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增速均超20% 机械工业运行稳 全年增长信心足 记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获悉: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2.49万亿元,同比增长30.85%;实现利润总额8013.2亿元,同比增长41.99%。“上半年,机械工业市场需求逐步恢复、运行环境不断改善,外贸出口情况好于预期,企业发展信心不断增强,行业生产保持平稳的趋势愈发明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说。 增加值增速高位回归。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3%,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6.4和5.2个百分点。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5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4.3%、20.1%、21.8%、29.4%和19.2%。 产品生产保持稳定。上半年机械工业主要行业产能利用水平处于高位。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均超80%,高于同期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水平。 分行业发展全面向好。在营业收入方面,14个分行业同比均实现超过10%的增长,其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其他民用机械、电工电器和机床工具行业增速超过30%。在利润总额方面,14个分行业增速也均超过10%。 陈斌分析,上半年机械工业能保持平稳运行,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核心指标保持较快增速,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以及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从比重看,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机械工业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为75.98%,利润总额的比重为74.48%,依然引领与带动着机械行业的恢复与发展。 “双碳”目标为行业带来新机遇。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5万辆和120.1万辆,同比均增长2倍;清洁能源水电和风电机组合计生产3367.06万千瓦,在发电设备中占比54.55%,较上年提高5.21个百分点。 不过,机械工业运行也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行业成本压力上升、行业资金周转率低等困难。“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致使机械工业原材料采购价格普遍提高。与此同时,机械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涨幅微弱且相对滞后,这导致了行业利润总额增速在4、5、6月环比回落。”陈斌表示,展望下半年,在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背景下,机械工业用户行业转型升级、扩大生产的意愿显著提升,利好于机械工业生产端的平稳运行。
近期基金发行“基尼系数”有点高,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今年以来,市场共成立859只基金,其中,单只份额超过100亿份的共有19只基金,且均被头部基金公司包揽,易方达、天弘、汇添富等组成的前十大基金公司共计发行275只基金,合计份额7554亿份,占据今年基金发行总额的47%。 华南地区一家大型私募基金经理坦言,发售渠道的拥挤是基金发行的“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有限的发售时间内,大型基金公司的明星产品更加容易吸引市场关注,渠道的销售业绩也会随之提升。此外,去年的抱团股行情与大型基金业绩的互相促进,导致了“业绩好—涨幅高—资金流入”的正反馈机制助推了投资者更加关注头部公司的新发产品。 基金发行“马太效应”较为突出 即使在今年抱团股瓦解的背景下,基金发行依然遵循着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合计管理资产规模约为22.32万亿元,相较于去年增约三成,并有易方达、天弘两家公司管理规模达万亿。 自从去年火爆一时的各大经理“出圈”,引起投资者追捧后,基金公司之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前十大基金公司非货币基金平均增幅达43.2%,易方达在一年时间内,非货币型基金资产净值由5358.28亿元猛增至9611.73亿元,在高基数的前提下增幅仍达到了79.38%,其他公司在管资产规模从最高的约1.5万亿到最低的数千万不等,折射出基金公司实力强弱严重不均。 与此同时,基金发行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大中型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市场蛋糕中占据更多份额。 截至目前,2021年市场共计成立859只基金,合计份额达1.61万亿份,其中,单只份额超过100亿份的共有19只基金,如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广发均衡优选等,且均被头部基金公司包揽。据统计,在多只爆款基金发行后,由易方达、天弘、汇添富等组成的前十大基金公司共计发行275只基金,合计份额7554亿份,占据今年基金发行总额的47%。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共有127家公司推出了新的基金,这意味着仍有17家基金公司在今年已过半的情况下“一基未发”。 广发策略研报指出,2021年新发基金规模迅速扩张,且头部效应显著。“业绩好—涨幅高—资金流入”的正反馈机制助推了前期强势风格的结构性风险偏好提升。热门抱团行业估值高位或已并非新基金建仓的最优考量,却仍会形成部分其他性质资金的“学习”效应,加速推动前期优势风格极致演绎。 销售渠道更倾向于头部公司 华南地区一家大型私募基金经理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基金发行的分化主要源于两方面,一个是新发布局能力和品牌效应。作为大型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大、产品线完善,投资者能够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投资风格的产品,大型公司还具有更强的投研能力以及更好的过往业绩,明星基金经理也更具市场号召力。 另一方面,销售渠道之间会有竞争。大型基金公司凭借自身的股东背景优势,拥有较强的渠道和产品营销能力。以海富通基金为例,董事长杨仓兵接受专访时表示,“基金代销这一方面,股东海通证券给予我们非常大的支持。之前我们发行了一只重点产品,海通证券帮我们销售了6个亿。这次销售让海通证券也意识到他们强大的销售能力,让他们的财富条线增长了自信,所以这也是我们跟股东方之间相互成就。” 而银行渠道作为基金首发市场的主角,在与头部基金公司合作的销售业绩更为突出。该基金经理表示,银行要能够拿到好的产品,同时拥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和一定量的客户,才能从中赚取到代销费用。因此银行会更愿意选择头部基金公司,销售“好卖”的产品。 招商银行一名客户经理坦言,在选择基金时会看重过往业绩,以近五年乃至十年的收益率为参照,选择收益率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此外,在近期的震荡市中更偏向于销售三年期封闭基金。“最近市场波动比较大,担心投资者承受不了风险,三年期封闭基金也让我们后期维护压力小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5月13日,中基协首次披露了公募基金代销保有量规模的前百强,在该份百强名单中体现机构之间代销实力差距很大,“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方面,招行以6711亿元在31家上榜银行中遥遥领先。而在7月15日召开的财富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招行宣布,近日该行零售AUM时点规模已突破10万亿大关,上半年AUM增量超万亿,超过去年全年增量的七成。 商业银行凭借网点及客户资源,在基金代销市场具有先发优势。在高净值客户的加持下,招商银行在基金代销领域存在感十足,年内新托管基金净值达到2433.64亿元,位居所有银行之首,合计托管基金净值1.65万亿元,排名第六。 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的华泰证券一名机构部负责人也表示,他们销售基金时有一定的选择权,因此相对来讲更愿意销售业绩稳健以及头部基金公司的产品。“从过往销量来看,比较推荐易方达与兴全的基金,我们销售的兴全的产品基本都是盈利状态,并且兴全基金所持股票抱团风格并不是很明显,在风格切换频繁的行情中比较稳健,客户体验也不错。”
创业板首份中报出炉 昨日晚间,图南股份发布了创业板今年首份中报。公告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35.67%,实现净利润8930万元,同比增长124.64%。图南股份去年7月于创业板上市,上市后连续12日封涨停板。中报发布前个股出现异动,近三日累计上涨9.79%。 半年报显示,图南股份的主要产品包括铸造高温合金、变形高温合金、特种不锈钢等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其制品,主要应用在包含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电装备等军用及高端民用领域。对于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增长,图南股份表示主要为受下游需求增长影响,业务订单增加所致。 1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超10倍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目前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创业板公司共325家。业绩预告类型显示,预增209家、预盈36家,合计预喜比例达75%,预降公司有37家、预亏28家。以业绩预告净利润增幅中值进行统计,净利润同比增幅在翻倍以上的有近百家,精准信息、中元股份、华立科技等10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0倍以上。 中元股份上半年预计盈利5870万元至5909万元,同比增长4450%-4480%,公司表示,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因公司经营已恢复正常,智能电网业务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有较大增长,公司参投基金的公允价值大幅增长。业绩预告披露次日,中元股份最高上涨10.8%,收涨4.12%。 近一个月以来,部分中报预告高增长的上市公司回撤幅度较大。净利润预计增长50%以上的创业板个股中,聚灿光电近一个月下跌18.9%居于首位,卓胜微下跌17.17%,水羊股份、金马游乐、华致酒行累计跌幅居前。
