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税务总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通过视频、电话、网络等方式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记者从税务总局了解到,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税收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举措,“减税降费”“精准帮扶”成为其中的高频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主体的期盼。对此,税务总局有关司局第一时间与相关代表委员沟通,及时回应代表委员的关切。 减税降费:真金白银“硬举措” “政府跑在了我们前面。”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贵海今年就带来了关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他建议,建立完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机制,进一步出台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报告中的这段话,为稳定中小微企业发展预期、推动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注入‘强心剂’。”经常与中小微企业“打交道”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中盈盛达融资担保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列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随后释放的减税降费信号,让很多中小微企业为之振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2.5万亿元包括2019年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政策在2020年继续实施形成的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以及2020年新出台的减税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和减免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收费政策给企业带来的新增减负。 减税降费力度如此之大,无疑给正在“过冬”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送去了温暖。 “减免政策延长至今年年底真的是太及时了,让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全面复工复业更加有信心和希望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商洛市山阳县南宽坪镇供电所员工宁启水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疫情期间,及时、精准的税费支持,让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发生的寒冬期感受到了税收春风的温暖。” 据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除了实施下调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保费率等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外,还对中小微企业“量体裁衣”推出更惠政策。比如,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加码扩围”,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标准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至10万元;放宽小型微利企业认定标准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适用条件,减半征收所得税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标准由2012年的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00万元等。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国家继续突出重点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阶段性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等。 全国政协委员、潮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宏伟集团董事长陈伟忠对此感触颇深,得益于去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今年继续实施,以及今年新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中小微茶业企业税费负担大为减轻。“减和降,让我们的压力轻了,发展信心更足了。”陈伟忠说。 陈伟忠还表示,当前,潮州正在大力推进单丛茶优势产区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茶企、茶农正好进一步借力税费政策红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精准帮扶:雪中送炭“暖机制” “在落实落细一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税务部门还通过优化管理服务、助力纾困解难等,积极主动作为,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着力为中小微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议采取措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这其中,“税银互动”频频被代表委员提到。 “‘税银互动’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诚信纳税企业行稳致远。”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昌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部门信息共享,营造更优营商环境。 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税务部门正在与银保监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深入合作,积极发挥“税银互动”作用,通过税银共享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推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今年一季度,税务部门向银行推送了600多万户重点帮扶的企业名单,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税银互动”贷款75万笔,小微企业获得“税银互动”贷款金额1800多亿元,对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融资担保机构,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微企业。我们有底气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中盈盛达融资担保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列进告诉记者,中盈盛达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时,时常会遇到企业经营存续期短、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信用记录不全面等信贷风险。“是税务部门及时提供的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让我们能精准高效识别出诚信度高、违约概率低的中小微企业,有效避免信贷和经营风险。” “暖机制”不止于此。疫情期间,税务部门通过“延时办”和“依法缓”,进一步帮助缓解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延长了2月、3月、4月、5月申报纳税期限,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还可进一步适当延长,对延期申报的纳税人采取不加收税款滞纳金、不给予行政处罚、不调整纳税信用评价、不认定为非正常户的措施。对确有特殊困难的企业,税务部门通过依法办理延期缴纳税款和社保费缓缴等方式,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优化服务:高效便利“软环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在帮扶中小微企业的过程中,深化“放管服”改革也是税务部门的重要抓手。 “疫情期间,创办一家小微企业手续很简单,不到一天,就可以顺利办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市团结村村民袁海波今年回到老家,创办了一家劳务输出企业。