持,让我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金融温度。”吴先生激动地说。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近期,银行业积极响应金融管理部门关于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有关要求,重点围绕新市民安居、创业、医疗等需求,扩大金融供给,创新金融服务,助力新市民在都市筑梦。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新市民群体的特点创新推出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不仅有助于提升新市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有效扩大社会需求,也将开辟金融服务新蓝海,进一步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找准发力点 精准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   新市民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新鲜血液”。然而,当前在大城市打拼的新市民仍然面临着诸多痛点,如买房安居、子女上学、养老医疗、创业就业等。   为此,多家银行密集出台新市民金融服务方案,围绕新市民全生命周期需求,找准发力点,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精准满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就业创业是新市民在新城市扎根过程中的重要需求。聚焦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新市民重点创业群体,浦发银行推出创业就业全方位金融支持“新套餐”,根据其经营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提供优惠利率定价的经营类贷款。   截至目前,上海银行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99亿元,服务小微企业客户157户,已为新市民提供1.11亿元融资,后续将配套推出新市民专属创业担保贷、信用快贷等产品。   “住有所居”是新市民立足新城市的基本要求。为了让新市民住得起、住得稳、住得好,建设银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2022年一季度,建设银行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及类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贷款累计超880亿元,较年初新增超210亿元,支持房源达65万套。   为加强新市民养老保障,光大银行创新发行更多符合新市民特征的养老理财产品,助力新市民实现老有所依的愿望,还面向无社保的新市民,提供商业养老年金和医疗重疾保障,降低新市民的疾病和养老风险。   “面对新市民这个庞大群体,银行业在金融管理部门的引导带动下,从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增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降低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获取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也增强了针对新市民的金融宣传教育,提高其金融素养。”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依托金融科技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性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个人金融需求额度较小、比较分散,且难以有效识别这类群体的信用等级。   针对这一问题,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金融科技,加大数字技术应用,有效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中国银行不断探索数字化技术应用,延伸服务触角,丰富线上金融产品,优化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针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创业主体和稳就业主体推出了“惠如愿”系列线上产品,通过分析和挖掘内外部数据,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识别等科技手段,构建自动化风险管控体系,对特定客群进行综合评价,为新市民群体提供更便捷的创业融资服务。   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美团共同发起了新市民小微生意支持计划,通过数字平台的数据积累、场景流量支撑,为特色小吃产业提供包括不少于100亿元无抵押优惠利率贷款额度在内的金融服务,首期上线了沙县小吃专项服务。   “过去,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对新市民群体的长期跟踪和数据支持,难以精准评估其信用状况和需求。”光大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美团为代表的一些数字平台在长期服务过程中,对该群体的真实需求及相关数据均有了积累。这让银行有机会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依托数字平台的场景特质与平台属性,切实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加快和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可得性和可控性。”董希淼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理念和手段,通过获取多方数据和信息等方式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创新对新市民的信用评价方式,降低对抵质押物和担保公司依赖,提高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效能。   多方联动 为服务新市民创造更好条件   “一些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还是有不少门槛的,希望新市民金融服务能更多元、更包容、更接地气。”在北京打工的山西小伙李冬说。   在董希淼看来,目前仍有部分因素影响和制约着金融机构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包括在经济下行和疫情散发双重冲击下,新市民群体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部分新市民群体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尽管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部分新市民仍然未被纳入征信系统,缺乏信用记录。过去几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部分新市民房贷、信用卡等债务负担较重,加杠杆的空间相对有限。   未来,金融机构应如何围绕新市民的需求创新产品、优化服务,进一步精耕细作、持续发力?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需要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承担好主体责任,把服务新市民作为普惠金融发展重点,加速探索新市民金融服务新模式。   “一方面是直接创新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为其提供支付结算、融资支持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服务小微企业等新市民就业的主要领域,让新市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起到间接服务新市民的作用。”娄飞鹏认为。   此外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多方联动,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创造更好的条件。   “如加快建设全国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免费向金融机构开放,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成本。要充分发挥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如百行征信、朴道征信的作用,探索推出新市民征信产品,为新市民金融服务提供支撑。地方政府要完善新市民服务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董希淼表示。
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强调 在经济稳定恢复中承担经济大省应有责任 保市场主体 稳就业稳物价保障基本民生08-17