13日晚间,话题#B站崩了#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首位。众多用户反映B站网页端和移动端均出现加载失败的现象。 随后,B站相关人士回复,经过第一时间检修,网页端和移动端正在恢复中。值得注意的是,不止B站,包括A站,豆瓣都出现页面加载不出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网传B站大楼有火情发生”的消息,上海消防13日晚间也回应称,经了解,位于上海市政立路485号国正中心内的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总部)未出现火情,未接到相关报警。具体情况以站方公布为准。 凌晨2:20,B站官方回应称,B站的部分服务器机房发生故障,造成无法访问。技术团队随即进行了问题排查和修复,现在服务已经陆续恢复正常。 美股方面,哔哩哔哩也因为服务器宕机事件一度跳水,不过截至收盘,哔哩哔哩涨3.18%,报110.38美元/股。 就在不久前,高盛发研报对哔哩哔哩给出了推荐评级,称哔哩哔哩将抓住以下机遇:1)持续的视频化,以及2)核心用户(Z时代)在未来几年成为核心消费者和文化支柱。 该行续予其买入评级,维持目标价美股140美元。
近期,深圳、上海、杭州等热点城市均出现了二手房贷额度不足的情况。今年申请房贷的购房者对此有着切身体会――银行放款时间大大拉长了。 “之前银行说两三周就能放款,结果我们足足等了三四个月。”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刘女士体验了一回“计划没赶上变化”。她告诉记者,上半年因为买家申请的房贷迟迟不能放款,导致她置换房的房款差点不能按时交付。实在没办法,刘女士只好“硬着头皮”向亲朋好友临时借钱周转,才在截止日期前付清了置换房的房款。 与置换房的购房者不同,黄力维是来上海打拼了三年的购房“刚需族”。两个月前,他看中了上海远郊的一处新楼盘,在交完二期楼盘的认筹金和首付款后他发现,与刚售完的一期相比,现在银行不仅对其各项购房资质的审核更加严格,而且对下款周期也不再承诺明确的期限。 给黄力维办理房贷业务的银行客户经理表示:“下款慢是因为当前的银行房贷额度紧张,银行会在申请人当中进行筛选。硬性条件完全达标的不用担心,放款只是时间问题。” 沪上一家银行的支行行长告诉记者,该行的二手房按揭贷款压了5个月还未放款。“现在对于一些楼盘的按揭贷款,总体上还是会放款的,但是速度明显慢下来了。据我所知,有些银行要凑足几套申请人的材料,才一起放款。而且,周末只办理新房房贷业务,二手房房贷业务只能周一到周五去办。” 当前,房贷放款周期延长的情况普遍存在。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72个重点城市中,有46个城市的房贷放款周期延长,占比超过六成。其中,广州较5月延长14天,至98天;目前,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等城市放款周期均在100天以上。 同时,近期市场上传出了“二手房停贷”的消息。沪上某国有银行信贷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银行“停贷”传言不实,由于上半年申请房贷的人数确实较多,叠加监管政策对银行房贷占比的限制,导致房贷一时紧张也是在所难免。目前,银行的信贷额度会优先供给购置新房的“刚需族”,这也暂时造成了二手房贷款的放款周期有所延长,预计下半年会有所缓解。 近期,杭州等城市的商业银行再次上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的二手房房贷利率超过了6%。贝壳研究院对全国72个城市房贷业务统计显示,今年6月,首套、二套房房贷利率指数均已连续7个月上升,累计升幅约4%,6月主流利率平均值首套为5.52%,二套为5.76%。 从政策上看,今年以来,银行对于房贷额度和房贷利率的管控,更多是基于楼市调控的大背景。从年初开始,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调控政策以稳定市场预期。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1年上半年,月均出台的房地产紧缩政策明显超出过去两年的月均水平,30多个热点城市出台调控新政和累计调控次数超百次,调控更加频繁,手段更加全面,严查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建立房地联动机制、增强二手房市场调控力度等内容均有涉及。 其中,央行要求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划定房地产金融的“两道红线”,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分为五档进行监管,规定了不同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从资金端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非理性流向楼市。 不少业内专家预计,在“房住不炒”基调下,今年下半年的住房信贷环境预计将持续收紧,在持续的资金端收紧以及限购等政策下,当前不少城市的楼市热度已经降温。
1.何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实物货币体系下最重要的挑战为什么是通货紧缩? 3.实物货币为什么必然转化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信用”到底是谁的信用,为何也被叫做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这一转化带来哪些重大变化? 4.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的?货币信贷投放对货币供应、表现形态、支付方式、总量构成等带来哪些深刻影响?为控制货币超发、维护货币质量需要遵守哪些基本要求? 5.信用货币使货币总量与财富总值相互对应,形成紧密联系却又相互分离的运行体系,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的格局,在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外又催生出“保值(升值)需求”,金融交易的发展将货币大量从实体经济分流到虚拟经济领域,加之社会融资方式的不同等,会对货币需求与投放产生哪些深刻影响?银行投资权益证券化金融产品或对其提供融资为什么会造成货币超发? 6.信用货币体系下,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主要依据CPI的变化进行判断,难以对全社会物价总指数进行准确监测,这会对货币投放与总量控制产生什么样的深刻影响?为什么货币需求与货币投放存在明显的顺周期性,很容易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货币超发,并在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转化为“滞胀”,进而发展到严重威胁货币信誉,引发社会主体大量抛售货币,造成物价飞涨情况下实质上的货币需求严重萎缩、表面恶性通货膨胀下真实的通货紧缩现象? 7.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强化的“货币政策财政化”现象? 由于篇幅较长,全文分两部分发布。其中,前4个方面在第一部分论述;后3方面主要在第二部分论述。 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认知与把握还存在不少模糊或错误的方面,仍需仔细剖析、准确看待。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定义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中的“通货”,毫无疑问就是指“货币”。所以,直观上,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总量扩张了,通货紧缩就是指货币总量收缩了。 但货币之所以也被叫做通货,是因为货币是为货物(社会财富或商品,包括劳务)的交换交易服务的,成为货物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发挥着价值尺度与交换媒介的核心功能作用。所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不是单纯指货币总量扩张或收缩了,而是要看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的相对关系:货币总量的增长超过财富规模的增长,才是通货膨胀;货币总量的增长低于财富规模的增长,则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或紧缩又可分为四种状况:供给侧货币供应过大推动的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不足造成的物价下跌与通货紧缩;需求侧货币需求扩张带动的货币投放增大与通货膨胀、货币需求萎缩产生的货币投放收缩与通货紧缩。 在实物货币(包括自然实物货币、国家统一的规制化金属货币、金属本位制纸币)体系下,货币的供应高度受制于充当货币的实物或金属原材料的供应,容易使货币实际供应与社会货币需求产生严重偏离,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严重的通货紧缩,货币供应上人为调控的余地非常小。 在脱离实物的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供应更多地依据社会交换产生的货币需求进行信用投放(由货币投放机构按照约定条件向货币需求方借出货币),使得货币能够充分供应,彻底解决了货币供给侧供应不足而导致通货紧缩的问题,但又很容易在经济不断上行过程中,因社会交换的货币需求不断扩张而使得货币供应过头,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一旦经济进入下行阶段,社会投资回报预期恶化,投资或消费对货币的需求就会萎缩,就会从货币需求侧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货币总量的扩大以及流通速度的加快,也会放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频率与影响。 所以,对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需要结合不同货币体系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具体情况仔细加以分析。 实物货币体系下的通胀与通缩 在实物货币体系下,货币最初是由一定社会范围内最受人们追崇的,品质比较稳定,便于划分不同价值档次,体积较小易于携带、交接和保管的自然物品,如特殊的贝壳、骨头、石头、羽毛等充当。进而发展成为可以按照既定的规格、式样、成色、重量、标识等加以铸造的金属货币,如金币、银币、铜币、铁币等。