他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到办税服务厅办理新办企业登记,进门先测体温、后取号,疫情防控的要求贯穿到办事全流程中,让人非常安心。“现在,我们企业的大量业务还可以通过网上办理,领取发票甚至能‘包邮’,税务部门高效便捷服务,为农民工创业提振了信心。” 近年来,税务部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自2014年起连续7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该简化的程序一律简化,能精简的资料一律精简,特别是自今年2月1日起,允许所有行业小规模纳税人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受到中小微企业的广泛好评。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绍玉表示,疫情期间由于收入断崖式下跌,他们原本制定了裁员计划以缩减劳动力成本。“还是税务部门及时送来了有关疫情防控的税费优惠政策,让公司缓解了资金紧张的情况,裁员方案就此搁置。” 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税务部门已经建立中小微企业跨区域涉税诉求受理和解决机制,税务总局专门设立了小微企业服务处,各省税务机关也指定专门部门,安排专人集中解决中小微企业涉税诉求,对企业诉求和意见实现快速响应,推动税收管理和服务朝着更贴近企业需求、更顺应中小微企业关切的方向不断优化升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2.5万亿元的新增减负力度,引发代表委员热议。代表委员表示,减税降费为企业纾困,为民生托底,新政策的出台将带来更多减税红利,护航“六稳”“六保”,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减税降费的政策很‘硬核’。”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建文说,这次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超出了市场预期。其中,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政策执行期限延长到今年年底,这是中小微企业感受明显的重大利好。 胡建文说,这些政策让企业有信心渡过难关,端稳员工的“饭碗”。有了政策支持,他所在企业还准备加大创新的力度,开更多的门店,卖更多的产品,从而进一步促进就业。 “减免政策延长至今年年底真的是太及时了,让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全面复工复业更加有信心和希望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商洛市山阳县南宽坪镇供电所员工宁启水表示,“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疫情期间,及时、精准的税费支持,让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发生的寒冬期感受到了税收春风的温暖。” “一系列政策措施优惠力度大、受益范围广,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全国政协常委、财政部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委员张连起指出,我国进一步出台有温度、有力度、阶段性的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和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通过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政策并举,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 张连起指出,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制度性、持续性的,比如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等,叠加累积效应很大,企业减负会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新政策的出台给企业带来更多减税红利。2020年减税降费预计2.5万亿元。可以说,减税降费在2019年创下2.3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后,将再次刷新纪录。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王煜宇表示:“政策支持让企业‘疫’后发展更有底气,企业抓住新经济成长时机,用活现有存量资金和财税金融政策,应用新技术成果、升级现有产业,将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普惠化目标。” 据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除了实施下调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保费率等普惠性减费降费政策措施外,还对中小微企业“量体裁衣”推出更优惠政策。比如,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加码扩围”,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标准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至10万元;放宽小型微利企业认定标准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适用条件,减半征收所得税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标准由2012年的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300万元等。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国家继续突出重点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阶段性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等。 “产业扎根乡村,农民腰包鼓了,这离不开税收的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县四季春茶叶合作社理事长陈先志说。陈先志算起了一笔账,2019年企业享受减税降费政策减免超12万元,特别是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出台后,企业为19户贫困社员建档立卡,通过创业、就业实现了脱贫。 “受益于国家减税降费的政策利好,村里的天景钙业有限公司在 2019年减税近80万元,经营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有好政策的撑腰,有税务部门的帮扶,我们将把企业做大做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全国人大代表、松滋市刘家场镇三堰淌村党总支书记吉明东表示。 企业发展,反哺于村。据吉明东介绍,2018年起企业每月向年满70岁的村民提供生活补贴,减少了村民养老负担。在产业带动下,村民的年均人收入达到了3万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局长刘明权表示,抓紧落实落细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降费决策部署是税务部门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湖南省税务部门将大力推进税收服务走深走实,精准宣传、精准辅导、精准服务、精准落地,确保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直达一线,让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应享尽享、应享快享。
5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通信业稳定发展有关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目前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率在稳步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部云平台大数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5月18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91%,全部工业复工率接近100%。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有三个特点: 一是从行业情况来看,像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复工率是93%,高于生产性的服务业90%。生产性服务业的复工率又高于生活性的服务业,像住宿和餐饮业的复工率是最低的,目前为87%左右。各个行业的差距也在进一步的缩小。 二是从地区来看,各地的复工复产率在稳步提升,有20个省份的复工率超过了90%,湖北省近日的上升速度也非常快。 三是从企业类型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复工率明显的高于中小企业的总体水平,规模越大复工复产率越高,微型企业的复工复产难度相对大一点。