新华社深圳8月16日电 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对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要求。   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和广东省长王伟中发了言,江苏省长许昆林、浙江省长王浩、山东省长周乃翔、河南省长王凯、四川省长黄强通过视频发言。   李克强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应对二季度经济遇到的超预期冲击,6月份扭转了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指标负增长的局面,经济运行企稳回升。7月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势要起而不可落。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深入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针对新情况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保障基本民生。   李克强说,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挖掘自身政策潜力,保市场主体激发活力,保障物流主干道、微循环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稳经济也是稳财源。6省里4个沿海省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超过六成,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已基本下达,各省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加大财力下沉,保障基层“三保”尤其是保基本民生支出、保基层工资发放。   李克强说,市场主体稳,经济和就业才能稳。6省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四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要结合实际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帮助他们恢复活力,在吸纳就业上继续当好“主角”,努力稳定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需求不振是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经济大省人口多,要多想办法促消费,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支持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并用好已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符合条件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要越多。各地要加快成熟项目建设,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带动有效投资和相应消费。   李克强说,经济大省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成就,根本动力在改革开放。要继续在改革上勇于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开放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6省进出口和利用外资都接近全国的六成,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实现互利共赢。
以特色促发展 信托公司聚焦深度转型提升专业能力08-15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登”)发布的7月信托数据令业内人士略感欣慰。   2022年7月,全行业新增完成初始登记信托产品4407笔,环比增长23.51%;初始募集规模5423.18亿元,环比增长29.24%。   业内人士预计,展望下半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落地以及经济修复步伐加快,预计信托公司业绩会有所改善。未来,信托公司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围绕最新业务分类方向,积极探索业务转型,争取实现业务模式与经营业绩高质量发展。   行业仍面临较大压力   从整体情况看,2022年以来,信托行业仍面临较大压力。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信托公司经营收入同比下降近三成,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0.16万亿元,同比减少0.22万亿元,降幅为1.06%。   百瑞信托研究分析称,信托行业在2021年底有所企稳后,2022年再次呈现回缩态势。从其他资管子行业看,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规模在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增长后,2022年上半年出现小幅回落;券商资管规模在过去3年内大幅下降,降幅达50%,且仍处于下行态势中。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等公布的数据,各资管子行业最新存续规模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信托规模20.16万亿元,银行理财规模28.37万亿元;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公募基金管理规模26.66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规模19.97万亿元;截至2022年5月,券商资管管理规模7.93万亿元;截至2021年末,保险资管累计注册规模23.2万亿元。   “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信托业针对不同阶段企业的金融诉求提供灵活金融方案,为复工复产注入金融动力。”中国信登分析认为,今年7月,工商企业领域新增规模增长最为显著。信托财产运用领域主要划分为工商企业、基础产业、证券市场、房地产等方面。7月份,除证券市场新增规模出现小幅回落外,其余领域均实现增长,其中,工商企业领域新增规模2143.46亿元,环比增长61.70%。   创新探索特色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基于监管部门政策导向以及行业多年实践,信托行业转型方向已基本明确。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或者以哪种业务类型作为“主打”,有的公司已较为明确,有的则仍在探索中。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一些信托公司紧跟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步伐,积极布局绿色信托业务。中国信登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多只绿色信托产品完成初始登记,主要通过股权投资、资产支持票据等方式为绿色低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涉及长安信托、昆仑信托、五矿信托等公司。作为较早开展绿色信托业务的公司之一,兴业信托初步确定以标准化、绿色股权投资信托、ESG体系建设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绿色信托产品创新,同步推进蓝色债券投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投资、ESG主题信托、绿色指数TOF等多项创新型绿色业务。据了解,兴业信托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开展合作,成立了我国首个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绿色慈善信托——“兴慈善1号绿色慈善信托”,通过“绿色+公益+慈善信托”有机结合,打造“兴慈善”绿色慈善信托系列产品体系。   在支持产业经济方面,建信信托创新不断。近期,建信信托受托设立“寿光乡村振兴绿色产业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下简称“信托计划”),创新性地将信托公司在不动产投资领域“收购+持有+运营”的商业逻辑移植到设施农业领域,有效盘活存量蔬菜大棚资产近千亩。该项目以信托计划作为唯一股东,设立区域产业投资平台——寿光信建裕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并以此为载体收购区域产业企业持有的蔬菜大棚资产,有效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为农业企业后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项目公司通过持有、升级受让运营的蔬菜大棚,科学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投资人带来稳定的投资回报,实现各方共赢。   坚定推进转型发展   关于下半年的展业重点,一些信托公司在年中工作会议上有所披露。比如,国元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植提出,围绕业务拓展,持续向内挖潜、向外展业、多点发力。中融信托董事长刘洋表示,中融信托在存量物业升级改造、资产证券化、普惠金融、家族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创新业务上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公司上下需要继续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念,重点探索股权投资、资本市场、标准化、特殊机遇投资、服务信托等业务机会。兴业信托在2022年半年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立足“受托人”定位,发挥信托在风险隔离、财富传承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在服务信托、资产管理精品投行、资产受托服务、固有业务等方向重点发力。   还有信托公司提出将沿着净值类、非标投资类、慈善信托、家族信托、服务信托的转型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提升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