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也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扩散蔓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冲击,让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因此,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以金融手段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重中之重。更好落实各项政策,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银行业责无旁贷。 政策密集出台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为尽快将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金融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一季度,人民银行综合运用降准、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引导MLF和LPR利率下行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社会实际融资成本降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普惠性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定向信贷支持、调整还款付息安排、适度降低贷款利率、完善展期续贷衔接等措施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对在股票质押、公司债兑付、信息披露等方面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适当展期、发新还旧和延期披露等方式,降低和解决当期企业债务偿还压力等。 在此背景下,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增长,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统计数据显示,3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85万亿元,同比多增1.16万亿元。疫情冲击过后,政策引导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初见成效。 “3月的信贷投放在总量上已经非常接近未受疫情冲击影响的1月(3.34万亿元)。从结构上看,3月信贷投放的结构分布显著体现了复工复产期间市场的融资特征。”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高级研究员陈冀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 “在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支持下,银行应贷尽贷、应贷快贷,信贷投放力度和规模远超去年同期,推动新增贷款规模大幅回升。”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为实体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合适的货币政策环境。”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未来,经济的复苏发展还需要多方配合和灵活调整相关政策。 融资需求恢复 信贷投放快速回升 多位专家受访时表示,结合2020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来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正在快速恢复,社会融资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信贷和直接融资的快速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3月,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新增实现双涨。 “企业中短期贷款继上个月负增长之后双双转正,说明企业融资需求恢复。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增加额显著好于近三年同期水平,说明企业融资不再是满足于应对短期流动性需要,相反,低融资成本促进了企业投资类融资需求的增加。”温彬说。 在此前的银行2019年经营业绩披露会上,多家银行均表示,下一步会把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2020年,工行将继续平稳有序推进信贷投放。“疫情发生后,工行加大了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随着我国经济逐步恢复正轨,工行将把握好信贷投放总量、结构和节奏,进一步提升资金配置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表示,下一步,建行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支持经济恢复性发展领域,会在降低成本、向实体经济让利方面加大力度。 关于信贷投向,各家银行均表示,将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着力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建行将顺应疫情下的居民消费行为和市场行业结构变化,通过数字化经营模式,加大与互联网行业头部公司、SAAS服务商的合作力度,在生鲜配送、在线教育、医药健康等领域加快打造数字生态圈。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会按计划开展抢抓个人客户反弹的消费支付需求。”胡昌苗说。 未来仍需多方努力 下一步,金融应该如何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对此,受访专家从政策和银行业两方面给出了建议。 一方面, 应继续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MLF投放等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稳中有降。同时,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利率下降,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此外,应适时考虑存款利率并轨问题,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要在市场利率下行趋势中,实现银行负债成本与市场资金成本趋势的联动,减轻银行负债端压力,激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唐建伟、陈冀认为。 另一方面,就银行业而言,应将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等资金定向投入到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加大对制造业、新基建、外贸企业、“三农”、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据悉,目前,各行已经就此做出了具体部署。工行表示,2020年会加大新型基础设施融资支持,服务好重大项目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统筹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等抓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行副行长林景臻日前表示,2020年,中行会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支持雄安新区、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地区和交通枢纽建设;继续做好制造业“稳增长”工作,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信贷投放将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及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零售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趋势,继续积极支持零售行业企业各项业务需求。
辽宁省近日印发《辽宁省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共渡难关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支持文旅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措施》从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政策支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支持企业开源节流、加快制定促进消费提振措施、协助解决文旅消费中的法律纠纷、统筹做好市场宣传营销、加快企业优化结构提升品质、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11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措施》要求,各级宣传、文旅、广电等部门要针对税费减免、社会保险免缴或减半征收、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等扶持政策进行全面对接和流程衔接,因疫情导致经营困难的文旅企业,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统筹使用有关帮扶小微企业专项基金。 《措施》提出,疫后,要支持文旅企业加大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重点文旅项目领导包联责任制,帮助企业落实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国家专项债券支持文旅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重点文旅项目,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支持开发新业态、新产品,引导文旅企业推进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引导文旅企业开发自驾露营、康养旅游、文化演艺等业态和产品;以A级景区、度假区等为重点宣传对象,针对客源群体,开展系列推广活动,着力推介“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产品。