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罗知之)近日,人民银行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签署《数据共享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旨在加强跨地区、跨部门数据要素有序流转与融合应用,为加快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夯实数据基础。 据介绍,《备忘录》的签署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有力举措,有助于推动金融与民生领域总对总系统互联与信息互通,加强数据有效整合和深度利用,改善中小微企业、精准扶贫、民生保障领域的金融服务,纾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增强金融惠民利企能力。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倍增作用,在依法依规、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深挖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实现数据多向赋能,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近日,财税部门将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开放一般纳税人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相关政策。减税降费政策“添柴加薪”,为小微企业带来税收优惠的温暖,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去年5月份成立的上海小烧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烧饼”)如今刚满“一周岁”。今年春节期间,小烧饼迅速上线“呼啦”平台,因部分员工身处疫情重点区域,无法及时复工复产,给公司经营带来了一定影响和困难。 “国家为帮助企业减轻压力、克服困难,特别是税务方面,原本3%的增值税征收率降至1%,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我们的经营压力。”小烧饼财务负责人宋云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公司努力开拓市场、增加流量,今年一季度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少交了近5万元的税款,这对我们新办的创业公司而言,着实是笔不小的收益。” 普华永道中国税收政策服务主管合伙人马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应对疫情对小微企业造成的冲击,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财税部门为小微企业出台了包括税收在内的多项纾困措施,缓解小微企业的资金困难,减轻小微企业的人员成本压力,帮助其渡过难关。 上海闵宥广告中心是一家注册资金仅10万元的小微企业,2019年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20年5月9日申请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按照目前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减至1%延长到2020年12月31日的优惠政策,该企业财务负责人陈丽华对《证券日报》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假定企业2020年销售额与上年不含税销售额220万元基本持平,6月份至12月份增值税税负率只有1%,总体税负将较上年减半,如果考虑个别季度销售额小于30万元,还能够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季度销售额30万元以下免税的优惠政策,实际税负可能会更低,减税效应明显。 “这次一般纳税人又可以转登记对企业确实是一大利好,一方面我们服务行业占比最高的人力资源成本无法取得进项发票,按一般纳税人来纳税,企业税负也会无形加大;另一方面,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后,可以叠加享受小规模纳税人较低的征收率和增值税免税优惠政策,从根本上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陈丽华如是说。 上海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及转登记政策将有效帮助纳税人缓解经营压力,促进从业者提振经营发展信心。税务部门将持续在政策宣传辅导上下功夫,保障优惠政策扎实落地落细,助推经济恢复秩序、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下一步还会对小微企业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救助办法,包括对支撑不下去的小微企业提供救助资金和更大幅度税收减免等政策,以帮助其抵御疫情带来得经济风险。 马龙表示,我国现行税种比较多,对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以及税务合规都会造成一定负担。建议未来在推进税收立法的过程中,可以考虑简并和优化税制。
2019年,我国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全方位减税降费使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应对经济下行与市场竞争压力。今年,我国将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通过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并举,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与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 减税降费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之举。2019年,我国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 减税降费红利持续释放,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有力支撑实体经济 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被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减税降费”拉开帷幕。 “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以减税为主,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一项项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助力全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 全方位减税降费使得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应对经济下行与市场竞争压力。2019年一系列新的政策优惠为厦门象屿集团带来可观的税收减负:增值税税率下调及集团内无偿资金借贷免增值税政策使集团增值税减少缴纳约1亿元;社保费率下调减少1000万元成本;印花税部分调整、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扩大等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合计减税约4000万元;个人所得税全年减税3000万元,扩大了员工个人可支配收入。 “减税降费后,2019年象屿集团减负1.1亿元,这笔资金转化为供应链运营资本后,使得集团扩大营收规模11亿元左右,创造毛利超过3000万元。”厦门象屿集团总裁陈方说。 政策红利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以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为例,2019年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1450万元,减免企业所得税217万元。“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研发新药的脚步都不会停下来。减税降费有效盘活了企业可用资金,为企业持续研发增添了底气,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表示。 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3.8%,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增幅较低,主要是因为实施了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涉及减税降费的主要税种收入下降或增幅明显回落:国内增值税增长1.3%,增幅比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收入下降6%,主要受降低增值税税率和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影响;企业所得税增长5.6%,增幅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主要受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影响。 