在进一步发展成为与充当货币的金属固定挂钩和足额储备发行的纸币(金属本位制纸币)。这种情况下,货币的供应或投放,高度受制于充当货币的实物或原材料的供应,很难与可交易财富规模的增长保持同比例变化,很容易供应过度或严重不足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在实物货币本身就属于社会财富,在其供应扩大并保持通货膨胀情况下,物价的不断上涨容易推动财富创造和供应的增长,到一定程度,人们也会因物价上涨而减少购买,减少货币的使用,抑制物价的上涨,所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整体是积极的、正面的,而不是消极的、负面的。但如果因货币供应跟不上财富规模的增长而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就会因物价下跌而影响人们生产和供应的积极性,人们甚至会因为货币升值而扩大货币储藏,进而严重束缚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又容易推动货币减量降质、以次充好,甚至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最终破坏货币的信誉。在货币没有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特别是货币储备物的统一收储),或者国家实行双币制(如金币与银币、银币与铜钱等并存)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货币套利问题,引发管理上的混乱。一旦人们对货币失去信任,就会引发货币的挤兑或抛售(急于购买其他实物),造成货币体系崩溃乃至政府或朝代的更替。 所以,实物货币体系下,货币当局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经济社会越是加快发展,货币短缺产生的矛盾就会越发激烈。这已为国内外无数事例所证实。 由此,人们不断探索扩大货币供应、确保货币质量、提高货币运行效率、降低货币运行成本、增强货币实际功能的出路,推动货币不断演进,最终推动货币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 实物货币必然转化为信用货币 在纸币成为其挂钩金属货币的替代品广泛流通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货币其实并不需要完全建立在货币实物本身的价值基础上,而可以更多地建立在对货币发行机构和货币币值(购买力)稳定的信任基础之上,只要能够保证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兑换,纸币其实可以超出其金属储备适当多发(更多地以借贷方式投放出去),以保证货币的供应能够跟上财富规模的增长,避免通货紧缩,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并保持物价与币值的基本稳定。 货币总量的扩张,也推动货物与货币的流动不断加快。但现实社会中,货物与货币的流动速度与对应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货币流动速度更快。一旦出现特殊情况造成重要物资严重短缺,或者出现新的货币对现有货币形成重大冲击,就可能引发重要物资的大幅涨价,诱发货币大幅贬值的恐慌甚至引发信任危机。货币总量规模越大,货币流动速度越快,这种状况可能造成的危害也会越强。 在金属本位制下,由于纸币投放机构承诺纸币可以按既定标准兑换其挂钩的货币金属,纸币实际上是投放机构的负债,一旦社会对这种纸币失去信任,就会转化为对货币投放机构的挤兑,就容易冲垮货币投放机构。而一旦货币投放机构的兑换能力出现危机,就会使全社会对其投放的纸币产生恐慌,造成严重的货币抛售与货物抢购,引发物价疯涨和经济社会更大的危机。所以,金属本位制纸币出现和流通,既推动货币供应的扩张、运行效率的提高和运行成本的降低,也因其内在的机制缺陷而增大了货币危机的隐患与影响力。 但是,尽管纸币的出现很容易诱发货币超出金属储备大量超发并放大货币危机的概率与影响,但货币当局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这是因为,当人们急于将货币换成货物时,表面上看是物价大幅上涨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实质上却是人们对货币失去信心,急于抛售货币造成货币需求严重萎缩带来急性通货紧缩。此时,如果不能扩大商品实物的供给并抑制恶性投机炒作,而是采用抑制通货膨胀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率水平,抑制货币需求,结果只能进一步恶化(这一点在上世纪“大萧条”爆发前后的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是宏观政策必须记取的深刻教训)。 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货币越来越重要,但其核心的功能仍是价值尺度与交换媒介,其本身并非必须拥有值得信赖的物理价值(说“货币天然就是黄金”其实并不准确),而是需要拥有值得信任并广泛运用的价值标准,需要努力维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要维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理论上就需要使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财富总量相对应,使货币总量随同财富总量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可调性、灵活性。 这样,原来充当货币的黄金、白银等就必须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其价格也需要以新的货币加以标示。货币则需要从社会财富中脱离出来,成为纯粹的价值单位或符号,不再承诺与某种特殊物品(如黄金)的价值固定挂钩。 由此,世界各国的货币先后从实物货币彻底转化为信用货币。 其中,二战爆发后除美国外,主要经济体全部放弃了金属本位制,原有的以英镑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混乱,严重阻碍了国际经贸往来的进行,迫使国际社会在二战尚未结束的1944年,即在远离战火的美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对应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基本固定的汇率水平,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以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使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上恢复或延续了传统的金本位制,比较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也有力地支持了国际经贸往来的发展。但这却是一种无奈的应急选择,本质上是货币发展史上的倒退(复辟)而非进步,由此引发了“特里芬难题”,美元对黄金挂钩的承诺,很容易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国黄金的挤提,进而冲击美元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所以,到197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终止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世界各国的货币彻底转换成为国家信用货币。这也充分体现出货币从实物货币转化成为信用货币的必然性、规律性。 实践证明,再回归金属实物货币,或者固定地“锚定”某种实物,或者人为设定货币总量与阶段性新增量来控制货币超发,都是违反货币发展逻辑和规律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更不可取。货币体系只能进一步摆脱任何一种实物的束缚,使货币成为真正的价值尺度,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币值稳定,而不能走回头路。 货币不再是具有物理价值的实物后,之所以还能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为这种货币是以一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财富作为整体支撑,并由国家法律指定其作为商品标价和交易支付的货币,成为国家信用货币,也叫做国家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从实物货币转化为纯粹的信用货币,成为真正的价值尺度,是货币发展史上非常深刻的裂变(正像蚕蛹破茧化蝶),实现了货币发展质的飞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信用货币不再像金属本位制纸币那样是投放机构本身的负债或信用,而是整个国家的信用,并依赖国家主权和法律支持(所以,货币政策必须服从整个国家的战略要求,央行的独立性大大削弱,货币政策中性越来越难以维持);货币是以整个国家可交易财富作为支撑的,而不是以政府的财政收入作为担保的,并不是政府机构自身的信用(财政收入只能对应政府债务,而不能对应货币总量);货币不再是真实的物品后,就需要有新的投放方式与管理规则。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国家主权独立,世界尚未实现一体化治理情况下,要推动货币的非国家化、去中心化,或者在一国同时维持两种及以上法定货币体系,或者与一篮子主权货币结构性挂钩设计超主权世界货币都是很难行得通的! 信用货币的投放与管控 信用货币的投放渠道货方式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货币投放机构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储备物主要是原来充当货币的黄金,以及主要国际货币(外汇)等能够得到广泛认可、流动性较强的价值载体,可据以确定货币币值,增强货币信誉,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货币”。但这种基础货币不能太多,否则就会使货币倒退回金属或外汇本位制体系了。 二是由货币投放机构按照约定条件向需要货币的社会主体贷出货币,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信贷方式。这种方式背后的原理是:引入社会主体与货币投放机构一道,共同对社会可交易财富的价值规模进行评估,以借款人已经拥有或在约定时间内将会拥有且能变现以偿还借款本息的财富作为隐形(信用贷款)或显形(抵押贷款)支撑进行货币的投放。这成为信用货币投放越来越重要的渠道或方式,成为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能够相互对应的重要保证。可以说,没有货币的信贷投放,就难以形成信用货币。 在出现货币的信贷投放后,货币的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也随之出现变化: 货币投放机构可以直接提供现金,也可将借出的货币直接记入借款人在货币投放机构开立的存款账户中,并承诺存款与现金等值且可以互换。