据测算,减税降费政策拉动2019年当年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为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减税降费政策作为逆周期调节政策,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稳定投资和扩大就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中小企业受益最大 “从企业类型来看,在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中受益最多的是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李旭红说。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为小微企业减负的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比如,2019年1月1日起,对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大幅放宽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并加大优惠力度,仅企业所得税减税政策就惠及1798万家企业,占全国纳税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中98%是民营企业。 又如,2019年4月1日起,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10月1日起,这项政策力度加码,生活性服务业加计抵减的比例由10%提高至15%。这项政策直接惠及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诸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一系列利好政策不仅从面上扩大了受惠的企业主体,而且为小企业减负力度更大,受到纳税人的欢迎。 “2019年,在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半征收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们企业又收到了几个‘大红包’,让我们对发展更有信心!”广东东莞市振宇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成金表示,一系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叠加,为公司减负效果明显,助力公司更好应对市场竞争。 减税降费的实施,在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有力援企稳岗,促进就业提升。“2019年减税降费让我们公司少支出税费3000多万元,保障了公司正常运营和新业务拓展需求,公司618名农民工就业更有了保障。”福建漳州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玉麟说。 此外,2019年1月1日,新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实施,子女教育、继续教育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充分发挥红利。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10个月人均减税1786元,惠及2.5亿纳税人的“钱袋子”,其中,中低收入群体受益明显。 与减税降费政策配套的是一系列简政放权、便民办税的征管措施。“2019年以来,税务总局连续出台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多项硬举措,特别是实施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便利小微企业办税缴费的新措施,便利市场主体享受政策红利,推动办税缴费辅导更精准、流程更精简、体验更优化。”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 精准有力深入推进 为了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一系列新的有力举措陆续出台实施。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制度性、持续性的,比如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等,叠加累积效应很大,企业减负会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新政策的出台给企业带来更多减税红利。”李旭红说。 疫情发生以来,多批减税降费政策先后出台,呈现“四个聚焦”: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聚焦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聚焦稳外贸扩内需。 “今年一季度减免社会保险费就达50万元,5月份刚完成的企业所得税汇缴显示,受益于75%的研发费加计扣除和15%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我们直接享受的税收优惠达到了206万元。”江苏江昕轮胎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朱太强表示,该公司克服疫情影响,一季度销售收入实现2445万元,同比增长23%。 今年一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减税降费7428亿元。下一阶段,减税降费如何进一步推进,更好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纾困和发展? “我国将进一步出台精准、有力度、阶段性的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通过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政策并举,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适当延长前期出台的部分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期限。
在17日网上举行的2020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将持续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突破和辐射渗透,立足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基建”的支撑能力,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陈肇雄表示,我国产业数字化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换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17部门日前联合发起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加快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转型发展,引领创造新需求,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明确要研究金融科技发展指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数字监管能力建设,不断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 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在加大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改造成为一个重点。针对中小微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各地积极构建多方联动机制,推动数字化生态共同体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缩短转型周期、提高转型成功率。 众多企业抢抓数字化升级机会,大力推进相关业务发展。京东发布了“京东新动力计划”“京东新动能计划”,分别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腾讯近日宣布启动“数字方舟”计划,重点针对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医疗、文旅等六大领域,从降低成本、引流拓客、设立专项基金、技术开源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生产经营模式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众多企业,特别是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需要。着力打造政府和社会各界联手的数字化转型精准帮扶的生态服务体系,有利于破除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短板梗阻和瓶颈制约,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近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突出抓住两大方面。一是努力扩大总需求。要加快重大项目投资、促进民间投资;与此同时注意发挥消费需求的重要作用,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稳步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服务业需求的正常化。二是加大金融对市场主体的支持。总量政策要注重结构化取向,提高专业性,用好信用贷款、融资担保、政策性贷款、贴息、应收账款融资、产业链融资等各类政策工具,努力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要加快中小银行充实资本金,加大股权、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人民银行)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披露了2020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0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当月净回笼现金1537亿元。(人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日前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加大对湖北地区的金融支持,发挥开发性金融逆周期调节作用,助力湖北复工复产达产和经济社会加快恢复发展。在信贷规模上加量。国开行将加大对湖北地区信贷资源倾斜,明确2020年湖北地区人民币贷款新增640亿元以上,确保本外币贷款新增规模同比翻一番。聚焦湖北复工复产达产、脱贫攻坚、长江大保护及绿色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转贷款支持小微企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加快信贷投放,实现精准支持。(国家开发银行) 5月9日,中国建设银行支持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采取远程视频方式。根据签约内容,中国建设银行预计将提供不少于1900亿元的贷款,支持广州、杭州、济南、郑州、福州、苏州6个城市在未来三年内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约80万套(间)政策性租赁住房。(中国建设银行)
5月12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并公布了全省稳就业工作最新进展。 辽宁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共计26条政策措施,与以往稳就业政策不同,《若干意见》以“缓、减、免、降、返、补、提、延”为核心,即缓缴、减征、减免社会保险费、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以及物流、税费、房租、电价;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给予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职工培训补贴,失业补助金和孵化载体专项补助;提高普通性稳岗返还和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延长或顺延稳岗返还、职工培训补贴、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困难人员公益岗政策期限。 辽宁省人社厅失业保险处处长 钱妡: “在核定企业裁员率时,中小微企业裁员率不高于5.5%的就可以享受稳岗返还政策。对于30人以下的企业裁员率不高于20%的,就可以享受。” 辽宁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处长 唐晓东: “这次还扩大了就业见习规模及补贴范围,把今明两年在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应补尽补。同时,强化兜底政策,给予家乡受疫情影响严重的省内院校湖北籍2020届高校毕业生和我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每人发放1000元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各项措施均取得了一定效果。截至4月底,我省为2.9万户企业支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4.6亿元,稳定岗位249.3万个;“点对点”运输农民工1726台次,包机3次,帮助3.6万农民工返岗。全省共促进农民工返岗复工45.3万人;全省累计举办网络招聘会865场,在线招聘企业2.9万家,发布岗位36.4万个,在线求职44.1万人次。 辽宁省人社厅副厅长 吴松: “针对各项新政策,适时出台具体的配套细则,大力开展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保障各项政策内容落到实处。” 北斗融媒
超四成小微经营者通过互联网银行融资自救 临近两会,小微企业越来越成为各界关注焦点。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了目前样本量最大的《2019-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下称《报告》)。在对全国超过15万家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的调研中发现,这一群体在重大外部冲击下,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韧性。 《报告》显示,疫后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的资金需求突出,但绝大部分扶一把就能活;40.5%有资金需求的“长尾”小微经营者在通过互联网银行融资自救;70%获得贷款的小微经营者认为精准滴灌的无接触贷款有实效,平均1块钱的利息能产生约2块钱利润。 小微企业及个体户中大部分是联系千家万户的“小店经济”,小店提供了就业,方便了生活。调研发现,与其他产业一样,“小店经济”整体也受到疫情冲击,20.5%的小微企业及个体户面临现金流危机,但有融资需求的小店中,73.7%的需求在50万元以下,只要给予一点支持,就能迈过难关。 疫情发生以来,相关部门数次出台政策,资金“输血”小店,而数字技术,也成为资金精准滴灌的关键。此前,全国工商联与网商银行发起了“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100多家银行响应,一个月里已为超过800万户小微企业、个体户和农户发放贷款。 数据显示,70%获得贷款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认为,“无接触贷款”有效促进了经营回暖。超过八成(82.3%)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认为,贷款可得率明显提升,现在贷款相比三年前更容易。 业内指出,政府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能够确保资金精准滴灌给小微。“大银行帮扶小微企业,实际执行上存在各种技术问题。这次疫情后,可以说是明确找到了给小微企业融资的方法,就是金融科技。我们应该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应用,大力推进科技公司和各类公司体制上的结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说。 数字金融还间接加速了小店的数字化转型。数据显示,16.6%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疫后转型线上化运营,12.8%使用了远程办公,这让他们对于未来更有底气。 (责任编辑:关婧)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政策延至年底 本报北京5月7日讯 记者曾金华报道: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5月7日联合发布公告明确,为进一步支持广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全面复工复业,将有关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执行期限延长到2020年12月31日。 有关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是在今年2月份两部门发布公告中明确的。根据该公告,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对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除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将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执行期限延长到2020年12月31日,不仅有助于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还能有效促进就业。