货币所有者可以直接使用现金支付,也可以通过货币存款机构将货币从付款方存款账户扣减并记入收款方的存款账户。 由此,货币的支付清算就从“现金清算”更多地转向“记账清算”,大大减少了现金的需求,提高了货币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货币的运行成本,增强了货币使用合规性监控。这也推动货币形态从“现金货币”,发展出“存款货币”,货币总量就表现为“流通中现金+存款银行之外社会主体的存款”。 所以,现在依然将货币等同于现金,依然认为货币是央行印发的现金、是央行的负债,都是不准确的。 在信用货币越来越依靠信贷投放的情况下,货币投放机构贷款或债券的质量就成为影响货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货币投放机构的贷款或债券不能收回本息形成坏账损失,就意味着这部分货币并没有真实的财富对应,就形成了货币真实的超发。货币投放机构信贷资产的真实不良损失水平,就成为反映一国货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为保护货币质量,就需要: 一是强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对资不抵债的债务人应该及时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理。货币投放机构也需要及时识别其信贷资产的不良损失并及时计提拨备或予以核销,由此造成资不抵债的,同样要予以重组或破产清理。这样才能将超发的货币尽可能予以消除。 二是将货币投放机构划分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别管理,建立货币投放“双层结构”和风险隔离机制。中央银行负责货币现金的标准制定与运行监管,负责货币币值监测与货币总量调控(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负责对商业银行货币投放的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市场流动性调节,但不能直接面向社会公众与政府投放现金、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避免由此可能形成不良损失危害中央银行与货币体系的稳定(央行不能破产倒闭,否则影响极大)。面向社会公众投放现金、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投放货币只能由参与市场竞争的商业银行进行,并要接受中央银行监管。商业银行不能只有一家,否则,包括贷款派生的存款全部集中在一家银行,银行就不会存在跨行支付的流动性风险以及资不抵债的经营风险,就会成为实质上的中央银行而非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资不抵债的,同样要实施重组或破产清理,而不能由央行一味地提供流动性予以支持,使其成为隐形央行而威胁货币质量。 货币投放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双层结构”以及推动从事货币信贷投放的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是信用货币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是严格禁止货币坐支。中央银行印制的现金,不得直接用于自身的开支,而只能用于购买货币储备物或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商业银行也不得直接给自己发放贷款用于自身开支,而只能向其他社会主体发放贷款。这是货币管理不可逾越的红线,需要得到严格监管。 这种情况下,货币的投放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完全由货币当局自主决定,央行想投放多少就能投放多少,信用货币的投放根本上取决于社会主体的货币需求。如果缺乏有效需求,货币投放机构即使实施零利率或负利率,也很难扩大货币投放,除非连借出的货币本金也可以不还,但这样整个货币体系就会彻底崩溃! 同样,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信用货币的印制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可以直接记入存款账户而无需印制,因此其“铸币税”就会大大提高。恰恰相反,信用货币的铸币税主要体现在央行货币储备物买卖收益和再贷款的利息收益上,而不是其用货币购买储备物或再贷款本身的价值上,而央行购买储备物和发放再贷款都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应无条件扩张,真正能实现的合理收益并不突出。 货币从商品实物货币彻底转化为国家信用货币,从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货币转化为更多地依靠货币的信贷投放后,有效解决了货币充分供应问题,使货币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推动银行信贷等金融活动日趋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信用货币的产生,银行信贷的发展,实现了货币发展史上质的飞跃,是货币发展的必然方向和重大成果。没有信用货币的出现和发展,全球经济社会将落后很多,根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货币角度看,商业银行以信贷方式投放的货币,与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包括向商业银行投放的现金和再贷款等)完全是相同的货币,都是国家信用货币或法定货币,不存在任何差别,不能因投放主体不同而将货币区分成“央行货币”与“银行货币”等,并认为它们是不同的货币。这种划分实际上是将货币与存款或负债混同了。从存款角度看,存放在不同机构的存款其风险是不同的,相应划分为“央行存款”、“银行存款”、“钱包存款”等是合理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财政厅(局)、商务厅(委、局),各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财政局、商务局,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各中央企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税务总局等十三部门关于推进纳税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加快增值税电子发票应用和推广实施工作,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推进“六保”“六稳”工作,助力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在前两批试点的基础上,国家档案局会同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拟再选定一批单位开展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试点工作,形成示范效应,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制度和标准规范,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试点内容 (一)开展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试点工作,过程符合《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有关要求。 (二)开展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归档试点,档案部门或档案人员从会计核算部门或会计核算系统接收电子发票,过程符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销入账归档的通知》(财会﹝2020﹞6号),归档存储格式符合要求,归档过程中电子发票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有保障。 (三)及时总结试点工作,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试点完成后及时报送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二、试点单位条件 (一)科学设计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归集、报销、入账、归档方案。 (二)试点所需人员、资金有保障。 (三)愿意为电子发票推广应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试点验收条件 (一)实现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归集、报销、入账、归档。 (二)形成3个月的财务数据,对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归集、报销、入账、归档方案进行验证,采用的管理和技术方案可行。 (三)2021年10月底前完成试点工作,形成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四、试点工作组织 (一)国家档案局、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组成协调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对中央企业总部的试点工作进行验收。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财政部门、商务部门、税务局(以下统称省级试点工作组织部门)和各中央企业总部负责本地区、本集团的试点工作,负责选定本地区或本集团所属的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指导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对完成试点的单位进行验收。 (三)省级试点工作组织部门、各中央企业总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此项工作,加强对试点工作组织领导。 (四)省级试点工作组织部门、各中央企业总部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本集团经济发展实际,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合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等方面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开展试点。 五、试点方案报送 有试点意向的单位编制试点方案(提纲见附件)报所在地省级试点工作组织部门联合审核。有试点意向中央企业所属单位编制试点方案(提纲见附件)报中央企业总部审核。