作为动产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仓单)融资是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缓解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应对疫情影响、稳外贸稳外资的新举措,其中明确提出,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和存货质押等进行融资。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受动产担保品管理不规范、动产担保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存货(仓单)融资曾爆发了一些风险事件,如企业利用虚假仓单质押骗取贷款等,导致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增加了信用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存货(仓单)质押融资的有效开展。 如何解决以上痛点?以“资产数字化”为背景的解决方案正在不断升级、推进。 5月9日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以下简称“中仓协”)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银协”)联合发布《存货(仓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阶段性成果及战略规划》,旨在为中小企业存货(仓单)融资带来全面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存货(仓单)融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四个一”计划和两套生态建设合作方案。 所谓“四个一”计划,即制定一套全国性可流转仓单建设规范,成立一个存货(仓单)融资服务行业联盟,推广一个典型行业应用场景——“物联网技术赋能物流金融”,建立一个基础设施——“中仓协仓单信息登记服务平台”。 其中,“中仓协仓单信息登记服务平台”是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存货仓单化、仓单电子化的重要基石。 所谓“两套生态建设合作方案”,一是相关试点项目落地城市的合作计划,二是相关行业资源组建联盟计划。 “推动存货(仓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让金融之水流向实体经济。”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表示。 众所周知,中小微企业的担保物十分有限,78%左右的资产表现为应收账款、存货、设备、产权凭证等动产。“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担保融资,探索建立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才能有效缓解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副巡视员张韶华说。 “仓单融资是存货融资的一种形式,用仓单而不是存货本身作为担保品进行融资,需要有一整套的规制安排。”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赖金昌表示。 根据国际经验,可以接受的仓单一般有三种形式,其中之一即为“全国性仓单体系下发出的仓单”。在一些国家,全国性仓单体系是通过立法规定实现的,但在中国还没有相关法律安排的情境下,建立全国性仓单体系的可行做法是,通过“用户集团”内的契约来实现,作为一个集体机制来运作,有关政府部门给予支持,并由行业协会来制定标准以及负责认证、稽核和仓单产权登记。 “全国性的仓单体系是实现物流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涉农融资及贸易金融水平的一个必要制度基础。”赖金昌说。 那么,针对此前存在的“动产担保品管理难”问题,接下来应如何有效缓解?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动产担保品管理依赖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依赖第三方的监管,包括严格的行业自律甚至政府部门的监管。 其中,正在建设并完善中的“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对于推动存货(仓单)融资规范发展、防控相关风险、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定意义。 “长期以来,存货融资服务欠缺制约着动产融资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因此,应继续高度关注当前发展存货融资的规制安排,建议相关部委共同出台支持存货融资的发展意见,应比照应收账款融资发展的做法,制定一个行动计划,采取一些切实措施,其中也包括推动“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健全存货(仓单)融资服务体系并良好运行仅仅靠两家协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常务副会长沈绍基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克服2012年以来在业内弥漫的悲观心里,恢复对存货融资业务的信心。“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支持存货、仓单融资’这一总的原则性政策,接下来相关部门定会更加关注这一领域,相信会出台更多相关政策支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全国工商联昨天(8日)发布的小微融资状况报告显示,小微企业融资已得到明显改善 全国工商联等对超过15万家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小微企业经营者认为,贷款获取相比三年前更加容易、更加便捷。 调查显示,相对来说,小型企业比较容易获得传统银行的融资,而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则更加受到互联网银行的青睐。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科技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融资状况。 调查还显示,已经获得贷款支持的小店经营者中,95%对疫情平稳后的未来发展有信心。
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关于“信用贷款”的一些变化引人关注――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7.7%,其中,信用贷款占15.4%,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占比显著提高。提高信用贷款占比,这一要求实际上已在监管层“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部署中多次被提及。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抵质押物,金融机构只有充分挖掘其信用信息,才能进一步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等级做出判断,进而决定是否放贷以及贷款的额度和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承压,信用贷款的发放工作也将面临一些新的困难。笔者认为,应对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于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应确保将征信记录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今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落实通知要求的同时,判定企业风险时需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于受疫情影响、本金和利息延期还款的企业,不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 其次,深化“银税互动”,有效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所谓“银税互动”,是指税务、银保监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帮助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接下来,可针对疫情期间小微企业更加迫切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税收信用贷款支持力度。各省税务机关可及时梳理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小微企业名单,帮助银行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精准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信贷产品。 最后,强化信用环境建设,推动信息畅通,进而实现信用识别、信用转化、失信惩戒,让企业敬畏市场、珍惜信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以上过程中,搭建好相关的数据平台是基础,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才能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以浙江省为例,该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有82家银行机构入驻平台,共计2312个银行网点提供对接服务。该平台通过大数据局对接市场监管、法院、税务、环保等55个省级部门,旨在构建专业化的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进而提高供需匹配的效率。 还要看到,数据平台建设并非止步于“简单拿来”,监管机构接下来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处理。一是根据银行办理业务的数据需要,梳理形成专门的主题库,确保银行“用得上”;二是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交叉验证,凡是有问题的数据,都要通过大数据局反馈到数源单位进行补证,确保银行能“放心用”。(郭子源)
“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也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蔓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冲击,让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因此,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以金融手段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重中之重。更好落实各项政策,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银行业责无旁贷。 政策密集出台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为尽快将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金融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一季度,人民银行综合运用降准、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引导MLF和LPR利率下行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社会实际融资成本降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普惠性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定向信贷支持、调整还款付息安排、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展期续贷衔接等措施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对在股票质押、公司债兑付、信息披露等方面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适当展期、发新还旧和延期披露等方式,降低和解决当期企业债务偿还压力等。 在此背景下,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增长,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统计数据显示,3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85万亿元,同比多增1.16万亿元。疫情冲击过后,政策引导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初见成效。 “3月的信贷投放在总量上已经非常接近未受疫情冲击影响的1月(3.34万亿元)。从结构上看,3月信贷投放的结构分布显著体现了复工复产期间市场的融资特征。”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高级研究员陈冀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 “在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银行应贷尽贷、应贷快贷,信贷投放力度和规模远超去年同期,推动新增贷款规模大幅回升。”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为实体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合适的货币政策环境。”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未来,经济的复苏发展还需要多方配合和灵活调整相关政策。 融资需求恢复 信贷投放快速回升 多位专家受访时表示,结合2020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来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正在快速恢复,社会融资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信贷和直接融资的快速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3月,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新增实现双涨。 “企业中短期贷款继上个月负增长之后双双转正,说明企业融资需求恢复。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增加额显著好于近三年同期水平,说明企业融资不再是满足于应对短期流动性需要,相反,低融资成本促进了企业投资类融资需求的增加。”温彬说。 在此前的银行2019年经营业绩披露会上,多家银行均表示,下一步会把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2020年,工行将继续平稳有序推进信贷投放。“疫情发生后,工行加大了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随着我国经济逐步恢复正轨,工行将把握好信贷投放总量、结构和节奏,进一步提升资金配置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表示,下一步,建行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支持经济恢复性发展领域,会在降低成本、向实体经济让利方面加大力度。 关于信贷投向,各家银行均表示,将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着力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建行将顺应疫情下的居民消费行为和市场行业结构变化,通过数字化经营模式,加大与互联网行业头部公司、SAAS服务商的合作力度,在生鲜配送、在线教育、医药健康等领域加快打造数字生态圈。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会按计划开展抢抓个人客户反弹的消费支付需求。”胡昌苗说。 未来仍需多方努力 下一步,金融应该如何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对此,受访专家从政策和银行业两方面给出了建议。 一方面, 应继续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MLF投放等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稳中有降。同时,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利率下降,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此外,应适时考虑存款利率并轨问题,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要在市场利率下行趋势中,实现银行负债成本与市场资金成本趋势的联动,减轻银行负债端压力,激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唐建伟、陈冀认为。 另一方面,就银行业而言,应将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等资金定向投入到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加大对制造业、新基建、外贸企业、“三农”、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据悉,目前,各行已经就此做出了具体部署。工行表示,2020年会加大新型基础设施融资支持,服务好重大项目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统筹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等抓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行副行长林景臻日前表示,2020年,中行会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支持雄安新区、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地区和交通枢纽建设;继续做好制造业“稳增长”工作,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信贷投放将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及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零售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趋势,继续积极支持零售行业企业各项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