省级试点工作组织部门对试点方案审核同意后确定不少于10家的本地区试点单位名单,中央企业总部对试点方案审核同意后确定不多于5家企业的集团试点单位名单(可包含总部作为试点单位),与推荐单位的试点方案一同于2021年3月31日前报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联合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定试点单位名单。纳入本次试点范围的企业可参加财政部电子发票入账数据标准和财务报表数据标准试点。 六、联系方式 国家档案局联系人:车昊珈 联系电话:010-63093925 电子邮箱:qiyechu10@126.com 财政部联系人:罗雪娇 联系电话:010-68552552 商务部联系人:张佳乐 联系电话:010-65197972 税务总局联系人:魏治国 联系电话:010-63417768 附件:试点方案编制提纲(模板) 国家档案局办公室 财政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021年2月22日 附件 试点方案编制提纲(模板) 一、情况简介 (本单位主要产品或业务,人员数量,2020年经营情况) 二、本单位财务会计系统实施情况 (包括报销系统、核算系统等的实施时间,主要功能) 三、电子发票电子化归集、报销、入账、归档方案 (对电子发票电子化归集、报销、入账、归档的详细设计) 四、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方案 五、试点工作计划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黄浩)在央地多项金融政策合力下,2020年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底,普惠小微企业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 2021年,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是否会延续?近日,多个国家会议,连续为小微企业发展定调,部分金融政策的连续、稳定、适当延长成为核心关键词。 1月21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1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不得因社保费征收职责划转使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增加缴费负担。今年所有省份要保持社保费现行征收方式不变。 1月15日,在国新办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保持好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发挥好全国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平台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去年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明确:2021年一季度要继续落实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政策期限,做到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由2020年底适当延长。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继续按贷款本金40%给予优惠资金支持。实施好和适当延长上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据央行消息,2020年在小微企业融资和稳发展上主要出台了四方面政策: 一是创新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去年6月份推出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还有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二是加大了对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支持。牵头出台金融支持抗疫30条举措,设立3000亿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7600多家防疫保供重点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需要,追加了5000亿复工复产、1万亿的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60多万家,绝大多数也是中小微企业。 三是提升商业银行自身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去年前11个月普惠小微新增的授信当中,首次授信户数占近40%。 四是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进一步完善货币、监管、财税等以及外部政策激励。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的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全年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规模达到2万亿,超额完成全年8000亿元的目标任务。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2021年外部环境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部分金融政策的延期有助于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也有助于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即日起,经济参考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栏目,将推出系列报道,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伟大业绩和宝贵经验,凝聚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磅礴伟力。 1月18日,2020年中国经济年报正式出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人民币,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人均GDP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全年经济增长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与此同时,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不凡的成绩单镌刻下中国经济里程碑式的伟大飞跃。 回顾2020年,极不平凡的一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逆势而上、破浪前行,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2020年国民经济稳定恢复,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揭晓了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翻看中国经济年报:3月下旬,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4月中旬,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超过了90%。二季度GDP增长3.2%,由负转正。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逐季回升、持续向好的数据,勾勒出疫情大考特殊之年,中国经济逆势而上、加快复苏的步伐。 中国经济逐季回升加速度背后,跃动着经济新动能的蓬勃力量。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 从1952年的679亿元到如今超百万亿元规模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跃升。2016年、2017年GDP接连越过70万亿元、80万亿元大关,2018年迈上90万亿元关口,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6%。2020年,迈上百万亿元新的台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由2019年的16.3%上升到17%左右。 “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宁吉喆表示。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宁吉喆介绍,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 2020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重大工程项目基本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过去五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五年超过6000万人,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障覆盖近10亿人。 这些成绩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 面对疫情冲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我国实施了一揽子强有力的对冲政策,对稳定经济基本盘形成了强大支撑。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成为疫情阴霾下全球经济的一抹亮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 这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也是一份高含金量的成绩。“创新的第一动力持续增强”“协调内生的特点日益凸显”“绿色发展的底色相当亮丽”“开放必由之路十分开阔”“共享根本目的更加鲜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坚实。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系列新进展、新变化,彰显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亿万人民创造伟力。 “党的坚强领导、显著的制度优势是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日臻成熟的经济治理能力,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成效的制胜法宝。”宁吉喆指出。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经济规模站上百万亿,这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5年和15年的发展蓝图。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展望2021年,宁吉喆表示,将更加精准有效实施财政、货币、就业、投资、消费、区域、产业等政策,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开启,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站在新的历史关口,站上新的经济总量台阶,中国经济仍将行稳致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号巨轮将朝着新的一年、新的五年、新的百年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
1月18日,商务部举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线上专题培训班。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为开班式作视频致辞时指出,各地、各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充分认识RCEP的战略意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推动RCEP尽早生效实施。还要持续组织开展宣介培训,让RCEP更快、更好惠及广大企业。 王文涛提出,要以RCEP为契机推动高水平开放,努力扩大区域贸易投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形成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要发挥好RCEP综合效应,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紧密结合本地区发展战略和实际需要,将RCEP与本地区、本领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结合起来,带动各类市场主体充分融入RCEP大市场。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指出,各地方、各企业要抓住机遇,深入挖掘有利政策,用足用好RCEP带来的红利,最大化地发挥RCEP效力。同时,妥善做好风险防控,为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同志还从RCEP总体情况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解读。商务部、海关总署相关专家还将对RCEP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投资、规则等主要内容进行系统讲解。 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从多方着力,为RCEP落地实施作准备。 “中方从去年12月起就已经启动RCEP协定国内核准程序,目前进展顺利。”在日前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说。 他同时指出,相关实施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主要包括:一是进行关税税则转版以及原产地实施准备工作,将确保协定生效后中方降税义务的履行;二是各部门已经对照梳理协定所涉及的义务清单,确保协定中的各项开放举措和规则义务能够得到全面履行;三是加强协定实施有关培训工作。 高峰说,商务部通过举办全国性线上专题培训班,系统介绍货物、服务、投资、规则、原产地规则、海关便利化等协定相关内容,协助地方、行业中介组织、企业全面熟悉规则,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拓展合作发展空间。
本报北京1月1日电 (记者徐佩玉)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12月31日发布消息,目前,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小微企业生存压力骤然增大。中国人民银行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增加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多措并举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坚定不移推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千方百计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罗知之)“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征信报告查询费用减免方面,累计近10亿元。人民银行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促成中小微企业融资已达近2万亿元,成倍的超额完成了全年8000亿元的目标任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机制,加快建设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现代征信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陈雨露介绍,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银行秉持征信为民的理念,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失信约束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人民银行牵头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全球最大的征信系统,同时由市场化征信机构自主采集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已经成为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雨露说,从应用效果来看,征信体系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社会诚信意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当中,有一项考核指标是基于征信的信用信息指数,这个指标中国已经连续四年获得了满分。今年年初,人民银行的二代征信系统顺利上线了,进一步提升了征信系统的服务能力、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为了缓解很多缺乏信贷记录的小微企业在首次融资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面临的融资困难,人民银行推动各地建设市场化的征信平台,指导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创新服务,利用非借贷类的替代数据探索出了浙江的‘台州经验’和江苏的‘苏州经验’,并且在全国复制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陈雨露表示。 谈及如何培育和管理征信市场,陈雨露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我国征信市场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既要规范发展又要创新提升,既要实现征信服务的共享,又要严格保护好信息安全,特别是个人信息安全。 近期出现了极少数的发债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违约事件,引发了债券市场的一些波动。对此,陈雨露表示,目前市场已经恢复了稳定,投资者也在趋于理性。 “在这个过程中,要高度警惕违约企业发生虚假信息披露,或者是欺诈发行甚至是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对社会环境、对金融市场的信用质量都会产生极大破坏作用。”陈雨露说。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发改委、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落实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的法治建设,强化市场纪律,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也强化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要求,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推动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健康。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助力企业担保融资。在分析人士看来,实现动产和权利担保的全国统一登记能打通信息登记的难点堵点,有助于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金可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国常会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作出新部署。今日,本报分别从金融和税收两方面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政策措施。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助力企业担保融资。在分析人士看来,实现动产和权利担保的全国统一登记能打通信息登记的难点堵点,有助于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金可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 实际上,今年以来,央行也持续通过综合施策,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 重点来看,2020年以来,央行实施了3次降准。今年1月1日,央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3月13日,央行宣布3月16日起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月3日,央行决定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同时宣布将下调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二是,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引导MLF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0.3个百分点,带动LPR同步下降,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如期启动并于2020年8月末顺利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集中转换,降低企业存量贷款利息支出。目前,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比去年12月份分别低0.3个和0.15个百分点。 三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分三个批次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逐步发放到位。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地,对小微企业的直接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督促银行减费让利。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减费让利政策要求,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 从政策实施成效来看,据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9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2%,比上年12月份下降0.3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1%,比上年12月份下降0.4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比上年12月份下降0.49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同期LPR降幅,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截至10月末已实现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体现,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目标。 此外,据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11月初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6%,连续7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2020年1月份至9月份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9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92%,比上年12月份下降0.96个百分点;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这些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特征,融资需求在增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具有“量价并举,松紧适度”的特点。特别是创设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从效果来看,经济社会流动性整体充裕,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降低。金融市场快速从疫情影响中恢复,人民币强势反弹,人民币资产成为境外追逐热点,资本市场跨境资本流入增加。同时,宏观杠杆率保持相对稳定,也为未来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多空间。
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1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号消息,12月1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央行指出,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央行介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按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人民银行于2020年6月1日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压力 央行指出,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普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及时出台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明确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最长可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其中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按此政策,对2020年末前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小微企业均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一次延期还本付息。只要小微企业在申请延期时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金融机构即予以延期,做到“应延尽延”。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对189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9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4.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 为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资金,以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按月操作,合计对地方法人银行6-9月延期的4695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提供激励资金47亿元,惠及50万家小微企业。 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有效提升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 央行称,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银行发放贷款时多要求小微企业提供抵质押担保,目前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只有8%左右。为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担保的难点痛点,提高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比重,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面向经营状况较好的地方法人银行。最近一个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1-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可申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对评级达标的地方法人银行于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新发放的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人民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支持计划惠及的小微企业要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2020年3月至9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7961亿元。其中,1-5级地方法人银行发放973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3499亿元。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季操作,累计向1-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932亿元,支持其3-9月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共计2646亿元,惠及233万家小微企业。 坚持市场化原则,增强资金支持的直达性和精准性 针对坚持市场化原则,增强资金支持的直达性和精准性。央行表示,一是市场化。坚持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商业化原则,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交易方式,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使金融机构主动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二是直达性。直达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人民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两项直达工具提供的资金支持仍通过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传导。直达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只要小微企业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地方法人银行按规定办理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或发放信用贷款,即可获得工具支持,保证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 三是精准性。两项直达工具明确了政策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对象为主要服务小微企业的地方法人银行,范围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确保资金通过地方法人银行精准滴灌至小微企业。 央行强调,下一步,将继续按步骤实施好上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新经纬APP) (责任编辑:蒋柠潞)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张文婷)一直以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但有银行保险机构在贷款中存在违规收取减免费用,强制捆绑销售,收取高额服务费和代理手续费等现象。 今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部分银行保险机构助贷机构违规抬升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典型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点名工商银行、平安保险等4家银行保险机构,对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批评,共涉及违规金额近亿元。 银保监会表示,对无视禁令、顶风违规的,金融监管部门将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工商银行、民生银行违规收取“两禁两限”费用 《通报》显示,工商银行部分分支机构违规向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投融资顾问费等“两禁两限”费用。 根据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规定,除银团贷款外,商业银行不得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对小型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经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工商银行江西分行、河北分行、河南分行、上海分行、江苏分行、四川分行、广西分行、辽宁分行、山东分行等9家分行违规向20户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投融资顾问费等“两禁两限”费用2284.87万元。 同样的问题,在民生银行也有发生。《通报》指出,民生银行总行集团金融部和部分分支机构存在违规向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银行承兑汇票敞口管理费、法人账户透支业务承诺费等“两禁两限”费用。 经查,2016年9月至2019年11月,民生银行违规向小微企业收取“两禁两限”费用4369.53万元。其中,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上海分行、哈尔滨分行违规收取贷款承诺费,涉及3户、4笔,金额合计1372.48万元;民生银行总行集团金融部和民生银行福州分行、苏州分行、深圳分行、石家庄分行、广州分行、成都分行、厦门分行、大连分行、太原分行、北京分行、泉州分行、重庆分行、济南分行、长沙分行、武汉分行、郑州分行、青岛分行等17家分行违规收取银行承兑汇票敞口管理费,涉及180户、1975笔,金额合计2905.35万元;民生银行总行集团金融部和民生银行上海分行、杭州分行、南昌分行、泉州分行、郑州分行等5家分行违规收取法人账户透支业务承诺费,涉及8户、10笔,金额合计91.7万元。 除此之外,民生银行还存在在已有抵押的前提下向客户销售保险费率较高的人身意外险,提取高额代理手续费的问题。 经查,2016年9月至2019年11月,民生银行共有10.19万笔小微企业个人经营性贷款(担保方式为抵押)的客户购买了该行代销的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67%的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费金额/贷款金额不低于0.40%。该行与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通过总对总合作协议,约定代理手续费率为保费的50%—80%。例如,民生银行杭州分行2016年9月至2019年11月期间2684笔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贷款的客户购买了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的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客户向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支付保费1847.24万元,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支付代理手续费1477.79万元,代理手续费占保费的80.02%。抽查部分保单显示,相关保险费率为0.39%—0.5%,是一般人身意外险的数倍。 平安普惠与兴业银行合作发放贷款 收取高额服务费 《通报》显示,平安保险(集团)下属平安普惠与兴业银行合作发放小微企业普惠型贷款,强制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服务费,推高综合融资成本。 经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与兴业银行合作开展普惠型贷款业务时,强制捆绑销售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借款保证保险,未提供其他增信方式或其他保险公司产品供客户选择,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兴业银行依赖第三方合作渠道获客,忽略对合作方收费情况及综合融资成本的评估。兴业银行提供全部贷款资金,贷款年利率为6.32%—7.6%;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担99%贷款金额的履约保证责任,名义月保费率为0.12%;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负责获客和不良贷款催收,以及承担1%贷款金额的连带担保,名义月担保费率为0.33%,名义月服务费率为0.09%—0.65%。例如,某客户2019年5月贷款本金为382万元,期限3年,贷款利率7.6%,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兴业银行预计收取贷款利息46.40万元,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预计收取保险费16.34万元,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预计收取担保费4538元和服务费81.14万元,年化综合融资成本达22.16%。其中,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收取费用占综合融资成本的56.53%。 据了解,目前,银保监会正在会同有关方面对督查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依规处理。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将密切跟踪相关工作进展,督促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表示,从督查检查情况看,有关银行保险机构、助贷机构对国家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重大决策部署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彻底,在政策执行中搞变通、打擦边球,未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未真正落实对小微企业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原则,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银保监会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和助贷机构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要切实维护贷款企业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不得利用市场优势地位附加不合理条件、强制捆绑销售、转嫁成本、违规收费,变相增加小微企业隐性融资成本。”银保监会表示,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公司治理,落实对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管理的主体责任,强化对第三方机构合作的管理,全面评估助贷、增信环节的综合融资成本,完善综合经营绩效考核办法,严格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防止内外勾结、联手损害小微企业利益。 外汇局:10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 市场预期总体理性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杜燕飞)“10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市场预期总体理性。”国家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20日表示。 国家外汇局当日发布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银行结汇10279亿元人民…【详细】 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美审计监管合作事宜答记者问 据证监会网站消息,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美审计监管合作事宜答记者问。 问:近期美国会参议员向全体在美上市中国公司致公开信,要求在美上市中国公司解释如何遵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有关监管要求。此外,…【详细】 上交所:加强公司债券风险管理 推进违约处置工作 今日,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就近期债券市场个别风险事件和服务实体经济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上交所表示,信用风险总体可控,将进一步加强公司债券风险管理和推进违约处置工作。 问:近期,债券市场发生的个别债券违约事件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请问上交所应对…【详细】 微信 微博 手机人民网 领导留言板 花果山云海奇观 老师制唇膏送学生 黑龙江漠河现雾凇 安徽宁国红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